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于老。

    爲舒弗邯。

    兼知兵馬事。

    〈舒弗邯。

    卽伊伐飡。

    〉 乙醜〈新羅助賁王十六年。

    高句麗東川王十九年。

    百濟古爾王十二年。

    〉春三月。

    高句麗東海人獻美女。

    ○冬十月。

    高句麗侵鷄林。

     時麗王恃其兵力。

    內叛中國。

    旁侵隣壤。

    至是。

    伐新羅北邊。

    舒弗邯昔于老。

    擊之不克。

    退保馬頭柵。

    〈今未詳。

    〉時天寒。

    于老躬行勞問。

    手燒柴煖之。

    軍心感激。

     是歲。

    不耐濊侯等。

    擧邑降魏。

     魏樂浪太守劉茂。

    帶方太守弓遵。

    以嶺東濊屬句麗。

    興師伐之。

    不耐濊侯等。

    擧邑降。

    令四時詣二邑朝謁。

    有軍征賦調。

    如中華人。

    〈三國志。

    文獻通考補。

    〉 丙寅〈新羅助賁王十七年。

    高句麗東川王二十年。

    百濟古爾王十三年。

    〉夏。

    百濟大旱無麥。

    ○秋八月。

    魏將毌丘儉。

    侵高句麗。

    麗王再戰敗之。

    遂進擊敗績。

     魏以麗王數侵邊地。

    遣幽州刺史毌丘儉。

    與樂浪太守劉茂。

    帶方太守弓遵。

    將萬人出玄菟來侵。

    王將步騎二萬人。

    逆戰於沸流水上敗之。

    斬首三千餘級。

    又引兵再戰於梁貊之谷。

    又敗之。

    斬獲三千餘人。

    王謂諸將曰。

    魏之大兵。

    反不如我之少兵。

    毌丘儉者。

    魏之名將。

    今日命在我掌握之內乎。

    乃領鐵騎五千。

    進擊之。

    儉爲方陣。

    決死而戰。

    麗軍大潰。

    死者一萬八千餘人。

    王以一千餘騎。

    奔鴨綠原。

     百濟襲樂浪。

     百濟王聞樂浪太守劉茂。

    從毌丘儉攻高句麗。

    遣左將眞忠。

    乘虗襲其邊。

    茂聞之怒。

    王恐見侵討。

    還其民。

     冬十月。

    魏兵陷丸都城屠之。

    王出奔。

    東部密友。

    力戰拒之。

     儉束馬懸車。

    以登丸都屠王都。

    遣玄菟太守王頎追王。

    王奔南沃沮。

    〈魏志毌丘儉傳及資治通鑑雲。

    王奔買溝。

    注北沃沮。

    一名買溝屢。

    〉至竹嶺。

    軍士分散殆盡。

    惟東部密友獨在側。

    謂王曰今追兵甚迫。

    勢不可脫。

    臣請決死而禦之。

    王可遯矣。

    遂募死士。

    與之赴敵力戰。

    王間行。

    脫而去。

    依山谷。

    聚散卒自衛。

    謂曰若有能取密友者厚賞之。

    下部劉屋句前對曰。

    臣試往焉。

    遂於戰地見密友伏地。

    乃負而至。

    王枕之以股。

    久而乃蘇。

     高句麗人紐由。

    刺殺魏將。

    遂死之。

    魏軍退。

     王間行至南沃沮。

    魏軍追不止。

    王計竆不知所爲。

    東部人紐由進曰。

    勢甚危迫。

    不可徒死。

    臣有愚計。

    請以飮食。

    往犒魏軍。

    伺隙刺殺彼將。

    若計得成。

    則王可奮擊。

    王曰諾。

    紐由遂入魏軍詐降曰。

    寡君獲罪於大國。

    逃至海濱。

    措躬無地。

    將請降於陣前。

    歸死司寇。

    先遣小臣。

    緻不腆之物。

    爲從者羞。

    魏將聞之。

    將受其降。

    紐由隱刀食器進前。

    拔刀刺魏將胷。

    與之俱死。

    魏軍遂亂。

    王分軍爲三道急擊之。

    魏軍擾亂不能陳。

    遂自樂浪而退。

    是役也。

    王頎追王。

    過沃沮千餘裡。

    至肅愼南界。

    刻石紀功。

    刊丸都之山。

    銘不耐之城。

    諸所誅納八千餘口。

    韓那奚等數十部落降魏。

    初麗臣沛者得來。

    見王數侵中國。

    屢諫不從。

    得來歎曰。

    終見此地生蓬蒿。

    因不食死。

    儉聞之。

    令諸軍不壞其墓。

    不伐其樹。

    得其妻子。

    皆放遣之。

    崔氏曰。

    傳曰以小事大。

    畏天者也。

    畏天者保其國。

    句麗最近中國。

    王不度德量力。

    屢擧侵伐。

    其失保國之道甚矣。

    不納得來之忠言。

    且驟勝輒驕。

    竄身失國。

    皆自作之孽。

    焉可逭也。

    嗚呼。

    夫差不納子胥之忠。

    而麋鹿遊姑蘇。

    東川不聽得來之諫。

    而蓬蒿生丸都。

    自古人君。

    不納逆耳之言。

    肆行無忌。

    靡有不喪身亡國者。

    寧不省鑑乎。

     高句麗王。

    復國論功。

     以密友紐由爲第一。

    賜密友食邑。

    贈紐由爲九使者。

    以其子多優。

    爲大使者。

     十一月。

    鷄林京都地震。

     丁卯〈新羅助賁王十八年。

    霑解王元年。

    高句麗東川王二十一年。

    百濟古爾王十四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祭天地於南壇。

    ○二月。

    高句麗築平壤城。

    徙都。

     麗王以丸都經亂殘破。

    不可復居。

    築城於平壤王儉故墟。

    都之。

    都丸都凡三十九年而遷。

     百濟以眞忠爲右輔。

    眞勿爲左將。

    委以兵馬事。

    ○夏五月。

    鷄林尼師今助賁薨。

    母弟霑解立。

     是爲霑解尼師今。

     秋七月。

    鷄林尼師今。

    追尊其父骨正。

    爲葛文王。

     初骨正。

    以伐休之太子。

    早卒不得立。

    至是。

    追封爲世神葛文王。

    金氏曰。

    漢宣帝卽位。

    有司奏爲人後者。

    爲之子也。

    故降其父母不得祭。

    尊祖之義也。

    是以帝所生父稱親。

    謚曰悼。

    母曰悼後。

    比諸侯王。

    此合經義。

    爲萬世法。

    故後漢光武。

    宋英宗。

    法而行之。

    新羅自王親入繼大統之君。

    無不封崇其父稱王。

    非特如此而已。

    封其外舅者亦有之。

    此非禮。

    固不可以爲法也。

     戊辰〈新羅霑解王二年。

    高句麗東川王二十二年。

    中川王元年。

    百濟古爾王十五年。

    〉春正月。

    鷄林以伊飡長萱。

    爲舒弗邯。

    ○二月。

    鷄林遣使高句麗和親。

    ○秋九月。

    高句麗王憂位居薨。

    太子然弗立。

     王寬仁有人君之量。

    及薨。

    國人懷德。

    莫不哀傷。

    葬於東川。

    近臣之自殺以殉者甚多。

    國人伐柴以覆其屍。

    名其地曰柴原。

    〈輿地勝覽。

    柴原附平壤古迹。

    尹鬥壽平壤志曰。

    柴麓在府東三十裡。

    有墓高丈餘。

    頃年。

    盜發壙內。

    石上有刻字數行。

    高句麗東川王墓。

    名爲柴原。

    今柴麓。

    疑柴原。

    ○按。

    前朝陵寢。

    雖世代變易。

    而立標守護。

    實後王之盛德也。

    三國陵寢。

    新羅或有可稱者。

    而麗濟二代。

    幷無可考。

    可勝歎哉。

    甞聞平壤中和,永柔等處多古葬。

    形軆大如丘陵。

    平壤中和。

    皆以甓築成墳。

    永柔則皆石葬雲。

    後漢書曰。

    句麗之俗。

    厚葬積石爲封。

    此爲麗人塚無疑。

    形軆高大如丘陵。

    則必是王者之墓。

    或有得器物於其中者雲。

    〉太子卽位。

    是爲中川王。

    儀表俊爽。

    有智畧。

     冬十月。

    高句麗立後椽氏。

    ○百濟饑賑民。

    復一年租調。

    ○高句麗王弟預勿奢句等。

    謀叛伏誅。

     己巳〈新羅霑解王三年。

    高句麗中川王二年。

    百濟古爾王十六年。

    〉春。

    鷄林滅沙梁伐國。

     遣昔于老討之。

    以其貳於百濟也。

    自儒理以後。

    至是並諸小國。

    凡十二。

    自此國益強。

    〈按。

    沙梁伐。

    一雲沙伐。

    今尙州府東十裡。

    有屛風山古城。

    卽其地。

    〉 夏四月。

    倭入鷄林。

    殺舒弗邯昔于老。

     初倭使葛那古來聘。

    于老儐之。

    戱曰早晩以汝王爲塩奴。

    王妃爲爨婢。

    倭王聞之。

    遣將于道朱君來侵。

    于老曰今日之寇。

    由臣緻之。

    臣請當之。

    遂抵倭軍曰。

    前言戱之耳。

    豈意興師至此耶。

    倭人執以燒殺之乃去。

    後倭使來聘。

    于老之妻請王私饗飮。

    醉而燒殺之曰。

    所以報之也。

    倭怒。

    來攻金城不克而去。

    由是兵釁不息。

    權氏曰。

    于老一言之悖。

    緻兩國交兵。

    以取身死。

    樞機之不可不愼如此。

    其妻必欲報讎。

    有足嘉者。

    然以私怨殺國使。

    君臣不能禁於未然。

    亦不得辭其責矣。

     秋七月。

    鷄林作南堂〈一雲都堂〉於宮南。

     辛未〈新羅霑解王五年。

    高句麗中川王四年。

    百濟古爾王十八年。

    〉春正月。

    鷄林尼師今。

    始聽政於南堂。

    以夫道爲阿飡。

     夫道。

    漢祗部人。

    家貧無諂。

    工書筭著名於時。

    徵爲阿飡。

    委以物藏庫事。

     夏四月。

    高句麗貫那夫人。

    有罪伏誅。

     貫那夫人。

    艶冶。

    髮長九尺。

    王愛之。

    將立爲小後。

    王後椽氏恐其專寵。

    言於王曰。

    聞西魏以千金購長髮。

    昔我先王。

    不緻禮於中國。

    被兵出奔。

    殆喪社稷。

    今王順其所欲。

    遣一介行李。

    以進長髮美人。

    則彼必欣納。

    無復侵伐。

    王默不答。

    夫人聞之懼。

    反讒後於王曰。

    後常罵妾曰。

    田舍女何得至此。

    若不自歸。

    必有後悔。

    意者。

    後欲伺王出以害妾。

    後王獵于箕丘而還。

    夫人將革囊迎哭曰。

    後欲以此盛妾投海。

    願賜微命。

    得返于家。

    王知其詐。

    怒曰汝要入海乎。

    遂盛囊投西海。

     癸酉〈新羅霑解王七年。

    高句麗中川王六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年。

    ○駕洛麻品元年。

    〉夏四月。

    鷄林龍見宮東池。

    金城南僵柳自起。

     初奈解王三年。

    始祖廟前卧柳復起。

    至是復然。

    〈按。

    國家將興。

    必有禎祥。

    國家將亡。

    必有妖孽。

    草木物之微者也。

    僵柳自起。

    其占爲庶人王。

    新羅金氏無功德之可言。

    而徒以金櫝白鷄之異。

    爲脫解之子。

    至味鄒而奄有一國。

    爲金氏有國之始。

    今此之變。

    樸昔之妖。

    而金氏之瑞乎。

    〉 秋九月。

    駕洛君居登卒。

    子麻品嗣。

    〈按。

    招賢?。

    在今金海府東七裡。

    俗傳居登王。

    招七點山旵始僊人。

    旵始乘舟抱琴而來。

    相與懽戱。

    因以爲名雲。

    〉○鷄林饑。

     甲戌〈新羅霑解王八年。

    高句麗中川王七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一年。

    〉夏四月。

    高句麗明臨於漱卒。

    以沸流沛者陰友。

    爲國相。

    ○秋七月。

    高句麗地震。

     乙亥〈新羅霑解王九年。

    高句麗中川王八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二年。

    〉秋九月。

    百濟侵鷄林。

     新羅一伐飡翊宗。

    與濟兵戰於槐谷西。

    〈今未詳。

    〉兵敗死。

    百濟攻烽山城不克。

     高句麗立子藥盧。

    爲太子赦。

     丙子〈新羅霑解王十年。

    高句麗中川王九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三年。

    〉冬十月晦。

    日食。

    〈中史無。

    〉○十一月。

    高句麗以椽那明臨笏覩。

    尙公主。

    爲駙馬都尉。

    ○高句麗無雪大疫。

     戊寅〈新羅霑解王十二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一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五年。

    〉春。

    靺鞨獻馬于百濟。

     靺鞨長羅竭。

    獻良馬十匹。

    王優勞使者還之。

     己卯〈新羅霑解王十三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二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六年。

    〉秋七月。

    鷄林旱蝗。

    ○冬十二月。

    高句麗敗魏兵於梁貊之谷。

     王畋於杜訥谷。

    魏將尉遅楷將兵來伐。

    王簡精騎五千。

    戰於梁貊之谷。

    敗之斬首八千餘級。

     庚辰〈新羅霑解王十四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三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七年。

    〉春正月。

    百濟置官十六品。

     百濟始有左右輔。

    左將等官。

    以揔國政掌兵馬。

    而餘官無定名。

    至是置六佐平。

    內臣掌宣納。

    內頭掌庫藏。

    內法掌內儀。

    衛士掌宿衛。

    朝廷掌刑獄。

    兵官掌外兵馬。

    並一品。

    又置達卛三十人二品。

    恩卛三品。

    德卛四品。

    扞卛五品。

    奈卛六品。

    將德七品。

    施德八品。

    固德九品。

    季德十品。

    對德十一品。

    文督十二品。

    武德十三品。

    佐軍十四品。

    振武十五品。

    克虞十六品。

    自恩卛以下。

    官無常員。

    各有部司。

    分掌衆務。

    內官有前內部。

    糓內部。

    內掠部。

    外掠部。

    馬部。

    刀部。

    功德部。

    藥部。

    木部。

    法部。

    後宮部。

    外官。

    有司軍部。

    司徒部。

    司空部。

    司寇部。

    點口部。

    客部。

    外舍部。

    綢部。

    日官部。

    市部。

    長吏三年一代。

    都下有方。

    分爲五部。

    曰上前中下後。

    部有五巷。

    士庶居焉。

    部統兵五百人。

    五方各有方領一人。

    以達卛爲之。

    方佐貳之。

    方有十郡。

    郡有將三人。

    以德卛爲之。

    統兵一千二百人以下。

    七百人以上。

    城之內外庶及餘小城。

    鹹分隷焉。

    大抵郡縣。

    皆以子弟宗族分據之。

    又有冠軍將軍。

    龍驤將軍。

    駙馬都尉。

    太守。

    長史。

    司馬等之稱號。

    大姓有八。

    沙氏,燕氏,刕〈音協〉氏,解氏,眞氏,國氏,木氏。

    苩〈音白〉氏。

    常執國政。

    〈參用南北史補。

    〉 〈按百濟官職之制。

    東史無明文。

    以其可據者言之。

    其初有右輔。

    掌兵事。

    多屢王。

    復置左輔。

    蓋分主軍國政事古爾王。

    又置左將。

    委以兵馬。

    則其有右將。

    可知矣。

    於是二輔主政。

    二將率兵。

    而將相之任分矣。

    至是。

    復置六佐平。

    則若六尙書之分將諸部。

    定位十六品。

    而官制備焉。

    三國史本紀所引。

    皆用北史之文矣。

    蓋鹵王上魏表。

    有冠軍將軍。

    駙馬都尉。

    弗俟侯。

    長史。

    龍驤將軍。

    帶方太守。

    司馬等官。

    又有將軍等號。

    又有官名北門頭者。

    腆支王時。

    又置上佐平。

    位六佐平之上。

    則其制槩可知矣。

    〉 二月。

    百濟定百官服色。

     六品以上服紫。

    以銀花餙冠。

    十一品以上服緋。

    十六品以上服靑。

    佐平至將德。

    紫帶。

    施德皁帶。

    固德赤帶。

    季德靑帶。

    對德文督皆黃帶。

    武督至克虞。

    皆白帶。

    〈參用北史補。

    〉 〈按東國衣服之制。

    不見於東史。

    以其出於中國史者言之。

    後漢書曰。

    高句麗公會衣服。

    皆錦繡金銀以自餙。

    大加主簿。

    皆著幘如冠幘而無後。

    其小加。

    着折風巾。

    形如弁。

    北史曰。

    高句麗。

    皆頭着折風。

    形如弁。

    士人加揷二鳥羽。

    貴者其冠曰蘇骨。

    多用紫羅爲之餙。

    以金銀服。

    大袖衫。

    大口袴。

    素皮帶。

    黃革履。

    媍人裙襦加襈。

    百濟與句麗同。

    若朝拜祭祀。

    其冠兩廂加翅。

    戎事則不。

    奈率以下。

    冠餙錦花。

    將德紫帶。

    施德皁帶。

    固德赤帶。

    季德靑帶。

    對德文督。

    皆黃帶。

    自武督至克虞皆白帶。

    媍人不加粉黛。

    女辮髮垂後。

    出嫁則分爲兩道。

    盤於頭上。

    衣似袍而袖微大。

    新羅服色。

    尙素。

    婦人辮髮繞頭。

    以雜綵及珠爲餙。

    通典曰。

    南齊永明中。

    高句麗使至。

    服竆袴。

    冠折風。

    王融戱其冠。

    答曰此古弁之遺像也。

    唐書曰。

    高句麗王服五綵。

    以白羅製冠革帶。

    皆金釦。

    大臣靑羅冠。

    次絳羅。

    珥兩鳥羽。

    金銀雜釦。

    衫筩袖。

    袴大口。

    白韋帶。

    黃革履。

    庶人衣褐戴弁。

    女子首巾幗。

    百濟。

    其王服大袖紫袍靑錦袴烏羅冠。

    金花爲餙。

    素皮帶。

    烏革履。

    羣臣絳衣。

    餙冠以銀花。

    禁民衣絳紫。

    新羅男子袴。

    婦人襦。

    不粉餙。

    率美髮以繚首。

    以珠綵餙之。

    男子剪髮鬻。

    冐以黑巾。

    據此諸書。

    則其製槩可見矣。

    而新羅事唐以後。

    至眞德之世。

    始用中國衣服。

    而文物彬彬矣。

    〉 夏。

    鷄林大水。

     山崩四十餘所。

     秋七月。

    星孛于東方。

     二十五日而滅。

    〈按。

    先儒以水災爲陰盛臣強之兆。

    以彗孛爲除舊布新之象。

    新羅是時大水。

    山崩四十餘所。

    星孛于東方二十五日而滅。

    東方卽辰韓之分。

    明年金味鄒爲王。

    天之示警。

    亦可謂深切矣。

    〉 九月。

    高句麗王如卒本。

    祀始祖廟。

     辛巳〈新羅霑解王十五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四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八年。

    〉春正月朔。

    百濟王始服冠袍。

    聽事於南堂。

     王服紫大袖袍。

    靑錦袴。

    金花餙烏羅冠。

    素皮帶。

    烏革履。

    坐南堂聽事。

     二月。

    百濟以眞可。

    爲內頭佐平。

    優豆。

    內法佐平。

    高壽。

    衛士佐平。

    昆奴。

    朝廷佐平。

    惟己。

    兵官佐平。

    ○鷄林築達伐城。

    〈今大丘。

    〉以奈麻克宗。

    爲城主。

    ○三月百濟請和于鷄林不許○冬十二月。

    鷄林尼師今霑解暴薨。

    助賁女婿金味鄒立。

     王暴疾薨無子。

    國人立助賁王之婿金味鄒爲王。

    是爲味鄒尼師今。

    〈一雲味照。

    〉母樸氏葛文王伊?之女。

    妃昔氏光明夫人。

    初脫解王得金閼智。

    養於宮中。

    後拜大輔。

    生勢漢。

    勢漢生阿道。

    阿道生首留。

    首留生郁甫。

    郁甫生仇道。

    仇道生味鄒爲王。

    是爲金氏有國之始也。

     壬午〈新羅味鄒王元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五年。

    百濟古爾王二十九年。

    〉春正月。

    百濟立犯贓法。

     凡官人受財及盜者。

    三倍徵贓。

    禁錮終身。

    此贓禁之始也。

     三月。

    鷄林龍見宮東池。

    ○秋七月。

    鷄林金城西門災。

     延燒人家三百餘區。

     冬十一月。

    高句麗地震。

     癸未〈新羅味鄒王二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六年。

    百濟古爾王三十年。

    〉春正月。

    鷄林以伊飡良夫。

    爲舒弗邯。

    兼知內外兵馬事。

    ○二月。

    鷄林尼師今。

    追封其父仇道。

    爲葛文王。

    ○是歲漢亡。

     甲申〈新羅味鄒王三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七年。

    百濟古爾王三十一年。

    〉春二月。

    鷄林尼師今。

    東巡望海。

    三月。

    幸黃山。

    問高年賑貧乏。

     乙酉〈新羅味鄒王四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八年。

    百濟古尒王三十二年。

    〉是歲晉簒魏。

     丙戌〈新羅味鄒王五年。

    高句麗中川王十九年。

    百濟古爾王三十三年。

    〉秋八月。

    百濟侵鷄林。

     百濟攻烽山城。

    城主眞宣。

    帥壯士二百。

    擊走之。

    王聞之喜。

    拜爲一吉飡。

    厚賞士卒。

     戊子〈新羅味鄒王七年。

    高句麗中川王二十一年。

    百濟古爾王三十五年。

    〉夏鷄林旱。

     新羅自春至夏不雨。

    王會羣臣於南堂。

    問刑政得失。

    又遣使五人。

    巡問疾苦。

     己醜〈新羅味鄒王八年。

    高句麗中川王二十二年。

    百濟古爾王三十六年。

    〉秋九月。

    星孛于紫宮。

     庚寅〈新羅味鄒王九年。

    高句麗中川王二十三年。

    西川王元年。

    百濟古爾王三十七年。

    〉冬十月。

    高句麗王然弗薨。

    太子藥盧立。

    〈一雲若友。

    〉 是爲西川王。

    〈一雲西壤。

    〉王性聦悟且仁。

    國人愛敬。

    葬于中川原。

     辛卯〈新羅味鄒王十年。

    高句麗西川王二年。

    百濟古爾王三十八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後于氏。

     西部大使者漱之女也。

     秋七月。

    高句麗陰友卒。

    以其子尙婁爲國相。

    ○冬十二月。

    高句麗地震。

     壬辰〈新羅味鄒王十一年。

    高句麗西川王三年。

    百濟古爾王三十九年。

    〉春二月。

    鷄林令害農事者。

    一切除之。

     王卽位以後。

    留意民事。

    令有害農事者。

    一切除之。

    後羣臣請改營室。

    王重勞人不從。

     夏六月。

    高句麗大旱。

    ○秋七月。

    鷄林霜雹。

    ○冬十一月。

    百濟侵鷄林。

     癸巳〈新羅味鄒王十二年。

    高句麗西川王四年。

    百濟古爾王四十年。

    〉秋七月丁酉朔。

    日食。

    ○高句麗饑賑民。

     丙申〈新羅味鄒王十五年。

    高句麗西川王七年。

    百濟古爾王四十三年。

    〉夏四月。

    高句麗王如新城。

     國之東北大鎭也。

    秋八月還。

     高句麗始遣使如倭。

    〈倭史補○按海東記。

    倭皇應神之七年丙申。

    高句麗始遣使來。

    〉 戊戌〈新羅味鄒王十七年。

    高句麗西川王九年。

    百濟古爾王四十五年。

    〉冬十月。

    百濟侵鷄林槐谷城。

    ○是歲。

    馬韓朝晉請內附。

     先是。

    馬韓遺種。

    保守一隅。

    〈今未詳其地。

    〉頻遣使貢方物于晉。

    又詣東夷校尉何龕上獻。

    至是。

    其王朝晉。

    請內附。

    後漸衰微不振。

    蓋爲新羅百濟所呑倂。

    因無聞。

    〈文獻通考補。

    〉 庚子〈新羅味鄒王十九年。

    高句麗西川王十一年。

    百濟古爾王四十七年。

    〉夏四月。

    鷄林旱錄囚。

    ○冬十月。

    肅愼寇高句麗。

    王弟達賈擊降之。

    封達賈爲安國君。

     肅愼來侵。

    屠害邊氓。

    王謂羣臣曰。

    寡人謬襲邦基。

    德不能綏。

    威不能震。

    緻此隣敵。

    猾我疆域。

    思得謀臣猛將。

    以折其衝耳。

    羣臣各擧有奇謀異畧。

    才堪將帥者。

    羣臣皆曰。

    王弟達賈。

    勇而有智畧。

    堪爲大將。

    王於是遣達賈伐之。

    達賈出奇掩擊。

    拔擅盧城。

    殺其酋長。

    遷六百餘家於扶餘南烏川。

    降部落六七所。

    以爲附庸。

    王大悅。

    封達賈爲安國君。

    知內外兵馬事。

    兼統梁貊肅愼諸部落。

     癸卯〈新羅味鄒王二十二年。

    高句麗西川王十四年。

    百濟古爾王五十年。

    〉秋九月。

    百濟侵鷄林槐谷城。

     甲辰〈新羅味鄒王二十三年。

    儒禮王元年。

    高句麗西川王十五年。

    百濟古爾王五十一年。

    〉冬十月。

    鷄林尼師今味鄒薨。

    助賁王之子昔儒禮立。

     王薨。

    葬大陵。

    〈在今慶州府南皇南裡。

    〉儒禮立。

    是謂儒禮尼師今。

    母樸氏。

    葛文王奈音之女。

    甞夜行。

    星光入口。

    囙有娠。

    生王。

    異香滿室。

     是歲。

    百濟遺書籍於倭國。

     倭初無文獻。

    至是。

    始從百濟。

    得中國文字。

    又無衣制。

    百濟王〈倭史作百濟王阿花〉送裁縫女工。

    始有服色雲。

    〈海東記。

    倭皇應神之十五年甲辰。

    百濟送書籍。

    〉 乙巳〈新羅儒禮王二年。

    高句麗西川王十六年。

    百濟古爾王五十二年。

    〉春二月。

    鷄林伊飡弘權。

    爲舒弗邯。

    委以機務。

    ○是歲。

    鮮卑慕容廆。

    襲破扶餘國。

     初扶餘王尉仇台。

    求屬遼東。

    公孫度以扶餘處句麗鮮卑之間。

    難以圖存。

    妻以宗女。

    尉仇台死。

    簡尉居立。

    無嫡子。

    有孽子麻餘。

    諸加共立之。

    麻餘死。

    子依慮立。

    年六歲。

    至廆擊扶餘。

    依慮自殺。

    子弟走保沃沮。

    廆夷其國。

    驅萬餘人而歸。

    明年。

    依慮子依羅。

    求率見人。

    還復舊國。

    請援於晉東夷校尉何龕。

    龕遣督護賈耽。

    將兵送之。

    遂復扶餘。

    爾後每爲廆掠。

    其種人賣於中國。

    帝以官物贖還。

    禁市扶餘。

    〈資治通鑑文獻通考補○按海東記。

    倭皇應神之十六年乙巳。

    百濟王太子來。

    東史不見。

    〉 丙午〈新羅儒禮王三年。

    高句麗西川王十七年。

    百濟古爾王五十三年。

    責稽王元年。

    〉春正月。

    百濟遣使鷄林請和。

    ○二月。

    高句麗王藥盧。

    殺其二弟逸友,素勃。

     初二人詐稱病往溫湯。

    與黨類戱樂無節。

    出言悖逆。

    王僞許拜相召之。

    令力士執而殺之。

    權氏曰。

    仁人之於兄弟也。

    不藏怒不宿怨。

    親愛之而已。

    此天理人情之至也。

    王懷疑忌之心。

    薄友愛之恩。

    故二弟內不自安。

    出怨言耳。

    非有反亂僭逆不臣之狀也。

    王乃誘殺之。

    不仁甚矣。

    至親如此。

    人孰不疑。

    王道以仁親爲本。

    信義爲重。

    一擧而廢之。

    欲治得乎。

    〈按。

    史稱王聦悟且仁。

    而至於誘殺二弟。

    殘虐甚矣。

    仁者固如是乎。

    史之不足信如是夫。

    〉 冬十二月。

    百濟王古爾薨。

    子責稽立。

     古尒爲君。

    雖有禽荒之失。

    然賑貧復租。

    定官制錮贓吏。

    交隣修好。

    頗知治國之道。

    及薨。

    子責稽立。

    是爲責稽王。

    身長大。

    志氣?傑。

     百濟修慰禮城。

    ○高句麗侵帶方。

    百濟救之。

     高句麗伐帶方。

    帶方求救於百濟。

    先是。

    王娶帶方王女寶菓爲夫人。

    王曰帶方爲舅甥之國。

    不可不救。

    遂出師。

    麗人怨之。

    王慮其侵寇。

    修阿且城蛇城備之。

    〈二城今未詳。

    〉時帶方雖爲中國所領。

    而間於麗濟。

    不能自存。

    後地分入二國。

     丁未〈新羅儒禮王四年。

    高句麗西川王十八年。

    百濟責稽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廟。

    ○夏四月。

    倭寇鷄林。

     焚一禮部。

    俘一千人而去。

     戊申〈新羅儒禮王五年。

    高句麗西川王十九年。

    百濟責稽王三年。

    〉秋九月。

    高句麗地震。

     庚戌〈新羅儒禮王七年。

    高句麗西川王二十一年。

    百濟責稽王五年。

    〉夏五月。

    鷄林大水月城頹。

     辛亥〈新羅儒禮王八年。

    高句麗西川王二十二年。

    百濟責稽王六年。

    ○駕洛居叱彌元年。

    〉春正月。

    鷄林以末仇。

    爲伊伐飡。

     末仇忠貞有智略。

    王常訪問政要。

     二月。

    駕洛君麻品卒。

    子居叱彌嗣。

     壬子〈新羅儒禮王九年。

    高句麗西川王二十三年。

    烽上王元年。

    百濟責稽王七年。

    〉春。

    高句麗王藥盧薨。

    太子相夫立。

     王薨。

    葬於西川之原。

    太子相夫〈一雲歃夫婁〉卽位。

    是爲烽上王〈一作雉葛〉幼。

    驕逸多疑忌。

     三月。

    高句麗王相夫。

    殺其叔父安國君達賈。

     達賈賢而多才。

    王以其屬尊且有大功。

    爲百姓所瞻望。

    疑而殺之。

    國人憐其無罪。

    揮涕相吊曰。

    微安國君。

    民不免梁貊,肅愼之難。

    今其死矣。

    其將焉託。

    權氏曰。

    積善積惡。

    殃慶各以類至。

    子孫之受其報者。

    莫不由祖父而馴緻之也。

    史稱藥盧聦悟而仁。

    國人愛之。

    是不可謂仁心也。

    然外施小惠。

    以悅於人。

    內懷殘忍。

    以戕同氣。

    其志慘於鏌鎁矣。

    故其餘殃延及後世。

    寵弟愛子。

    死於相夫。

    相夫又死於倉助利。

    得免於身幸矣。

     夏六月。

    倭寇鷄林。

    陷沙道城。

     王命一吉飡大谷。

    將兵救之。

    改築沙道城。

    移沙伐州豪民八十餘家。

     秋七月。

    鷄林旱蝗。

    ○九月。

    高句麗地震。

     癸醜〈新羅儒禮王十年。

    高句麗烽上王二年。

    百濟責稽王八年。

    〉秋八月。

    鮮卑慕容廆。

    侵高句麗。

    王出奔新城。

    北部小兄高奴子。

    擊廆敗之。

     時晉政衰亂。

    胡羯羣起。

    慕容廆以鮮卑遺種。

    起於遼東。

    至是來侵。

    王欲往新城〈按三國史註雲。

    新城。

    國之東北大鎭。

    與遼地所在新城。

    異。

    〉避之。

    行至鵠林。

    廆引兵追之。

    新城宰北部小兄高奴子。

    以五百騎迎王。

    遇廆軍奮擊敗之。

    王喜加奴子爵大兄。

    賜鵠林爲食邑。

     九月。

    高句麗王相夫。

    殺咄固。

    其子乙弗出奔。

     王謂咄固有異心。

    賜之死。

    國人慟惜。

    咄固子乙弗。

    出遯於野。

    王使人索殺之不得。

    權氏曰。

    藥盧以疑忌殺二弟。

    其子相夫。

    方在衰絰。

    殺其叔父甫。

    及期年。

    又殺其弟。

    所謂其父攘鷄。

    其子劫於市者也。

     甲寅〈新羅儒禮王十一年。

    高句麗烽上王三年。

    百濟責稽王九年。

    〉夏。

    倭寇鷄林。

    攻長峯城不克。

    ○秋九月。

    高句麗尙婁卒。

    以倉助利爲國相。

     倉助利以南部大使者。

    入相。

    進爵爲大主簿。

     乙卯〈新羅儒禮王十二年。

    高句麗烽上王四年。

    百濟責稽王十年。

    〉春。

    鷄林欲伐倭。

    不果。

     新羅王。

    憤倭人屢侵。

    使百姓不得安居。

    謀與百濟。

    同時浮海入擊其國。

    舒弗邯弘權諫曰。

    我人不習水戰。

    冐險遠征。

    恐有不測之危。

    況百濟多詐。

    常有呑噬之心。

    難與同謀。

    王善之。

    〈按。

    金東溟世濂海槎錄曰。

    日本邈在天東。

    四面大海。

    外兵不入。

    但見其年代記。

    倭皇應神之二十二年。

    新羅兵入明石浦。

    浦去大阪纔百裡。

    赤間關之東。

    有一丘隴。

    倭人指之曰此卽白馬墳。

    新羅兵深入日本。

    請和解兵。

    刑白馬以盟之。

    埋馬於此雲。

    按應神之十二年辛亥。

    卽儒禮王之八年也。

    與此年歲稍差。

    而槩同時事也。

    東史不見。

    闕文也。

    〉 丙辰〈新羅儒禮王十三年。

    高句麗烽上王五年。

    百濟責稽王十一年。

    〉秋八月。

    慕容廆。

    攻高句麗。

    發西川王之塚。

     廆至故國原。

    見西川王墓。

    使人發之。

    役者暴死。

    亦聞壙內有樂聲。

    廆恐有神。

    乃退。

     高句麗以高奴子。

    爲新城太守。

     王謂羣臣曰。

    慕容氏兵馬精強。

    屢犯疆埸。

    爲之奈何。

    國相倉助利對曰。

    北部大兄高奴子。

    賢而有勇。

    禦寇安民。

    無出此人。

    王以高奴子爲新城太守。

    善政有威聲。

    廆不復來寇。

     丁巳〈新羅儒禮王十四年。

    高句麗烽上王六年。

    百濟責稽王十二年。

    〉春正月。

    鷄林以智良爲伊餐。

    長昕爲吉餐。

    ○伊西國叛。

    鷄林擊破之。

     伊西古國。

    來攻金城甚急。

    鷄林禦之不能克。

    忽有異兵大至。

    皆珥竹葉來助。

    遂擊破之。

    竟不知所歸。

    人或見其竹葉數萬。

    積於味鄒王陵前。

    人謂先王陰助。

    因號陵竹長。

    〈亦號竹峴○按伊西國。

    漢建武十八年。

    爲新羅所滅。

    至是又見。

    恐是古國餘燼尙存。

    而復起者歟。

    〉 戊午〈新羅儒禮王十五年。

    基臨王元年。

    高句麗烽上王七年。

    百濟責稽王十三年。

    汾西王元年。

    〉春二月。

    鷄林大霧。

     不辨人五日。

     秋九月。

    晉人及貊人。

    侵百濟。

    百濟王出戰敗死。

    長子汾西立。

     晉人與貊人來侵。

    王出禦。

    爲貊兵所害。

    汾西立。

    是爲汾西王。

    幼而聦慧。

    儀表英挺。

    王絶愛之。

    不離左右。

     高句麗雹饑。

    ○冬十月。

    高句麗。

    增修宮室。

     王增營宮室。

    頗極侈麗。

    民饑困不堪。

    羣臣驟諫不從。

     鷄林賜印觀署調二人爵。

     二人皆新羅人。

    印觀甞賣緜於市。

    署調以糓買之而還。

    忽有鳶攬緜墮印觀家。

    觀取歸市。

    謂署調曰。

    鳶墮汝緜於吾家。

    今還汝。

    署調曰。

    鳶攬緜與汝。

    天也。

    吾何受也。

    印觀曰。

    然則還汝穀。

    署調曰。

    吾與汝市已二日。

    糓已屬汝。

    固辭不受。

    二人相讓。

    幷棄於市而歸。

    掌市官以聞。

    王幷賜爵。

     十二月。

    鷄林尼師今儒禮薨。

    侄基臨立。

     是爲基臨〈一雲基丘〉尼師今。

    助賁王子乞叔之子也。

    母阿尒夫人。

    性寬厚。

    人皆稱之。

     己未〈新羅基臨王二年。

    高句麗烽上王八年。

    百濟汾西王二年。

    〉春正月。

    鷄林以長昕爲伊飡。

    兼知內外兵馬事。

    ○百濟王。

    謁東明廟。

    ○秋九月。

    高句麗有鬼哭于烽山。

    ○冬十二月。

    高句麗地震。

     庚申〈新羅基臨王三年。

    高句麗烽上王九年。

    美川王元年。

    百濟汾西王三年。

    〉春正月。

    高句麗地震。

    ○鷄林與倭交聘。

    ○二月。

    鷄林尼師今。

    巡比烈忽。

    至牛頭州。

    樂浪帶方來服。

     王巡比烈忽。

    〈今安邊。

    〉問高年賑竆乏。

    三月至牛頭州。

    〈今春川。

    〉望祭太白山。

    樂浪帶方來服。

     高句麗自二月至秋七月不雨。

    大饑。

    民相食。

    ○八月。

    高句麗大修宮室。

     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