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學習和其他一些記憶功能(I)
關燈
小
中
大
想主義假設,一個對子與一個非對子的區分是通過對子的成員之間存在的聯結力量來進行的。
因此,一個系列的兩個相繼成員之間的聯想強度必定會周期性地變化,當奇數成員在偶數成員之前時,聯想強度就較強;當偶數成員在奇數成員之前時,聯想強度就較弱。
由此可見,第一個音節與第二個音節的聯結比第二個音節與第三個音節的聯結更強,第三、第四個音節的聯結比第四、第五個音節的聯結更強,如此等等。
我在上面的圖解中用環形方式聯結兩個相繼的音節,雙環比單環表示更強的聯想。
同樣的環形方式也用到ABC三個系列中去,但是這次不是意指通過學習這些新系列而創造的聯想強度,而是意指從舊的系列引渡到新的系列的聯想強度。
這樣,我們便可以看到,A和C兩個系列包含着四個有力的聯想,它們是通過四個原來系列的學習建立起來的,而系列B隻包含四個舊的較弱的聯想。
因此,如果團體形成僅因為聯想的話,那麼,系列A和C應當同樣容易學習,而且比系列B更容易學習。
按照聯想原則,這三個系列之間的其他各種差别并未使A比其他系列更有利,這已為威塔塞克的精辟讨論所表明。
每位被試參加12次試驗,也說是說,他們學習12組系列,其中4組屬預備性系列,3組屬關鍵性系列。
結果與産生聯想主義前提的預期發生矛盾:根據學習的難度,ABC三個系列的排列程序為:A>B>C,也就是說,C是最容易的,而A和B之間的細小差别也有利于B。
如果讀者想對這一結果進行充分讨論,那麼他必須轉到原先的問題上去。
然而,它的關系是清楚的:團體形成并不是聯想,也就是說,個别項目之間的聯結隻能在強度大小方面發生變化,但是組織卻不是這樣,通過組織,一個對子的兩個成員成了一個真正的單位,而且與下一個單位相分離。
在系列C裡面(這個系列是最容易學習的),對于作為對子而保持着;在系列A裡面(這個系列是最難學習的),同樣數目的強烈聯想如在系列C裡一樣保存着,但是,現在它不再成為一個對子兩個成員之間的聯想,而是成為前面對子最後一個成員和後面對子第一個成員之間的聯想;在系列B裡面,這種對于内部特征的較弱聯想仍舊保持着。
也就是說,在這些實驗中,聯想未被視作聯想本身,而是被視作這些聯想在系列組織中具有的功能。
當然,這意味着&ldquo聯想&rdquo一詞不再合适,因為聯結的種類起着決定性作用,對于這樣一個特征,聯想理論是沒有地位的。
要想具體解釋威塔塞克的實驗結果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我們在兩種可能性之間無法作出決定:(1)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個由對子音節k和I兩個成員組成的痕迹系統妨礙了一個新組織的形成,在這個新組織中,k和I則屬于不同的對子,k屬于前一個對于的第二名成員,而L則成為後一個對子的第一名成員;(2)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隻有當新過程具有同樣的組織時,KI痕迹就可以運作起來,可是,如果它是屬于系列A這種類型的話,也就是說,屬于iK、lm這種類型時,kl痕迹就不起作用了。
然而,鑒于我們的目的,在這兩種選擇之間作出決定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兩者都證明一個習得的系列是一種組織的系列,因此,痕迹也必須被組織。
有組織的痕迹和過程的相互作用以及再現定律 現在,讓我們着手處理這樣的問題,即痕迹系統在學習材料再現中的作用。
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痕迹和過程之間動力關系的一般原理中引伸出來,也就是說,前者将會影響後者,因此通過兩者的相互作用,痕迹不會喪失其穩定性(邊碼P.563)。
如果整個系列都被學習,那麼,它的痕迹系統便形成一個清晰的單位。
當被試開始朗誦該系列時,他的過程一定與這種痕迹系統進行交流。
因此,如果第一個音節已被朗誦,與這個音節對應的痕迹部分已經與一個過程進行了交流,而其他痕迹部分則沒有進行這種交流,結果,假如過程停止的話,整個痕迹系統将被下列事實所改變,也就是對整個痕迹系統的一個部分來說,已經發生了某種情況,可是其他部分則沒有發生什麼情況。
如果痕迹是穩定的,它将抗拒這種變化,其方法是誘導該過程的繼續,直到所有成員都已經與一個新過程進行交流為止;也就是說,痕迹将對過程得以發生并使過程&ldquo完整&rdquo的場施加一種力。
為了解釋再現,我們無需一種特定聯結的假設;确切地說,再現的可能性是随組織的事實而發生的,并遵循着痕迹和過程之間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
傳統的聯想定律應當被下列的系統闡述所取代:如果一個過程與痕迹系統的一個部分進行交流,那麼,整個痕迹系統将對該過程施加一種力,以便使它像當初創造該痕迹系統時的過程一樣完整。
這種系統闡述确實是與事實相一緻的,對此已有證明。
我可以作為缪勒和皮爾劄克(Pilzecker)的證人,他們的著作是純聯想主義文獻中最佳的作品之一,但是,沒有人會因為G.E.缪勒所持的對格式塔理論有利的偏見而譴責他。
缪勒和皮爾紮克的起始再現傾向支持了我們的理論 缪勒和皮爾劄克寫道:&ldquo如果有人對一名有教養的德國人說出&lsquoEisenhammer&rsquo一詞,那麼,他很可能會回憶出這樣一個詞組&lsquoDerGangnachdemEisenhammer&rsquo。
&rdquo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來說明同樣的情況。
這類經驗似乎使下述結論變得頗有根據:如果一系列相繼的觀念,經過一次或多次重複,形成了一個觀念的複合體,那麼這個複合體的每個組成成分,尤其是它的最終成員,若在意識中重現時,便具有一種首先再現第一個成員的傾向,然後又以适當順序再現其他成員。
我們将表明這種再現傾向,首先讨論複合體的起始成員,也即&ldquo起始再現傾向&rdquo(initialreproductivetendencyp.199)。
在上述引語中,必須區分兩個東西,即事實和對事實的解釋。
事實是指整個複合體通過它的一個部分恢複了原狀;對事實的解釋則在&ldquo起始再現傾向&rdquo這個術語中達到頂點,它把事實分解為兩個獨立成分之間的聯想關系。
确實,兩位作者對下列問題均未作出結論,即由部分引起的傾向是僅僅指向起始成員,該起始成員依次又再現了下一個成員,等等,還是它立即指向整個複合體的再現。
但是,他們在一個腳注裡讨論了這種選擇,而上述引文伴随着新術語的介紹卻出現在正文中。
通過創造和使用這個術語,他們接受了第一種解釋,而對一位不偏不倚的觀察者來說,第二種解釋無疑是更有點道理的解釋。
在上述的腳注中有英語例子,如果我們稍稍看一眼的話就會使這一點清楚起來:這不是什麼定冠詞或不走冠詞直接得到再現的問題,不是&ldquo該複合體中的第一個術語&rdquo直接得到再現的問題,而是主要單詞的含義得以完整的問題。
起始的再現傾向問題(關于它的效應,缪勒和皮爾劄克已經用無意義音節的特定實驗加以證明)證實了我們關于再現定律的陳述:一個痕迹的一部分&ldquo傾向于&rdquo建立引起整個痕迹的過程。
再現定律的量的方面 在上面的系統闡述中,使用&ldquo傾向于&hellip&hellip&rdquo這個詞是有目的的;它并不意味着這種陳述含糊其辭,不具有純粹的統計學意義;恰恰相反,它指出了該定律的量的方面:由痕迹施加的力(見邊碼p.567上我們的第一次系統闡述)可能在強度上有所變化,同時,影響過程的其他力也可能在強度上有所變化。
因此,我們的定律不是關于結果的定律,而是關于原因的定律;在我們上述闡釋所内涵的量的方面必須加以說明。
痕迹場向新過程施加的力有賴于許多條件,在這許多條件中間,交流的程度和種類一定十分重要,盡管此刻我們對它們說不出什麼。
然而,另一個條件是痕迹本身所固有的:由于痕迹對過程施加的影響與痕迹的穩定性有聯系,因此,它的力也必須是這種穩定性的直接作用:如果其他條件均相同,那麼,整個痕迹(wholetrace)的穩定性越強,部分過程在朝着完成的方向上也将越強烈地受到痕迹的影響。
痕迹的穩定性;作為組織的一個因素的接近性;無意義材料和有意義材料 整個痕迹的穩定性是指,在這個單位裡面,每個部分都被強大的力固定在其位置上,這種強大的力抗拒轉換(displacement)。
因此,一個痕迹的穩定性必須是它的動力結構的一種功能。
這種結構&ldquo越好&rdquo,整個痕迹就越有可能成為一個實際的單位,最終,各個部分相互依賴,并依靠該整體中它們的功能。
在前面幾章中,我們曾經研究過單位的形成,現在,我們可以把在那裡獲得的知識應用到目前的問題上來。
我們在那裡遇到接近性(Proximity),并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像接近性出現在聯想主義中一樣。
我們現在了解了它的含義。
接近性在再現中發揮了它的作用,表現在它把相鄰部分統一起來。
因此,盡管一個無意義音節系列中的每個音節與其他兩個音節鄰近,但是,它再現其中一個音節要比再現其他的音節較容易,也就是說再現同一對子中的一個音節更容易。
這是因為,單位形成除了接近性以外,還依賴一些因素。
那些相互&ldquo适合&rdquo的部分,即聯合起來形成&ldquo良好曲線&rdquo(goodcurve)的那些部分,比起那些沒有内在關系,單單依靠接近性聯系起來的部分更強烈地被統合。
這種&ldquo良好連續&rdquo(goodcontinuation)把有意義的課文與無意義的系列區分開來;因此,與理解有意義材料相一緻的過程比起與無意義系列相一緻的過程肯定更好地被組織,前者的痕迹一定比後者的痕迹更加穩定。
這種更大的穩定性将賦予前者的痕迹一種&ldquo更大的再現力量”如果它的一個部分與一個過程相互交流,那麼,整個痕迹便将對那個過程施加更大影響,如果無意義痕迹的一個部分與一個過程進行交流,那麼該痕迹對過程的影響便較小。
因為在前者的情形裡,過程在痕迹的穩定性中發現了對它以不同方式繼續前進所設置的阻力,而在後者的情形裡,這種阻力便較小。
我們回憶有意義材料要比回憶無意義材料更好,這恐怕是一個共同的經驗。
該經驗早由彪勒所證實,他的實驗同時表明,回憶并不是從一個部分到一個部分,而是從部分到整體。
因此,有意義材料與無意義材料之間的差别,不是聯想的數目和強度的差别[這是聯想主義所假設的(見邊碼p.556)],而是組織種類的差别。
正如實際上存在大量的形狀一樣,也存在大量的&ldquo觀念形成的&rdquo組織,彼此之間在種類、複雜性和穩定性方面均不相同。
再者,單憑接近性,就接近性本身而言,是沒有作用的。
它隻有通過對組織的影響才能進入原因系列中去。
即便在那裡,單憑它本身的力量也是不夠的。
我們已經看到,無意義音節系列隻有以明确的韻律被朗讀,它們才能夠被記住,也就是說,隻有當無意義音節被一種外來的因素所組織時,它們才能夠被記住。
但是,另一方面,馮·雷斯托夫的實驗也已經表明,在其他一些條件下,即使沒有這種外來影響,無意義材料也可以學得相當容易。
然而,在他的實驗中,接近性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對不同物體而言相似物的接近而已。
這裡,統合的原則是&ldquo孤立的&rdquo材料和&ldquo重複的&rdquo材料之間的梯度(請參閱第十一章,見邊碼p.485)。
在讨論他的實驗時,我們區分了兩種可能的解釋,它們主要解釋學習無意義音節時涉及的困難:一種可能的解釋以無意義音節的&ldquo單調性&rdquo(monotony)為基礎,另一種可能的解釋以&ldquo無意義&rdquo(nonsense)為基礎。
馮·雷斯托夫的實驗強調了第一種因素,該因素對第二個因素的促進作用迄今為止仍被忽視。
但是,要是認為其他因素一點不起作用的話,那是對他實驗結果的一種誤解。
我們剛剛讨論過,當一個痕迹産生自有意義材料時,要比一個痕迹産生自無意義材料時,一定具有更大的穩定性。
不過,對痕迹穩定性來說正确的東西也一定适用于組織過程本身,因為組織過程本身是組織痕迹的。
有意義材料比無意義材料更容易被組織,盡管把或多或少有點無意義的材料轉化成或多或少有點意義的材料可能較為困難,這種情況與我們逐步開始理解一個數學證明題時的情況一樣。
小結:任意聯結為動力組織所取代 如果要概括的話,我們可以說,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對聯想概念中的一個方面進行了考察:那就是聯想聯結的任意性(arbi-trargcharacter)。
我們已經看到,在一個整體中,任意地聯合起來的項目的組織在整類事例中隻是一個極端的例子而已,而且,即便在這個例子中,單單接近性也不是一個充足的因素。
例如,pud-sol這樣一個聯結肯定不是所有聯結的原型(archetype),或者,更确切地說,不是一切組織的原型。
相反,存在着無數的組織可能性,在這些組織中,整體中的成員被内在的關系結合在一起,在我們的理論中,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神經過程的動力關系。
這種情況會不會導緻&ldquoPsychologismus&rdquo,也就是心理學和邏輯呢? 這種理論似乎意味着一種極端的&ldquo心理邏輯學&rdquo(psycho-lo-gismus),也就是說,一切從邏輯上可以理解的關系都能通過心理學的或甚至生理學的存在關系而得到解釋。
這種觀點(在上一世紀末獲得了其基礎)受到了一些卓越的哲學家的猛烈攻擊,尤其是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Husserl),他聲稱要一勞永逸地将它批倒。
但是,他的論點卻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上面:在所有的心理學理論中,不論是含蓄的理論還是不言自明的理論,心理關系僅僅是事實的和外部的。
以此假設為基礎的&ldquo心理邏輯論&rdquo确實遭到了胡塞爾和其他哲學家的拒斥。
但是,這種批駁并不影響我們的心理邏輯學&mdash&mdash如果我們的理論可以被正确賦予這個名稱的話&mdash&mdash因為在我們的理論中,心理的和生理的過程,或者更确切地說心物過程,都是按照内在的關系被組織起來的。
這一點隻能簡略提一下。
它意味着在我們的理論中,心理學和邏輯學,存在和生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現實和真理,不再屬于完全不同的讨論範疇或領域。
正是在這裡,心理學必須證明我們第一章提出的整合功能(integrativefunction)。
作為一種力量的聯想:勒溫 現在是考慮聯想的另一方面的時候了,這個方面是一種力量,通過這種力量,再現得以發生(見邊碼p.559)。
對于舊概念中的這個方面,勒溫發動了最為猛烈的攻擊(1926年)。
他用下列的話概述了他的結論: &ldquo習慣形成(聯想)的實驗研究已經表明,由習慣導緻的結合無助于一種心理事件的運動;這樣一種解釋是錯誤的,如果人們看到習慣的基本方面&mdash&mdash以及練習的基本方面&mdash&mdash并非以零星的聯想形成來加工,而是以活動整體的轉化和創造來加工的話。
更為确切地說,在一切情形中,那些在意志或需要的壓力下産生的。
心理能量(也即應力狀态下的心理系統),才是心理事件的必要條件&rdquo(P.331)。
在上述引文中,勒溫一方面在結合之間作出正确區分,另一方面又在力量和能量之間作出正确區分。
他說:&ldquo單單聯結決非事件的&ldquo原因&rsquo,不論它們以何種形式存在&rdquo(pp.312-313)。
他以同樣的力量把這種區分應用于舊的原子論聯想主義和聯結的格式塔解釋之中。
應用于原子論聯想是容易的。
勒溫本人就運用了火車的類比:所有的列車車廂都連接在一起,但是,車廂的運動不是由于車廂連結(盡管連結對它們來說是必要的),而是由于火車頭的蒸汽動力。
确實,聯想的概念主要是一種解釋聯結的概念,但是,還難以看出它如何同時又實現了一種推動力量和保存能量的功能。
被賦予雙重功能(聯結功能和推動功能)的這個概念已經防禦不了對勒溫批判的反駁,因為聯想主義從未說過聯想的同一基礎能夠用這種雙重方式起作用。
但是,勒溫比這一論點走得更遠;他表明,如果&ldquo一個聯想的強度&rdquo由它在明确的指令或态度下産生的結果來測量的話,則該聯想強度可能不同于由任何指令下所做事情來測量的&ldquo聯想強度”或者,更确切地說,隻有前者才能被測量和界定,而後者在許多情況下可能為零。
換言之,按照聯想理論,把聯想界定為一種聯結是有意義的,可是,如果把聯想界定為一種&ldquo運動&rdquo,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我們的理論回避了勒溫的批評,它補充了: (1)力量。
正如我們所見,勒溫把同樣的批評也用來針對非聯想主義理論,該理論&ldquo考慮的不是一種鍊條式的成員聯結,而是作為事件&lsquo原因&rsquo的整體中各個部分的整合&rdquo(p.311),他在一個腳注中補充道,因為這樣一個假設并不運用動力系統中的張力概念。
想要檢查他在撰寫非同尋常的、有意義的和重要的文章時他如何證明其正确,這是不重要的。
相反,我們将會看到,他的批判是否可以應用于前面幾頁中提出的理論。
我們曾故意地把這個問題擱置起來,僅僅讨論一種痕迹可以對一個過程施加哪種影響,而不管這種過程是如何開始的。
但是,對我們問題的回答是把痕迹視作處于張力之下的動力系統,這樣一種張力将有利于一種過程并阻礙其他過程。
因此,勒溫的論點是否像影響聯想理論那樣對我們的假設産生影響,這點不再明顯了。
如果痕迹作為應力情況下的一種組織系統,它對一個過程施加一種力,那麼,它為什麼不能啟動一個過程,換言之,為什麼一個較大整體的一個部分的恢複不該導緻整體的再現(如果該整體與整個痕迹處于交流狀态,為什麼不該通過其本身而是通過它與痕迹的關系而導緻整體的再現),這一點也不再明顯了。
為什麼在所有的條件下,另一種(外部的)力也成為必要,這一點也不再明顯了。
就力而言,&ldquo自動的&rdquo或&ldquo自發的&rdquo再現,也就是說沒有&ldquo再現意圖&rdquo的再現,應當是完全可能的。
(2)能量。
不過,還有能量問題。
讓我們再從勒溫那裡引述一段話:&ldquo這種使一個過程發生,能夠作功(work)的能量必須被釋放出來。
因此,對每一個心理事件來說,必須提出這樣的問題,即有效能量的起源問題&rdquo(p.313)。
應力下的每個系統包含了能夠作功的能量,因此,勒溫作為事件&ldquo原動力&rdquo(motors)而引入的需要和準需要(意圖、決心等)得到了充分的裝備,用以發揮那種作用。
在我們的理論中,由于痕迹系統也是應力下的系統,因此,似乎也可以這樣認為,痕迹系統為過程補充了能量。
然而,這樣一種假設(如果認為痕迹系統是儲存了能量的話)會遇到很大困難。
由于再現在大量的單一場合是可能的,所以,痕迹系統中的能量儲存實際上也将是無限的,這樣一種假設幾無可能,以緻于無法得到承認。
那麼,我們如何說明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揭示勒溫理論中一個含蓄的特征。
我們已經看到,在勒溫的系統中,我寫一封信的原因在于我這樣去做的需要或準需要,也就是說,在于應力狀态下的一個系統,它最終為寫信的活動補充能量。
使用&ldquo最終&rdquo這個詞是有目的的,因為寫信的一連串活動,例如拉開抽屜取得必需的文具,旋開自來水筆,将椅子挪動到恰當的位置,一個字一個字地寫,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消耗了比需要系統中儲存的能量更多的能量;儲存在我們肌肉中的這種能量正在被釋放,并受該系統的指引。
充當活動的&ldquo原動力&rdquo的那個系統和執行活動之間的能量關系是一種十分間接的關系。
原始能量是通過釋放和指引這種能量來達到這一結果的,甚至在勒溫理論中也是如此。
這種知識使我們回到自發的再現上去。
一個較大整體過程的一個部分被重新喚起,并且與一個痕迹系統相交流。
因此,按照我們的假設,整個痕迹系統被置于新的壓力之下,因為隻有其中一個部分與一個過程進行交流,使應力通過各個過程的恢複而得以解除。
如果我們認為這種壓力的能量釋放了腦場裡面儲存的其他能量,以便使過程不斷進行,那麼,這種假設合理嗎?在我看來,這并沒有超越勒溫理論中内涵的一種假設,即認為寫信的願望成功地釋放了肌肉中儲存的能量。
也許,有可能作出一個更簡單的假設:由于張力而被置于痕迹系統中的能量可以直接進入新過程中去。
兩種假設都回避了痕迹假設(即認為痕迹是一種永不枯竭的能量儲存)中固有的困難。
在這兩種假設中,能量通過它與過程的交流而補充了痕迹系統,而過程依次又由痕迹系統之外的力量所引起,例如,知覺的情形便是如此。
因此,在我們的理論框架中,自發再現是完全可能的。
當然,這并不等于說,不受外部力量制約的自發再現是正常的,或者甚至是十分經常發生的事例。
即使它在現實中從未發生過,上述情況仍然是可能的。
然而,由于它确實偶爾會發生,因此,對我來說,當我想起邊碼p.567腳注中的那些例子時,這似乎是很可能的。
我們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如果我們不去考慮勒溫的實驗研究,我們便無法對此問題作出結論。
那麼,它究竟與我們的理論是否一緻呢? 阿赫試圖對随意活動的強度進行測量 為了對這一實驗研究進行十分簡要的介紹,我們不得不回到阿赫在1910年公開發表的實驗結果上去。
這是因為,不論人們是否贊同阿赫的理論結果,但阿赫畢竟是用實驗方式處理聯想動力學問題的第一人。
他的學說可以歸入符茨堡學派,而且是該學派的第一批成員之一。
由此,他接受了傳統的聯想概念,這種概念具有聯結和力量的無法區分的雙重性,并引入&ldquo決定性傾向&rdquo作為一種新力量,這種新力量通過代數加法和聯想力量決定實際的心理事件。
在他的實驗中,他試圖證明這些力量的累積原則。
假定項目a與項目b相聯系,則它将更迅速地再現這個項目,假定在這種聯系中存在一種決定性傾向,則這種傾向便能喚起b的發生,但是,假定一種決定性傾向的運作導緻項目c,則它就不大容易再現項目b。
反之,如果從a導向b的一種決定性傾向得到a-b聯想的支持,比起這一決定性傾向與a-c聯想發生沖突,前者的再現将有效。
在沖突情形裡,或者發生再現的遲緩,或者,如果聯想力量比&ldquo決定&rdquo力量更強的話,那麼被試就可能作出錯誤反應;換言之,他的習慣可能戰勝他的意志。
由此可見,産生自意志活動的決定性傾向的強度可以通過十分有力并足以戰勝意志的聯想來加以測量。
阿赫的方法簡單并具有獨創性。
被試學習三組無意義音節,每組由8個無意義音節組成;第一組是正常的,第二組中一個對子的第二個成員恰好是第一個成員的&ldquo颠倒形式&rdquo,如rol-lor,第三組中每個對子的第二個成員與第一個成員押韻,如zup-tup。
用7天學習這3個系列中的每一個系列,每一個系列都重複8次,4個奇數音節與4個未知音節相混合,這8個音節的系列按照配對聯想的方法呈現給被試,以便再現。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被試複又閱讀這3個系列10次,然後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測試。
第十天的指令與第七天一樣,也就是說,在展示裝置上出示了一個音節以後,被試要再現出另一個音節。
然而,在第八和第十二天,告訴被試用颠倒音節中字母組成的方式對刺激的音節作出反應,而在第九天和第十一天,則用押韻的方式對刺激的音節作出反應。
現在,我們可以把測試的音節分為4個組:o組裡的音節來自普通的系列;i組裡的音節來自這樣的系列,其中一個對子的兩個成員處于相互颠倒的關系之中;r組裡的音節來自第三系列,其中一個對子的兩個成員是彼此押韻的;n組則都是新的音節&rdquo。
在不同的日子裡,這些音節都處于不同的任務影響之下:再現、颠倒、押韻,等等。
這樣做必定導緻聯想傾向和決定傾向的代數累積。
例如,當颠倒成為任務時,颠倒組(即i組)的音節服從于具有相同方向的兩種力量;這是因為,如果對子rol-lor已經習得的話,那麼,根據聯想,lor應當由rol來再現,同樣它也應當通過颠倒這一決定性傾向而從rol那裡産生出來。
相反,普通組(o組)和押韻組(r組)的音節在同樣的指令下展現了沖突力量。
因為zup這個音節,既然由于押韻關系與tup這個音節聯系起來了,那麼,根據聯想,将會再現出後者,也就是tup,而任務卻要求回答puz;與此相似的是,音節dur應當在聯想基礎上再現出曾與之一起學習過的tik音節,而不是決定傾向所要求的音節rud。
對押韻來說指令也是一樣的;隻有押韻音節和颠倒音節變更了它們的位置,前者現在更受青睐,而後者與普通組的音節在一起處于不利的條件下。
阿赫如何解釋指示再現的動力學,這一點較難說清。
看來,他把它視作一種情形(盡管這種看法有點前後不一),在這情形中,聯想傾向既找不到支持也未遇到抗拒。
根據這種解釋,對三種不同指令下的三種音節中的每一種來說,動力情境可以用表29來表示,十是指決定性傾向的方向,一表示聯想傾向具有不同的方向,O表示其中一個傾向并不存在(第一個符号指決定力量,第二個符号指聯想力量)。
表29 音節 任務 複制 颠倒 押韻 普通組 O+ +- +- 颠倒組 O+ ++ +- 押韻組 O+ ++ ++ 從上表可見,指令所要求的音節在兩個&ldquo++&rdquo情形裡得到最迅速的補充,在三個&ldquoO+&rdquo的情形裡得到中等速度的補充,在四個&ldquo+-&rdquo的情形裡則得到最少的補充;就後者而言,錯誤應當很容易發生。
新音節組(n組)在這次讨論中被省略了,因為它們在任何一個方面均無結論性貢獻。
以阿赫的圖表為依據,實際反應時(reactiontimes)包括在表30中,數字代表千分之一秒裡一切反應的中數。
表30 音節 任務 複制 颠倒 押韻 普通組 881 841 1132 颠倒組 767 664 895 押韻組 871 804 777 表30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我們的期望:最高數字随着一個&ldquo+-&rdquo群集而發生,最低數字則随着&ldquo++&rdquo群集而發生。
但是,還有一些不一緻的地方,當我們注視不同群集的排列順序時,這種不一緻便出現了。
(1)664++(6)871O+ (2)767O+(7)881O+ (3)777++(8)895+- (4)804+-(9)1132+- (5)841+ 最引人注目的事實是2号、4号和5号的相對較短的反應時,所有這三個号碼都與颠倒有某種關系。
2号是涉及颠倒音節的再現的三個号碼中第二個最短的反應時,而4号和5号則涉及押韻音節和普通音節的颠倒。
還有新音節組(迄今為止排除在我們讨論之外),對&ldquo颠倒&rdquo來說要比對&ldquo再現&rdquo和押韻具有更低的反應時。
觀察我們數字的最後方法是取得++、O+和+-三種情況的平均值。
表31 群集 ++ O+ +- 平均反應時 745 1090 1059 上述統計表明,++群集具有最短的反應時,但是其他兩個群集(它們的差異也許是無意義的)是與阿赫的假設相矛盾的。
對反應時進行量的分析(這種方法既适用于阿赫的其他被試,也适用于為我們的統計表提供結果的那些人),盡管提供了期望結果的某種指标,但是仍然未能證實這種理論,這表明肯定有某些因素在起作用,而這些因素是阿赫的理論所沒有涉及的。
我們隻需提一下這樣一個事實就足夠了,即颠倒系列的對子要比其他兩種系列的對子更有力地被聯結,而且,正如被試所報告的那樣,颠倒系列的對子學習起來更容易。
在阿赫的時代,他研究了這個特征,盡管他特别強調了這一點,但是他沒有看到它與嚴格的聯想主義原理不相一緻的地方。
按照這些嚴格的聯想主義原理,這些聯結起來的名詞的物質特性與它們之間的聯想強度沒有什麼關系。
然而,它們竟然具有一些關系,這一事實使得這些原理變得無效。
它再次證明,組織已經發
因此,一個系列的兩個相繼成員之間的聯想強度必定會周期性地變化,當奇數成員在偶數成員之前時,聯想強度就較強;當偶數成員在奇數成員之前時,聯想強度就較弱。
由此可見,第一個音節與第二個音節的聯結比第二個音節與第三個音節的聯結更強,第三、第四個音節的聯結比第四、第五個音節的聯結更強,如此等等。
我在上面的圖解中用環形方式聯結兩個相繼的音節,雙環比單環表示更強的聯想。
同樣的環形方式也用到ABC三個系列中去,但是這次不是意指通過學習這些新系列而創造的聯想強度,而是意指從舊的系列引渡到新的系列的聯想強度。
這樣,我們便可以看到,A和C兩個系列包含着四個有力的聯想,它們是通過四個原來系列的學習建立起來的,而系列B隻包含四個舊的較弱的聯想。
因此,如果團體形成僅因為聯想的話,那麼,系列A和C應當同樣容易學習,而且比系列B更容易學習。
按照聯想原則,這三個系列之間的其他各種差别并未使A比其他系列更有利,這已為威塔塞克的精辟讨論所表明。
每位被試參加12次試驗,也說是說,他們學習12組系列,其中4組屬預備性系列,3組屬關鍵性系列。
結果與産生聯想主義前提的預期發生矛盾:根據學習的難度,ABC三個系列的排列程序為:A>B>C,也就是說,C是最容易的,而A和B之間的細小差别也有利于B。
如果讀者想對這一結果進行充分讨論,那麼他必須轉到原先的問題上去。
然而,它的關系是清楚的:團體形成并不是聯想,也就是說,個别項目之間的聯結隻能在強度大小方面發生變化,但是組織卻不是這樣,通過組織,一個對子的兩個成員成了一個真正的單位,而且與下一個單位相分離。
在系列C裡面(這個系列是最容易學習的),對于作為對子而保持着;在系列A裡面(這個系列是最難學習的),同樣數目的強烈聯想如在系列C裡一樣保存着,但是,現在它不再成為一個對子兩個成員之間的聯想,而是成為前面對子最後一個成員和後面對子第一個成員之間的聯想;在系列B裡面,這種對于内部特征的較弱聯想仍舊保持着。
也就是說,在這些實驗中,聯想未被視作聯想本身,而是被視作這些聯想在系列組織中具有的功能。
當然,這意味着&ldquo聯想&rdquo一詞不再合适,因為聯結的種類起着決定性作用,對于這樣一個特征,聯想理論是沒有地位的。
要想具體解釋威塔塞克的實驗結果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我們在兩種可能性之間無法作出決定:(1)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個由對子音節k和I兩個成員組成的痕迹系統妨礙了一個新組織的形成,在這個新組織中,k和I則屬于不同的對子,k屬于前一個對于的第二名成員,而L則成為後一個對子的第一名成員;(2)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隻有當新過程具有同樣的組織時,KI痕迹就可以運作起來,可是,如果它是屬于系列A這種類型的話,也就是說,屬于iK、lm這種類型時,kl痕迹就不起作用了。
然而,鑒于我們的目的,在這兩種選擇之間作出決定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兩者都證明一個習得的系列是一種組織的系列,因此,痕迹也必須被組織。
有組織的痕迹和過程的相互作用以及再現定律 現在,讓我們着手處理這樣的問題,即痕迹系統在學習材料再現中的作用。
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痕迹和過程之間動力關系的一般原理中引伸出來,也就是說,前者将會影響後者,因此通過兩者的相互作用,痕迹不會喪失其穩定性(邊碼P.563)。
如果整個系列都被學習,那麼,它的痕迹系統便形成一個清晰的單位。
當被試開始朗誦該系列時,他的過程一定與這種痕迹系統進行交流。
因此,如果第一個音節已被朗誦,與這個音節對應的痕迹部分已經與一個過程進行了交流,而其他痕迹部分則沒有進行這種交流,結果,假如過程停止的話,整個痕迹系統将被下列事實所改變,也就是對整個痕迹系統的一個部分來說,已經發生了某種情況,可是其他部分則沒有發生什麼情況。
如果痕迹是穩定的,它将抗拒這種變化,其方法是誘導該過程的繼續,直到所有成員都已經與一個新過程進行交流為止;也就是說,痕迹将對過程得以發生并使過程&ldquo完整&rdquo的場施加一種力。
為了解釋再現,我們無需一種特定聯結的假設;确切地說,再現的可能性是随組織的事實而發生的,并遵循着痕迹和過程之間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
傳統的聯想定律應當被下列的系統闡述所取代:如果一個過程與痕迹系統的一個部分進行交流,那麼,整個痕迹系統将對該過程施加一種力,以便使它像當初創造該痕迹系統時的過程一樣完整。
這種系統闡述确實是與事實相一緻的,對此已有證明。
我可以作為缪勒和皮爾劄克(Pilzecker)的證人,他們的著作是純聯想主義文獻中最佳的作品之一,但是,沒有人會因為G.E.缪勒所持的對格式塔理論有利的偏見而譴責他。
缪勒和皮爾紮克的起始再現傾向支持了我們的理論 缪勒和皮爾劄克寫道:&ldquo如果有人對一名有教養的德國人說出&lsquoEisenhammer&rsquo一詞,那麼,他很可能會回憶出這樣一個詞組&lsquoDerGangnachdemEisenhammer&rsquo。
&rdquo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來說明同樣的情況。
這類經驗似乎使下述結論變得頗有根據:如果一系列相繼的觀念,經過一次或多次重複,形成了一個觀念的複合體,那麼這個複合體的每個組成成分,尤其是它的最終成員,若在意識中重現時,便具有一種首先再現第一個成員的傾向,然後又以适當順序再現其他成員。
我們将表明這種再現傾向,首先讨論複合體的起始成員,也即&ldquo起始再現傾向&rdquo(initialreproductivetendencyp.199)。
在上述引語中,必須區分兩個東西,即事實和對事實的解釋。
事實是指整個複合體通過它的一個部分恢複了原狀;對事實的解釋則在&ldquo起始再現傾向&rdquo這個術語中達到頂點,它把事實分解為兩個獨立成分之間的聯想關系。
确實,兩位作者對下列問題均未作出結論,即由部分引起的傾向是僅僅指向起始成員,該起始成員依次又再現了下一個成員,等等,還是它立即指向整個複合體的再現。
但是,他們在一個腳注裡讨論了這種選擇,而上述引文伴随着新術語的介紹卻出現在正文中。
通過創造和使用這個術語,他們接受了第一種解釋,而對一位不偏不倚的觀察者來說,第二種解釋無疑是更有點道理的解釋。
在上述的腳注中有英語例子,如果我們稍稍看一眼的話就會使這一點清楚起來:這不是什麼定冠詞或不走冠詞直接得到再現的問題,不是&ldquo該複合體中的第一個術語&rdquo直接得到再現的問題,而是主要單詞的含義得以完整的問題。
起始的再現傾向問題(關于它的效應,缪勒和皮爾劄克已經用無意義音節的特定實驗加以證明)證實了我們關于再現定律的陳述:一個痕迹的一部分&ldquo傾向于&rdquo建立引起整個痕迹的過程。
再現定律的量的方面 在上面的系統闡述中,使用&ldquo傾向于&hellip&hellip&rdquo這個詞是有目的的;它并不意味着這種陳述含糊其辭,不具有純粹的統計學意義;恰恰相反,它指出了該定律的量的方面:由痕迹施加的力(見邊碼p.567上我們的第一次系統闡述)可能在強度上有所變化,同時,影響過程的其他力也可能在強度上有所變化。
因此,我們的定律不是關于結果的定律,而是關于原因的定律;在我們上述闡釋所内涵的量的方面必須加以說明。
痕迹場向新過程施加的力有賴于許多條件,在這許多條件中間,交流的程度和種類一定十分重要,盡管此刻我們對它們說不出什麼。
然而,另一個條件是痕迹本身所固有的:由于痕迹對過程施加的影響與痕迹的穩定性有聯系,因此,它的力也必須是這種穩定性的直接作用:如果其他條件均相同,那麼,整個痕迹(wholetrace)的穩定性越強,部分過程在朝着完成的方向上也将越強烈地受到痕迹的影響。
痕迹的穩定性;作為組織的一個因素的接近性;無意義材料和有意義材料 整個痕迹的穩定性是指,在這個單位裡面,每個部分都被強大的力固定在其位置上,這種強大的力抗拒轉換(displacement)。
因此,一個痕迹的穩定性必須是它的動力結構的一種功能。
這種結構&ldquo越好&rdquo,整個痕迹就越有可能成為一個實際的單位,最終,各個部分相互依賴,并依靠該整體中它們的功能。
在前面幾章中,我們曾經研究過單位的形成,現在,我們可以把在那裡獲得的知識應用到目前的問題上來。
我們在那裡遇到接近性(Proximity),并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像接近性出現在聯想主義中一樣。
我們現在了解了它的含義。
接近性在再現中發揮了它的作用,表現在它把相鄰部分統一起來。
因此,盡管一個無意義音節系列中的每個音節與其他兩個音節鄰近,但是,它再現其中一個音節要比再現其他的音節較容易,也就是說再現同一對子中的一個音節更容易。
這是因為,單位形成除了接近性以外,還依賴一些因素。
那些相互&ldquo适合&rdquo的部分,即聯合起來形成&ldquo良好曲線&rdquo(goodcurve)的那些部分,比起那些沒有内在關系,單單依靠接近性聯系起來的部分更強烈地被統合。
這種&ldquo良好連續&rdquo(goodcontinuation)把有意義的課文與無意義的系列區分開來;因此,與理解有意義材料相一緻的過程比起與無意義系列相一緻的過程肯定更好地被組織,前者的痕迹一定比後者的痕迹更加穩定。
這種更大的穩定性将賦予前者的痕迹一種&ldquo更大的再現力量”如果它的一個部分與一個過程相互交流,那麼,整個痕迹便将對那個過程施加更大影響,如果無意義痕迹的一個部分與一個過程進行交流,那麼該痕迹對過程的影響便較小。
因為在前者的情形裡,過程在痕迹的穩定性中發現了對它以不同方式繼續前進所設置的阻力,而在後者的情形裡,這種阻力便較小。
我們回憶有意義材料要比回憶無意義材料更好,這恐怕是一個共同的經驗。
該經驗早由彪勒所證實,他的實驗同時表明,回憶并不是從一個部分到一個部分,而是從部分到整體。
因此,有意義材料與無意義材料之間的差别,不是聯想的數目和強度的差别[這是聯想主義所假設的(見邊碼p.556)],而是組織種類的差别。
正如實際上存在大量的形狀一樣,也存在大量的&ldquo觀念形成的&rdquo組織,彼此之間在種類、複雜性和穩定性方面均不相同。
再者,單憑接近性,就接近性本身而言,是沒有作用的。
它隻有通過對組織的影響才能進入原因系列中去。
即便在那裡,單憑它本身的力量也是不夠的。
我們已經看到,無意義音節系列隻有以明确的韻律被朗讀,它們才能夠被記住,也就是說,隻有當無意義音節被一種外來的因素所組織時,它們才能夠被記住。
但是,另一方面,馮·雷斯托夫的實驗也已經表明,在其他一些條件下,即使沒有這種外來影響,無意義材料也可以學得相當容易。
然而,在他的實驗中,接近性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對不同物體而言相似物的接近而已。
這裡,統合的原則是&ldquo孤立的&rdquo材料和&ldquo重複的&rdquo材料之間的梯度(請參閱第十一章,見邊碼p.485)。
在讨論他的實驗時,我們區分了兩種可能的解釋,它們主要解釋學習無意義音節時涉及的困難:一種可能的解釋以無意義音節的&ldquo單調性&rdquo(monotony)為基礎,另一種可能的解釋以&ldquo無意義&rdquo(nonsense)為基礎。
馮·雷斯托夫的實驗強調了第一種因素,該因素對第二個因素的促進作用迄今為止仍被忽視。
但是,要是認為其他因素一點不起作用的話,那是對他實驗結果的一種誤解。
我們剛剛讨論過,當一個痕迹産生自有意義材料時,要比一個痕迹産生自無意義材料時,一定具有更大的穩定性。
不過,對痕迹穩定性來說正确的東西也一定适用于組織過程本身,因為組織過程本身是組織痕迹的。
有意義材料比無意義材料更容易被組織,盡管把或多或少有點無意義的材料轉化成或多或少有點意義的材料可能較為困難,這種情況與我們逐步開始理解一個數學證明題時的情況一樣。
小結:任意聯結為動力組織所取代 如果要概括的話,我們可以說,迄今為止我們已經對聯想概念中的一個方面進行了考察:那就是聯想聯結的任意性(arbi-trargcharacter)。
我們已經看到,在一個整體中,任意地聯合起來的項目的組織在整類事例中隻是一個極端的例子而已,而且,即便在這個例子中,單單接近性也不是一個充足的因素。
例如,pud-sol這樣一個聯結肯定不是所有聯結的原型(archetype),或者,更确切地說,不是一切組織的原型。
相反,存在着無數的組織可能性,在這些組織中,整體中的成員被内在的關系結合在一起,在我們的理論中,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神經過程的動力關系。
這種情況會不會導緻&ldquoPsychologismus&rdquo,也就是心理學和邏輯呢? 這種理論似乎意味着一種極端的&ldquo心理邏輯學&rdquo(psycho-lo-gismus),也就是說,一切從邏輯上可以理解的關系都能通過心理學的或甚至生理學的存在關系而得到解釋。
這種觀點(在上一世紀末獲得了其基礎)受到了一些卓越的哲學家的猛烈攻擊,尤其是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Husserl),他聲稱要一勞永逸地将它批倒。
但是,他的論點卻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上面:在所有的心理學理論中,不論是含蓄的理論還是不言自明的理論,心理關系僅僅是事實的和外部的。
以此假設為基礎的&ldquo心理邏輯論&rdquo确實遭到了胡塞爾和其他哲學家的拒斥。
但是,這種批駁并不影響我們的心理邏輯學&mdash&mdash如果我們的理論可以被正确賦予這個名稱的話&mdash&mdash因為在我們的理論中,心理的和生理的過程,或者更确切地說心物過程,都是按照内在的關系被組織起來的。
這一點隻能簡略提一下。
它意味着在我們的理論中,心理學和邏輯學,存在和生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現實和真理,不再屬于完全不同的讨論範疇或領域。
正是在這裡,心理學必須證明我們第一章提出的整合功能(integrativefunction)。
作為一種力量的聯想:勒溫 現在是考慮聯想的另一方面的時候了,這個方面是一種力量,通過這種力量,再現得以發生(見邊碼p.559)。
對于舊概念中的這個方面,勒溫發動了最為猛烈的攻擊(1926年)。
他用下列的話概述了他的結論: &ldquo習慣形成(聯想)的實驗研究已經表明,由習慣導緻的結合無助于一種心理事件的運動;這樣一種解釋是錯誤的,如果人們看到習慣的基本方面&mdash&mdash以及練習的基本方面&mdash&mdash并非以零星的聯想形成來加工,而是以活動整體的轉化和創造來加工的話。
更為确切地說,在一切情形中,那些在意志或需要的壓力下産生的。
心理能量(也即應力狀态下的心理系統),才是心理事件的必要條件&rdquo(P.331)。
在上述引文中,勒溫一方面在結合之間作出正确區分,另一方面又在力量和能量之間作出正确區分。
他說:&ldquo單單聯結決非事件的&ldquo原因&rsquo,不論它們以何種形式存在&rdquo(pp.312-313)。
他以同樣的力量把這種區分應用于舊的原子論聯想主義和聯結的格式塔解釋之中。
應用于原子論聯想是容易的。
勒溫本人就運用了火車的類比:所有的列車車廂都連接在一起,但是,車廂的運動不是由于車廂連結(盡管連結對它們來說是必要的),而是由于火車頭的蒸汽動力。
确實,聯想的概念主要是一種解釋聯結的概念,但是,還難以看出它如何同時又實現了一種推動力量和保存能量的功能。
被賦予雙重功能(聯結功能和推動功能)的這個概念已經防禦不了對勒溫批判的反駁,因為聯想主義從未說過聯想的同一基礎能夠用這種雙重方式起作用。
但是,勒溫比這一論點走得更遠;他表明,如果&ldquo一個聯想的強度&rdquo由它在明确的指令或态度下産生的結果來測量的話,則該聯想強度可能不同于由任何指令下所做事情來測量的&ldquo聯想強度”或者,更确切地說,隻有前者才能被測量和界定,而後者在許多情況下可能為零。
換言之,按照聯想理論,把聯想界定為一種聯結是有意義的,可是,如果把聯想界定為一種&ldquo運動&rdquo,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我們的理論回避了勒溫的批評,它補充了: (1)力量。
正如我們所見,勒溫把同樣的批評也用來針對非聯想主義理論,該理論&ldquo考慮的不是一種鍊條式的成員聯結,而是作為事件&lsquo原因&rsquo的整體中各個部分的整合&rdquo(p.311),他在一個腳注中補充道,因為這樣一個假設并不運用動力系統中的張力概念。
想要檢查他在撰寫非同尋常的、有意義的和重要的文章時他如何證明其正确,這是不重要的。
相反,我們将會看到,他的批判是否可以應用于前面幾頁中提出的理論。
我們曾故意地把這個問題擱置起來,僅僅讨論一種痕迹可以對一個過程施加哪種影響,而不管這種過程是如何開始的。
但是,對我們問題的回答是把痕迹視作處于張力之下的動力系統,這樣一種張力将有利于一種過程并阻礙其他過程。
因此,勒溫的論點是否像影響聯想理論那樣對我們的假設産生影響,這點不再明顯了。
如果痕迹作為應力情況下的一種組織系統,它對一個過程施加一種力,那麼,它為什麼不能啟動一個過程,換言之,為什麼一個較大整體的一個部分的恢複不該導緻整體的再現(如果該整體與整個痕迹處于交流狀态,為什麼不該通過其本身而是通過它與痕迹的關系而導緻整體的再現),這一點也不再明顯了。
為什麼在所有的條件下,另一種(外部的)力也成為必要,這一點也不再明顯了。
就力而言,&ldquo自動的&rdquo或&ldquo自發的&rdquo再現,也就是說沒有&ldquo再現意圖&rdquo的再現,應當是完全可能的。
(2)能量。
不過,還有能量問題。
讓我們再從勒溫那裡引述一段話:&ldquo這種使一個過程發生,能夠作功(work)的能量必須被釋放出來。
因此,對每一個心理事件來說,必須提出這樣的問題,即有效能量的起源問題&rdquo(p.313)。
應力下的每個系統包含了能夠作功的能量,因此,勒溫作為事件&ldquo原動力&rdquo(motors)而引入的需要和準需要(意圖、決心等)得到了充分的裝備,用以發揮那種作用。
在我們的理論中,由于痕迹系統也是應力下的系統,因此,似乎也可以這樣認為,痕迹系統為過程補充了能量。
然而,這樣一種假設(如果認為痕迹系統是儲存了能量的話)會遇到很大困難。
由于再現在大量的單一場合是可能的,所以,痕迹系統中的能量儲存實際上也将是無限的,這樣一種假設幾無可能,以緻于無法得到承認。
那麼,我們如何說明過程中消耗的能量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揭示勒溫理論中一個含蓄的特征。
我們已經看到,在勒溫的系統中,我寫一封信的原因在于我這樣去做的需要或準需要,也就是說,在于應力狀态下的一個系統,它最終為寫信的活動補充能量。
使用&ldquo最終&rdquo這個詞是有目的的,因為寫信的一連串活動,例如拉開抽屜取得必需的文具,旋開自來水筆,将椅子挪動到恰當的位置,一個字一個字地寫,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消耗了比需要系統中儲存的能量更多的能量;儲存在我們肌肉中的這種能量正在被釋放,并受該系統的指引。
充當活動的&ldquo原動力&rdquo的那個系統和執行活動之間的能量關系是一種十分間接的關系。
原始能量是通過釋放和指引這種能量來達到這一結果的,甚至在勒溫理論中也是如此。
這種知識使我們回到自發的再現上去。
一個較大整體過程的一個部分被重新喚起,并且與一個痕迹系統相交流。
因此,按照我們的假設,整個痕迹系統被置于新的壓力之下,因為隻有其中一個部分與一個過程進行交流,使應力通過各個過程的恢複而得以解除。
如果我們認為這種壓力的能量釋放了腦場裡面儲存的其他能量,以便使過程不斷進行,那麼,這種假設合理嗎?在我看來,這并沒有超越勒溫理論中内涵的一種假設,即認為寫信的願望成功地釋放了肌肉中儲存的能量。
也許,有可能作出一個更簡單的假設:由于張力而被置于痕迹系統中的能量可以直接進入新過程中去。
兩種假設都回避了痕迹假設(即認為痕迹是一種永不枯竭的能量儲存)中固有的困難。
在這兩種假設中,能量通過它與過程的交流而補充了痕迹系統,而過程依次又由痕迹系統之外的力量所引起,例如,知覺的情形便是如此。
因此,在我們的理論框架中,自發再現是完全可能的。
當然,這并不等于說,不受外部力量制約的自發再現是正常的,或者甚至是十分經常發生的事例。
即使它在現實中從未發生過,上述情況仍然是可能的。
然而,由于它确實偶爾會發生,因此,對我來說,當我想起邊碼p.567腳注中的那些例子時,這似乎是很可能的。
我們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如果我們不去考慮勒溫的實驗研究,我們便無法對此問題作出結論。
那麼,它究竟與我們的理論是否一緻呢? 阿赫試圖對随意活動的強度進行測量 為了對這一實驗研究進行十分簡要的介紹,我們不得不回到阿赫在1910年公開發表的實驗結果上去。
這是因為,不論人們是否贊同阿赫的理論結果,但阿赫畢竟是用實驗方式處理聯想動力學問題的第一人。
他的學說可以歸入符茨堡學派,而且是該學派的第一批成員之一。
由此,他接受了傳統的聯想概念,這種概念具有聯結和力量的無法區分的雙重性,并引入&ldquo決定性傾向&rdquo作為一種新力量,這種新力量通過代數加法和聯想力量決定實際的心理事件。
在他的實驗中,他試圖證明這些力量的累積原則。
假定項目a與項目b相聯系,則它将更迅速地再現這個項目,假定在這種聯系中存在一種決定性傾向,則這種傾向便能喚起b的發生,但是,假定一種決定性傾向的運作導緻項目c,則它就不大容易再現項目b。
反之,如果從a導向b的一種決定性傾向得到a-b聯想的支持,比起這一決定性傾向與a-c聯想發生沖突,前者的再現将有效。
在沖突情形裡,或者發生再現的遲緩,或者,如果聯想力量比&ldquo決定&rdquo力量更強的話,那麼被試就可能作出錯誤反應;換言之,他的習慣可能戰勝他的意志。
由此可見,産生自意志活動的決定性傾向的強度可以通過十分有力并足以戰勝意志的聯想來加以測量。
阿赫的方法簡單并具有獨創性。
被試學習三組無意義音節,每組由8個無意義音節組成;第一組是正常的,第二組中一個對子的第二個成員恰好是第一個成員的&ldquo颠倒形式&rdquo,如rol-lor,第三組中每個對子的第二個成員與第一個成員押韻,如zup-tup。
用7天學習這3個系列中的每一個系列,每一個系列都重複8次,4個奇數音節與4個未知音節相混合,這8個音節的系列按照配對聯想的方法呈現給被試,以便再現。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被試複又閱讀這3個系列10次,然後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測試。
第十天的指令與第七天一樣,也就是說,在展示裝置上出示了一個音節以後,被試要再現出另一個音節。
然而,在第八和第十二天,告訴被試用颠倒音節中字母組成的方式對刺激的音節作出反應,而在第九天和第十一天,則用押韻的方式對刺激的音節作出反應。
現在,我們可以把測試的音節分為4個組:o組裡的音節來自普通的系列;i組裡的音節來自這樣的系列,其中一個對子的兩個成員處于相互颠倒的關系之中;r組裡的音節來自第三系列,其中一個對子的兩個成員是彼此押韻的;n組則都是新的音節&rdquo。
在不同的日子裡,這些音節都處于不同的任務影響之下:再現、颠倒、押韻,等等。
這樣做必定導緻聯想傾向和決定傾向的代數累積。
例如,當颠倒成為任務時,颠倒組(即i組)的音節服從于具有相同方向的兩種力量;這是因為,如果對子rol-lor已經習得的話,那麼,根據聯想,lor應當由rol來再現,同樣它也應當通過颠倒這一決定性傾向而從rol那裡産生出來。
相反,普通組(o組)和押韻組(r組)的音節在同樣的指令下展現了沖突力量。
因為zup這個音節,既然由于押韻關系與tup這個音節聯系起來了,那麼,根據聯想,将會再現出後者,也就是tup,而任務卻要求回答puz;與此相似的是,音節dur應當在聯想基礎上再現出曾與之一起學習過的tik音節,而不是決定傾向所要求的音節rud。
對押韻來說指令也是一樣的;隻有押韻音節和颠倒音節變更了它們的位置,前者現在更受青睐,而後者與普通組的音節在一起處于不利的條件下。
阿赫如何解釋指示再現的動力學,這一點較難說清。
看來,他把它視作一種情形(盡管這種看法有點前後不一),在這情形中,聯想傾向既找不到支持也未遇到抗拒。
根據這種解釋,對三種不同指令下的三種音節中的每一種來說,動力情境可以用表29來表示,十是指決定性傾向的方向,一表示聯想傾向具有不同的方向,O表示其中一個傾向并不存在(第一個符号指決定力量,第二個符号指聯想力量)。
表29 音節 任務 複制 颠倒 押韻 普通組 O+ +- +- 颠倒組 O+ ++ +- 押韻組 O+ ++ ++ 從上表可見,指令所要求的音節在兩個&ldquo++&rdquo情形裡得到最迅速的補充,在三個&ldquoO+&rdquo的情形裡得到中等速度的補充,在四個&ldquo+-&rdquo的情形裡則得到最少的補充;就後者而言,錯誤應當很容易發生。
新音節組(n組)在這次讨論中被省略了,因為它們在任何一個方面均無結論性貢獻。
以阿赫的圖表為依據,實際反應時(reactiontimes)包括在表30中,數字代表千分之一秒裡一切反應的中數。
表30 音節 任務 複制 颠倒 押韻 普通組 881 841 1132 颠倒組 767 664 895 押韻組 871 804 777 表30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我們的期望:最高數字随着一個&ldquo+-&rdquo群集而發生,最低數字則随着&ldquo++&rdquo群集而發生。
但是,還有一些不一緻的地方,當我們注視不同群集的排列順序時,這種不一緻便出現了。
(1)664++(6)871O+ (2)767O+(7)881O+ (3)777++(8)895+- (4)804+-(9)1132+- (5)841+ 最引人注目的事實是2号、4号和5号的相對較短的反應時,所有這三個号碼都與颠倒有某種關系。
2号是涉及颠倒音節的再現的三個号碼中第二個最短的反應時,而4号和5号則涉及押韻音節和普通音節的颠倒。
還有新音節組(迄今為止排除在我們讨論之外),對&ldquo颠倒&rdquo來說要比對&ldquo再現&rdquo和押韻具有更低的反應時。
觀察我們數字的最後方法是取得++、O+和+-三種情況的平均值。
表31 群集 ++ O+ +- 平均反應時 745 1090 1059 上述統計表明,++群集具有最短的反應時,但是其他兩個群集(它們的差異也許是無意義的)是與阿赫的假設相矛盾的。
對反應時進行量的分析(這種方法既适用于阿赫的其他被試,也适用于為我們的統計表提供結果的那些人),盡管提供了期望結果的某種指标,但是仍然未能證實這種理論,這表明肯定有某些因素在起作用,而這些因素是阿赫的理論所沒有涉及的。
我們隻需提一下這樣一個事實就足夠了,即颠倒系列的對子要比其他兩種系列的對子更有力地被聯結,而且,正如被試所報告的那樣,颠倒系列的對子學習起來更容易。
在阿赫的時代,他研究了這個特征,盡管他特别強調了這一點,但是他沒有看到它與嚴格的聯想主義原理不相一緻的地方。
按照這些嚴格的聯想主義原理,這些聯結起來的名詞的物質特性與它們之間的聯想強度沒有什麼關系。
然而,它們竟然具有一些關系,這一事實使得這些原理變得無效。
它再次證明,組織已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