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授延平之學
關燈
小
中
大
,追随他的人特别多,要說其中能夠深入思考、竭力而行、造詣極深的人,隻有羅仲素一個人而已。
劍浦人李延平是羅仲素的親傳弟子,學業完成後,獨居在山野之中,在水竹之間編茅為屋,世上很少有人知道他。
與他一同求學的鄧迪(字天啟,沙縣人)唯獨評價他:“願中(李延平的字)這個人,好像盛水的玉壺和中秋的月亮一樣,晶瑩剔透、潔白無瑕,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朱松和李延平原本是同師受業的朋友,把鄧迪看做是自己的知音。
朱熹小時候,經常聽說李延平,内心仰慕他很久了。
從同安回去以後,朱熹不顧數百裡之遠,前往拜谒李延平并接受他的教導。
朱熹從小就失去父親,曾經跟劉屏山學習。
長大後,便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李延平。
至于論說學問,還沒有契合,他每次在李延平面前朗誦稱心的文章,李延平也沒有表示肯定。
李延平對他說:“做學問的方法,不在于話多,隻要靜坐使自己的内心澄澈,體會感受天理。
長期堅持這麼做,就可以逐漸明白,講解闡述自己的學術理論才能讓人信服。
”朱熹常常在沉靜之中,感受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産生前表現出的景象是怎樣的,而追求所謂的中庸之道。
朱熹境界水平之高,從這裡也能看出來。
朱熹對李延平的話不服,可能是年輕氣盛的原因吧。
後來反複體會李延平的話,好像有所領悟,于是他放棄了所有以前學的東西,拜李延平為師。
朱熹曾對他的門生趙師夏說:“我開始學習的時候,也是追求空洞浮華的文辭,喜歡相同的觀點而厭惡異端學說,喜歡宏大的論斷而恥于細枝末節。
對李延平的話認為何必這麼費事,心中懷疑,感到不服。
現在才知道他沒有欺騙我。
”朱熹的學問切實,是從這裡開始的。
朱熹徹底地改變後,李延平特别贊賞他,在給他的朋友羅博文的書信中寫道:“朱熹學習十分用功,樂于向善,怕失道義,我們這群人中很少有他這樣的。
”又說:“這個人悟性非常高,刻苦學習的勁頭令人敬畏,闡述學問特别能探尋其中的微妙之處。
”還說:“這個人沒有别的追求,單純的專心緻志研究學問。
一開始講學的時候,很受道理束縛,現在逐漸能融會貫通,在日常事務中能夠專心下功夫。
如果在這上面漸漸純熟,那麼就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而朱熹也說:“很高興能夠跟李延平老師交往,每次從他那裡學習回來,所學到的都是更加高深的學問。
”老師和徒弟互相投合達到這樣的程度。
朱熹到李延平處求學,每次都住在西林院的僧人惟可的住所,方便早晚往來去求教。
白天聽聞的道理,晚上逐字逐句思考,就像是書上說的“溫故知新”那樣,有所疑惑則第二天再請教老師。
【評論】 學問也有很多種,古人在不同的學術領域都有很出名的。
至于研究義理的學問,漢代儒學家雖然也有精辟的論述(清末陳澧撰寫的《漢儒通義》七卷記載得非常詳細),但到宋代的儒學家才分析得最清楚、論述得最透徹。
現在的人隻是在學校課堂中學習知識,卻不知道真正的儒學。
這些知識要麼空洞淺薄,要麼專注于表面,這個弊端和從前的科舉制度一樣,所謂的什麼甘蔗最後都變成渣子。
朱熹所拜的老師,像屏山、草堂、籍溪、延平四位學者,都是朱松的朋友,朱松把他們留給自己的兒子。
世上當父親的,隻知道積攢金錢留給子孫,哪裡知道把賢師良友留給子孫呢? 朱熹才見到李延平的時候,不是非常合拍,最後才後悔自己的見識膚淺,從而虛心接受教育,李延平也傾盡所學教導朱熹。
例如在給朱熹的書信中寫道:“我早年跟随羅仲素老師學習,從年輕的時候就對學問有些粗略的認識,等到中年的時候毫無建樹,被俗事纏身。
幸運的是這些年遇到了朱熹,在頹廢的境遇中一同研究闡述學問,如果不是受此激發,恐怕就要頹廢終老吧,遇到朱熹是多麼值得欣慰啊。
”
劍浦人李延平是羅仲素的親傳弟子,學業完成後,獨居在山野之中,在水竹之間編茅為屋,世上很少有人知道他。
與他一同求學的鄧迪(字天啟,沙縣人)唯獨評價他:“願中(李延平的字)這個人,好像盛水的玉壺和中秋的月亮一樣,晶瑩剔透、潔白無瑕,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朱松和李延平原本是同師受業的朋友,把鄧迪看做是自己的知音。
朱熹小時候,經常聽說李延平,内心仰慕他很久了。
從同安回去以後,朱熹不顧數百裡之遠,前往拜谒李延平并接受他的教導。
朱熹從小就失去父親,曾經跟劉屏山學習。
長大後,便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李延平。
至于論說學問,還沒有契合,他每次在李延平面前朗誦稱心的文章,李延平也沒有表示肯定。
李延平對他說:“做學問的方法,不在于話多,隻要靜坐使自己的内心澄澈,體會感受天理。
長期堅持這麼做,就可以逐漸明白,講解闡述自己的學術理論才能讓人信服。
”朱熹常常在沉靜之中,感受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産生前表現出的景象是怎樣的,而追求所謂的中庸之道。
朱熹境界水平之高,從這裡也能看出來。
朱熹對李延平的話不服,可能是年輕氣盛的原因吧。
後來反複體會李延平的話,好像有所領悟,于是他放棄了所有以前學的東西,拜李延平為師。
朱熹曾對他的門生趙師夏說:“我開始學習的時候,也是追求空洞浮華的文辭,喜歡相同的觀點而厭惡異端學說,喜歡宏大的論斷而恥于細枝末節。
對李延平的話認為何必這麼費事,心中懷疑,感到不服。
現在才知道他沒有欺騙我。
”朱熹的學問切實,是從這裡開始的。
朱熹徹底地改變後,李延平特别贊賞他,在給他的朋友羅博文的書信中寫道:“朱熹學習十分用功,樂于向善,怕失道義,我們這群人中很少有他這樣的。
”又說:“這個人悟性非常高,刻苦學習的勁頭令人敬畏,闡述學問特别能探尋其中的微妙之處。
”還說:“這個人沒有别的追求,單純的專心緻志研究學問。
一開始講學的時候,很受道理束縛,現在逐漸能融會貫通,在日常事務中能夠專心下功夫。
如果在這上面漸漸純熟,那麼就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融合。
”而朱熹也說:“很高興能夠跟李延平老師交往,每次從他那裡學習回來,所學到的都是更加高深的學問。
”老師和徒弟互相投合達到這樣的程度。
朱熹到李延平處求學,每次都住在西林院的僧人惟可的住所,方便早晚往來去求教。
白天聽聞的道理,晚上逐字逐句思考,就像是書上說的“溫故知新”那樣,有所疑惑則第二天再請教老師。
【評論】 學問也有很多種,古人在不同的學術領域都有很出名的。
至于研究義理的學問,漢代儒學家雖然也有精辟的論述(清末陳澧撰寫的《漢儒通義》七卷記載得非常詳細),但到宋代的儒學家才分析得最清楚、論述得最透徹。
現在的人隻是在學校課堂中學習知識,卻不知道真正的儒學。
這些知識要麼空洞淺薄,要麼專注于表面,這個弊端和從前的科舉制度一樣,所謂的什麼甘蔗最後都變成渣子。
朱熹所拜的老師,像屏山、草堂、籍溪、延平四位學者,都是朱松的朋友,朱松把他們留給自己的兒子。
世上當父親的,隻知道積攢金錢留給子孫,哪裡知道把賢師良友留給子孫呢? 朱熹才見到李延平的時候,不是非常合拍,最後才後悔自己的見識膚淺,從而虛心接受教育,李延平也傾盡所學教導朱熹。
例如在給朱熹的書信中寫道:“我早年跟随羅仲素老師學習,從年輕的時候就對學問有些粗略的認識,等到中年的時候毫無建樹,被俗事纏身。
幸運的是這些年遇到了朱熹,在頹廢的境遇中一同研究闡述學問,如果不是受此激發,恐怕就要頹廢終老吧,遇到朱熹是多麼值得欣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