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學是為什麼的?

關燈
說,這種觀點不僅是一種科學信念,而且也是一種教義和願望時。

    當人們看到一座由強固的壕溝護衛起來的教堂堅持其教義時,科學作為正在成長起來的一位年輕巨人開始摧毀這些教義&mdash&mdash這一代人通過成功地将科學應用于技術問題而變得自負起來,并且已經喪失了畏懼感,這種畏懼感是伴随着一切真正的知識而來的。

    就像勝利的野蠻人那樣,不管他們是摧殘文化者(vandals)還是加爾文派的教徒(Calvimists),将他們的被征服者的最感親切的創造物摧毀得一千二淨,于是,我們的唯物主義者發展起一種對部分的人類哲學的憎恨感,那些部分的人類哲學指向他們狹隘的概念範圍以外的地方。

    被人稱為哲學家是一種侮辱,而成為一名信仰者則屬于印度賤民(untouchables)中的人了。

     現在,我對這些人毫無憎惡之心,盡管我看到他們的心胸多麼狹隘,風格多麼低下。

    我認為,他們已經提出了一個可以稱道的宗旨。

    他們幫助建立了一種理智,這種理智強大到足以抵抗一個反動教堂的粗暴幹預,而且他們追求自己的路線,形成新的一代人,這代人不受宗教戒條的束縛,從而也沒有什麼斧子可以去磨。

     至于唯物主義本身,今天無需對它進行拒斥。

    我隻須補充一點:唯物主義者聲稱,物質、生命和心理之間的關系或相互作用等問題雖被錯誤地提出,但結果卻可能證明完全有效。

    唯物主義者所犯的一個令人失望的錯誤是根據他們的科學尊嚴在上述三個概念之間作出武斷的區分。

    他們接受其中一個概念而拒斥另外兩個概念&mdash&mdash他們的借口是科學的内在成功和外在成功,以及當代思辨哲學(speculativephilosophy)的荒謬&mdash&mdash這些概念中的每一個概念,包含着與其他概念同樣多的終極真理,可是每一個概念在特定時間達到的發展階段卻頗為不同。

     生機論和唯靈論 我想在這裡拒斥的另外一種解決辦法并不否認我們問題的有效性;恰恰相反,它試圖通過建立兩個或三個彼此獨立的存在領域來解決問題,每一個存在領域與另一個存在領域有明顯的區别,這是由于存在或不存在特定因素的緣故。

    人們可以分辨這三種假說;第一種假說在生命和心理之間劃出界限,生命和無生命自然屬于一類[笛卡爾(Descartes)],而心理則是一種新的和天賜的實體,憑籍這種實體,人類與其餘的創造物(creation)得以分開。

    另一方面,第二種假說則将生命和心理合在一起,受無機自然中無法找到的一種力量所引導,從而基本上與這種力量不同[生機論(vitalism)]。

    第三種解決辦法堅持三重區分,并且在這三個領域的每一個領域裡尋找特别活躍的原理[舍勒(Scheler)]。

    在這三種假說中,生機論迄今為止已獲得最大的重要性,因為許多透徹的和高度靈活的假說已經為人們所作出,用以建成一種真正的科學理論。

    鑒此,生機論問題将在後面幾頁反複地得到我們的注意。

    這裡,我隻是解釋為什麼我一開始必須拒斥整個解釋類型。

    回答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在缺乏廣闊背景的情況下,這種回答似乎有點兒不能令人滿意。

    生機論類型的解決辦法實際上沒有解決問題,隻不過是對問題的重新命名而已。

    通過對問題的重新命名,強調了問題,從而在那個方面要比原始的唯物主義優越得多。

    但是,如果認為一個新名稱就是一種解決辦法,那麼,一俟這種想法被廣泛接受的話,勢必會對科學帶來許多危害。

    然而,暫且不論其他兩種形式的解決辦法,就拿生機論來說,在科學家的隊伍裡從未得寵過,尤其在生物學家的圈子裡從未受到過青睐。

    承認自己是一個生機論者,需要十分的勇氣,因此,讓我們對這些人表示敬意,他們願意犧牲自己的名譽和學術生涯去從事他們認為是真正的事業。

     數量、順序和意義的整合 通過拒斥這些類型的解決辦法,我已經暗示了我們的心理學将必須提供的那種解決辦法。

    這種解決辦法既不能忽視心身(mind-body)問題,也不能接受這三個領域由于不可逾越的鴻溝而彼此分離的觀點。

    這裡,我們的心理學的這種整合性質(iute- grativepuality)便愈加明顯起來。

    唯物主義試圖通過用部分貢獻解釋整體的辦法來實現一種簡單的體系。

    為了真正達到整合,我們必須用每一部分的貢獻來建立我們的體系。

    當我們注視自然、生命和心理等科學的時候,我們可以從每一領域提取特定的和特别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說,從第一個領域中提取數量(quan-tity)概念,從第二個領域中提取順序(order)概念,從第三個領域中提取意義(meaming)概念(在德文中用Sinn表示)。

    因此,我們的心理學必須為上述所有各種概念提供一個位置。

    讓我們逐一讨論。

     數量和質量 現代的科學心理學是從量化開始的。

    心理功能可用純粹的量化術語來表示[韋伯定律(Weber&rsquosIaw)〕,而且自那時以來,由數量引發的興趣對進一步發展我們的科學所造成的危害與提供的好處一樣多。

    另一方面,我們發現有些人試圖對每樣東西都進行測量,例如對感覺、情緒、智力都進行測量;然而,有些人則對心理問題能否經得起量化處理持否定态度;就他們而言,心理學屬質的範疇,而非量的範疇。

    根據我的意見,這種由來已久的量-質對立壓根兒不是真正的對立。

    這種對立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由于在物理科學中忽視了量的本質所緻,如此的忽視是令人悔恨的。

     确實,現代科學發端于量的測量。

    今天的物理學家花了很大的力氣來使他的測量越來越精細;但是,他不會測量任何東西,也不會測量每樣東西,而是僅僅測量以某種方式或其他方式對其理論有所貢獻的結果。

    這裡,要對物理學的量化測量的全部作用進行讨論是不可能的。

    但是,僅僅收集數量決非物理學家要做的事,這樣說是公平的。

    物理學家經常感到興趣的是,在一個特定的量中可測量特征的分布,以及這些分布所經曆的變化。

    物理學家憑借數學公式來描述兩種事實,這些數學公式可能包含一些具體的數字,但是其中的一些抽象數字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組成成分。

    數學公式主要在這些抽象數字之間建立起一種确定的關系(relationship)。

    于是,測量便具有這樣的作用,也即檢驗它意欲描述的一個過程的方程的有效性,也就是說,已經确立的關系的有效性。

    然而,這樣一種關系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量化關系,其中,任何一個具體數字都是這種量化關系;它的數量不再與質量相對立。

    但是,當一個人僅僅考慮個别的事實及其測量過的數量,同時忽視它們的分布方式時,誤解便産生了。

    然而,後者與前者的真實性一樣多,它表明了我們讨論的條件或過程的特性或性質。

    一個簡單的例子應當可以澄清這一點:在肥皂泡沫中,肥皂粒子之間的内聚力盡可能彼此結合在一起。

    它們是通過肥皂膜包圍起來的空氣而保持平衡的,如果肥皂泡沫收縮的話,肥皂膜的壓力便會增加。

    因此,肥皂必須在一定空氣容量的表面保持分布,這種分布将是這樣的,即盡可能少地占據空間。

    由于一切固體中,球體對已知表面來說具有最大的體積,或者對已知體積來說具有最小的表面,因此肥皂将使自身分布在球體表面上。

    這樣的說法在我看來既有質量又有數量;對于後者,因為它說到每個粒子在這裡而不在其他某個地方;而對于前者,因為它安排了一種明确的形态,并具有對分布而言的一切特征。

    一俟我們的注意被吸引到這一點上,我們将發現在大量的情形中難以确定一種陳述是量的還是質的。

    一個物體以恒定的速度(velocity)運動;它确實是數量方面的,但同樣也确實是質量方面的,不論我們認為該物體具有哪種速度,情形都是一樣,即它既是數量的又是質量的。

    由此可見,當速度随時間的正弦或餘弦(sineorcosineoftime)而變化時,物體便實施一種周期性的運動,這種運動在性質上與直線運動(translatorymovement)十分不同。

     我們從這些例子中得出結論:對物理科學的量的數學描述(遠非與質的對立)隻不過是表示質的一種特殊的正确方式。

    我不用證明就可以補充說,一種描述可能是量化的,而毋須同時是最确切的描述。

    在圓的兩種分析公式中:x2+y2=r2,r=常數,第二個公式更加直接地表述了圓的特定性質,從而比第一個公式更加合适。

     現在,我們可以為我們的心理學吸取一點教訓了:它可以是完全量化的,而并不喪失其作為一門質量科學的特征,另一方面,此刻甚至更為重要的是,它可能不害臊地又是屬于質量方面的,這是因為,如果它的質的描述是正确的,它将在某個時候可能使這些質的描述轉化成量的術語。

     順序 讓我們現在轉到&ldquo順序&rdquo的讨論上來,這一概念導源于生命科學。

    我們能否為這個概念提供一個令人滿意的界說呢?當每個物體均在一定的位置上,而這個位置由它與其他一切物體的關系所決定時,我們便談到了一種有序的安排。

    這樣看來,在胡亂地堆滿雜物的倉房中物件的安置并不是有序的,而我們客廳中的家具的安排卻是有序的。

    與此相似的是,當每一部分的事件在其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并以特定方式發生時,我們談到了事件的有序發展[黑德(Head)」,因為所有其他一些事件也是以它們的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和特定方式發生的。

    例如,當一名經過實踐訓練的演奏者彈奏一個音調時,一種有序的事件發展便是鋼琴琴鍵的運動;可是,當一條狗跑過鋼琴鍵盤并将琴鍵壓下時,那僅僅是事件的先後發生,談不上任何順序了。

     順序并非客觀範疇 上述兩個例子均可引起一種特定的異議,或者可能導緻一種特殊的順序理論。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反對的意見:&ldquo為什麼,&rdquo一名反對者說,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姑且稱他為P先生,P先生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