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環境場—視覺組織及其定律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的空間知覺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這一問題上,先天論者和經驗主義者之間并不矛盾,唯一的差異在于,經驗主義者否認任何一種原始的深度知覺,而先天論者卻接受深度知覺,并把它視作其餘知覺的基礎。
美國心理學中的機能(functional)觀點已經接受這種現狀,但是又對其理論意義的模糊之處作了補充。
伍德沃思(Woodworth)談到了&ldquo距離的信号&rdquo(signsofdistance),這些信号在&ldquo三維空間的視覺中一起得到運用&rdquo(P.400)。
當大多數信号被習得以後,也就是說,有了經驗的結果以後,伍德沃思認為&ldquo某個距離信号,也許是雙目信号,很有可能不必學習&rdquo。
這種&ldquo機能主義者&rdquo的深度知覺理論顯然是解釋性理論的一個例子,關于這種解釋性理論,我們已經在本書第三章予以駁斥了。
它所增加的模糊性來自&ldquo信号&rdquo概念。
因為我們必須要問信号是什麼,以及含義何在。
這兩者是否都在直接經驗中被提供呢?如果确實如此,那麼雙目信号是什麼?如果不是如此,那麼我們究竟有什麼權利使它們中的一個(例如信号)實體化為經驗的一部分和一個符号? 三維空間的組織理論 針對所有這些理論,我們的假設認為,三維形狀在方式上與二維形狀一樣,也是組織問題,而且有賴于同樣的定律。
我們遠未否定雙目視差作為三維原因的重要性,但是,正如我們後面将要表明的那樣,我們認為,原因在于組織之力,這些組織之力既可能與其他組織之力合作,也可能與之發生沖突。
我在否定經驗對深度産生的影響方面還應當格外小心。
在我們了解經驗意味着什麼之前,經驗的引入并不具有任何解釋價值;隻有當我們把經驗作為組織本身的一個過程來加以理解時,它方才對我們目前的問題有所幫助。
組織之力和雙目視差 此時此刻,我們的主要觀點是,除了雙目視差以外,還有其他一些三維組織的力量,這些力量可能比雙目現差這一因素還要強大一些。
對此有兩個證據:第一個證據包含在我們上述的一切實驗之中,其中二維圖形看上去像三維圖形。
因為在所有這些例子中,雙目視差的缺乏是把視覺過程組織在一個平面上的一種力量。
如果任何一種視差都具有正的或負的深度值的話,那麼,視差為零也就等于深度值為零;那就是說,所見的場的一切部分,在沒有視差的情況下,應當出現在一個平面上。
對我們的一切圖形來說,其雙目視差值為零,因此,如果這些圖形被視作三維圖形的話,那麼該事實就說明了其他一些組織之力的強度。
這些力量不僅克服了視差的缺乏,而且還克服了傾向于在一個平面上進行組織的其他一些條件的缺乏,這些圖形所處的那頁紙作為一個平面而有力地被組織,這些線條以某種方式從屬于這個平面。
然而,它們卻産生了三維效果。
在我們的所有例子中,都發生了二維力量和三維力量的沖突。
如果排除這些二維的力量,三維效果應當會強大起來。
這一簡單的推論是正确的,它已為衆所周知的事實所證明,即當一個人閉起一隻眼睛,然後去看透視圖形時,透視圖形便顯得更為三維的了。
然而,有一個事實也經常被提及,一個透視圖形,即便用單眼去看,也不及用雙目視差的體視鏡(stereoscope)去看時所産生的那種深度印象來得生動。
如果我們的假設是正确的話,這種情況必然會這樣,因為在體視鏡中,視差的三維力量與組織的其他一些三維力量合作;代替力量之間沖突的是,體視鏡的視覺引入了相互強化。
雙目視差可為其他組織之力所克服的第二個證明是由科普費爾曼的特定實驗所提供的。
在這些實驗中,線條圖樣的不同部分以不同距離被客觀呈現,辦法是把這些線條圖樣畫在玻璃闆上,玻璃闆以2厘米的間隔距離一塊隔一塊地插在匣子裡。
觀察者朝匣子裡面看,并描述他所見到的東西。
如果每一塊玻璃闆上的圖樣與其他玻璃闆上的圖樣沒有關聯,那麼,圖像便始終在它們正确的相關距離中被見到。
但是,如果不同平面上的圖樣組成一種共同圖樣的話,那麼,這種圖樣将有賴于我們所知道的組織之力。
如果這種力的運作與那些由于視差而産生的力的運作處于同一方向,那麼,正确的深度将被見到,否則的話,這一結果将有賴于各種力量的相對強度。
在科普費爾曼的實驗中,圖樣是這樣的,即内部的組織之力比視差更強大。
我們提供三個例子:在圖37中,a和b是兩個幻燈片,一個接着另一個呈現在觀察者面前,c是實際上看到的圖形。
圖形的單一性破壞了深度效果。
在圖38中,從幾何學角度講與前面的圖37差别不大,因此,産生的圖形統一性較差;甚至作為一個平面圖,它将導緻雙重的組織,而不是單一的組織。
相應而言,這兩個部分是一前一後地被看到的。
最後是圖39的三個圖樣a、b、c,它們始終被看作一個立方體d,也就是說,看作一個三維物體,該立方體的基礎由線條1、2、3、4、5組成,它們分布在所有三塊玻璃闆上。
深度的&ldquo初級&rdquo和&ldquo次級&rdquo标準 三維理論作為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是與實驗事實相一緻的。
三維理論要求抛棄初級的(primary)也即&ldquo先天的&rdquo标準和次級的(secondary)也即&ldquo經驗的&rdquo标準之間的差異,以便有利于組織的外力和内力理論。
所有這些傳統的次級标準,像形狀的重疊、陰影、清晰度的缺乏,等等,必須被解釋為組織因素,而不是憑其自身的頭銜被解釋為經驗的項目,即帶有特定含義的經驗項目。
這裡,我們将僅僅指出,即便在圖40那樣的圖樣中(它是經驗主義影響的一個典型例子,而且按圖式的角度來說,這種圖形與我們從遠處的山嶽中獲得的印象是一緻的),我們仍必須根據直接組織來找到它的解釋。
我們在現實中看到,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從圖40中看到,在較近的山嶽後面是部分地被遮掩的群山,盡管雙目視差不起任何作用,因為在真實山嶽的例子中,距離實在太大,以緻于視差不起作用。
我們的讨論使我們回到了本章的開頭。
在本章的開頭處,我們讨論了貝克萊的論點,他反對深度視覺的可能性。
現在,我們已經熟悉了一組新的事實,可以用來支持我們的批評。
先前,我們看到,在沒有刺激的異質所産生的強制力量的情況下,視野中的顔色将自行分布在所有三個維度中;現在,我們看到,組織的内力也可以産生三維的形狀,而不是二維的形狀。
第二步實際上是伴随着第一步而發生的。
這種情形并不意味着所有影響同質地填補的空間的一切力量之分布将會把它轉化為一個平面。
有些分布将會做到這一點,而其他一些分布将會把它轉化為三維物體。
刺激、線和點的非連續異質 現在,我們将在我們的讨論中包括這樣一些圖樣,它們不再是連續的線和點。
這些東西将為我們提供兩個組織原則的證明,這兩個組織原則我們已經提到過,也就是接近性(Proximity)和閉合(closure)。
為了便于充分讨論,讀者應當轉向威特海默的原文(1923年)和苛勒的文章(1925,1930年)。
接近性 接近性的因素是很容易證明的。
在圖41和圖42的圖形中,圓點和線條形成對子,在這些對子中,接近的圓點和線條自發地聯合起來。
确實,人們也可以任意地看其他的對子,尤其是當距離的差别不是太大時。
但是,在同一時間内看到的對子不可能超過一個或二個,這樣的對子越多,同時看到遠距離的對子就越困難,而其他一些對子則随着對子間增加而獲得了穩定性。
此外,接近性是一個相對的術語,這是明白無誤的;同樣的距離,在一個圖樣中可能是對子内的距離,而在另一個圖樣中則可能成為對子間的距離。
當然,這一定律也是有限制的;當距離太大時,便不會發生任何統一,對子内距離越小,對子便越穩定。
接近性和等同性 然而,若要系統地闡述接近性定律也不是一件易事。
迄今為止,我們隻不過證明了,當場包含了若幹相等部分時,相等部分中具有更大接近性的一些部分将組織成較高的單位(對子)。
這種組織必須被視作與一個同質點的組織同樣真實的組織。
正如我們用實際的力量對後者作出解釋一樣(這些實際的力量将一緻的區域結合在一起,并将該區域與場的其餘部分相分離),我們必須把我們的組群形式視作是由于組群成員之間吸引的實際力量。
這不隻是一種假設,也不隻是一個名稱,因為這些力具有可以證明的效果,正如我們以後将會看到的那樣,當我們研究有機體對場内的這些力進行反應時,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力具有可以證明的效果。
然而,我們的接近性定律迄今為止有賴于接近中的一些部分的等同性(equalty)。
即便具有一定的限度,它仍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我們将設法了解,我們能在超越這一限度多大的程度上對它進行概括。
在圖43a中,該原理仍對歸并(grouping)起決定作用。
我們看到的歸并對子由一條藍線和一條紅線組成,而不是由兩條藍線和兩條紅線分别組成。
但是,在圖43b中,該結果值得懷疑。
因為圖43b的圖樣是更加模棱兩可的。
我們可以看到接近部分的歸并和相等部分的歸并。
前者(接近部分的歸并)看來略占優勢,至少,我可以在這些歸并中相當容易地看到所有的線,可是在後者(相等部分的歸并)中,我傾向于既丢掉了直線,又丢掉了曲線。
因此,盡管接近性看來仍支配着等同性,但是,這種優勢已經消失,這應歸功于我們所引入的一種新差别,也就是說,形狀對顔色。
我們發現,形狀的等同比起顔色的等同來是一個更強的組織因素。
在圖43c中,兩種因素結合起來了,現在,等同性顯然超過了接近性,那些對子由相等的線形成,而不是由接近的線形成。
在這三種圖形中,相對距離猶如1-3。
對這些因素的相對強度進行測量是可能的,正如威特海默已經揭示的那樣,通過改變這些相對的距離來對這些因素的相對強度進行測量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使它們都相等,我們便把等同因素孤立起來了。
這種情況在圖43的d和e裡面都做到了,在這兩幅圖中,由于形狀的差别,e比d更加穩定和更少模棱兩可,而d僅僅在顔色上有差别。
這一讨論似乎要求對接近性定律和等同性定律作如下的系統闡述:場内的兩個部分将按照它們的接近程度和等同程度彼此吸引。
如果這種說法正确的話,如果接近性和等同性這兩個因素中任何一個因素的值為零的話,那就不會發生吸引,從而也不會發生歸并。
對于接近性來說,這是容易證明的,因為接近的程度,或者它的對立面,也即距離,可以容易地予以量的改變。
我們隻要将兩個場的部分彼此完全分離,吸引之力将會消失,至少就一切實踐的目的而言,吸引之力将消失。
可是,由于等同程度還不可能被測量,因此也不可能從實驗角度去确定當兩個場部分完全不同時是否會發生任何歸并。
然而,我們可以對後一種說法加以限定。
分離的部分不會與背景歸并在一起;所有的歸并在背景上的圖像之間發生。
因此,在那個意義上說,也就是作為圖像來說,如果歸并出現,那麼就一定存在等同性。
這就為等同性這個術語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判據。
至少,迄今為止,等同性與接近性具有同樣的立足點;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等同性便沒有歸并,正像沒有接近性便沒有歸并一樣。
這一論争的目的在于聲稱,單憑接近性,或者說單憑任何一類事件之間的接近性,并不産生組織之力,力的産生和力的強度有賴于接近狀态中的那些過程。
上述句子的後一部分已經由我們的上述例證所證明:處于恒常接近條件下的組織有賴于等同性程度,有賴于組織中過程之間的差别。
上述句子的前一部分(即單憑接近性不是充足條件)也是正确的,它可以導源于圖形一背景(figure-ground)的清晰度。
在下一章中,我們将用較大篇幅來讨論圖形一背景的清晰度。
如果單是接近性成為組織原因的話,我們便與我們在物理學中了解的組織知識發生矛盾。
&ldquo無論何處,隻要A和B在物理學中彼此相關,人們便會發現,其效果有賴于A和B彼此相關中的特性&rdquo(苛勒,1929年,p.180)。
于是,兩個物體按照它們的質量而相互吸引,而且,它們越是接近,則吸引力越大,但是,兩個物體也可能在相互之間并不施加任何電力(electricforces)的情況下彼此接近,如果這兩個物體在電學上是中性的話。
因此,在我們的心物組織中,當兩個異質部分由于接近性而形成一個對子時,它們一定在某個方面是等同的,從而能夠彼此産生影響。
(實心=紅色,影線=藍色,參見邊碼p.165注10) 實際上,我們可以單單通過接近性而将任何一類部分結合在一個組群中,假定這些部分完全可以從其他部分中分離出來的話。
我們的圖44提供了一個例子。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單憑接近性能将任何東西都集合在一起,而是這些部分具有作為部分的共同特性,這些共同特性解釋了這些部分相互作用的原因。
讓我們對接近性和等同性作最後的說明。
在圖43(a-e)中,可供選擇的歸并和使形狀得以産生的接近性等同,而從任何一種歸并中産生的整個圖形又是有規則的和一緻的。
但是,當結果不是有規則的或簡單的圖形時,接近性和等同性又将如何運作,這個問題尚未進行過研究。
像在許多其他方面一樣,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知識仍然不夠完整。
閉合 讓我們現在轉向閉合(closure)。
在前面的讨論中(見邊碼P.151),我們曾主張,閉合區比不閉合區更加穩定,從而也更容易産生。
我們将通過與接近性因素和良好連續性因素相對的閉合組織來證明這一點。
圖45引自苛勒(1929年)的研究,它是關于閉合組織不考慮接近性因素的一個例證。
從占支配的角度而言,并不是那些最接近的垂直線形成對子,而是那些閉合空間形成對子。
盡管在圖45中,閉合空間的内部距離(兩根垂線之間的距離)為兩根接近垂線之間距離的三倍,此外,兩根短斜線的端間距離與兩根接近垂線之間的距離正好相等。
而且.在圖46裡面,也包含圖46a的A、B、C、D四個部分。
但是,在圖a中,按照良好連續因素的原則,B是A的連續,D是C的連續,可是在圖b中,兩個閉合區都表現為次級整體(subwholes),以緻于A不再由B連續,C也不再由D連續。
閉合作用并不總是戰勝良好的連續,這是由威特海默論文中的若幹圖像所說明的。
關于這篇論文,我在這裡省略了,不過,我想證明閉合原則的效用。
我從點子圖中選取了一個例子,用以說明并非所有的閉合作用都同樣地好,與此同時也證明了單位形成和形狀是組織的兩個不同方面。
在圖47所呈現的兩個圖形中,b是一個熟悉的圖形,使人回憶起北鬥七星的犁狀星座,而前者看上去則完全是新的。
這兩個圖形由赫茲(Hertz)以不同方式聯結了七個點而構成。
其中圖b的聯結方式是我們在天空中常見的星座,而圖a的聯結方式,盡管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較為簡單的,因為它産生了單一的閉合圖形,然而沒有人見過這種圖形,原因是這個閉合圖形十分不規則,而圖b的閉合部分卻十分簡單。
其他一些異質刺激 我們将通過考慮一些不太人為的刺激條件來結束這場讨論。
通常,既非完全同質的分布引發整個刺激模式,又非不同的同質區域構成了整個刺激模式。
一般說來,位于刺激發生的跳躍之間的區域,其本身并不同質。
關于這種異質性,我們考慮了兩個特例。
最簡單的例子是那樣一種異質性,在該異質之中,刺激在一個方面是恒定的,但是作為距離其他維度上一個特定點的線性函數而變化着,例如,一個分級圓盤,從中心到邊緣一緻地變得更淡或更濃。
正如馬赫(Mach)于1865年發現的那樣,這些分布看上去一緻,我們還必須補充一點,這些分布發生的區域,在我們的視野中産生一個充分界定的單位。
實際上,兩個特例必須加以區别;在第一特例中,一緻性是完整的,而且在該特例中,所見的區域性質是一樣的,好像刺激的平均數一緻地分布在該區域上面一樣。
在第二個特例中,一緻性并不完整,而是僅僅涉及顔色的一個方面(它的色質),而不是涉及其他方面(它的&ldquo明度&rdquo或&ldquo亮度&rdquo)。
一個大房間裡的白牆看上去遍體雪白,但是,在它遠離光源的地方,白牆就變得&ldquo暗一點&rdquo,&ldquo亮度差一點&rdquo。
讓我們把第二種特例的讨論推遲到後一章中,現在我們回到第一種特例上來。
如果我們通過引入精細輪廓的方法把一緻地變化着的刺激區域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區域,那末,色彩的一緻性便将在整個區域内消失,而且隻保留在新形成的部分區域内,這些新形成的部分區域現在看來彼此不同,每一個部分區域均按其自身的平均刺激而不同(考夫卡,1923年a)。
當刺激的變化不一緻時,也可能發生同樣情況;在該情況中,變化率(rateofchange)逐點發生變化。
在第一種情形裡,i=f(x),其中i代表刺激強度(或者其他充分界定的特征),X代表與任意來源(arbitaryorigin)的距離,因此出di/dx=常數,可是,在第二種情形裡,不僅i=g(x),而且出di/dX=&psi(x)。
如果二階導數d2i/d2x的絕對值不是太大的話,那麼,該區域看上去仍将一緻。
在這些條件下,刺激的平均數仍将有效,正如我已經證明過的那樣。
但是,如果變化率的變化過大的話,便會産生某些新的東西,這就是我打算讨論的第二種情況。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情況,我們将使用刺激分布的圖解,這是我們在本章開頭時已經介紹過的(見邊碼p.111)。
一緻的變化用一根向着X軸傾斜的直線來表示,如圖48a所示,而第二種類型的分布則由圖48的b和C來例證。
如果我們選擇一個P點,那麼,當刺激的變化處于恒定狀态時(圖48a),它的刺激将與其毗鄰的平均刺激一樣。
但是,當變化率随着X而變化時,這種情況便不再正确了。
于是,在圖48b裡面,P點将比它周圍的平均刺激接受更多的刺激,而在圖48c裡面,P點将比它周圍的平均刺激接受更少的刺激。
在這些條件下,如果P點的刺激和它毗鄰的平均刺激之間的差異十分大的話,那麼将會出現一種奇異的和有意義的結果,馬赫早在70年以前就已經發現了這種結果。
當P點的刺激比它毗鄰的平均刺激更強時,P點處将出現一根明線,可是,當P點的刺激比它毗鄰的刺激更弱時,P點處将出現一根暗線,盡管在這兩種情形裡,一側的刺激比P點刺激更弱,而另一側的刺激比P點刺激更強。
當這些刺激是由轉動的圓盤提供時,那麼這些線便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圓環。
于是,馬赫環(Machrings)證明,部位結果不是部位刺激的結果,而是有賴于刺激在大範圍裡面的分布,這一點已由馬赫本人十分清楚地指出了(1865年,1885年)。
我們隻想在一個方面對馬赫的理論作進一步闡述。
馬赫認為,這種結果純粹是色覺,而且他的實驗作為與赫爾姆霍茲(Helmholtz)的心理學理論相對立的生理對比理論(physiologi-caltheoryofcontrast)的最後一個證明,出現在許多早期的教科書中,可是現代的教科書則傾向于把它省略了。
但是,圓環的出現(也就是說,一個區域内的新形狀)是一個組織問題。
這個問題是由M.R.哈羅爾(M.R.Harrower)和我本人根據這一觀點提出的,而且,我們明确地闡述了這樣的事實,即有利于特定形狀組織的一些條件将會産生馬赫環,而當一般情況不太有利于這種組織時,這些圓環将不會出現或者不太明顯。
我們已從利布曼(Liebmann)效應中了解到,亮度差異在産生分離方面要比僅僅産生色彩差異來得更加有力。
因此,哈羅爾博士和我得出結論認為,如果馬赫環是組織結果的話,那麼單單色彩變化是不會産生馬赫環的。
索利斯(Thouless)已經開展了這樣的實驗,這些實驗證實了上述的結論;在一組精心設計的實驗中,我們證實了索利斯的發現,與此同時,确立了針對馬赫環而設立的硬色和軟色之間差别的效驗。
組織和簡潔律:最小和最大的單一性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我們講座中的某個階段。
我們已經在若幹不同的條件下對組織進行了研究,而有關這種組織的一些有效原則也已經建立起來。
把我們的成就與本章的引言相比較是适當的,在該引言中我們系統闡述了我們研究的指導原則,也即簡潔律(lawofpragnanz),它把産生的靜态組織(stationaryor-ganizations)與某些最大最小原理(maxim-minimumprinciples)聯系起來了。
實際上,該定律遍布于我們的整個讨論;我們已用各種形式遇見過這個定律,如統一(unity)、一緻(uniformity)、良好的連續(goodcontinuation)、簡單的形狀(simpleshape)和閉合(closur)。
但是,還遺留一點,它在開始時曾被提及過,但在後來的讨論中沒有展開,那就是我們所謂最大事件和最小事件的單一性之間的差别。
現在,我們必須根據這一觀點來進行我們的讨論,并補充一些證據,以便為我們的區分提供更多的材料。
概略地說,最小限度的單一性将是一緻的單一性,而最大限度的單一性則是理想的清晰度的單一性。
在我們的例子中,兩者均用圖形表示;第一種在後象(after-image)實驗中用圖形表示,并在減弱組織的外力的其他效應中用圖形表示;第二種則體現在良好的形狀和良好的連續等例證中。
我們能否從産生這兩種結果的任何一種原因或條件中得到一點暗示呢?遺憾的是,我們對我們的問題缺乏特殊的系統調查,但是,如果我們用其他一些事實來加以補充的話,則我們可以從我們熟悉的一些事實中得出某些結論。
例如,當我們注視一幅肖像照片時,我們看到一張具有形狀和表情的臉;但是,如果我們試着發展這幅肖像的後象,那麼,我們所見的一切便是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了。
後象缺乏清晰性,這是與知覺相比較而言的,但是卻比知覺一緻得多,前者表現出最小程度的簡化,而後者則表現出最大程度的簡化。
然而,要想産生一張臉的後象是不可能的,原始的臉一定比任何一張普通的照片具有更強的對比度;于是,圖49将産生關于馮·興登堡總統(PresidentVanHindenbury)的一個很好的後象。
其次,讓我們看圖50的圖形。
倘若你偶然一瞥,你會看到這幅圖形好似亂七八糟的些線條。
但是,當你被告知,這幅圖形是一張實際的圖片,并要求你努力去發現它時,你便會發現,這是一個胖乎乎的老年紳士的幽默臉龐。
關于我的上述那個例子,我想回到調節(ac-commodation)的讨論上來(見邊碼PP.119f),在這一讨論中,我們學會了把調節的功能作為一種為清晰度服務的運動反應未理解。
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當你十分疲勞但又不得不出席晚間演講時,對這樣的講座你會比平時更感厭煩。
這時,會發生什麼情況呢?你會将目光集中于演講者,藉以保持清醒,但你卻不會注意他的形态,正像福斯特博士(Dr.Faust)書房中的那條卷毛狗一樣,那位演講者的形象将逐漸增大,最後或多或少與房間的牆壁融合在一起。
顯然,你的調節已經讓步,現在你的調節以這樣一種方式運作,它給你最小的清晰度,同時卻給你最大的一緻性。
這些例子暗示着下述一種結論:當有機體處于積極狀态時,用亨利·黑德爵士(SirHenryHead)的術語來講,當有機體處于高度警戒狀态時,它将産生良好的清晰度;當有機體處于消極狀态時,也就是警戒程度低下時,它将産生一緻性。
在第三章結束時(見邊碼p.102)提出的警戒解釋中,我們曾提出,高度的警戒性意味着有機體具有可以任意調遣的許多能量。
如果我們将這一解釋用于我們上述的例子,那麼,它意味着最大程度的單一性(也就是高度的清晰度)會在有機體可供調遣的能量巨大時發生,而最小程度的單一性(也就是一緻性)會在有機體可供調遣的能量微小時發生。
我們的所有三個例子均适合于這種解釋。
疲勞或低的警戒性是能量下降的條件。
在第二個例子中,尋找有意義的圖形的态度産生了清晰度,這顯然也是較大的可供調遣的能量的例子,因為在這裡具有能量儲存的自我系統(Ego-system)承擔了構造。
第一個例子是最難理解的。
但是,一張普通肖像的負效應和興登堡圖形的正效應之間的比較掃除了這一困難。
在第二個例子中,外部的組織之力要比第一個例子中強大得多,這是由于在不同的場部分之間刺激的更大跳躍之故,而更大的清晰度就是由于這種更大的組織之力。
因此,如果較大的清晰度意味着在該過程中消耗了更多能量的話,那麼,這些較大的力一定也釋放了更多的能量,正像一台正在運作的電動機要比一台閑置的電動機消耗更多的能量一樣。
我已經強調了能量和清晰度之間的這種聯系(也許我所提供的證據相當不充分),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這種聯系是堅實的。
讓我們重複一下苛勒的一段話:&ldquo最後的不依賴于時間的分布包含了能夠作功的最低限度的能量&rdquo(見邊碼,p.108)。
這種情況盡管在一切情形裡都是正确的,但在特定的情形裡需要一個十分重要的系定理(corollary)。
假定我們正在考慮的系統變化由一個相對來說小的亞系統(subsystem)和一個大的蓄積庫組成(從這個蓄積庫中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提取盡可能多的能量)。
在我們将我們的觀點用于這一情形時,我們必須把最後的能量變得最小的那個系統當作由亞系統和蓄積庫組成的整個系統。
我們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小的亞系統從蓄積庫中盡可能多地提取能量,以緻于在這一過程之後,它自身的能量比它先前的能量更大。
苛勒在1924年将這一原理用于有機體的成長及其不斷增加的清晰度。
看來,這也同樣适用于我們目前的問題:如果特定的反應系統能夠吸取許多能量的話,那麼它就會這樣做,從而獲得清晰度,也就是說,獲得最大程度的單一性;如果它的能量供應中斷,或者僅僅局限于很小的範圍之内,那麼将産生最低程度的單一性。
來自數量順序和意義等觀點的組織 到目前為止尚未忘記本書綱要的讀者(本書綱要在第一章中已經刊布),可能會懷疑作者在本章的詳細讨論中是否已經忘記了他的一般觀點。
因此,讓我們暫停此處,看一看我們迄今為止對于在本書開頭時提出的問題作出了什麼貢獻,如果确有什麼貢獻的話。
我們看到了心理學在其整合作用(integrativefunc-tion)中的特定價值,我們的科學正處在自然、生命和心理的交會點上。
我們的讨論有沒有對這種整合作出過貢獻呢?我們已經從這三個會聚領域的科學中提取了三個指導性概念,它們是數量(quantity)、順序(order)和意義(meaning)的概念。
根據這三個術語,我們的讨論意味着什麼? 數量 我認為,就數量而言,我們的讨論已經證明了這樣一些推論,這些推論是當我們第一次研究量和質的關系時達到的。
我們的簡潔律具有量化的特征,該特征同時也是質的特征。
作為最大和最小的原理,簡潔律是定量的,而作為單一性原理,它又是定性的。
顯然,量和質的特征并非兩個彼此獨立的特征,而是同一原理的兩個方面。
在實際的實驗中,質的方面領先;對于任何一種實際的組織來說,我們未能提供确切的量化公式。
但是,作為實際的組織,單位和形狀必須具有一個公式,該公式從數量上對單位和形狀加以表述,正如物理格式塔也有它們的公式一樣。
我們的質的知識與這種量的知識隻是在精确性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不是在種類上有所不同。
順序 我們發現,有效的組織定律解釋了我們的行為環境為什麼是有序的,盡管刺激的空間複雜性和時間複雜性有點令人手足無措。
單位正在形成,并保持着與其他單位的分離和相對的隔絕狀态。
請考慮一下,當你的雙眼連續不斷地東張西望時,視網膜的組成要素将會發生什麼情況:如果雙眼以迅速的相繼方式注視物體,而且沒有任何順序,那麼,視網膜的要素将時而受到白光的刺激,時而又受到綠光的刺激;一忽兒刺繳變強,一忽兒又變得很弱;伴随着綠色的是紅色或藍色,一種萬花筒般的變化。
與視網膜各點上刺激的忙碌景象相一緻的是什麼東西呢?一個完全穩定和井然有序的世界;當我的眼光掃視時,我的書桌上的香煙盒仍然是香煙盒,台曆仍然是台曆;我在我的行為環境中體驗不到變化,盡管我在&ldquo我自身&rdquo内部體驗到一種變化,感覺到我的雙眼在靜态的物體上移動。
确實,我們對這種特殊的效應尚未作出過解釋,但是,我們看到,如果沒有我們的組織原則,物體便不成其為物體,因此,由這些刺激變化産生的現象變化将如同刺激本身的變化一樣無序。
于是,我們把順序作為實際的特征而接受下來,可是,找們無需特殊的動因(agent)去産生順序,因為順序是組織的結果,而組織則是自然之力的結果。
以此方式,我們的讨論表明了自然如何産生順序。
意義 最後,我們的讨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ldquo意義&rdquo(significance)的基礎。
良好的連續和良好的形狀是有力的組織因素,而且,兩者在實際的意義上都是&ldquo可以理解的&rdquo:一根線在其自身内部攜帶着自己的定律,一個有形的區域或容積也一樣。
由于外力的作用而違反這個定律被視作是一種違反;它們與我們的合适感(feelingofthefit)發生沖突,從而有損于我們的美感。
我們在任何時刻看到的形狀并沒有通過将部位價值分配給每一個形狀的空間要素而被恰當地描述,而是被視作一緻的整體;它們像威特海默的天堂訪問者聽到天堂的音樂一樣,而不像台子或音調的純經驗公式那樣(這是威特海默的其他一些天堂探險家能夠詳加闡述的)。
我們的讨論處理了一些十分基本的物體,這些物體遠離心理的各種表現形式,在這些表現形式中,&ldquo理解的&rdquo心理學家對它們發生興趣。
但是,即便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物體,也揭示了我們的現實不隻是基本事實的并置(collocation),而是由一些單位所組成,在這些單位中,沒有一個部分是靠它自身而存在的,其中,每個部分都指向它自身以外的地方,從而意味着一個較大的整體。
事實和意義不再是屬于不同領域的兩個概念,因為在内在地一緻的整體之中,一個事實始終是一個事實。
如果我們把問題的每一點分離出來,逐一予以解決,我們便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由此可見,我們确實看到了意義的問題如何與整體及其部分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此緊密地相聯結。
我們曾經說過:整體大于它的部分之和。
我們還可以更加确切地說,整體除了它的部分之和外,還有其他某種東西,因此,計算總和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方法,而部分-整體的關系卻是有意義的。
美國心理學中的機能(functional)觀點已經接受這種現狀,但是又對其理論意義的模糊之處作了補充。
伍德沃思(Woodworth)談到了&ldquo距離的信号&rdquo(signsofdistance),這些信号在&ldquo三維空間的視覺中一起得到運用&rdquo(P.400)。
當大多數信号被習得以後,也就是說,有了經驗的結果以後,伍德沃思認為&ldquo某個距離信号,也許是雙目信号,很有可能不必學習&rdquo。
這種&ldquo機能主義者&rdquo的深度知覺理論顯然是解釋性理論的一個例子,關于這種解釋性理論,我們已經在本書第三章予以駁斥了。
它所增加的模糊性來自&ldquo信号&rdquo概念。
因為我們必須要問信号是什麼,以及含義何在。
這兩者是否都在直接經驗中被提供呢?如果确實如此,那麼雙目信号是什麼?如果不是如此,那麼我們究竟有什麼權利使它們中的一個(例如信号)實體化為經驗的一部分和一個符号? 三維空間的組織理論 針對所有這些理論,我們的假設認為,三維形狀在方式上與二維形狀一樣,也是組織問題,而且有賴于同樣的定律。
我們遠未否定雙目視差作為三維原因的重要性,但是,正如我們後面将要表明的那樣,我們認為,原因在于組織之力,這些組織之力既可能與其他組織之力合作,也可能與之發生沖突。
我在否定經驗對深度産生的影響方面還應當格外小心。
在我們了解經驗意味着什麼之前,經驗的引入并不具有任何解釋價值;隻有當我們把經驗作為組織本身的一個過程來加以理解時,它方才對我們目前的問題有所幫助。
組織之力和雙目視差 此時此刻,我們的主要觀點是,除了雙目視差以外,還有其他一些三維組織的力量,這些力量可能比雙目現差這一因素還要強大一些。
對此有兩個證據:第一個證據包含在我們上述的一切實驗之中,其中二維圖形看上去像三維圖形。
因為在所有這些例子中,雙目視差的缺乏是把視覺過程組織在一個平面上的一種力量。
如果任何一種視差都具有正的或負的深度值的話,那麼,視差為零也就等于深度值為零;那就是說,所見的場的一切部分,在沒有視差的情況下,應當出現在一個平面上。
對我們的一切圖形來說,其雙目視差值為零,因此,如果這些圖形被視作三維圖形的話,那麼該事實就說明了其他一些組織之力的強度。
這些力量不僅克服了視差的缺乏,而且還克服了傾向于在一個平面上進行組織的其他一些條件的缺乏,這些圖形所處的那頁紙作為一個平面而有力地被組織,這些線條以某種方式從屬于這個平面。
然而,它們卻産生了三維效果。
在我們的所有例子中,都發生了二維力量和三維力量的沖突。
如果排除這些二維的力量,三維效果應當會強大起來。
這一簡單的推論是正确的,它已為衆所周知的事實所證明,即當一個人閉起一隻眼睛,然後去看透視圖形時,透視圖形便顯得更為三維的了。
然而,有一個事實也經常被提及,一個透視圖形,即便用單眼去看,也不及用雙目視差的體視鏡(stereoscope)去看時所産生的那種深度印象來得生動。
如果我們的假設是正确的話,這種情況必然會這樣,因為在體視鏡中,視差的三維力量與組織的其他一些三維力量合作;代替力量之間沖突的是,體視鏡的視覺引入了相互強化。
雙目視差可為其他組織之力所克服的第二個證明是由科普費爾曼的特定實驗所提供的。
在這些實驗中,線條圖樣的不同部分以不同距離被客觀呈現,辦法是把這些線條圖樣畫在玻璃闆上,玻璃闆以2厘米的間隔距離一塊隔一塊地插在匣子裡。
觀察者朝匣子裡面看,并描述他所見到的東西。
如果每一塊玻璃闆上的圖樣與其他玻璃闆上的圖樣沒有關聯,那麼,圖像便始終在它們正确的相關距離中被見到。
但是,如果不同平面上的圖樣組成一種共同圖樣的話,那麼,這種圖樣将有賴于我們所知道的組織之力。
如果這種力的運作與那些由于視差而産生的力的運作處于同一方向,那麼,正确的深度将被見到,否則的話,這一結果将有賴于各種力量的相對強度。
在科普費爾曼的實驗中,圖樣是這樣的,即内部的組織之力比視差更強大。
我們提供三個例子:在圖37中,a和b是兩個幻燈片,一個接着另一個呈現在觀察者面前,c是實際上看到的圖形。
圖形的單一性破壞了深度效果。
在圖38中,從幾何學角度講與前面的圖37差别不大,因此,産生的圖形統一性較差;甚至作為一個平面圖,它将導緻雙重的組織,而不是單一的組織。
相應而言,這兩個部分是一前一後地被看到的。
最後是圖39的三個圖樣a、b、c,它們始終被看作一個立方體d,也就是說,看作一個三維物體,該立方體的基礎由線條1、2、3、4、5組成,它們分布在所有三塊玻璃闆上。
深度的&ldquo初級&rdquo和&ldquo次級&rdquo标準 三維理論作為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是與實驗事實相一緻的。
三維理論要求抛棄初級的(primary)也即&ldquo先天的&rdquo标準和次級的(secondary)也即&ldquo經驗的&rdquo标準之間的差異,以便有利于組織的外力和内力理論。
所有這些傳統的次級标準,像形狀的重疊、陰影、清晰度的缺乏,等等,必須被解釋為組織因素,而不是憑其自身的頭銜被解釋為經驗的項目,即帶有特定含義的經驗項目。
這裡,我們将僅僅指出,即便在圖40那樣的圖樣中(它是經驗主義影響的一個典型例子,而且按圖式的角度來說,這種圖形與我們從遠處的山嶽中獲得的印象是一緻的),我們仍必須根據直接組織來找到它的解釋。
我們在現實中看到,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從圖40中看到,在較近的山嶽後面是部分地被遮掩的群山,盡管雙目視差不起任何作用,因為在真實山嶽的例子中,距離實在太大,以緻于視差不起作用。
我們的讨論使我們回到了本章的開頭。
在本章的開頭處,我們讨論了貝克萊的論點,他反對深度視覺的可能性。
現在,我們已經熟悉了一組新的事實,可以用來支持我們的批評。
先前,我們看到,在沒有刺激的異質所産生的強制力量的情況下,視野中的顔色将自行分布在所有三個維度中;現在,我們看到,組織的内力也可以産生三維的形狀,而不是二維的形狀。
第二步實際上是伴随着第一步而發生的。
這種情形并不意味着所有影響同質地填補的空間的一切力量之分布将會把它轉化為一個平面。
有些分布将會做到這一點,而其他一些分布将會把它轉化為三維物體。
刺激、線和點的非連續異質 現在,我們将在我們的讨論中包括這樣一些圖樣,它們不再是連續的線和點。
這些東西将為我們提供兩個組織原則的證明,這兩個組織原則我們已經提到過,也就是接近性(Proximity)和閉合(closure)。
為了便于充分讨論,讀者應當轉向威特海默的原文(1923年)和苛勒的文章(1925,1930年)。
接近性 接近性的因素是很容易證明的。
在圖41和圖42的圖形中,圓點和線條形成對子,在這些對子中,接近的圓點和線條自發地聯合起來。
确實,人們也可以任意地看其他的對子,尤其是當距離的差别不是太大時。
但是,在同一時間内看到的對子不可能超過一個或二個,這樣的對子越多,同時看到遠距離的對子就越困難,而其他一些對子則随着對子間增加而獲得了穩定性。
此外,接近性是一個相對的術語,這是明白無誤的;同樣的距離,在一個圖樣中可能是對子内的距離,而在另一個圖樣中則可能成為對子間的距離。
當然,這一定律也是有限制的;當距離太大時,便不會發生任何統一,對子内距離越小,對子便越穩定。
接近性和等同性 然而,若要系統地闡述接近性定律也不是一件易事。
迄今為止,我們隻不過證明了,當場包含了若幹相等部分時,相等部分中具有更大接近性的一些部分将組織成較高的單位(對子)。
這種組織必須被視作與一個同質點的組織同樣真實的組織。
正如我們用實際的力量對後者作出解釋一樣(這些實際的力量将一緻的區域結合在一起,并将該區域與場的其餘部分相分離),我們必須把我們的組群形式視作是由于組群成員之間吸引的實際力量。
這不隻是一種假設,也不隻是一個名稱,因為這些力具有可以證明的效果,正如我們以後将會看到的那樣,當我們研究有機體對場内的這些力進行反應時,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力具有可以證明的效果。
然而,我們的接近性定律迄今為止有賴于接近中的一些部分的等同性(equalty)。
即便具有一定的限度,它仍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我們将設法了解,我們能在超越這一限度多大的程度上對它進行概括。
在圖43a中,該原理仍對歸并(grouping)起決定作用。
我們看到的歸并對子由一條藍線和一條紅線組成,而不是由兩條藍線和兩條紅線分别組成。
但是,在圖43b中,該結果值得懷疑。
因為圖43b的圖樣是更加模棱兩可的。
我們可以看到接近部分的歸并和相等部分的歸并。
前者(接近部分的歸并)看來略占優勢,至少,我可以在這些歸并中相當容易地看到所有的線,可是在後者(相等部分的歸并)中,我傾向于既丢掉了直線,又丢掉了曲線。
因此,盡管接近性看來仍支配着等同性,但是,這種優勢已經消失,這應歸功于我們所引入的一種新差别,也就是說,形狀對顔色。
我們發現,形狀的等同比起顔色的等同來是一個更強的組織因素。
在圖43c中,兩種因素結合起來了,現在,等同性顯然超過了接近性,那些對子由相等的線形成,而不是由接近的線形成。
在這三種圖形中,相對距離猶如1-3。
對這些因素的相對強度進行測量是可能的,正如威特海默已經揭示的那樣,通過改變這些相對的距離來對這些因素的相對強度進行測量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使它們都相等,我們便把等同因素孤立起來了。
這種情況在圖43的d和e裡面都做到了,在這兩幅圖中,由于形狀的差别,e比d更加穩定和更少模棱兩可,而d僅僅在顔色上有差别。
這一讨論似乎要求對接近性定律和等同性定律作如下的系統闡述:場内的兩個部分将按照它們的接近程度和等同程度彼此吸引。
如果這種說法正确的話,如果接近性和等同性這兩個因素中任何一個因素的值為零的話,那就不會發生吸引,從而也不會發生歸并。
對于接近性來說,這是容易證明的,因為接近的程度,或者它的對立面,也即距離,可以容易地予以量的改變。
我們隻要将兩個場的部分彼此完全分離,吸引之力将會消失,至少就一切實踐的目的而言,吸引之力将消失。
可是,由于等同程度還不可能被測量,因此也不可能從實驗角度去确定當兩個場部分完全不同時是否會發生任何歸并。
然而,我們可以對後一種說法加以限定。
分離的部分不會與背景歸并在一起;所有的歸并在背景上的圖像之間發生。
因此,在那個意義上說,也就是作為圖像來說,如果歸并出現,那麼就一定存在等同性。
這就為等同性這個術語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判據。
至少,迄今為止,等同性與接近性具有同樣的立足點;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等同性便沒有歸并,正像沒有接近性便沒有歸并一樣。
這一論争的目的在于聲稱,單憑接近性,或者說單憑任何一類事件之間的接近性,并不産生組織之力,力的産生和力的強度有賴于接近狀态中的那些過程。
上述句子的後一部分已經由我們的上述例證所證明:處于恒常接近條件下的組織有賴于等同性程度,有賴于組織中過程之間的差别。
上述句子的前一部分(即單憑接近性不是充足條件)也是正确的,它可以導源于圖形一背景(figure-ground)的清晰度。
在下一章中,我們将用較大篇幅來讨論圖形一背景的清晰度。
如果單是接近性成為組織原因的話,我們便與我們在物理學中了解的組織知識發生矛盾。
&ldquo無論何處,隻要A和B在物理學中彼此相關,人們便會發現,其效果有賴于A和B彼此相關中的特性&rdquo(苛勒,1929年,p.180)。
于是,兩個物體按照它們的質量而相互吸引,而且,它們越是接近,則吸引力越大,但是,兩個物體也可能在相互之間并不施加任何電力(electricforces)的情況下彼此接近,如果這兩個物體在電學上是中性的話。
因此,在我們的心物組織中,當兩個異質部分由于接近性而形成一個對子時,它們一定在某個方面是等同的,從而能夠彼此産生影響。
(實心=紅色,影線=藍色,參見邊碼p.165注10) 實際上,我們可以單單通過接近性而将任何一類部分結合在一個組群中,假定這些部分完全可以從其他部分中分離出來的話。
我們的圖44提供了一個例子。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單憑接近性能将任何東西都集合在一起,而是這些部分具有作為部分的共同特性,這些共同特性解釋了這些部分相互作用的原因。
讓我們對接近性和等同性作最後的說明。
在圖43(a-e)中,可供選擇的歸并和使形狀得以産生的接近性等同,而從任何一種歸并中産生的整個圖形又是有規則的和一緻的。
但是,當結果不是有規則的或簡單的圖形時,接近性和等同性又将如何運作,這個問題尚未進行過研究。
像在許多其他方面一樣,我們在這一方面的知識仍然不夠完整。
閉合 讓我們現在轉向閉合(closure)。
在前面的讨論中(見邊碼P.151),我們曾主張,閉合區比不閉合區更加穩定,從而也更容易産生。
我們将通過與接近性因素和良好連續性因素相對的閉合組織來證明這一點。
圖45引自苛勒(1929年)的研究,它是關于閉合組織不考慮接近性因素的一個例證。
從占支配的角度而言,并不是那些最接近的垂直線形成對子,而是那些閉合空間形成對子。
盡管在圖45中,閉合空間的内部距離(兩根垂線之間的距離)為兩根接近垂線之間距離的三倍,此外,兩根短斜線的端間距離與兩根接近垂線之間的距離正好相等。
而且.在圖46裡面,也包含圖46a的A、B、C、D四個部分。
但是,在圖a中,按照良好連續因素的原則,B是A的連續,D是C的連續,可是在圖b中,兩個閉合區都表現為次級整體(subwholes),以緻于A不再由B連續,C也不再由D連續。
閉合作用并不總是戰勝良好的連續,這是由威特海默論文中的若幹圖像所說明的。
關于這篇論文,我在這裡省略了,不過,我想證明閉合原則的效用。
我從點子圖中選取了一個例子,用以說明并非所有的閉合作用都同樣地好,與此同時也證明了單位形成和形狀是組織的兩個不同方面。
在圖47所呈現的兩個圖形中,b是一個熟悉的圖形,使人回憶起北鬥七星的犁狀星座,而前者看上去則完全是新的。
這兩個圖形由赫茲(Hertz)以不同方式聯結了七個點而構成。
其中圖b的聯結方式是我們在天空中常見的星座,而圖a的聯結方式,盡管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較為簡單的,因為它産生了單一的閉合圖形,然而沒有人見過這種圖形,原因是這個閉合圖形十分不規則,而圖b的閉合部分卻十分簡單。
其他一些異質刺激 我們将通過考慮一些不太人為的刺激條件來結束這場讨論。
通常,既非完全同質的分布引發整個刺激模式,又非不同的同質區域構成了整個刺激模式。
一般說來,位于刺激發生的跳躍之間的區域,其本身并不同質。
關于這種異質性,我們考慮了兩個特例。
最簡單的例子是那樣一種異質性,在該異質之中,刺激在一個方面是恒定的,但是作為距離其他維度上一個特定點的線性函數而變化着,例如,一個分級圓盤,從中心到邊緣一緻地變得更淡或更濃。
正如馬赫(Mach)于1865年發現的那樣,這些分布看上去一緻,我們還必須補充一點,這些分布發生的區域,在我們的視野中産生一個充分界定的單位。
實際上,兩個特例必須加以區别;在第一特例中,一緻性是完整的,而且在該特例中,所見的區域性質是一樣的,好像刺激的平均數一緻地分布在該區域上面一樣。
在第二個特例中,一緻性并不完整,而是僅僅涉及顔色的一個方面(它的色質),而不是涉及其他方面(它的&ldquo明度&rdquo或&ldquo亮度&rdquo)。
一個大房間裡的白牆看上去遍體雪白,但是,在它遠離光源的地方,白牆就變得&ldquo暗一點&rdquo,&ldquo亮度差一點&rdquo。
讓我們把第二種特例的讨論推遲到後一章中,現在我們回到第一種特例上來。
如果我們通過引入精細輪廓的方法把一緻地變化着的刺激區域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區域,那末,色彩的一緻性便将在整個區域内消失,而且隻保留在新形成的部分區域内,這些新形成的部分區域現在看來彼此不同,每一個部分區域均按其自身的平均刺激而不同(考夫卡,1923年a)。
當刺激的變化不一緻時,也可能發生同樣情況;在該情況中,變化率(rateofchange)逐點發生變化。
在第一種情形裡,i=f(x),其中i代表刺激強度(或者其他充分界定的特征),X代表與任意來源(arbitaryorigin)的距離,因此出di/dx=常數,可是,在第二種情形裡,不僅i=g(x),而且出di/dX=&psi(x)。
如果二階導數d2i/d2x的絕對值不是太大的話,那麼,該區域看上去仍将一緻。
在這些條件下,刺激的平均數仍将有效,正如我已經證明過的那樣。
但是,如果變化率的變化過大的話,便會産生某些新的東西,這就是我打算讨論的第二種情況。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情況,我們将使用刺激分布的圖解,這是我們在本章開頭時已經介紹過的(見邊碼p.111)。
一緻的變化用一根向着X軸傾斜的直線來表示,如圖48a所示,而第二種類型的分布則由圖48的b和C來例證。
如果我們選擇一個P點,那麼,當刺激的變化處于恒定狀态時(圖48a),它的刺激将與其毗鄰的平均刺激一樣。
但是,當變化率随着X而變化時,這種情況便不再正确了。
于是,在圖48b裡面,P點将比它周圍的平均刺激接受更多的刺激,而在圖48c裡面,P點将比它周圍的平均刺激接受更少的刺激。
在這些條件下,如果P點的刺激和它毗鄰的平均刺激之間的差異十分大的話,那麼将會出現一種奇異的和有意義的結果,馬赫早在70年以前就已經發現了這種結果。
當P點的刺激比它毗鄰的平均刺激更強時,P點處将出現一根明線,可是,當P點的刺激比它毗鄰的刺激更弱時,P點處将出現一根暗線,盡管在這兩種情形裡,一側的刺激比P點刺激更弱,而另一側的刺激比P點刺激更強。
當這些刺激是由轉動的圓盤提供時,那麼這些線便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圓環。
于是,馬赫環(Machrings)證明,部位結果不是部位刺激的結果,而是有賴于刺激在大範圍裡面的分布,這一點已由馬赫本人十分清楚地指出了(1865年,1885年)。
我們隻想在一個方面對馬赫的理論作進一步闡述。
馬赫認為,這種結果純粹是色覺,而且他的實驗作為與赫爾姆霍茲(Helmholtz)的心理學理論相對立的生理對比理論(physiologi-caltheoryofcontrast)的最後一個證明,出現在許多早期的教科書中,可是現代的教科書則傾向于把它省略了。
但是,圓環的出現(也就是說,一個區域内的新形狀)是一個組織問題。
這個問題是由M.R.哈羅爾(M.R.Harrower)和我本人根據這一觀點提出的,而且,我們明确地闡述了這樣的事實,即有利于特定形狀組織的一些條件将會産生馬赫環,而當一般情況不太有利于這種組織時,這些圓環将不會出現或者不太明顯。
我們已從利布曼(Liebmann)效應中了解到,亮度差異在産生分離方面要比僅僅産生色彩差異來得更加有力。
因此,哈羅爾博士和我得出結論認為,如果馬赫環是組織結果的話,那麼單單色彩變化是不會産生馬赫環的。
索利斯(Thouless)已經開展了這樣的實驗,這些實驗證實了上述的結論;在一組精心設計的實驗中,我們證實了索利斯的發現,與此同時,确立了針對馬赫環而設立的硬色和軟色之間差别的效驗。
組織和簡潔律:最小和最大的單一性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我們講座中的某個階段。
我們已經在若幹不同的條件下對組織進行了研究,而有關這種組織的一些有效原則也已經建立起來。
把我們的成就與本章的引言相比較是适當的,在該引言中我們系統闡述了我們研究的指導原則,也即簡潔律(lawofpragnanz),它把産生的靜态組織(stationaryor-ganizations)與某些最大最小原理(maxim-minimumprinciples)聯系起來了。
實際上,該定律遍布于我們的整個讨論;我們已用各種形式遇見過這個定律,如統一(unity)、一緻(uniformity)、良好的連續(goodcontinuation)、簡單的形狀(simpleshape)和閉合(closur)。
但是,還遺留一點,它在開始時曾被提及過,但在後來的讨論中沒有展開,那就是我們所謂最大事件和最小事件的單一性之間的差别。
現在,我們必須根據這一觀點來進行我們的讨論,并補充一些證據,以便為我們的區分提供更多的材料。
概略地說,最小限度的單一性将是一緻的單一性,而最大限度的單一性則是理想的清晰度的單一性。
在我們的例子中,兩者均用圖形表示;第一種在後象(after-image)實驗中用圖形表示,并在減弱組織的外力的其他效應中用圖形表示;第二種則體現在良好的形狀和良好的連續等例證中。
我們能否從産生這兩種結果的任何一種原因或條件中得到一點暗示呢?遺憾的是,我們對我們的問題缺乏特殊的系統調查,但是,如果我們用其他一些事實來加以補充的話,則我們可以從我們熟悉的一些事實中得出某些結論。
例如,當我們注視一幅肖像照片時,我們看到一張具有形狀和表情的臉;但是,如果我們試着發展這幅肖像的後象,那麼,我們所見的一切便是一團模糊不清的東西了。
後象缺乏清晰性,這是與知覺相比較而言的,但是卻比知覺一緻得多,前者表現出最小程度的簡化,而後者則表現出最大程度的簡化。
然而,要想産生一張臉的後象是不可能的,原始的臉一定比任何一張普通的照片具有更強的對比度;于是,圖49将産生關于馮·興登堡總統(PresidentVanHindenbury)的一個很好的後象。
其次,讓我們看圖50的圖形。
倘若你偶然一瞥,你會看到這幅圖形好似亂七八糟的些線條。
但是,當你被告知,這幅圖形是一張實際的圖片,并要求你努力去發現它時,你便會發現,這是一個胖乎乎的老年紳士的幽默臉龐。
關于我的上述那個例子,我想回到調節(ac-commodation)的讨論上來(見邊碼PP.119f),在這一讨論中,我們學會了把調節的功能作為一種為清晰度服務的運動反應未理解。
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當你十分疲勞但又不得不出席晚間演講時,對這樣的講座你會比平時更感厭煩。
這時,會發生什麼情況呢?你會将目光集中于演講者,藉以保持清醒,但你卻不會注意他的形态,正像福斯特博士(Dr.Faust)書房中的那條卷毛狗一樣,那位演講者的形象将逐漸增大,最後或多或少與房間的牆壁融合在一起。
顯然,你的調節已經讓步,現在你的調節以這樣一種方式運作,它給你最小的清晰度,同時卻給你最大的一緻性。
這些例子暗示着下述一種結論:當有機體處于積極狀态時,用亨利·黑德爵士(SirHenryHead)的術語來講,當有機體處于高度警戒狀态時,它将産生良好的清晰度;當有機體處于消極狀态時,也就是警戒程度低下時,它将産生一緻性。
在第三章結束時(見邊碼p.102)提出的警戒解釋中,我們曾提出,高度的警戒性意味着有機體具有可以任意調遣的許多能量。
如果我們将這一解釋用于我們上述的例子,那麼,它意味着最大程度的單一性(也就是高度的清晰度)會在有機體可供調遣的能量巨大時發生,而最小程度的單一性(也就是一緻性)會在有機體可供調遣的能量微小時發生。
我們的所有三個例子均适合于這種解釋。
疲勞或低的警戒性是能量下降的條件。
在第二個例子中,尋找有意義的圖形的态度産生了清晰度,這顯然也是較大的可供調遣的能量的例子,因為在這裡具有能量儲存的自我系統(Ego-system)承擔了構造。
第一個例子是最難理解的。
但是,一張普通肖像的負效應和興登堡圖形的正效應之間的比較掃除了這一困難。
在第二個例子中,外部的組織之力要比第一個例子中強大得多,這是由于在不同的場部分之間刺激的更大跳躍之故,而更大的清晰度就是由于這種更大的組織之力。
因此,如果較大的清晰度意味着在該過程中消耗了更多能量的話,那麼,這些較大的力一定也釋放了更多的能量,正像一台正在運作的電動機要比一台閑置的電動機消耗更多的能量一樣。
我已經強調了能量和清晰度之間的這種聯系(也許我所提供的證據相當不充分),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這種聯系是堅實的。
讓我們重複一下苛勒的一段話:&ldquo最後的不依賴于時間的分布包含了能夠作功的最低限度的能量&rdquo(見邊碼,p.108)。
這種情況盡管在一切情形裡都是正确的,但在特定的情形裡需要一個十分重要的系定理(corollary)。
假定我們正在考慮的系統變化由一個相對來說小的亞系統(subsystem)和一個大的蓄積庫組成(從這個蓄積庫中我們可以根據需要提取盡可能多的能量)。
在我們将我們的觀點用于這一情形時,我們必須把最後的能量變得最小的那個系統當作由亞系統和蓄積庫組成的整個系統。
我們發現,在這一過程中,小的亞系統從蓄積庫中盡可能多地提取能量,以緻于在這一過程之後,它自身的能量比它先前的能量更大。
苛勒在1924年将這一原理用于有機體的成長及其不斷增加的清晰度。
看來,這也同樣适用于我們目前的問題:如果特定的反應系統能夠吸取許多能量的話,那麼它就會這樣做,從而獲得清晰度,也就是說,獲得最大程度的單一性;如果它的能量供應中斷,或者僅僅局限于很小的範圍之内,那麼将産生最低程度的單一性。
來自數量順序和意義等觀點的組織 到目前為止尚未忘記本書綱要的讀者(本書綱要在第一章中已經刊布),可能會懷疑作者在本章的詳細讨論中是否已經忘記了他的一般觀點。
因此,讓我們暫停此處,看一看我們迄今為止對于在本書開頭時提出的問題作出了什麼貢獻,如果确有什麼貢獻的話。
我們看到了心理學在其整合作用(integrativefunc-tion)中的特定價值,我們的科學正處在自然、生命和心理的交會點上。
我們的讨論有沒有對這種整合作出過貢獻呢?我們已經從這三個會聚領域的科學中提取了三個指導性概念,它們是數量(quantity)、順序(order)和意義(meaning)的概念。
根據這三個術語,我們的讨論意味着什麼? 數量 我認為,就數量而言,我們的讨論已經證明了這樣一些推論,這些推論是當我們第一次研究量和質的關系時達到的。
我們的簡潔律具有量化的特征,該特征同時也是質的特征。
作為最大和最小的原理,簡潔律是定量的,而作為單一性原理,它又是定性的。
顯然,量和質的特征并非兩個彼此獨立的特征,而是同一原理的兩個方面。
在實際的實驗中,質的方面領先;對于任何一種實際的組織來說,我們未能提供确切的量化公式。
但是,作為實際的組織,單位和形狀必須具有一個公式,該公式從數量上對單位和形狀加以表述,正如物理格式塔也有它們的公式一樣。
我們的質的知識與這種量的知識隻是在精确性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不是在種類上有所不同。
順序 我們發現,有效的組織定律解釋了我們的行為環境為什麼是有序的,盡管刺激的空間複雜性和時間複雜性有點令人手足無措。
單位正在形成,并保持着與其他單位的分離和相對的隔絕狀态。
請考慮一下,當你的雙眼連續不斷地東張西望時,視網膜的組成要素将會發生什麼情況:如果雙眼以迅速的相繼方式注視物體,而且沒有任何順序,那麼,視網膜的要素将時而受到白光的刺激,時而又受到綠光的刺激;一忽兒刺繳變強,一忽兒又變得很弱;伴随着綠色的是紅色或藍色,一種萬花筒般的變化。
與視網膜各點上刺激的忙碌景象相一緻的是什麼東西呢?一個完全穩定和井然有序的世界;當我的眼光掃視時,我的書桌上的香煙盒仍然是香煙盒,台曆仍然是台曆;我在我的行為環境中體驗不到變化,盡管我在&ldquo我自身&rdquo内部體驗到一種變化,感覺到我的雙眼在靜态的物體上移動。
确實,我們對這種特殊的效應尚未作出過解釋,但是,我們看到,如果沒有我們的組織原則,物體便不成其為物體,因此,由這些刺激變化産生的現象變化将如同刺激本身的變化一樣無序。
于是,我們把順序作為實際的特征而接受下來,可是,找們無需特殊的動因(agent)去産生順序,因為順序是組織的結果,而組織則是自然之力的結果。
以此方式,我們的讨論表明了自然如何産生順序。
意義 最後,我們的讨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ldquo意義&rdquo(significance)的基礎。
良好的連續和良好的形狀是有力的組織因素,而且,兩者在實際的意義上都是&ldquo可以理解的&rdquo:一根線在其自身内部攜帶着自己的定律,一個有形的區域或容積也一樣。
由于外力的作用而違反這個定律被視作是一種違反;它們與我們的合适感(feelingofthefit)發生沖突,從而有損于我們的美感。
我們在任何時刻看到的形狀并沒有通過将部位價值分配給每一個形狀的空間要素而被恰當地描述,而是被視作一緻的整體;它們像威特海默的天堂訪問者聽到天堂的音樂一樣,而不像台子或音調的純經驗公式那樣(這是威特海默的其他一些天堂探險家能夠詳加闡述的)。
我們的讨論處理了一些十分基本的物體,這些物體遠離心理的各種表現形式,在這些表現形式中,&ldquo理解的&rdquo心理學家對它們發生興趣。
但是,即便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物體,也揭示了我們的現實不隻是基本事實的并置(collocation),而是由一些單位所組成,在這些單位中,沒有一個部分是靠它自身而存在的,其中,每個部分都指向它自身以外的地方,從而意味着一個較大的整體。
事實和意義不再是屬于不同領域的兩個概念,因為在内在地一緻的整體之中,一個事實始終是一個事實。
如果我們把問題的每一點分離出來,逐一予以解決,我們便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由此可見,我們确實看到了意義的問題如何與整體及其部分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此緊密地相聯結。
我們曾經說過:整體大于它的部分之和。
我們還可以更加确切地說,整體除了它的部分之和外,還有其他某種東西,因此,計算總和是一種毫無意義的方法,而部分-整體的關系卻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