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虜酋長素牟。

    送馬韓。

     十一月。

    百濟襲樂浪牛頭山城。

    〈今春川。

    〉 遇雪乃還。

     辛酉馬韓〈新羅始祖五十八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年。

    百濟始祖十九年。

    〉春正月。

    高句麗君嗣子都切卒。

     壬戌馬韓〈新羅始祖五十九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一年。

    百濟始祖二十年。

    〉春二月。

    百濟設壇祀天地。

     自是。

    每歲四仲月。

    祭天及五帝之神。

     秋八月。

    高句麗地震。

    ○九月戊申晦。

    日食。

    ○高句麗王。

    以沙勿爲臣。

     王如國內。

    還至沙勿澤。

    有一丈夫坐澤上石。

    謂王曰願爲王臣。

    王許之。

    賜名沙勿。

    姓位氏。

     癸亥馬韓〈新羅始祖六十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二年。

    百濟始祖二十一年。

    〉秋九月。

    斯盧有二龍見。

     見于金城井中。

    是日暴雷雨。

    震城南門。

     冬十月。

    高句麗徙都國內。

    築尉那巖城。

     先是。

    郊豕逸。

    王命掌牲薛支逐之。

    至國內尉那巖得之。

    返見王曰。

    臣至尉那巖。

    山水深險。

    地宜五穀。

    多麋鹿魚鱉之産。

    王若移都。

    不惟利民。

    可免兵革之患。

    王然之。

    如國內審地形。

    至是遷都。

    都卒本三十九年而遷。

    〈國內尉那巖城。

    詳地理考。

    〉 十一月。

    高句麗君。

    田于質山。

    大輔陜父出奔。

     王田于質山。

    〈未詳〉五日不返。

    大輔陜父諫曰。

    王新移都邑。

    民不安堵。

    宜刑政是恤。

    而馳騁田獵。

    久而不返。

    若不改過自新。

    臣恐政荒民散。

    墜失先王之業。

    王怒罷其職。

    俾司宮園。

    陜父憤。

    去之南韓。

    〈馬韓。

    在新羅國之西。

    故羅人稱爲西韓。

    新羅在南。

    故東沃沮。

    稱爲南韓。

    ○按高句麗開國。

    至此纔四十餘年。

    又遷都屬耳。

    正宜修明政敎。

    務農休民。

    鞏固新基之業。

    而乃反逐獸原野。

    五日不返。

    其失多矣。

    陜父之諫。

    可謂深切。

    而愎諫不從貶薄賢臣。

    使先王勳舊。

    不能自存。

    何哉。

    考王平生。

    失德甚多。

    二姬不和而夫婦道壞。

    陜父出奔而君臣義?。

    解明伏劒而父子恩絶。

    謚號明王。

    遵何德哉。

    自昔所謂明王。

    於此三倫。

    所全者少。

    奚獨責於夷裔之小君乎。

    〉 甲子馬韓〈新羅始祖六十一年。

    南解王元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三年。

    百濟始祖二十二年。

    〉春二月。

    高句麗立子解明爲嗣。

    赦。

    ○三月。

    斯盧居西幹赫居世卒。

    越七日。

    妃閼英卒。

    太子南解立。

    號次次?稱元。

     王薨。

    年七十二。

    葬於蛇陵。

    〈在今慶州古曇巖寺北〉南解身長大。

    性沉厚多智略。

    卽位稱元。

    號次次?。

    方言巫也。

    世以巫事鬼神。

    尙祭祀。

    故畏敬之。

    遂稱尊長爲次次?。

    亦謂慈充妃雲帝夫人。

    〈一雲阿婁夫人〉崔氏曰。

    國君嗣位。

    踰年改元。

    乃禮之正。

    若改元於薨年。

    是一年有二君。

    漢儒惑於書序之文。

    乃以湯崩踰月。

    爲太甲元年。

    蘇氏。

    以爲崩年改元。

    亂世事也。

    三國古史。

    皆以先王薨年。

    爲嗣王元年。

    金富軾三國史。

    因而不革。

    權近史。

    略改舊史。

    踰年稱元。

    庶幾得春秋之義。

    然其記事。

    頗抵捂失實。

    故因舊史書之。

     秋七月。

    樂浪侵斯盧。

     樂浪兵。

    至圍金城。

    王謂左右曰。

    二聖棄國。

    孤以否德。

    謬居君位。

    危懼若涉川水。

    今隣國來侵。

    爲之若何。

    對曰。

    幸我有喪。

    天必不佑。

    賊俄而退歸。

     八月。

    百濟築石頭,高木二城。

    ○九月。

    百濟君。

    破靺鞨於斧峴。

     王率騎兵一千。

    獵斧峴東。

    遇靺鞨一戰破之。

    虜獲生口。

    分賜將士。

     高句麗君。

    田于箕山。

     王得異人兩腋有羽。

    登之朝。

    賜姓羽。

    俾尙王女。

     丙寅馬韓〈新羅南解王三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五年。

    百濟始祖二十四年。

    〉春正月。

    斯盧立始祖廟。

     立始祖赫居世廟。

    四時祭之。

    以王親妹阿老。

    主祭。

    〈按以妹主祭。

    是夷俗之無義者。

    〉 秋七月。

    百濟立熊川柵。

    王使人讓之。

     百濟立熊川柵。

    王使人讓之曰。

    王初渡河。

    無所容足。

    吾割東北百裡之地安之。

    其待王。

    不爲不厚。

    宜思有以報之。

    今以國安民聚。

    謂莫與我敵。

    大設城池。

    侵我封疆。

    其如義何。

    百濟君。

    慚遂壞其柵。

    〈按箕準。

    當失國奔敗之餘。

    能攻破馬韓。

    復稱王號則其才有足稱者。

    至于後嗣。

    微弱不能自振。

    使域內瓜分。

    羅濟坐大。

    王綱陵夷。

    境土日蹙。

    國不國而君不君矣。

    然而王之一言。

    猶足以墮百濟旣立之柵則一分名義。

    猶有存者。

    此實振衰撥亂之一大機會也。

    王於此時。

    修德政。

    振紀綱。

    甄賢能。

    鍊兵將。

    內自強而外禦侮則向者七十八國之修職貢者。

    必復奔走於馬韓之庭而偸安姑息。

    不數年而亡滅。

    可勝歎哉。

    〉 冬十月丙辰朔。

    日食。

     丁卯馬韓〈新羅南解王四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六年。

    百濟始祖二十五年。

    〉春二月。

    百濟宮井溢。

    馬生牛。

     日者曰。

    井水暴溢。

    大王勃興之兆。

    牛一身二首。

    並呑隣國之應。

    王聞之。

    喜。

    遂有幷呑辰馬之心。

     戊辰馬韓〈新羅南解王五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七年。

    百濟始祖二十六年。

    〉春正月。

    斯盧次次?。

    以長女。

    妻昔脫解。

     脫解。

    阿珍浦人。

    〈在辰韓今未詳〉不知其父母。

    幼養於海邊老嫗。

    及長。

    身長九尺。

    風神秀朗。

    智識過人。

    漁釣養嫗無懈色。

    嫗曰。

    子骨相非常人。

    宜從學以立功名。

    遂專精學問。

    王聞其賢。

    妻之以女。

     冬十月。

    百濟君扶餘溫祚入冦。

    襲王都陷之。

     溫祚。

    謂諸將曰。

    馬韓漸弱。

    上下離心。

    勢不能久。

    儻爲他幷則唇亡齒寒。

    悔不可及。

    不如先人取之。

    乃出師。

    陽言田獵。

    潛襲馬韓。

    遂幷其國。

    惟圓山錦峴二城。

    固守不下。

     己巳馬韓〈新羅南解王六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八年。

    百濟始祖二十七年。

    〉春三月。

    高句麗君。

    殺其嗣子解明。

     初。

    王遷都。

    解明不肯從。

    留古都。

    由是父子有隙。

    解明有力好勇。

    黃龍〈黃龍國詳地理考〉王聞之。

    遣使贈強弓。

    解明。

    對使彎折之曰。

    非餘有力。

    弓自不勁。

    黃龍王聞之。

    慚。

    王聞之。

    怒告黃龍王曰。

    解明爲子不孝。

    請爲寡人誅之。

    黃龍王。

    請解明相見。

    或勸解明勿行。

    解明曰。

    天之不欲殺我。

    黃龍王其如我何。

    遂往會之。

    及相見。

    不敢加害。

    禮送之。

    王遣人。

    謂解明曰。

    吾遷都。

    欲安民。

    汝不我隨。

    恃強力。

    結?隣國。

    於子道何。

    乃賜劒死。

    解明欲自殺。

    或止之曰。

    大王長子已卒。

    太子當爲後。

    今使者一至而自殺。

    安知其非詐乎。

    太子曰。

    嚮黃龍王。

    遺以強弓。

    我怒其輕我國折之。

    不意見責於父王。

    父命可逃乎。

    乃往礪津東原。

    〈今未詳〉以槍揷地。

    走馬觸之而死。

    時年二十一。

    以太子禮葬東原。

    立廟追思不已。

    號其地爲槍京。

    金氏曰。

    孝子之事親。

    當不離左右以緻孝。

    若文王之爲世子。

    解明在別都。

    以好勇聞。

    得罪宜矣。

    傳曰愛子。

    敎之以義方。

    不納於邪。

    今王始未甞敎之。

    及惡成。

    疾之已甚。

    殺之而後已。

    可謂父不父子不子矣。

    〈按僿說曰。

    解明以好勇得罪。

    當是時。

    自東明樹基。

    孰非好勇而得者。

    解明使黃龍國。

    黃龍國。

    不惟不加害。

    反爲之禮。

    則其爲人可見。

    以此啚功。

    開業于蒙荒之際。

    若沸流溫祚之爲。

    無所不可而乃曰。

    父命不可逃。

    遂死。

    前此非悖逆不子可知。

    王旣納松氏爲妃。

    明年松氏卒有子。

    名以無恤。

    無恤卽趙家奪嫡者之名。

    解明之爲伯魯也久矣。

    至是無恤年二十六。

    而解明果得罪。

    越明年。

    無恤立爲太子而王子如津溺水死。

    此又何也。

    凡帝王之家。

    愛憎稍露。

    窺覘四至。

    勢位相逼。

    鋒刃密加。

    解明之死。

    曖昧而已。

    此可爲今古之通誡。

    ○按入則視膳。

    出則監國。

    事不自專。

    有順無違。

    太子之職。

    解明不達此義。

    不從父命。

    擅留故都。

    無仁孝之稱而有好勇之聞。

    結?隣國。

    緻王之怒。

    其死也宜矣。

    死生甚大。

    而解明知父命之不可逃。

    而死。

    則何不移此心於遷都之時。

    承順父命而從之乎。

    初雖不從。

    至此賜劒之後。

    卽當懷劒奔命。

    號哭請命於國門之外。

    陳其所懷。

    冀王心之感悟。

    而徑自隕命。

    使父有殺子之惡名。

    己亦爲不順之子可乎。

    觀解明之爲。

    前之不從遷都。

    恃恩之過也。

    後之徑自隕命。

    ?父之深也。

    其言若承父命。

    而其心則果非也。

    然解明之至此。

    王之過也。

    都切旣卒。

    國無儲位。

    王觀解明之英勇。

    有足可愛者。

    故立之爲嗣。

    大赦國內。

    其愛之誠深矣。

    愛之深而驕溢生。

    驕溢生而好自用。

    好自用而不順命。

    不順命而相責之過。

    相責之過。

    而?恨之心起。

    加以愛憎。

    生於宮姬之爭寵。

    讒搆起於兩宮之異居。

    王之心惑而父子之倫斁矣。

    古者世子。

    日三問安。

    不離親側。

    盡吾爲子之道。

    而讒間無隙可入。

    惜乎。

    解明不知此義。

    使王甘心於愛子。

    徒然雪隣國之?而中讒者之計。

    父子俱失矣。

    抑可爲後辟之戒矣。

    〉 夏四月。

    圓山錦峴。

    降于百濟。

    馬韓亡。

     二城降百濟。

    移其民於漢山。

    馬韓起箕準。

    至此傳世之數。

    史無所傳而歷年二百二年。

    並箕子傳祚一千一百三十一年。

    崔氏曰。

    周武王己卯。

    封箕子於朝鮮。

    歷九百餘年。

    至準南奔馬韓。

    統五十餘國。

    歷四郡二府之時。

    傳世亦二百年。

    箕氏相傳前後千餘歲。

    傳世之久。

    至於如此。

    惜夫文獻無徵也。

    今馬韓之滅。

    金富軾,權近。

    皆不言箕君始終。

    何也。

    以箕子之聖之德。

    子孫微弱播遷。

    一朝不祀。

    不亦悲乎。

    ○準後絶滅。

    韓人猶有奉其祭祀。

    馬韓人。

    復自立爲辰王。

    而史無所傳。

     秋七月。

    百濟築大豆山城。

    ○八月。

    扶餘遣使讓高句麗。

     扶餘王帶素。

    遣使來讓王曰。

    我先王。

    與先君東明王。

    相好而誘我臣逃。

    完聚成國。

    夫國有大小。

    人有長幼。

    以小事大。

    禮也。

    以幼事長。

    順也。

    今王能禮順事我。

    天必佑之。

    不然。

    欲保社稷。

    難矣。

    王自以立國日淺。

    民孱兵弱。

    遜辭報之曰。

    寡人僻在海隅。

    未聞禮義。

    今承王敎。

    敢不惟命是聽。

    王子無恤。

    聞王失對。

    自見其使曰。

    我先祖。

    神靈之孫。

    賢而多才。

    大王讒諸父王。

    辱以牧馬。

    先祖見幾而出。

    今王不念前愆。

    恃強蔑我。

    今有纍卵於此者。

    大王不毀則吾將事之。

    不然則否。

    使者歸報。

    帶素問纍卵之說。

    羣下莫有對者。

    有老嫗曰。

    纍卵者危也。

    不毀者安也。

    其意若曰。

    王不知己危。

    而欲人之來。

    不如易位以安而自理也。

     下 庚午〈新羅南解王七年。

    高句麗瑠璃王二十九年。

    百濟始祖二十八年。

    ○是爲三國。

    〉春二月。

    百濟立王子多婁。

    爲太子。

     多婁。

    王長子也。

    寬厚有威望。

    至是立爲太子。

    委以內外兵事。

     夏六月。

    高句麗有蛙異。

     矛川上有黑赤蛙羣闘。

    黑蛙多死。

    議者曰。

    黑北方之色。

    北扶餘破滅之徵也。

     秋七月。

    斯盧以昔脫解爲左輔。

     委以軍國政事。

     高句麗。

    作離宮於豆谷。

     壬申〈新羅南解王九年。

    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一年。

    百濟始祖三十年。

    〉新莾。

    降高句麗王爲下句麗侯。

     莾發高句麗兵。

    擊?奴。

    麗兵不欲行。

    莾強遣之。

    麗人皆亡出塞。

    因侵遼西。

    大尹田譚追擊之。

    爲其所殺。

    嚴尤奏言。

    宜令州郡慰安。

    不然恐其遂叛。

    扶餘之屬。

    必有和者。

    此大憂也。

    莾不聽。

    詔尤擊之。

    尤誘其將丕延斬之。

    傳首長安。

    莾大說。

    更名高句麗王。

    爲下句麗。

    侯布告天下。

    於是侵漢邊愈甚。

    〈按後漢書。

    始立高句麗傳曰。

    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裡。

    南與朝鮮濊貊。

    東與沃沮。

    北與扶餘接。

    地方二千裡。

    多大山深谷。

    人隨而爲居。

    少田業。

    力作不足以自資。

    故其俗節於飮食而好修宮室。

    東夷相傳以爲夫餘別種。

    故言語法則多同而跪拜曳一腳。

    行步皆走。

    凡有五族。

    有消奴部,絶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

    本消奴部爲王。

    稍微弱。

    後桂婁部代之。

    其置官。

    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鄒大加,主簿,優台使者。

    皁衣先人。

    武帝時。

    朝鮮以高句麗爲縣。

    使屬玄菟。

    賜皷吹伎人。

    其俗淫。

    潔凈自喜。

    暮夜輒男女。

    爲羣爲倡樂。

    其公服皆錦綉金銀以自餙。

    大加主簿。

    皆着幘如冠幘而無後。

    其小加。

    着折風形如弁。

    有罪諸加評議便殺之。

    沒入妻子爲奴婢。

    其姻婚皆就婦家。

    生子長大然後將還。

    便稍營送終之具。

    金銀財帛。

    盡於厚葬。

    積石爲封。

    亦種松栢。

    沃沮東濊。

    皆屬焉句麗。

    一名貊耳有別種。

    依小水爲居。

    因名曰小水貊。

    出好弓。

    卽貊弓是也。

    〉 癸酉〈新羅南解王十年。

    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二年。

    百濟始祖三十一年。

    〉春正月。

    百濟置南北部。

     百濟分國內爲南北部。

    後加置東西二部。

    〈按凡立國。

    築城郭。

    建宗廟。

    營宮室。

    定疆界。

    設官職。

    置郡邑。

    立條敎。

    布法令。

    皆次第事也。

    溫祚之立。

    甞建都漢山。

    定疆域。

    廵撫勸農。

    立城闕。

    建廟壇矣。

    於是而又置四部。

    溫祚其可謂知制國之道矣。

    夫衆不團束則易至渙散。

    故必立其長。

    地不定界則大小不一。

    故必有其限。

    此先王之制也。

    三國經國之術。

    史無所徵而以其見於傳記者言之。

    北史雲。

    百濟有五部則復有中部矣。

    其制每部有五巷。

    士庶居焉。

    部各有長及佐貳。

    部有十郡。

    郡有將三人。

    各統兵則兵民各有其制。

    中部爲畿邑。

    四部爲郡縣。

    而拱禦環衛之制成矣。

    高句麗雖無可徵而亦有五部。

    各有耨薩。

    謂之大人董率兵馬則其制槩可想矣。

    新羅內有六部。

    猶王之親兵。

    郡邑各有軍主。

    南史雲。

    新羅以邑在內曰啄評。

    在外曰邑勒。

    亦中國之言郡縣也。

    國有六啄評五十二邑勒。

    六啄評卽六部也。

    北史雲。

    新羅選人壯健者。

    悉入軍烽戍邏俱有屯營部伍。

    唐書雲。

    王居金城。

    環八裡所衛兵三千人。

    新羅職官志。

    武官皆以幢名。

    有大幢貴幢以下諸幢則槩知其部勒之制矣。

    是以三國以區區東土。

    分治至六七百年之久而不遽滅者。

    以其有節制也。

    〉 夏四月。

    百濟雹。

    五月地震。

    六月又地震。

    ○冬十一月。

    高句麗王子無恤。

    敗扶餘兵於鶴盤嶺。

     扶餘來侵。

    高句麗王。

    使子無恤禦之。

    無恤恐兵少不能敵。

    乃設奇伏于山谷。

    扶餘兵直至鶴盤嶺〈未詳。

    疑在胡地。

    〉下。

    伏發擊之。

    扶餘軍大敗。

    無恤縱兵盡殺之。

     甲戌〈新羅南解王十一年。

    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三年。

    百濟始祖三十二年。

    〉春正月。

    高句麗立子無恤爲太子。

     無恤。

    王之第三子也。

    母松氏。

    松讓女。

    性聦慧?傑有大畧。

    太子都切夭。

    解明被殺。

    無恤以次當立。

    鶴盤嶺之役。

    威名益振。

    於是立爲太子。

    委以軍國事。

     秋八月。

    高句麗滅梁貊。

    進兵襲漢。

    取高句麗縣。

     高句麗王。

    遣烏伊摩離。

    領兵二萬。

    西伐梁貊滅之。

    梁貊。

    貊別種也。

    在高句麗西北。

    又有小水貊。

    居西安平〈遼東屬縣〉之北。

    依小水爲居故名。

    出好弓號貊弓。

    幷屬于麗。

     倭冦斯盧。

     倭人遣兵船百餘艘。

    掠海邊民戶。

    發六部勁兵禦之。

     樂浪侵斯盧。

     樂浪聞倭冦斯盧。

    乘虗來攻金城甚急。

    夜有流星墜營。

    樂浪人懼而退屯閼川。

    〈在慶州府東五裡今名東川〉造石堆二十而去。

    六部兵一千人追之。

    見石堆。

    知敵衆乃止。

     乙亥〈新羅南解王十二年。

    高句麗瑠璃王三十四年。

    百濟始祖三十三年。

    〉夏。

    百濟大旱饑。

     民饑相食。

    盜賊大起。

    王撫安之。

     丙子〈新羅南解王十三年。

    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五年。

    百濟始祖三十四年。

    〉秋七月戊子晦。

    日食。

    ○冬十月。

    故馬韓將周勤。

    起兵討百濟。

    不克死之。

     馬韓亡。

    地皆沒於百濟。

    舊將周勤。

    欲圖興復。

    起兵據牛谷城。

    〈今未詳。

    多婁王時。

    命東部築牛谷城。

    備靺鞨則其地。

    當在百濟東北邊。

    〉王躬率兵五千擊之。

    勤兵敗自經。

    腰斬其屍。

    並殺其妻子。

    〈按史者。

    記君臣之事。

    臣事君以忠而忠莫尙於節義。

    節義者。

    其史家之第一義乎。

    其等有三。

    有不勝一朝之憤而慷慨殺身者。

    有不爲利誘威脅而從容就死者。

    有志存匡復圖恢舊物。

    盡人事而不謀于天者。

    隨所遇之不同而所就有淺深。

    均之爲節義之士也。

    然而夏靡賢於龍逢。

    立孤難於殺身。

    人臣之義至此盡矣。

    而成敗利鈍不可以預料也。

    是時。

    韓亡已八歲。

    周勤隱忍至此。

    愈久不懈。

    擧事一不成而繼之以死若勤者可謂難矣舊史書叛書討書誅其義不然。

    通鑑因之者何哉。

    是後百濟之亡。

    忠臣義士。

    到處成聚。

    未忍遽降。

    唐以天下之力。

    累歲用兵。

    僅能底定。

    其有聞周勤之風者歟。

    〉 戊寅〈新羅南解王十五年。

    高句麗瑠璃王三十七年。

    大武神王元年。

    百濟始祖三十六年。

    〉夏四月。

    高句麗王子如津。

    溺水死。

     王哀慟求屍不得。

    沸流人祭須。

    得之以聞。

    遂以禮葬。

    賜祭須金十斤田十頃。

     高句麗屬國七。

    投斯盧。

    ○秋七月。

    高句麗王幸豆谷。

    ○斯盧蝗饑。

    發倉賑民。

     百濟築湯井城。

     築湯井城。

    〈今溫陽郡。

    〉分大豆城。

    〈今未詳。

    〉民戶居之。

    又修葺圓山錦峴二城。

    築古沙夫裡城。

    〈今古阜郡。

    〉 冬十月。

    高句麗王類利薨。

    太子無恤立。

     王薨。

    號琉璃。

    葬於豆谷東原。

    〈今未詳。

    〉太子無恤立。

    是爲大武神王。

     己卯〈新羅南解王十六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二年。

    百濟始祖三十七年。

    〉春正月。

    高句麗京都地震。

    ○二月。

    北溟人。

    獻濊王印於斯盧。

     北溟〈今江陵府〉人。

    耕田得濊王印。

    獻于斯盧。

     三月。

    百濟雹。

     大如鷄子。

    鳥雀遇死。

     夏。

    百濟旱饑。

     漢水東北部落饑荒。

    亡入高句麗者千餘戶。

    於是。

    浿帶之間空無居人。

     庚辰〈新羅南解王十七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三年。

    百濟始祖三十八年。

    〉春二月。

    百濟王廵境內。

     時百濟東北之地。

    歲荒民流。

    王廵撫東至走壤。

    北至浿河。

    五旬而返。

    發使勸農桑。

    除擾民不急之事。

     三月。

    高句麗立東明王廟。

     麗初。

    王母柳花卒於扶餘。

    其王金蛙爲之立廟。

    而本國廟制不見於史。

    至是。

    始立東明廟於舊都卒本。

    亦號始祖廟。

     秋九月。

    高句麗王得神馬。

     王。

    田於骨句川而得之。

    名駏?。

     冬十月。

    百濟築大壇。

    祠天地。

    ○扶餘遣使。

    聘高句麗。

     初。

    扶餘人得赤烏一頭二身。

    遂獻其王。

    或曰。

    烏黑今變而赤。

    又一頭二身。

    幷二國之徵。

    王其兼高句麗乎。

    帶素喜。

    送于高句麗。

    兼示或者之言。

    王報曰。

    黑者北方之色。

    今變爲南方之色。

    又赤烏瑞物。

    王不自有而送於我。

    兩國存亡未可知也。

    帶素悔之。

     壬午〈新羅南解王十九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五年。

    百濟始祖四十年。

    〉春二月。

    高句麗王無恤。

    擊扶餘大破之。

    殺其王帶素。

     扶餘王帶素。

    恃強驕傲。

    高句麗王。

    乘其不備。

    帥師伐扶餘。

    抵利勿村。

    夜聞金聲。

    尋得金璽兵器曰。

    天賜也。

    拜受之。

    遂渡沸流水。

    道遇一人。

    身長九尺。

    面白而目有光。

    拜于王曰。

    臣是北溟人恠由。

    竊聞大王北伐扶餘。

    臣請從行。

    取其王頭。

    王說許之。

    又有人曰。

    臣赤谷〈今未詳〉人麻盧。

    請以長矛爲噵。

    又許之。

    王進軍扶餘國南。

    地多泥淖。

    王擇平地爲營。

    解鞍休卒。

    扶餘王。

    自率衆出戰。

    欲掩其不備。

    策馬以前。

    陷泥淖中。

    麗王揮怪由進。

    怪由拔劒號吼擊之。

    敵披靡不能支。

    怪由直前斬扶餘王頭。

    扶餘人。

    猶不屈圍麗王數重。

    麗王。

    糧盡憂懼不知所爲。

    忽大霧七日。

    王令作偶人執兵列。

    爲疑兵。

    從間道夜出。

    至利勿林。

    兵饑不興。

    得野獸以給食。

    旣還。

    乃會群臣飮。

    王曰。

    孤以不德。

    輕伐扶餘。

    雖殺其王。

    未滅其國而多失軍資。

    此孤之過也。

    遂吊死問疾。

    存慰百姓。

    國人感悅。

    〈按。

    建國稱號。

    各有其隣則交隣。

    有國之先務也。

    弱則撫之。

    強則畏之。

    惟有信義而已。

    當帶素之時。

    句麗方興。

    不可以一擧撲滅。

    爲帶素者。

    當謹交際。

    不失其和。

    務內治以禦外侮。

    不此之爲。

    妄恃強大。

    累加侵淩。

    自治之道。

    不少加意。

    及其麗兵一興。

    直至其都而無藩籬之阻。

    一戰而敗。

    身死人手。

    其亡也宜矣。

    抑可以爲後世挑釁生禍者之戒。

    〉 夏四月。

    扶餘立王弟爲王。

    都曷思水濱。

     王。

    金蛙季子。

    史失名。

    初。

    帶素之見殺也。

    與從者百餘人。

    奔至鴨綠谷。

    見海頭王出獵。

    遂殺之。

    取其民至曷思水濱〈今未詳〉都之。

    是爲曷思王。

    海頭王。

    亦東夷小部之自稱王者也。

     秋九月。

    高句麗置椽那部。

     帶素從弟。

    謂國人曰。

    我先王。

    身亡國滅。

    民無所依。

    王弟逃竄。

    都於曷思。

    吾無以興復。

    寧降以圖存。

    乃與萬餘人來投高句麗。

    王封之爲王。

    置椽那部。

    以其背有絡文。

    賜姓絡氏。

     冬十月。

    高句麗將怪由卒。

     怪由疾革。

    王臨問。

    怪由言。

    臣北溟賤人。

    屢蒙厚恩。

    雖死猶生。

    不敢忘報。

    尋卒。

    王念前功。

    葬北溟山陽。

    以時祀之。

     斯盧大疫。

    ○靺鞨冦百濟。

     靺鞨。

    攻述川城。

    〈今驪州川寧縣。

    〉又襲斧峴。

    〈今未詳。

    〉王命勁騎二百拒擊之。

     癸未〈新羅南解王二十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六年。

    百濟始祖四十一年。

    〉春正月。

    百濟右輔乙音卒。

    以北部解婁爲右輔。

     解婁。

    本扶餘人。

    神識淵奧。

    年過七十。

    膂力不愆。

    〈按。

    治國之道。

    莫過於得人。

    得人而能任之。

    任而能久然後。

    可以責其成功。

    溫祚以乙音爲右輔。

    至此四十年矣。

    史雲。

    有智識膽畧則其人果賢矣溫祚創業之易。

    能知用人之術也。

    〉 二月。

    百濟修慰禮城。

     發漢水東北諸部人年十五以上。

    修之。

     是歲。

    新莾伏誅。

     甲申〈新羅南解王二十一年。

    儒理王元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七年。

    百濟始祖四十二年。

    〉秋九月。

    斯盧次次?南解薨。

    太子儒理立。

    號尼師今。

     王薨。

    葬蛇陵園內。

    太子立。

    是爲儒理尼師今。

    母雲帝夫人。

    妃日知。

    葛文王之女。

    〈一雲。

    姓樸。

    許婁王之女。

    ○按遺事。

    儒理作弩禮。

    新羅追稱王。

    皆稱葛文。

    金氏曰。

    其義未詳。

    〉初。

    南解將薨。

    謂太子及大輔昔脫解曰。

    吾死後。

    爾樸昔二姓。

    以年長嗣位。

    及薨。

    儒理。

    以脫解有德望讓之。

    脫解曰。

    神器非庸人所堪。

    吾聞聖智人多齒。

    試以餠噬之。

    儒理齒多乃立。

    號尼師今。

    齒多之稱後以齒長相嗣。

    幷稱尼師今。

    三姓相傳。

    實兆於此。

    權氏〈近〉曰。

    自夏以來。

    有國家者必傳其子。

    不惟憂後世爭之之亂也。

    所以重宗祀也。

    傳之異姓謂之革命。

    而廟不血食矣。

    若曰。

    雖傳異姓。

    祖廟尙存。

    神不享非類矣。

    堯舜禪讓。

    以天下爲公。

    爲天下得人也。

    南解。

    以國家爲私。

    不分子壻輕重。

    而欲傳之可乎。

     是歲。

    樂浪人王調。

    殺其太守劉憲。

    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

     時中國擾亂調乘時作亂。

    〈盛京志補。

    〉 乙酉〈新羅儒理王二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八年。

    百濟始祖四十三年。

    〉春二月。

    斯盧尼師今謁始祖廟。

    大赦。

     自是。

    嗣君卽位謁始祖廟肆赦。

    世以爲常。

     高句麗。

    以乙豆智爲右輔。

     委以軍國事。

     秋八月。

    百濟王田于牙山。

    ○冬十月。

    南沃沮人。

    投百濟。

     初。

    百濟王宮。

    羣鴻來集。

    日者曰。

    鴻鴈民象。

    有遠人來投者。

    至是。

    南沃沮仇頗解等二十餘家。

    至斧壤〈今平康縣〉納欵。

    王置之漢山西。

    南沃沮去北沃沮八百裡。

     丙戌〈新羅儒理王三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九年。

    百濟始祖四十四年。

    〉冬十月。

    高句麗滅蓋馬國。

    句茶王以國降。

     麗滅蓋馬。

    殺其王。

    以其地爲郡縣。

    句茶王。

    聞之懼。

    擧國來降。

    由是。

    拓地甚廣。

     丁亥〈新羅儒理王四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年。

    百濟始祖四十五年。

    〉春正月。

    高句麗。

    以乙豆智爲左輔。

    松屋句爲右輔。

     時。

    麗王善於用兵。

    北破扶餘。

    又滅蓋馬。

    威行旁國。

    以二人爲左右輔。

    委以軍國事。

     夏。

    百濟大旱。

    冬十月。

    地震。

     戊子〈新羅儒理王五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一年。

    百濟始祖四十六年。

    多婁王元年。

    〉春二月。

    百濟王溫祚薨。

    太子多婁立。

     是爲多婁王 秋七月。

    漢遼東。

    攻高句麗。

    圍尉那巖城。

    旣而解歸。

     遼東太守出兵來侵。

    王會羣臣。

    問戰守之策。

    松屋句曰。

    今。

    中國荒儉。

    盜賊?起。

    而兵出無名。

    此必邊將?利也。

    逆天違人。

    師必無功。

    憑險出奇。

    破之必矣。

    乙豆智曰。

    小敵之堅。

    大敵之禽也。

    可以謀伐。

    不可以力勝。

    王曰若何。

    對曰。

    今漢兵遠闘。

    鋒不可當。

    大王閉城自固。

    待其師老擊之可也。

    王然之。

    入尉那巖城固守。

    漢兵圍之數旬不解。

    王以力盡兵疲。

    勢不能守。

    問計於豆智。

    對曰。

    漢人謂我無水。

    久圍待困。

    宜取池魚包水草。

    兼以酒緻犒。

    王從之。

    遂貽書漢將曰。

    寡人愚昧。

    獲罪上國。

    緻令將軍。

    帥百萬之衆。

    暴露弊境。

    敢用薄物。

    供於左右。

    於是。

    漢將謂城內有水。

    不可猝拔。

    乃報曰。

    皇帝不以臣駑下。

    令出師問罪。

    今聞來旨。

    言順且恭。

    敢不藉口歸報。

    遂引退。

     冬十一月。

    斯盧尼師今。

    廵國內。

     王廵行國內。

    見一老嫗飢凍將死。

    曰。

    予不能養民。

    使老幼失所。

    是予罪也。

    解衣推食而與之。

    仍命有司。

    存問鱞寡孤獨老病不能自活者。

    給養之。

    於是。

    隣國之民。

    聞而來者衆。

    時。

    斯盧民俗歡康。

    是年始製兜率歌。

    此新羅歌樂之始也。

     斯盧始製犂耟。

    及藏氷庫車乘。

     己醜〈新羅儒理王六年。

    高句麗大武神王十二年。

    百濟多婁王二年。

    〉春正月。

    百濟王謁東明王廟。

     初。

    始祖在慰禮。

    立東明廟。

    自是後王或時展謁。

     二月。

    百濟祀天地于南壇。

     庚寅〈新羅儒理王七年。

    高句麗大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