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麗王無道日甚。
發國內男女年十五以上。
修宮室。
倉助利諫曰。
天災薦至。
年糓不登。
黎民失所。
此誠畏天憂民恐懼修省之時也。
大王曾是不思。
驅饑餓之人。
竆土木之役。
甚乖爲民父母之意。
而況隣有強敵。
若乘弊而來。
其如社稷生民何。
願大王熟計之。
王怒曰。
君者百姓之所望。
宮室非壯麗。
無以示威重。
今國相誘寡人。
欲以幹百姓之譽乎。
助利曰。
君不恤民。
非仁也。
臣不諫君。
非忠也。
臣承乏國相。
不敢不言。
豈敢幹譽。
王笑曰。
國相欲爲百姓死乎。
助利知王不悛。
且畏禍。
謀廢之。
九月。
高句麗國相倉助利。
廢其王相夫。
立乙弗爲王。
相夫自殺。
初乙弗逃難。
至水室村陰牟家傭作。
陰牟役之苦。
晝則督樵採。
夜則使投瓦石。
禁草澤蛙聲。
乙弗不堪乃去。
販塩下鴨綠江。
寓村家。
爲主家嫗所訴。
受笞於鴨綠宰。
備甞艱楚。
形容枯槁。
人不知爲王孫也。
是時。
倉助利將廢王。
遣北部祖弗。
東部蕭友等。
物色訪乙弗於山野。
至沸流河邊。
見一丈夫在船上。
形貌憔悴。
而動止非常。
知是乙弗。
就拜曰。
今國王無道。
羣臣議以王孫儉約仁慈。
可嗣大業。
故遣臣奉迎耳。
乙弗曰。
予野人非王孫也。
蕭友等曰。
羣臣之望王孫甚勤。
請王孫無疑。
遂奉以歸。
匿之烏陌南家。
至是。
王獵於候山之陰。
助利從之。
謂衆人曰。
與我同心者效我。
乃以蘆葉揷冠。
衆人皆揷之。
助利知衆心皆同。
遂廢王幽於別室。
以兵衛之。
王知不免自經。
二子亦從而死。
葬王于烽山。
助利遂立乙弗爲王。
〈乙弗或雲憂弗。
〉是爲美川王。
〈一雲好王。
〉 冬十月。
高句麗黃霧四塞。
○十一月。
高句麗大風。
風從西北來。
飛沙走石六日。
十二月。
有星孛于東方。
壬戌〈新羅基臨王五年。
高句麗美川王三年。
百濟汾西王五年。
〉夏四月。
彗星晝見于百濟。
○秋九月。
高句麗侵玄菟郡。
王率兵三萬。
侵玄菟。
虜八千人。
移之平壤。
甲子〈新羅基臨王七年。
高句麗美川王五年。
百濟汾西王七年。
比流王元年。
〉春二月。
百濟襲取樂浪西縣。
○秋八月。
鷄林地震泉湧。
○冬十月。
盜殺百濟王汾西。
國人立仇首王之子比流爲王。
樂浪太守怨百濟侵掠。
遣刺客刺王殺之。
諸子皆幼。
比流性寬慈愛人。
又強力善射。
久在民間。
令譽流聞。
羣臣立之。
是爲比流王。
丁卯〈新羅基臨王十年。
高句麗美川王八年。
百濟比流王四年。
〉鷄林改號新羅。
然猶未定。
稱號無常。
戊辰〈新羅基臨王十一年。
高句麗美川王九年。
百濟比流王五年。
〉春正月丙子朔。
日食。
庚午〈新羅基臨王十三年。
訖解王元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一年。
百濟比流王七年。
〉夏五月。
鷄林尼師今基臨薨。
國人立奈解孫訖解。
王寢疾彌留。
赦內外獄囚。
及薨無子。
羣臣以奈解王子角幹于老之子訖解。
幼有老成之德。
共推立之。
是爲訖解尼師今。
于老甞曰。
訖解狀貌俊異。
心膽明敏。
異於常類。
興吾家者。
必此兒也。
母命元夫人昔氏。
助賁王女也。
辛未〈新羅訖解王二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二年。
百濟比流王八年。
〉春正月。
鷄林以急利爲阿飡。
兼知內外兵馬事。
○秋八月。
高句麗襲遼東。
取西安平。
壬申〈新羅訖解王三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三年。
百濟比流王九年。
〉春二月。
百濟分遣使者。
問民疾苦。
賑竆民。
糓人三石。
三月。
鷄林與倭婚。
倭王遣使。
爲子求婚。
以阿飡急利女送之。
崔氏曰。
春秋之法。
父母之讎。
不共戴天。
倭甞殺王之父。
今乃忘讎匿怨。
包羞許婚何歟。
魯莊之於齊襄。
忘父之讎。
或盟或主婚。
春秋備書而譏貶。
夫差不忘越王之殺其父。
出入警省。
終必報復而後已。
今王非特春秋之罪人。
抑亦夫差之罪人也。
癸酉〈新羅訖解王四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四年。
百濟比流王十年。
〉春正月。
百濟王祀天地於南郊。
親割牲。
○秋七月。
鷄林旱蝗賑民。
○冬十月。
高句麗侵晉樂浪郡。
獲男女二千餘口而還。
時中國擾亂。
高句麗乘時侵掠。
晉將張統。
據帶方樂浪二郡。
與麗王相攻。
數爲所敗。
統遂歸慕容廆。
廆於遼地。
置樂浪郡。
以統爲太守。
從此二郡沒于麗。
〈資治通鑑參補。
〉樂浪爲中國之地。
自漢武元封三年癸酉至此。
共四百二十一年。
而復屬東方。
甲戌〈新羅訖解王五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五年。
百濟比流王十一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王子斯由。
爲太子。
○二月。
鷄林修宮闕。
不雨乃止。
○秋九月。
高句麗侵帶方郡。
乙亥〈新羅訖解王六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六年。
百濟比流王十二年。
〉春正月。
高句麗破晉玄菟城。
○秋八月。
有星孛于東北。
戊寅〈新羅訖解王九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九年。
百濟比流王十五年。
〉春二月。
鷄林下令勸農。
王卽位以來。
年饑則遣使賑之。
遇旱則錄囚原之。
至是。
又下令曰。
向因旱災年不順成。
今則土膏脈起。
農事方始。
凡勞民之事。
一皆停之。
己卯〈新羅訖解王十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年。
百濟比流王十六年。
〉冬十二月。
晉平州刺史崔毖。
奔高句麗。
遼東陷于慕容廆。
毖自以中州人望。
鎭遼東。
而士民多歸。
慕容廆心不平。
數遣使招之。
皆不至。
意廆拘留之。
乃陰說高句麗段氏宇文氏鮮卑別部。
使共攻廆。
三國進攻棘城。
〈廆所都〉廆閉門自守。
獨以牛酒犒宇文氏。
二國疑其與廆有謀。
各引兵歸。
瘣使其子皝與長史裴嶷。
將精銳。
自將大兵繼之。
大破宇文氏。
毖聞之懼。
使兄子燾。
僞賀廆。
會三國使者亦至。
請和曰非我。
崔平州敎我耳。
廆以示燾遣歸。
謂毖曰降者上策。
走者下策耳。
引兵隨之。
毖與數十騎。
棄家來奔。
其衆悉降廆。
廆以其子仁。
鎭遼東。
官府市裡。
接堵如故。
〈用資治通鑑補。
〉 高句麗侵遼東。
慕容廆復遣將伐之。
王乞盟。
廆軍還。
崔毖之亂。
麗將如孥據河城。
廆遣張統掩擊擒之。
俘其衆千餘家歸棘城。
王數遣兵侵遼東。
廆遣慕容翰等伐之。
王求盟。
翰等乃還。
庚辰〈新羅訖解王十一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一年。
百濟比流王十七年。
〉秋八月。
百濟築射?宮西。
每朔望習射。
○冬十二月。
高句麗侵遼東。
慕容仁敗之。
辛巳〈新羅訖解王十二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二年。
百濟比流王十八年。
〉春正月。
百濟王以庶弟優福。
爲內臣佐平。
○秋。
百濟國南蝗。
○是歲。
晉以慕容廆。
爲平州牧遼東公。
〈用資治通鑑補。
〉 乙酉〈新羅訖解王十六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六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二年。
〉冬十月。
百濟天有聲。
如風浪相擊。
○十一月。
百濟王田於狗原。
親射鹿。
丁亥〈新羅訖解王十八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八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四年。
〉秋七月。
百濟有雲如赤烏夾日。
○九月。
百濟王弟優福。
叛據北漢城。
王發兵討之。
〈按。
本史不書誅平。
史闕文也。
〉 庚寅〈新羅訖解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美川王三十一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七年。
〉鷄林始開碧骨池。
〈岸長一千八百步○按今金堤郡。
有碧骨池古址。
此爲百濟所管。
而此時濟都漢城西南內地。
或爲新羅。
所侵奪而然耶。
〉○高句麗遣使後趙。
貢楛矢。
〈石勒也。
〉 辛卯〈新羅訖解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美川王三十二年。
故國原王元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八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乙弗薨。
太子斯由立。
王卽位以來。
無德可稱。
惟以侵犯大國爲事。
遼東玄菟數被侵掠。
竟取樂浪帶方。
及薨。
葬美川原。
太子斯由卽位。
是爲故國原王。
〈一作國岡〉一名釗。
〈按釗疑斯由之切音。
〉 秋七月。
百濟大饑人相食。
百濟春夏大旱。
草木枯。
江水竭。
至七月乃雨。
年饑人相食。
壬辰〈新羅訖解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九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如卒本。
祀始祖廟。
巡問老病賑給之。
癸巳〈新羅訖解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年。
〉夏五月。
百濟星隕。
王宮火。
○秋。
百濟修宮室。
○冬十月。
百濟以眞義。
爲內臣佐平。
甲午〈新羅訖解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一年。
〉秋八月。
高句麗增築平壤城。
乙未〈新羅訖解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五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二年。
〉春正月。
高句麗築國北新城。
○冬十月乙未朔。
日食。
丙申〈新羅訖解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六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三年。
〉春正月。
彗星見于奎。
○高句麗遣使朝晉。
丁酉〈新羅訖解王二十八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七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四年。
〉春二月。
鷄林遣使聘百濟。
戊戌〈新羅訖解王二十九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八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五年。
〉是歲。
燕宋晃等奔高句麗。
趙王虎伐燕。
燕人震恐。
燕東夷校尉封抽。
護軍宋晃。
居就令遊泓等。
皆應虎。
及趙兵大敗。
燕王皝分兵討諸叛賊。
晃等三人來奔。
虎遣渡遼將軍曹伏。
將靑州之衆。
戍海島。
又以船三百艘。
運穀三十萬斛。
詣高句麗謀擧燕。
後高句麗還晃于燕。
燕王雋赦之。
更名活。
拜都尉。
〈資治通鑑補。
〉 己亥〈新羅訖解王三十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九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六年。
〉燕王皝。
侵高句麗至新城。
麗王乞盟。
皝乃還。
先是慕容廆卒。
子皝自稱燕王。
庚子〈新羅訖解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七年。
〉高句麗遣世子如燕。
壬寅〈新羅訖解王三十三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二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九年。
〉春二月。
高句麗修丸都城及國內城。
秋八月。
徙都丸都。
〈都平壤凡九十六年而遷。
〉○冬十一月。
燕王皝。
攻高句麗陷丸都。
執王母王妃。
發美川王之墓。
載其屍大掠而歸。
皝遷都龍城。
建威將軍慕容翰。
請先取高句麗。
後?宇文然後中原可圖。
高句麗有二道。
其北道平濶。
南道狹險。
衆欲從北道。
翰曰虜謂大軍從北道。
必重北而輕南。
宜率銳兵從南道擊之。
出其不意。
丸都不足取也。
別遣偏師出北道。
縱有蹉跌。
其腹心已潰。
四支無能爲也。
皝從之。
十一月。
皝自將勁兵四萬。
入自南陜。
〈按南陜。
疑今連山關通遠堡。
向鳳城之路也。
〉以慕容翰,慕容覇爲前鋒。
別遣長史王寓等。
將兵萬五千。
出北道。
王遣弟武。
帥精兵五萬。
拒北道。
自率羸兵。
以備南道。
翰等先至。
戰于木底。
皝以大衆繼之。
麗兵大敗。
左長史韓壽斬麗將阿佛和度加。
〈按加。
高句麗官名。
有相加。
大加。
小加等號。
〉諸軍乘勝。
遂入丸都。
王單騎走入斷熊谷。
將軍慕容輿尼。
追獲王母周氏及王妃而歸。
會王寓等。
戰于北道。
皆敗沒。
由是皝不復竆追。
遣使招王。
王不出。
皝將還。
韓壽曰。
高句麗之地。
不可戍守。
今王亡民散。
潛伏山谷。
大軍旣去。
必復鳩聚。
收其餘燼。
猶足爲患。
請載其父屍。
囚其生母而歸。
竢其束身自歸然後返之。
撫以恩信。
策之上也。
皝從之。
發美川王墓。
載其屍。
收其府庫屢世之寶。
虜男女五萬餘口。
燒其宮室。
毀丸都城而還。
下 癸卯〈新羅訖解王三十四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三年。
百濟比流王四十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
遣弟稱臣于燕。
燕還美川王之柩。
猶留王母爲質。
秋七月。
高句麗移都平壤東黃城。
〈在今平壤府東四裡木覔山中有古址一名絅城。
〉○高句麗遣使朝晉。
甲辰〈新羅訖解王三十五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四年。
百濟比流王四十一年契王元年。
〉春二月。
倭復請婚于鷄林。
不許。
倭移書絶交。
倭前旣結婚。
至是。
復請王辭以女已出嫁。
於是倭王怒。
移書絶。
侵軼不已。
冬十月。
百濟王比流薨。
汾西王之長子契立。
王卽位。
賑竆賙乏。
留心民事。
然而災異屢見。
饑饉薦至。
民不聊生。
初。
汾西之薨。
子契以幼不得立。
及王薨。
契卽位。
是爲契王。
天姿剛勇。
善騎射。
乙巳〈新羅訖解王三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五年。
百濟契王二年。
〉春正月。
鷄林。
以康世爲伊伐飡。
○夏四月。
百濟王。
謁東明廟。
○冬十月。
燕將慕容恪。
侵高句麗。
拔南蘇置戍而還。
丙午〈新羅訖解王三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六年百濟契王三年近肖古王元年。
○駕洛王伊屍品元年。
〉秋七月。
駕洛君居叱彌卒。
子伊屍品嗣。
○九月。
百濟王契薨。
比流王之次子近肖古立。
是爲近肖古王。
軆貌奇偉。
有遠識。
倭寇鷄林。
倭兵猝至風島。
進圍金城急攻。
王欲出戰。
伊伐飡康世曰。
賊遠至。
其鋒不可當。
不若緩之。
待其師老。
王然之。
閉門不出。
賊食盡將退。
康世率輕騎。
追擊走之。
丁未〈新羅訖解王三十八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七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王。
謁東明廟。
○百濟以後戚眞凈。
爲朝廷佐平。
凈性狼戾不仁。
臨事苛細。
恃勢自用。
國人疾之。
庚戌〈新羅訖解王四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年。
百濟近肖古王五年。
〉夏四月。
鷄林大水。
大雨浹旬。
平地水三四尺。
漂沒官私屋舍。
山崩十三所。
先時。
有鸛巢于月城隅。
人謂將水之兆。
至是果然。
乙卯〈新羅訖解王四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五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子丘夫爲太子。
○冬十二月。
高句麗納質于燕。
燕乃歸王母周氏。
王遣使如燕。
納質修貢。
以請其母。
燕王雋許之。
遣殿中將軍刀龕。
送周氏歸國。
拜王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
封樂浪公王如故。
丙辰〈新羅訖解王四十七年奈勿王元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六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一年。
〉夏四月。
鷄林尼師今訖解薨。
味鄒王之侄金奈勿立。
王薨無子。
味鄒王侄金奈勿立。
是爲奈勿尼師今。
父末仇角幹。
味鄒王之兄弟也。
母金氏休禮夫人。
妃亦金氏味鄒王女也。
金氏曰。
娶妻不取同姓。
以厚別也。
新羅不止取同姓。
兄弟子,姑姨,從姊,妹。
皆聘爲妻。
責之以禮。
則大悖矣。
丁巳〈新羅奈勿王二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七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二年。
〉春。
鷄林賜竆民粟。
孝悌有異行者。
爵一級。
戊午〈新羅奈勿王三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八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三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親祀始祖廟。
時有紫雲盤旋廟上。
神雀集廟庭。
後五年。
又有連理樹生廟庭。
甲子〈新羅奈勿王九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四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九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大敗。
倭兵大至。
王造草偶人數千。
衣衣持兵。
列立吐含山。
伏勇士一千於斧峴東原。
〈今未詳。
〉倭人恃衆直進。
伏發掩擊。
倭人大敗走。
追擊殺之幾盡。
丙寅〈新羅奈勿王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六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一年。
〉春三月。
百濟聘鷄林。
後又遣使遺良馬二匹。
夏四月。
鷄林大水。
戊辰〈新羅奈勿王十三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八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三年。
〉春三月丁巳朔。
日食。
己巳〈新羅奈勿王十四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九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四年。
〉秋九月。
高句麗侵百濟。
戰于雉壤。
敗績。
麗王將步騎二萬。
來屯雉壤。
〈一作半乞壤今未詳。
〉分兵侵掠。
百濟王遣太子。
以兵徑至雉壤。
急擊破之。
追至水谷城。
〈今新溪縣屬縣。
〉西北。
獲五千餘級。
將軍莫古解諫曰。
知足不辱。
知止不怠。
所得多矣。
何必求多。
太子止之。
乃積石爲表。
登其上。
顧左右曰。
今日之後。
疇克再至此乎。
乃以虜獲。
分賜將士。
先是。
濟人斯紀。
誤傷國馬蹄。
懼罪奔麗。
至是來告太子曰。
彼師雖多。
皆以疑兵備數而已。
其赤旗者。
皆驍勇。
若先破此。
餘自潰。
太子從之得勝。
冬十一月。
百濟大閱于漢水南。
旗幟用黃。
庚午〈新羅奈勿王十五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十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五年。
〉燕慕容評。
奔高句麗。
高句麗執送于秦。
時。
秦王猛。
伐燕破之。
太傅慕容評奔于麗。
麗王執送于燕。
辛未〈新羅奈勿王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十一年小獸林王元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
侵百濟。
百濟王敗之于浿水上。
○冬。
百濟王。
侵高句麗。
至平壤。
高句麗王出戰敗死。
濟兵乃還。
濟王。
憤高句麗數來侵奪。
與太子將精兵三萬進攻。
至平壤城。
麗王出兵拒之。
中流矢薨。
濟軍引退。
自是二國世爲仇敵。
幹戈相尋。
高句麗太子丘夫立。
是爲小獸林王。
〈一雲小解朱留王。
〉身長大。
有?畧。
葬先王于故國原。
百濟徙都南平壤。
都漢山凡三百七十六年而遷。
〈按高句麗北漢山郡。
一雲南平壤。
今之漢陽也。
〉 壬申〈新羅奈勿王十七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七年。
〉春正月。
百濟遣使朝晉。
〈按此百濟通中國之始。
〉○夏。
鷄林大旱。
發使賑之。
○六月。
秦送浮屠佛像佛經于高句麗。
秦王苻堅。
遣使高句麗。
送浮屠順道及佛像佛經。
王遣使回謝。
貢方物。
後僧阿道又自秦來。
此海東佛法之始。
高句麗始立太學。
麗人喜學。
至竆裡廝養。
亦相矜勉。
衢側悉搆嚴屋。
號局堂。
子弟未婚者曹處。
誦經習射。
〈新唐書補。
〉崔氏曰。
句麗立國四百餘年。
而始立大學。
何建學立師之晩也。
今王雖可與有爲。
然奉僧造寺。
爲麗佞佛之始主。
子孫效尤。
其禍蔓延。
不可勝言。
雖曰立學。
而無作成之效。
豈非好學之心。
不及於好佛乎。
秋七月。
百濟地震。
癸酉〈新羅奈勿王十八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三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八年。
〉春二月。
百濟遣使朝晉。
○夏五月。
鷄林京都雨魚。
○秋七月。
百濟築城靑木嶺。
○鷄林納百濟叛人。
百濟禿山城主。
率三百人投新羅。
王納之。
分居六部。
百濟王移書曰。
兩國和好。
約爲兄弟。
今大王納我逃民。
深乖和親之義。
非所望於大王也。
王答曰民無常懷懷。
則歸之。
不懷則去之。
不患民之不懷。
而責寡人乎。
濟使大慙不復言。
高句麗始頒律令。
〈按人衆聚處。
嗜欲無節而好惡易生。
恣情縱行。
不率敎令。
則不得不用刑法而威之。
三國之際。
雖夷俗雜亂無可言者。
然而上有君長。
下有民庶。
必各有一代之制。
而史書漫?無考。
至高句麗小獸林王三年。
始頒律令。
而其條例格式。
亦無所傳。
今以其見於諸書者言之。
後漢書曰。
高句麗無牢獄。
有罪者。
加評議便殺之。
沒入妻子爲奴婢。
北史曰。
高句麗刑法。
叛逆者。
縛之柱爇而斬之。
籍沒其家。
盜則償十倍。
若貧不能償者。
公私債負。
皆聽許其子女爲奴婢以償用。
刑旣峻。
罕有犯者。
周書曰。
高句麗。
其法峭。
以法繩下。
降敗殺人及剽劫者。
斬。
殺牛馬者。
沒爲奴婢。
故道不拾遺。
百濟其法。
叛逆者。
誅。
籍其家。
殺人者。
輸奴婢三贖罪。
吏受賕及盜。
三倍償錮終身。
新羅。
息米糓于人。
償不滿傭者爲奴婢。
北史亦曰。
百濟其刑法。
叛逆退軍及殺人者斬。
盜者流其贓。
兩倍徵之。
婦犯奸。
沒入夫家爲婢。
以其見於本史者言之。
或有旱蝗饑饉則慮囚。
或原二罪以下。
新羅。
叛逆至有夷其九族者。
又有興言誅者。
異次頓是也。
貪贓刑者。
諸逸是也。
其盛時。
可謂令行禁止。
而及其末也。
句麗權臣擅命。
百濟宗戚用事。
新羅之衰。
政令解弛。
叛逆相尋。
而憲康以後。
溺於宴安。
眞聖以後。
嬖寵專政。
皆蕩?憲章。
而國從以亡矣。
〉 乙亥〈新羅奈勿王二十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五年。
百濟近肖古王三十年。
近仇首王元年。
〉春二月。
高句麗。
始創寺行佛法。
創肖門寺。
以置順道。
伊弗蘭寺置阿道。
使設佛敎。
秋七月。
高句麗伐百濟。
麗人。
攻百濟水谷城陷之。
濟王遣將拒之不克。
將大擧兵報之。
年饑不果。
權氏曰。
父母之讎。
不共戴天。
苟不復讎。
寢苫枕戈。
無時而已焉。
麗王。
惟以頒律令創佛寺爲事。
未甞奮發起兵。
及是攻陷水谷。
蓋庶幾於復讎。
惜不能必復而遽已也。
百濟初置博士。
百濟開國以來。
未有文字。
至是始有書記。
以高興爲博士。
濟俗愛墳史。
解屬文能吏事。
又知醫藥蓍龜相法陰陽五行之術。
冬十一月。
百濟王近肖古薨。
子近仇首立。
是爲近仇首王。
〈一名須。
〉 丙子〈新羅奈勿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六年。
百濟近仇首王二年。
〉百濟王。
以舅眞高道爲內臣佐平。
委以政事。
○冬十一月。
高句麗。
侵百濟北鄙。
○鷄林大有年。
丁醜〈新羅奈勿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七年。
百濟近仇首王三年。
〉冬十月。
百濟王以兵三萬。
侵高句麗至平壤城。
○十一月。
高句麗侵百濟。
○高句麗遣使如秦。
戊寅〈新羅奈勿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八年。
百濟近仇首王四年。
〉夏。
高句麗旱饑。
民相食。
○秋九月。
契丹陷高句麗北邊八部。
契丹。
本東胡種。
其先爲?奴所破。
保鮮卑山。
與庫莫奚。
異種而同類。
幷爲慕容氏所破。
俱竄於松漠之間。
後稍滋蔓於和龍之北。
爲寇盜。
〈通考補。
〉 己卯〈新羅奈勿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九年。
百濟近仇首王五年。
〉春三月。
百濟遣使朝晉。
遇風不達而還。
○夏四月。
百濟雨土。
庚辰〈新羅奈勿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十年。
百濟近仇首王六年。
〉春。
百濟大疫。
○夏五月。
百濟地裂。
深五丈。
橫廣三丈。
三日而合。
辛巳〈新羅奈勿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十一年。
百濟近仇首王七年。
〉夏。
鷄林旱饑。
○鷄林遣使如秦。
新羅國小隔遠。
不能通聘中國。
至是遣衛頭入秦。
貢方物。
秦王堅問衛頭曰。
卿言海東之事。
與古不同何也。
對曰。
時代變革。
名號改易。
中國亦然。
今焉得同。
〈按此新羅通中國之始。
〉 壬午〈新羅奈勿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十二年。
百濟近仇首王八年。
〉百濟自春不雨。
至夏六月。
民饑。
至有鬻子者。
王出官糓賑之。
甲申〈新羅奈勿王二十九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十四年故國壤王元年。
百濟近仇首王十年枕流王元年。
〉春二月。
百濟宮中大樹自拔。
○夏四月。
百濟王近仇首薨。
元子枕流立。
是爲枕流王。
母阿爾夫人。
秋七月。
百濟遣使朝晉。
○九月。
百濟王。
迎胡僧入宮。
胡僧摩羅蘭陀。
自晉來百濟。
王迎緻宮內。
禮敬焉。
此百濟佛法之始。
摩羅蘭陀。
譯雲童學。
冬十一月。
高句麗王丘夫薨。
弟伊連立。
王薨。
葬於小獸林。
無嗣。
弟伊連〈一雲於隻支〉卽位。
是爲故國壤王。
乙酉〈新羅奈勿王三十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二年。
百濟枕流王二年。
辰斯王元年。
〉春正月。
百濟創佛寺於漢山。
度僧十人。
○夏六月。
高句麗襲燕取遼東。
玄菟。
旣而失之。
燕王慕容垂。
命帶方王佐。
鎭龍城佐聞麗人襲遼東。
遣司馬郝景救之。
麗王出兵四萬擊敗之。
遂陷遼東,玄菟。
虜男女一萬口而還。
冬燕慕容農。
將兵來侵。
復取二郡。
初幽,冀流民。
多投高句麗。
農以司馬龎淵。
爲遼東太守。
招撫之。
冬十一月。
百濟王枕流薨。
弟辰斯立。
王薨。
太子少。
故叔父辰斯卽位。
是爲辰斯王。
爲人強勇。
聦惠多智略。
十二月。
高句麗地震。
丙戌〈新羅奈勿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三年。
百濟辰斯王二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王子談德爲太子。
○百濟設關防。
時。
麗濟失和。
互相侵伐。
戰爭不息。
百濟發國內人年十五以上。
設關防。
自靑木嶺。
北距八坤城。
〈今未詳。
〉西至於海。
以爲固。
秋七月。
百濟隕霜害糓。
○八月。
高句麗侵百濟。
○冬十月。
高句麗桃李華。
牛生馬。
〈八足二尾。
〉 丁亥〈新羅奈勿王三十二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四年。
百濟辰斯王三年。
〉春正月。
百濟以眞嘉謨。
爲達率。
豆智爲恩率。
○秋九月。
百濟與靺鞨。
戰于關彌嶺不克。
戊子〈新羅奈勿王三十三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五年。
百濟辰斯王四年。
〉夏四月。
鷄林京都地震。
六月又震。
○高句麗大旱。
○秋八月。
高句麗蝗。
饑人相食。
發倉賑給。
己醜〈新羅奈勿王三十四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六年。
百濟辰斯王五年。
〉春正月。
鷄林大疫。
○秋七月。
鷄林蝗。
○九月。
百濟侵高句麗南鄙。
庚寅〈新羅奈勿王三十五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七年。
百濟辰斯王六年。
〉秋七月。
星孛于北河。
○九月。
百濟侵高句麗。
百濟遣達率眞嘉謨伐之。
拔都押城。
〈今未詳。
〉虜二百人。
王拜嘉謨爲兵官佐平。
冬十月。
百濟王獵於狗原。
七日而返。
辛卯〈新羅奈勿王三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八年。
百濟辰斯王七年。
〉春正月。
百濟修宮室。
百濟重修宮室穿地造山。
以養奇禽異卉。
夏四月。
靺鞨寇百濟北鄙。
陷赤峴城。
○秋七月。
百濟王獵國西大島。
〈今未詳。
〉八月獵橫嶽之西。
〈疑今三角山。
〉 壬辰〈新羅奈勿王三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九年。
廣開土王元年。
百濟辰斯王八年。
阿辛王元年。
〉春。
鷄林遣宗室實聖。
質于高句麗。
時高句麗遣使修好。
王畏其強盛。
送閼智裔孫伊飡大西知子實聖。
爲質。
三月。
高句麗下敎崇信佛法。
○高句麗始立國社。
修宗廟。
麗人好祠鬼神。
社稷零星及日。
以十月祭天大會。
名曰寒盟。
其國東有大穴。
號隧神。
亦以十月王自祭。
又有神廟二所。
曰扶餘神。
曰高登神。
是始祖扶餘神之子。
蓋河伯女朱蒙雲。
幷置官司守護。
又有箕子可汗等神。
事佛以後。
尤敬信其法。
舊俗常以三月三日。
會獵樂浪之丘。
獲豬鹿。
祭天及山川。
〈文獻通考參補。
〉 夏五月丁卯朔。
日食。
○高句麗王伊連薨。
太子談德立。
〈北史名安。
〉 王薨。
葬故國壤。
太子卽位。
是爲廣開土王。
?偉有倜儻之志。
秋七月。
高句麗王。
攻百濟拔十城。
王將兵四萬。
攻百濟北鄙。
陷石峴等十城。
濟王聞麗王善用兵。
不敢出拒。
漢水北諸部。
多沒於麗。
權氏曰。
麗王薨未三月。
其子談德。
親伐百濟。
其忘哀不忌也甚矣。
今濟未甞加兵。
而遽然興師可乎。
或曰。
麗濟世讎。
談德用兵雪恥。
是爲顯親。
曰敵惠敵怨。
不在後嗣。
談德於此。
懲憤窒慾。
釋怨修好。
其爲顯親。
蓋大矣。
不顧義理。
惟以報復爲事。
亂何由息哉。
〈按敵人來侵。
戕害君父。
爲其臣子者。
枕戈待朝。
沬血赴戰。
惟以必報爲心。
而縱於其身不能。
父以是心傳之子。
子以是心傳之孫。
雖至百世。
必報而不可忘者也。
句麗故國原王。
爲百濟所侵殺。
其二子不肖。
相繼爲王。
而不知復讎之義。
及其孫廣開土王。
父葬纔畢。
奮然用兵伐濟取十餘城。
雖不能發濟王之塚。
取其屍而祭祖墓。
是擧也。
亦可謂義。
而權氏之論如此。
何哉。
故國原之死。
至此二十二年矣。
誠如權氏之言。
則祖讎其不可復。
二十二年之事。
付之世遠而可忘耶。
朱子當南渡之後。
徽,欽之被執。
亦且五六十年之遠。
孝宗之於二帝。
可謂踈屬。
而其言曰內治之心不可一日而忘。
復讎之意不可一日而緩。
以此言之。
朱子之心。
以君父之讎爲大。
而不計世代之踈遠也。
其將謂之不顧義理。
惟以報復爲心而非之耶。
噫。
〉 九月。
高句麗伐契丹。
虜男女五百。
招諭本國俘民一萬而歸。
○冬十月。
發國內男女年十五以上。
修宮室。
倉助利諫曰。
天災薦至。
年糓不登。
黎民失所。
此誠畏天憂民恐懼修省之時也。
大王曾是不思。
驅饑餓之人。
竆土木之役。
甚乖爲民父母之意。
而況隣有強敵。
若乘弊而來。
其如社稷生民何。
願大王熟計之。
王怒曰。
君者百姓之所望。
宮室非壯麗。
無以示威重。
今國相誘寡人。
欲以幹百姓之譽乎。
助利曰。
君不恤民。
非仁也。
臣不諫君。
非忠也。
臣承乏國相。
不敢不言。
豈敢幹譽。
王笑曰。
國相欲爲百姓死乎。
助利知王不悛。
且畏禍。
謀廢之。
九月。
高句麗國相倉助利。
廢其王相夫。
立乙弗爲王。
相夫自殺。
初乙弗逃難。
至水室村陰牟家傭作。
陰牟役之苦。
晝則督樵採。
夜則使投瓦石。
禁草澤蛙聲。
乙弗不堪乃去。
販塩下鴨綠江。
寓村家。
爲主家嫗所訴。
受笞於鴨綠宰。
備甞艱楚。
形容枯槁。
人不知爲王孫也。
是時。
倉助利將廢王。
遣北部祖弗。
東部蕭友等。
物色訪乙弗於山野。
至沸流河邊。
見一丈夫在船上。
形貌憔悴。
而動止非常。
知是乙弗。
就拜曰。
今國王無道。
羣臣議以王孫儉約仁慈。
可嗣大業。
故遣臣奉迎耳。
乙弗曰。
予野人非王孫也。
蕭友等曰。
羣臣之望王孫甚勤。
請王孫無疑。
遂奉以歸。
匿之烏陌南家。
至是。
王獵於候山之陰。
助利從之。
謂衆人曰。
與我同心者效我。
乃以蘆葉揷冠。
衆人皆揷之。
助利知衆心皆同。
遂廢王幽於別室。
以兵衛之。
王知不免自經。
二子亦從而死。
葬王于烽山。
助利遂立乙弗爲王。
〈乙弗或雲憂弗。
〉是爲美川王。
〈一雲好王。
〉 冬十月。
高句麗黃霧四塞。
○十一月。
高句麗大風。
風從西北來。
飛沙走石六日。
十二月。
有星孛于東方。
壬戌〈新羅基臨王五年。
高句麗美川王三年。
百濟汾西王五年。
〉夏四月。
彗星晝見于百濟。
○秋九月。
高句麗侵玄菟郡。
王率兵三萬。
侵玄菟。
虜八千人。
移之平壤。
甲子〈新羅基臨王七年。
高句麗美川王五年。
百濟汾西王七年。
比流王元年。
〉春二月。
百濟襲取樂浪西縣。
○秋八月。
鷄林地震泉湧。
○冬十月。
盜殺百濟王汾西。
國人立仇首王之子比流爲王。
樂浪太守怨百濟侵掠。
遣刺客刺王殺之。
諸子皆幼。
比流性寬慈愛人。
又強力善射。
久在民間。
令譽流聞。
羣臣立之。
是爲比流王。
丁卯〈新羅基臨王十年。
高句麗美川王八年。
百濟比流王四年。
〉鷄林改號新羅。
然猶未定。
稱號無常。
戊辰〈新羅基臨王十一年。
高句麗美川王九年。
百濟比流王五年。
〉春正月丙子朔。
日食。
庚午〈新羅基臨王十三年。
訖解王元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一年。
百濟比流王七年。
〉夏五月。
鷄林尼師今基臨薨。
國人立奈解孫訖解。
王寢疾彌留。
赦內外獄囚。
及薨無子。
羣臣以奈解王子角幹于老之子訖解。
幼有老成之德。
共推立之。
是爲訖解尼師今。
于老甞曰。
訖解狀貌俊異。
心膽明敏。
異於常類。
興吾家者。
必此兒也。
母命元夫人昔氏。
助賁王女也。
辛未〈新羅訖解王二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二年。
百濟比流王八年。
〉春正月。
鷄林以急利爲阿飡。
兼知內外兵馬事。
○秋八月。
高句麗襲遼東。
取西安平。
壬申〈新羅訖解王三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三年。
百濟比流王九年。
〉春二月。
百濟分遣使者。
問民疾苦。
賑竆民。
糓人三石。
三月。
鷄林與倭婚。
倭王遣使。
爲子求婚。
以阿飡急利女送之。
崔氏曰。
春秋之法。
父母之讎。
不共戴天。
倭甞殺王之父。
今乃忘讎匿怨。
包羞許婚何歟。
魯莊之於齊襄。
忘父之讎。
或盟或主婚。
春秋備書而譏貶。
夫差不忘越王之殺其父。
出入警省。
終必報復而後已。
今王非特春秋之罪人。
抑亦夫差之罪人也。
癸酉〈新羅訖解王四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四年。
百濟比流王十年。
〉春正月。
百濟王祀天地於南郊。
親割牲。
○秋七月。
鷄林旱蝗賑民。
○冬十月。
高句麗侵晉樂浪郡。
獲男女二千餘口而還。
時中國擾亂。
高句麗乘時侵掠。
晉將張統。
據帶方樂浪二郡。
與麗王相攻。
數爲所敗。
統遂歸慕容廆。
廆於遼地。
置樂浪郡。
以統爲太守。
從此二郡沒于麗。
〈資治通鑑參補。
〉樂浪爲中國之地。
自漢武元封三年癸酉至此。
共四百二十一年。
而復屬東方。
甲戌〈新羅訖解王五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五年。
百濟比流王十一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王子斯由。
爲太子。
○二月。
鷄林修宮闕。
不雨乃止。
○秋九月。
高句麗侵帶方郡。
乙亥〈新羅訖解王六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六年。
百濟比流王十二年。
〉春正月。
高句麗破晉玄菟城。
○秋八月。
有星孛于東北。
戊寅〈新羅訖解王九年。
高句麗美川王十九年。
百濟比流王十五年。
〉春二月。
鷄林下令勸農。
王卽位以來。
年饑則遣使賑之。
遇旱則錄囚原之。
至是。
又下令曰。
向因旱災年不順成。
今則土膏脈起。
農事方始。
凡勞民之事。
一皆停之。
己卯〈新羅訖解王十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年。
百濟比流王十六年。
〉冬十二月。
晉平州刺史崔毖。
奔高句麗。
遼東陷于慕容廆。
毖自以中州人望。
鎭遼東。
而士民多歸。
慕容廆心不平。
數遣使招之。
皆不至。
意廆拘留之。
乃陰說高句麗段氏宇文氏鮮卑別部。
使共攻廆。
三國進攻棘城。
〈廆所都〉廆閉門自守。
獨以牛酒犒宇文氏。
二國疑其與廆有謀。
各引兵歸。
瘣使其子皝與長史裴嶷。
將精銳。
自將大兵繼之。
大破宇文氏。
毖聞之懼。
使兄子燾。
僞賀廆。
會三國使者亦至。
請和曰非我。
崔平州敎我耳。
廆以示燾遣歸。
謂毖曰降者上策。
走者下策耳。
引兵隨之。
毖與數十騎。
棄家來奔。
其衆悉降廆。
廆以其子仁。
鎭遼東。
官府市裡。
接堵如故。
〈用資治通鑑補。
〉 高句麗侵遼東。
慕容廆復遣將伐之。
王乞盟。
廆軍還。
崔毖之亂。
麗將如孥據河城。
廆遣張統掩擊擒之。
俘其衆千餘家歸棘城。
王數遣兵侵遼東。
廆遣慕容翰等伐之。
王求盟。
翰等乃還。
庚辰〈新羅訖解王十一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一年。
百濟比流王十七年。
〉秋八月。
百濟築射?宮西。
每朔望習射。
○冬十二月。
高句麗侵遼東。
慕容仁敗之。
辛巳〈新羅訖解王十二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二年。
百濟比流王十八年。
〉春正月。
百濟王以庶弟優福。
爲內臣佐平。
○秋。
百濟國南蝗。
○是歲。
晉以慕容廆。
爲平州牧遼東公。
〈用資治通鑑補。
〉 乙酉〈新羅訖解王十六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六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二年。
〉冬十月。
百濟天有聲。
如風浪相擊。
○十一月。
百濟王田於狗原。
親射鹿。
丁亥〈新羅訖解王十八年。
高句麗美川王二十八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四年。
〉秋七月。
百濟有雲如赤烏夾日。
○九月。
百濟王弟優福。
叛據北漢城。
王發兵討之。
〈按。
本史不書誅平。
史闕文也。
〉 庚寅〈新羅訖解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美川王三十一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七年。
〉鷄林始開碧骨池。
〈岸長一千八百步○按今金堤郡。
有碧骨池古址。
此爲百濟所管。
而此時濟都漢城西南內地。
或爲新羅。
所侵奪而然耶。
〉○高句麗遣使後趙。
貢楛矢。
〈石勒也。
〉 辛卯〈新羅訖解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美川王三十二年。
故國原王元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八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乙弗薨。
太子斯由立。
王卽位以來。
無德可稱。
惟以侵犯大國爲事。
遼東玄菟數被侵掠。
竟取樂浪帶方。
及薨。
葬美川原。
太子斯由卽位。
是爲故國原王。
〈一作國岡〉一名釗。
〈按釗疑斯由之切音。
〉 秋七月。
百濟大饑人相食。
百濟春夏大旱。
草木枯。
江水竭。
至七月乃雨。
年饑人相食。
壬辰〈新羅訖解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年。
百濟比流王二十九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如卒本。
祀始祖廟。
巡問老病賑給之。
癸巳〈新羅訖解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年。
〉夏五月。
百濟星隕。
王宮火。
○秋。
百濟修宮室。
○冬十月。
百濟以眞義。
爲內臣佐平。
甲午〈新羅訖解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一年。
〉秋八月。
高句麗增築平壤城。
乙未〈新羅訖解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五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二年。
〉春正月。
高句麗築國北新城。
○冬十月乙未朔。
日食。
丙申〈新羅訖解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六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三年。
〉春正月。
彗星見于奎。
○高句麗遣使朝晉。
丁酉〈新羅訖解王二十八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七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四年。
〉春二月。
鷄林遣使聘百濟。
戊戌〈新羅訖解王二十九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八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五年。
〉是歲。
燕宋晃等奔高句麗。
趙王虎伐燕。
燕人震恐。
燕東夷校尉封抽。
護軍宋晃。
居就令遊泓等。
皆應虎。
及趙兵大敗。
燕王皝分兵討諸叛賊。
晃等三人來奔。
虎遣渡遼將軍曹伏。
將靑州之衆。
戍海島。
又以船三百艘。
運穀三十萬斛。
詣高句麗謀擧燕。
後高句麗還晃于燕。
燕王雋赦之。
更名活。
拜都尉。
〈資治通鑑補。
〉 己亥〈新羅訖解王三十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九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六年。
〉燕王皝。
侵高句麗至新城。
麗王乞盟。
皝乃還。
先是慕容廆卒。
子皝自稱燕王。
庚子〈新羅訖解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七年。
〉高句麗遣世子如燕。
壬寅〈新羅訖解王三十三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二年。
百濟比流王三十九年。
〉春二月。
高句麗修丸都城及國內城。
秋八月。
徙都丸都。
〈都平壤凡九十六年而遷。
〉○冬十一月。
燕王皝。
攻高句麗陷丸都。
執王母王妃。
發美川王之墓。
載其屍大掠而歸。
皝遷都龍城。
建威將軍慕容翰。
請先取高句麗。
後?宇文然後中原可圖。
高句麗有二道。
其北道平濶。
南道狹險。
衆欲從北道。
翰曰虜謂大軍從北道。
必重北而輕南。
宜率銳兵從南道擊之。
出其不意。
丸都不足取也。
別遣偏師出北道。
縱有蹉跌。
其腹心已潰。
四支無能爲也。
皝從之。
十一月。
皝自將勁兵四萬。
入自南陜。
〈按南陜。
疑今連山關通遠堡。
向鳳城之路也。
〉以慕容翰,慕容覇爲前鋒。
別遣長史王寓等。
將兵萬五千。
出北道。
王遣弟武。
帥精兵五萬。
拒北道。
自率羸兵。
以備南道。
翰等先至。
戰于木底。
皝以大衆繼之。
麗兵大敗。
左長史韓壽斬麗將阿佛和度加。
〈按加。
高句麗官名。
有相加。
大加。
小加等號。
〉諸軍乘勝。
遂入丸都。
王單騎走入斷熊谷。
將軍慕容輿尼。
追獲王母周氏及王妃而歸。
會王寓等。
戰于北道。
皆敗沒。
由是皝不復竆追。
遣使招王。
王不出。
皝將還。
韓壽曰。
高句麗之地。
不可戍守。
今王亡民散。
潛伏山谷。
大軍旣去。
必復鳩聚。
收其餘燼。
猶足爲患。
請載其父屍。
囚其生母而歸。
竢其束身自歸然後返之。
撫以恩信。
策之上也。
皝從之。
發美川王墓。
載其屍。
收其府庫屢世之寶。
虜男女五萬餘口。
燒其宮室。
毀丸都城而還。
下 癸卯〈新羅訖解王三十四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三年。
百濟比流王四十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
遣弟稱臣于燕。
燕還美川王之柩。
猶留王母爲質。
秋七月。
高句麗移都平壤東黃城。
〈在今平壤府東四裡木覔山中有古址一名絅城。
〉○高句麗遣使朝晉。
甲辰〈新羅訖解王三十五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四年。
百濟比流王四十一年契王元年。
〉春二月。
倭復請婚于鷄林。
不許。
倭移書絶交。
倭前旣結婚。
至是。
復請王辭以女已出嫁。
於是倭王怒。
移書絶。
侵軼不已。
冬十月。
百濟王比流薨。
汾西王之長子契立。
王卽位。
賑竆賙乏。
留心民事。
然而災異屢見。
饑饉薦至。
民不聊生。
初。
汾西之薨。
子契以幼不得立。
及王薨。
契卽位。
是爲契王。
天姿剛勇。
善騎射。
乙巳〈新羅訖解王三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五年。
百濟契王二年。
〉春正月。
鷄林。
以康世爲伊伐飡。
○夏四月。
百濟王。
謁東明廟。
○冬十月。
燕將慕容恪。
侵高句麗。
拔南蘇置戍而還。
丙午〈新羅訖解王三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六年百濟契王三年近肖古王元年。
○駕洛王伊屍品元年。
〉秋七月。
駕洛君居叱彌卒。
子伊屍品嗣。
○九月。
百濟王契薨。
比流王之次子近肖古立。
是爲近肖古王。
軆貌奇偉。
有遠識。
倭寇鷄林。
倭兵猝至風島。
進圍金城急攻。
王欲出戰。
伊伐飡康世曰。
賊遠至。
其鋒不可當。
不若緩之。
待其師老。
王然之。
閉門不出。
賊食盡將退。
康世率輕騎。
追擊走之。
丁未〈新羅訖解王三十八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十七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王。
謁東明廟。
○百濟以後戚眞凈。
爲朝廷佐平。
凈性狼戾不仁。
臨事苛細。
恃勢自用。
國人疾之。
庚戌〈新羅訖解王四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年。
百濟近肖古王五年。
〉夏四月。
鷄林大水。
大雨浹旬。
平地水三四尺。
漂沒官私屋舍。
山崩十三所。
先時。
有鸛巢于月城隅。
人謂將水之兆。
至是果然。
乙卯〈新羅訖解王四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五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子丘夫爲太子。
○冬十二月。
高句麗納質于燕。
燕乃歸王母周氏。
王遣使如燕。
納質修貢。
以請其母。
燕王雋許之。
遣殿中將軍刀龕。
送周氏歸國。
拜王征東大將軍營州刺史。
封樂浪公王如故。
丙辰〈新羅訖解王四十七年奈勿王元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六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一年。
〉夏四月。
鷄林尼師今訖解薨。
味鄒王之侄金奈勿立。
王薨無子。
味鄒王侄金奈勿立。
是爲奈勿尼師今。
父末仇角幹。
味鄒王之兄弟也。
母金氏休禮夫人。
妃亦金氏味鄒王女也。
金氏曰。
娶妻不取同姓。
以厚別也。
新羅不止取同姓。
兄弟子,姑姨,從姊,妹。
皆聘爲妻。
責之以禮。
則大悖矣。
丁巳〈新羅奈勿王二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七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二年。
〉春。
鷄林賜竆民粟。
孝悌有異行者。
爵一級。
戊午〈新羅奈勿王三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二十八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三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親祀始祖廟。
時有紫雲盤旋廟上。
神雀集廟庭。
後五年。
又有連理樹生廟庭。
甲子〈新羅奈勿王九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四年。
百濟近肖古王十九年。
〉夏四月。
倭寇鷄林。
大敗。
倭兵大至。
王造草偶人數千。
衣衣持兵。
列立吐含山。
伏勇士一千於斧峴東原。
〈今未詳。
〉倭人恃衆直進。
伏發掩擊。
倭人大敗走。
追擊殺之幾盡。
丙寅〈新羅奈勿王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六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一年。
〉春三月。
百濟聘鷄林。
後又遣使遺良馬二匹。
夏四月。
鷄林大水。
戊辰〈新羅奈勿王十三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八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三年。
〉春三月丁巳朔。
日食。
己巳〈新羅奈勿王十四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三十九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四年。
〉秋九月。
高句麗侵百濟。
戰于雉壤。
敗績。
麗王將步騎二萬。
來屯雉壤。
〈一作半乞壤今未詳。
〉分兵侵掠。
百濟王遣太子。
以兵徑至雉壤。
急擊破之。
追至水谷城。
〈今新溪縣屬縣。
〉西北。
獲五千餘級。
將軍莫古解諫曰。
知足不辱。
知止不怠。
所得多矣。
何必求多。
太子止之。
乃積石爲表。
登其上。
顧左右曰。
今日之後。
疇克再至此乎。
乃以虜獲。
分賜將士。
先是。
濟人斯紀。
誤傷國馬蹄。
懼罪奔麗。
至是來告太子曰。
彼師雖多。
皆以疑兵備數而已。
其赤旗者。
皆驍勇。
若先破此。
餘自潰。
太子從之得勝。
冬十一月。
百濟大閱于漢水南。
旗幟用黃。
庚午〈新羅奈勿王十五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十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五年。
〉燕慕容評。
奔高句麗。
高句麗執送于秦。
時。
秦王猛。
伐燕破之。
太傅慕容評奔于麗。
麗王執送于燕。
辛未〈新羅奈勿王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原王四十一年小獸林王元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
侵百濟。
百濟王敗之于浿水上。
○冬。
百濟王。
侵高句麗。
至平壤。
高句麗王出戰敗死。
濟兵乃還。
濟王。
憤高句麗數來侵奪。
與太子將精兵三萬進攻。
至平壤城。
麗王出兵拒之。
中流矢薨。
濟軍引退。
自是二國世爲仇敵。
幹戈相尋。
高句麗太子丘夫立。
是爲小獸林王。
〈一雲小解朱留王。
〉身長大。
有?畧。
葬先王于故國原。
百濟徙都南平壤。
都漢山凡三百七十六年而遷。
〈按高句麗北漢山郡。
一雲南平壤。
今之漢陽也。
〉 壬申〈新羅奈勿王十七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七年。
〉春正月。
百濟遣使朝晉。
〈按此百濟通中國之始。
〉○夏。
鷄林大旱。
發使賑之。
○六月。
秦送浮屠佛像佛經于高句麗。
秦王苻堅。
遣使高句麗。
送浮屠順道及佛像佛經。
王遣使回謝。
貢方物。
後僧阿道又自秦來。
此海東佛法之始。
高句麗始立太學。
麗人喜學。
至竆裡廝養。
亦相矜勉。
衢側悉搆嚴屋。
號局堂。
子弟未婚者曹處。
誦經習射。
〈新唐書補。
〉崔氏曰。
句麗立國四百餘年。
而始立大學。
何建學立師之晩也。
今王雖可與有爲。
然奉僧造寺。
爲麗佞佛之始主。
子孫效尤。
其禍蔓延。
不可勝言。
雖曰立學。
而無作成之效。
豈非好學之心。
不及於好佛乎。
秋七月。
百濟地震。
癸酉〈新羅奈勿王十八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三年。
百濟近肖古王二十八年。
〉春二月。
百濟遣使朝晉。
○夏五月。
鷄林京都雨魚。
○秋七月。
百濟築城靑木嶺。
○鷄林納百濟叛人。
百濟禿山城主。
率三百人投新羅。
王納之。
分居六部。
百濟王移書曰。
兩國和好。
約爲兄弟。
今大王納我逃民。
深乖和親之義。
非所望於大王也。
王答曰民無常懷懷。
則歸之。
不懷則去之。
不患民之不懷。
而責寡人乎。
濟使大慙不復言。
高句麗始頒律令。
〈按人衆聚處。
嗜欲無節而好惡易生。
恣情縱行。
不率敎令。
則不得不用刑法而威之。
三國之際。
雖夷俗雜亂無可言者。
然而上有君長。
下有民庶。
必各有一代之制。
而史書漫?無考。
至高句麗小獸林王三年。
始頒律令。
而其條例格式。
亦無所傳。
今以其見於諸書者言之。
後漢書曰。
高句麗無牢獄。
有罪者。
加評議便殺之。
沒入妻子爲奴婢。
北史曰。
高句麗刑法。
叛逆者。
縛之柱爇而斬之。
籍沒其家。
盜則償十倍。
若貧不能償者。
公私債負。
皆聽許其子女爲奴婢以償用。
刑旣峻。
罕有犯者。
周書曰。
高句麗。
其法峭。
以法繩下。
降敗殺人及剽劫者。
斬。
殺牛馬者。
沒爲奴婢。
故道不拾遺。
百濟其法。
叛逆者。
誅。
籍其家。
殺人者。
輸奴婢三贖罪。
吏受賕及盜。
三倍償錮終身。
新羅。
息米糓于人。
償不滿傭者爲奴婢。
北史亦曰。
百濟其刑法。
叛逆退軍及殺人者斬。
盜者流其贓。
兩倍徵之。
婦犯奸。
沒入夫家爲婢。
以其見於本史者言之。
或有旱蝗饑饉則慮囚。
或原二罪以下。
新羅。
叛逆至有夷其九族者。
又有興言誅者。
異次頓是也。
貪贓刑者。
諸逸是也。
其盛時。
可謂令行禁止。
而及其末也。
句麗權臣擅命。
百濟宗戚用事。
新羅之衰。
政令解弛。
叛逆相尋。
而憲康以後。
溺於宴安。
眞聖以後。
嬖寵專政。
皆蕩?憲章。
而國從以亡矣。
〉 乙亥〈新羅奈勿王二十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五年。
百濟近肖古王三十年。
近仇首王元年。
〉春二月。
高句麗。
始創寺行佛法。
創肖門寺。
以置順道。
伊弗蘭寺置阿道。
使設佛敎。
秋七月。
高句麗伐百濟。
麗人。
攻百濟水谷城陷之。
濟王遣將拒之不克。
將大擧兵報之。
年饑不果。
權氏曰。
父母之讎。
不共戴天。
苟不復讎。
寢苫枕戈。
無時而已焉。
麗王。
惟以頒律令創佛寺爲事。
未甞奮發起兵。
及是攻陷水谷。
蓋庶幾於復讎。
惜不能必復而遽已也。
百濟初置博士。
百濟開國以來。
未有文字。
至是始有書記。
以高興爲博士。
濟俗愛墳史。
解屬文能吏事。
又知醫藥蓍龜相法陰陽五行之術。
冬十一月。
百濟王近肖古薨。
子近仇首立。
是爲近仇首王。
〈一名須。
〉 丙子〈新羅奈勿王二十一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六年。
百濟近仇首王二年。
〉百濟王。
以舅眞高道爲內臣佐平。
委以政事。
○冬十一月。
高句麗。
侵百濟北鄙。
○鷄林大有年。
丁醜〈新羅奈勿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七年。
百濟近仇首王三年。
〉冬十月。
百濟王以兵三萬。
侵高句麗至平壤城。
○十一月。
高句麗侵百濟。
○高句麗遣使如秦。
戊寅〈新羅奈勿王二十三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八年。
百濟近仇首王四年。
〉夏。
高句麗旱饑。
民相食。
○秋九月。
契丹陷高句麗北邊八部。
契丹。
本東胡種。
其先爲?奴所破。
保鮮卑山。
與庫莫奚。
異種而同類。
幷爲慕容氏所破。
俱竄於松漠之間。
後稍滋蔓於和龍之北。
爲寇盜。
〈通考補。
〉 己卯〈新羅奈勿王二十四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九年。
百濟近仇首王五年。
〉春三月。
百濟遣使朝晉。
遇風不達而還。
○夏四月。
百濟雨土。
庚辰〈新羅奈勿王二十五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十年。
百濟近仇首王六年。
〉春。
百濟大疫。
○夏五月。
百濟地裂。
深五丈。
橫廣三丈。
三日而合。
辛巳〈新羅奈勿王二十六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十一年。
百濟近仇首王七年。
〉夏。
鷄林旱饑。
○鷄林遣使如秦。
新羅國小隔遠。
不能通聘中國。
至是遣衛頭入秦。
貢方物。
秦王堅問衛頭曰。
卿言海東之事。
與古不同何也。
對曰。
時代變革。
名號改易。
中國亦然。
今焉得同。
〈按此新羅通中國之始。
〉 壬午〈新羅奈勿王二十七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十二年。
百濟近仇首王八年。
〉百濟自春不雨。
至夏六月。
民饑。
至有鬻子者。
王出官糓賑之。
甲申〈新羅奈勿王二十九年。
高句麗小獸林王十四年故國壤王元年。
百濟近仇首王十年枕流王元年。
〉春二月。
百濟宮中大樹自拔。
○夏四月。
百濟王近仇首薨。
元子枕流立。
是爲枕流王。
母阿爾夫人。
秋七月。
百濟遣使朝晉。
○九月。
百濟王。
迎胡僧入宮。
胡僧摩羅蘭陀。
自晉來百濟。
王迎緻宮內。
禮敬焉。
此百濟佛法之始。
摩羅蘭陀。
譯雲童學。
冬十一月。
高句麗王丘夫薨。
弟伊連立。
王薨。
葬於小獸林。
無嗣。
弟伊連〈一雲於隻支〉卽位。
是爲故國壤王。
乙酉〈新羅奈勿王三十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二年。
百濟枕流王二年。
辰斯王元年。
〉春正月。
百濟創佛寺於漢山。
度僧十人。
○夏六月。
高句麗襲燕取遼東。
玄菟。
旣而失之。
燕王慕容垂。
命帶方王佐。
鎭龍城佐聞麗人襲遼東。
遣司馬郝景救之。
麗王出兵四萬擊敗之。
遂陷遼東,玄菟。
虜男女一萬口而還。
冬燕慕容農。
將兵來侵。
復取二郡。
初幽,冀流民。
多投高句麗。
農以司馬龎淵。
爲遼東太守。
招撫之。
冬十一月。
百濟王枕流薨。
弟辰斯立。
王薨。
太子少。
故叔父辰斯卽位。
是爲辰斯王。
爲人強勇。
聦惠多智略。
十二月。
高句麗地震。
丙戌〈新羅奈勿王三十一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三年。
百濟辰斯王二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王子談德爲太子。
○百濟設關防。
時。
麗濟失和。
互相侵伐。
戰爭不息。
百濟發國內人年十五以上。
設關防。
自靑木嶺。
北距八坤城。
〈今未詳。
〉西至於海。
以爲固。
秋七月。
百濟隕霜害糓。
○八月。
高句麗侵百濟。
○冬十月。
高句麗桃李華。
牛生馬。
〈八足二尾。
〉 丁亥〈新羅奈勿王三十二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四年。
百濟辰斯王三年。
〉春正月。
百濟以眞嘉謨。
爲達率。
豆智爲恩率。
○秋九月。
百濟與靺鞨。
戰于關彌嶺不克。
戊子〈新羅奈勿王三十三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五年。
百濟辰斯王四年。
〉夏四月。
鷄林京都地震。
六月又震。
○高句麗大旱。
○秋八月。
高句麗蝗。
饑人相食。
發倉賑給。
己醜〈新羅奈勿王三十四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六年。
百濟辰斯王五年。
〉春正月。
鷄林大疫。
○秋七月。
鷄林蝗。
○九月。
百濟侵高句麗南鄙。
庚寅〈新羅奈勿王三十五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七年。
百濟辰斯王六年。
〉秋七月。
星孛于北河。
○九月。
百濟侵高句麗。
百濟遣達率眞嘉謨伐之。
拔都押城。
〈今未詳。
〉虜二百人。
王拜嘉謨爲兵官佐平。
冬十月。
百濟王獵於狗原。
七日而返。
辛卯〈新羅奈勿王三十六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八年。
百濟辰斯王七年。
〉春正月。
百濟修宮室。
百濟重修宮室穿地造山。
以養奇禽異卉。
夏四月。
靺鞨寇百濟北鄙。
陷赤峴城。
○秋七月。
百濟王獵國西大島。
〈今未詳。
〉八月獵橫嶽之西。
〈疑今三角山。
〉 壬辰〈新羅奈勿王三十七年。
高句麗故國壤王九年。
廣開土王元年。
百濟辰斯王八年。
阿辛王元年。
〉春。
鷄林遣宗室實聖。
質于高句麗。
時高句麗遣使修好。
王畏其強盛。
送閼智裔孫伊飡大西知子實聖。
爲質。
三月。
高句麗下敎崇信佛法。
○高句麗始立國社。
修宗廟。
麗人好祠鬼神。
社稷零星及日。
以十月祭天大會。
名曰寒盟。
其國東有大穴。
號隧神。
亦以十月王自祭。
又有神廟二所。
曰扶餘神。
曰高登神。
是始祖扶餘神之子。
蓋河伯女朱蒙雲。
幷置官司守護。
又有箕子可汗等神。
事佛以後。
尤敬信其法。
舊俗常以三月三日。
會獵樂浪之丘。
獲豬鹿。
祭天及山川。
〈文獻通考參補。
〉 夏五月丁卯朔。
日食。
○高句麗王伊連薨。
太子談德立。
〈北史名安。
〉 王薨。
葬故國壤。
太子卽位。
是爲廣開土王。
?偉有倜儻之志。
秋七月。
高句麗王。
攻百濟拔十城。
王將兵四萬。
攻百濟北鄙。
陷石峴等十城。
濟王聞麗王善用兵。
不敢出拒。
漢水北諸部。
多沒於麗。
權氏曰。
麗王薨未三月。
其子談德。
親伐百濟。
其忘哀不忌也甚矣。
今濟未甞加兵。
而遽然興師可乎。
或曰。
麗濟世讎。
談德用兵雪恥。
是爲顯親。
曰敵惠敵怨。
不在後嗣。
談德於此。
懲憤窒慾。
釋怨修好。
其爲顯親。
蓋大矣。
不顧義理。
惟以報復爲事。
亂何由息哉。
〈按敵人來侵。
戕害君父。
爲其臣子者。
枕戈待朝。
沬血赴戰。
惟以必報爲心。
而縱於其身不能。
父以是心傳之子。
子以是心傳之孫。
雖至百世。
必報而不可忘者也。
句麗故國原王。
爲百濟所侵殺。
其二子不肖。
相繼爲王。
而不知復讎之義。
及其孫廣開土王。
父葬纔畢。
奮然用兵伐濟取十餘城。
雖不能發濟王之塚。
取其屍而祭祖墓。
是擧也。
亦可謂義。
而權氏之論如此。
何哉。
故國原之死。
至此二十二年矣。
誠如權氏之言。
則祖讎其不可復。
二十二年之事。
付之世遠而可忘耶。
朱子當南渡之後。
徽,欽之被執。
亦且五六十年之遠。
孝宗之於二帝。
可謂踈屬。
而其言曰內治之心不可一日而忘。
復讎之意不可一日而緩。
以此言之。
朱子之心。
以君父之讎爲大。
而不計世代之踈遠也。
其將謂之不顧義理。
惟以報復爲心而非之耶。
噫。
〉 九月。
高句麗伐契丹。
虜男女五百。
招諭本國俘民一萬而歸。
○冬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