卷第三

關燈


    〉春正月。

    百濟白虹貫日。

    ○梁遣使。

    送佛舍利于新羅。

     先是。

    新羅僧覺德。

    入學于梁。

    至是梁主。

    遣使與覺德。

    送佛舍利。

    王使百官。

    奉迎興輪寺前。

     冬十月。

    百濟遣使如梁。

    侯景拘之。

     時梁侯景。

    叛圍?城。

    王不知。

    遣使入梁。

    使人旣至。

    見城闕荒毀。

    號泣於端門外。

    見者莫不灑淚。

    景聞之。

    怒執囚之。

    及景平。

    方得還。

     庚午〈新羅眞興王十一年。

    高勾麗陽原王六年。

    百濟聖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

    百濟高勾麗交侵。

    各陷一城。

    新羅乘間擊取之。

     百濟侵麗。

    拔道薩城。

    麗人攻拔濟金峴城。

    羅王乘兩國兵疲。

    命異斯夫。

    出兵擊取二城增築。

    留甲士一千。

    戍之。

     是歲。

    北齊簒東魏。

    ○高勾麗遣使如齊。

    齊冊高勾麗王。

     爲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

    領護東夷校尉。

    遼東郡開國公。

    高勾麗王。

     辛未〈新羅眞興王十二年。

    高勾麗陽原王七年。

    百濟聖王二十九年。

    〉春正月。

    新羅。

    改元開國。

    ○加耶樂師于勒。

    投新羅。

     初。

    加耶王嘉實。

    見唐樂部有箏。

    以爲諸國方言各異聲音豈可一哉。

    乃倣箏製十二絃琴。

    象十二月之律。

    乃命樂師省熱縣〈今未詳〉人于勒。

    造下伽倻,上伽倻等十二曲。

    名曰加耶琴。

    至是勒以其國將亂。

    攜樂器投新羅。

    王廵次娘城。

    〈今淸州府。

    〉聞于勒及其弟子尼文知音樂。

    駐河臨宮。

    令奏其樂。

    二人各製新歌奏之。

    王喜置之國原。

    〈今忠州府。

    〉命大奈麻法知,階古,大舍萬德等三人。

    傳其業。

    勒。

    量其能而敎之。

    敎階古以琴。

    法知以歌。

    萬德以舞。

    三人旣傳十二曲。

    相謂曰此聲繁淫。

    不可以爲雅正。

    遂約爲五曲。

    勒。

    始聞而怒。

    及聽其五種之音嘆曰。

    樂而不流。

    哀而不悲。

    可謂正也。

    業成奏之。

    王大悅而厚賞焉。

    諫臣曰。

    加耶亡國之音。

    不足取也。

    王曰。

    加耶王。

    淫亂自滅。

    樂何罪乎。

    聖人制樂。

    緣人情以爲撙節。

    國之理亂。

    不由音調。

    乃行之以爲大樂。

    有河臨嫩竹二調。

    共百八十五曲。

    〈按子曰樂雲樂雲。

    鍾鼓雲乎哉。

    孟子曰。

    今樂由古樂。

    先儒謂樂是一箇和。

    由是觀之。

    則和爲樂之本也。

    聲器其末也。

    如使政成人和則巴渝下裡。

    足以爲樂。

    苟或政乖人怒則鹹韺韶頀。

    適足以增怨。

    眞興之言。

    可謂得矣。

    然而殫財佞佛。

    無有窮已則其所謂政。

    可知矣。

    ○更按樂者。

    天地之和氣也。

    人禀天地之氣以生。

    無論華夷。

    其本然之和則未甞已也。

    夫嬰兒之歡咲。

    童子之謳吟。

    皆樂之始也。

    方隅雖別。

    爲樂則同。

    夏商之際。

    東夷甞獻其樂舞矣。

    周禮東夷之樂曰侏?。

    言陽氣所通。

    萬物離地而生也。

    五經通義。

    東夷之樂。

    持矛舞助時養也。

    由是觀之則東夷之有樂。

    久矣。

    箕子東來。

    禮樂俱從則必有樂律之可言而史無所傳。

    其人民之歌詠。

    有黃河嵩山之曲而文獻無徵。

    惜哉。

    自玆以降。

    因中國之史而畧有可據。

    後漢書高勾麗傳曰。

    武帝時。

    賜皷吹伎人。

    其俗男女群聚爲倡樂。

    北史曰。

    高勾麗樂有五絃琴箏篳篥橫吹簫皷之屬。

    吹蘆以和曲。

    百濟有皷角箜篌箏竽箎笛之樂。

    投壺樗蒲弄珠握槊等戲。

    按遺事雲。

    新羅人。

    以蹴踘爲弄珠戲。

    南史曰。

    高勾麗。

    喜歌舞。

    國中邑落男女。

    每夜群聚歌戲。

    杜氏通典及文獻通考曰。

    濊貊。

    常以歲十月祭天。

    晝夜飮酒歌舞。

    名爲儛天。

    其作樂。

    大抵與扶餘同。

    特所用異耳。

    三韓。

    其俗信鬼神。

    常以五月祭之。

    晝夜群飮。

    皷瑟歌舞。

    踏地爲節。

    十月農功畢。

    亦如之。

    馬韓國常以五月下田種畢功。

    因祭鬼神。

    晝夜聚飮歌舞。

    數十人踏地低仰。

    以手足相應爲節。

    有類鐸舞。

    農功畢。

    亦如之。

    扶餘。

    以臘月祭天。

    大會連日。

    飮食歌舞。

    名曰迎皷。

    行人無晝夜好歌吟。

    音聲不絶。

    高麗樂工。

    紫羅帽餙以鳥羽。

    黃大袖紫羅帶。

    大口袴赤皮靴。

    五色緇繩。

    舞者四人。

    椎髻於後。

    以絳抹額。

    餙以金璫。

    二人黃裙襦赤黃袴。

    二人赤黃裙襦袴極長其袖。

    烏皮靴。

    雙雙倂立而舞。

    樂用彈箏一搊箏一。

    鳳首箜篌卧箜篌一。

    竪箜篌一。

    琵琶一。

    以蛇皮爲槽。

    厚寸餘。

    有鱗甲楸木爲面。

    象牙爲捍撥。

    畫國王形。

    又胡旋舞。

    舞者立毬上。

    旋轉如風。

    五絃一。

    義觜笛一。

    笙一。

    葫蘆笙一。

    橫笛一。

    簫一。

    小篳篥一。

    大篳篥一。

    桃皮篳篥腰皷一。

    齊皷一。

    龜頭皷鐵闆具擔皷一。

    具貝一。

    隋唐九部樂。

    有高麗伎。

    武後時。

    尙餘二十五曲。

    貞元末。

    唯能集一曲。

    衣服亦寢衰敗。

    失其本風。

    傀儡幷越調夷賓曲。

    李勣。

    破高麗所進也。

    宋乾德四年。

    鎭州進伶官二十八人。

    善習高麗部樂。

    賜衣服銀帶。

    遣歸本道。

    百濟樂。

    宋初得之。

    後魏太武。

    滅北燕得之而未具。

    周武滅齊。

    麗濟二國各獻其樂。

    周人列於樂部。

    謂之國伎。

    唐滅百濟。

    盡得其樂。

    中宗時。

    工人亡散。

    開元中。

    岐王範爲太常卿。

    復奏置之。

    其器有箏笛桃皮篳篥箜篌。

    其歌入般涉調。

    薛仁貴。

    破百濟。

    得而進之也。

    歌有五種焉。

    其舞用二人。

    紫大袖裙襦。

    章甫冠皮履。

    章甫。

    商冠也。

    而東夷服之。

    豈亦得其遺制歟。

    古人謂禮失。

    求諸夷。

    信矣。

    其樂器。

    多倣中國。

    渤海。

    其俗每歲時。

    聚會作樂。

    先命善歌舞者數輩。

    前行。

    士女隨之。

    更疊倡和。

    回旋宛轉。

    號曰踏鎚焉。

    新羅。

    每歲八月十五日。

    設樂。

    令群官射。

    賞以馬布。

    唐貞觀中。

    獻女樂二人。

    宋至道元年。

    定州言新羅設番人二十人。

    自契丹亡歸。

    帝卽見便殿。

    皆手持大螺。

    如五升器。

    稱在契丹十一年。

    敎令學吹此者。

    凡五十輩。

    帝令吹之。

    聲重濁奮厲。

    大卛如角。

    問其曲雲單于並隷軍籍。

    以東史言之。

    麗濟無考。

    新羅樂器。

    三竹三絃。

    拍闆大皷歌舞。

    舞二人。

    放舟幞頭紫大袖公襴紅鞓鍍金銙腰帶烏皮靴。

    三絃一玄琴二加耶琴三琵琶三竹一大笒二中笒三小笒。

    笒卽笛也。

    各有調曲。

    鄕樂始於儒理王。

    三國史樂志曰。

    會樂及辛熱樂。

    儒理時作。

    曰突阿樂。

    解脫時作。

    曰枝兒樂。

    婆娑時作曰思內樂。

    奈解時作曰笳舞。

    奈勿時作曰憂息樂。

    訥祗時作曰碓樂。

    慈悲時百結先生作曰竽引。

    智證時川上郁皆子作曰美知樂。

    法興時作曰徒領歌。

    眞興時作曰捺絃引。

    眞平時僧淡水作曰思內奇物樂。

    原郞徒作曰內知。

    日上郡樂也曰白實。

    坤梁郡樂也曰德思。

    內河西郡樂也曰石南思。

    內道同伐郡樂也曰祀中。

    北隈郡樂也。

    皆鄕人喜樂之所由作也。

    凡十八曲。

    聲器之數。

    歌舞之容。

    不傳於後世。

    而樂工皆謂之尺。

    歌尺,巫尺是也。

    崔緻遠詩。

    有鄕樂雜詠五首曰。

    金丸月顚大。

    面束毒狻猊。

    皆雜戱也。

    〉 秋九月。

    突厥冦高勾麗。

     突厥,匈奴別種也。

    蠕蠕衰突厥復興於北漠。

    至是來攻高勾麗。

    圍新城不克。

    移攻白巖城。

    遣將軍高紇。

    將兵一萬。

    拒克之。

    殺獲千餘級。

     新羅。

    侵高勾麗。

    取十城。

     羅王。

    命居漆夫及仇珍比台等八將。

    與百濟連兵。

    侵高勾麗。

    濟人先攻破之。

    居漆夫等。

    乘勝取竹嶺以外高。

    峴以內十郡。

     新羅。

    始設百座講八關會。

     居漆夫等。

    擊高勾麗時。

    僧惠亮。

    卛其徒。

    見于道左。

    遂與俱來。

    見於王。

    王以爲僧統。

    始置百座講會。

    及八關之法。

    其法。

    每歲仲冬。

    會僧徒於闕庭。

    置輪燈一座。

    列香燈四傍。

    又結兩綵棚。

    呈百戱歌舞以祈福。

    八關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偸盜。

    三不淫泆。

    四不妄語。

    五不飮酒。

    六不坐高大床。

    七不着香華。

    八不自樂觀聽。

    關者。

    閉也。

    謂禁閉八罪不犯也。

    崔氏曰。

    此特一種枯槁寂滅之戒。

    固非關於君天下國家之事。

    君天下國家者。

    亦自有戒。

    欽若昊天。

    敬授人時。

    堯之戒也。

    兢兢業業。

    一日萬幾。

    舜之戒也。

    內作色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

    峻宇雕墻。

    禹之所以戒子孫也。

    三風十愆。

    湯之所以儆有位也。

    先知小人之艱難。

    卑服卽康功田功。

    不敢盤于遊田。

    文武之所以戒嗣王也。

    是足以保天命民心而歷年愈長。

    八關之會。

    其無稽作俑之罪。

    大矣。

     壬申〈新羅眞興王十三年。

    高勾麗陽原王八年。

    百濟聖王三十年。

    〉高勾麗。

    築長安城。

    ○北齊。

    遣使高勾麗。

    請魏末流人。

     先是。

    魏人多流入高勾麗。

    至是。

    齊王至營州。

    使崔柳于麗。

    以五千戶返。

    〈北史補。

    〉 新羅。

    置上州停。

    ○是歲。

    百濟傳佛法于倭國。

    〈倭史補。

    〉 癸酉〈新羅眞興王十四年。

    高勾麗陽原王九年。

    百濟聖王三十一年。

    〉春二月。

    新羅主捨新宮爲黃龍寺。

     初。

    羅王築新宮於月城。

    時有黃龍見。

    故王改爲佛寺。

    賜號曰黃龍。

    凡十四年而成。

    〈古址。

    在今慶州月城東。

    丈六像尙在。

    〉 秋七月。

    新羅取百濟東北鄙。

    置新州。

     以金武力。

    爲軍主。

     冬十月。

    新羅王娶百濟王女。

    爲小妃。

    ○是歲。

    契丹萬餘家。

    投高勾麗。

     時。

    齊王討契丹大破之。

    其後。

    復爲突厥所逼。

    以其部落萬餘家。

    寄於高勾麗。

    其俗與靺鞨同。

    好冦盜無禮頑嚚。

    於諸夷爲最。

    至隋文帝時。

    別部出伏等。

    背麗附隋。

    〈通考補。

    〉 甲戌〈新羅眞興王十五年。

    高勾麗陽原王十年。

    百濟聖王三十二年。

    威德王元年。

    〉秋七月。

    百濟王明禯。

    侵新羅。

    戰于狗川。

    兵敗死。

     先是。

    百濟欲共新羅。

    謀伐高勾麗。

    羅王曰。

    國之興亡在天。

    若天未厭麗。

    我何敢望。

    麗王。

    聞而感之。

    遂與羅通好。

    百濟王怨之。

    親帥步騎。

    來攻管山城。

    王。

    夜至狗川。

    新羅軍主于德耽知等。

    逆戰失利。

    武力。

    領新州〈按官職志曰。

    漢山停。

    本新州。

    然則今廣州府。

    爲新州。

    〉兵赴之。

    及交戰。

    裨將三年山郡都刀。

    擊殺濟王。

    乘勝大克。

    斬佐平四人。

    士卒二萬九千六百人。

    疋馬無反者。

     百濟王子昌。

    立。

     是爲威德王。

     冬十月。

    高勾麗。

    攻百濟熊川城。

    不克。

    ○十二月辛巳晦。

    日食。

    〈中史無。

    〉○是歲。

    百濟遣使倭國。

     先是。

    百濟傳佛法于倭。

    至是。

    又送五經醫學等博士。

    自是。

    倭人崇信佛敎。

    能通文字。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皇欽明之十五年。

    百濟送五經博士醫學博士。

    〉 乙亥〈新羅眞興王十六年。

    高勾麗陽原王十一年。

    百濟威德王二年。

    〉春正月。

    新羅置比斯伐州。

    號下州。

    〈今昌寧。

    〉○冬十月。

    高勾麗。

    有虎入王都。

    ○新羅王。

    幸北漢山。

     先是。

    北漢山。

    爲百濟所都。

    後沒于高勾麗。

    爲別都。

    與國內長安幷稱三京。

    號漢城。

    至是。

    爲新羅所取。

    王廵行北漢山。

    拓定彊埸。

    及還。

    復所經州郡一年租調。

    原輕罪。

    初新羅收漢山。

    築城於漢山北漢江上。

    置重鎭。

    號長漢城。

    後爲高句麗所據。

    羅人擧兵復之。

    作長漢城歌。

    以記其功。

    〈其遺址。

    在今廣州夢村上江邊。

    〉 丙子〈新羅眞興王十七年。

    高句麗陽原王十二年。

    百濟威德王三年。

    〉秋七月。

    新羅置比列忽州。

    〈今安邊。

    〉 以沙飡成宗。

    爲軍主。

     丁醜〈新羅眞興王十八年。

    高句麗陽原王十三年。

    百濟威德王四年。

    〉夏四月。

    高句麗立王子陽成。

    爲太子。

    ○新羅。

    廢沙伐州。

    置甘文州。

    號靑州。

     以伊飡起宗。

    爲軍主。

     新羅廢新州。

    置北漢山州。

    ○新羅。

    徙貴戚子弟六部豪民於國原小京。

    ○冬十月。

    高句麗丸都城幹朱理。

    叛伏誅。

    ○是歲。

    陳簒梁。

    周簒魏。

     戊寅〈新羅眞興王十九年。

    高句麗陽原王十四年。

    百濟威德王五年。

    〉新羅。

    始作弩砲。

     奈麻身得造之。

    列置城上。

     己卯〈新羅眞興王二十年。

    高句麗陽原王十五年。

    平原王元年。

    百濟威德王六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平成薨。

    太子陽成立。

    〈隋唐書名暘。

    〉 王薨。

    號陽原。

    太子立。

    是爲平原王。

    〈一雲平崗上好王。

    〉有膽力。

    善騎射。

     夏五月丙辰朔。

    日食。

     庚辰〈新羅眞興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平原王二年。

    百濟威德王七年。

    〉春二月。

    北齊冊高句麗。

     爲使持節領東夷校尉遼東郡公高句麗王。

     高句麗王。

    幸卒本。

    祀始祖廟。

     辛巳〈新羅眞興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平原王三年。

    百濟威德王八年。

    〉夏六月。

    高句麗大水。

    ○秋七月。

    百濟侵新羅。

    新羅擊破之。

    ○冬十一月。

    高句麗遣使如陳。

     壬午〈新羅眞興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平原王四年。

    百濟威德王九年。

    〉春二月。

    陳冊高句麗王。

     授寧東將軍。

     秋九月。

    新羅伐大加耶國滅之。

     加耶服屬于羅。

    至是叛。

    王命伊飡異斯夫討之。

    有斯多含者。

    奈勿王七世孫也。

    年十六爲國仙。

    其徒千餘人。

    盡得其歡心。

    請從軍爲貴幢裨將。

    領五千騎。

    先馳入旃檀梁。

    〈加耶謂門爲梁。

    〉立白旗。

    城中恐懼。

    不知所爲。

    大兵乘之。

    遂滅其國。

    大加耶。

    與駕洛幷立。

    自始祖伊珍阿豉王。

    〈或雲內珍朱智。

    〉九世有異腦。

    異腦七世。

    至設智而亡。

    凡十六世五百二十一年。

    〈按今高靈縣南一裡。

    有大加耶宮闕遺址。

    又縣西二裡許。

    有古藏。

    俗稱錦村王。

    陵〉羅師還論功。

    含爲?。

    王賞以良田及俘口三百。

    含分其田與戰士。

    生口放爲良人。

    王強之。

    請賜閼川不毛之地而已。

    國人美之。

    含。

    始與武官郞。

    約爲死友。

    後友卒。

    哭慟七日。

    亦卒。

    年十七。

    時人憐之。

     癸未〈新羅眞興王二十四年。

    高勾麗平原王五年。

    百濟威德王十年。

    〉夏。

    高勾麗大旱。

     王減膳祈禱山川 甲申〈新羅眞興王二十五年。

    高勾麗平原王六年。

    百濟威德王十一年。

    〉新羅。

    始置各京仕臣。

    ○新羅高勾麗。

    遣使如北齊。

     〈按北史新羅傳曰。

    其先本辰韓種也。

    地在高勾麗東南。

    亦曰秦韓。

    相傳言秦世亡人。

    避役來適馬韓。

    割其東界居之。

    以秦人故名秦韓。

    辰韓之始有六國。

    稍分爲十二。

    新羅其一也。

    亦曰斯盧。

    其官有十七等。

    一曰伊罰幹貴如相國。

    次伊尺幹。

    次迊幹。

    次破彌幹。

    次大阿幹。

    次阿尺幹。

    次乙吉幹。

    次沙咄幹。

    次及伏幹。

    次大奈摩幹。

    次奈摩。

    次大舍。

    次小舍。

    次吉士。

    次大烏。

    次小烏。

    次造位。

    外有郡縣。

    其文字甲兵。

    同於中國。

    選人壯健者。

    悉入軍。

    烽戍邏俱有屯管部伍。

    風俗刑政衣服。

    畧與高麗百濟同。

    每月旦相賀。

    王設宴會班賚群臣。

    其日拜日月神主。

    八月十五日。

    設樂令官人射。

    賞以馬布。

    其有大事則聚官詳議定之。

    服色尙素。

    婦人辮髮。

    繞頸以雜綵及珠爲餙。

    婦嫁禮。

    唯酒食而已。

    輕重隨貧富。

    新婦之夕。

    女先拜舅姑。

    次卽拜大兄。

    夫死有棺斂葬送起墳陵。

    王及父母妻子喪。

    居服一年。

    田甚良沃。

    水陸兼種。

    其五谷果菜鳥獸物産。

    畧與華同。

    大業以來。

    歲遣朝貢。

    新羅地多山險。

    雖與百濟構隙。

    百濟亦不能啚之也。

    〉 乙酉〈新羅眞興王二十六年。

    高勾麗平原王七年。

    百濟威德王十二年。

    〉春正月。

    高勾麗立子元。

    爲太子。

    ○二月。

    北齊冊新羅王。

     爲使持節東夷校尉。

    樂浪郡公新羅王。

     秋八月。

    新羅以阿飡春賦。

    出守國原。

    ○九月。

    新羅廢比斯伐州。

    置大耶州。

    〈今陜川。

    〉○陳。

    遣使聘新羅。

     陳。

    遣劉思與僧明觀。

    聘新羅。

    送釋氏經論千七百卷。

     丙戌〈新羅眞興王二十七年。

    高勾麗平原王八年。

    百濟威德王十三年。

    〉春二月。

    新羅創祗園實際二寺。

     是歲。

    黃龍寺成。

    有卛居者。

    畫老松於壁。

    枝葉盤屈。

    烏雀往往飛棲。

    蹭蹬而落。

    歲久色暗。

    寺僧以丹靑補之。

    烏雀不復至。

    世以爲神畫。

     新羅立子銅輪。

    爲太子。

    ○新羅高勾麗。

    幷遣使如陳。

    ○新羅。

    賜白雲金闡。

    及女子際厚爵。

     初。

    有二達官。

    家同裡閈。

    一時生男女。

    男曰白雲。

    女曰際厚。

    二家約爲婚媾。

    白雲十五而盲。

    際厚父母。

    欲改聘于茂榛太守〈茂榛今未詳〉李佼平。

    際厚。

    密語白雲曰生同一辰。

    約爲夫婦久矣。

    父母改舊圖新。

    違命則爲不孝。

    歸茂榛則死生在我。

    子有信義。

    尋我於茂榛。

    際厚旣歸。

    謂佼平曰婚姻。

    人道之始。

    請涓吉爲禮。

    佼平從之。

    白雲尋至茂榛。

    際厚出從。

    俱潛行山谷。

    忽遇俠客掠去。

    白雲之徒金闡。

    勇士善騎射。

    追殺俠客。

    奪際厚以還。

    事聞。

    王曰三人信義可尙。

    賜爵。

    〈按爵祿者。

    命德之器而礪世之具也。

    三人。

    可罪而不可爵也。

    白雲。

    縱有抱柱之信。

    旣犯作奸之科。

    金闡。

    雖出許友之義。

    難免咎繇之執。

    際厚之必欲守約則賢矣。

    與外間男子。

    私相密。

    語已爲非禮。

    與白雲潛行山谷。

    無異私奔。

    爲俠客所掠而又不之死則其節安在。

    羅王。

    不能斷之以禮律。

    反加縻爾之寵以褒之。

    不亦過乎。

    〉 丁亥〈新羅眞興王二十八年。

    高勾麗平原王九年。

    百濟威德王十四年。

    〉春三月。

    新羅百濟。

    幷遣使如陳。

    ○百濟。

    遣使如北齊。

     戊子〈新羅眞興王二十九年。

    高勾麗平原王十年。

    百濟威德王十五年。

    〉春正月。

    新羅改元大昌。

    ○夏六月。

    新羅遣使如陳。

    ○冬十月。

    新羅廢北漢山州。

    置南川州。

    〈卽南川停也。

    今利川府。

    〉○新羅。

    廢比列忽州。

    置達忽州。

    〈今高城郡。

    〉 庚寅〈新羅眞興王三十一年。

    高勾麗平原王十二年。

    百濟威德王十七年。

    〉春二月。

    北齊冊百濟王。

     爲使持節侍中車騎大將軍。

    帶方郡公百濟王。

     新羅高勾麗。

    幷遣使如陳。

     辛卯〈新羅眞興王三十二年。

    高勾麗平原王十三年。

    百濟威德王十八年。

    〉春正月。

    北齊加冊百濟王。

     爲使持節都督靑州諸軍事。

    東靑州刺史。

     秋七月。

    高勾麗王。

    田於浿河原。

    五旬而返。

    ○八月。

    高勾麗修宮室。

    尋以蝗旱罷役。

    ○高勾麗新羅。

    幷遣使如陳。

     壬辰〈新羅眞興王三十三年。

    高勾麗平原王十四年。

    百濟威德王十九年。

    〉春正月。

    新羅改元鴻濟。

    ○三月。

    新羅太子銅輪卒。

    ○新羅百濟。

    幷遣使如北齊。

    ○秋九月庚子朔。

    日食。

    ○冬十月。

    新羅設八關會。

     爲戰死士卒。

    設會七日而罷。

     甲午〈新羅眞興王三十五年。

    高勾麗平原王十六年。

    百濟威德王二十一年。

    〉春正月。

    高勾麗遣使如陳。

    ○三月。

    新羅。

    鑄黃龍寺丈六像。

     銅重三萬五千七斤。

    鍍金重一萬一百九十八分。

    左右二菩薩像。

    鐵重一萬二千斤。

    金一萬一百三十六分。

     丙申〈新羅眞興王三十七年。

    眞智王元年。

    高勾麗平原王十八年。

    百濟威德王二十三年。

    〉春。

    新羅置花郞。

     時。

    新羅風月主源花之法。

    廢已累年。

    王。

    以爲欲興邦國。

    須先風月道。

    更下令選貴人。

    及良家子弟之貌美有德行者。

    傅粉粧餙之。

    名花郞。

    亦曰國仙。

    於是。

    得薛原郞以奉之。

    國人尊事。

    自此徒衆雲集。

    多者至千餘人。

    或相磨以道義。

    或相悅以歌樂。

    遊娛山水。

    無遠不到。

    因此知其邪正。

    擇其善者。

    薦之於朝。

    賢佐忠臣。

    良將勇卒。

    多從此出。

    後人。

    備記郞徒設敎之由名仙史。

    〈按新羅人金大問。

    作花郞世記。

    又崔緻遠鸞郞碑序曰。

    國有玄妙之道曰風流。

    設敎之源。

    備詳仙史。

    今皆不傳。

    〉 新羅。

    遣僧安弘。

    入周求法。

    〈周本記作隋誤。

    〉 弘。

    與胡僧毗摩羅。

    來獻稜伽勝鬘經。

    及佛舍利。

     秋八月。

    新羅王彡麥宗薨。

    次子金輪立。

     王。

    自卽位以來。

    一心奉佛。

    末年祝髮被僧衣。

    自號法雲。

    以終其身。

    王妃思道夫人樸氏。

    角幹英失之女。

    亦落彩爲尼。

    初毛禮之妹名史氏。

    投墨胡子爲尼。

    妃與之〈此東方尼始〉住永興寺。

    王薨謚眞平。

    葬於哀公寺北峯。

    〈在今慶州府西嶽裡。

    〉子金輪卽位。

    是爲眞智王。

    妃知道夫人樸氏。

    崔氏曰。

    蕭梁捨身爲奴。

    貽笑萬世。

    然隻捨其身。

    未聞捨及其妃。

    今王與妃。

    同時剃髮。

    將何以奉宗社臨群臣乎。

    是必髡一國之士女然後已也。

    新羅之終於佛法。

    衰敗不亦宜乎。

     新羅。

    以居漆夫。

    爲上大等。

     委以軍國事 丁酉〈新羅眞智王二年。

    高勾麗平原王十九年。

    百濟威德王二十四年。

    〉秋七月。

    百濟遣使如陳。

    ○冬十月。

    新羅。

    敗百濟兵於一善北。

    築內利西城。

     百濟。

    侵新羅西鄙州郡。

    新羅。

    命伊飡世宗。

    擊破於一善北。

    斬獲三千七百餘級。

     高勾麗。

    遣使如周。

    周冊高勾麗王。

     拜王爲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

    遼東郡開國公。

    高勾麗王。

     十一月。

    百濟遣使如周。

    ○高勾麗。

    以溫達爲大兄。

     溫達。

    高勾麗之乞人也。

    容貌龍鍾。

    乞食養母。

    破衫弊屨。

    往來市井間。

    時王有小女好啼。

    王戱曰。

    汝常啼聒我耳。

    長必歸之愚溫達。

    女年十六。

    將嫁上部高氏。

    女曰王者無戱言。

    王常語我爲溫達婦。

    今何故改前言。

    匹夫猶不食言。

    況至尊乎。

    王怒任其所適。

    於是。

    女以寶釰數十枚。

    繫肘後出宮獨行。

    訪至溫達家。

    見其母前拜。

    溫達採楡皮而來。

    已而女與其母子。

    備言之。

    遂爲夫婦。

    女出寶釰。

    買田宅奴婢。

    且令溫達。

    買國馬病瘦而棄者。

    溫達如其言。

    女養之甚勤。

    馬日肥壯。

    國俗常以三月三日。

    會獵於樂浪之丘。

    獲禽祭天及山川神。

    至其日。

    王出獵。

    群臣及五部兵士。

    皆從之。

    溫達。

    以所養馬隨行。

    其馳騁常在衆前。

    所獲亦多。

    王召問姓名。

    驚異之。

    是時。

    周主滅北齊。

    出師伐遼東。

    王。

    領軍逆戰於拜山之野。

    〈一作肄山。

    〉溫達爲先鋒。

    斬數十級。

    諸軍乘勝奮擊大捷。

    及論功。

    溫達爲第一。

    王嘉歎曰。

    是吾甥也。

    備禮迎之。

    賜爵爲大兄。

    寵榮優渥。

    〈按麗王之語。

    出一時調戱之事。

    初無與溫達約婚者則王女雖欲守信。

    所謂皮之不存者也。

    況其自歸溫達。

    便是淫奔。

    婚禮不備。

    貞女不行。

    以王姬之尊。

    不憚厭浥之露。

    獨行原野。

    自嫁於素不聞之氓庶。

    可謂貞乎。

    麗王。

    不能訓誨一女。

    任其所適。

    其爲辱國傷風。

    亂倫敗義大矣。

    夷俗僻陋之緻。

    何足道哉。

    〉 是歲。

    周滅北齊。

     戊戌〈新羅眞智王三年。

    高勾麗平原王二十年。

    百濟威德王二十五年。

    〉秋七月。

    新羅遣使如陳。

    ○百濟。

    遣使如周。

    ○新羅與百濟。

    閼也山城。

    〈今礪山。

    〉 己亥〈新羅眞智王四年。

    眞平王元年。

    高勾麗平原王二十一年。

    百濟威德王二十六年。

    〉春二月。

    百濟築熊峴,松述二城。

     以梗新羅蒜山麻知峴內利西城之路。

     秋七月。

    新羅王金輪薨。

    兄子伯凈立。

     王薨。

    謚眞智。

    葬於永敬寺北。

    太子銅輪之子伯凈。

    卽位。

    是爲眞平王。

    生有奇相。

    身長十一尺。

    志識沉毅明達。

    母金氏萬呼夫人。

    眞興之妹。

    妃金氏摩耶夫人。

    葛文王福勝之女。

     冬十月。

    長星竟天。

    〈二十日而滅。

    〉○百濟地震。

    ○新羅。

    以弩裡夫。

    爲上大等。

    追封母弟二人。

    爲葛文王。

     伯飯。

    爲眞正葛文王。

    國飯。

    爲眞安葛文王。

     新羅。

    作天賜玉帶。

     王。

    作帶鐫金粧玉。

    長十圍。

    鐫銙六十二。

    謂神人降。

    以上帝命賜之。

    名天賜玉帶。

    國人以王是聖骨之主。

    故稱曰聖帝帶。

    與黃龍寺九層塔丈六佛。

    謂之新羅三寶。

    〈按經曰。

    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語曰。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成焉。

    論天之道。

    於斯盡矣。

    古昔聖君。

    道與天契。

    心與天通。

    未聞與天。

    言語往來而一隅夷裔之地。

    何其神奇之多也。

    桓?從天降。

    解慕潄往來天宮。

    解夫婁以天帝言而遷都。

    眞平王又從天帝受玉帶。

    又見三國遺事。

    景德王無子。

    使僧表訓。

    請於上帝生子。

    帝許以女。

    又遣請生男。

    許之。

    生惠恭王。

    王轉女爲男。

    故兒時常爲婦女之戱。

    噫嘻。

    東人之好恠誕而無忌憚。

    矯誣上天。

    至於如此哉。

    究其本源則皆異敎興行。

    習於妄誕。

    事在旣往則駕虛立說。

    以惑後人。

    若在當時則自神其事。

    以愚世人。

    嗚呼。

    人生斯世。

    醉生夢死於異敎幻弄之中。

    幾千餘年而不知悟焉。

    不幸也夫。

    〉 庚子〈新羅眞平王二年。

    高勾麗平原王二十二年。

    百濟威德王二十七年。

    〉春。

    新羅以金後稷。

    爲兵部令。

     後稷。

    智證王之曾孫也。

    性本忠直。

    時王頗好田獵。

    後稷諫曰。

    古之王者。

    一日萬幾。

    左右正士。

    容受直諫。

    不敢逸豫然後。

    國家可保。

    今殿下。

    日與狂夫獵士。

    事鷹犬逐雉兔。

    不能自止。

    內則蕩心。

    外則亡國。

    不可不省也。

    王不從。

    又切諫不聽。

    後後稷病將死。

    謂其三子曰。

    吾爲人臣。

    不能匡救君惡。

    恐王遊娛不已。

    以至於亡。

    吾死須瘞於王遊畋路側。

    三子如其言。

    他日王出畋。

    中路有聲。

    若曰王無去者。

    王顧問之。

    從者曰。

    彼後稷墓也。

    聲從此出。

    遂陳後稷臨死之言。

    王潸然流涕曰。

    夫子生而忠諫。

    死而不忘。

    其愛我深矣。

    若終不改。

    何顔見夫子於地下。

    遂不復獵。

    權氏曰。

    史魚屍諫。

    前史美之。

    今後稷之死也。

    能托於聲氣。

    若呼而警之也。

    是其愛君之心。

    出於至誠。

    雖骨化重泉而精神不昧。

    感觸而有聲。

    志士仁人。

    豈以生死貳其心乎。

    人之精神。

    與天地流通。

    故死未散而現異。

    如結草之類多。

    何獨疑於此。

    〈按書稱堯舜從諫弗咈。

    又言成湯改過不吝。

    聖如堯舜而有可諫之事。

    德如成湯而有可改之過。

    則他尙何言。

    是以。

    聖人不咎其有過而貴於改過。

    若眞平之好獵。

    是其過也。

    及聞後稷臨死之言。

    潸然出涕。

    遂至不復獵焉。

    則其納諫之誠。

    剛制之德。

    誠後主之所當法也。

    〉 辛醜〈新羅眞平王三年。

    高勾麗平原王二十三年。

    百濟威德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

    新羅置位和府。

     如吏部掌選擧。

     二月。

    高勾麗星隕如雨。

    ○秋七月。

    高勾麗霜雹殺穀。

    王廵撫賑饑。

    ○是歲隋簒周。

    ○百濟高勾麗。

    幷遣使如隋。

    隋冊百濟高勾麗王。

     冊百濟王爲上開府儀同三司帶方郡公。

    授高勾麗王大將軍遼東郡公。

    翌年。

    復皆遣使入朝。

     癸卯〈新羅眞平王五年。

    高勾麗平原王二十五年。

    百濟威德王三十年。

    〉春正月。

    新羅置船府署。

     屬兵部掌舟楫。

     二月。

    高勾麗遣使郡邑。

    諸不急之事。

    悉減之。

    ○新羅。

    伐倭西鄙。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皇敏達之十二年癸卯。

    新羅來伐西鄙。

    羅濟邊倭。

    累被其患而交聘戰伐。

    史籍罕記。

    未聞有渡海征倭之事。

    倭史年代記。

    應神天皇。

    當新羅儒禮王之時。

    羅兵至明石浦。

    殺白馬受盟而歸。

    至今其國赤間關之東。

    有白馬塚。

    又記新羅來伐者數處。

    蓋我史殘缺不傳也。

    今東萊絶影島。

    有太宗臺。

    俗傳新羅太宗。

    伐對馬島時。

    駐蹕處也。

    新羅。

    以區區一隅之地。

    能陸敵麗濟。

    水伐島倭。

    其兵力之?。

    可以想知。

    宜其混一東土也。

    後世以海東全地。

    受困島夷者。

    必有其由矣。

    籌國之士。

    當思其抵禦之策。

    〉 甲辰〈新羅眞平王六年。

    高勾麗平原王二十六年。

    百濟威德王三十一年。

    〉春二月。

    新羅改元建福。

    ○三月。

    新羅置調府乘府。

     掌貢賦及車乘。

     高勾麗。

    遣使如隋。

     時。

    麗人連歲朝隋。

    或一歲二三至。

    至是。

    隋主宴使臣於大興殿以寵之。

     冬十一月。

    百濟遣使如陳。

     乙巳〈新羅眞平王七年。

    高勾麗平原王二十七年。

    百濟威德王三十二年。

    〉春三月。

    新羅旱。

    王避殿減膳。

    禦南堂錄囚。

    ○秋七月。

    新羅遣僧智明。

    入陳求法。

     新羅奉佛已久。

    愈信其敎。

    名僧高釋。

    求法中國者。

    前後相望。

    安弘甞前此入周。

    至是。

    智明入陳。

    十八年而還。

    後圓光入陳。

    十二年而還。

    曇育入隋。

    十年而還。

    王尊禮智明。

    以爲大德。

     冬十二月。

    高勾麗遣使如陳。

    ○新羅。

    置三宮私臣。

     以大阿飡和文爲大宮。

    阿飡首盻爲梁宮。

    伊飡弩智爲沙梁宮私臣。

     丙午〈新羅眞平王八年。

    高勾麗平原王二十八年。

    百濟威德王三十三年。

    〉春正月。

    新羅置禮部。

     其官。

    有令,卿,大舍〈稱主簿〉,舍知〈稱司禮〉,史。

     夏五月。

    新羅星隕如雨。

    ○百濟遣使如陳。

    ○高勾麗徙都長安城。

     都平壤百六十年而遷。

     己酉〈新羅眞平王十一年。

    高勾麗平原王三十一年。

    百濟威德王三十六年。

    〉秋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