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活動—調節的行為、态度、情緒和意志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悲傷是意識到淚腺的活動&rdquo,但這樣的論點确是一種荒謬的論點。
情緒理論深受我所謂的心理學家的平靜态度之苦。
一種情緒被視作是一種事物,心理學家&ldquo陶醉于把我們無論怎樣的命名都給以具體化的自然傾向之中&rdquo[麥獨孤(McDougall),1923年,p.314〕,這是一種我們在第三章開頭時讨論過的傾向。
當然,情緒無法用事物類别來适當地處理。
我們不可能把情緒整個兒取來,然後将它們割成一塊一塊,以便察看它們究竟由什麼東西組成。
我們與麥獨孤的意見完全一緻(麥獨孤強調了&ldquo這樣一個明顯的事實,即不存在所謂&lsquo情緒&rsquo這樣的東西&rdquo),而且更喜歡那個術語的形容詞形式,而不喜歡那個術語的實體形式,正如在惠勒的著作中有一章标題為&ldquo情緒的行為&rdquo(EmotiveBehaviour)而不是&ldquo情緒&rdquo。
這就意味着:對于某些心物過程來說,我們運用&ldquo情緒的&rdquo(emotionaloremotive)術語,這些術語具有動力特征,它們與&ldquo加速的&rdquo、&ldquo逐漸增強的&rdquo、&ldquo上下波動的&rdquo術語具有同樣的意義,都是過程的動力特征。
根據組織的動力觀點研究情緒 心物過程是組織中的過程。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對構造的研究必須繼續。
這種繼續可以通過尋求潛在的動力原理和決定特定組織過程的特定條件來實現(在每一種具體的情形裡,這些一般的原理引起了特定的組織過程)。
在我們的調查中,分類起着很小的作用,因此,在情緒領域,我們也就很少關注分類。
分類對于臨時規劃研究領域也許有用,但它不可能在研究完成之前或在達到完善階段之前為我們提供有關其物體的最終知識;分類也許可以為一個業已完成的理論提供系統的概覽,但是,我們關于情緒的知識與這樣一種狀态相距甚遠,這是很自然的。
作為一種代替的辦法,我們不得不對動力特性中的組織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分析情緒情境,以便發現實際起作用的力量。
内隐的和外顯的組織 如果我們應用我們對内隐組織和外顯組織的區分,那麼完成這項任務就會容易一些。
一俟我們這樣做了,我們便必定會看到,行為的情緒方面(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組織的一個外顯方面。
對于我們經常強調的這種外顯特性(見邊碼P.50和382),我們并未高估它的重要性。
指出這一點以後,我們現在便可以繼續解釋所謂情緒的外顯特征究竟意味着什麼了。
當我們感到興奮時,或者換言之,當我們處于高度緊張狀态時,我們的心物場也處于這樣一種張力狀态,這可以由在這種條件下随時會發生爆發性行為這一點來加以證明。
再舉個例子,我們的憤怒情感在我們的自我系統的不穩定狀态中具有它的對應物,可是,一種愉快的滿足感則與處于較低張力水平的心物場相一緻,也與較為穩定的心物場相一緻。
主觀感覺和客觀上對行為的觀察,或者對生理症狀的客觀觀察,都處于最為可能的一緻狀态中。
這一點對于我們的情緒理論是基本的。
如果缺乏這種一緻性,如果我們可在超越一切可能的控制範圍外感到興奮,如果我們的心物場像中午時分晴空下的高山湖泊那般甯靜,那麼,我們的情緒理論,不僅如此,甚至我們的整個心理學,都将不得不與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
這樣一來,它肯定不可能是心物同型論了。
可是,實際的事實支持了我們的心物同型的方法論(isomor-phisticmethodolgy)。
然而,我們還可以深入一步:當我們感到害怕時,我們通常不是簡單地害怕,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中充滿着特定的情緒特性,但是,我們害怕某個東西,我們的外顯行為表明,或者至少我們的含蓄行為表明,這個東西實際上對我們的活動産生了影響。
确實,苛勒從這些事實中得出了他關于非内隐組織(non-silentorganization)的概念。
可見,情緒的外顯方面不僅反映了存在于心物場内的張力程度和類型,而且還反映了張力的方向。
麥獨孤的理論 這一事實已為麥獨孤所清楚認識,他把該事實作為其情緒理論的基石。
&ldquo情緒特性具有一種認知的功能;它們向我們表示的主要不是事物的性質,而是我們對事物作出沖動反應的性質&rdquo(p.326)。
或者:&ldquo當我們害怕時,我們感到有一種從那個使我們感到恐怖的東西處退卻或逃離的沖動;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感到有一種對那個使我們發怒的東西實施攻擊的沖動;當我們感到好奇時,我們也感到有一種向那個激起我們好奇的東西靠近一些,并對那個物體進行察看的沖動&rdquo(p.321)。
盡管這裡所用的術語與我們的術語稍有不同,但是,這些話語卻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與我們迄今為止堅持的觀點是基本上一緻的。
我想說的是,這種一緻并不意味着麥獨孤的一般原理與我們的一般原理是相同的。
麥獨孤在他的《社會心理學導論》(Introduc-tiontoSocialPsychology,1908年)中刊布了有關其理論的基本原理,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問世之前很久的事了,不過,另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學在其體系方面與麥獨孤的一般理論觀點不同,甚至在許多方面基本上與麥獨孤的一般理論觀點不同。
我之所以如此堅持這種一緻性,在我看來,是由于不帶偏見的觀察,以及在理論思考中運用這種不帶偏見的觀察方式。
然而,麥獨孤的名字是與比這種理論更加特殊的情緒理論聯系在一起的,這種特殊的情緒理論認為,&ldquo原始的&lsquo情緒&rsquo基本上是本能沖動的指征&rdquo(p.325)。
至于麥獨孤所謂的本能,我們在前面已經引證過了(見邊碼p.356),也就是說,一種感知和活動的先天傾向。
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無法繼續追随麥獨孤了;實際上,在我看來,他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一種錯誤,而他曾經在許多情形裡以極大的辨别力批判了這種錯誤,這個錯誤便是把抽象概念具體化(reification),作為一種心理傾向,本能畢竟是一種持續的統一體,是一個事物之本質的某種東西。
可以肯定的是,麥獨孤的概念并不粗俗,但是,把本能界定為先天傾向,至少冒有這樣的風險,即放棄了對行為作出真正的動力學解釋,也就是說,放棄了對一個在特定時刻實際運作着的力量的解釋,而且用一種達到某些目标的統一體來替代這種解釋。
由于這種力量并非他理論中的一種機制,因此,肯定存在某種東西,&ldquo它與物理科學所構想的始終機械地運作着的能量十分不同&rdquo(p.317)。
指出麥獨孤在表白他自己時所持的那種謹慎态度是頗為重要的。
他避開了這樣的主張,即認為目的性行為是與物理過程十分不同的,他隻是把目的性行為與機械構想的過程相區分,并且在其著作的開篇部分中,他承認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世界上一切過程都屬于同一類型,盡管他認為這不可能是機械論(mechanism)(p.203)。
我并不知道麥獨孤是否把我們對純物理過程和心物過程,包括目的性過程的陳述都稱作為是非機械的。
他沒有作過任何嘗試去改變他認為的物理學家對物理過程的解釋,因此,他為了在心理學中保持非機械論解釋而引入的概念,看來不僅與機械論者的解釋不一緻,而且與任何一種物理學解釋不一緻。
我認為,他的本能概念證明了我的一種論點。
&ldquo于是,當逃跑的本能被激發時,沖動便自行發洩,并且主要通過位移(locomotion)而達到其目的&rdquo(p.322)。
現在,我無法用任何一種方式把這視作是對實際發生的事情的一種解釋。
我所想要的東西是對涉及到的實際動力學進行更為具體的描述,而不是&ldquo一種本能激發&rdquo的概念。
此外,唯有這樣一種對實際場的具體動力學描述才會支持麥獨孤對情緒理論所作的寶貴貢獻,也就是他關于組織的外顯特征的觀點(實際的場是在這些組織中發生的)。
正如麥獨孤的理論所堅持的那樣,上述的觀點展現了對這種理論的異議,它向這種理論發起了攻擊:說什麼任何一種本能活動都帶有與其本能相對應的情緒,這是不正确的。
更确切地說,情緒越大,有機體越不能活動。
一個用來證明用動力學理論補充麥獨孤理論之必要性的例子 我在這裡将講述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解釋:物體A在個體P身上激起逃跑的本能。
P有了逃跑的沖動;如果沖動是&ldquo起作用的&rdquo,那麼他便會逃跑,而表示沖動起作用的指征是恐怖的情緒。
現在,異議出現了,恐怖感越強,個體P具有的運動自由度便越小;還可能有這樣一種極端的例子,沒有恐怖感也會産生快速的逃跑。
我認為,這種異議本身并未對麥獨孤的理論實施緻命打擊,因為他可以說,随着逃跑,由A引起的逃跑沖動将會繼續減弱,從而使情緒不斷減弱。
如果激發的程度有賴于A和P之間的距離,則他必須使激起本能的物體和物體本身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動力一點。
但是,即使沒有任何一種恐怖反應,也可能激起&ldquo逃跑的本能&rdquo,正像一名短跑運動員在遇到一個軀體笨重且面目猙獰的敵人時發生的情況那樣。
因此,逃跑可以說是逃脫本能的作用,但是,它也會伴随一種歡樂,對此,麥獨孤可能會将此歸因于自信本能(assertiveinstinct)的激發。
因此,有兩個問題尚待回答:(1)為什麼逃跑本能并不伴随着恐怖情緒?(2)什麼東西激起自信本能? 我确信,一種情緒理論可以在不受這些困難所左右的情況下得到發展,而且我将設法表明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我暫時把本能從讨論中擱置一會兒,并且像前面建議的那樣,通過對各種起作用的力量進行考察來探讨這個問題。
我們先前提及過的(見邊碼P.391)勒溫的場力圖解方式在這裡尤其有用。
登博博士(Dr.Dembo)的研究表明了這一點,下面,我們将對此展開讨論。
情緒的動力理論 該理論所持的一般态度是這樣的:整個場充滿着力,這些力使場保持平衡狀态,或者産生變化和活動。
力的相互作用作為整個場的一個亞系統(sub-system)而應用于自我。
在我們的理論中,情緒行為被認為是這些内部自我力量的動力,并把有意識的情緒視作這些動力的外顯方面。
内部自我力量的動力經常超越自我的範圍,即指向場内物體的情緒,我們必須把這些物體-自我動力包括在我們的情緒界定之中。
至于這樣一種觀點如何予以概括,以便與我們先前的說法相一緻(即情緒不一定屬于自我,而有可能出現在行為場的其他部分),我們将放在後面進行解釋。
這樣一種觀點并不遭遇曾經阻礙過麥獨孤理論的那些困難。
逃跑可以與恐怖相聯結,也可以不與恐怖相聯結,這要視一般的動力情境而定。
在我們前面所舉的那個短跑運動員的例子中,他的逃跑運動不會伴随着恐怖,原因在于,由于他的自我和危險物體之間的動力關系,在他的自我中不會引起任何張力。
對麥獨孤情緒分類的應用 一般說來,情緒問題并非一種分類和内省分析(introspectiveanalysis)的問題,而是一種動力和功能分析的問題。
至少在目前,我并未看到諸如原始的、次級的或混合的情緒與派生情緒之間的區分在這一領域中會對我們的進展有多大用處。
麥獨孤在前兩種情緒(即原始情緒和次級情緒)之間所作的區分是完全正确的;他說道:&ldquo這樣一種複雜的情緒經驗(以憤怒和厭惡為基礎)并非完全由分離的興奮所形成,而是兩種情緒(即憤怒和厭惡)一起出現,以及随後的混合;更确切地說,它是對複雜情境的直接反應&rdquo(p.331)。
這是完全正确的。
次級情緒(secondarye-motions)的動力不同于原始情緒(primaryemotions)的動力,随着條件的變化,次級情緒也可能轉化為原始情緒,這也是正确的。
至于,&ldquo混合情緒&rdquo(blendedemotions)這個術語,在我看來,鑒于我的理由,也鑒于麥獨孤自身的理由,是不恰當的,而且,隻要人們還沒有成功地為簡單的和複雜的條件建立起有效的标準,那麼,&ldquo次級的&rdquo這個術語也是危險的。
如果這些标準能夠建立的話,那麼,把從最簡單的一組條件中産生的情緒稱之為原始情緒,把從較複雜的一組條件中産生的情緒稱之為次級情緒,便不會有任何異議了。
但是,此刻,我甯可不去考慮這種區分。
麥獨孤引進了他的第三種分類&mdash&mdash派生的情緒(derivedemotions),快樂、驚訝和沮喪均屬于此類,因為對有些情緒來說,找不到與之相應的恒定的本能沖動(p.338)。
由于我們拒絕接受麥獨孤的本能-情緒聯結理論,因此我們毋須讨論這組新的情緒。
我們的這位作者運用了其他一些特征把派生的情緒與前兩組情緒進行了區别,而前兩組情緒中有一組情緒在我看來是有意義的和重要的。
&ldquo原始的情緒可被說成是一種力量(這種說法不很嚴格,但卻沒有嚴重錯誤),因為它始終由一種朝着某個特定目标的沖動陪伴着&hellip&hellip然而,另一方面,派生的情緒不能被視作一種力量。
它們不過是本能沖動之運作中的一些附帶事件(incidents)而已,而這些本能的沖動則是促進和保持思維與活動的真正力量&rdquo(P.346)。
如果我們不去考慮本能這個術語的運用,如果我們讓這個問題擱置起來不予解決,直到我們擁有進一步的知識為止(這個被擱置起來的問題是:對于實際讨論的情緒而言,這種區分的應用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那麼我們便被提供關于不同情緒動力性質的有價值的暗示。
我們也許可以用我們的術語對此進行重新描述,我們的說法是這樣的:情緒,至少作為體驗到的情緒,可能屬于整個動力情境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方面。
随着張力的産生,張力的運作,以及張力的解除,都可能産生情緒。
我們說&ldquo派生的情緒&rdquo這一術語确實是不适當的,但這不過是小事一樁。
自我中未被體驗到的情緒 在我們報告為我們的理論提供支持的實驗材料之前,我們必須簡要地論述一下在我們的定義和我們剛才提及的一種論點之間的明顯矛盾。
場内的情緒又是怎樣的呢?應該承認,在人類中,正是非自我情緒的情緒得到最經常和最強烈的體驗,在高級動物中,這種情緒的體驗程度僅次于人類。
這一事實也許主要對我們已經批駁過的(第八章,見邊碼p.326)移情(empathy)理論負有責任,并對我們後面将要批駁的(見邊碼p.655)類比推理(analogicalinference)理論負有責任。
這些物體與我們自我之間的相似性,一定會對上述兩種理論産生巨大影響,然而,這種相似性還具有另外一個方面,它導緻另一種更加直接的和站得住腳的解釋。
因為人類和人類的近鄰高等動物是我們行為環境中最複雜的物體。
與此同時,也許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它們的巨大複雜性,它們之所以超過其他物體,正是因為它們處于力量的中央,并為力量的場所包圍着。
在這些作為行為物體的物體中,有可能産生一種内部物體、物體-物體甚或物體-自我的動力,它們可與内部自我動力和自我-物體動力相比較,我們把後者視作情緒的真實基礎。
運用這種方法,我們的理論能夠容易地得到概括,以便說明非自我情緒體驗的原因。
作為行為物體,人和動物究竟如何擁有我們歸之于他們的動力,對此問題我們準備放在後面一章進行讨論(在後面一章裡,我們将探讨有關他人情緒的知識)。
然而。
我們的概括必須廣泛,以便把無生命的行為物體也包括進去,例如,悲哀的景色就屬于無生命的行為物體。
我們的整個問題主要涉及相貌特征問題,因此,當我們從事我們的讨論時,我們将深入到這種關系中去。
實驗證據 這種情緒理論盡管或多或少是用我自己的話來表述的,但主要是勒溫及其學派在過去15年間堅持不懈地發展起來的那些理論的成就。
正是從勒溫學派所作的兩個貢獻中,我們獲得了主要的支持。
這兩個貢獻來自卡爾斯坦(Karsten,1928年)和登博(Dembo,1931年)的研究。
登博的調查 登博博士的問題是對憤怒的動力情境進行調查。
她在一篇冗長的論文(共144頁)中報道了她取得的結果,這裡隻提及若幹突出的論點。
但是,如果人們想對勒溫的力場法(methodoffieldsofforce)獲得真正的了解,那麼,他便可以讀一下登博博士的論文。
登博的實驗方法是讓她的被試面對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選擇兩項不同的任務),然後要求完成這些任務。
她的實驗持續1-2小時,而且通常在第二天繼續進行。
實驗者和一位專門的報告員與被試同處一室,前者有時打斷被試的活動。
在所有的例子中,都激起了真正的憤怒情緒,這些憤怒情緒用發誓、威脅、許願和破壞性行為等表現出來,甚至在一個例子中有一名被試沖出房間,并在另一個房間裡痛哭流涕。
憤怒的動力學 這種情緒的實際症狀或表達随不同的例子而不同,但是,動力情境的一些基本方面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共同的。
我可以引述登博博士的話:&ldquo盡管所有這些過程是異質的(heterogeneous),但是從動力學角度上講,它們能以一種相對來說單一的方式從一些基本因素中取得。
在拓樸學(topology)和情境場力的基礎上産生了一種沖突,一種在十分不同的方向上表現出來的場力的對抗。
不斷增加的情境失助(hopelessnessofthesituation)産生了強大的張力,這些張力同時又引起整個場的界線的松散與破壞&rdquo(P.117)。
登博的論文十分詳盡地探讨了引起這些張力的各個方面及其它們的結果。
讓我們選出其中一些論點。
這些張力的原因是什麼?登博的答案是:存在着限制活動的障礙。
所謂障礙的存在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内部障礙(internalbarrier),它阻止被試去解決問題。
這種障礙可以是一個實際的物理障礙,它成為完成這項任務不可排除的困難。
這種障礙很快被賦予一種消極的需求特征,緻使被試處于一種力的沖突場中:他被任務的矢量(vector)和積極的需求特征(由他完成任務的願望來呈現的目标)拉向障礙,并由于障礙的消極需求特征而被障礙所排斥。
這兩種矢量的相對強度并不恒定,被試可能交替地被吸引和被排斥,也就是說,他可能朝着障礙移動,然後又離開障礙而去。
這種搖擺确是&ldquo我們實驗中最引人注目和絕對正常的現象之一&rdquo(p.63)。
然而,如果障礙的消極矢量比積極矢量更強,那麼,為什麼被試不幹脆一走了之呢?原因在于,他被第二種障礙,也就是外部障礙(externalbarrier)阻止了,這種外部障礙可以是物理的,或者,在大多數情形裡,可以是心理的。
在這些實驗中,外部障礙是由一般的社會情境和職業情境提供的,這是被試在實驗中進行合作的一個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習俗、方式和倫理道德通常構成了這種外部障礙。
外部障礙限制了被試的運動自由,他不能屈服于内部障礙的消極力量,而是必須繼續留在場内,也就是說,繼續屈從于場力。
于是,被試重新開始同内部障礙進行對抗,并且再次被擊退,如此等等,從而形成一種不斷增加的張力。
這種張力在一種不斷增強的程度上決定了被試的行為;它不僅出現在他的外顯活動中,而且也出現在他的思維中。
擺脫這種不斷增強的痛苦情境的唯一出路,看來在于穿越内部障礙,盡管到目前為止所有這類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不過,希望還是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張力越強,對于這樣一種希望來說,它所要求的基礎就越少(P.63)。
憤怒的表達,作為這種張力的結果,實際上發生在該過程的一切階段,它在功能意義上的差異要大于外觀上的差異。
憤怒的表達和憤怒本身不一定被視作是同一的。
首先,憤怒的表達是相當容易發生的。
憤怒的爆發是張力的釋放,但并未帶來真正的解除,随着新的自我系統的卷入,張力傾向于增加。
結果,被試将他的自我與場的其餘部分越來越隔絕開來,用此辦法阻止這種爆發。
于是,自我-場組織的變化通過防止張力的釋放,幫助增強内部張力而發生了。
自我和場之間的隔牆,以及不同的自我系統之間的隔牆,便處于高壓之下,它們最終不得不屈服于這種高壓。
對障礙的厭惡(在這些實驗中,有些障礙是由實驗者設置的)擴散開來,整個環境表現出似乎是一個未分化的充滿敵意的場,而整個場便或多或少變得亂七八糟了。
與此同時,内部自我的隔牆屈服了,中央核&mdash&mdash自我(Self)開始越來越多的介入,系統失去了它們的孤立狀态,不顧其他的場力而釋放了它們的張力:被試開始向實驗者吐露她的個人隐私,盡管與此同時被試對實驗者是憎恨的。
最後,當張力變得過于強烈時,發生了爆發,自我越是與場割斷聯系,爆發力便越強。
當然,并非每一種爆發都帶來真正的釋放,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爆發無法真正改變使張力得以保持的那些條件。
相反,它們将産生新的張力;被試會對她的活動感到害羞,從而蒙受由這種害羞而産生的新張力的折磨。
如果實驗者告訴被試:&ldquo你的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你已經做了我希望你做的一切,你可以走了。
&rdquo這樣一來,情況将會十分不同。
它将釋放一切原先的張力,盡管由憤怒活動引發的張力仍可能保留着,并且更為強烈地指向實驗者,因為實驗者是一切麻煩的根源。
在這個簡短的概述中,我們省卻了有關被試和實驗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因為我們将在後面一章讨論這個問題。
但是,應當提及一下,在登博博士後來的實驗中,他已經證明,一種純&ldquo客觀&rdquo的憤怒,也即一種并不指向人的憤怒,也可能發生。
在這些實驗中,讓被試單獨留在一間房間裡,通過紙條接受實驗者的指令,而實驗者則躲在另一間房内,并從這一間房内觀察被試的動靜。
卡爾斯坦的調查 卡爾斯坦的早期調查是與登博的實驗結果完全一緻的。
她的問題并非調查情緒本身,而是情緒的飽和狀态(saturation),也就是說,同一個任務重複次數的增加會在某些條件下引起有力的力量,這些力量阻止工作的繼續,并最終中止工作。
實驗時,為被試提供一些任務,告訴他們隻要願意幹就去完成它們。
當被試們表現出中止的傾向時,便鼓勵他們繼續幹下去。
在大量的任務中,主要的任務是在一張張紙上畫筆劃(期間不作進一步的說明,隻以規定的數目畫筆劃,例如3劃和5劃為一組,或4劃和4劃為一組)和讀一首詩。
在有些方面,動力情境與登博實驗中的動力情境相似。
鑒于目前讨論的緣故,這些任務都被賦予強大的消極矢量,它們将&ldquo驅使被試離開&rdquo。
但是,他又不能離開場,因為如同在登博實驗中那樣,整個情境構成了一種外部障礙。
結果也與登博的一樣,經常産生導緻情緒爆發的強大張力。
飽和的動力學 卡爾斯坦研究的特殊貢獻是對飽和之源的調查,也就是說,試圖解釋為什麼一項任務的連續執行反而會引起阻礙其繼續進行的力量。
在登博的實驗中,内部障礙的消極特征是容易理解的:内部障礙位于被試和目标之間。
這裡,沒有什麼東西幹擾任務的執行,然而與内部障礙相似的某種東西卻産生了,其中有些因素阻礙任務的執行,阻止張力的解除(這些張力是與指令喚起的難需要相一緻的),從而導緻張力的穩定增加。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說法來表明這一事實:在某些條件下,任務的執行反而增加了張力,而不是解除張力。
那麼,導緻這種效應的條件是什麼?導緻這種效應的原因又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最好将這些情境與沒有飽和現象的其他一些情境進行比較。
一名被試在經過1小時20分鐘的努力後拒絕繼續進行她的任務(她的任務是在紙上畫一條條破折号)。
在她表現出不耐煩迹象之前好久,她那在紙上畫破折号的工作已經惡化,因此需要鼓勵她,以便堅持工作。
過了幾天以後,這名被試連續工作2小時半而絲毫不顯出飽和迹象,她結束時的工作質量與開始時的工作質量一樣好,要是沒有實驗者從中打斷的話,被試願意而且能繼續工作下去的。
當我們一俟發現被試面對第二次工作并頗有興趣地想弄清楚她究竟是否能夠任意地繼續這項工作時,上述結果的自相矛盾之處便消失了。
可是在第一次嘗試中,她确是全神貫注于為她提供的那項工作的。
從動力學角度講,這名被試從事的兩項任務實際上是十分不同的。
在第二次測驗時,盡管在紙上劃破折号,而且連劃12張紙,并不真正解決問題,但是,随着每一張新紙劃滿了破折号,她努力工作的每一分鐘都使她更接近于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任意地工作直到任務的完成。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她已經&ldquo赢得了比賽&rdquo,實際任務得以完成,而張力得以解除。
這裡,沒有理由說明為什麼任務的執行會增加張力。
相反,在第一次測驗時,這種情況在由學生充當被試而進行的實驗中是十分典型的,任務的實施未使被試更接近于她的目标。
在劃了一張紙或兩張紙甚或20張紙以後(如果她能劃這麼多紙張的話),她與目标的距離仍然與以前一樣遠,原因在于這個實驗中實際上沒有任何目标可言。
能量一直在消耗着,但是,由于無法改變使能量消耗成為必需的情境,因此,能量便留在系統内,從而引發了阻礙這一過程繼續下去的力量。
舉例來說,如果人們往車胎裡充氣感到越來越困難的話,那麼,這是由于車胎内的壓力十分巨大,結果等于打氣的人所用的力量,這樣一來,打氣過程也就結束了。
我們的實驗情形也是如此。
張力程度變得如此巨大,以緻于繼續工作成為不可能的事情;代之而起的便是爆發,張力通過其他渠道獲得釋放,如同登博的實驗一
情緒理論深受我所謂的心理學家的平靜态度之苦。
一種情緒被視作是一種事物,心理學家&ldquo陶醉于把我們無論怎樣的命名都給以具體化的自然傾向之中&rdquo[麥獨孤(McDougall),1923年,p.314〕,這是一種我們在第三章開頭時讨論過的傾向。
當然,情緒無法用事物類别來适當地處理。
我們不可能把情緒整個兒取來,然後将它們割成一塊一塊,以便察看它們究竟由什麼東西組成。
我們與麥獨孤的意見完全一緻(麥獨孤強調了&ldquo這樣一個明顯的事實,即不存在所謂&lsquo情緒&rsquo這樣的東西&rdquo),而且更喜歡那個術語的形容詞形式,而不喜歡那個術語的實體形式,正如在惠勒的著作中有一章标題為&ldquo情緒的行為&rdquo(EmotiveBehaviour)而不是&ldquo情緒&rdquo。
這就意味着:對于某些心物過程來說,我們運用&ldquo情緒的&rdquo(emotionaloremotive)術語,這些術語具有動力特征,它們與&ldquo加速的&rdquo、&ldquo逐漸增強的&rdquo、&ldquo上下波動的&rdquo術語具有同樣的意義,都是過程的動力特征。
根據組織的動力觀點研究情緒 心物過程是組織中的過程。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對構造的研究必須繼續。
這種繼續可以通過尋求潛在的動力原理和決定特定組織過程的特定條件來實現(在每一種具體的情形裡,這些一般的原理引起了特定的組織過程)。
在我們的調查中,分類起着很小的作用,因此,在情緒領域,我們也就很少關注分類。
分類對于臨時規劃研究領域也許有用,但它不可能在研究完成之前或在達到完善階段之前為我們提供有關其物體的最終知識;分類也許可以為一個業已完成的理論提供系統的概覽,但是,我們關于情緒的知識與這樣一種狀态相距甚遠,這是很自然的。
作為一種代替的辦法,我們不得不對動力特性中的組織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分析情緒情境,以便發現實際起作用的力量。
内隐的和外顯的組織 如果我們應用我們對内隐組織和外顯組織的區分,那麼完成這項任務就會容易一些。
一俟我們這樣做了,我們便必定會看到,行為的情緒方面(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說)是組織的一個外顯方面。
對于我們經常強調的這種外顯特性(見邊碼P.50和382),我們并未高估它的重要性。
指出這一點以後,我們現在便可以繼續解釋所謂情緒的外顯特征究竟意味着什麼了。
當我們感到興奮時,或者換言之,當我們處于高度緊張狀态時,我們的心物場也處于這樣一種張力狀态,這可以由在這種條件下随時會發生爆發性行為這一點來加以證明。
再舉個例子,我們的憤怒情感在我們的自我系統的不穩定狀态中具有它的對應物,可是,一種愉快的滿足感則與處于較低張力水平的心物場相一緻,也與較為穩定的心物場相一緻。
主觀感覺和客觀上對行為的觀察,或者對生理症狀的客觀觀察,都處于最為可能的一緻狀态中。
這一點對于我們的情緒理論是基本的。
如果缺乏這種一緻性,如果我們可在超越一切可能的控制範圍外感到興奮,如果我們的心物場像中午時分晴空下的高山湖泊那般甯靜,那麼,我們的情緒理論,不僅如此,甚至我們的整個心理學,都将不得不與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
這樣一來,它肯定不可能是心物同型論了。
可是,實際的事實支持了我們的心物同型的方法論(isomor-phisticmethodolgy)。
然而,我們還可以深入一步:當我們感到害怕時,我們通常不是簡單地害怕,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中充滿着特定的情緒特性,但是,我們害怕某個東西,我們的外顯行為表明,或者至少我們的含蓄行為表明,這個東西實際上對我們的活動産生了影響。
确實,苛勒從這些事實中得出了他關于非内隐組織(non-silentorganization)的概念。
可見,情緒的外顯方面不僅反映了存在于心物場内的張力程度和類型,而且還反映了張力的方向。
麥獨孤的理論 這一事實已為麥獨孤所清楚認識,他把該事實作為其情緒理論的基石。
&ldquo情緒特性具有一種認知的功能;它們向我們表示的主要不是事物的性質,而是我們對事物作出沖動反應的性質&rdquo(p.326)。
或者:&ldquo當我們害怕時,我們感到有一種從那個使我們感到恐怖的東西處退卻或逃離的沖動;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感到有一種對那個使我們發怒的東西實施攻擊的沖動;當我們感到好奇時,我們也感到有一種向那個激起我們好奇的東西靠近一些,并對那個物體進行察看的沖動&rdquo(p.321)。
盡管這裡所用的術語與我們的術語稍有不同,但是,這些話語卻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與我們迄今為止堅持的觀點是基本上一緻的。
我想說的是,這種一緻并不意味着麥獨孤的一般原理與我們的一般原理是相同的。
麥獨孤在他的《社會心理學導論》(Introduc-tiontoSocialPsychology,1908年)中刊布了有關其理論的基本原理,這是格式塔心理學問世之前很久的事了,不過,另一方面,格式塔心理學在其體系方面與麥獨孤的一般理論觀點不同,甚至在許多方面基本上與麥獨孤的一般理論觀點不同。
我之所以如此堅持這種一緻性,在我看來,是由于不帶偏見的觀察,以及在理論思考中運用這種不帶偏見的觀察方式。
然而,麥獨孤的名字是與比這種理論更加特殊的情緒理論聯系在一起的,這種特殊的情緒理論認為,&ldquo原始的&lsquo情緒&rsquo基本上是本能沖動的指征&rdquo(p.325)。
至于麥獨孤所謂的本能,我們在前面已經引證過了(見邊碼p.356),也就是說,一種感知和活動的先天傾向。
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無法繼續追随麥獨孤了;實際上,在我看來,他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一種錯誤,而他曾經在許多情形裡以極大的辨别力批判了這種錯誤,這個錯誤便是把抽象概念具體化(reification),作為一種心理傾向,本能畢竟是一種持續的統一體,是一個事物之本質的某種東西。
可以肯定的是,麥獨孤的概念并不粗俗,但是,把本能界定為先天傾向,至少冒有這樣的風險,即放棄了對行為作出真正的動力學解釋,也就是說,放棄了對一個在特定時刻實際運作着的力量的解釋,而且用一種達到某些目标的統一體來替代這種解釋。
由于這種力量并非他理論中的一種機制,因此,肯定存在某種東西,&ldquo它與物理科學所構想的始終機械地運作着的能量十分不同&rdquo(p.317)。
指出麥獨孤在表白他自己時所持的那種謹慎态度是頗為重要的。
他避開了這樣的主張,即認為目的性行為是與物理過程十分不同的,他隻是把目的性行為與機械構想的過程相區分,并且在其著作的開篇部分中,他承認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世界上一切過程都屬于同一類型,盡管他認為這不可能是機械論(mechanism)(p.203)。
我并不知道麥獨孤是否把我們對純物理過程和心物過程,包括目的性過程的陳述都稱作為是非機械的。
他沒有作過任何嘗試去改變他認為的物理學家對物理過程的解釋,因此,他為了在心理學中保持非機械論解釋而引入的概念,看來不僅與機械論者的解釋不一緻,而且與任何一種物理學解釋不一緻。
我認為,他的本能概念證明了我的一種論點。
&ldquo于是,當逃跑的本能被激發時,沖動便自行發洩,并且主要通過位移(locomotion)而達到其目的&rdquo(p.322)。
現在,我無法用任何一種方式把這視作是對實際發生的事情的一種解釋。
我所想要的東西是對涉及到的實際動力學進行更為具體的描述,而不是&ldquo一種本能激發&rdquo的概念。
此外,唯有這樣一種對實際場的具體動力學描述才會支持麥獨孤對情緒理論所作的寶貴貢獻,也就是他關于組織的外顯特征的觀點(實際的場是在這些組織中發生的)。
正如麥獨孤的理論所堅持的那樣,上述的觀點展現了對這種理論的異議,它向這種理論發起了攻擊:說什麼任何一種本能活動都帶有與其本能相對應的情緒,這是不正确的。
更确切地說,情緒越大,有機體越不能活動。
一個用來證明用動力學理論補充麥獨孤理論之必要性的例子 我在這裡将講述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解釋:物體A在個體P身上激起逃跑的本能。
P有了逃跑的沖動;如果沖動是&ldquo起作用的&rdquo,那麼他便會逃跑,而表示沖動起作用的指征是恐怖的情緒。
現在,異議出現了,恐怖感越強,個體P具有的運動自由度便越小;還可能有這樣一種極端的例子,沒有恐怖感也會産生快速的逃跑。
我認為,這種異議本身并未對麥獨孤的理論實施緻命打擊,因為他可以說,随着逃跑,由A引起的逃跑沖動将會繼續減弱,從而使情緒不斷減弱。
如果激發的程度有賴于A和P之間的距離,則他必須使激起本能的物體和物體本身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動力一點。
但是,即使沒有任何一種恐怖反應,也可能激起&ldquo逃跑的本能&rdquo,正像一名短跑運動員在遇到一個軀體笨重且面目猙獰的敵人時發生的情況那樣。
因此,逃跑可以說是逃脫本能的作用,但是,它也會伴随一種歡樂,對此,麥獨孤可能會将此歸因于自信本能(assertiveinstinct)的激發。
因此,有兩個問題尚待回答:(1)為什麼逃跑本能并不伴随着恐怖情緒?(2)什麼東西激起自信本能? 我确信,一種情緒理論可以在不受這些困難所左右的情況下得到發展,而且我将設法表明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我暫時把本能從讨論中擱置一會兒,并且像前面建議的那樣,通過對各種起作用的力量進行考察來探讨這個問題。
我們先前提及過的(見邊碼P.391)勒溫的場力圖解方式在這裡尤其有用。
登博博士(Dr.Dembo)的研究表明了這一點,下面,我們将對此展開讨論。
情緒的動力理論 該理論所持的一般态度是這樣的:整個場充滿着力,這些力使場保持平衡狀态,或者産生變化和活動。
力的相互作用作為整個場的一個亞系統(sub-system)而應用于自我。
在我們的理論中,情緒行為被認為是這些内部自我力量的動力,并把有意識的情緒視作這些動力的外顯方面。
内部自我力量的動力經常超越自我的範圍,即指向場内物體的情緒,我們必須把這些物體-自我動力包括在我們的情緒界定之中。
至于這樣一種觀點如何予以概括,以便與我們先前的說法相一緻(即情緒不一定屬于自我,而有可能出現在行為場的其他部分),我們将放在後面進行解釋。
這樣一種觀點并不遭遇曾經阻礙過麥獨孤理論的那些困難。
逃跑可以與恐怖相聯結,也可以不與恐怖相聯結,這要視一般的動力情境而定。
在我們前面所舉的那個短跑運動員的例子中,他的逃跑運動不會伴随着恐怖,原因在于,由于他的自我和危險物體之間的動力關系,在他的自我中不會引起任何張力。
對麥獨孤情緒分類的應用 一般說來,情緒問題并非一種分類和内省分析(introspectiveanalysis)的問題,而是一種動力和功能分析的問題。
至少在目前,我并未看到諸如原始的、次級的或混合的情緒與派生情緒之間的區分在這一領域中會對我們的進展有多大用處。
麥獨孤在前兩種情緒(即原始情緒和次級情緒)之間所作的區分是完全正确的;他說道:&ldquo這樣一種複雜的情緒經驗(以憤怒和厭惡為基礎)并非完全由分離的興奮所形成,而是兩種情緒(即憤怒和厭惡)一起出現,以及随後的混合;更确切地說,它是對複雜情境的直接反應&rdquo(p.331)。
這是完全正确的。
次級情緒(secondarye-motions)的動力不同于原始情緒(primaryemotions)的動力,随着條件的變化,次級情緒也可能轉化為原始情緒,這也是正确的。
至于,&ldquo混合情緒&rdquo(blendedemotions)這個術語,在我看來,鑒于我的理由,也鑒于麥獨孤自身的理由,是不恰當的,而且,隻要人們還沒有成功地為簡單的和複雜的條件建立起有效的标準,那麼,&ldquo次級的&rdquo這個術語也是危險的。
如果這些标準能夠建立的話,那麼,把從最簡單的一組條件中産生的情緒稱之為原始情緒,把從較複雜的一組條件中産生的情緒稱之為次級情緒,便不會有任何異議了。
但是,此刻,我甯可不去考慮這種區分。
麥獨孤引進了他的第三種分類&mdash&mdash派生的情緒(derivedemotions),快樂、驚訝和沮喪均屬于此類,因為對有些情緒來說,找不到與之相應的恒定的本能沖動(p.338)。
由于我們拒絕接受麥獨孤的本能-情緒聯結理論,因此我們毋須讨論這組新的情緒。
我們的這位作者運用了其他一些特征把派生的情緒與前兩組情緒進行了區别,而前兩組情緒中有一組情緒在我看來是有意義的和重要的。
&ldquo原始的情緒可被說成是一種力量(這種說法不很嚴格,但卻沒有嚴重錯誤),因為它始終由一種朝着某個特定目标的沖動陪伴着&hellip&hellip然而,另一方面,派生的情緒不能被視作一種力量。
它們不過是本能沖動之運作中的一些附帶事件(incidents)而已,而這些本能的沖動則是促進和保持思維與活動的真正力量&rdquo(P.346)。
如果我們不去考慮本能這個術語的運用,如果我們讓這個問題擱置起來不予解決,直到我們擁有進一步的知識為止(這個被擱置起來的問題是:對于實際讨論的情緒而言,這種區分的應用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那麼我們便被提供關于不同情緒動力性質的有價值的暗示。
我們也許可以用我們的術語對此進行重新描述,我們的說法是這樣的:情緒,至少作為體驗到的情緒,可能屬于整個動力情境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方面。
随着張力的産生,張力的運作,以及張力的解除,都可能産生情緒。
我們說&ldquo派生的情緒&rdquo這一術語确實是不适當的,但這不過是小事一樁。
自我中未被體驗到的情緒 在我們報告為我們的理論提供支持的實驗材料之前,我們必須簡要地論述一下在我們的定義和我們剛才提及的一種論點之間的明顯矛盾。
場内的情緒又是怎樣的呢?應該承認,在人類中,正是非自我情緒的情緒得到最經常和最強烈的體驗,在高級動物中,這種情緒的體驗程度僅次于人類。
這一事實也許主要對我們已經批駁過的(第八章,見邊碼p.326)移情(empathy)理論負有責任,并對我們後面将要批駁的(見邊碼p.655)類比推理(analogicalinference)理論負有責任。
這些物體與我們自我之間的相似性,一定會對上述兩種理論産生巨大影響,然而,這種相似性還具有另外一個方面,它導緻另一種更加直接的和站得住腳的解釋。
因為人類和人類的近鄰高等動物是我們行為環境中最複雜的物體。
與此同時,也許至少部分地是由于它們的巨大複雜性,它們之所以超過其他物體,正是因為它們處于力量的中央,并為力量的場所包圍着。
在這些作為行為物體的物體中,有可能産生一種内部物體、物體-物體甚或物體-自我的動力,它們可與内部自我動力和自我-物體動力相比較,我們把後者視作情緒的真實基礎。
運用這種方法,我們的理論能夠容易地得到概括,以便說明非自我情緒體驗的原因。
作為行為物體,人和動物究竟如何擁有我們歸之于他們的動力,對此問題我們準備放在後面一章進行讨論(在後面一章裡,我們将探讨有關他人情緒的知識)。
然而。
我們的概括必須廣泛,以便把無生命的行為物體也包括進去,例如,悲哀的景色就屬于無生命的行為物體。
我們的整個問題主要涉及相貌特征問題,因此,當我們從事我們的讨論時,我們将深入到這種關系中去。
實驗證據 這種情緒理論盡管或多或少是用我自己的話來表述的,但主要是勒溫及其學派在過去15年間堅持不懈地發展起來的那些理論的成就。
正是從勒溫學派所作的兩個貢獻中,我們獲得了主要的支持。
這兩個貢獻來自卡爾斯坦(Karsten,1928年)和登博(Dembo,1931年)的研究。
登博的調查 登博博士的問題是對憤怒的動力情境進行調查。
她在一篇冗長的論文(共144頁)中報道了她取得的結果,這裡隻提及若幹突出的論點。
但是,如果人們想對勒溫的力場法(methodoffieldsofforce)獲得真正的了解,那麼,他便可以讀一下登博博士的論文。
登博的實驗方法是讓她的被試面對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選擇兩項不同的任務),然後要求完成這些任務。
她的實驗持續1-2小時,而且通常在第二天繼續進行。
實驗者和一位專門的報告員與被試同處一室,前者有時打斷被試的活動。
在所有的例子中,都激起了真正的憤怒情緒,這些憤怒情緒用發誓、威脅、許願和破壞性行為等表現出來,甚至在一個例子中有一名被試沖出房間,并在另一個房間裡痛哭流涕。
憤怒的動力學 這種情緒的實際症狀或表達随不同的例子而不同,但是,動力情境的一些基本方面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共同的。
我可以引述登博博士的話:&ldquo盡管所有這些過程是異質的(heterogeneous),但是從動力學角度上講,它們能以一種相對來說單一的方式從一些基本因素中取得。
在拓樸學(topology)和情境場力的基礎上産生了一種沖突,一種在十分不同的方向上表現出來的場力的對抗。
不斷增加的情境失助(hopelessnessofthesituation)産生了強大的張力,這些張力同時又引起整個場的界線的松散與破壞&rdquo(P.117)。
登博的論文十分詳盡地探讨了引起這些張力的各個方面及其它們的結果。
讓我們選出其中一些論點。
這些張力的原因是什麼?登博的答案是:存在着限制活動的障礙。
所謂障礙的存在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内部障礙(internalbarrier),它阻止被試去解決問題。
這種障礙可以是一個實際的物理障礙,它成為完成這項任務不可排除的困難。
這種障礙很快被賦予一種消極的需求特征,緻使被試處于一種力的沖突場中:他被任務的矢量(vector)和積極的需求特征(由他完成任務的願望來呈現的目标)拉向障礙,并由于障礙的消極需求特征而被障礙所排斥。
這兩種矢量的相對強度并不恒定,被試可能交替地被吸引和被排斥,也就是說,他可能朝着障礙移動,然後又離開障礙而去。
這種搖擺确是&ldquo我們實驗中最引人注目和絕對正常的現象之一&rdquo(p.63)。
然而,如果障礙的消極矢量比積極矢量更強,那麼,為什麼被試不幹脆一走了之呢?原因在于,他被第二種障礙,也就是外部障礙(externalbarrier)阻止了,這種外部障礙可以是物理的,或者,在大多數情形裡,可以是心理的。
在這些實驗中,外部障礙是由一般的社會情境和職業情境提供的,這是被試在實驗中進行合作的一個事實。
在日常生活中,習俗、方式和倫理道德通常構成了這種外部障礙。
外部障礙限制了被試的運動自由,他不能屈服于内部障礙的消極力量,而是必須繼續留在場内,也就是說,繼續屈從于場力。
于是,被試重新開始同内部障礙進行對抗,并且再次被擊退,如此等等,從而形成一種不斷增加的張力。
這種張力在一種不斷增強的程度上決定了被試的行為;它不僅出現在他的外顯活動中,而且也出現在他的思維中。
擺脫這種不斷增強的痛苦情境的唯一出路,看來在于穿越内部障礙,盡管到目前為止所有這類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不過,希望還是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張力越強,對于這樣一種希望來說,它所要求的基礎就越少(P.63)。
憤怒的表達,作為這種張力的結果,實際上發生在該過程的一切階段,它在功能意義上的差異要大于外觀上的差異。
憤怒的表達和憤怒本身不一定被視作是同一的。
首先,憤怒的表達是相當容易發生的。
憤怒的爆發是張力的釋放,但并未帶來真正的解除,随着新的自我系統的卷入,張力傾向于增加。
結果,被試将他的自我與場的其餘部分越來越隔絕開來,用此辦法阻止這種爆發。
于是,自我-場組織的變化通過防止張力的釋放,幫助增強内部張力而發生了。
自我和場之間的隔牆,以及不同的自我系統之間的隔牆,便處于高壓之下,它們最終不得不屈服于這種高壓。
對障礙的厭惡(在這些實驗中,有些障礙是由實驗者設置的)擴散開來,整個環境表現出似乎是一個未分化的充滿敵意的場,而整個場便或多或少變得亂七八糟了。
與此同時,内部自我的隔牆屈服了,中央核&mdash&mdash自我(Self)開始越來越多的介入,系統失去了它們的孤立狀态,不顧其他的場力而釋放了它們的張力:被試開始向實驗者吐露她的個人隐私,盡管與此同時被試對實驗者是憎恨的。
最後,當張力變得過于強烈時,發生了爆發,自我越是與場割斷聯系,爆發力便越強。
當然,并非每一種爆發都帶來真正的釋放,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爆發無法真正改變使張力得以保持的那些條件。
相反,它們将産生新的張力;被試會對她的活動感到害羞,從而蒙受由這種害羞而産生的新張力的折磨。
如果實驗者告訴被試:&ldquo你的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你已經做了我希望你做的一切,你可以走了。
&rdquo這樣一來,情況将會十分不同。
它将釋放一切原先的張力,盡管由憤怒活動引發的張力仍可能保留着,并且更為強烈地指向實驗者,因為實驗者是一切麻煩的根源。
在這個簡短的概述中,我們省卻了有關被試和實驗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因為我們将在後面一章讨論這個問題。
但是,應當提及一下,在登博博士後來的實驗中,他已經證明,一種純&ldquo客觀&rdquo的憤怒,也即一種并不指向人的憤怒,也可能發生。
在這些實驗中,讓被試單獨留在一間房間裡,通過紙條接受實驗者的指令,而實驗者則躲在另一間房内,并從這一間房内觀察被試的動靜。
卡爾斯坦的調查 卡爾斯坦的早期調查是與登博的實驗結果完全一緻的。
她的問題并非調查情緒本身,而是情緒的飽和狀态(saturation),也就是說,同一個任務重複次數的增加會在某些條件下引起有力的力量,這些力量阻止工作的繼續,并最終中止工作。
實驗時,為被試提供一些任務,告訴他們隻要願意幹就去完成它們。
當被試們表現出中止的傾向時,便鼓勵他們繼續幹下去。
在大量的任務中,主要的任務是在一張張紙上畫筆劃(期間不作進一步的說明,隻以規定的數目畫筆劃,例如3劃和5劃為一組,或4劃和4劃為一組)和讀一首詩。
在有些方面,動力情境與登博實驗中的動力情境相似。
鑒于目前讨論的緣故,這些任務都被賦予強大的消極矢量,它們将&ldquo驅使被試離開&rdquo。
但是,他又不能離開場,因為如同在登博實驗中那樣,整個情境構成了一種外部障礙。
結果也與登博的一樣,經常産生導緻情緒爆發的強大張力。
飽和的動力學 卡爾斯坦研究的特殊貢獻是對飽和之源的調查,也就是說,試圖解釋為什麼一項任務的連續執行反而會引起阻礙其繼續進行的力量。
在登博的實驗中,内部障礙的消極特征是容易理解的:内部障礙位于被試和目标之間。
這裡,沒有什麼東西幹擾任務的執行,然而與内部障礙相似的某種東西卻産生了,其中有些因素阻礙任務的執行,阻止張力的解除(這些張力是與指令喚起的難需要相一緻的),從而導緻張力的穩定增加。
我們可以用下面的說法來表明這一事實:在某些條件下,任務的執行反而增加了張力,而不是解除張力。
那麼,導緻這種效應的條件是什麼?導緻這種效應的原因又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最好将這些情境與沒有飽和現象的其他一些情境進行比較。
一名被試在經過1小時20分鐘的努力後拒絕繼續進行她的任務(她的任務是在紙上畫一條條破折号)。
在她表現出不耐煩迹象之前好久,她那在紙上畫破折号的工作已經惡化,因此需要鼓勵她,以便堅持工作。
過了幾天以後,這名被試連續工作2小時半而絲毫不顯出飽和迹象,她結束時的工作質量與開始時的工作質量一樣好,要是沒有實驗者從中打斷的話,被試願意而且能繼續工作下去的。
當我們一俟發現被試面對第二次工作并頗有興趣地想弄清楚她究竟是否能夠任意地繼續這項工作時,上述結果的自相矛盾之處便消失了。
可是在第一次嘗試中,她确是全神貫注于為她提供的那項工作的。
從動力學角度講,這名被試從事的兩項任務實際上是十分不同的。
在第二次測驗時,盡管在紙上劃破折号,而且連劃12張紙,并不真正解決問題,但是,随着每一張新紙劃滿了破折号,她努力工作的每一分鐘都使她更接近于任務的完成,也就是說,任意地工作直到任務的完成。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她已經&ldquo赢得了比賽&rdquo,實際任務得以完成,而張力得以解除。
這裡,沒有理由說明為什麼任務的執行會增加張力。
相反,在第一次測驗時,這種情況在由學生充當被試而進行的實驗中是十分典型的,任務的實施未使被試更接近于她的目标。
在劃了一張紙或兩張紙甚或20張紙以後(如果她能劃這麼多紙張的話),她與目标的距離仍然與以前一樣遠,原因在于這個實驗中實際上沒有任何目标可言。
能量一直在消耗着,但是,由于無法改變使能量消耗成為必需的情境,因此,能量便留在系統内,從而引發了阻礙這一過程繼續下去的力量。
舉例來說,如果人們往車胎裡充氣感到越來越困難的話,那麼,這是由于車胎内的壓力十分巨大,結果等于打氣的人所用的力量,這樣一來,打氣過程也就結束了。
我們的實驗情形也是如此。
張力程度變得如此巨大,以緻于繼續工作成為不可能的事情;代之而起的便是爆發,張力通過其他渠道獲得釋放,如同登博的實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