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恤其身。

    奮然固守。

    其視路人輩賣國偸生。

    忠節偉然。

    可以爲後世人臣之勸矣。

    漢書雲。

    成己叛復攻吏。

    又雲。

    誅成己。

    是敵國之辭。

    故筆法如此。

    東國通鑑。

    因以書之。

    以爲眞若有罪者然。

    何哉。

    〉 漢分朝鮮。

    爲樂浪,臨屯,玄菟,眞番四郡。

     樂浪治朝鮮縣。

    〈今平壤府〉臨屯治東暆縣。

    〈暆音施。

    今江陵府。

    〉玄菟治沃沮城。

    〈今鹹鏡南道〉眞番在霅縣。

    〈霅音颯。

    在胡地。

    今未詳。

    ○幷見地理考〉封參爲澅淸侯。

    〈澅音獲地在齊〉陰爲狄苴侯。

    〈地在漢渤海郡〉唊爲平州侯。

    〈在泰山梁父縣〉長爲幾侯。

    〈地在河東〉?以父死頗有功。

    爲涅陽侯。

    〈在南陽郡〉荀彘徵至。

    坐爭功相嫉乖計棄市。

    楊僕。

    亦坐兵至列口。

    〈見地理考〉當待彘。

    擅先縱失亡多當誅。

    贖爲庶人。

    四郡。

    自內屬以後。

    取吏於遼東。

    吏見民無閉藏。

    及賈人往者。

    夜則爲盜。

    俗益薄。

    犯禁多至六十餘條。

    仁賢之化變矣。

    漢班固曰。

    東夷天性柔順。

    異於三方。

    故孔子悼道不行。

    設桴于海。

    欲居九夷。

    有以也夫。

    〈漢書補。

    〉 己亥馬韓漢。

    罷眞番郡。

    移玄菟郡於高句麗。

    合臨屯於樂浪。

    尋置樂浪東部都尉。

     初。

    漢以沃沮地爲玄菟郡治。

    爲夷貊所侵。

    徙郡於高句麗西北。

    〈漢高句麗縣。

    在今瀋陽之奉天府北。

    〉自單大嶺〈今鐵嶺〉以東。

    沃沮濊貊。

    皆屬樂浪。

    後以境土曠遠。

    復分樂浪之嶺東七縣。

    置東部都尉。

    治不耐城。

    〈在今嶺東。

    未詳。

    ○後漢書補。

    〉 壬戌馬韓扶餘君解夫婁。

    東遷其都。

     扶餘國。

    在玄菟北千裡。

    莫知其先。

    或曰檀君之後。

    北徙爲扶餘國。

    以解爲姓。

    初。

    其王解慕潄。

    自稱天帝子。

    又號檀君。

    生子夫婁。

    夫婁老而無子。

    〈按百濟溫祚。

    爲夫婁庶孫優台之子。

    則此雲無子者可疑。

    東史之錯亂無徵。

    蓋如是矣。

    〉祭山川求嗣。

    其所禦馬至鯤淵。

    〈在今胡地未可詳〉有小兒金色蛙形。

    喜曰。

    此天賚我令胤乎。

    乃收養之名曰金蛙。

    立爲太子。

    其國相。

    謂夫婁曰。

    東海之濱有地。

    土壤腴膏宜五穀。

    可都也。

    遂勸王移都。

    又稱東扶餘。

    〈按後漢書。

    及三國志。

    始立夫餘傳。

    杜氏通典曰。

    晉時夫餘庫有印文。

    言濊王之印。

    國有故城名濊城。

    蓋本濊貊之地。

    其國。

    在長城之北。

    去玄菟千裡。

    南與高句麗。

    東與邑婁。

    西與鮮卑接。

    北有弱水。

    地可方二千裡。

    有戶八萬。

    東夷之域。

    ?爲平敞。

    土宜五穀。

    不生五果。

    有宮室倉庫牢獄。

    多山陵廣澤。

    其人性強勇謹厚。

    不冦鈔。

    以六畜名官。

    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

    大使者使者。

    邑落有豪民。

    名下戶皆爲奴僕。

    諸加別主。

    大者數千家。

    小者數百家。

    會同拜爵揖讓升降。

    有似中國。

    以臘月祭天。

    譯人傳辭。

    皆跪手據地竊語。

    用刑嚴急。

    殺人者死。

    沒其家人爲奴婢。

    竊盜一責十二。

    男女淫。

    婦人妬。

    皆殺之。

    兄死妻嫂。

    與北狄同俗。

    出名馬赤玉美珠。

    大者如酸棗。

    以弓矢刀矛爲兵。

    家家自有鎧仗。

    作城柵。

    皆圓有似牢獄。

    行人無晝夜好歌吟。

    一聲不絶。

    有軍事。

    亦祭天。

    殺牛觀蹄。

    以占吉?。

    蹄解者爲?。

    合者爲吉。

    有敵諸加自戰。

    下戶但擔糧食之。

    其死。

    夏月皆用氷。

    殺人殉葬。

    多者百數。

    厚者有棺無槨。

    其君喪。

    男女皆從白。

    婦人着布面衣。

    去環珮。

    大軆與中國彷彿。

    〉 甲子馬韓〈新羅始祖樸赫居世元年。

    ○是歲新國一。

    ○按新羅。

    初稱斯盧。

    今主後定之名焉。

    〉夏四月。

    辰韓六部。

    立樸赫居世。

    爲君。

    稱居西幹。

    國號斯盧。

     先是朝鮮遺民。

    分居東海濱山谷。

    爲六村。

    曰閼川楊山。

    曰突山高墟。

    曰觜山珍支。

    〈一雲幹珍〉曰茂山大樹。

    曰金山加利。

    曰明活山高耶。

    是謂辰韓六部。

    六部耆老。

    皆會於閼川。

    議曰。

    我輩無君。

    民皆放逸。

    盍求有德者以爲君乎。

    時楊山部。

    有樸赫居世者。

    歧嶷夙成。

    有神聖之質。

    高墟村長蘇伐公。

    與六部人。

    推尊之。

    至是年四月丙辰。

    立爲君。

    時年十三歲。

    稱居西幹。

    國號斯盧。

    居西幹。

    辰言王。

    或雲貴人之稱。

    金氏〈富軾〉曰。

    海東有國久矣。

    自箕子受封於周室。

    衛滿僭號於漢初。

    年代綿邈。

    文字踈略。

    莫得以詳焉。

    至於三國鼎峙。

    其始終。

    可得而考焉。

    權氏〈近〉曰。

    孔子刪詩書。

    斷自唐虞。

    唐虞已降。

    已無可恠之事矣。

    三國始祖。

    與漢幷時。

    安有可恠者乎。

    閼英之生。

    脫解之出。

    亦皆恠而不常。

    豈非厥初。

    海隅淳樸無知。

    間有一爲詭說者。

    擧皆信而神之。

    以傳後世也。

    柳氏〈馨遠〉曰。

    東史三國怪異之說甚多。

    風氣人事。

    每相表裏。

    箕子東來。

    漢武東征。

    以後。

    漢史所記。

    未聞有可恠者。

    其在三國。

    反多謊怪。

    蓋此時文獻無徵。

    習俗薄陋。

    蚩氓評話之傳。

    反載記實之史。

    憫其事迹之闕。

    反取此等說也。

    後之編史者。

    宜一切去之也。

    〈按三國始祖。

    必其爲人。

    逈出尋常而觀東俗無知。

    易動以神怪。

    故假托爲說。

    如姓樸則托以大卵。

    姓金則託以金櫃。

    其名脫解則託以解櫝。

    緣辭起意。

    假做立說。

    聳動愚民。

    若狐鳴彌勒佛之類耳。

    如今俚俗古談。

    若國初事。

    及近世名人事蹟。

    多有演說。

    以異其跡者。

    其將以此。

    爲傳信之史乎。

    中國史神恠之說。

    雖非如東人之陋。

    而亦或有焉。

    則司馬公通鑑。

    一切不取。

    隻錄其典實可法者。

    此最當法也。

    今於是書。

    依柳氏說。

    皆刪去。

    別著考異。

    著東人好恠之習。

    〉 丁卯馬韓〈新羅始祖四年。

    〉夏四月辛醜朔。

    日食。

    〈按三國史。

    日食或見于此。

    而不見于彼。

    日食。

    雖因地形偏側而有多少分數。

    然我東地方不大。

    三國安有彼此不同之理。

    必是史缺文也。

    今不著某國而但書日食。

    〉 戊辰馬韓〈新羅始祖五年〉春正月。

    斯盧立妃閼英。

     閼英。

    生與王同歲。

    及長有德容。

    王聞之。

    納以爲妃。

    有賢行。

    能內補。

    時人。

    謂之二聖。

     辛未馬韓〈新羅始祖八年。

    〉倭冦斯盧。

    不至而還。

     倭國。

    在斯盧東大海中千餘裡。

    被山島爲居。

    凡百餘國。

    其地東西四千餘裡。

    南北八百餘裡。

    各至於海。

    厥初處處保聚。

    各自爲國。

    當周平王之四十九年。

    其始祖狹野。

    〈卽其所謂神武天皇也〉起兵誅討。

    統合諸國。

    分治境內。

    世世傳統。

    猶中國之封建。

    不甚統屬。

    自漢武滅朝鮮。

    始通於漢者。

    三十許國。

    其大倭王。

    一姓相承不絶。

    其俗文身漆齒。

    習性狡黠強悍。

    善用劒矟。

    慣於舟楫。

    喜抄略隣國。

    其西北諸國。

    與三韓相近。

    而斯盧最近。

    故常爲邊患。

    至是來冦。

    聞王有德乃還。

    〈按以倭史考之。

    此其倭皇崇神之四十八年也。

    後漢書。

    始立倭傳。

    又按東史。

    倭冦始此。

    倭地始於女眞黑龍江之東海。

    邐迤至新羅東南海中。

    狀如一字。

    海島中大國也。

    附庸小島。

    各自稱國者。

    亦多焉。

    性剽悍狡黠。

    輕生好利。

    乘船南北市糴。

    惟商賈爲業。

    在在成羣。

    喜抄略。

    故新羅百濟恒被其害。

    未必皆出於其君之命。

    而擧國爲盜也。

    自有一種惡類。

    乘間冦抄。

    當謹交際。

    通物貨。

    明約信。

    不失其好而已。

    然而夷性難信。

    在我防禦之策。

    不可一日不講。

    羅濟之際。

    必有應變設施之道。

    而史無所傳。

    惜哉。

    書曰。

    明王信德。

    四夷鹹賓。

    此羅祖之所以修德而倭人知懼也。

    故欲外攘者。

    必在內修。

    〉 壬申馬韓〈新羅始祖九年〉春三月。

    有星孛于王良。

     丁醜馬韓〈新羅始祖十四年〉夏四月。

    有星孛于參。

     庚辰馬韓〈新羅始祖十七年〉斯盧居西幹。

    及其妃閼英。

    廵撫六郡。

     勸督農桑。

    以盡地利。

    權氏曰。

    始祖此擧。

    庶幾古者。

    省方補助之法。

    若媍人。

    無外事。

    敎令不出閨門而妃從之。

    非禮也。

    〈按此時。

    羅祖新造草昧。

    以常情言之。

    必欲廣土地。

    鍊兵士而惟務修德。

    專意農桑。

    此孟子所謂王政而勸齊梁之君者也。

    事若迂遠而實效。

    莫過於此。

    廣土用兵之本。

    亦在於是。

    彼齊梁之君不知此。

    而終於齊梁而已。

    羅祖則能知此。

    故初起之時。

    不過爲一邑之酋帥而終能成千歲之業。

    若羅祖者。

    可謂知其本矣。

    〉 壬午馬韓〈新羅始祖十九年〉春正月。

    卞韓降斯盧。

     甲申馬韓〈新羅始祖二十一年。

    高句麗始祖東明聖王高朱蒙元年。

    ○是歲新國二。

    〉扶餘人解朱蒙。

    奔至卒本都之。

    稱高句麗。

    王姓高氏。

     初北扶餘王解慕潄娶河伯。

    〈按河伯。

    是君長之稱。

    未必如古記所言河水之神。

    〉女柳花。

    生子。

    骨表英奇。

    年甫七歲。

    嶷然異常。

    自作弓矢射之。

    百發百中。

    夫餘俗。

    語善射者。

    爲朱蒙。

    故因名朱蒙。

    朱蒙。

    卽夫婁之異母弟也。

    夫婁薨。

    金蛙嗣。

    金蛙有七子。

    技能皆不及朱蒙。

    其長子帶素。

    請除之。

    以去後患。

    金蛙不從。

    使養馬。

    朱蒙私試。

    知其善惡。

    駿者減食令瘦。

    駑者善養令肥。

    金蛙。

    以肥者自乘。

    瘦者給朱蒙。

    後狩于田。

    以朱蒙善射。

    與矢少而殪獸多。

    王子諸臣。

    又謀殺之。

    其母陰知。

    以告朱蒙曰。

    國人將害汝。

    以汝才略。

    何往不可。

    與其遅留而受辱。

    不若遠適而有爲。

    朱蒙。

    乃與親信烏伊,摩離,陜父等三人。

    東南走。

    渡淹淲水。

    〈淲音斯。

    按後漢書註。

    高麗有蓋斯水。

    疑此水。

    金富軾雲。

    在今鴨綠江東北。

    此以鴨綠上流源出處言。

    輿地勝覽董越朝鮮賦註。

    以今博川江。

    爲魚鱉成橋之水。

    非也。

    蓋在今胡地未詳。

    〉欲渡無梁。

    祝曰。

    我是天帝子。

    河伯外孫。

    今日逃難。

    追者垂及奈何。

    於是。

    魚鱉浮出成橋得渡。

    橋解。

    追騎不及。

    至毛屯谷。

    〈魏書北史作普述水未詳〉遇三人。

    麻衣者名再思。

    衲衣者名武骨。

    水藻衣者名默居。

    而不言姓。

    朱蒙。

    賜再思克氏。

    武骨仲室氏。

    默居少室氏。

    乃告衆曰。

    我方承景命。

    欲啓元基。

    而遇此三賢。

    豈非天賜乎。

    遂揆能任事。

    至卒本川。

    〈魏書北史作紇升骨城〉觀其土壤肥美。

    山河險固。

    遂欲都焉。

    而未遑作宮室。

    但結廬於沸流水上居之。

    國號高句麗。

    亦稱卒本扶餘。

    因以高爲氏。

    是爲高句麗始祖朱蒙。

    時年二十二歲。

    四方聞之。

    來附者衆。

    其地連靺鞨。

    遂攘斥之。

    靺鞨不能犯。

     斯盧築京城。

     號金城。

    〈在今慶州府東四裡〉長三千七十五步。

    廣三千一十八步。

    三十五裡。

    統六部。

     乙酉馬韓〈新羅始祖二十二年。

    高句麗始祖二年。

    〉夏六月。

    沸流國降高句麗。

     沸流國。

    在沸流水上遊。

    高句麗君。

    因獵至其國。

    其國王松讓。

    出見曰。

    我在此累世爲王。

    地小不足容兩主。

    君立國日淺。

    爲我附庸。

    朱蒙忿其言。

    因與闘辨。

    亦相射以校藝。

    松讓不能抗。

    時。

    國業新造。

    儀衛未備。

    從臣扶芬奴。

    請取沸流皷角。

    朱蒙難之對曰。

    大王困於扶餘。

    能奮身於萬死。

    揚名於遼左。

    此天所命。

    何事不成。

    遂往取之。

    松讓不敢爭。

    畏其日漸強大。

    以國來降。

    以其地。

    封爲多勿侯。

    多勿。

    麗語復土也。

     丙戌馬韓〈新羅始祖二十三年。

    高句麗始祖三年。

    〉春三月。

    高句麗黃龍見。

     黃龍。

    見於鶻嶺。

    又慶雲。

    見於嶺南。

    其色靑赤。

     丁亥馬韓〈新羅始祖二十四年。

    高句麗始祖四年。

    〉夏四月。

    高句麗大霧。

     雲霧四起。

    人不辨色。

    七日。

     夏六月晦。

    日食。

    ○秋七月。

    高句麗。

    始立城郭宮室。

     己醜馬韓〈新羅始祖二十六年。

    高句麗始祖六年。

    〉春正月。

    斯盧。

    始立宮室。

    ○冬十月。

    高句麗。

    伐荇人國。

    取之。

     荇人國。

    在太白山東南。

    至是。

    高句麗。

    遣其臣烏伊扶芬奴。

    取其地爲城邑。

     癸巳馬韓〈新羅始祖三十年。

    高句麗始祖十年。

    〉夏四月晦。

    日食。

    ○樂浪。

    侵斯盧。

    及境而還。

     樂浪人。

    將兵來侵。

    見邊人夜戶不扃。

    露積被野。

    曰有道之國。

    襲之無異於盜。

    乃引還。

    〈按羅祖。

    修德務本。

    而其效至於邊陲。

    晏然露積被野。

    與徒事其末而終無所成者。

    優劣果何如哉。

    樂浪之來侵。

    見其有道而退。

    其將亦可謂有義也。

    與不計事之是否而僥倖立功者。

    相去遠矣。

    〉 秋九月。

    高句麗。

    有鸞集于王室。

     甲午馬韓〈新羅始祖三十一年。

    高句麗始祖十一年。

    〉冬十一月。

    高句麗。

    滅北沃沮。

     北沃沮。

    一名置溝婁。

    在挹婁之南。

    高句麗遣將扶尉厭滅之。

    以其地爲城邑。

    〈按後漢書。

    始立沃沮傳。

    杜氏通典曰。

    東沃沮。

    其國在高句麗盍馬大山之東。

    東濱大海。

    北與挹婁夫餘。

    南與濊貊接。

    其地東西狹。

    南北長。

    可折方千裡。

    戶五千。

    土肥美。

    背山向海。

    宜五穀。

    善田種。

    無大君主。

    有邑落長帥。

    人性質直強勇。

    便持矛步戰。

    言語飮食。

    居處衣服。

    有似句麗。

    其葬。

    作大木槨。

    長十餘丈。

    開一頭爲戶。

    新死者。

    先假埋之。

    令皮肉盡。

    乃取骨置槨中。

    家人皆共一槨。

    刻木如主。

    隨死者爲數焉。

    又有瓦?。

    置米其中。

    編懸之於槨戶邊。

    北沃沮。

    一名置溝婁。

    去南沃沮八百餘裡。

    其俗南北皆同。

    與挹婁接。

    挹婁喜乘船冦鈔。

    北沃沮畏之。

    夏月。

    常在山巖深穴中。

    爲守備。

    冬月氷凍。

    船道不通。

    乃下居村落。

    〉 乙未馬韓〈新羅始祖三十二年。

    高句麗始祖十二年。

    〉秋八月晦。

    日食。

     丁酉馬韓〈新羅始祖三十四年。

    高句麗始祖十四年。

    〉秋八月。

    高句麗君母柳花。

    卒於扶餘。

     高句麗。

    雖立國而柳花尙在扶餘。

    至是薨。

    扶餘君金蛙。

    葬以後禮。

    高句麗。

    遣使緻方物以謝。

     辛醜馬韓〈新羅始祖三十八年。

    高句麗始祖十八年。

    〉春二月。

    斯盧。

    遣使來聘。

     斯盧。

    遣其大臣瓠公來聘。

    馬韓王讓曰。

    辰弁二韓。

    爲我屬國。

    比年不修職貢。

    事大之禮。

    其若是乎。

    對曰。

    我國自二聖肇興。

    人事修天時和。

    倉庾充實。

    人民敬讓。

    自辰韓遺民。

    以至弁韓樂浪倭人。

    無不畏懷而吾王謙虗。

    遣下臣修聘。

    可謂過禮。

    而大王赫怒。

    劫之以兵何。

    王憤欲殺之。

    左右諫止。

    乃許歸。

    瓠公者。

    未詳族姓。

    本倭人。

    初以瓠繫腰。

    渡海而來。

    故稱瓠公。

     壬寅馬韓〈新羅始祖三十九年。

    高句麗始祖十九年。

    瑠璃明王元年。

    〉王薨。

    斯盧。

    遣使來吊。

     王薨。

    或說斯盧君曰。

    西韓王。

    前辱我使。

    今當其喪。

    征之不足平也。

    君曰。

    幸人之災。

    不仁也。

    遣使吊慰。

    崔氏曰。

    古不伐喪。

    伐喪不仁也。

    今始祖棄憤矜恤。

    非惟不伐。

    遣使吊之。

    所謂?不棄義。

    怒不廢禮。

    其用心寬仁矣。

    後嗣之忠厚相傳。

    維持千百年之久。

    豈非今日貽謀之善耶。

     夏四月。

    高句麗君。

    立子類利爲嗣。

     初。

    麗王在扶餘。

    娶禮氏有脤而王。

    逃難出奔。

    禮氏生類利。

    旣長有奇節。

    喜彈丸。

    甞出遊彈雀。

    誤中汲媍盆。

    媍罵曰。

    無父兒。

    其頑如此。

    類利慙歸。

    問其母曰。

    我父何人。

    今在何處。

    母曰。

    汝父非常人。

    不容於國。

    逃奔南地。

    開國稱王。

    類利曰。

    父爲君。

    子爲匹夫。

    寧不愧乎。

    乃與母。

    及屋智,句鄒,都祖等三人。

    行至卒本。

    王悅。

    立以爲嗣。

     秋九月。

    高句麗君朱蒙卒。

    子類利嗣。

     是謂瑠璃明王。

    葬始祖于龍山。

    號東明聖王。

     癸卯馬韓〈新羅始祖四十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年。

    百濟始祖扶餘溫祚元年。

    ○自此爲三國〉卒本人解溫祚。

    立國於慰禮城。

    國號百濟。

     初。

    扶餘王解夫婁之庶孫優台。

    娶卒本人延陀勃之女召西奴。

    生二子。

    長曰沸流。

    次曰溫祚。

    優台死。

    朱蒙。

    自扶餘南奔。

    至卒本立都。

    娶召西奴爲妃。

    開基刱業。

    賴有內助。

    故朱蒙寵接之。

    待沸流等如己子。

    及朱蒙子類利爲太子。

    以至嗣位。

    沸流。

    謂溫祚曰。

    始大王避扶餘之難。

    逃歸至此。

    我母氏。

    傾家財。

    助成邦業。

    勤勞多矣。

    及大王厭世。

    類利嗣位。

    吾等在此。

    如贅疣。

    不如奉母氏。

    南遊蔔地別立國都。

    遂奉母與烏幹馬黎等十人南行。

    百姓多從之者。

    渡浿帶二水。

    至彌鄒忽。

    〈今仁川。

    俗傳文鶴山上。

    有沸流城基。

    城門扇闆。

    至今猶存。

    城內有沸流井。

    味淸冽雲。

    勝覽不載可疑。

    〉沸流欲居之。

    十臣諫曰。

    至漢山登負兒嶽。

    〈今三角山〉望可居之地。

    惟此河南之地。

    北帶漢水。

    東據高嶽。

    南望沃澤。

    西阻大海。

    天險地理。

    難得之勢。

    作都於斯。

    不亦宜乎。

    沸流不聽。

    分其民居彌鄒忽。

    溫祚都河南慰禮城。

    〈按三國遺事雲。

    今稷山。

    勝覽從之。

    慰禮在今稷山縣聖居山。

    金富軾三國史在未詳地分中。

    〉以十臣爲輔。

    馬韓。

    割東北百裡之地以與之。

    後沸流。

    以彌鄒土濕水鹹。

    不得安居。

    歸見慰禮。

    都邑鼎定。

    人民安泰。

    遂慚悔而死。

    其臣民。

    皆歸慰禮。

    國號百濟。

    出扶餘。

    故以扶餘爲氏。

    〈按金氏撰史。

    非有國史實錄之可據。

    而專引古記。

    其作百濟記雲。

    朱蒙嗣卒本扶餘王。

    生沸流,溫祚。

    又雲。

    夫婁之庶孫優台。

    生沸流,溫祚。

    又引古記。

    或雲始祖東明王。

    或雲始祖優台。

    皆是一般古記之文而金氏。

    有所取舍矣。

    今觀。

    百濟。

    不從句麗之高氏而稱扶餘氏。

    又據蓋鹵王上魏表。

    有曰臣與高句麗。

    源出扶餘雲則其言。

    尤爲可徵而爲優台之後。

    信矣。

    〉 夏五月。

    百濟。

    立東明王廟。

    〈按或問。

    溫祚初立。

    卽建東明廟。

    此後。

    多婁王責稽王汾西王契王阿莘王腆支王。

    皆於卽位之後。

    謁始祖東明王廟雲。

    則百濟之爲東明後明矣。

    曰此時夷俗。

    不可以常禮責之。

    且百濟史。

    尤爲斷爛。

    無可考驗。

    豈以優台之不見而疑之耶。

    蓋東明子育溫祚。

    溫祚父事東明。

    故別立廟而崇報者耳。

    史明言立始祖優台廟。

    歲四祀之。

    夫常事不書。

    史家之例也。

    東明廟則時行而祭之。

    故史記之矣。

    誠爲東明之子。

    旣立其廟。

    當以其母附食。

    後又別立國母廟者。

    何其母之不附於優台而別廟者。

    其母後從東明。

    故蓋難之歟。

    〉 秋七月。

    高句麗。

    立妃松氏。

     多勿侯。

    松讓之女也。

    權氏曰。

    魯文公。

    娶在三年之外。

    春秋。

    猶譏其喪未畢圖婚。

    況在朞年內納妃乎。

    類利之罪。

    不待貶而明矣。

     九月。

    高句麗王。

    西狩。

     獲白獐。

     冬十月。

    高句麗。

    有神雀。

    集于王庭。

     甲辰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一年。

    高句麗瑠璃王三年。

    百濟始祖二年。

    〉春三月。

    百濟。

    以乙音爲右輔。

     百濟王。

    謂羣臣曰。

    靺鞨連我北境。

    其人勇而多詐。

    宜繕兵積穀。

    爲拒守之計。

    以族父乙音。

    有智識膽略。

    拜爲右輔。

    委以兵事。

    靺鞨東北夷也。

    夏商曰息愼。

    周曰肅愼氏。

    東漢以後。

    稱挹婁。

    在扶餘東北千餘裡。

    東濱大海。

    南與北沃沮接。

    土地多山。

    人形似扶餘而言語各異。

    無君長。

    其邑落。

    各有大人。

    土氣甚寒。

    常穴居。

    臣屬扶餘。

    種衆雖少而多勇力善射。

    弓長四尺力如弩。

    矢用楛。

    長尺八寸。

    靑石爲鏃。

    鏃皆施毒。

    中人卽死。

    便乘船好冦盜。

    隣國畏患。

    扶餘飮食。

    皆用俎豆而惟挹婁無法俗。

    最無紀綱者也。

    崔氏曰。

    靺鞨地最北。

    豈能越高句麗而侵羅濟乎。

    不知別有一種。

    介於沃沮穢貊之間乎。

    抑船道越海而通二國乎。

     秋七月。

    高句麗作離宮於鵲川。

    ○冬十月。

    高句麗君妃松氏。

    卒。

     王更娶二女。

    以繼室。

    曰禾姬。

    鶻川人。

    曰雉姬。

    漢人。

    二女爭寵不和。

    王於涼谷。

    〈在今胡地未詳〉造東西二宮。

    各置之。

    王田於箕山。

    七日不還。

    二姬相妬。

    禾姬罵雉姬曰。

    漢婢何無禮之甚。

    雉姬慚恨亡歸。

    王聞之。

    策馬追之。

    雉姬不還。

    王息樹下。

    見黃鳥飛集。

    感而作歌曰。

    翩翩黃鳥。

    雌?相依。

    念我之獨。

    誰其與歸。

     乙巳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二年。

    高句麗瑠璃王四年。

    百濟始祖三年。

    〉秋九月。

    靺鞨冦百濟。

     靺鞨冦百濟。

    入其北境。

    王卛勁兵急擊。

    大敗之賊。

    生還者十一二。

    〈按此東史。

    北狄入冦之始。

    〉 冬十月。

    百濟雷桃李華。

     丙午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三年。

    高句麗瑠璃王五年。

    百濟始祖四年。

    〉春二月晦。

    日食。

    ○百濟。

    旱饑疫。

    ○秋八月。

    百濟。

    遣使樂浪修好。

     丁未馬韓〈新羅始祖四十四年。

    高句麗瑠璃王六年。

    百濟始祖五年。

    〉冬十月。

    百濟君。

    廵北邊獵獲神鹿。

     戊申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五年。

    高句麗瑠璃王七年。

    百濟始祖六年。

    〉秋七月晦。

    日食。

     庚戌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七年。

    高句麗瑠璃王九年。

    百濟始祖八年。

    〉春二月。

    靺鞨。

    冦百濟。

     靺鞨三千。

    來圍慰禮城。

    王閉門。

    經旬賊糧盡而歸。

    王簡銳卒。

    追至大斧峴。

    〈今未詳〉一戰克之。

     秋七月。

    百濟。

    築馬首城。

    立甁山柵。

     百濟王。

    患隣國來擾。

    築城馬首。

    立柵甁山。

    〈今幷未詳〉樂浪太守。

    使人告曰。

    聘問結好。

    義同一家。

    今逼我疆。

    造立城柵。

    其有蠶食之謀乎。

    若城不墮柵不毀。

    請一戰決之。

    王謝曰。

    堅城設險。

    封彊之固也。

    豈敢以此渝和。

    執事若恃強出師。

    小國亦有以待之。

    由是。

    與樂浪失和。

     壬子馬韓〈新羅始祖四十九年。

    高句麗瑠璃王十一年。

    百濟始祖十年。

    〉夏四月。

    高句麗將扶芬奴。

    擊鮮卑降之。

     鮮卑。

    古東胡之支也。

    別依鮮卑山。

    因號焉。

    其言語習俗。

    與?奴多同。

    漢初。

    爲?奴冐頓所破。

    遠竄遼東塞外。

    其地與烏桓接。

    在扶餘之西。

    高句麗之北。

    〈文獻通考參補〉至是麗王。

    謂羣臣曰。

    鮮卑恃險。

    不我和親。

    利則出抄。

    不利則入守。

    爲國之患。

    若有能制者。

    重賞之。

    扶芬奴進曰。

    鮮卑險固。

    人勇而愚。

    難以力鬭。

    易以謀屈。

    王曰然則奈何。

    對曰。

    宜使人反間。

    說我國小兵弱。

    ?而難動則彼必易我。

    不爲之備。

    臣俟其隙。

    卛精兵。

    從間路依山林。

    以望其城。

    王使羸兵。

    出其城南。

    彼必空城遠追。

    臣入其城。

    王親卛勇騎挾擊之。

    此韓信攻趙之策。

    王用其計。

    鮮卑果開門出追之。

    扶芬奴。

    乘間入城。

    鮮卑望見。

    大驚還奔。

    扶芬奴。

    當關拒戰。

    斬殺甚多。

    王擧旗鳴皷而前。

    鮮卑首尾受敵。

    計窮力屈。

    降爲屬國。

    王以功賞扶芬奴食邑。

    辭曰。

    此王之德。

    臣何功焉。

    不受。

    王乃賜黃金三十斤。

    良馬十匹。

     秋九月。

    百濟來獻神鹿。

    ○冬十月。

    靺鞨。

    冦百濟北境。

     百濟王。

    遣兵二百。

    拒戰於昆彌川〈未詳〉敗績。

    依靑木山〈輿地勝覽。

    以松嶽爲靑木山而近來考得似今靑石洞。

    〉自保王親卛精騎一百。

    救而敗之。

     癸醜馬韓〈新羅始祖五十年。

    高句麗瑠璃王十二年。

    百濟始祖十一年。

    〉夏四月。

    樂浪以靺鞨。

    襲破百濟甁山柵。

    ○秋七月。

    百濟設禿山狗川柵。

    〈幷未詳。

    〉 以塞樂浪之路。

     乙卯馬韓〈新羅始祖五十二年。

    高句麗瑠璃王十四年。

    百濟始祖十三年。

    〉春三月。

    扶餘遣使高句麗。

     初。

    扶餘王金蛙卒。

    太子帶素立。

    至是遣使聘高句麗。

    請交質子。

    王憚其強大。

    欲以太子都切爲質。

    都切恐不行。

    帶素恚之而未果送。

    由是兩國失和。

     二月。

    百濟京都老嫗。

    化爲男。

    五虎入城。

    ○夏五月。

    百濟君母卒。

    ○秋七月。

    百濟立柵于漢山。

    移慰禮民實之。

     百濟王。

    謂羣臣曰。

    國家東有樂浪。

    北有靺鞨。

    侵軼疆境。

    少有寧日。

    況今妖祥屢見。

    國母棄養。

    勢不自安。

    必將遷國。

    予觀漢水之南。

    土壤沃腴。

    宜都於彼。

    以圖久安。

    就漢山下。

    〈今廣州〉立柵移民。

    遂畫定疆域。

    北至浿河。

    〈今平山豬灘〉南限熊川。

    〈今公州〉西窮大海。

    東極走壤。

    〈今春川界〉百濟。

    都慰禮十三年而遷。

     八月。

    百濟遣使來告遷都。

    ○九月。

    百濟立城闕。

    ○冬十一月。

    扶餘王帶素。

    侵高句麗。

     大雪乃還。

     丙辰馬韓〈新羅始祖五十三年。

    高句麗瑠璃王十五年。

    百濟始祖十四年。

    〉春正月。

    百濟徙都漢山。

    ○二月。

    百濟君。

    廵撫諸部勸農。

    ○秋七月。

    百濟築城漢江西北。

     百濟。

    自遷都以後。

    勸課農桑。

    修築城邑。

    國以富強。

    有?視三韓之意。

     東沃沮。

    獻馬于斯盧。

     東沃沮。

    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

    〈今鹹鏡南道之地〉東濱大海。

    北與挹婁扶餘。

    南與濊貊接。

    其地東西狹。

    南北長。

    可折方千裡。

    土肥美。

    背山向海。

    宜五穀善田種。

    古四郡玄菟之地也。

    無大君主。

    有邑落長帥。

    性質直強勇。

    便持矛步戰。

    言語衣服。

    飮食居處。

    有似句麗。

    〈後漢書補〉至是遣使斯盧。

    獻良馬二十匹曰。

    寡君聞南韓。

    有聖人出。

    玆以來獻。

    時。

    三國並興。

    麗濟皆尙戰爭。

    雖時有所並呑而方內。

    亦多有侵冦之患。

    獨斯盧專修仁義。

    不務威力。

    外內乂安。

    人民阜盛。

    遠近諸國。

    聞風懷慕而來者亦衆。

     丁巳馬韓〈新羅始祖五十四年。

    高句麗瑠璃王十六年。

    百濟始祖十五年。

    〉春正月。

    百濟作新宮。

     儉而不陋。

    華而不侈。

     二月。

    有星孛于河皷。

     己未馬韓〈新羅始祖五十六年。

    高句麗瑠璃王十八年。

    百濟始祖十七年。

    〉春正月。

    辛醜朔。

    日食。

    ○樂浪。

    侵百濟焚慰禮城。

    ○夏四月。

    百濟立國母廟。

     先是。

    百濟君。

    立始祖優台廟於國城。

    歲四祀之。

    至是。

    又立國母廟。

    權氏曰。

    有國家者。

    必立宗廟。

    國母自當配食於禰。

    不宜別立廟而祀之也。

    〈按權氏之論。

    以正理言也。

    溫祚之母。

    甞失身於東明。

    配於東明優台。

    俱不可。

    故爲別廟也歟。

    〉 庚申馬韓〈新羅始祖五十七年。

    高句麗瑠璃王十九年。

    百濟始祖十八年。

    〉秋八月。

    高句麗君。

    殺其臣託利斯卑。

     郊豕逸。

    王使二人追得之。

    斷其腳筋。

    王怒曰。

    祭天之牲。

    何可傷也。

    遂坑殺二人。

    權氏曰。

    祭天於郊。

    天子禮也。

    高句麗。

    以蕞爾下國。

    僭行其禮。

    天豈受之哉。

    郊豕之逸。

    至于再三。

    天示不受之意明矣。

    以一豕之故而殺二臣。

    以是事天。

    反所以欺天也。

     冬十月。

    靺鞨冦百濟。

    百濟君擊破之。

    遣使來獻俘。

     王逆戰七重河〈今積城〉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