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關燈
姓。

     一本例。

    書官書謚。

    予賢之辭而官謚無考者略之。

     一賢臣。

    死節而不書後代之追謚者。

    欲以明其不事二姓之本意也。

    〈若鄭夢周之類。

    〉 一賢臣事蹟本末。

    鄕貫世系。

    收入於書卒之下。

    言行可敬者。

    雖略必書。

    事業之已見於上者。

    不再錄。

    小人亦著其行事。

    以存鑑戒。

    〈事業關國家興衰者。

    旁搜採輯。

    雖多不厭。

    如金庾信,徐煕,尹瓘,趙沖,金就勵,金方慶,三元帥。

    及牧圃之類。

    若隻緻力文翰而已者。

    略書大槩。

    如李奎輔之類。

    〉 一高麗王子卒。

    依漢諸王例。

    可考者書之。

     一褒奬節義。

    是史家之第一義。

    而諸史。

    於三國已上多闕。

    今皆表而出之。

    〈若馬韓之周勤。

    衛氏之成己。

    百濟之甕山城將遅受信之類。

    〉 一遯世高蹈。

    立幟吾道者。

    旁搜尤緻其詳。

    若韓惟漢,李資玄,安裕,禹倬之類。

    〈郭輿。

    舊史書以處士。

    今削之。

    ○高麗史。

    不立隱逸傳。

    使一代高逸。

    多緻淪沒。

    可惜。

    〉 一綱目之法。

    盜賊書死。

    簒賊之臣書死。

    嚴討賊也。

    〈新羅末王隆書死。

    依範增楊?例。

    〉身犯簒弑者。

    後代雖著功業。

    皆去官書死。

    〈高勾麗明臨答夫之類。

    〉亂臣〈高勾麗蓋蘇文高麗李資謙崔忠獻怡沆林衍之類〉,?孽〈瀋暠〉,反君賣國之賊。

    〈瀋暠黨之類。

    〉覆載所不容而漏於天網。

    老死牖下者甚多。

    皆特書死。

    若嬖幸亂政之臣。

    具官書死。

    〈具官所以著時君尊寵之失。

    書死。

    所以誅其人亂政之罪。

    舊史多此例。

    今從之。

    林氏之言。

    似不必然。

    林氏曰。

    舊史惡其人則多書死。

    是則用法有低昂而反臣賊子。

    又無以加其律矣。

    今是書。

    於此輩之卒。

    多略之而其不得已者。

    書卒削官。

    今不從。

    〉 ○凡災祥。

    依例而日食,地震,災異之必書者而通鑑闕之。

    今據本史皆書。

    〈會綱。

    已有此例。

    〉 一綱目之法。

    無統之世。

    天災多不書。

    而通鑑於三國天災。

    多書之。

    今悉改定。

    〈會綱亦然。

    〉○〈右十八節。

    綱目本例而此爲東國之書。

    其例。

    不得不有不同者。

    故條列如右。

    而雜例之不得附于上者。

    別開于左方。

    〉 一此書大體。

    因乎通鑑而參以歷代本史。

    旁採諸家節略之史。

    而高麗以後。

    兪氏提綱節刪之繁簡得中。

    故多採用。

    諸書及文集散錄之有關於掌故。

    者並博採而去取焉。

     一東國歷代。

    與中國相通。

    故中國文籍亦參考。

    而節取之。

    〈三國文籍漫滅。

    故金氏三國史。

    引用中國成篇者甚多。

    〉 一東方之史。

    始於三國。

    故三國以前。

    全無可徵。

    今此書檀箕事蹟。

    雜取古記及中國史成之。

    三韓始終。

    亦無所傳。

    取中國史補入。

    〈又詳雜說。

    〉 一朱子答趙師淵論綱目曰。

    綱。

    欲謹嚴而無脫落。

    目。

    欲詳備而不煩冗。

    李果齋綱目序曰。

    綱。

    倣春秋而參取羣史之良。

    目。

    倣左氏而稽合諸儒之粹。

    今此書。

    一遵成憲。

    立綱附目。

    皆取諸史。

    不敢擅有改革而其不得已處。

    或發特例。

     一綱目紀事之例。

    有追言其始者。

    有遂言其終者。

    人物之例。

    有因卒而見者。

    有因辭罷而見者。

    今此書亦然。

     一舊史荒怪不經之說。

    一切刪去。

    別爲辨證一篇。

    而有以示僞而書者。

    有以傳疑而書者。

     一帷薄之間。

    淫褻隱惡。

    近於禽獸。

    而或有難詳者。

    不必汚穢史筆。

    而一一書之。

    今多略之。

     一事或出於列傳諸志。

    隻有年而月日無考者。

    書于當年之末。

     一三國時制度典章無傳。

    今參考其可言者。

    別爲一論。

    目下細註之。

    以備一代之制。

     一參考諸史之得失異同。

    爲考異一篇。

    又東事之別爲說而不可附于正文者。

    爲雜論一篇。

    又東方地理名號。

    疆域界限。

    諸說不同。

    莫能究詰。

    爲地理考一篇。

     一先儒史家評論間。

    取其切要。

    若當時史官則稱史官。

    中國人。

    亦有論及者則書之。

    〈如班,範,柳宗元,曾鞏,馬端臨之類。

    ○竊附愚見者則正文下。

    書按而細註之。

    〉 一採據書目 三國史記〈高麗金富軾撰。

    有本紀,列傳,雜志,年表。

    凡五十卷。

    ○按三國。

    當時各有史官記事。

    而麗濟二國則隋唐用兵。

    新羅之末。

    萱,裔交亂。

    故歷代圖籍。

    皆無可考。

    金氏撰史。

    於新羅則依本史之遺存者。

    麗濟則尤無可徵。

    隻憑所謂古記斷爛之傳。

    三國並取中國史以補之。

    其爲書也。

    疎略訛謬。

    殆不成史家規模。

    金氏。

    身都將相。

    奉敎撰史則宜其博取文籍。

    又開獻書之路而顧不能焉。

    苟簡成編識者恨焉。

    〉 三國史略〈本朝權近,李詹,河崙。

    奉敎撰。

    用編年體。

    一名東國史略。

    取金氏三國史撰輯。

    〉 三國遺事〈高麗中葉僧無亟一然撰。

    凡五卷。

    其書本爲佛氏立敎之源流而作。

    故間有年代之可考。

    而專是異端虗誕之說。

    後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