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高句麗王。
攻百濟。
拔關彌城。
關彌。
是百濟要害之地。
其城四面峭絶。
海水環繞。
麗王分軍七道。
攻之二十日。
乃拔而守之。
百濟王獵於狗原。
○十一月。
百濟王辰斯薨。
於狗原行宮。
枕流王太子阿莘立。
王喜土木甘遊佃。
及薨。
阿莘〈一雲阿芳〉卽位。
是爲阿莘王。
王初生於漢城別宮。
神光炤夜。
及壯。
志氣豪邁。
好鷹馬。
癸巳〈新羅奈勿王三十八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二年。
百濟阿莘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百濟以王舅眞武。
爲左將。
武沉毅有大略。
王委以兵馬事。
時人服之。
夏五月。
倭圍鷄林金城。
大敗而歸。
倭人來圍金城。
五日不解。
將士請戰。
王曰賊乘舟深入。
在於死地。
鋒不可當。
乃閉門固守。
賊無功而退。
王先出銳士。
遮其歸路。
遣步卒一千。
追及獨山。
夾擊大敗之。
秋八月。
百濟將眞武。
攻高句麗關彌城。
不克。
王謂武曰。
關彌城。
我北鄙襟要也。
今爲人有。
此寡人之所痛惜。
而亦將軍之羞也。
遂令將兵一萬。
伐高句麗南鄙。
武身先士卒。
以冐矢石。
竟復石峴等五城。
先圍關彌。
麗人嬰城固守。
武糧盡引歸。
高句麗創九寺於平壤。
甲午〈新羅奈勿王三十九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三年。
百濟阿莘王三年。
〉春二月。
百濟立王子腆支爲太子。
○秋七月。
百濟侵高句麗。
麗王敗之于水谷城下。
百濟侵麗。
麗王率精騎五千。
逆戰於水谷城下。
敗之。
八月。
高句麗築國南七城。
以備百濟也。
乙未〈新羅奈勿王四十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四年。
百濟阿莘王四年。
〉春二月。
有星孛于西北。
○秋八月。
高句麗王大破百濟兵。
于浿水上。
百濟王。
命眞武。
侵麗。
麗王親率精騎七千。
拒戰於浿水上。
大敗之。
死者八千餘人。
靺鞨寇鷄林。
敗之于悉直之原。
○冬十一月。
百濟王擊高句麗。
至靑木嶺遇雪而還。
王欲報浿水之役。
將兵七千過漢水。
次靑木嶺下。
會大雪。
士卒多凍死。
還軍至漢山城。
勞軍士。
丁酉〈新羅奈勿王四十二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六年。
百濟阿莘王六年。
〉夏五月。
百濟太子腆支。
爲質於倭。
時倭國強盛。
新羅百濟皆以倭爲大國。
又多珍物。
故恒通使往來。
〈北史補。
〉權氏曰。
世子。
君之儲副。
其重係于宗社。
不可以輕出者也。
曹伯。
使世子射姑。
朝於魯。
君子譏之。
朝且不可。
況出質乎。
百濟不能修德行政。
強於自治。
乃以千裡畏人。
汲汲焉欲結其好。
輕國本而棄之非類之地。
及其薨也。
二弟相戕。
國遂危亂。
微解忠獻謀。
則太子之復國。
不可必。
此可爲永世之戒矣。
秋七月。
鷄林阿瑟羅州旱蝗。
復一年租調。
○百濟大閱於漢水南。
○高句麗侵燕。
取遼東城。
自此遼東仍屬于麗。
戊戌〈新羅奈勿王四十三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七年。
百濟阿莘王七年。
〉秋八月。
百濟侵高句麗。
百濟。
以眞武爲兵官佐平。
沙豆爲左將。
將伐高句麗。
王出師至羣山北柵。
〈今未詳。
〉夜大星落。
營中有聲。
王惡之乃止。
九月。
百濟集都人。
習射於西臺。
時。
濟王連歲敗於高句麗。
於是閱武習射。
大徵兵馬。
民苦征役。
多奔鷄林。
戶口衰減。
庚子〈新羅奈勿王四十五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九年。
百濟阿莘王九年。
〉春正月。
高句麗遣使如燕。
○二月。
燕王盛侵高句麗。
拔新城南蘇。
高句麗略有遼東,帶方二郡。
兵力日強。
燕主寶。
甞冊王爲平州牧遼東,帶方二郡王始置長史,司馬參軍官。
〈通考補。
〉及燕王盛立。
亦遣使朝貢。
盛以王禮慢。
自將三萬兵。
以慕容煕爲前鋒。
拔新城南蘇二城。
拓地七百餘裡。
徙八千餘戶而還。
星孛于奎婁。
○夏六月。
庚辰朔。
日食。
辛醜〈新羅奈勿王四十六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年。
百濟阿莘王十年。
〉秋七月。
鷄林質子金實聖。
還自高句麗。
壬寅〈新羅奈勿王四十七年。
實聖王元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一年。
百濟阿莘王十一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奈勿薨。
宗室實聖。
立。
王居位日久。
能以武略自守。
及薨。
子幼少。
宗室金實聖。
明達有識。
身長七尺五寸。
國人立之。
是爲實聖尼師今。
母昔氏伊利〈一作禮生〉夫人。
登保阿幹之女。
妃金氏阿留夫人。
味鄒王女也。
三月。
鷄林與倭通好。
以奈勿王子未斯欣。
爲質。
時。
倭王遣使來曰。
寡君聞大王之神聖。
使臣等。
告百濟之罪於大王。
願遣王子。
表誠心於寡君也。
王常恨奈勿王。
質己於高句麗。
思欲釋憾。
遣其子未斯欣〈一名美海〉質倭。
以內臣樸娑男爲副遣之。
倭王留而不送。
〈三國遺事補。
〉 夏五月。
百濟求大珠于倭。
○百濟大旱。
時。
百濟大旱。
禾苗焦枯。
王親祭橫嶽。
〈今未詳。
〉乃雨。
高句麗侵燕宿軍城。
取之。
麗王。
遣兵攻宿軍城。
〈在龍城東北燕平州所治。
〉燕平州刺史慕容歸。
棄城走。
癸卯〈新羅實聖王二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二年。
百濟阿莘王十二年。
〉春正月。
鷄林以未斯品。
爲舒弗邯。
委以軍國事。
○二月。
倭遣使百濟。
王迎勞。
○秋七月。
百濟侵鷄林。
甲辰〈新羅實聖王三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三年。
百濟阿莘王十三年。
〉冬。
高句麗侵燕。
乙巳〈新羅實聖王四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四年。
百濟阿莘王十四年。
腆支王元年。
〉春正月。
燕王煕攻高句麗遼東城。
不克而還。
燕王煕。
憤遼東入于高句麗。
親來攻之。
城且陷。
煕命將士毋得先登。
竢剗平其城。
朕與皇後。
乘輦而入。
由是城中得嚴備。
不克而還。
三月。
百濟有白氣起王宮西。
狀如疋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倭人來攻明活城。
不克而歸。
王率騎兵。
要之獨山南。
再戰破之。
殺獲三百餘級。
秋九月。
百濟王阿莘薨。
王弟訓解攝國政。
王弟碟禮殺之。
而自立。
倭人以兵送太子腆支。
國人誅碟禮而立之。
王竆兵黷武。
民困兵疲。
及薨。
太子質倭未歸。
仲弟訓解攝政。
以待太子之來。
季弟碟禮殺訓解自立。
腆支在倭聞訃。
哭泣請歸。
倭王以兵百人衛送。
旣至國界。
漢城人解忠來告曰。
碟禮殺兄自立。
願太子無輕入。
腆支遂以倭兵自衛。
依海島以待之。
國人殺碟禮迎立之。
是爲腆支王。
〈梁書名映。
〉妃八須夫人。
及卽位。
以解忠爲達率。
賜租千石。
丙午〈新羅實聖王五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五年。
百濟腆支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祭天地於南壇。
大赦。
○二月。
百濟遣使朝晉。
○秋七月。
鷄林高句麗蝗旱。
○冬十月。
鷄林京都地震。
○十二月。
燕王煕攻高句麗。
木底城。
不克而還。
燕王煕。
襲契丹。
畏其衆欲還棄輜重。
輕兵襲木底城。
時燕軍行三千餘裡。
士馬疲。
凍死者屬路。
攻之不克。
而還。
丁未〈新羅實聖王六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六年。
百濟腆支王三年。
○駕洛君坐知元年。
〉春二月。
高句麗增修宮闕。
○百濟王。
以庶弟餘信及王戚解須,解丘。
幷爲佐平。
○三月。
倭寇鷄林東邊。
○夏四月。
駕洛君伊屍品卒。
子坐知嗣。
坐知卽位。
得傭女而嬖之。
女黨用事。
國內擾亂。
新羅欲乘時來伐。
其臣樸元道諫曰。
天亡地陷。
人保何基。
又筮之得解。
其繇曰。
解而拇。
朋至。
斯孚。
君鑑于玆。
坐知謝之。
擯女于荷山島。
〈今未詳。
〉國以治強。
〈三國遺事補。
〉 六月。
倭寇鷄林南邊。
戊申〈新羅實聖王七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七年。
百濟腆支王四年。
〉春正月。
百濟以餘信爲上佐平。
百濟於六佐平之上。
復置上佐平。
〈若今之冢宰。
〉以餘信爲之。
委以軍國事。
二月。
倭置營於對馬島。
島卽古對海國。
在新羅東南海中。
其地險阻多深林。
道路如禽鹿經。
土瘠無良田。
人食海物自活。
乘船南北市糴。
舊屬新羅。
以其隔海難守。
爲倭人所居。
而倭人之至新羅者。
必由是道。
實二國之要衝也。
〈通考參補。
〉至是。
倭人置營。
貯兵糧。
謀襲新羅。
羅人詗知之。
王欲先其未發擊之。
舒弗邯未斯品曰。
臣聞兵?戰危。
況涉巨浸以伐人。
脫或失利。
悔不可追。
不若依險設關。
來則禦之。
伺便出擊。
此所謂緻人而不緻於人。
策之上也。
王從之。
〈按對馬島始見于此。
〉 三月。
高句麗遣使北燕。
北燕王高雲遣使報之。
雲祖父高和。
高句麗之支庶也。
仕燕。
自謂高陽氏之苗裔。
以高爲氏。
雲爲燕主慕容寶養子。
馮跋奇而友之。
及燕主煕無道。
跋逼雲爲主卽天王位。
復姓高氏。
王聞之。
遣使如燕。
且叙宗族。
雲又遣其侍禦史李拔報之。
雲未幾爲其下所弑。
馮跋。
復稱燕王。
〈晉書參補。
〉 己酉〈新羅實聖王八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八年。
百濟腆支王五年。
〉夏四月。
高句麗立王子巨連爲太子。
○秋七月。
高句麗築國東禿山等六城。
移平壤民戶。
○倭送夜明珠于百濟。
○八月。
高句麗王南巡。
壬子〈新羅實聖王十一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二十一年。
百濟腆支王八年。
〉鷄林以奈勿王子蔔好。
質於高句麗。
高句麗遣使請質子。
王復送蔔好。
〈一雲寶海。
〉以內臣金武謁爲輔。
癸醜〈新羅實聖王十二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二十二年。
長壽王元年。
百濟腆支王九年。
〉秋八月。
鷄林禁伐狼山樹木。
雲起狼山。
〈在今慶州府東九裡。
〉如樓閣形。
香氣郁然。
王謂必是僊靈降遊。
應是福地。
禁人斬伐樹木。
〈按山川之氣。
騰而爲雲其形萬千如車蓋如樓?如衣如狗。
輪圜而成物形者。
莫非氣之使然也。
羅王以之爲瑞。
謂必僊靈降遊。
誠如其言。
狼山在王都咫尺之地。
爲人物煩囂之所。
豈神僊之所遊。
況無是理乎。
甚矣。
王之愚惑也。
此時東俗荒陋。
及自奉佛以後。
誕妄之說。
無所不至。
此聖人之道不行。
人之燭理不明故也。
悲夫。
〉 冬十月。
高句麗王談德薨。
太子巨連立。
〈一名璉。
〉 王之世拓地最廣。
故號廣開土王。
太子巨連立。
是爲長壽王。
軆貌魁傑。
志氣豪邁。
高句麗遣使朝晉。
晉冊王。
麗王。
遣長史高翼入晉。
奉表獻赭白馬。
晉拜王爲使持節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麗王樂浪郡公。
東方之受中國冊命。
始此。
乙卯〈新羅實聖王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年。
百濟腆支王十一年。
〉夏五月。
彗星見。
○秋八月。
鷄林敗倭于風島。
丙辰〈新羅實聖王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年。
百濟腆支王十二年。
〉夏五月。
鷄林吐含山崩。
泉湧高三丈。
○晉遣使冊百濟王。
冊爲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將軍百濟王。
丁巳〈新羅實聖王十六年訥祗王元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年。
百濟腆支王十三年。
〉春正月。
甲申朔。
日食。
○夏四月。
百濟旱饑。
○五月。
鷄林金訥祗。
弑其王實聖。
而自立號麻立幹。
訥祗者。
奈勿王之子也。
實聖王。
怨奈勿不已。
必欲盡殺其子。
旣質其二子於麗倭。
又欲害訥祗。
密招麗人之素相善者。
約殺訥祗。
遂令訥祗。
往逆之。
麗人見其形神爽雅。
遂以實告曰。
今見君不忍相害。
訥祗得免。
乃歸怨王。
弑而自立。
是爲訥祗麻立幹。
麻立幹。
方言橛也。
表位之稱。
母內禮希夫人。
妃金氏阿老夫人。
實聖王之女也。
〈按實聖。
思報先君之怨。
至行盜賊之謀。
其爲計憯矣。
宜其不免也。
訥祗挾憾行弒。
使數百年揖遜之國。
反逆相繼。
罪不容誅矣。
〉 秋七月。
百濟築沙口城。
〈今未詳。
〉 時。
百濟旱饑。
而又興沙口之役。
徵東北部人年十五以上築之。
使兵官佐平解丘督之。
民多怨苦。
戊午〈新羅訥祗王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年。
百濟腆支王十四年。
〉春。
鷄林遣歃良州幹樸堤上。
使高句麗。
質子蔔好還。
王之二弟皆質外國。
王思得辯士迎之。
聞水酒村幹伐寶靺。
一利村幹仇裡迺。
利伊村幹波老。
〈三村今並未詳新羅之制每村置主。
〉三人有賢智。
會羣臣及國中豪俠。
召三人賜宴。
問曰二弟居外。
朕雖處富貴。
未甞暫忘。
誰能爲朕使得見二弟乎。
三人者對曰。
臣等聞歃良州幹堤上。
婆娑尼師今之五世孫也。
剛勇有謀。
可以解殿下之憂。
於是。
王召堤上告之故。
對曰臣聞忠臣事不辭難。
義不辭死。
若論難易而後行。
謂之不忠。
圖死生而後動。
謂之無勇。
臣雖不肖。
無辱命。
遂使往。
說高句麗王曰。
臣聞交隣之道。
誠信而已。
故賢王尙信。
若交質子。
五覇之所不爲。
蔔好。
寡君之愛弟也。
質在大國。
殆將十年。
寡君思切鶺鴒。
望大王之推愛也。
大王許之。
寡君德大王之高義。
修好不在於質子也。
蔔好之於大國。
何異九牛之一毛。
實無損益。
願大王之念之也。
王曰諾。
許與同歸。
夏。
百濟遣使倭國。
○秋。
鷄林質子未斯欣。
自倭逃歸。
鷄林臣樸堤上。
死之。
王旣見蔔好。
又語堤上曰。
如一身有一臂。
一面有一眼。
而亡其一。
奈何。
對曰臣雖駑下。
旣以身許國。
不敢辭難。
但高句麗大國。
王亦賢君。
是以臣得以一言悟之。
若倭人。
不可以口舌諭。
當以計成。
臣若得罪而逃。
王可囚臣妻子。
使聞於倭。
遂不見妻子而行。
抵栗浦。
〈今未詳。
〉已解纜。
其妻追至大哭。
堤上曰。
我將命入敵。
已決死矣。
遂入倭國。
若叛來者。
先有百濟亡人在倭言。
鷄林與高句麗謀伐倭。
倭王遂遣兵邏戍境外。
會麗人來侵。
掠殺倭邏人。
倭王以百濟人言爲信。
及堤上來。
倭王始疑之。
及聞未斯欣,堤上妻子。
皆已係累。
謂堤上實叛。
於是用堤上計。
出師將伐鷄林。
令堤上,未斯欣爲鄕導。
行至海島。
堤上與未斯欣。
日乘舟若遊玩然。
使倭不疑。
堤上乃勸未斯欣潛還。
未斯欣不忍獨行。
堤上曰。
若能救子之命。
而慰大王之心。
則足矣。
安敢愛生。
今若共行。
倭人覺而追之。
俱死無益也。
我留而子行。
倭人雖覺。
詰問推究之際。
子已遠去。
追不及也。
遂陰遣未斯欣逃歸。
而身不去。
以聽倭。
時新羅人康仇麗在倭。
使之從還。
堤上獨寢舟中。
故晏起。
倭人詗知之。
縛堤上追之。
會煙霧晦暝不及。
倭王怒。
其賣己也。
鞫堤上。
堤上曰。
我是鷄林之臣。
欲成吾君之志耳。
倭王怒曰。
汝已爲我臣。
而稱鷄林之臣。
必具五刑。
若稱倭國之臣。
必賞以重祿。
堤上曰。
寧爲鷄林之犬?。
不願爲倭國之臣子。
寧受鷄林之箠楚。
不願受倭國之爵祿。
倭王愈怒。
剝堤上腳。
刈蒹葭使趨其上。
問曰汝何國臣。
曰鷄林臣。
倭王知不可屈。
乃燒殺木島中。
〈按日本西海道肥前州之博多津七裡灘。
卽堤上立節處。
博多。
我音覇家?。
〉王聞之哀慟。
贈大阿飡。
厚賜其家。
使未斯欣娶其第二女。
堤上妻率其二女。
登鵄述嶺。
〈在今慶州府南三十六裡。
〉哭望悲號乃死。
國人哀之。
立祠以祀之。
命曰神母祠。
崔氏曰。
先忠義而後其身。
重志節而輕其身。
惟天下烈丈夫能之。
堤上未甞尊位重祿。
圖議國政。
而聞命慷慨。
西使句麗。
東使日邦。
寄命虎狼之口。
而不辭其忠肝義膽。
屹如山嶽。
眞烈丈夫哉。
〈按或曰。
堤上之志。
則烈矣。
無或過於忠耶。
身無國士之遇。
事非宗社之關。
而失身於簒逆之人。
捐軀於蛟鱷之窟。
其不可已乎。
曰自古簒弒之變。
多出於宮闈暗昧之地。
則堤上不必知矣。
而以眇末微臣。
一朝受遇。
託以重事。
誠懇備至。
則苟有一分可爲之勢。
其忍邁邁而不之從乎。
旣從之則當盡其節。
臣子之職分也。
何論於事之大小哉。
林氏會綱書曰。
樸堤上僞奔倭。
爲倭所殺。
若有貶意。
其義不是。
〉○初。
未斯欣渡海而來。
使康仇麗。
先告國中。
王喜命六部百官。
迎於屈歇驛。
〈今未詳。
〉親迎於南郊。
及見握手相泣。
會兄弟置酒歡樂。
王自作歌以宣其意。
鄕樂憂息曲。
是也。
己未〈新羅訥祗王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年。
百濟腆支王十五年。
〉春正月。
有星孛于太微。
○夏五月。
高句麗國東大水。
○冬十一月丁亥朔。
日食。
庚申〈新羅訥祗王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八年。
百濟腆支王十六年。
久爾辛王元年。
〉春三月。
百濟王腆支薨。
長子久爾辛立。
是爲久爾辛王。
夏。
鷄林大旱。
○秋七月。
鷄林隕霜殺糓。
民饑。
慮囚。
○是歲宋簒晉。
冊高句麗,百濟王。
並進號鎭東大將軍。
餘官如故。
〈南史補。
〉 辛酉〈新羅訥祗王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九年。
百濟久爾辛王二年。
○駕洛君吹希元年。
〉夏五月。
駕洛君坐知卒。
子吹希嗣。
壬戌〈新羅訥祗王六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年。
百濟久爾辛王三年。
〉宋加冊高句麗王。
爲散騎常侍。
增督平州諸軍事。
〈南史補。
〉 癸亥〈新羅訥祗王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一年。
百濟久爾辛王四年。
〉夏四月。
鷄林養老於南堂。
親執食賜穀帛有差。
甲子〈新羅訥祗王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二年。
百濟久爾辛王五年。
〉春二月。
鷄林遣使聘高句麗。
時。
二國交和。
新羅遣使修聘。
麗王勞慰之特厚。
秋九月。
高句麗大有年。
○高句麗王。
宴羣臣於宮。
○高句麗,百濟幷遣使如宋。
宋遣使報之。
高句麗遣長史馬婁。
如宋獻方物。
宋遣謁者朱邵伯,王邵子報之。
百濟遣長史張威。
如宋貢獻。
宋遣謁者閭丘恩子,丁敬子等。
使百濟宣旨慰勞。
自是百濟每歲遣使。
獻方物于宋。
〈南史補○按南,北史始立百濟傳。
又按南史高句麗傳。
曰其地方可二千裡。
中有遼山。
遼水所出。
漢魏世。
南與朝鮮濊貊。
東與沃沮。
北與扶餘。
接其王都丸都山下。
地多大山深谷。
無原澤。
百姓依之以居。
食澗水。
無土着無良田。
故其俗節食。
好修宮室。
于所居之左。
大立屋祭鬼神。
又祠零星。
社稷。
人性兇急喜寇鈔。
其官有相加。
對盧。
沛者。
古鄒加。
主簿。
優台。
使者。
皁衣。
先人。
尊卑各有等級。
言語諸事多與扶餘同。
其性氣衣服有異。
其置官有對盧則不置沛者。
有沛者則不置對盧。
俗喜歌儛。
國中邑落男女每夜羣聚歌戱。
其俗好淫。
男女多相奔誘。
兄死妻嫂。
其馬皆小便登山。
國人尙氣力。
便弓矢刀矛有鎧甲習戰闘。
沃沮東濊皆屬焉。
餘同後漢書。
○南史百濟傳曰。
百濟者。
其先東夷有三韓國。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韓。
弁辰各十二國。
馬韓五十四國。
大國萬餘家。
小國數千家。
緫十餘萬戶。
百濟卽其一也。
後漸強大兼諸小國。
號所都城曰固麻。
謂邑曰檐魯。
如中國之言郡縣也。
其國有二十二檐魯。
皆以子弟宗族分據之。
其人形長衣服?凈。
其國近倭。
頗有文身者。
言語服章略與高句麗同。
呼帽曰冠。
襦曰複衫。
袴曰褌。
其言參諸夏。
亦秦韓之遺俗雲。
〉 乙醜〈新羅訥祗王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三年。
百濟久爾辛王六年。
〉高句麗。
遣使如魏。
時。
跖跋氏據有中夏。
削平諸國。
天下中分爲二。
稱宋爲南朝。
魏爲北朝。
高句麗兩事焉。
遣使入貢于魏。
〈按北史高句麗傳曰。
其先出扶餘。
其國東至新羅。
西度遼二千裡。
南接百濟。
北隣靺鞨一千裡。
人皆土着隨山谷而居。
衣布帛及皮。
土田薄瘠。
蠶農不足。
以自供。
故其人節飮食。
其王好修宮室。
都平壤城。
亦曰長安城。
東六裡。
隨山屈曲。
南臨浿水。
城內惟積倉儲器備寇。
賊至日方入固守。
王別爲宅於其側。
不常居之。
其外復有國內城及漢城。
亦別都也。
其國中呼爲三京。
復有遼東玄菟等數十城。
皆置官司以統攝。
與新羅每相侵奪戰爭不息。
官有大對盧,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俟奢,烏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屬,僊人。
凡十二等。
分掌內外事。
其大對盧。
則以強弱相淩奪而自爲之。
不由王署置。
復有內評五部褥薩。
人皆頭着折風。
形如弁。
士人加揷二鳥羽。
貴者其冠曰蘇骨。
多用紫羅爲之。
餙以金銀。
服大袖衫。
大口袴。
素皮帶。
黃革履。
婦人。
帬襦加襈。
書有五經。
三史。
三國志晉陽秋。
兵器。
與中國略同。
及春秋校獵。
王親臨之。
稅。
布五疋。
糓五石。
遊人則三年一稅。
十人共細布一疋。
租。
戶一石。
次七鬥。
下五鬥。
其刑法。
叛及謀逆者。
縛之柱。
爇而斬之。
籍沒其家。
盜則償十倍。
若貧不能償者。
公私債負皆聽許其子女爲奴婢以償之。
用刑旣峻。
罕有犯者。
樂有五絃琴。
箏。
篳篥。
橫吹簫。
皷屬。
吹蘆。
以和曲。
每年初。
聚戱浿水上。
王乘腰轝列羽儀觀之。
事畢。
王以衣入水。
分爲左右二部。
以水石相濺擲。
喧號馳逐。
再三而止。
俗?淨自喜。
尙容止。
以趍走爲敬。
拜則曳一腳。
立多反拱。
行必揷手。
性多詭伏。
言辭鄙穢。
不簡親踈。
父子同川而浴。
共室而寢。
好歌舞。
常以十月祭天。
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爲餙。
好蹲踞。
食用俎豆出三尺馬雲。
本朱蒙所乘馬種卽果下也。
風俗尙淫。
不以爲愧。
俗多遊女。
夫無常人。
夜則男女羣聚而戱。
無有貴賤之節。
有婚嫁取。
男女相悅卽爲之。
男家送豬酒而已。
無財聘之禮。
或有受財者。
則人共恥之。
以爲賣婢。
死者殯在屋內。
經三年擇吉日而葬。
居父母及夫喪服。
皆三年。
兄弟三月。
初終哭泣。
葬則歌舞作樂以送之。
埋訖。
取死者生時服玩車馬置墓側。
會葬者爭取而去。
信佛法,敬鬼神。
多淫祠。
有神廟二所。
一曰夫餘神。
刻木作婦人像。
一曰高登神雲。
是其始祖夫餘神之子。
並置官司。
每歲春秋。
遣人守護。
蓋河伯女朱蒙雲。
〉 丁卯〈新羅訥祗王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五年。
百濟久爾辛王八年。
毗有王元年。
〉高句麗徙都平壤。
都東黃城八十五年而遷。
冬十二月。
百濟王久爾辛薨。
長子毗有立。
是爲毗有王。
〈或雲腆支庶子。
〉美姿貌有口辯。
人皆推重。
戊辰〈新羅訥祗王十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六年。
百濟毗有王二年。
〉春二月。
百濟王巡撫四部。
賜貧民穀。
○倭遣使百濟。
從者五十人。
己巳〈新羅訥祗王十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七年。
百濟毗有王三年。
〉秋。
百濟遣使如宋。
○鷄林。
築矢堤。
〈長二千一百七十步。
○今未詳。
〉○冬十月。
百濟餘信卒。
以解須爲上佐平。
○十一月。
百濟地震大風。
庚午〈新羅訥祗王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八年。
百濟毗有王四年。
〉夏四月。
宋遣使百濟。
冊授東晉所命其先王爵號。
〈見上腆支十二年。
〉 辛未〈新羅訥祗王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九年。
百濟毗有王五年。
〉夏四月。
倭圍鷄林明活城。
尋退。
○秋七月。
鷄林霜雹殺糓。
糓貴。
人食松樹皮。
癸酉〈新羅訥祗王十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一年。
百濟毗有王七年。
〉夏五月。
鷄林未斯欣卒。
○秋七月。
百濟及鷄林和親。
甲戌〈新羅訥祗王十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二年。
百濟毗有王八年。
〉春二月。
百濟鷄林交聘。
百濟遣使新羅。
送良馬二匹。
秋又送白鷹。
冬新羅以黃金明珠。
報聘。
乙亥〈新羅訥祗王十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三年。
百濟毗有王九年。
〉春二月。
鷄林修歷代園陵。
○夏六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魏遣使冊王。
時。
魏國大勢強。
兵威遠讋。
王事魏甚勤。
貢獻不替。
至是遣使朝貢。
且請國諱。
魏主嘉其誠欵。
使錄帝系及諱與之。
遣散騎侍郞李敖。
拜王爲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東夷中郞將遼東郡公高句麗王。
是時句麗漸盛。
去遼東南一千餘裡。
至柵城南至小海。
〈按今黃海道海州海。
經涉至今忠淸道唐津等地。
名小海。
〉北至舊扶餘。
人戶三倍於前魏時。
自後貢使相尋。
歲緻黃金二百斤。
白銀四百斤。
〈北史補。
〉 秋。
高句麗遣使謝魏。
謝冊命也。
自後中國有封爵。
必遣使謝恩。
丙子〈新羅訥祗王二十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四年。
百濟毗有王十年。
〉夏四月。
燕王馮弘。
奔高句麗。
先是。
魏數伐燕。
燕日危蹙。
弘曰若事急。
且東依高句麗。
以圖後擧。
遣其尙書陽夷。
請迎于麗。
至是魏將擧兵伐燕。
先遣使諭高句麗等諸國。
使不得與燕相通。
攻燕白狼城克之。
麗王。
遣其將葛盧,孟光。
將兵數萬。
與陽夷。
至和龍迎燕王。
燕尙書令郭生。
因民之憚遷。
勒兵攻燕王。
麗兵入自東門。
與生戰于闕下。
生中流矢。
二將入城。
命軍脫弊褐。
取燕武庫精仗以給之。
大掠城中。
燕王率龍城見戶東徙。
焚宮殿。
火一旬不?。
令婦人被甲居中。
陽夷等勒兵居外。
二將帥騎殿後。
方軌而進。
前後八十餘裡。
魏令高句麗。
執送燕王弘。
不從。
魏主。
遣散騎常侍封撥。
使高句麗。
令送燕王弘。
王奉表稱當與馮弘。
俱奉王化。
魏主以王違詔。
議擊之。
將發隴右騎卒。
樂王丕曰。
和龍新定。
宜廣修農桑。
以豊軍實然後進取。
則一擧可?也。
魏主乃止。
丁醜〈新羅訥祗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五年。
百濟毗有王十一年。
〉春二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戊寅〈新羅訥祗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六年。
百濟毗有王十二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
殺故燕王馮弘。
初。
弘至遼東。
麗王遣使勞之曰。
龍城王馮君。
爰適野次。
士馬勞乎。
弘慙怒。
稱制讓之。
麗王處之平郭。
〈遼東屬縣。
〉尋徙北豊。
〈今未詳。
〉弘素侮高句麗。
政刑賞罰。
如在其國。
麗王乃奪其侍人。
取其太子仁爲質。
弘怨之。
遣使如宋。
上表求迎。
宋主遣使者王白駒等迎之。
並令麗人資送。
王不欲弘南往。
遣將孫潄,高仇等。
殺弘于北豊。
〈按雲山縣。
俗傳有皇帝塚。
爲馮弘所葬雲。
〉並其子孫十餘人白駒以所領七千兵掩討。
殺仇擒潄。
王以白駒等專殺。
執送于宋。
宋主以遠國。
不欲違其意。
下白駒等獄。
已而原之。
自是。
高句麗頻歲朝宋。
夏四月。
鷄林敎民牛車之法。
己卯〈新羅訥祗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七年。
百濟毗有王十三年。
〉冬十一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十二月又遣。
○高句麗獻馬于宋。
凡八百匹。
宋欲伐魏。
詔求之也。
〈南史補。
〉 庚辰〈新羅訥祗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八年。
百濟毗有王十四年。
〉夏四月戊午朔。
日食。
○倭寇鷄林。
○冬十月。
百濟遣使如宋。
辛巳〈新羅訥祗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九年。
百濟毗有王十五年。
〉高句麗遣使如宋。
〈南史補。
〉 癸未〈新羅訥祗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一年。
百濟毗有王十七年。
〉高句麗,百濟並遣使如宋。
〈南史補。
〉 甲申〈新羅訥祗王二十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二年。
百濟毗有王十八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倭圍金城十日。
糧盡解歸。
王欲追之。
左右諫曰。
兵法竆寇勿追。
王其舍之。
不聽。
率數千騎。
追及獨山東。
合戰大敗。
將士死者過半。
王蒼黃舍馬登山。
賊圍數重。
忽有大霧。
賊以爲有神助。
乃解而去。
丁亥〈新羅訥祗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五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一年。
〉夏五月。
百濟宮南池中。
有火焰。
如車輪。
終夜而?。
秋七月。
百濟旱饑。
民流入鷄林。
庚寅〈新羅訥祗王三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八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四年。
〉秋七月。
鷄林襲高句麗。
殺其邊將。
麗邊將。
獵於悉直之原。
新羅阿瑟羅城主三直。
出兵掩殺之。
麗王怒。
使告曰。
孤與大王修好至歡也。
今出兵殺我邊將。
是何義也。
乃興師來侵。
羅王卑辭謝之。
乃歸。
百濟遣使如宋。
百濟上書獻方物。
私假?使馮野夫,西河太守。
表求易林式占腰弩。
宋主並與之。
〈南史補。
〉 辛卯〈新羅訥祗王三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九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五年。
○駕洛銍知元年。
〉春二月。
駕洛君吹希卒。
子銍知嗣。
攻百濟。
拔關彌城。
關彌。
是百濟要害之地。
其城四面峭絶。
海水環繞。
麗王分軍七道。
攻之二十日。
乃拔而守之。
百濟王獵於狗原。
○十一月。
百濟王辰斯薨。
於狗原行宮。
枕流王太子阿莘立。
王喜土木甘遊佃。
及薨。
阿莘〈一雲阿芳〉卽位。
是爲阿莘王。
王初生於漢城別宮。
神光炤夜。
及壯。
志氣豪邁。
好鷹馬。
癸巳〈新羅奈勿王三十八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二年。
百濟阿莘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百濟以王舅眞武。
爲左將。
武沉毅有大略。
王委以兵馬事。
時人服之。
夏五月。
倭圍鷄林金城。
大敗而歸。
倭人來圍金城。
五日不解。
將士請戰。
王曰賊乘舟深入。
在於死地。
鋒不可當。
乃閉門固守。
賊無功而退。
王先出銳士。
遮其歸路。
遣步卒一千。
追及獨山。
夾擊大敗之。
秋八月。
百濟將眞武。
攻高句麗關彌城。
不克。
王謂武曰。
關彌城。
我北鄙襟要也。
今爲人有。
此寡人之所痛惜。
而亦將軍之羞也。
遂令將兵一萬。
伐高句麗南鄙。
武身先士卒。
以冐矢石。
竟復石峴等五城。
先圍關彌。
麗人嬰城固守。
武糧盡引歸。
高句麗創九寺於平壤。
甲午〈新羅奈勿王三十九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三年。
百濟阿莘王三年。
〉春二月。
百濟立王子腆支爲太子。
○秋七月。
百濟侵高句麗。
麗王敗之于水谷城下。
百濟侵麗。
麗王率精騎五千。
逆戰於水谷城下。
敗之。
八月。
高句麗築國南七城。
以備百濟也。
乙未〈新羅奈勿王四十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四年。
百濟阿莘王四年。
〉春二月。
有星孛于西北。
○秋八月。
高句麗王大破百濟兵。
于浿水上。
百濟王。
命眞武。
侵麗。
麗王親率精騎七千。
拒戰於浿水上。
大敗之。
死者八千餘人。
靺鞨寇鷄林。
敗之于悉直之原。
○冬十一月。
百濟王擊高句麗。
至靑木嶺遇雪而還。
王欲報浿水之役。
將兵七千過漢水。
次靑木嶺下。
會大雪。
士卒多凍死。
還軍至漢山城。
勞軍士。
丁酉〈新羅奈勿王四十二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六年。
百濟阿莘王六年。
〉夏五月。
百濟太子腆支。
爲質於倭。
時倭國強盛。
新羅百濟皆以倭爲大國。
又多珍物。
故恒通使往來。
〈北史補。
〉權氏曰。
世子。
君之儲副。
其重係于宗社。
不可以輕出者也。
曹伯。
使世子射姑。
朝於魯。
君子譏之。
朝且不可。
況出質乎。
百濟不能修德行政。
強於自治。
乃以千裡畏人。
汲汲焉欲結其好。
輕國本而棄之非類之地。
及其薨也。
二弟相戕。
國遂危亂。
微解忠獻謀。
則太子之復國。
不可必。
此可爲永世之戒矣。
秋七月。
鷄林阿瑟羅州旱蝗。
復一年租調。
○百濟大閱於漢水南。
○高句麗侵燕。
取遼東城。
自此遼東仍屬于麗。
戊戌〈新羅奈勿王四十三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七年。
百濟阿莘王七年。
〉秋八月。
百濟侵高句麗。
百濟。
以眞武爲兵官佐平。
沙豆爲左將。
將伐高句麗。
王出師至羣山北柵。
〈今未詳。
〉夜大星落。
營中有聲。
王惡之乃止。
九月。
百濟集都人。
習射於西臺。
時。
濟王連歲敗於高句麗。
於是閱武習射。
大徵兵馬。
民苦征役。
多奔鷄林。
戶口衰減。
庚子〈新羅奈勿王四十五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九年。
百濟阿莘王九年。
〉春正月。
高句麗遣使如燕。
○二月。
燕王盛侵高句麗。
拔新城南蘇。
高句麗略有遼東,帶方二郡。
兵力日強。
燕主寶。
甞冊王爲平州牧遼東,帶方二郡王始置長史,司馬參軍官。
〈通考補。
〉及燕王盛立。
亦遣使朝貢。
盛以王禮慢。
自將三萬兵。
以慕容煕爲前鋒。
拔新城南蘇二城。
拓地七百餘裡。
徙八千餘戶而還。
星孛于奎婁。
○夏六月。
庚辰朔。
日食。
辛醜〈新羅奈勿王四十六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年。
百濟阿莘王十年。
〉秋七月。
鷄林質子金實聖。
還自高句麗。
壬寅〈新羅奈勿王四十七年。
實聖王元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一年。
百濟阿莘王十一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奈勿薨。
宗室實聖。
立。
王居位日久。
能以武略自守。
及薨。
子幼少。
宗室金實聖。
明達有識。
身長七尺五寸。
國人立之。
是爲實聖尼師今。
母昔氏伊利〈一作禮生〉夫人。
登保阿幹之女。
妃金氏阿留夫人。
味鄒王女也。
三月。
鷄林與倭通好。
以奈勿王子未斯欣。
爲質。
時。
倭王遣使來曰。
寡君聞大王之神聖。
使臣等。
告百濟之罪於大王。
願遣王子。
表誠心於寡君也。
王常恨奈勿王。
質己於高句麗。
思欲釋憾。
遣其子未斯欣〈一名美海〉質倭。
以內臣樸娑男爲副遣之。
倭王留而不送。
〈三國遺事補。
〉 夏五月。
百濟求大珠于倭。
○百濟大旱。
時。
百濟大旱。
禾苗焦枯。
王親祭橫嶽。
〈今未詳。
〉乃雨。
高句麗侵燕宿軍城。
取之。
麗王。
遣兵攻宿軍城。
〈在龍城東北燕平州所治。
〉燕平州刺史慕容歸。
棄城走。
癸卯〈新羅實聖王二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二年。
百濟阿莘王十二年。
〉春正月。
鷄林以未斯品。
爲舒弗邯。
委以軍國事。
○二月。
倭遣使百濟。
王迎勞。
○秋七月。
百濟侵鷄林。
甲辰〈新羅實聖王三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三年。
百濟阿莘王十三年。
〉冬。
高句麗侵燕。
乙巳〈新羅實聖王四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四年。
百濟阿莘王十四年。
腆支王元年。
〉春正月。
燕王煕攻高句麗遼東城。
不克而還。
燕王煕。
憤遼東入于高句麗。
親來攻之。
城且陷。
煕命將士毋得先登。
竢剗平其城。
朕與皇後。
乘輦而入。
由是城中得嚴備。
不克而還。
三月。
百濟有白氣起王宮西。
狀如疋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倭人來攻明活城。
不克而歸。
王率騎兵。
要之獨山南。
再戰破之。
殺獲三百餘級。
秋九月。
百濟王阿莘薨。
王弟訓解攝國政。
王弟碟禮殺之。
而自立。
倭人以兵送太子腆支。
國人誅碟禮而立之。
王竆兵黷武。
民困兵疲。
及薨。
太子質倭未歸。
仲弟訓解攝政。
以待太子之來。
季弟碟禮殺訓解自立。
腆支在倭聞訃。
哭泣請歸。
倭王以兵百人衛送。
旣至國界。
漢城人解忠來告曰。
碟禮殺兄自立。
願太子無輕入。
腆支遂以倭兵自衛。
依海島以待之。
國人殺碟禮迎立之。
是爲腆支王。
〈梁書名映。
〉妃八須夫人。
及卽位。
以解忠爲達率。
賜租千石。
丙午〈新羅實聖王五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五年。
百濟腆支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祭天地於南壇。
大赦。
○二月。
百濟遣使朝晉。
○秋七月。
鷄林高句麗蝗旱。
○冬十月。
鷄林京都地震。
○十二月。
燕王煕攻高句麗。
木底城。
不克而還。
燕王煕。
襲契丹。
畏其衆欲還棄輜重。
輕兵襲木底城。
時燕軍行三千餘裡。
士馬疲。
凍死者屬路。
攻之不克。
而還。
丁未〈新羅實聖王六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六年。
百濟腆支王三年。
○駕洛君坐知元年。
〉春二月。
高句麗增修宮闕。
○百濟王。
以庶弟餘信及王戚解須,解丘。
幷爲佐平。
○三月。
倭寇鷄林東邊。
○夏四月。
駕洛君伊屍品卒。
子坐知嗣。
坐知卽位。
得傭女而嬖之。
女黨用事。
國內擾亂。
新羅欲乘時來伐。
其臣樸元道諫曰。
天亡地陷。
人保何基。
又筮之得解。
其繇曰。
解而拇。
朋至。
斯孚。
君鑑于玆。
坐知謝之。
擯女于荷山島。
〈今未詳。
〉國以治強。
〈三國遺事補。
〉 六月。
倭寇鷄林南邊。
戊申〈新羅實聖王七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七年。
百濟腆支王四年。
〉春正月。
百濟以餘信爲上佐平。
百濟於六佐平之上。
復置上佐平。
〈若今之冢宰。
〉以餘信爲之。
委以軍國事。
二月。
倭置營於對馬島。
島卽古對海國。
在新羅東南海中。
其地險阻多深林。
道路如禽鹿經。
土瘠無良田。
人食海物自活。
乘船南北市糴。
舊屬新羅。
以其隔海難守。
爲倭人所居。
而倭人之至新羅者。
必由是道。
實二國之要衝也。
〈通考參補。
〉至是。
倭人置營。
貯兵糧。
謀襲新羅。
羅人詗知之。
王欲先其未發擊之。
舒弗邯未斯品曰。
臣聞兵?戰危。
況涉巨浸以伐人。
脫或失利。
悔不可追。
不若依險設關。
來則禦之。
伺便出擊。
此所謂緻人而不緻於人。
策之上也。
王從之。
〈按對馬島始見于此。
〉 三月。
高句麗遣使北燕。
北燕王高雲遣使報之。
雲祖父高和。
高句麗之支庶也。
仕燕。
自謂高陽氏之苗裔。
以高爲氏。
雲爲燕主慕容寶養子。
馮跋奇而友之。
及燕主煕無道。
跋逼雲爲主卽天王位。
復姓高氏。
王聞之。
遣使如燕。
且叙宗族。
雲又遣其侍禦史李拔報之。
雲未幾爲其下所弑。
馮跋。
復稱燕王。
〈晉書參補。
〉 己酉〈新羅實聖王八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十八年。
百濟腆支王五年。
〉夏四月。
高句麗立王子巨連爲太子。
○秋七月。
高句麗築國東禿山等六城。
移平壤民戶。
○倭送夜明珠于百濟。
○八月。
高句麗王南巡。
壬子〈新羅實聖王十一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二十一年。
百濟腆支王八年。
〉鷄林以奈勿王子蔔好。
質於高句麗。
高句麗遣使請質子。
王復送蔔好。
〈一雲寶海。
〉以內臣金武謁爲輔。
癸醜〈新羅實聖王十二年。
高句麗廣開土王二十二年。
長壽王元年。
百濟腆支王九年。
〉秋八月。
鷄林禁伐狼山樹木。
雲起狼山。
〈在今慶州府東九裡。
〉如樓閣形。
香氣郁然。
王謂必是僊靈降遊。
應是福地。
禁人斬伐樹木。
〈按山川之氣。
騰而爲雲其形萬千如車蓋如樓?如衣如狗。
輪圜而成物形者。
莫非氣之使然也。
羅王以之爲瑞。
謂必僊靈降遊。
誠如其言。
狼山在王都咫尺之地。
爲人物煩囂之所。
豈神僊之所遊。
況無是理乎。
甚矣。
王之愚惑也。
此時東俗荒陋。
及自奉佛以後。
誕妄之說。
無所不至。
此聖人之道不行。
人之燭理不明故也。
悲夫。
〉 冬十月。
高句麗王談德薨。
太子巨連立。
〈一名璉。
〉 王之世拓地最廣。
故號廣開土王。
太子巨連立。
是爲長壽王。
軆貌魁傑。
志氣豪邁。
高句麗遣使朝晉。
晉冊王。
麗王。
遣長史高翼入晉。
奉表獻赭白馬。
晉拜王爲使持節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麗王樂浪郡公。
東方之受中國冊命。
始此。
乙卯〈新羅實聖王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年。
百濟腆支王十一年。
〉夏五月。
彗星見。
○秋八月。
鷄林敗倭于風島。
丙辰〈新羅實聖王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年。
百濟腆支王十二年。
〉夏五月。
鷄林吐含山崩。
泉湧高三丈。
○晉遣使冊百濟王。
冊爲使持節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將軍百濟王。
丁巳〈新羅實聖王十六年訥祗王元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年。
百濟腆支王十三年。
〉春正月。
甲申朔。
日食。
○夏四月。
百濟旱饑。
○五月。
鷄林金訥祗。
弑其王實聖。
而自立號麻立幹。
訥祗者。
奈勿王之子也。
實聖王。
怨奈勿不已。
必欲盡殺其子。
旣質其二子於麗倭。
又欲害訥祗。
密招麗人之素相善者。
約殺訥祗。
遂令訥祗。
往逆之。
麗人見其形神爽雅。
遂以實告曰。
今見君不忍相害。
訥祗得免。
乃歸怨王。
弑而自立。
是爲訥祗麻立幹。
麻立幹。
方言橛也。
表位之稱。
母內禮希夫人。
妃金氏阿老夫人。
實聖王之女也。
〈按實聖。
思報先君之怨。
至行盜賊之謀。
其爲計憯矣。
宜其不免也。
訥祗挾憾行弒。
使數百年揖遜之國。
反逆相繼。
罪不容誅矣。
〉 秋七月。
百濟築沙口城。
〈今未詳。
〉 時。
百濟旱饑。
而又興沙口之役。
徵東北部人年十五以上築之。
使兵官佐平解丘督之。
民多怨苦。
戊午〈新羅訥祗王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年。
百濟腆支王十四年。
〉春。
鷄林遣歃良州幹樸堤上。
使高句麗。
質子蔔好還。
王之二弟皆質外國。
王思得辯士迎之。
聞水酒村幹伐寶靺。
一利村幹仇裡迺。
利伊村幹波老。
〈三村今並未詳新羅之制每村置主。
〉三人有賢智。
會羣臣及國中豪俠。
召三人賜宴。
問曰二弟居外。
朕雖處富貴。
未甞暫忘。
誰能爲朕使得見二弟乎。
三人者對曰。
臣等聞歃良州幹堤上。
婆娑尼師今之五世孫也。
剛勇有謀。
可以解殿下之憂。
於是。
王召堤上告之故。
對曰臣聞忠臣事不辭難。
義不辭死。
若論難易而後行。
謂之不忠。
圖死生而後動。
謂之無勇。
臣雖不肖。
無辱命。
遂使往。
說高句麗王曰。
臣聞交隣之道。
誠信而已。
故賢王尙信。
若交質子。
五覇之所不爲。
蔔好。
寡君之愛弟也。
質在大國。
殆將十年。
寡君思切鶺鴒。
望大王之推愛也。
大王許之。
寡君德大王之高義。
修好不在於質子也。
蔔好之於大國。
何異九牛之一毛。
實無損益。
願大王之念之也。
王曰諾。
許與同歸。
夏。
百濟遣使倭國。
○秋。
鷄林質子未斯欣。
自倭逃歸。
鷄林臣樸堤上。
死之。
王旣見蔔好。
又語堤上曰。
如一身有一臂。
一面有一眼。
而亡其一。
奈何。
對曰臣雖駑下。
旣以身許國。
不敢辭難。
但高句麗大國。
王亦賢君。
是以臣得以一言悟之。
若倭人。
不可以口舌諭。
當以計成。
臣若得罪而逃。
王可囚臣妻子。
使聞於倭。
遂不見妻子而行。
抵栗浦。
〈今未詳。
〉已解纜。
其妻追至大哭。
堤上曰。
我將命入敵。
已決死矣。
遂入倭國。
若叛來者。
先有百濟亡人在倭言。
鷄林與高句麗謀伐倭。
倭王遂遣兵邏戍境外。
會麗人來侵。
掠殺倭邏人。
倭王以百濟人言爲信。
及堤上來。
倭王始疑之。
及聞未斯欣,堤上妻子。
皆已係累。
謂堤上實叛。
於是用堤上計。
出師將伐鷄林。
令堤上,未斯欣爲鄕導。
行至海島。
堤上與未斯欣。
日乘舟若遊玩然。
使倭不疑。
堤上乃勸未斯欣潛還。
未斯欣不忍獨行。
堤上曰。
若能救子之命。
而慰大王之心。
則足矣。
安敢愛生。
今若共行。
倭人覺而追之。
俱死無益也。
我留而子行。
倭人雖覺。
詰問推究之際。
子已遠去。
追不及也。
遂陰遣未斯欣逃歸。
而身不去。
以聽倭。
時新羅人康仇麗在倭。
使之從還。
堤上獨寢舟中。
故晏起。
倭人詗知之。
縛堤上追之。
會煙霧晦暝不及。
倭王怒。
其賣己也。
鞫堤上。
堤上曰。
我是鷄林之臣。
欲成吾君之志耳。
倭王怒曰。
汝已爲我臣。
而稱鷄林之臣。
必具五刑。
若稱倭國之臣。
必賞以重祿。
堤上曰。
寧爲鷄林之犬?。
不願爲倭國之臣子。
寧受鷄林之箠楚。
不願受倭國之爵祿。
倭王愈怒。
剝堤上腳。
刈蒹葭使趨其上。
問曰汝何國臣。
曰鷄林臣。
倭王知不可屈。
乃燒殺木島中。
〈按日本西海道肥前州之博多津七裡灘。
卽堤上立節處。
博多。
我音覇家?。
〉王聞之哀慟。
贈大阿飡。
厚賜其家。
使未斯欣娶其第二女。
堤上妻率其二女。
登鵄述嶺。
〈在今慶州府南三十六裡。
〉哭望悲號乃死。
國人哀之。
立祠以祀之。
命曰神母祠。
崔氏曰。
先忠義而後其身。
重志節而輕其身。
惟天下烈丈夫能之。
堤上未甞尊位重祿。
圖議國政。
而聞命慷慨。
西使句麗。
東使日邦。
寄命虎狼之口。
而不辭其忠肝義膽。
屹如山嶽。
眞烈丈夫哉。
〈按或曰。
堤上之志。
則烈矣。
無或過於忠耶。
身無國士之遇。
事非宗社之關。
而失身於簒逆之人。
捐軀於蛟鱷之窟。
其不可已乎。
曰自古簒弒之變。
多出於宮闈暗昧之地。
則堤上不必知矣。
而以眇末微臣。
一朝受遇。
託以重事。
誠懇備至。
則苟有一分可爲之勢。
其忍邁邁而不之從乎。
旣從之則當盡其節。
臣子之職分也。
何論於事之大小哉。
林氏會綱書曰。
樸堤上僞奔倭。
爲倭所殺。
若有貶意。
其義不是。
〉○初。
未斯欣渡海而來。
使康仇麗。
先告國中。
王喜命六部百官。
迎於屈歇驛。
〈今未詳。
〉親迎於南郊。
及見握手相泣。
會兄弟置酒歡樂。
王自作歌以宣其意。
鄕樂憂息曲。
是也。
己未〈新羅訥祗王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年。
百濟腆支王十五年。
〉春正月。
有星孛于太微。
○夏五月。
高句麗國東大水。
○冬十一月丁亥朔。
日食。
庚申〈新羅訥祗王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八年。
百濟腆支王十六年。
久爾辛王元年。
〉春三月。
百濟王腆支薨。
長子久爾辛立。
是爲久爾辛王。
夏。
鷄林大旱。
○秋七月。
鷄林隕霜殺糓。
民饑。
慮囚。
○是歲宋簒晉。
冊高句麗,百濟王。
並進號鎭東大將軍。
餘官如故。
〈南史補。
〉 辛酉〈新羅訥祗王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九年。
百濟久爾辛王二年。
○駕洛君吹希元年。
〉夏五月。
駕洛君坐知卒。
子吹希嗣。
壬戌〈新羅訥祗王六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年。
百濟久爾辛王三年。
〉宋加冊高句麗王。
爲散騎常侍。
增督平州諸軍事。
〈南史補。
〉 癸亥〈新羅訥祗王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一年。
百濟久爾辛王四年。
〉夏四月。
鷄林養老於南堂。
親執食賜穀帛有差。
甲子〈新羅訥祗王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二年。
百濟久爾辛王五年。
〉春二月。
鷄林遣使聘高句麗。
時。
二國交和。
新羅遣使修聘。
麗王勞慰之特厚。
秋九月。
高句麗大有年。
○高句麗王。
宴羣臣於宮。
○高句麗,百濟幷遣使如宋。
宋遣使報之。
高句麗遣長史馬婁。
如宋獻方物。
宋遣謁者朱邵伯,王邵子報之。
百濟遣長史張威。
如宋貢獻。
宋遣謁者閭丘恩子,丁敬子等。
使百濟宣旨慰勞。
自是百濟每歲遣使。
獻方物于宋。
〈南史補○按南,北史始立百濟傳。
又按南史高句麗傳。
曰其地方可二千裡。
中有遼山。
遼水所出。
漢魏世。
南與朝鮮濊貊。
東與沃沮。
北與扶餘。
接其王都丸都山下。
地多大山深谷。
無原澤。
百姓依之以居。
食澗水。
無土着無良田。
故其俗節食。
好修宮室。
于所居之左。
大立屋祭鬼神。
又祠零星。
社稷。
人性兇急喜寇鈔。
其官有相加。
對盧。
沛者。
古鄒加。
主簿。
優台。
使者。
皁衣。
先人。
尊卑各有等級。
言語諸事多與扶餘同。
其性氣衣服有異。
其置官有對盧則不置沛者。
有沛者則不置對盧。
俗喜歌儛。
國中邑落男女每夜羣聚歌戱。
其俗好淫。
男女多相奔誘。
兄死妻嫂。
其馬皆小便登山。
國人尙氣力。
便弓矢刀矛有鎧甲習戰闘。
沃沮東濊皆屬焉。
餘同後漢書。
○南史百濟傳曰。
百濟者。
其先東夷有三韓國。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韓。
弁辰各十二國。
馬韓五十四國。
大國萬餘家。
小國數千家。
緫十餘萬戶。
百濟卽其一也。
後漸強大兼諸小國。
號所都城曰固麻。
謂邑曰檐魯。
如中國之言郡縣也。
其國有二十二檐魯。
皆以子弟宗族分據之。
其人形長衣服?凈。
其國近倭。
頗有文身者。
言語服章略與高句麗同。
呼帽曰冠。
襦曰複衫。
袴曰褌。
其言參諸夏。
亦秦韓之遺俗雲。
〉 乙醜〈新羅訥祗王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三年。
百濟久爾辛王六年。
〉高句麗。
遣使如魏。
時。
跖跋氏據有中夏。
削平諸國。
天下中分爲二。
稱宋爲南朝。
魏爲北朝。
高句麗兩事焉。
遣使入貢于魏。
〈按北史高句麗傳曰。
其先出扶餘。
其國東至新羅。
西度遼二千裡。
南接百濟。
北隣靺鞨一千裡。
人皆土着隨山谷而居。
衣布帛及皮。
土田薄瘠。
蠶農不足。
以自供。
故其人節飮食。
其王好修宮室。
都平壤城。
亦曰長安城。
東六裡。
隨山屈曲。
南臨浿水。
城內惟積倉儲器備寇。
賊至日方入固守。
王別爲宅於其側。
不常居之。
其外復有國內城及漢城。
亦別都也。
其國中呼爲三京。
復有遼東玄菟等數十城。
皆置官司以統攝。
與新羅每相侵奪戰爭不息。
官有大對盧,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俟奢,烏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屬,僊人。
凡十二等。
分掌內外事。
其大對盧。
則以強弱相淩奪而自爲之。
不由王署置。
復有內評五部褥薩。
人皆頭着折風。
形如弁。
士人加揷二鳥羽。
貴者其冠曰蘇骨。
多用紫羅爲之。
餙以金銀。
服大袖衫。
大口袴。
素皮帶。
黃革履。
婦人。
帬襦加襈。
書有五經。
三史。
三國志晉陽秋。
兵器。
與中國略同。
及春秋校獵。
王親臨之。
稅。
布五疋。
糓五石。
遊人則三年一稅。
十人共細布一疋。
租。
戶一石。
次七鬥。
下五鬥。
其刑法。
叛及謀逆者。
縛之柱。
爇而斬之。
籍沒其家。
盜則償十倍。
若貧不能償者。
公私債負皆聽許其子女爲奴婢以償之。
用刑旣峻。
罕有犯者。
樂有五絃琴。
箏。
篳篥。
橫吹簫。
皷屬。
吹蘆。
以和曲。
每年初。
聚戱浿水上。
王乘腰轝列羽儀觀之。
事畢。
王以衣入水。
分爲左右二部。
以水石相濺擲。
喧號馳逐。
再三而止。
俗?淨自喜。
尙容止。
以趍走爲敬。
拜則曳一腳。
立多反拱。
行必揷手。
性多詭伏。
言辭鄙穢。
不簡親踈。
父子同川而浴。
共室而寢。
好歌舞。
常以十月祭天。
其公會衣服皆錦繡金銀以爲餙。
好蹲踞。
食用俎豆出三尺馬雲。
本朱蒙所乘馬種卽果下也。
風俗尙淫。
不以爲愧。
俗多遊女。
夫無常人。
夜則男女羣聚而戱。
無有貴賤之節。
有婚嫁取。
男女相悅卽爲之。
男家送豬酒而已。
無財聘之禮。
或有受財者。
則人共恥之。
以爲賣婢。
死者殯在屋內。
經三年擇吉日而葬。
居父母及夫喪服。
皆三年。
兄弟三月。
初終哭泣。
葬則歌舞作樂以送之。
埋訖。
取死者生時服玩車馬置墓側。
會葬者爭取而去。
信佛法,敬鬼神。
多淫祠。
有神廟二所。
一曰夫餘神。
刻木作婦人像。
一曰高登神雲。
是其始祖夫餘神之子。
並置官司。
每歲春秋。
遣人守護。
蓋河伯女朱蒙雲。
〉 丁卯〈新羅訥祗王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五年。
百濟久爾辛王八年。
毗有王元年。
〉高句麗徙都平壤。
都東黃城八十五年而遷。
冬十二月。
百濟王久爾辛薨。
長子毗有立。
是爲毗有王。
〈或雲腆支庶子。
〉美姿貌有口辯。
人皆推重。
戊辰〈新羅訥祗王十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六年。
百濟毗有王二年。
〉春二月。
百濟王巡撫四部。
賜貧民穀。
○倭遣使百濟。
從者五十人。
己巳〈新羅訥祗王十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七年。
百濟毗有王三年。
〉秋。
百濟遣使如宋。
○鷄林。
築矢堤。
〈長二千一百七十步。
○今未詳。
〉○冬十月。
百濟餘信卒。
以解須爲上佐平。
○十一月。
百濟地震大風。
庚午〈新羅訥祗王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八年。
百濟毗有王四年。
〉夏四月。
宋遣使百濟。
冊授東晉所命其先王爵號。
〈見上腆支十二年。
〉 辛未〈新羅訥祗王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十九年。
百濟毗有王五年。
〉夏四月。
倭圍鷄林明活城。
尋退。
○秋七月。
鷄林霜雹殺糓。
糓貴。
人食松樹皮。
癸酉〈新羅訥祗王十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一年。
百濟毗有王七年。
〉夏五月。
鷄林未斯欣卒。
○秋七月。
百濟及鷄林和親。
甲戌〈新羅訥祗王十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二年。
百濟毗有王八年。
〉春二月。
百濟鷄林交聘。
百濟遣使新羅。
送良馬二匹。
秋又送白鷹。
冬新羅以黃金明珠。
報聘。
乙亥〈新羅訥祗王十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三年。
百濟毗有王九年。
〉春二月。
鷄林修歷代園陵。
○夏六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魏遣使冊王。
時。
魏國大勢強。
兵威遠讋。
王事魏甚勤。
貢獻不替。
至是遣使朝貢。
且請國諱。
魏主嘉其誠欵。
使錄帝系及諱與之。
遣散騎侍郞李敖。
拜王爲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東夷中郞將遼東郡公高句麗王。
是時句麗漸盛。
去遼東南一千餘裡。
至柵城南至小海。
〈按今黃海道海州海。
經涉至今忠淸道唐津等地。
名小海。
〉北至舊扶餘。
人戶三倍於前魏時。
自後貢使相尋。
歲緻黃金二百斤。
白銀四百斤。
〈北史補。
〉 秋。
高句麗遣使謝魏。
謝冊命也。
自後中國有封爵。
必遣使謝恩。
丙子〈新羅訥祗王二十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四年。
百濟毗有王十年。
〉夏四月。
燕王馮弘。
奔高句麗。
先是。
魏數伐燕。
燕日危蹙。
弘曰若事急。
且東依高句麗。
以圖後擧。
遣其尙書陽夷。
請迎于麗。
至是魏將擧兵伐燕。
先遣使諭高句麗等諸國。
使不得與燕相通。
攻燕白狼城克之。
麗王。
遣其將葛盧,孟光。
將兵數萬。
與陽夷。
至和龍迎燕王。
燕尙書令郭生。
因民之憚遷。
勒兵攻燕王。
麗兵入自東門。
與生戰于闕下。
生中流矢。
二將入城。
命軍脫弊褐。
取燕武庫精仗以給之。
大掠城中。
燕王率龍城見戶東徙。
焚宮殿。
火一旬不?。
令婦人被甲居中。
陽夷等勒兵居外。
二將帥騎殿後。
方軌而進。
前後八十餘裡。
魏令高句麗。
執送燕王弘。
不從。
魏主。
遣散騎常侍封撥。
使高句麗。
令送燕王弘。
王奉表稱當與馮弘。
俱奉王化。
魏主以王違詔。
議擊之。
將發隴右騎卒。
樂王丕曰。
和龍新定。
宜廣修農桑。
以豊軍實然後進取。
則一擧可?也。
魏主乃止。
丁醜〈新羅訥祗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五年。
百濟毗有王十一年。
〉春二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戊寅〈新羅訥祗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六年。
百濟毗有王十二年。
〉春三月。
高句麗王。
殺故燕王馮弘。
初。
弘至遼東。
麗王遣使勞之曰。
龍城王馮君。
爰適野次。
士馬勞乎。
弘慙怒。
稱制讓之。
麗王處之平郭。
〈遼東屬縣。
〉尋徙北豊。
〈今未詳。
〉弘素侮高句麗。
政刑賞罰。
如在其國。
麗王乃奪其侍人。
取其太子仁爲質。
弘怨之。
遣使如宋。
上表求迎。
宋主遣使者王白駒等迎之。
並令麗人資送。
王不欲弘南往。
遣將孫潄,高仇等。
殺弘于北豊。
〈按雲山縣。
俗傳有皇帝塚。
爲馮弘所葬雲。
〉並其子孫十餘人白駒以所領七千兵掩討。
殺仇擒潄。
王以白駒等專殺。
執送于宋。
宋主以遠國。
不欲違其意。
下白駒等獄。
已而原之。
自是。
高句麗頻歲朝宋。
夏四月。
鷄林敎民牛車之法。
己卯〈新羅訥祗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七年。
百濟毗有王十三年。
〉冬十一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十二月又遣。
○高句麗獻馬于宋。
凡八百匹。
宋欲伐魏。
詔求之也。
〈南史補。
〉 庚辰〈新羅訥祗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八年。
百濟毗有王十四年。
〉夏四月戊午朔。
日食。
○倭寇鷄林。
○冬十月。
百濟遣使如宋。
辛巳〈新羅訥祗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二十九年。
百濟毗有王十五年。
〉高句麗遣使如宋。
〈南史補。
〉 癸未〈新羅訥祗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一年。
百濟毗有王十七年。
〉高句麗,百濟並遣使如宋。
〈南史補。
〉 甲申〈新羅訥祗王二十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二年。
百濟毗有王十八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倭圍金城十日。
糧盡解歸。
王欲追之。
左右諫曰。
兵法竆寇勿追。
王其舍之。
不聽。
率數千騎。
追及獨山東。
合戰大敗。
將士死者過半。
王蒼黃舍馬登山。
賊圍數重。
忽有大霧。
賊以爲有神助。
乃解而去。
丁亥〈新羅訥祗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五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一年。
〉夏五月。
百濟宮南池中。
有火焰。
如車輪。
終夜而?。
秋七月。
百濟旱饑。
民流入鷄林。
庚寅〈新羅訥祗王三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八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四年。
〉秋七月。
鷄林襲高句麗。
殺其邊將。
麗邊將。
獵於悉直之原。
新羅阿瑟羅城主三直。
出兵掩殺之。
麗王怒。
使告曰。
孤與大王修好至歡也。
今出兵殺我邊將。
是何義也。
乃興師來侵。
羅王卑辭謝之。
乃歸。
百濟遣使如宋。
百濟上書獻方物。
私假?使馮野夫,西河太守。
表求易林式占腰弩。
宋主並與之。
〈南史補。
〉 辛卯〈新羅訥祗王三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三十九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五年。
○駕洛銍知元年。
〉春二月。
駕洛君吹希卒。
子銍知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