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懲淫僧巧斷忤逆案 忘形迹罰出押櫃錢
關燈
小
中
大
人,總不免有些害怕。
正待想方法躲避不去,無奈那跟随已闖進方丈來了,對法緣請了個安,将金琰的名片遞上說道:&ldquo金大老爺要請大師父前去。
&rdquo法緣接了名片,現出躊躇的樣子說道:&ldquo我與金大老爺僧俗殊途,并且我平日素不與聞外事,何以要請我去呢?&rdquo跟随的答道:&ldquo金大老爺是這麼吩咐的,至于因何要請大師父去,卻不知道。
&rdquo法緣賠笑說道:&ldquo且請坐下來,辛苦了你,我這裡有點兒小意思,請你喝一杯茶吧!&rdquo邊說邊從櫥裡取出一串錢來,遞給那跟随。
在衙門裡當差的人,誰不是見錢眼開的,假意推辭了一下,即随謝收了。
法緣打着笑臉問道:&ldquo金大老爺打發你來請我,究竟為的什麼事?你斷沒有不知道的道理,請你說給我聽,我也好有個打算。
我出家人不是不識好歹的,将來決不負你幫忙的好意。
&rdquo 跟随的有錢到了手,自覺不好意思不說,便将張劉氏上堂繳款,和金琰問答的言語,一一述了一遍道:&ldquo我們大老爺,不絕口地稱贊大師父慈悲,是個好和尚,所以吩咐我拿名片來請。
大師父盡管放心前去,我們大老爺若有不高興的意思,也不教拿名片來請了。
&rdquo 法緣點頭道:&ldquo這話不差,金大老爺若來拘我傳我,便不妥當。
是這般客氣地請我去,大約沒有妨礙。
&rdquo遂便換了一身僧衣,和跟随的一同到縣衙裡來。
法緣以為既是拿名片請來的,一定在花廳裡相見,賓主對坐着談話,就是那跟随的也這麼着想,教法緣在門房裡等候,自己上堂來回禀。
金琰揮手說道:&ldquo叫他上來。
&rdquo法緣聽說是堂見,就知道有些不妙。
堂見照例得下跪,覺得面子上不大好看,然大老爺既傳谕堂見,怎敢違拘?隻好硬着頭皮,走上堂去。
立在兩排的三班六房衙役,照例齊喝一聲堂威,已吓得法緣和尚抖索索地跪下,口裡說不出話來。
金琰很和平地問道:&ldquo你是舍利寺的當家僧法緣麼?&rdquo法緣應是。
金琰道:&ldquo你擡頭看看這人是誰?&rdquo說時用手指着張劉氏。
法緣望了望張劉氏,金琰問道:&ldquo你認識她嗎?&rdquo法緣道:&ldquo這是貧僧隔鄰的張大娘子,貧僧認識的。
&rdquo金琰又指着張天爵問道:&ldquo你認識他是誰麼?&rdquo法緣道:&ldquo他是張大娘子的兒子張天爵。
&rdquo金琰道:&ldquo你知道他母子,為什麼到本縣這裡來的麼?&rdquo 法緣道:&ldquo貧僧曾聽得張大娘子說,這孩子很不率教訓,并且兇暴忤逆異常,貧僧因張家就在隔鄰,張漢誠先生在日,又常和貧僧往來,有些交誼。
曾幾次勸張天爵用心詩書、孝順寡母,隻是這孩子人小脾氣大,不但不聽貧僧的勸告,反罵貧僧多事。
貧僧自思出家人,本不應管人家家事,也就不顧與他争閑氣。
誰知他越大越心高氣傲,近幾個月以來,時常聽得他母子在家争吵,有時竟至母子相打起來。
張大娘子每次因怄了兒子的氣,便到貧僧寺裡來哭訴。
前兩日張天爵居然将張大娘子,推倒在地,按住痛打。
貧僧聽得張大娘子,大叫救命的聲音,到他家解勸,親眼看見張天爵打他娘的情形。
貧僧雖是出家人,不肯輕生真惱,然看了也實在難過,張大娘子憤極了要送忤逆,貧僧便沒有勸阻。
今日因聽得張大娘子在家号泣,貧僧過去探問,才知道大老爺吩示她繳納棺木錢的事。
貧僧見她無力湊繳,隻好借兩件袈裟給她典押。
&rdquo 金琰問道:&ldquo張劉氏送忤逆的狀紙,也是你替她做、替她寫的麼?&rdquo法緣道:&ldquo張大娘子因張天爵種種忤逆不孝的情形,都是經貧僧親目所見的,所以求貧僧替她做狀紙。
&rdquo金琰又點了點頭道:&ldquo好和尚,你共有幾件袈裟?&rdquo法緣道:&ldquo舊袈裟還有,新袈裟就隻典押的那兩件。
&rdquo金琰道:&ldquo像典押的這種袈裟,新制的時候,花多少錢一件?&rdquo法緣見金琰專盤問這些不相幹的話,不知是什麼用意,卻又不敢不規規矩矩地回答。
擠在堂上觀審的閑人,因見這案子将法緣和尚傳來了,多料到有好把戲看。
臨時增加來看的人不計其數,擁擠得除公案前邊,尚留了一塊兒隙地外,簡直連針也插一口不下了。
這許多許多旁觀的人,聽得金琰專問這些閑話,問得法緣臉上紅一陣、白一陣,都覺得有趣,都存心要看一個結果,沒一個舍得走開。
隻聽得法緣答道:&ldquo新制一件大紅緞袈裟,得花二十來兩銀子。
&rdquo 金琰故作吃驚的樣子說道:&ldquo什麼袈裟,得着這麼多的銀子?本縣是讀書出身,這樣值錢的袈裟,倒不曾看過。
當票現在哪裡?本縣随取出那兩件袈裟來見識見識。
你的當票呢?&rdquo法緣見越問越奇離了,益發摸不着頭腦,即從懷中掏出一張當票來答道:&ldquo當票在這裡,連本帶息得十二串五百多錢,才能贖取出來。
&rdquo衙役接了當票呈上公案。
金琰看了看說道:&ldquo本縣也拿不出這大宗款子來贖當,且叫這當店裡記賬再說。
&rdquo又回頭向跟随的說道:&ldquo拿這當票到通濟當店去,取這兩件袈裟,并請通濟的老闆一同前來,快去,快去!&rdquo 跟随的領命去了,沒一會兒就帶了通濟的老闆,連同袈裟到來。
那老闆也照例跪下,金琰見是一個六十來歲的老人,滿臉慈祥之風,連忙招了招手,叫衙役呼他起來問道:&ldq
正待想方法躲避不去,無奈那跟随已闖進方丈來了,對法緣請了個安,将金琰的名片遞上說道:&ldquo金大老爺要請大師父前去。
&rdquo法緣接了名片,現出躊躇的樣子說道:&ldquo我與金大老爺僧俗殊途,并且我平日素不與聞外事,何以要請我去呢?&rdquo跟随的答道:&ldquo金大老爺是這麼吩咐的,至于因何要請大師父去,卻不知道。
&rdquo法緣賠笑說道:&ldquo且請坐下來,辛苦了你,我這裡有點兒小意思,請你喝一杯茶吧!&rdquo邊說邊從櫥裡取出一串錢來,遞給那跟随。
在衙門裡當差的人,誰不是見錢眼開的,假意推辭了一下,即随謝收了。
法緣打着笑臉問道:&ldquo金大老爺打發你來請我,究竟為的什麼事?你斷沒有不知道的道理,請你說給我聽,我也好有個打算。
我出家人不是不識好歹的,将來決不負你幫忙的好意。
&rdquo 跟随的有錢到了手,自覺不好意思不說,便将張劉氏上堂繳款,和金琰問答的言語,一一述了一遍道:&ldquo我們大老爺,不絕口地稱贊大師父慈悲,是個好和尚,所以吩咐我拿名片來請。
大師父盡管放心前去,我們大老爺若有不高興的意思,也不教拿名片來請了。
&rdquo 法緣點頭道:&ldquo這話不差,金大老爺若來拘我傳我,便不妥當。
是這般客氣地請我去,大約沒有妨礙。
&rdquo遂便換了一身僧衣,和跟随的一同到縣衙裡來。
法緣以為既是拿名片請來的,一定在花廳裡相見,賓主對坐着談話,就是那跟随的也這麼着想,教法緣在門房裡等候,自己上堂來回禀。
金琰揮手說道:&ldquo叫他上來。
&rdquo法緣聽說是堂見,就知道有些不妙。
堂見照例得下跪,覺得面子上不大好看,然大老爺既傳谕堂見,怎敢違拘?隻好硬着頭皮,走上堂去。
立在兩排的三班六房衙役,照例齊喝一聲堂威,已吓得法緣和尚抖索索地跪下,口裡說不出話來。
金琰很和平地問道:&ldquo你是舍利寺的當家僧法緣麼?&rdquo法緣應是。
金琰道:&ldquo你擡頭看看這人是誰?&rdquo說時用手指着張劉氏。
法緣望了望張劉氏,金琰問道:&ldquo你認識她嗎?&rdquo法緣道:&ldquo這是貧僧隔鄰的張大娘子,貧僧認識的。
&rdquo金琰又指着張天爵問道:&ldquo你認識他是誰麼?&rdquo法緣道:&ldquo他是張大娘子的兒子張天爵。
&rdquo金琰道:&ldquo你知道他母子,為什麼到本縣這裡來的麼?&rdquo 法緣道:&ldquo貧僧曾聽得張大娘子說,這孩子很不率教訓,并且兇暴忤逆異常,貧僧因張家就在隔鄰,張漢誠先生在日,又常和貧僧往來,有些交誼。
曾幾次勸張天爵用心詩書、孝順寡母,隻是這孩子人小脾氣大,不但不聽貧僧的勸告,反罵貧僧多事。
貧僧自思出家人,本不應管人家家事,也就不顧與他争閑氣。
誰知他越大越心高氣傲,近幾個月以來,時常聽得他母子在家争吵,有時竟至母子相打起來。
張大娘子每次因怄了兒子的氣,便到貧僧寺裡來哭訴。
前兩日張天爵居然将張大娘子,推倒在地,按住痛打。
貧僧聽得張大娘子,大叫救命的聲音,到他家解勸,親眼看見張天爵打他娘的情形。
貧僧雖是出家人,不肯輕生真惱,然看了也實在難過,張大娘子憤極了要送忤逆,貧僧便沒有勸阻。
今日因聽得張大娘子在家号泣,貧僧過去探問,才知道大老爺吩示她繳納棺木錢的事。
貧僧見她無力湊繳,隻好借兩件袈裟給她典押。
&rdquo 金琰問道:&ldquo張劉氏送忤逆的狀紙,也是你替她做、替她寫的麼?&rdquo法緣道:&ldquo張大娘子因張天爵種種忤逆不孝的情形,都是經貧僧親目所見的,所以求貧僧替她做狀紙。
&rdquo金琰又點了點頭道:&ldquo好和尚,你共有幾件袈裟?&rdquo法緣道:&ldquo舊袈裟還有,新袈裟就隻典押的那兩件。
&rdquo金琰道:&ldquo像典押的這種袈裟,新制的時候,花多少錢一件?&rdquo法緣見金琰專盤問這些不相幹的話,不知是什麼用意,卻又不敢不規規矩矩地回答。
擠在堂上觀審的閑人,因見這案子将法緣和尚傳來了,多料到有好把戲看。
臨時增加來看的人不計其數,擁擠得除公案前邊,尚留了一塊兒隙地外,簡直連針也插一口不下了。
這許多許多旁觀的人,聽得金琰專問這些閑話,問得法緣臉上紅一陣、白一陣,都覺得有趣,都存心要看一個結果,沒一個舍得走開。
隻聽得法緣答道:&ldquo新制一件大紅緞袈裟,得花二十來兩銀子。
&rdquo 金琰故作吃驚的樣子說道:&ldquo什麼袈裟,得着這麼多的銀子?本縣是讀書出身,這樣值錢的袈裟,倒不曾看過。
當票現在哪裡?本縣随取出那兩件袈裟來見識見識。
你的當票呢?&rdquo法緣見越問越奇離了,益發摸不着頭腦,即從懷中掏出一張當票來答道:&ldquo當票在這裡,連本帶息得十二串五百多錢,才能贖取出來。
&rdquo衙役接了當票呈上公案。
金琰看了看說道:&ldquo本縣也拿不出這大宗款子來贖當,且叫這當店裡記賬再說。
&rdquo又回頭向跟随的說道:&ldquo拿這當票到通濟當店去,取這兩件袈裟,并請通濟的老闆一同前來,快去,快去!&rdquo 跟随的領命去了,沒一會兒就帶了通濟的老闆,連同袈裟到來。
那老闆也照例跪下,金琰見是一個六十來歲的老人,滿臉慈祥之風,連忙招了招手,叫衙役呼他起來問道:&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