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懲淫僧巧斷忤逆案 忘形迹罰出押櫃錢

關燈
表面上做得很幹淨,外人隻是如此猜疑,卻拿不着他們苟且行為的證據。

    張劉氏自張漢誠死後,家裡确是四壁蕭條,一點兒遺産沒有,替人家做針線洗衣服,也是實情。

    唯張天爵是否不聽教訓,是否将張劉氏推倒在地,便不得而知。

    金琰問道:&ldquo外邊人議論的僅有法緣和尚呢,還有别人沒有呢?&rdquo 這本地的人道:&ldquo不曾聽說有别人,但是還聽說有一件好笑的事。

    張家對門是一家姓王的,家資富有,那個大家都稱他為王大少爺的,是本地一個最有名的好色之徒。

    隻是生性悭吝異常,一錢如命,不知在何時看上了張劉氏,屢次向張劉氏調情。

    大約張劉氏嫌他鄙吝,不願相從。

    有一次不知怎的,這王大少爺在街上被張劉氏扭住不放,一面破口大罵,一面舉手打王大少爺的嘴巴。

    虧得過路的人極力解勸,問起緣由,據張劉氏說王大少爺屢次調戲她,她都沒理會,這次又向她調戲,并說出些不中聽的話,不由得不扭打起來。

    王大少爺被打得一言不發,自捧着臉回家去了。

    當時有人在旁聽得的說:&lsquo張劉氏因怪王大少爺不該對她提法緣和尚的話,說的她惱羞成怒了。

    &rsquo所以有這場口舌。

    &rdquo 金琰道:&ldquo王大少爺有多大年紀了?&rdquo這本地人道:&ldquo論年紀也有四十來歲了,隻因他沒有兒子,又不服老,歡喜聽人稱呼他少爺。

    若有不知道的人,稱呼一聲老爺,他必不高興地問道:&lsquo我是你的老爺,你是我的少爺嗎?&rsquo因此一般人都稱他王大少爺。

    &rdquo 金琰打聽明白了,心喜這案倒很順手,毫不費事就探詢出來了。

    次日即派人将張劉氏傳來,金琰坐堂說道:&ldquo你這忤逆的兒子,本縣決定将他按律處死,不過本縣還有一點兒可憐他年幼的心思,想給他一具棺木安葬。

    這一具棺木,至少也得十多串餞,這十多串錢,本縣不能掏腰包,更不能動用公款,隻得仍向你要。

    你和他母子一場,他雖忤逆不孝,死有餘辜,但是他既死了,你給他一具棺木,也見見你做娘的情分。

    這錢你何時能繳納上來,本縣便何時将他處死。

    &rdquo張劉氏道:&ldquo小婦人家徒四壁,一時從哪裡去籌措這十多串錢呢?&rdquo金琰搖頭道:&ldquo這個本縣不管。

    你何時繳納,本縣何時按律辦他便了。

    下去,休得啰唣!&rdquo張劉氏隻得下去。

     金琰又審訊了幾件案情,下午接連審訊,正在訊案的時候,衙役上堂報稱張劉氏繳款來了。

    金琰頓時停了審訊,傳張劉氏上堂來。

    張劉氏跪下說道:&ldquo青天大老爺,吩咐小婦人繳納棺木錢,現在小婦人已籌措了十二串錢,遵示特來繳納。

    &rdquo說着回頭望望堂下,即有一個粗人肩着十二串制錢,送上堂來。

     那時用的制錢,照例大小相同,每百錢串起來,兩頭小、中間大,唯有當店裡出來的制錢,便沒有小的。

    定例如此,因為用小錢去買物品,店家多挑剔不要,貧民典質度日,若典來的錢又不能用,豈不苦惱?所以當店裡不用小錢,都是兩頭一樣大的,謂之平頭典錢。

    無論什麼人一見,便知道是由當店裡出來的。

     金琰看那粗人肩送上來的十二串錢,每串都是平頭典錢,即問張劉氏道:&ldquo你既是家徒四壁,這十二串錢,怎的來得這般迅速?&rdquo張劉氏道:&ldquo小婦人哪有這力量,這錢是借了人家的衣服,向當店裡典押得來的。

    &rdquo金琰問道:&ldquo能典押十二串錢的衣服,也就不壞了,你倒認識這種闊人。

    這闊人是誰,難得他肯替你幫這種大忙,你如何認識這樣好人的?&rdquo 張劉氏道:&ldquo并不是闊人,就是小婦人隔壁舍利寺的法緣大師父,借給小婦人兩件袈裟。

    因為小婦人家中貧寒,每日替人縫洗衣服,舍利寺的師父們,有僧衣破了,就送給小婦人縫補;換下來的也送給小婦人洗滌,是這般已有兩三年了,因此小婦人認識法緣大師父。

    今日小婦人受了大老爺的吩咐,回家着急籌不出這宗大款,就在家号哭起來,被法緣大師父聽得了哭聲,親來詢問原由。

    小婦人訴說了一番苦情,承大師父慈悲,願意幫助小婦人。

    不過他手邊也沒有錢,所以取出兩件袈裟給小婦人去當。

    &rdquo 金琰不住地點頭道:&ldquo好大師父,難得難得。

    石泉縣有這樣好和尚,本縣如何能不見他一面。

    &rdquo說着即回顧侍立在旁邊的跟随道:&ldquo快取本縣的名片,去舍利寺請法緣大師父,即刻前來,好了結這樁逆案。

    &rdquo跟随的應聲去了。

     金琰又問張劉氏道:&ldquo是兩件什麼材料的袈裟,典押在哪家當店裡?&rdquo張劉氏道:&ldquo兩件袈裟都是大紅緞子的,一件嶄新;一件隻八成新了。

    因袈裟不及平常的衣服值價,所以兩件僅當十二串錢,押在通濟當店裡。

    &rdquo金琰道:&ldquo棺木錢既經繳來了,這逆子是辦定了,本縣給你母子見面決别一場。

    &rdquo遂吩咐衙役提張天爵上來。

     張天爵提到,法緣和尚也同時傳到了。

    法緣和尚正坐在舍利寺裡,等候張劉氏的消息,心中好不自在。

    忽見小和尚來報,縣衙裡打發人來了,心中懷着鬼胎的人,就不禁吓了一跳,連忙對小和尚搖手低聲說道:&ldquo你去回我不在家就是了,進來報什麼呢?&rdquo小和尚道:&ldquo不中用,他知道師父沒出外,我也已經說了師父在方丈裡。

    那人來得很客氣,他拿了縣大老爺的名片,說金大老爺要請師父就到衙門裡去。

    &rdquo 法緣見說拿名片來請,心裡稍安了一些,隻是情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