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銍知立。

    爲世祖首露。

    許王後。

    創寺資冥福。

     冬十月。

    高句麗遣使如宋。

    〈南史補。

    〉 癸巳〈新羅訥祗王三十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一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七年。

    〉秋七月。

    鷄林羣狼。

    入始林。

    ○冬十一月。

    高句麗遣使如宋。

    〈南史補。

    〉 甲午〈新羅訥祗王三十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二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八年。

    〉隕星于百濟如雨。

    ○有星孛于西北。

    ○秋七月。

    高句麗侵鷄林。

    ○八月。

    百濟蝗。

     乙未〈新羅訥祗王三十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三年。

    百濟毗有王二十九年。

    蓋鹵王元年。

    〉春三月。

    百濟王。

    獵于漢山。

    ○秋九月。

    百濟黑龍見于漢江。

    ○百濟王毗有薨。

    長子慶司。

    立。

     是爲蓋鹵王。

    〈或雲近蓋婁。

    〉 冬十月。

    高句麗侵百濟。

    鷄林遣兵救之。

     自是。

    羅濟交和。

    與麗絶而三國兵爭。

    始焉。

     高句麗遣使如宋。

     遣長史蕫騰。

    奉表慰國哀再周。

    並獻方物。

    〈南史補。

    〉 丁酉〈新羅訥祗王四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五年。

    百濟蓋鹵王三年。

    〉冬十月。

    百濟遣使如宋。

    求除授。

    宋冊爲鎭東大將軍。

    〈南史補。

    〉 戊戌〈新羅訥祗王四十二年。

    慈悲王元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十六年。

    百濟蓋鹵王四年。

    〉春二月。

    鷄林地震。

    金城南門毀。

    ○秋八月。

    鷄林麻立幹訥祗薨。

    長子慈悲。

    立。

     是爲慈悲麻立幹。

    母阿老夫人。

    妃金氏。

    舒弗邯未斯欣之女。

    於王爲從妹。

     百濟遣使如宋。

     王表言冠軍將軍右賢王餘紀等十一人忠勤。

    並求顯進。

    於是宋主詔加優進。

    〈南史補。

    〉 高句麗遣使如宋。

    獻石砮,楛矢。

    〈南史補。

    〉 己亥〈新羅慈悲王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七年。

    百濟蓋鹵王五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倭船百餘艘襲東邊。

    進圍月城。

    四面矢石如雨。

    王固守。

    賊退。

    出兵擊敗之。

    追至海口。

    賊溺死者過半。

     高句麗遣使如宋。

    〈南史補。

    〉 辛醜〈新羅慈悲王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九年。

    百濟蓋鹵王七年。

    〉春二月。

    鷄林麻立幹。

    納其叔父未斯欣女。

    爲妃。

    ○夏四月。

    鷄林有龍見金城井中。

     壬寅〈新羅慈悲王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年。

    百濟蓋鹵王八年〉春三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夏五月。

    倭寇鷄林。

    破明活城。

    虜人一千而歸于國。

     癸卯〈新羅慈悲王六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一年。

    百濟蓋鹵王九年。

    〉春二月。

    倭寇鷄林。

     倭侵歃良城。

    不克而去。

    王命將伐智,德智。

    設伏要擊大破之。

    王以倭人屢侵疆埸。

    緣邊築二城以備之。

     高句麗遣使如宋。

    宋冊高句麗王。

     進王爵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餘官如故。

    〈南史補。

    〉 乙巳〈新羅慈悲王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三年。

    百濟蓋鹵王十一年。

    〉春二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夏四月。

    鷄林大水。

     丙午〈新羅慈悲王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四年。

    百濟蓋鹵王十二年。

    〉春三月。

    魏詔高句麗納女。

     魏太後。

    以魏主六宮未備。

    令王薦其女。

    王表言女已出家。

    求以弟女應詔。

    許之。

    乃遣安樂王眞,尙書李敷等送幣。

    或謂王曰。

    魏昔與燕婚姻。

    旣而伐之。

    由行人具知其夷險也。

    殷鑑不遠。

    宜以方便辭之。

    王然之。

    遂上書稱女死。

    魏疑其詐。

    又遣散騎常侍程駿切責之。

    若女死。

    更選宗淑。

    王雲天子若恕前愆。

    謹當奉詔。

    會魏主殂。

    遂寢。

    〈北史程駿傳。

    駿至平壤。

    璉謬言女喪。

    駿與璉往復經年。

    責以義方。

    璉不勝憤。

    遂斷駿從者酒食。

    欲逼辱之。

    會獻文崩。

    乃還。

    〉 丁未〈新羅慈悲王十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五年。

    百濟蓋鹵王十三年。

    〉春二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鷄林修戰艦。

    ○秋九月。

    鷄林天赤。

    大星自北流東南。

     戊申〈新羅慈悲王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六年。

    百濟蓋鹵王十四年。

    〉春二月。

    高句麗以靺鞨兵。

    攻鷄林悉直城。

    取之。

    ○夏四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王事魏愈謹。

    連歲入貢。

    自此或歲遣二三次朝貢。

    終王之世。

    無少怠焉。

     秋九月。

    鷄林徵阿瑟羅人年十五已上。

    築城泥河。

    〈一名泥川。

    〉○冬十月。

    癸酉朔。

    日食。

     己酉〈新羅慈悲王十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七年。

    百濟蓋鹵王十五年。

    〉春正月。

    鷄林定京都坊裡之名。

    ○夏四月。

    鷄林國西大水。

    秋七月。

    麻立幹巡撫經水州郡。

    ○八月。

    百濟侵高句麗。

    ○冬十月。

    百濟設柵於靑木嶺。

     百濟葺雙城。

    〈今未詳。

    〉設大柵於靑木嶺。

    分北漢山城士卒戍之。

     庚戌〈新羅慈悲王十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八年。

    百濟蓋鹵王十六年。

    〉鷄林築三年山城。

     興役始終三年訖功故名。

    〈今報恩縣。

    〉 辛亥〈新羅慈悲王十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五十九年。

    百濟蓋鹵王十七年。

    〉春三月。

    鷄林京都地裂。

    濁水湧。

    ○秋九月。

    高句麗民奴各等。

    叛奔魏。

     魏主各賜田宅。

     冬十月。

    鷄林大疫。

    ○百濟遣使如宋。

    〈南史補。

    〉 壬子〈新羅慈悲王十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年。

    百濟蓋鹵王十八年。

    〉春二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秋七月。

    又遣使如魏。

     時。

    魏孝文帝立。

    王之貢獻倍前。

    而魏之報賜。

    亦稍加焉。

     八月。

    百濟遣使如魏。

    請伐高句麗。

    魏不許。

     百濟始遣冠軍將軍駙馬都尉弗斯候長史餘禮,龍驤將軍帶方太守司馬張茂等。

    朝魏奉表納欵曰。

    臣與高句麗。

    源出扶餘。

    世篤舊欵。

    其祖釗輕廢隣好。

    淩踐臣境。

    臣祖須整旅電邁。

    梟斬釗首。

    自爾已來。

    莫敢南顧。

    自馮氏數終。

    醜類漸盛。

    遂見淩逼搆怨。

    連??三十餘載。

    若天慈曲矜。

    速遣一將。

    來救臣國。

    臣當奉送鄙女。

    執箒後宮。

    並遣子弟。

    牧圉外廐。

    尺壤匹夫。

    不敢自有。

    今璉罪盈惡積。

    國自魚肉。

    大臣彊族。

    戮殺無已。

    民庶崩離。

    是?亡之期。

    假手之秋也。

    且馬族〈疑是馬韓舊族〉士馬。

    有鳥畜之戀。

    樂浪諸郡。

    懷首丘之心。

    天威一擧。

    有征無戰。

    臣雖不敏。

    志效畢力。

    又言句麗南通劉氏。

    北約蠕蠕。

    謀淩王略。

    又言臣西界小石山。

    〈今未詳。

    〉北國海中。

    見屍十餘。

    幷得衣器鞍勒。

    後聞王人來降。

    長蛇隔路。

    以沉于海。

    今上所得鞍以實驗。

    魏主以其僻遠冐險朝獻。

    禮遇尤厚。

    遣使者邵安。

    與其使俱還。

    詔曰高句麗不睦。

    屢緻淩犯。

    苟能順義。

    守之以仁。

    何憂於寇讎也。

    所送鞍。

    非中國之物。

    不可以疑似之事。

    以生必然之過。

    又詔曰。

    高句麗稱藩先朝。

    供職日久。

    於彼雖有自昔之釁。

    於國未有犯令之愆。

    卿使命始通。

    便求緻伐。

    尋討事會。

    理亦未周。

    竢過咎益露。

    興師討罪。

    於義爲得。

    今詔禮等。

    還自平壤。

    高句麗若不奉詔。

    卿之來謀。

    載協朕意。

    又詔高句麗王。

    護送安等。

    麗王稱與餘慶有讎。

    不令東過。

    安等於是皆還。

    乃下詔切責之。

    後使安等。

    從東萊浮海。

    賜玉璽書。

    安等遇風不達而還。

    王怨魏。

    遂絶朝貢。

    三國之交訴上國。

    請藉兵力。

    自此始也。

     〈按北史始立百濟傳曰。

    百濟馬韓之屬也。

    其國東極。

    新羅句麗。

    西南俱限大海。

    處小海南。

    東西四百五十裡。

    南北九百餘裡。

    其都曰居拔城。

    亦曰固麻城。

    其外更有五方。

    中方曰古沙城。

    東方曰得安城。

    南方曰久知下城。

    西方曰刀先城。

    北方曰熊津城。

    王姓餘氏。

    號於羅瑕。

    百姓呼爲鞬吉支夏。

    言並王也。

    王妻號於陸。

    夏。

    言妃也。

    官有十六品。

    佐平五人一品。

    達率三十人二品。

    恩率三品。

    德率四品。

    扞率五品。

    奈率六品。

    以上冠餙銀花。

    將德七品紫帶。

    施德八品皁帶。

    固德九品赤帶。

    季德十品靑帶。

    對德十一品。

    文督十二品。

    皆黃帶。

    武督十三品。

    佐軍十四品。

    振武十五品。

    尅虞十六品。

    皆白帶。

    自恩率已下。

    官無常員。

    各有部司。

    分掌衆務。

    內官有前內部。

    糓內部。

    內掠部。

    外掠部。

    馬部。

    刀部。

    功德部。

    藥部。

    木部。

    法部。

    後宮部。

    外官有司軍部。

    司徒部。

    司空部。

    司寇部。

    點口部。

    客部。

    外舍部。

    綢部。

    日官部。

    市部。

    長吏三年一交代。

    都下有方。

    分爲五部。

    曰上部。

    前部。

    中部。

    下部。

    後部。

    部有五巷。

    士庶居焉。

    部統兵五百人。

    五方各有方領一人。

    以達率爲之。

    方佐貳之。

    方有十郡。

    郡有將三人。

    以德率爲之。

    統兵一千二百人以下七百人以上。

    城之內外庶及餘小城。

    鹹分隷焉。

    其人雜。

    有新羅,高麗,倭等。

    亦有中國人。

    其飮食衣服。

    與高麗略同。

    若朝拜祭祀。

    其冠兩廂加翅。

    戎事則不拜謁之禮。

    以兩手據地爲禮。

    婦人不加粉黛。

    女辮髮垂後。

    已出嫁則分爲兩道。

    盤於頭上。

    衣似袍而袖微大。

    兵有弓箭刀鞘。

    俗重騎射。

    兼愛墳史。

    而秀異者。

    頗解屬文能吏事。

    又知醫藥蓍龜與相術陰陽五行法。

    有僧尼多寺塔而無道士。

    有鼓,角,箜,篌,箏,竽,箎,笛之樂。

    投壺,樗蒲,弄珠,握槊等雜戱。

    尤尙奕碁。

    行宋元嘉曆。

    以建寅月爲歲首。

    賦稅以布,絹,絲,麻,及米等。

    量歲豊儉。

    差等輸之。

    其刑罰。

    反叛退軍及殺人者斬。

    盜者流其贓。

    兩倍徵之。

    婦犯奸。

    沒入夫家爲婢。

    婚娶之禮。

    略同華俗。

    父母及夫死者。

    三年居服。

    餘親則葬訖除之。

    土卑濕氣候溫暖。

    人皆山居。

    有巨栗。

    其五穀,雜果,菜蔬及酒醴肴饌之屬。

    多同於內地。

    唯無駞,騾,驢,羊,鵝,鴨等。

    國中大姓。

    有八族。

    沙氏,燕氏,刕〈音離又作劦音〉挾氏,解氏,眞氏,國氏,木氏,苩氏。

    其王。

    每以四仲月。

    祭天。

    及五帝之神。

    立其始祖仇台之廟於國城。

    歲四祀之。

    國西南。

    人居島者十五所。

    皆有城邑。

    〉 癸醜〈新羅慈悲王十六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一年。

    百濟蓋鹵王十九年。

    〉春正月。

    鷄林以阿飡伐智。

    級飡德智。

    爲左右將軍。

     甲寅〈新羅慈悲王十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二年。

    百濟蓋鹵王二十年。

    〉秋七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又遣使如宋。

     時。

    麗王事魏甚勤。

    使介相望。

    而往往復通南朝。

    內修國政。

    外結大國。

    以是?於海東。

    兵力之強。

    三國爲最。

    而羅,濟皆苦兵矣。

     乙卯〈新羅慈悲王十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三年。

    百濟蓋鹵王二十一年。

    文周王元年。

    〉春正月。

    鷄林徙都明活城。

    ○秋九月。

    高句麗王大擧攻百濟。

    百濟王遣子文周求救於鷄林。

     先是。

    麗王陰謀百濟。

    求間諜。

    浮屠道琳應募曰。

    愚僧旣不知道。

    思有以報國恩。

    請以蘇秦說齊之術。

    以譎百濟。

    王悅從之。

    於是。

    道琳僞得罪。

    亡入百濟。

    聞濟王好博奕。

    遂以碁見王。

    與之對棋。

    果國手也。

    王信昵之。

    道琳因從容言。

    臣異國人。

    上不踈外。

    恩私甚渥。

    未有分毫之益。

    願獻一言。

    濟王問之。

    琳曰大王之國。

    被山帶河。

    天設之險。

    四隣不敢窺。

    王當以崇高之勢。

    富有之業。

    竦人視聽。

    而城郭不葺。

    宮室不修。

    先王之骸骨。

    權殯於露地。

    百姓之屋廬。

    屢毀於河流。

    臣竊不取。

    王曰諾。

    於是大發國人。

    烝土築城。

    高宮室大苑囿。

    取石槨於郁裡河。

    〈今未詳。

    〉更葬先王。

    緣河樹堰。

    自蛇城東。

    至崇山之北。

    〈今並未詳。

    〉由是。

    倉庾虛竭。

    人民散離。

    道琳逃還告麗王。

    麗王喜。

    親帥三萬兵。

    伐百濟。

    濟王聞之。

    謂子文周曰。

    予愚而不明。

    信用小人。

    以至於此。

    民殘而兵弱。

    誰肯爲我。

    我當死於社稷。

    父子俱死無益也。

    盍避難以續宗祀乎。

    遂遣求救於新羅。

    文周乃與木劦滿緻祖彌桀取〈二人姓名〉南行。

     高句麗進攻漢城陷之。

    百濟王慶司出奔。

    舊臣再曾桀婁等。

    執而弑之。

     麗王使對盧齊于。

    再曾桀婁。

    古爾萬年等〈再曾古爾復姓〉爲嚮導。

    攻濟漢城北城。

    七日而拔之。

    移攻南城。

    分兵四道夾攻。

    乘風縱火。

    焚燒城門。

    城中人心危懼。

    有欲出降者。

    王窘不知所圖。

    領數十騎。

    出門西走。

    桀婁等追及之。

    見王下馬拜己。

    向王面三唾之。

    乃數其罪。

    縛送阿旦城。

    〈未詳或雲今永春縣。

    〉戕之。

    虜男女八千而歸。

    桀婁萬年。

    本百濟人。

    甞獲罪於王。

    逃奔高句麗。

    被用爲將。

    崔氏曰。

    人主必有可乘之釁。

    然後人得以窺其隙。

    而敵亦間之。

    蓋鹵喜一區區小技。

    迷心惑志。

    遂爲敵國所餌。

    傳曰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蓋鹵之謂矣。

     百濟王子文周立。

    冬十月。

    徙都熊津。

     文周至新羅。

    得兵一萬而來。

    王死城破。

    麗兵已退。

    文周遂卽位。

    是爲文周王。

    〈或雲汶洲。

    〉性仁柔不斷。

    而亦愛民民亦愛之。

    王以漢城殘破。

    且畏近高句麗。

    遂徙都熊津。

    〈今公州府。

    〉都漢城凡百五年遷。

     丙辰〈新羅慈悲王十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四年。

    百濟文周王二年。

    〉春二月。

    百濟修大豆山城。

    移漢北民戶。

     自是。

    漢北之地多沒於麗。

    而濟遂不振矣。

     三月。

    百濟遣使如宋。

    不達而還。

     高句麗塞路故也。

    〈按此時。

    高句麗所居。

    今我西北之地。

    而亦甞出兵海路。

    擒殺倭人之邏戍者。

    至此又塞百濟入貢之路。

    南史。

    倭王武。

    上宋順帝表言。

    朝宗不愆。

    道經百濟。

    而句麗無道。

    圖欲見吞。

    由是言之則句麗海防警察之道。

    亦深切矣。

    〉 夏四月。

    耽羅國貢于百濟。

     耽羅。

    南海中小國也。

    或稱乇羅。

    亦雲耽牟羅。

    在百濟南舟行八百餘裡。

    而至其國幅員四百餘裡。

    初無人物。

    有良乙那,高乙那,夫乙那三人。

    分處其地。

    名其所居曰都。

    播五糓牧駒犢。

    日就富庶。

    至是遣使百濟獻方物。

    王喜。

    拜使者爲恩率。

    〈按北史百濟傳曰。

    百濟南海行三月。

    有耽牟羅國。

    南北千餘裡。

    東西數百裡。

    土多獐鹿。

    附庸於百濟矣。

    〉 六月。

    倭寇鷄林。

    右將軍德智擊敗之。

    ○秋八月。

    百濟以解仇。

    爲兵官佐平。

     丁巳〈新羅慈悲王二十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五年。

    百濟文周王三年三斤王元年。

    〉春二月。

    百濟重修宮室。

    ○夏四月。

    百濟以王弟昆支。

    爲內臣佐平。

    ○百濟立王子三斤。

    〈一雲壬乙。

    〉爲太子。

    ○五月。

    百濟黑龍見熊津。

    ○倭寇鷄林。

     倭五道來侵。

    竟無功而還。

     秋七月。

    百濟昆支卒。

    ○九月。

    百濟兵官佐平解仇。

    弑其王文周。

    太子三斤立。

     解仇擅權。

    畜無君之心。

    王不能制。

    至是王出獵。

    解仇使盜弑之。

    太子三斤。

    卽位。

    年十三。

    是爲三斤王。

    軍國政事。

    一委解仇。

     是歲。

    勿吉貢于魏。

     勿吉。

    卽靺鞨也。

    始遣其臣乙力支。

    朝獻于魏。

    貢馬五百匹。

    言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

    密共百濟謀從水道。

    並力取高句麗。

    奉使大國。

    謀其可否。

    魏主詔。

    三國同是藩附。

    宜共和順。

    勿相侵擾。

    〈文獻通考補。

    ○按北史立勿吉傳。

    〉 〈按北史勿吉傳曰。

    其國在高句麗北。

    一曰靺鞨。

    邑落各自有長。

    不相緫一。

    其人勁悍。

    於東夷最強。

    言語獨異。

    國有大水。

    濶三裡餘。

    名速末水。

    其部類有七種。

    其一粟末部。

    與高句麗接。

    勝兵數千。

    多驍武。

    每冦高麗。

    其二伯咄部。

    在粟末北。

    勝兵七千。

    其三車骨部。

    在伯咄。

    東北其四拂涅部。

    在伯咄東。

    其五號室部。

    在拂涅東。

    其六黑水部。

    在安車西北。

    其七白山部。

    在粟末東南。

    勝兵並不過三千。

    而黑水部尤爲勁。

    自拂涅以東。

    矢皆石鏃。

    卽古肅愼氏也。

    東夷中爲強國。

    所居多依山水渠帥曰大莫弗瞞咄國南有從太山者華言太皇。

    俗甚敬畏之。

    人不得山上溲汚行。

    經山者以物盛去。

    上有羆,熊,豹,狼。

    皆不害人。

    人亦不敢殺。

    地卑濕。

    築土如堤。

    鑿穴而居。

    開口向上。

    以梯出入。

    其國無牛有馬。

    車則步推。

    相與耦耕。

    土多粟麥。

    菜則有葵。

    水氣醎生塩於木皮之上。

    亦有塩池。

    其畜多豬無羊。

    嚼米爲酒。

    飮之亦醉。

    婚嫁婦人服布裙。

    男子衣豬皮裘。

    頭揷武豹尾。

    俗以溺洗手面。

    於諸夷最爲不?。

    初婚之夕。

    男就女家。

    執女乳而妬罷其妻外淫人有告其夫。

    夫輒殺妻而後悔。

    必殺告者。

    由是姦淫事終不發。

    人皆善射。

    以射獵爲業。

    角弓箭長尺五寸。

    常以七八月。

    造毒藥傅矢以射禽獸中者立死。

    煑毒藥氣亦能殺人。

    其父母春夏死。

    立埋之。

    塚上作屋。

    令不雨濕。

    若秋冬死。

    以其屍捕貉貂食其肉多得之。

    〉 戊午〈新羅慈悲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六年。

    百濟三斤王二年。

    〉春。

    百濟解仇據大豆城叛。

    兵敗伏誅。

    其黨燕信。

    奔高句麗。

     解仇與恩率燕信。

    聚衆據大豆城。

    王命佐平眞男。

    以二千討之不克。

    更命德率眞老。

    帥精兵五百。

    討殺仇。

    信奔高句麗。

    收其妻子。

    斬熊津市。

    權氏曰。

    三斤以童稚之年。

    乃能再命良將。

    聲罪緻討。

    以復君父之讎。

    有足多者矣。

     鷄林夜有光如疋練。

    自地至天。

    ○冬十月。

    鷄林京都地震。

    ○高句麗遣使如宋。

    ○是歲。

    倭遣使貢于宋。

     倭自卑彌呼以來。

    累受中國爵命。

    晉末及宋初。

    倭王讚〈倭史所稱履中天皇〉遣使朝貢。

    讚死弟珍〈倭史所稱反正天皇〉立。

    貢獻中國。

    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按任那。

    伽倻之誤也。

    加羅。

    駕洛之訛也。

    秦韓。

    辰韓也。

    慕韓。

    馬韓也。

    任那。

    或雲今忠州。

    古任那國。

    並詳地理考。

    〉中國亦因以冊之。

    至是王武〈倭史?略天皇〉遣使入宋。

    表言自昔祖禰躬擐甲冑。

    跋涉山川。

    東征毛人五十五國。

    〈今蝦蛦國。

    〉西服衆夷六十六國。

    陵平海北九十五國。

    臣忝胤先緖。

    驅率所統。

    歸宗天極。

    道經百濟。

    裝船理舫。

    而句麗無道。

    圖欲見呑。

    每緻稽滯。

    臣欲鍊兵。

    摧此強敵。

    克靖方難。

    無替前功。

    宋主詔除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南史補。

    〉 〈按北史倭傳曰。

    倭國在百濟新羅東南。

    水陸三千裡。

    於大海中。

    依山島而居。

    魏時譯通中國。

    三十餘國。

    皆稱子夷。

    人不知裡數。

    但計以日。

    其國境。

    東西五月行。

    南北三月行。

    各至於海。

    其地勢東高西下。

    居於邪摩堆。

    則魏志謂邪馬?者也。

    又雲。

    去樂浪郡境及帶方郡。

    並一萬二千裡。

    在會稽東。

    與儋耳相近。

    俗皆文身。

    自雲泰伯之後。

    計從帶方至倭國。

    循海水行。

    歷朝鮮國。

    乍南乍東七千餘裡。

    始度一海。

    又南千餘裡。

    度一海。

    濶千餘裡。

    名瀚海。

    至一支國。

    又度一海。

    千餘裡。

    名末盧國。

    又東南陸行五百裡。

    至伊都國。

    又東南百裡。

    至奴國。

    又東行百裡。

    至不彌國。

    又南水行二十日。

    至投馬國。

    又南水行十日陸行一月。

    至邪馬?國。

    卽倭王所都。

    城郭內。

    官有十二等。

    一曰大德。

    次小德。

    次大仁。

    次小仁。

    次大義。

    次小義。

    次大禮。

    次小禮。

    次大智。

    次小智。

    次大信。

    次小信。

    員無定數。

    有軍尼一百二十人。

    猶中國牧宰。

    八十戶置一伊尼翼。

    如今裡長也。

    十伊尼翼。

    屬一軍尼。

    其服餙。

    男子衣裙襦。

    其袖微小。

    履如屨形。

    ?其上。

    繫之腳。

    人庶多跣足。

    不得用金銀爲餙。

    故時衣橫幅結束相連。

    而無縫。

    頭亦無冠。

    但垂髮於兩耳上。

    至隋。

    其王始制冠。

    以錦綵爲之。

    以金銀鏤花爲餙。

    婦人束髮於後。

    亦衣裙襦。

    裳皆有襈。

    攕竹聚以爲梳。

    編草爲薦。

    雜皮爲表。

    緣以文皮。

    有弓矢刀鞘弩?斧。

    ?皮爲甲。

    骨爲矢鏑。

    雖有兵。

    無征戰。

    其王朝會。

    必陳設儀仗。

    其國樂戶可十萬。

    俗殺人強盜及姦皆死。

    盜者計贓酬物。

    無財者沒身爲奴。

    自餘輕重。

    或流或杖。

    每訊寃獄不承引者。

    以木壓膝。

    或張強弓。

    以弦鋸其項。

    或置小石於沸湯中。

    令所競者探之。

    雲理曲者卽手爛。

    或置蛇甕中。

    令取之。

    雲曲者卽螫手。

    人頗恬靜。

    罕爭訟少盜賊。

    樂有五絃琴,笛。

    男女皆黥臂點面文身。

    沒水捕魚。

    無文字。

    惟刻木結繩。

    敬佛法。

    於百濟求得佛經。

    始有文字。

    知蔔筮。

    尤信巫覡。

    每至正月一日。

    必射戱飮酒。

    其餘節。

    略與華同。

    好碁奕博握槊樗蒲之戱。

    氣候溫暖。

    草木冬靑。

    土地膏腴。

    水多陸少。

    以小環掛鸕鷀頸。

    令入水捕魚。

    日得百餘頭。

    俗無盤俎。

    以籍槲葉。

    食用手餔之。

    性質直有雅風。

    女多男少。

    婚嫁不取同姓。

    男女相悅者卽爲婚。

    婦入夫家。

    必先跨火。

    乃與夫相見。

    婦人不淫妬。

    死者斂以棺槨。

    親賓就屍歌舞。

    妻子兄弟。

    以白布制服。

    貴人三年殯。

    庶人蔔日而瘞。

    及葬置屍船上。

    陸地牽之。

    或以小輿。

    有阿蘇山。

    其石無故火起接天者。

    俗以爲異。

    因行祭禱。

    有如意寶珠。

    其色靑大如鷄卵。

    夜則有光雲。

    魚眼睛也。

    新羅,百濟。

    皆以倭爲大國多珍物。

    並仰之。

    恒通使往來。

    ○南史曰。

    倭國其官有伊支馬曰彌馬獲支。

    次曰奴往鞮人。

    種禾稻。

    紵麻蠶桑織績。

    有薑桂橘椒蘇。

    出黑雉眞珠靑玉。

    有獸如牛名山鼠。

    又有大蛇呑此獸。

    蛇皮堅不可斫。

    其上有孔乍開乍閉。

    時或有光射中而蛇則死矣。

    物産。

    略與儋耳。

    朱崖同。

    地氣溫暖。

    風俗不淫。

    男女皆露?。

    富貴者。

    以錦繡雜綵爲帽。

    似中國胡公頭。

    食飮用籩豆。

    其死有棺無槨。

    封土作塚。

    人性皆嗜酒。

    俗不知正歲。

    多壽者或至百歲。

    其俗女多男少。

    貴者至四五妻。

    賤者至兩三妻。

    婦人不淫妬。

    無盜竊。

    少爭訟。

    若犯法。

    輕者沒其妻子。

    重則?其宗族。

    其南有侏儒國。

    人長四尺。

    又南有黑齒國,裸國。

    東北有文身國。

    土俗懽樂。

    大漢國。

    在文身國東。

    扶桑國。

    在大漢國之東。

    〉 己未〈新羅慈悲王二十二年炤智王元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七年。

    百濟三斤王三年東城王元年。

    〉春二月。

    鷄林麻立幹慈悲薨。

    長子炤智立。

     是爲炤智〈一雲毗處〉麻立幹。

    大赦。

    賜百官爵一級。

    王幼有孝行。

    謙恭自守。

    國人鹹服。

    母金氏。

    未斯欣之女。

    妃善兮夫人。

    乃宿伊伐飡女也。

    ○慈悲王時。

    有百結先生者。

    居狼山下。

    家貧衣百結。

    故人號爲東裡百結先生慕榮啓期之爲人。

    常以琴自隨。

    凡喜怒哀樂有怫于心者。

    必於琴宣之。

    歲暮。

    隣裡舂粟。

    爲迎歲之資。

    其妻無粟可舂。

    聞之竊歎。

    先生曰。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來不可拒。

    往不可追。

    庸何傷乎。

    乃皷琴作杵聲以慰之。

    世傳碓樂。

    是也。

     三月己酉朔。

    日食。

    ○冬十一月。

    百濟王三斤薨。

    從弟牟大。

    立。

     是爲東城王。

    〈一名摩牟。

    〉文周王弟昆支之子也。

    膽力過人。

    善射必中。

     是歲。

    齊簒宋。

    ○契丹附于魏。

     高句麗地連東北諸夷。

    謀與蠕蠕。

    取地豆幹。

    以分其地。

    契丹舊怨其侵軼。

    帥其部落萬餘口附魏。

    止於白狼水東。

    地豆幹國名。

    在室韋西。

    室韋在勿吉北。

    室韋國無鐵。

    取給於高句麗。

    〈通考補。

    〉 庚申〈新羅炤智王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八年。

    百濟東城王二年。

    〉夏四月。

    齊冊高句麗王。

     齊冊王爲驃騎大將軍。

    王遣使餘奴等。

    朝齊報謝。

    魏光州人。

    於海路得餘奴。

    魏主詔責王以越境外交。

    遠通簒賊。

    非藩臣守節之義。

    今不以一過。

    掩卿舊欵。

    卽送還藩。

    其感恕思愆。

    祗承明憲。

    輯寧所部。

    動靜以聞。

     冬十月。

    鷄林饑賑民。

    ○十一月。

    靺鞨。

    侵鷄林北邊。

     辛酉〈新羅炤智王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六十九年。

    百濟東城王三年。

    〉春二月。

    鷄林麻立幹。

    巡比列城。

    賜軍士征袍。

    ○三月。

    鷄林與百濟,加耶。

    敗高句麗,靺鞨于泥河西。

     麗人與靺鞨。

    入北邊。

    取狐鳴〈今未詳〉等七城。

    進軍彌秩夫。

    〈今興海郡。

    〉羅軍與百濟,加耶援兵。

    分道擊敗之。

    追至泥河西。

    斬首千餘級。

     高句麗遣使如齊。

     壬戌〈新羅炤智王四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年。

    百濟東城王四年。

    〉春正月。

    百濟以眞老。

    爲兵官佐平。

    兼知內外兵馬事。

    ○夏四月。

    鷄林久雨。

    慮囚。

    ○五月。

    倭寇鷄林。

    ○秋九月。

    靺鞨寇百濟。

    破漢山城。

     癸亥〈新羅炤智王五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一年。

    百濟東城王五年。

    〉春。

    百濟王幸漢山。

    撫問軍民。

    ○夏四月。

    鷄林大水。

     新羅四月大水。

    七月又大水。

    王幸一善〈今善山〉界。

    存問遘災百姓。

    賜糓有差。

     百濟王獵熊津北。

    獲神鹿。

    ○十一月。

    鷄林京都大疫。

     甲子〈新羅炤智王六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二年。

    百濟東城王六年。

    〉春二月。

    百濟遣使如齊。

    齊冊百濟王。

     濟王。

    聞高句麗受齊冊命。

    遣使表請內屬。

    許之。

    除王爲大都督百濟諸軍事鎭東大將軍百濟王。

    〈南史參補。

    〉 高句麗侵鷄林。

    鷄林與百濟。

    敗之于母山城下。

    ○百濟遣使如齊。

    不達而還。

     百濟遣內法佐平沙若思。

    如齊朝貢。

    至西海中。

    遇高句麗徼海巡卒。

    不敢進而還。

     高句麗遣使如魏。

     王連歲遣使朝魏。

    魏人謂麗方強。

    置諸國使邸。

    齊使第一。

    麗使次之。

     乙醜〈新羅炤智王七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三年。

    百濟東城王七年。

    〉夏四月。

    鷄林置始祖廟守戶二十。

    ○五月。

    百濟聘鷄林。

     丙寅〈新羅炤智王八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四年。

    百濟東城王八年。

    〉春正月。

    鷄林以伊飡實竹爲將軍。

    徵一善丁夫三千。

    改築三年,屈山二城。

    ○二月。

    百濟以苩加。

    爲衛士佐平。

    ○鷄林以妃父乃宿。

    爲伐飡。

    參國政。

    ○三月。

    百濟遣使如齊。

    ○夏四月。

    倭寇鷄林。

    ○秋七月。

    百濟重修宮室。

    築牛頭城。

     丁卯〈新羅炤智王九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五年。

    百濟東城王九年。

    〉春二月。

    鷄林置奈乙神宮。

     奈乙。

    始祖初生處也。

    自後嗣君卽位之明年。

    必親祀神宮。

    乃大赦。

     三月。

    鷄林初置驛。

    治官道。

    ○秋七月。

    鷄林葺月城。

     戊辰〈新羅炤智王十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六年。

    百濟東城王十年。

    〉春正月。

    鷄林移居月城。

    ○鷄林誅其妃善兮夫人。

     妃與僧潛通故也。

     二月。

    鷄林麻立幹。

    幸一善郡。

    賜竆民糓。

    原所經州郡輕囚。

    ○魏侵百濟。

    不克而還。

     魏主以百濟不修職貢。

    遣使浮海來攻。

    不利而還。

     己巳〈新羅炤智王十一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七年。

    百濟東城王十一年。

    〉春正月。

    鷄林令遊民歸農。

    ○秋九月。

    高句麗侵鷄林。

    陷狐山城。

    〈今未詳。

    〉○百濟大有年。

    ○冬十月。

    百濟設壇祀天地。

    ○十一月。

    百濟王宴羣臣於南堂。

     庚午〈新羅炤智王十二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八年。

    百濟東城王十二年。

    〉春。

    鷄林初置市肆。

    以通四方之貨。

    ○秋七月。

    高句麗遣使如魏。

    九月又遣。

    ○百濟王田於泗泚原。

     辛未〈新羅炤智王十三年。

    高句麗長壽王七十九年。

    百濟東城王十三年。

    〉夏六月。

    百濟京都大水。

     熊川水漲。

    漂沒王都二百餘家。

    民饑亡入新羅者。

    六百餘家。

     冬十月。

    高句麗王巨連薨。

    太孫羅雲立。

     麗自廣開土以後。

    能戰勝攻取。

    至幹王國富兵強。

    壽至九十八。

    享國七十九年。

    太祖之後最爲壽考。

    故號長壽王。

    王子古鄒大加助多早卒。

    王養其子羅雲於宮中。

    以爲太孫。

    繼立。

    是爲文咨明王。

    〈一雲明治好王。

    〉 魏遣使冊贈高句麗長壽王。

     魏主聞王薨。

    制素委貌布深衣。

    擧哀於東郊。

    遣謁者僕射李安上。

    策贈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謚曰康。

     壬申〈新羅炤智王十四年。

    高句麗文咨王元年。

    百濟東城王十四年。

    ○駕洛君鉗知元年。

    〉春三月。

    魏遣使冊高句麗。

    王令世子入朝。

     魏主遣大鴻臚。

    拜王爲使持節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將軍領護東夷中郞將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贈衣冠服物車旗之餙。

    又詔遣世子入朝。

    王辭以疾。

    遣從叔升千。

    隨使詣魏。

    魏主嚴責之。

    〈北史參補。

    〉 夏鷄林旱。

     王責己。

    減常膳。

     六月。

    駕洛君銍知卒。

    子鉗知。

    嗣。

    ○高句麗遣使如魏。

     長壽王事魏甚謹。

    王繼位。

    亦修職貢。

    連歲不怠。

    是歲凡三遣使。

    亦通聘南朝。

    麗使至齊。

    中書郞王融。

    見其服竆袴冠折風。

    戱曰服之不章。

    身之災也。

    頭上定是何物。

    答曰此古弁之遺像。

    子何以譏爲。

    融不能答。

    〈通典參補。

    〉 癸酉〈新羅炤智王十五年。

    高句麗文咨王二年。

    百濟東城王十五年。

    〉春三月。

    百濟請婚于鷄林。

    以伊伐飡比智女。

    歸之。

    ○秋七月。

    鷄林置臨海,長嶺二鎭。

     倭賊頻歲入寇。

    王置二鎭以備之。

     冬十月。

    高句麗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