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上
〈起己卯朝鮮箕子元年。
盡己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六年高句麗新大王十五年百濟肖古王十四年。
〉凡一千三百一年。
己卯朝鮮箕子元年。
殷太師箕子東來。
周天子。
因以封之。
箕子。
子姓。
名胥餘。
殷紂之親戚也。
封於箕而子爵。
故號箕子。
〈史記註。
箕國名。
子爵也。
一統志雲。
西華。
故箕地。
在開封府城西九十裡。
初。
聖師食采於箕。
故稱箕子。
今邑中有箕子臺。
〉仕殷爲太師。
紂爲淫佚。
箕子諫。
不聽而囚之。
乃被髮佯狂而爲奴。
皷琴以自悲。
及周武王伐紂入殷。
命召公釋箕子囚。
問殷所以亡。
箕子不忍言。
王乃問以天道。
箕子爲陳洪範九疇。
〈見史記及書傳〉箕子。
不忍周之釋。
走之朝鮮。
武王聞之。
因以朝鮮封之〈洪範大傳〉而不臣也。
〈史記〉○東方。
初無君長。
有神人。
降于太白山檀木下。
國人立以爲君。
是爲檀君。
或曰。
名王儉。
國號朝鮮。
卽唐堯二十五載戊辰歲也。
〈按東方古記等書。
所言檀君事。
皆荒誕不經。
檀君首出。
必其人有神聖之德。
故人就以爲君耳。
古者神聖之生。
固有異於衆人者。
豈有若是無理之甚乎。
其所稱桓因帝釋。
出於法華經。
其他所稱。
皆是僧談。
羅麗之代。
尊崇異敎。
故其弊至此矣。
東方。
累經兵火。
國史秘藏。
蕩然無存。
而僧釋所記。
得保於巖穴之中以傳。
後世作史者。
悶其無事可記。
至或編入正史。
世愈久而言愈實。
使一區仁賢之方。
歸於語恠之科。
可勝歎哉。
若是不經之說。
一切不取。
庶欲洗刷襲謬之陋習爾。
夫先王制禮。
祀典最嚴。
今文化縣九月山。
有三聖祠。
自勝國至本朝。
祭桓因,桓?,檀君。
檀君祭之固當矣。
因?亟去勿疑。
非其鬼之祭。
此類是也。
〉敎民編髮蓋首。
君臣,男女,飮食,居處之制。
自此始焉。
初。
冀州東北之地。
東夷居焉。
堯德廣被。
卛皆歸化。
貢其皮服。
舜攝政。
置幽營二州。
覊屬諸夷。
〈按遼地。
古初爲東夷之地。
故禹跡所及。
至于右碣石。
而曰。
島夷皮服。
島夷。
指我東也。
我東地形。
三面阻海。
其狀如島。
故漢書朝鮮在海中越之象。
是也。
堯舜之際。
德敎漸敷。
東夷歸化者益多。
故以冀州東北之地。
爲幽州。
今遼河以西是也。
以靑州東北越海之地。
爲營州。
今遼河以東是也。
聖人之治。
務德不務廣地。
此蓋如後世覊縻州要以繫屬夷貊而已。
〉夏禹卽位。
會諸侯於塗山。
檀君。
遣子夫屢入朝。
至商王武丁八年甲子。
入阿斯達爲神。
在位一千十七年。
壽一千四十八雲。
崔氏溥曰。
唐虞至夏商。
世漸澆漓。
人君享國。
久長不過五六十年。
安有檀君。
獨壽千四十八年。
以享一國乎。
知其說之誣也。
前輩。
以爲傳世歷年之數。
此說近理。
近世權近。
入覲天庭。
太祖命賦詩。
以檀君爲題。
近詩曰。
傳世不知幾。
歷年曾過千。
時以近言爲是。
○檀君初都平壤。
後徙白嶽。
檀君薨後一百九十六年。
〈此年數。
當係于檀君子孫。
〉而箕子東封。
○初。
東方夷有九種。
曰??夷,方夷,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卛皆土着。
天性柔順。
喜飮酒歌舞。
或冠弁衣錦。
器用俎豆。
夏後太康失國。
夷人始叛。
及後相卽位。
征??夷。
明年又征黃夷。
七歲。
幹夷??夷。
賓于夏。
少康以後。
夷人始服王化。
方夷來賓。
自是獻其樂舞。
後槐三歲。
九夷賓于夏。
後洩卽位。
命??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始加爵命。
後發元歲。
諸夷賓于王門入舞。
桀之亂。
??夷入居邠,歧之間。
桀爲暴虐。
諸夷多內侵。
殷湯革命。
伐而定之。
仲丁六祀。
又有藍夷復叛。
自是諸侯。
或服或叛。
及武乙。
東夷寖盛。
遂分遷淮岱。
漸居中土。
所謂徐夷是也。
周初。
封商大師國於朝鮮。
時管蔡叛周。
招誘淮夷作亂。
周公征定之。
其後徐夷僭號。
穆王命楚滅之。
至楚靈王會申。
亦來同盟。
後越遷琅瑘。
遂陵暴諸夏。
侵滅諸小國。
秦幷天下。
其淮泗夷。
皆散爲人戶。
於是。
東夷之入居中國者皆盡。
〈按或問。
東夷古初種落寔繁。
地別號殊。
未必皆在我疆則子之編于此者。
何也。
曰其種。
雖不一。
而其地。
要不出遼瀋內外之地。
檀氏亦安知非九夷之一乎。
大抵東方。
木氣勝而多仁。
故兩漢書皆雲。
東夷天性柔順。
其言與我人。
資性相符。
尤爲可信。
且堯舜之際。
幽營在其治內。
檀君與堯幷立。
跨居鴨綠內外。
去聖人之化不遠。
是以其冠弁俎豆。
有中夏之風。
而箕子東來。
又施仁賢之化。
夫子之浮海欲居。
蓋以是也。
班範顔籕之言。
豈欺我哉。
後漢書及通典東夷傳。
論九夷始末。
故今附于此。
以備掌故之資。
〉 都平壤。
○築城郭。
○施八條之敎。
箕子之來。
中國人隨之者五千。
詩書禮樂醫巫陰陽蔔筮之流。
百工技藝。
皆從焉。
初至。
言語不通。
譯而知之。
敎民禮義。
使知中國之制。
父子君臣之道。
設禁八條。
其略。
相殺償以命。
相傷以穀償。
相盜者。
男沒爲其家奴。
女爲婢。
自贖者。
人五十萬。
雖免爲民。
俗猶羞之。
嫁娶無所售。
是以其民不盜。
無門戶之閉。
婦人貞信不淫。
其民飮食以籩豆。
崇信讓篤儒術。
釀成中國之風敎。
以勿尙兵鬬。
以德服強暴。
隣國皆慕其義歸附。
衣冠制度。
悉同乎中國。
〈漢書凾虗子補〉宋範曄曰。
箕子施八條之約。
使人知禁。
邑無淫盜。
門不夜扃。
回頑薄之俗。
就寬略之法。
行數百年。
故東夷。
通以柔謹爲風。
異乎三方。
仲尼以爲可居。
亦徒有以焉爾。
若箕子之省簡文條而用信義。
其得聖人作法之原矣。
唐柳宗元曰。
凡大人之道有三。
一曰正蒙難。
二曰法授聖。
三曰化及民。
殷有仁人曰箕子。
實具玆道。
以立于世。
故孔子述六經之旨。
尤慇懃焉。
當紂之時。
大道悖亂。
是用保其明哲。
與之俯仰。
晦是謨範。
辱於囚奴。
在易曰。
箕子之明夷。
正蒙難也。
及天命旣改。
生人以正。
乃出大經。
用爲聖師。
周人得以序彜倫而立大典。
故在書曰。
箕子歸作洪範。
法授聖也。
及封朝鮮。
推道訓俗。
惟德無陋。
惟人無遠。
用廣殷祀。
俾夷爲華。
化及民也。
卛是大道。
聚於厥躬。
天地變化。
我得其正。
其大人歟。
李氏晬光曰。
箕子八條。
隻有三條。
或疑幷五倫爲八雲。
〈按漢書。
所稱八條而隻擧三條。
三條卽洪範八政中司冦事也。
箕子爲治。
必不捨洪範而他圖。
八條恐指八政而言也。
〉 定田制。
敎民田蠶。
箕子用殷田制。
敎民以田蠶織作。
〈井田遺址在今平壤府南外城內〉不三年。
民皆向化。
禮俗以興。
朝野無事。
人民歡悅。
以都邑之江。
比黃河。
以其山。
比嵩山。
〈卽大同江。
永明嶺。
〉作歌頌禱其德。
韓氏〈百謙〉曰。
餘到平壤。
見箕田遺制。
阡陌皆在。
整然不亂。
古聖人經理籌畫。
變夷爲夏之意。
猶可想見。
其田形畒法。
與今孟子所論井字制不同。
其中含毬正陽兩門間區畫。
最爲分明。
其制皆爲田字形。
田有四區。
區皆七十畒。
大路之內。
橫而見之。
有四田八區。
四田四象之象耶。
八區八卦之象耶。
八八六十四。
正正方方。
其法象先天方圖。
噫此蓋殷制也。
孟子。
殷人七十而助。
七十畒。
本殷人分田之制。
箕子殷人。
其畫野分田。
宜倣宗國。
其與周制不同。
無疑矣。
惟玆阡陌。
數千年來。
變革改正。
難保其不差尺寸。
而其大略。
界區以一畒之路。
界田以三畒之路。
其三方九畒大路。
由城門達之永歸津頭。
似是往來通衢。
而非專爲田間阡陌而設。
然其必以十六田六十四區爲一甸。
則亦不無界限之意。
自此以外。
田界之路。
或有侵耕失古處。
則後人未知制作本意。
必以三畒爲準而正之。
無復有大中之分。
八卦法象。
雖不可尋。
而其以七十畒爲一區。
四區爲一田。
兩兩相幷而去。
則盡一野皆同矣。
按班史刑法志雲。
四井爲邑。
四邑爲丘。
四丘爲甸。
甸有六十四井雲雲。
其井邑丘甸之名。
雖用周制。
而以四起數。
四四成方。
與此脗合。
班氏之學甚博。
或恐有所沿襲來歷也。
其尖斜欹側。
不能成方處。
或一二田。
或一二區。
隨其地勢以爲之。
此則鄕人傳稱爲餘田雲。
雖周家井田之制。
其地。
難得如繩直準平。
而其不成處。
不可棄而不用。
則恐其制不得不如此也。
其公田廬舍之制。
雖不得考。
然其制田。
旣非井字之形。
則孟子所謂中有公田。
八家皆私百畒之制。
已逕庭矣。
意者殷之時。
雖田於野而其廬舍。
未必在田傍。
或皆聚居村落城邑之中。
其公田。
亦都在一隅之地。
未必介在私田之中。
糞耕耘穫之際。
遠近不同。
民有病者。
且人文漸備。
吉?禮縟。
七十畒。
爲不足於養生送死之資。
故姬周之有天下也。
順天因人。
增爲百畒。
且制井田之法。
八家同井。
中置公田。
壬午四年。
箕子朝周。
箕子。
以素車白馬。
〈殷人尙白也〉朝周。
過故殷墟。
感宮室毀壞生禾黍。
箕子傷之。
欲哭不可。
欲泣爲近媍人。
乃作麥秀詩以歌之。
其詩曰。
麥秀漸漸兮。
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
不與我好兮。
所謂狡童者。
紂也。
殷人聞之。
皆爲流涕。
〈竹書史記補〉宋曾鞏曰。
武王克商。
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
曰朝周者。
所謂於周爲客也。
〈按洪範一篇。
言王訪于箕子。
則王就而見之。
不敢屈也。
箕子稱武王。
曰而曰汝。
而自稱我。
終不臣周也。
然則曷爲受封而朝周乎。
曰武王之封。
固在箕子去之之後。
猶以客禮待之。
故箕子。
亦朝周而不憚。
曾氏之說是矣。
尙書大傳。
麥秀歌以爲微子所作。
與史記不同。
此未可詳。
而竹書記年。
武王十六年。
箕子朝周雲。
則箕子之朝周信然矣。
且以左傳證之。
僖公十五年。
秦穆公曰。
吾聞唐叔之封也。
箕子曰。
其後必大。
晉其庸可冀乎。
箕子若不朝周。
則此言。
何爲而作。
彼西戎之君。
亦何以聞之乎。
〉 戊午四十年。
箕子薨。
壽九十三。
葬平壤北兔山。
卞氏季良曰。
箕子。
武王之師也。
武王。
不以封於他方。
而于我朝鮮。
朝鮮人親炙。
君子得聞大道之要。
小人得蒙至治之澤。
其化至於道不拾遺。
此豈非天厚東方。
畀之仁賢。
以惠斯民。
而非人所能及也。
井田之法。
八條之約。
炳如日星。
吾邦之人。
世服其敎。
後之千祀。
如生其時。
愀然對越。
自有不得已者矣。
李氏廷龜曰。
天生蒸民。
必降聖賢。
作之君作之師。
遂其生立其敎。
羲軒堯舜之敎中土是已。
我東雖僻。
亦天民也。
而曰自檀君。
人文未彰。
倘微箕子之敎。
終爲左袵之俗。
箕子之敎東方。
猶羲軒堯舜之敎中土。
有不得而已者。
此非天意歟。
〈按皇天。
眷佑我邦。
太師東來。
篤我以彜倫。
敎我以禮樂。
使人淪肌浹骨。
涵育於大化之中。
雖其迹已遠。
其言已湮。
而民之受敎而服習者。
歷千祀而不泯。
傾覆于四郡二府之際。
夷于三國。
佛于羅麗。
而其禮義之根於心者。
則愈久不替。
是以聖人。
有欲居之意。
前史有君子之稱。
豈徒然哉。
莫非太師之敎使然也。
東人之不知其所以然。
猶魚遊於水而不知賴水以生也。
當時制作。
雖無傳者。
而今我人。
大冠白衣。
媍女之首餙。
說者謂殷之遺制。
其或信然也。
〉 壬戌朝鮮〈年代紀年無考〉○孔子卒于魯。
春秋之際。
王室微弱。
諸侯爭強。
孔子傷天下之無賢君也。
歎曰。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後又曰。
欲居九夷。
或曰陋。
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戊戌朝鮮〈年代紀年無考〉○燕伯僭稱王。
侯欲伐不果。
亦稱王。
箕子薨。
子孫世君東方。
而年代無考。
至是。
燕易王僭號。
欲東略地。
朝鮮侯。
欲興兵伐燕。
以尊周室。
大夫禮。
諫之乃止。
使禮西說燕。
燕亦止不攻。
侯復稱王。
〈文獻通考。
魏略補。
○按是時。
周爲共主而燕伯稱王。
其罪當伐。
朝鮮侯。
眇然在荒服之外。
欲擧問罪之師。
其意大矣。
然而無桓文之才。
列國之助。
不量其力。
挑禍隣國。
則義聲未彰。
而必先受禍。
大夫禮之謀國。
亦可謂忠矣。
且問燕之罪。
以其僭號而末乃尤而效之。
其尊周之心。
果安在哉。
〉 庚辰朝鮮〈年代紀年無考〉○王否。
服屬于秦。
尋薨。
子準立。
初。
朝鮮稱王。
其後子孫稍驕虐。
燕將秦開。
甞質於東胡。
胡甚信之。
歸以襲破東胡。
攻朝鮮西方。
取地一千餘裡。
至滿潘汙爲界。
朝鮮始弱。
及秦幷天下。
王否畏秦。
遂服屬於秦。
不肯朝會。
否。
箕子四十世孫也。
尋薨。
子準立。
〈文獻通考魏略補。
〉 辛巳王準元年。
壬辰十二年。
燕齊趙民來投。
始全燕時。
略屬眞番朝鮮。
爲置吏築障塞。
秦滅燕。
屬遼東外徼。
及二世立。
天下大亂。
燕齊趙民愁苦。
稍稍亡歸朝鮮者。
數萬口。
〈漢書。
文獻通考補。
○按此中國人來投之始。
中國有變一隅。
東韓常爲逃難之所。
歷世皆然。
此誠安危之機也。
處置得宜則莫非我民。
若失其道。
易以生變。
處之當如何。
散處州郡。
安其田業。
簡其才勇。
編之行伍。
拔其豪俊。
授以職任。
使不失所而已可也。
若失於節制。
使之聚而成羣。
則飢附飽颺。
喜怒易生。
而至於難制矣。
此時秦亂。
燕齊趙民之來投者。
數萬口。
後日衛滿來降。
封之百裡。
令守西邊。
滿以亡命鷙悍之姿。
擁數千之衆。
而詿誘前來數萬失所之民。
如之何不羣然影從也。
箕王處失其宜。
終以滅亡。
可爲後來之戒。
〉 戊戌十八年八月。
北貊緻梟騎。
助漢伐楚。
貊。
東夷國名。
己亥十九年。
與漢。
以浿水爲界。
漢旣定天下。
以盧綰爲燕王。
以燕所築遼東障塞。
爲遠難守。
復修遼東古塞。
至浿水爲界。
〈漢書補。
〉 丙午二十六年。
燕人衛滿來降。
拜爲博士。
守西鄙。
漢燕王盧綰。
反入?奴。
衛滿亡命。
聚黨千餘人。
推?蠻夷服。
東走出塞。
渡浿水來降。
說王求居西界故秦空地上下障。
與諸亡命。
爲國藩屛。
王信寵之。
拜爲博士。
賜以圭。
封之百裡。
令守西邊。
〈漢書。
文獻通考。
魏略補○按以小事大。
以弱服強。
以夷狄歸中國。
此不易之定理也。
我東。
地偏國小。
昵近中華。
唯不失大國之援。
然後可以自存矣。
衛滿聚黨數千人。
乘亂出奔。
則是中國之叛民也。
王。
乃容受叛民。
使守西鄙。
欲與大邦爲讐。
幸以此時。
天下新定。
呂後志在休養。
故不至用兵。
若遇如漢武者。
卽不待衛滿之叛。
而問罪之師。
亦必東駕矣。
〉 戊申二十八年。
〈朝鮮王衛滿元年。
○是歲僭國一。
〉衛滿。
叛襲王都。
王南奔。
滿。
稱朝鮮王。
都王儉城。
滿居西鄙。
誘亡黨稍衆。
乃遣人詐告王。
言漢兵十道至。
求入宿衛。
遂還攻王。
王與滿戰不敵。
將其左右宮人。
及餘衆數千人。
南奔馬韓。
自箕子至準四十一世。
凡九百三十年而失國。
崔氏〈溥〉曰。
箕子。
以明疇之學。
高不臣之志。
斂以東歸。
敷八條之敎。
行井田之制。
其深仁厚澤。
足以固結民心。
而壽國脈於綿遠矣。
吾東方禮俗之美。
聞於天下。
夫子有欲居之志。
漢史稱仁賢之化。
唐書美君子之國。
宋朝以爲禮樂文物之邦。
涵虗子亦曰。
詩書仁義之國。
則吾箕子過化存神之妙。
惠我東方者。
歷千萬祀而如一日也。
惜其載籍不傳。
文獻無徵也。
○滿擊破朝鮮。
稍役屬眞番,朝鮮諸夷。
及故燕齊亡命者。
王之。
都王儉。
會。
孝惠高後時。
天下初定。
遼東太守。
約滿爲外臣。
保塞外。
以故滿得以兵權財物。
侵降其傍小邑。
眞番臨屯。
皆來服屬。
地方數千裡。
〈漢書補。
○按史記及前漢書。
始立朝鮮傳。
又按或言衛滿。
是中國之人。
不係朝鮮臣子。
則不當在簒賊之例雲。
此言不是。
史旣雲滿來降。
又雲以滿。
拜爲博士。
又雲求入宿衛。
其臣事之跡明矣。
亦梁侯景之流也。
綱目於侯景。
曷甞不以簒賊待之耶。
通鑑。
與檀箕幷稱三朝鮮。
有若德同義均者然。
其義誤矣。
〉 王。
攻破馬韓。
都金馬郡。
〈今益山郡也。
〉 王南奔。
攻馬韓破之。
自立爲韓王。
是爲武康王。
〈今益山五金寺峯西。
有雙陵。
高麗史雲。
後朝鮮武康王及妃陵也。
俗號永通大王陵。
又箕準城。
在龍華山上。
〉準。
王馬韓。
不與朝鮮相往來。
其子友親。
留在國。
因冐姓韓氏。
○韓地在朝鮮東南海上。
其種有三。
曰馬韓。
曰辰韓。
曰弁辰。
卽卞韓也。
〈晉梁二書作卞韓〉馬韓在西。
有五十四國。
其地北與樂浪。
南與倭接。
辰韓在東。
十有二國。
其地北與穢貊。
南近倭。
弁辰在辰韓之南。
亦有十二國。
地近倭。
凡七十八國。
大者萬餘戶。
小者數千戶。
各在山海間。
皆古辰國也。
馬韓最大。
共立其種爲辰王。
都目支國。
〈今未詳〉盡王三韓之地。
其諸國王先。
皆是馬韓種人。
辰韓耆老。
自言秦之亡人。
避苦役。
來韓國。
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
言語有類。
秦人或謂之秦韓。
其王常用馬韓人作之。
世世相繼襲。
不得自立爲王。
明其爲流移之人也。
弁辰不知其始祖。
屬於辰韓。
與辰韓雜居。
亦有城郭。
衣服居處。
與辰韓同。
言語風俗相似。
號三韓。
〈後漢書杜氏通典補〉韓氏〈百謙〉曰。
我東方。
在昔自分爲南北。
其北。
本三朝鮮之地。
後爲高句麗。
其南。
乃三韓之地。
後漢書雲。
弁韓在南。
辰韓在東。
馬韓在西。
其指三韓地方。
亦已詳矣。
後赫居世。
爲辰韓所推。
而新羅始焉。
溫祚。
滅馬韓。
而百濟興焉。
首露據辰韓南界。
伽倻之南。
智異之東。
皆其所有。
疑卽弁韓之地也。
然則南自南。
北自北。
本不相攙入。
雖其界限。
不知的在何處。
而恐漢水一帶。
爲限隔南北之天塹也。
林氏象德曰。
是時朝鮮旣亡。
三韓洪荒。
人民隨地聚居。
各爲部落。
間有?長。
皆稱曰國。
三韓所統無慮七十餘國。
朝鮮濊貊之間。
小國不可殫記。
自新羅肇興。
數十年間。
高句麗起於浿北。
百濟起於漢南。
而諸小國或降或滅。
皆爲三國郡縣。
〈按後漢書。
及三國魏志。
始立三韓傳。
文獻通考曰。
馬韓人。
知田蠶作綿布。
出大栗如梨。
有長尾鷄長五尺。
邑落雜居。
亦無城郭。
作土室形如塚。
開戶在上。
不知跪拜。
無長幼男女之別。
不貴金寶錦罽。
不知騎乘馬牛。
惟重纓珠。
以綴衣爲餙。
又懸頸垂耳。
大卛皆魁頭露紒。
布袍草履。
其人壯勇。
少年有築室作力者。
輒以繩貫脊皮。
縋以大木。
嚾呼爲健。
常以五月。
祭鬼神。
晝夜酒會。
羣聚歌舞。
舞輒數十人相隨。
蹋地爲節。
十月。
農功畢。
亦復如之。
諸國邑。
各以一人主祭天神。
號爲天君。
又立蘇塗。
建大木。
以懸鈴皷。
事鬼神。
蘇塗之義。
有似浮屠。
其南界近倭。
亦有文身者。
其國各有帥。
大者自名爲臣智。
其次爲邑借。
散在山海間。
無城郭。
有愛襄國,牟水國,桑外國,小石索國,大石索國,古誕者國,臣濆沽國,伯齊國,速盧不斯國,優休牟涿國,古離國,怒藍國,月支國,咨離牟盧國,素謂乾國,古爰國,莫盧國,卑離國,占離卑國,臣釁國,支侵國,狗盧國,卑彌國,監奚卑離國,古蒲國,緻利鞠國,冉路國,兒林國,駟盧國,內卑離國,感奚國,萬盧國,辟卑離國,舊斯烏旦國,一離國,不彌國,友半國,狗素國,捷盧國,牟盧卑離國,臣蘇塗國,莫盧國,古臘國,臨素半國,臣雲新國,如來卑離國,楚山塗卑離國,一難國,狗奚國,不雲國,不斯濆邪國,爰池國,乾馬國,楚離國。
凡五十餘國。
大國萬餘家。
小國數千家。
摠十餘萬戶。
臣智。
或加侵呼臣雲遣支報安邪踧支濆臣離兒不例拘邪秦支廉之號。
其官有魏卛善,邑君,歸義侯,中郞將,都尉,伯長侯。
○辰韓。
其俗名國爲邦。
弓爲弧。
賊爲冦。
行酒爲行觴。
相呼皆爲徒。
諸小邑。
各有渠帥。
大者名臣智。
次有險側。
次有樊穢。
次有殺奚。
次有邑借。
皆其官名。
土地肥美。
宜五穀。
知蠶桑作縑布。
乘駕牛馬。
嫁娶以禮。
其俗男女有別。
以大鳥羽送死。
其意欲使死者。
飛揚。
國出鐵。
韓穢倭皆從取之。
諸市買皆用鐵。
如中國用錢。
又以供給二郡。
俗喜歌舞飮酒皷琴瑟。
其瑟形如築。
彈之亦有音曲。
兒生便以石壓其頭。
欲其匾。
故辰韓人皆匾頭。
男女近倭。
亦文身。
便步戰兵仗。
與馬韓同。
其俗行者相逢。
皆住讓路。
○弁辰。
亦有城郭。
衣服居處。
與辰韓同。
言語風俗相似。
祠祭鬼神有異。
施竈皆在戶西。
其人形皆長大美髮。
衣服?凈。
而刑法嚴峻。
其國近倭。
故頗有文身者。
辰弁二國。
有已柢國,不斯國,弁彌離彌凍國,弁接塗國,勤耆國,難彌離彌凍國,弁古資彌凍國,弁古淳是國,冉奚國,弁半路國,弁樂奴國,軍彌國,弁軍彌國,弁彌烏耶馬國,如湛國,弁甘路國,戶路國,州鮮國,馬延國,弁狗邪國,弁走漕馬國,弁安邪國,弁瀆盧國,斯盧國,優中國。
合爲二十四國。
大國四五千家。
小國六七百家。
摠四五萬戶。
○此爲二十五國。
恐軍彌國疊錄也。
〉 己酉馬韓王箕準元年。
癸醜馬韓〈衛氏朝鮮〉秋。
濊君南閭降漢。
漢置滄海郡。
濊。
亦朝鮮之地。
漢令彭吳開道。
通濊貊朝鮮。
濊君南閭卛男女二十八萬口。
詣遼東內屬。
帝以其地爲滄海郡。
〈濊國古城。
在今江陵府東。
○漢書補○後漢書。
始立穢傳。
〉 〈按。
此中國置郡之始。
山川區別。
風氣殊異。
嗜欲不同。
言語不通。
聖人因時設敎。
所以達其志。
而通其俗也。
我東。
與中華山川隔絶。
是天生別區。
不可列於中國之郡縣明矣。
是以唐虞三代之際。
惟聞貢其皮服獻其樂舞。
覊縻之而已。
未聞並呑割裂。
必欲爲中國之地。
而後已也。
漢武帝窮兵黷武。
惟事四夷。
地雖廣而德不務。
威雖加而惠不暢。
徒弊中國。
得不補失。
顧何益哉。
滄海郡建未幾而罷矣。
四郡建未幾而合矣。
玄菟移郡治矣。
樂浪省東部矣。
力不能守。
而擧措顚倒。
徒爲夷濊之所笑。
豈不爲中國羞哉。
後日唐高宗欲縣麗濟。
元世祖亦置行省。
大明太祖將置鐵嶺衛。
皆欲襲漢武之侈心。
而未達古聖王之道者也。
〉 乙卯馬韓〈衛氏朝鮮〉漢罷滄海郡。
漢丞相公孫弘。
以罷敝中國。
奉無用之地。
諫罷之。
〈漢書補。
〉 壬申馬韓〈朝鮮王右渠〉朝鮮王右渠。
殺漢遼東都尉涉何。
衛滿卒。
傳子。
及孫右渠。
誘漢亡人滋多。
又未甞入見。
辰國欲上書見天子。
又壅閼不通。
是歲。
漢使涉何誘右渠。
終不肯奉詔。
何去至界上臨浿水。
使禦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
卽渡馳入塞。
遂歸報天子曰。
殺朝鮮將。
帝爲其名美。
卽不詰。
拜何爲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何。
發兵襲攻殺何。
〈按辰國者。
馬韓也。
通典曰。
箕準逐馬韓王。
自立爲辰王是也。
東方自檀君立國。
專心事大。
至于箕子。
白馬朝周。
後君亦欲伐燕。
以尊周室。
至此已爲劉漢。
而一脈拱北之誠。
終始不懈。
此東人之所以見稱於中國。
而亦能保守邦域者也。
至於衛氏。
與檀箕。
?模自別。
而旋緻覆滅。
由不得其術故也。
〉 夏六月。
漢伐朝鮮。
帝募天下死罪爲兵。
遣樓船將軍楊僕。
從齊浮渤海。
左將軍荀彘。
出遼東。
〈漢書補○按。
我東。
三邊環海。
一隅連陸。
誠四面受敵之國也。
東南緣海。
接近倭域。
乘船冦掠。
無所不到。
又與中國失和。
則陸從遼碣。
水由渤海。
漢魏隋唐之事。
可鑑也。
知此意。
則海防邊圉之策。
當加之意。
而要不使挑釁而緻變也。
〉 癸酉馬韓〈是歲衛氏朝鮮亡〉春三月。
漢軍圍王儉城。
夏。
朝鮮人。
弑其君右渠出降。
大臣成己死之。
衛氏亡。
漢兵入朝鮮境。
朝鮮王右渠。
發兵拒險。
楊僕將齊兵七千人。
先至王儉。
右渠城守。
窺知僕軍少。
卽出城擊僕。
僕軍敗散。
遁山中十餘日。
稍求退散卒復聚。
荀彘擊朝鮮浿水西軍。
未能破。
天子爲兩將未有利。
乃使衛山。
因兵威往誘右渠。
右渠見使者頓首謝。
願降恐兩將詐殺臣。
今見信節請復降。
遣太子入謝。
獻馬五千匹及軍??。
人衆萬餘持兵方渡浿水。
使者及荀彘。
疑其爲變。
謂太子。
已服降。
宜令人無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荀彘詐殺之。
遂不渡浿水復引歸。
山還報天子。
天子誅山。
彘破水上軍。
乃前至城下。
圍其西北。
楊僕亦往會居城南。
右渠遂堅城。
數月未能下。
彘所將燕代卒多勁悍。
僕將齊卒已甞敗亡困辱。
卒皆恐將心慙。
其圍右渠。
常持和節。
彘急擊之。
朝鮮大人。
乃陰間使人私約降。
僕往來言尙未肯決。
彘數與僕期戰。
僕欲就其約不會。
彘亦使人求間隙。
降下朝鮮。
朝鮮不肯心附僕。
以故兩將不相能。
〈按。
自古兩將出師邀功絶域。
未有能和者。
故朝鮮能間之。
而兩將終不能保其功名。
〉彘心意。
僕前有失軍罪。
今有朝鮮私善。
而不能降。
疑其有反計。
未敢發。
天子。
以兩將圍城乖異。
兵久不決。
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征之。
有便宜得以從事。
遂至。
彘曰。
朝鮮當下。
久之不下者。
樓船數期不會。
具以素所意告曰。
今如此不取。
恐爲大害。
遂亦以爲然。
乃以節召僕入彘營計事。
卽命彘麾下執僕幷其軍。
以報天子。
天子誅遂。
彘已幷兩軍。
卽急擊朝鮮。
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按尼谿濊音之反〉,將軍王唊〈音頰〉,相與謀曰。
始欲降樓船。
樓船今執。
獨左將軍幷將戰益急。
恐不能與戰。
王又不肯降。
〈按右渠雖亡國之君。
亦非等閑人〉陰,唊,路人。
皆亡降漢。
路人道死。
夏。
泥溪相參。
使人殺右渠降漢。
自衛滿至右渠。
凡三世八十六年而亡。
許氏〈穆〉曰。
衛滿未有積仁行德。
徒以亡人。
以詐逐王準。
奪之國而幷之。
不義甚矣。
二世而滅亡。
暴得者暴亡。
何以傳世久長。
與檀箕幷哉。
○朝鮮已降。
獨王儉城不下。
右渠之大臣成己。
復攻漢吏。
荀彘。
使右渠子長。
降相路人之子?。
告諭其民。
殺成己。
以故遂定朝鮮。
〈漢書補○按當此之時。
國破君亡。
大臣內叛。
成己獨能不
盡己未新羅阿達羅王二十六年高句麗新大王十五年百濟肖古王十四年。
〉凡一千三百一年。
己卯朝鮮箕子元年。
殷太師箕子東來。
周天子。
因以封之。
箕子。
子姓。
名胥餘。
殷紂之親戚也。
封於箕而子爵。
故號箕子。
〈史記註。
箕國名。
子爵也。
一統志雲。
西華。
故箕地。
在開封府城西九十裡。
初。
聖師食采於箕。
故稱箕子。
今邑中有箕子臺。
〉仕殷爲太師。
紂爲淫佚。
箕子諫。
不聽而囚之。
乃被髮佯狂而爲奴。
皷琴以自悲。
及周武王伐紂入殷。
命召公釋箕子囚。
問殷所以亡。
箕子不忍言。
王乃問以天道。
箕子爲陳洪範九疇。
〈見史記及書傳〉箕子。
不忍周之釋。
走之朝鮮。
武王聞之。
因以朝鮮封之〈洪範大傳〉而不臣也。
〈史記〉○東方。
初無君長。
有神人。
降于太白山檀木下。
國人立以爲君。
是爲檀君。
或曰。
名王儉。
國號朝鮮。
卽唐堯二十五載戊辰歲也。
〈按東方古記等書。
所言檀君事。
皆荒誕不經。
檀君首出。
必其人有神聖之德。
故人就以爲君耳。
古者神聖之生。
固有異於衆人者。
豈有若是無理之甚乎。
其所稱桓因帝釋。
出於法華經。
其他所稱。
皆是僧談。
羅麗之代。
尊崇異敎。
故其弊至此矣。
東方。
累經兵火。
國史秘藏。
蕩然無存。
而僧釋所記。
得保於巖穴之中以傳。
後世作史者。
悶其無事可記。
至或編入正史。
世愈久而言愈實。
使一區仁賢之方。
歸於語恠之科。
可勝歎哉。
若是不經之說。
一切不取。
庶欲洗刷襲謬之陋習爾。
夫先王制禮。
祀典最嚴。
今文化縣九月山。
有三聖祠。
自勝國至本朝。
祭桓因,桓?,檀君。
檀君祭之固當矣。
因?亟去勿疑。
非其鬼之祭。
此類是也。
〉敎民編髮蓋首。
君臣,男女,飮食,居處之制。
自此始焉。
初。
冀州東北之地。
東夷居焉。
堯德廣被。
卛皆歸化。
貢其皮服。
舜攝政。
置幽營二州。
覊屬諸夷。
〈按遼地。
古初爲東夷之地。
故禹跡所及。
至于右碣石。
而曰。
島夷皮服。
島夷。
指我東也。
我東地形。
三面阻海。
其狀如島。
故漢書朝鮮在海中越之象。
是也。
堯舜之際。
德敎漸敷。
東夷歸化者益多。
故以冀州東北之地。
爲幽州。
今遼河以西是也。
以靑州東北越海之地。
爲營州。
今遼河以東是也。
聖人之治。
務德不務廣地。
此蓋如後世覊縻州要以繫屬夷貊而已。
〉夏禹卽位。
會諸侯於塗山。
檀君。
遣子夫屢入朝。
至商王武丁八年甲子。
入阿斯達爲神。
在位一千十七年。
壽一千四十八雲。
崔氏溥曰。
唐虞至夏商。
世漸澆漓。
人君享國。
久長不過五六十年。
安有檀君。
獨壽千四十八年。
以享一國乎。
知其說之誣也。
前輩。
以爲傳世歷年之數。
此說近理。
近世權近。
入覲天庭。
太祖命賦詩。
以檀君爲題。
近詩曰。
傳世不知幾。
歷年曾過千。
時以近言爲是。
○檀君初都平壤。
後徙白嶽。
檀君薨後一百九十六年。
〈此年數。
當係于檀君子孫。
〉而箕子東封。
○初。
東方夷有九種。
曰??夷,方夷,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卛皆土着。
天性柔順。
喜飮酒歌舞。
或冠弁衣錦。
器用俎豆。
夏後太康失國。
夷人始叛。
及後相卽位。
征??夷。
明年又征黃夷。
七歲。
幹夷??夷。
賓于夏。
少康以後。
夷人始服王化。
方夷來賓。
自是獻其樂舞。
後槐三歲。
九夷賓于夏。
後洩卽位。
命??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始加爵命。
後發元歲。
諸夷賓于王門入舞。
桀之亂。
??夷入居邠,歧之間。
桀爲暴虐。
諸夷多內侵。
殷湯革命。
伐而定之。
仲丁六祀。
又有藍夷復叛。
自是諸侯。
或服或叛。
及武乙。
東夷寖盛。
遂分遷淮岱。
漸居中土。
所謂徐夷是也。
周初。
封商大師國於朝鮮。
時管蔡叛周。
招誘淮夷作亂。
周公征定之。
其後徐夷僭號。
穆王命楚滅之。
至楚靈王會申。
亦來同盟。
後越遷琅瑘。
遂陵暴諸夏。
侵滅諸小國。
秦幷天下。
其淮泗夷。
皆散爲人戶。
於是。
東夷之入居中國者皆盡。
〈按或問。
東夷古初種落寔繁。
地別號殊。
未必皆在我疆則子之編于此者。
何也。
曰其種。
雖不一。
而其地。
要不出遼瀋內外之地。
檀氏亦安知非九夷之一乎。
大抵東方。
木氣勝而多仁。
故兩漢書皆雲。
東夷天性柔順。
其言與我人。
資性相符。
尤爲可信。
且堯舜之際。
幽營在其治內。
檀君與堯幷立。
跨居鴨綠內外。
去聖人之化不遠。
是以其冠弁俎豆。
有中夏之風。
而箕子東來。
又施仁賢之化。
夫子之浮海欲居。
蓋以是也。
班範顔籕之言。
豈欺我哉。
後漢書及通典東夷傳。
論九夷始末。
故今附于此。
以備掌故之資。
〉 都平壤。
○築城郭。
○施八條之敎。
箕子之來。
中國人隨之者五千。
詩書禮樂醫巫陰陽蔔筮之流。
百工技藝。
皆從焉。
初至。
言語不通。
譯而知之。
敎民禮義。
使知中國之制。
父子君臣之道。
設禁八條。
其略。
相殺償以命。
相傷以穀償。
相盜者。
男沒爲其家奴。
女爲婢。
自贖者。
人五十萬。
雖免爲民。
俗猶羞之。
嫁娶無所售。
是以其民不盜。
無門戶之閉。
婦人貞信不淫。
其民飮食以籩豆。
崇信讓篤儒術。
釀成中國之風敎。
以勿尙兵鬬。
以德服強暴。
隣國皆慕其義歸附。
衣冠制度。
悉同乎中國。
〈漢書凾虗子補〉宋範曄曰。
箕子施八條之約。
使人知禁。
邑無淫盜。
門不夜扃。
回頑薄之俗。
就寬略之法。
行數百年。
故東夷。
通以柔謹爲風。
異乎三方。
仲尼以爲可居。
亦徒有以焉爾。
若箕子之省簡文條而用信義。
其得聖人作法之原矣。
唐柳宗元曰。
凡大人之道有三。
一曰正蒙難。
二曰法授聖。
三曰化及民。
殷有仁人曰箕子。
實具玆道。
以立于世。
故孔子述六經之旨。
尤慇懃焉。
當紂之時。
大道悖亂。
是用保其明哲。
與之俯仰。
晦是謨範。
辱於囚奴。
在易曰。
箕子之明夷。
正蒙難也。
及天命旣改。
生人以正。
乃出大經。
用爲聖師。
周人得以序彜倫而立大典。
故在書曰。
箕子歸作洪範。
法授聖也。
及封朝鮮。
推道訓俗。
惟德無陋。
惟人無遠。
用廣殷祀。
俾夷爲華。
化及民也。
卛是大道。
聚於厥躬。
天地變化。
我得其正。
其大人歟。
李氏晬光曰。
箕子八條。
隻有三條。
或疑幷五倫爲八雲。
〈按漢書。
所稱八條而隻擧三條。
三條卽洪範八政中司冦事也。
箕子爲治。
必不捨洪範而他圖。
八條恐指八政而言也。
〉 定田制。
敎民田蠶。
箕子用殷田制。
敎民以田蠶織作。
〈井田遺址在今平壤府南外城內〉不三年。
民皆向化。
禮俗以興。
朝野無事。
人民歡悅。
以都邑之江。
比黃河。
以其山。
比嵩山。
〈卽大同江。
永明嶺。
〉作歌頌禱其德。
韓氏〈百謙〉曰。
餘到平壤。
見箕田遺制。
阡陌皆在。
整然不亂。
古聖人經理籌畫。
變夷爲夏之意。
猶可想見。
其田形畒法。
與今孟子所論井字制不同。
其中含毬正陽兩門間區畫。
最爲分明。
其制皆爲田字形。
田有四區。
區皆七十畒。
大路之內。
橫而見之。
有四田八區。
四田四象之象耶。
八區八卦之象耶。
八八六十四。
正正方方。
其法象先天方圖。
噫此蓋殷制也。
孟子。
殷人七十而助。
七十畒。
本殷人分田之制。
箕子殷人。
其畫野分田。
宜倣宗國。
其與周制不同。
無疑矣。
惟玆阡陌。
數千年來。
變革改正。
難保其不差尺寸。
而其大略。
界區以一畒之路。
界田以三畒之路。
其三方九畒大路。
由城門達之永歸津頭。
似是往來通衢。
而非專爲田間阡陌而設。
然其必以十六田六十四區爲一甸。
則亦不無界限之意。
自此以外。
田界之路。
或有侵耕失古處。
則後人未知制作本意。
必以三畒爲準而正之。
無復有大中之分。
八卦法象。
雖不可尋。
而其以七十畒爲一區。
四區爲一田。
兩兩相幷而去。
則盡一野皆同矣。
按班史刑法志雲。
四井爲邑。
四邑爲丘。
四丘爲甸。
甸有六十四井雲雲。
其井邑丘甸之名。
雖用周制。
而以四起數。
四四成方。
與此脗合。
班氏之學甚博。
或恐有所沿襲來歷也。
其尖斜欹側。
不能成方處。
或一二田。
或一二區。
隨其地勢以爲之。
此則鄕人傳稱爲餘田雲。
雖周家井田之制。
其地。
難得如繩直準平。
而其不成處。
不可棄而不用。
則恐其制不得不如此也。
其公田廬舍之制。
雖不得考。
然其制田。
旣非井字之形。
則孟子所謂中有公田。
八家皆私百畒之制。
已逕庭矣。
意者殷之時。
雖田於野而其廬舍。
未必在田傍。
或皆聚居村落城邑之中。
其公田。
亦都在一隅之地。
未必介在私田之中。
糞耕耘穫之際。
遠近不同。
民有病者。
且人文漸備。
吉?禮縟。
七十畒。
爲不足於養生送死之資。
故姬周之有天下也。
順天因人。
增爲百畒。
且制井田之法。
八家同井。
中置公田。
壬午四年。
箕子朝周。
箕子。
以素車白馬。
〈殷人尙白也〉朝周。
過故殷墟。
感宮室毀壞生禾黍。
箕子傷之。
欲哭不可。
欲泣爲近媍人。
乃作麥秀詩以歌之。
其詩曰。
麥秀漸漸兮。
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
不與我好兮。
所謂狡童者。
紂也。
殷人聞之。
皆爲流涕。
〈竹書史記補〉宋曾鞏曰。
武王克商。
封箕子于朝鮮而不臣。
曰朝周者。
所謂於周爲客也。
〈按洪範一篇。
言王訪于箕子。
則王就而見之。
不敢屈也。
箕子稱武王。
曰而曰汝。
而自稱我。
終不臣周也。
然則曷爲受封而朝周乎。
曰武王之封。
固在箕子去之之後。
猶以客禮待之。
故箕子。
亦朝周而不憚。
曾氏之說是矣。
尙書大傳。
麥秀歌以爲微子所作。
與史記不同。
此未可詳。
而竹書記年。
武王十六年。
箕子朝周雲。
則箕子之朝周信然矣。
且以左傳證之。
僖公十五年。
秦穆公曰。
吾聞唐叔之封也。
箕子曰。
其後必大。
晉其庸可冀乎。
箕子若不朝周。
則此言。
何爲而作。
彼西戎之君。
亦何以聞之乎。
〉 戊午四十年。
箕子薨。
壽九十三。
葬平壤北兔山。
卞氏季良曰。
箕子。
武王之師也。
武王。
不以封於他方。
而于我朝鮮。
朝鮮人親炙。
君子得聞大道之要。
小人得蒙至治之澤。
其化至於道不拾遺。
此豈非天厚東方。
畀之仁賢。
以惠斯民。
而非人所能及也。
井田之法。
八條之約。
炳如日星。
吾邦之人。
世服其敎。
後之千祀。
如生其時。
愀然對越。
自有不得已者矣。
李氏廷龜曰。
天生蒸民。
必降聖賢。
作之君作之師。
遂其生立其敎。
羲軒堯舜之敎中土是已。
我東雖僻。
亦天民也。
而曰自檀君。
人文未彰。
倘微箕子之敎。
終爲左袵之俗。
箕子之敎東方。
猶羲軒堯舜之敎中土。
有不得而已者。
此非天意歟。
〈按皇天。
眷佑我邦。
太師東來。
篤我以彜倫。
敎我以禮樂。
使人淪肌浹骨。
涵育於大化之中。
雖其迹已遠。
其言已湮。
而民之受敎而服習者。
歷千祀而不泯。
傾覆于四郡二府之際。
夷于三國。
佛于羅麗。
而其禮義之根於心者。
則愈久不替。
是以聖人。
有欲居之意。
前史有君子之稱。
豈徒然哉。
莫非太師之敎使然也。
東人之不知其所以然。
猶魚遊於水而不知賴水以生也。
當時制作。
雖無傳者。
而今我人。
大冠白衣。
媍女之首餙。
說者謂殷之遺制。
其或信然也。
〉 壬戌朝鮮〈年代紀年無考〉○孔子卒于魯。
春秋之際。
王室微弱。
諸侯爭強。
孔子傷天下之無賢君也。
歎曰。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後又曰。
欲居九夷。
或曰陋。
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
戊戌朝鮮〈年代紀年無考〉○燕伯僭稱王。
侯欲伐不果。
亦稱王。
箕子薨。
子孫世君東方。
而年代無考。
至是。
燕易王僭號。
欲東略地。
朝鮮侯。
欲興兵伐燕。
以尊周室。
大夫禮。
諫之乃止。
使禮西說燕。
燕亦止不攻。
侯復稱王。
〈文獻通考。
魏略補。
○按是時。
周爲共主而燕伯稱王。
其罪當伐。
朝鮮侯。
眇然在荒服之外。
欲擧問罪之師。
其意大矣。
然而無桓文之才。
列國之助。
不量其力。
挑禍隣國。
則義聲未彰。
而必先受禍。
大夫禮之謀國。
亦可謂忠矣。
且問燕之罪。
以其僭號而末乃尤而效之。
其尊周之心。
果安在哉。
〉 庚辰朝鮮〈年代紀年無考〉○王否。
服屬于秦。
尋薨。
子準立。
初。
朝鮮稱王。
其後子孫稍驕虐。
燕將秦開。
甞質於東胡。
胡甚信之。
歸以襲破東胡。
攻朝鮮西方。
取地一千餘裡。
至滿潘汙爲界。
朝鮮始弱。
及秦幷天下。
王否畏秦。
遂服屬於秦。
不肯朝會。
否。
箕子四十世孫也。
尋薨。
子準立。
〈文獻通考魏略補。
〉 辛巳王準元年。
壬辰十二年。
燕齊趙民來投。
始全燕時。
略屬眞番朝鮮。
爲置吏築障塞。
秦滅燕。
屬遼東外徼。
及二世立。
天下大亂。
燕齊趙民愁苦。
稍稍亡歸朝鮮者。
數萬口。
〈漢書。
文獻通考補。
○按此中國人來投之始。
中國有變一隅。
東韓常爲逃難之所。
歷世皆然。
此誠安危之機也。
處置得宜則莫非我民。
若失其道。
易以生變。
處之當如何。
散處州郡。
安其田業。
簡其才勇。
編之行伍。
拔其豪俊。
授以職任。
使不失所而已可也。
若失於節制。
使之聚而成羣。
則飢附飽颺。
喜怒易生。
而至於難制矣。
此時秦亂。
燕齊趙民之來投者。
數萬口。
後日衛滿來降。
封之百裡。
令守西邊。
滿以亡命鷙悍之姿。
擁數千之衆。
而詿誘前來數萬失所之民。
如之何不羣然影從也。
箕王處失其宜。
終以滅亡。
可爲後來之戒。
〉 戊戌十八年八月。
北貊緻梟騎。
助漢伐楚。
貊。
東夷國名。
己亥十九年。
與漢。
以浿水爲界。
漢旣定天下。
以盧綰爲燕王。
以燕所築遼東障塞。
爲遠難守。
復修遼東古塞。
至浿水爲界。
〈漢書補。
〉 丙午二十六年。
燕人衛滿來降。
拜爲博士。
守西鄙。
漢燕王盧綰。
反入?奴。
衛滿亡命。
聚黨千餘人。
推?蠻夷服。
東走出塞。
渡浿水來降。
說王求居西界故秦空地上下障。
與諸亡命。
爲國藩屛。
王信寵之。
拜爲博士。
賜以圭。
封之百裡。
令守西邊。
〈漢書。
文獻通考。
魏略補○按以小事大。
以弱服強。
以夷狄歸中國。
此不易之定理也。
我東。
地偏國小。
昵近中華。
唯不失大國之援。
然後可以自存矣。
衛滿聚黨數千人。
乘亂出奔。
則是中國之叛民也。
王。
乃容受叛民。
使守西鄙。
欲與大邦爲讐。
幸以此時。
天下新定。
呂後志在休養。
故不至用兵。
若遇如漢武者。
卽不待衛滿之叛。
而問罪之師。
亦必東駕矣。
〉 戊申二十八年。
〈朝鮮王衛滿元年。
○是歲僭國一。
〉衛滿。
叛襲王都。
王南奔。
滿。
稱朝鮮王。
都王儉城。
滿居西鄙。
誘亡黨稍衆。
乃遣人詐告王。
言漢兵十道至。
求入宿衛。
遂還攻王。
王與滿戰不敵。
將其左右宮人。
及餘衆數千人。
南奔馬韓。
自箕子至準四十一世。
凡九百三十年而失國。
崔氏〈溥〉曰。
箕子。
以明疇之學。
高不臣之志。
斂以東歸。
敷八條之敎。
行井田之制。
其深仁厚澤。
足以固結民心。
而壽國脈於綿遠矣。
吾東方禮俗之美。
聞於天下。
夫子有欲居之志。
漢史稱仁賢之化。
唐書美君子之國。
宋朝以爲禮樂文物之邦。
涵虗子亦曰。
詩書仁義之國。
則吾箕子過化存神之妙。
惠我東方者。
歷千萬祀而如一日也。
惜其載籍不傳。
文獻無徵也。
○滿擊破朝鮮。
稍役屬眞番,朝鮮諸夷。
及故燕齊亡命者。
王之。
都王儉。
會。
孝惠高後時。
天下初定。
遼東太守。
約滿爲外臣。
保塞外。
以故滿得以兵權財物。
侵降其傍小邑。
眞番臨屯。
皆來服屬。
地方數千裡。
〈漢書補。
○按史記及前漢書。
始立朝鮮傳。
又按或言衛滿。
是中國之人。
不係朝鮮臣子。
則不當在簒賊之例雲。
此言不是。
史旣雲滿來降。
又雲以滿。
拜爲博士。
又雲求入宿衛。
其臣事之跡明矣。
亦梁侯景之流也。
綱目於侯景。
曷甞不以簒賊待之耶。
通鑑。
與檀箕幷稱三朝鮮。
有若德同義均者然。
其義誤矣。
〉 王。
攻破馬韓。
都金馬郡。
〈今益山郡也。
〉 王南奔。
攻馬韓破之。
自立爲韓王。
是爲武康王。
〈今益山五金寺峯西。
有雙陵。
高麗史雲。
後朝鮮武康王及妃陵也。
俗號永通大王陵。
又箕準城。
在龍華山上。
〉準。
王馬韓。
不與朝鮮相往來。
其子友親。
留在國。
因冐姓韓氏。
○韓地在朝鮮東南海上。
其種有三。
曰馬韓。
曰辰韓。
曰弁辰。
卽卞韓也。
〈晉梁二書作卞韓〉馬韓在西。
有五十四國。
其地北與樂浪。
南與倭接。
辰韓在東。
十有二國。
其地北與穢貊。
南近倭。
弁辰在辰韓之南。
亦有十二國。
地近倭。
凡七十八國。
大者萬餘戶。
小者數千戶。
各在山海間。
皆古辰國也。
馬韓最大。
共立其種爲辰王。
都目支國。
〈今未詳〉盡王三韓之地。
其諸國王先。
皆是馬韓種人。
辰韓耆老。
自言秦之亡人。
避苦役。
來韓國。
馬韓割其東界地與之。
言語有類。
秦人或謂之秦韓。
其王常用馬韓人作之。
世世相繼襲。
不得自立爲王。
明其爲流移之人也。
弁辰不知其始祖。
屬於辰韓。
與辰韓雜居。
亦有城郭。
衣服居處。
與辰韓同。
言語風俗相似。
號三韓。
〈後漢書杜氏通典補〉韓氏〈百謙〉曰。
我東方。
在昔自分爲南北。
其北。
本三朝鮮之地。
後爲高句麗。
其南。
乃三韓之地。
後漢書雲。
弁韓在南。
辰韓在東。
馬韓在西。
其指三韓地方。
亦已詳矣。
後赫居世。
爲辰韓所推。
而新羅始焉。
溫祚。
滅馬韓。
而百濟興焉。
首露據辰韓南界。
伽倻之南。
智異之東。
皆其所有。
疑卽弁韓之地也。
然則南自南。
北自北。
本不相攙入。
雖其界限。
不知的在何處。
而恐漢水一帶。
爲限隔南北之天塹也。
林氏象德曰。
是時朝鮮旣亡。
三韓洪荒。
人民隨地聚居。
各爲部落。
間有?長。
皆稱曰國。
三韓所統無慮七十餘國。
朝鮮濊貊之間。
小國不可殫記。
自新羅肇興。
數十年間。
高句麗起於浿北。
百濟起於漢南。
而諸小國或降或滅。
皆爲三國郡縣。
〈按後漢書。
及三國魏志。
始立三韓傳。
文獻通考曰。
馬韓人。
知田蠶作綿布。
出大栗如梨。
有長尾鷄長五尺。
邑落雜居。
亦無城郭。
作土室形如塚。
開戶在上。
不知跪拜。
無長幼男女之別。
不貴金寶錦罽。
不知騎乘馬牛。
惟重纓珠。
以綴衣爲餙。
又懸頸垂耳。
大卛皆魁頭露紒。
布袍草履。
其人壯勇。
少年有築室作力者。
輒以繩貫脊皮。
縋以大木。
嚾呼爲健。
常以五月。
祭鬼神。
晝夜酒會。
羣聚歌舞。
舞輒數十人相隨。
蹋地爲節。
十月。
農功畢。
亦復如之。
諸國邑。
各以一人主祭天神。
號爲天君。
又立蘇塗。
建大木。
以懸鈴皷。
事鬼神。
蘇塗之義。
有似浮屠。
其南界近倭。
亦有文身者。
其國各有帥。
大者自名爲臣智。
其次爲邑借。
散在山海間。
無城郭。
有愛襄國,牟水國,桑外國,小石索國,大石索國,古誕者國,臣濆沽國,伯齊國,速盧不斯國,優休牟涿國,古離國,怒藍國,月支國,咨離牟盧國,素謂乾國,古爰國,莫盧國,卑離國,占離卑國,臣釁國,支侵國,狗盧國,卑彌國,監奚卑離國,古蒲國,緻利鞠國,冉路國,兒林國,駟盧國,內卑離國,感奚國,萬盧國,辟卑離國,舊斯烏旦國,一離國,不彌國,友半國,狗素國,捷盧國,牟盧卑離國,臣蘇塗國,莫盧國,古臘國,臨素半國,臣雲新國,如來卑離國,楚山塗卑離國,一難國,狗奚國,不雲國,不斯濆邪國,爰池國,乾馬國,楚離國。
凡五十餘國。
大國萬餘家。
小國數千家。
摠十餘萬戶。
臣智。
或加侵呼臣雲遣支報安邪踧支濆臣離兒不例拘邪秦支廉之號。
其官有魏卛善,邑君,歸義侯,中郞將,都尉,伯長侯。
○辰韓。
其俗名國爲邦。
弓爲弧。
賊爲冦。
行酒爲行觴。
相呼皆爲徒。
諸小邑。
各有渠帥。
大者名臣智。
次有險側。
次有樊穢。
次有殺奚。
次有邑借。
皆其官名。
土地肥美。
宜五穀。
知蠶桑作縑布。
乘駕牛馬。
嫁娶以禮。
其俗男女有別。
以大鳥羽送死。
其意欲使死者。
飛揚。
國出鐵。
韓穢倭皆從取之。
諸市買皆用鐵。
如中國用錢。
又以供給二郡。
俗喜歌舞飮酒皷琴瑟。
其瑟形如築。
彈之亦有音曲。
兒生便以石壓其頭。
欲其匾。
故辰韓人皆匾頭。
男女近倭。
亦文身。
便步戰兵仗。
與馬韓同。
其俗行者相逢。
皆住讓路。
○弁辰。
亦有城郭。
衣服居處。
與辰韓同。
言語風俗相似。
祠祭鬼神有異。
施竈皆在戶西。
其人形皆長大美髮。
衣服?凈。
而刑法嚴峻。
其國近倭。
故頗有文身者。
辰弁二國。
有已柢國,不斯國,弁彌離彌凍國,弁接塗國,勤耆國,難彌離彌凍國,弁古資彌凍國,弁古淳是國,冉奚國,弁半路國,弁樂奴國,軍彌國,弁軍彌國,弁彌烏耶馬國,如湛國,弁甘路國,戶路國,州鮮國,馬延國,弁狗邪國,弁走漕馬國,弁安邪國,弁瀆盧國,斯盧國,優中國。
合爲二十四國。
大國四五千家。
小國六七百家。
摠四五萬戶。
○此爲二十五國。
恐軍彌國疊錄也。
〉 己酉馬韓王箕準元年。
癸醜馬韓〈衛氏朝鮮〉秋。
濊君南閭降漢。
漢置滄海郡。
濊。
亦朝鮮之地。
漢令彭吳開道。
通濊貊朝鮮。
濊君南閭卛男女二十八萬口。
詣遼東內屬。
帝以其地爲滄海郡。
〈濊國古城。
在今江陵府東。
○漢書補○後漢書。
始立穢傳。
〉 〈按。
此中國置郡之始。
山川區別。
風氣殊異。
嗜欲不同。
言語不通。
聖人因時設敎。
所以達其志。
而通其俗也。
我東。
與中華山川隔絶。
是天生別區。
不可列於中國之郡縣明矣。
是以唐虞三代之際。
惟聞貢其皮服獻其樂舞。
覊縻之而已。
未聞並呑割裂。
必欲爲中國之地。
而後已也。
漢武帝窮兵黷武。
惟事四夷。
地雖廣而德不務。
威雖加而惠不暢。
徒弊中國。
得不補失。
顧何益哉。
滄海郡建未幾而罷矣。
四郡建未幾而合矣。
玄菟移郡治矣。
樂浪省東部矣。
力不能守。
而擧措顚倒。
徒爲夷濊之所笑。
豈不爲中國羞哉。
後日唐高宗欲縣麗濟。
元世祖亦置行省。
大明太祖將置鐵嶺衛。
皆欲襲漢武之侈心。
而未達古聖王之道者也。
〉 乙卯馬韓〈衛氏朝鮮〉漢罷滄海郡。
漢丞相公孫弘。
以罷敝中國。
奉無用之地。
諫罷之。
〈漢書補。
〉 壬申馬韓〈朝鮮王右渠〉朝鮮王右渠。
殺漢遼東都尉涉何。
衛滿卒。
傳子。
及孫右渠。
誘漢亡人滋多。
又未甞入見。
辰國欲上書見天子。
又壅閼不通。
是歲。
漢使涉何誘右渠。
終不肯奉詔。
何去至界上臨浿水。
使禦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
卽渡馳入塞。
遂歸報天子曰。
殺朝鮮將。
帝爲其名美。
卽不詰。
拜何爲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何。
發兵襲攻殺何。
〈按辰國者。
馬韓也。
通典曰。
箕準逐馬韓王。
自立爲辰王是也。
東方自檀君立國。
專心事大。
至于箕子。
白馬朝周。
後君亦欲伐燕。
以尊周室。
至此已爲劉漢。
而一脈拱北之誠。
終始不懈。
此東人之所以見稱於中國。
而亦能保守邦域者也。
至於衛氏。
與檀箕。
?模自別。
而旋緻覆滅。
由不得其術故也。
〉 夏六月。
漢伐朝鮮。
帝募天下死罪爲兵。
遣樓船將軍楊僕。
從齊浮渤海。
左將軍荀彘。
出遼東。
〈漢書補○按。
我東。
三邊環海。
一隅連陸。
誠四面受敵之國也。
東南緣海。
接近倭域。
乘船冦掠。
無所不到。
又與中國失和。
則陸從遼碣。
水由渤海。
漢魏隋唐之事。
可鑑也。
知此意。
則海防邊圉之策。
當加之意。
而要不使挑釁而緻變也。
〉 癸酉馬韓〈是歲衛氏朝鮮亡〉春三月。
漢軍圍王儉城。
夏。
朝鮮人。
弑其君右渠出降。
大臣成己死之。
衛氏亡。
漢兵入朝鮮境。
朝鮮王右渠。
發兵拒險。
楊僕將齊兵七千人。
先至王儉。
右渠城守。
窺知僕軍少。
卽出城擊僕。
僕軍敗散。
遁山中十餘日。
稍求退散卒復聚。
荀彘擊朝鮮浿水西軍。
未能破。
天子爲兩將未有利。
乃使衛山。
因兵威往誘右渠。
右渠見使者頓首謝。
願降恐兩將詐殺臣。
今見信節請復降。
遣太子入謝。
獻馬五千匹及軍??。
人衆萬餘持兵方渡浿水。
使者及荀彘。
疑其爲變。
謂太子。
已服降。
宜令人無持兵。
太子亦疑使者荀彘詐殺之。
遂不渡浿水復引歸。
山還報天子。
天子誅山。
彘破水上軍。
乃前至城下。
圍其西北。
楊僕亦往會居城南。
右渠遂堅城。
數月未能下。
彘所將燕代卒多勁悍。
僕將齊卒已甞敗亡困辱。
卒皆恐將心慙。
其圍右渠。
常持和節。
彘急擊之。
朝鮮大人。
乃陰間使人私約降。
僕往來言尙未肯決。
彘數與僕期戰。
僕欲就其約不會。
彘亦使人求間隙。
降下朝鮮。
朝鮮不肯心附僕。
以故兩將不相能。
〈按。
自古兩將出師邀功絶域。
未有能和者。
故朝鮮能間之。
而兩將終不能保其功名。
〉彘心意。
僕前有失軍罪。
今有朝鮮私善。
而不能降。
疑其有反計。
未敢發。
天子。
以兩將圍城乖異。
兵久不決。
使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征之。
有便宜得以從事。
遂至。
彘曰。
朝鮮當下。
久之不下者。
樓船數期不會。
具以素所意告曰。
今如此不取。
恐爲大害。
遂亦以爲然。
乃以節召僕入彘營計事。
卽命彘麾下執僕幷其軍。
以報天子。
天子誅遂。
彘已幷兩軍。
卽急擊朝鮮。
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按尼谿濊音之反〉,將軍王唊〈音頰〉,相與謀曰。
始欲降樓船。
樓船今執。
獨左將軍幷將戰益急。
恐不能與戰。
王又不肯降。
〈按右渠雖亡國之君。
亦非等閑人〉陰,唊,路人。
皆亡降漢。
路人道死。
夏。
泥溪相參。
使人殺右渠降漢。
自衛滿至右渠。
凡三世八十六年而亡。
許氏〈穆〉曰。
衛滿未有積仁行德。
徒以亡人。
以詐逐王準。
奪之國而幷之。
不義甚矣。
二世而滅亡。
暴得者暴亡。
何以傳世久長。
與檀箕幷哉。
○朝鮮已降。
獨王儉城不下。
右渠之大臣成己。
復攻漢吏。
荀彘。
使右渠子長。
降相路人之子?。
告諭其民。
殺成己。
以故遂定朝鮮。
〈漢書補○按當此之時。
國破君亡。
大臣內叛。
成己獨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