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環境場—問題;對錯誤的解決辦法的拒斥;對正确的解決辦法的一般闡述

關燈
環境場。

    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之間的因果關系。

    為什麼事物像看上去的那樣?第一個答案。

    第二個答案。

    正确的答案。

    小結。

     我們的場心理學(fieldpsychology)必須采取的第一步是宣告對環境場(environmentalfield)進行調查。

    環境場的組織顯然有賴于地理環境(geographicalenvirtonment),而地理環境則對動物的感覺器官産生影響。

    因此,在讨論這個問題時,我們不得不對地理環境和環境場之間的關系開展調查。

    但是,在我們對這一問題發起沖鋒之前,我們必須熟悉這個場,以便了解我們調查的整個範圍。

     環境場 很清楚,我們至少不能就用生理術語來描述環境場,因為生理場(physiologicalfield)是我們要求一種解釋性理論時所必需的建構(construct);但卻不是一個觀察的事實。

    如果我們想從事實出發,我們就必須回到我們的行為環境(behaviouralenvironment)上去,而且充分意識到行為環境充其量隻是整個活躍的環境場的一部分對應物(counterpart)。

     那末,我們在自己的行為環境中發現了什麼東西呢?它為我們呈現了五花八門的資料,這些資料的系統化将被證實是一個困難的問題。

    我們不準備作這樣的嘗試,即我們局限于列舉我們行為環境中的各種事物。

    我們的環境中存在各種事物,如石塊、棍棒和人造的物品,如台子和碟子、房子和教堂、書籍和圖片;有人、動物、植物和靈魂;有山脈、河流和海洋;還有雲朵和霧、空氣、光和黑暗、太陽、月亮和星星、熱和冷、噪聲、音調和詞語、運動、力和波,等等。

    比起愛麗絲的童話世界(Alice&rsquosworld)中卷心菜和國王來,上述這些東西大多是異質的(heteroge-neous),而且難以完整列表。

    但是,作為開端,仿佛已經足夠了。

     事物和非事物 如果人們試圖在這一大堆五花八門的東西中加進某種順序(order)的話,那末他們也許會從區分事物和非事物開始,前者中間還有活的東西和死的東西之分;在死的東西中間,有人類制造的東西和自然界的東西。

    當然,人們不該忘記,在安排這種順序時,他們應當保持在所發現的行為環境的範圍之内,而且不該使用關于行為環境的任何一種間接知識。

    由此,我把靈魂包括在行為世界之中,并且把它作為行為世界的一個部分,盡管我像任何人一樣完全清楚,靈魂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可是,唯靈論者(spiritualists)的主張恰與上述觀點不同。

    當我們用上述這種天真的方法去與我們的對象打交道時,我們發現我們的分類不盡人意。

    這是因為,我們經常懷疑我們的資料是否可以被認作是一個事物,或者說是一個活的東西還是一個死的東西。

    天上的雲朵算不算事物?如果算的話,那麼霧、空氣、光、冷算不算事物?如果雲朵是事物的話,那末它們肯定是與石塊和棍子不同種類的事物,而閃爍的星星也是不同的事物。

    可是,空氣呢?呼吸、&ldquo靈魂&rdquo、&ldquo精神&rdquo都具有事物一類的性質;上帝是将一口生命之氣吹進一團泥土而創造亞當的嗎?精神(Spirit)一詞的含義意味着它涉及一種實體(substance),也即精細結構的事物嗎?我們見到山谷裡冉冉升起的霧有着與雲朵類似的事物般性質,但是,霧也能使我們的遠洋輪船減緩其速度,并拉響尖利的汽笛聲,這種霧就壓根兒不是事物般的東西了,有點像我們登山時所見的薄霧一樣。

    當燈塔中射出的光線刺破夜空時,這種光線也是一種事物般的東西,或者,黎明時布滿天空的光線也是一種事物般的東西。

    但是,房間裡的光線,就其本身而言,決非一種事物;這裡的區别與我們周圍的空氣和我們的呼吸之間的區别一樣。

    當風暴般席卷而來的烏雲使陸地蒙上一層陰影時,或者,當我們在進入黑暗的洞穴之前暫時卻步時,黑暗對我們來說也可能是一種事物。

    對于熱和冷來說,情形也是如此。

    我們感到寒冷,于是進入房中&mdash&mdash即便我們知道這是冷空氣的來臨。

     河流是一種事物,然而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曾經說過,我們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他的學生克拉底羅(Cratylus)則後來居上,甚至否認我們可以一次走進同一條河流,理由是這樣的,當我們進入水中時,水已經流過了,而且水一直在流動着。

    然而,我們還是把河流叫做一種事物,或者,即便我們沒有明确地叫它,但我們還是把它當作一種事物來看待。

     那麼,言語是不是事物?看來,它們完全是非事物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寫d-d,為什麼當我們意指devil(魔鬼)時,卻偏偏說dickens(魔鬼的婉轉語)呢?還有那隆隆的雷聲,難道它不具有一種事物的特性嗎,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具有威脅性和恐怖感的事物嗎?因此,噪聲和言語可能都是事物,但是無此必要。

    剩下來還有波、運動和力。

    波肯定有事物的特性;波浪把我們送上岸,然後我們四肢攤開躺在海灘上,或者将我們的船隻托起,左右搖擺,這些确實是有力的事物,但是,将赫拉克利特的論點用于波浪與把他的論點用于河流是一樣的。

    最後,運動和力是什麼東西呢?甚至它們也可能表現出事物般的性質:當兩隻台球相撞時,我們難道沒有看見一隻台球的運動傳到另一隻台球上;這些例子中的運動難道沒有一種類似液體性質的特性嗎?甚至力也可以體驗為某種事物般的東西,但它肯定不是物理學家所謂的力,而是存在于我們行為環境中的某種東西,對此東西,再也沒有比力更好的名稱了。

    一種藥物的&ldquo效力&rdquo,在天真的人士看來,是存在于藥物内部的某種東西;我們感覺到風力,這是一種完美無缺的描述,不是隐喻,我們感覺到的東西是事物的本質。

     要是聲稱我們行為環境的每個部分都是一種事物,這不可能是本論點的目的。

    反之也是正确的:我們必須在事物和非事物之間作出區分,但是,同樣真實的物體将總是表現出既像事物又像非事物,在這個意義上說,這種區分不是永久的。

    相反,我們已經表明,許多物體,按照實際情況,可能是事物的,也可能是非事物的。

    但是,差不多任何一個物體可以在此時或彼時表現出事物般的特性,這一事實揭示了我們行為環境的重要特性:這種行為環境一定具有某種強烈的朝向事物性的傾向,或者,不用&ldquo傾向&rdquo這個不确定的詞語來表達,作為我們環境場的一部分,幾乎任何事物都可獲得事物性特征。

     然而,&ldquo事物&rdquo這個術語似乎已經失去了其含義。

    為了重新找到它的含義,讓我們設法去找出我們環境中非事物部分的重要特性。

    我們周圍的濃霧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把它與山谷裡飄浮的薄霧相比較,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征:它沒有界限,也無定形,而且它是絕對靜态的,而山谷裡飄浮的薄霧則具有形狀和運動。

    當我們把霧與石塊相比較時還會發現另一個特征:石塊是恒常的,也就是說,明天的石塊将與今天一樣;而霧并非如此。

     于是,我們可以篩選出事物的三個特征,它們分别地和聯合地成為事物的構成要素:形狀的限定性(shapedboundedness)、動力特性(dynamicproperties)和恒常性(constanCy)。

    這些特性先于其他東西而在生命體中聯合地反映出來。

    把這些特性混和起來的東西将可視作是一個生命體,即便實際上這個東西是死的,例如,一具屍體。

    人們必須是一位解剖學家,或者是一名殡葬工作者,以便把一具人類的屍體視作與一隻台子或一棵倒下的樹木一樣的東西。

     讓我再來對事物的動力特性說幾句話。

    從描述上和發生上(genetically)講,如果認為事物的動力特性是第二位的東西,那将是十分錯誤的。

    雷聲的恐怖性質是其顯著的特征,它被描繪成具有某種強度(intensity)和性質的噪聲,這才是第二位的;同樣,一條蛇在變成褐色或産生斑點以前是可怕的,一張人臉在塗上某種色彩以前是快樂的。

    所有這些描述意味着像力那樣的東西,那種超越于單純的靜止事物的東西,以及對我們自己産生影響的東西。

    因此可以這樣說,力也是許多事物的一種特性,或者,用另外的方式來表述,事物和力,實體和因果關系,作為我們行為環境的一些部分,往往不是兩個彼此獨立的物體,而是同一個物體的緊密相關的一些方面。

    推論的思維(discursivethought)已經将許多情形中對天真的經驗來說屬于統一體的東西進行了分離。

     探索這樣一種論點,調查這三種事物特征的不同結合,并且看一下它們在多大程度上耗盡我們行為場的豐富性,這是十分誘人的。

    但是,這樣做也會使我們遠離我們的主題。

    因此我們歸納如下: 事物的類别(category)允許我們将某種順序帶入我們行為環境的資料中去。

    我們業已發現這一類别的三個方面,并且看到了不同事物的存在是根據這三個方面的結合,我們還看到了環境不僅包括事物(即便我們從廣義上運用這一術語),而且還包括非事物。

    尤其是,我們發現對某物内的事物來說,其本身并非事物。

    這些事物并不在空間上或時間上充斥我們的環境;在事物和圍繞事物的東西之間存在某種東西。

    為了找到一個方便的術語,我們姑且稱它為&ldquo格局&rdquo(framework),因此,不考慮事物的多樣性,我們可以把行為環境分成事物和格局。

     現象學方法 在我們繼續進行論述之前,一種方法論的評說必須置于适當的位置。

    人們要是讀過許多美國的心理學著作和論文的話,不會找到這類方法論的描述或類似方法論的描述,然而在德國人的著作中,卻可以經常找到這類描述。

    這種差别并非是表面的,而是反映了美國著述和德國著述之特征的深刻差異。

    美國人把德國心理學稱作思辯性的,認為它隻是作一些無益而瑣細的分析;而德國人則把美國的心理學分支稱作表面性的。

    當美國人發現一位作者引進了這類方法論描述,提煉它們,戲弄它們,而實際上對它們什麼也不幹時,美國人這樣做是正确的。

    可是,德國人也是正确的,因為美國的心理學并不想使自己看上去天真無邪,對直接的經驗事實不存在偏見,結果使得美國的實驗經常是無益的。

    實際上,實驗也好,觀察也好,都應該聯手前進。

    對于一種現象(phenomenon)的理想描述,其本身可以排除若幹理論,并表明一些明确的特征,也即一個真正的理論必須具有的特征。

    我們把這種觀察稱作&ldquo現象學&rdquo(phenomenology),該詞還具有若幹其他的含義,但是不應該與我們的含義相混淆。

    對于我們來說,現象學意指盡可能對直接經驗作樸素的和完整的描述。

    在美國,&ldquo内省&rdquo(introspection)一詞是唯一用作我們意指的那個東西的詞,但是,該詞還具有十分不同的含義,在這種含義中,它涉及這種描述的一種特定類型,也就是說,意指将直接經驗分解為感覺或屬性,或者分解為其他某些系統的元素,但非經驗性的元素。

     我想讓我自己和我的讀者避免讨論這種内省的麻煩,因為苛勒(Kohler)已經在他的著作《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y)第三章中令人欽佩地這樣做了。

    這種内省在美國流行不起來,因為美國的心理學家看到了這種内省的枯燥和内容的貧乏。

    但是,他們在言之有理的批判中,将洗澡水與澡盆中的嬰兒一起潑掉了,用純粹的成就實驗取而代之,并傾向于把現象學一起排除掉。

    然而,現象學是重要的,這一點可以從前面的讨論中反映出來。

    要是不對環境場進行描述的話,我們将不知道我們必須解釋什麼。

     然而,剩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進行描述,作為行為一部分的現象學是什麼東西。

    這個問題中包含的困難常常引起讨論;我可以向讀者提及我的兩篇文章,在這兩篇文章中,上述困難得到充分的處理,而且這兩篇文章也嘗試了對這些困難的解決辦法(1923年,1924年)。

     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之間的因果關系 視覺中的光波作用 現在,讓我們再跨前一步。

    我們已經根據環境場所提供的情況對它進行了描述;接下來,我們必須探究使這種環境場得以存在的原因了。

    可以這樣說,環境場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我們的感官作用,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

    由于我們所提供的大多數描述都涉及到全部或部分的視覺因素,所以,我們便從視覺器官開始,也就是從我們自己的雙眼開始。

    我們的眼睛受到光波的刺激,光波直接來自光源,或者更經常地來自物體,這些物體對來自一個光源或多個光源的光進行反射。

    這種刺激通過一個媒體(medium),該媒體存在于我們眼睛和物體與光源之間,并由我們眼睛的一部分以某種方式加以改變。

    所謂眼睛的一部分是指眼球的晶狀體,它呈現這樣一種曲率,以緻于将我們稱之為輪廓鮮明的物體印象投射到視網膜上面。

    由于我們不能想當然地做事,因此我們便在這裡遇到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晶狀體以這種奇異方式作出反應?使晶狀體按照被看到的物體的實際距離而改變其曲率的是什麼東西?我們暫時把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推遲到第八章,我們在這裡僅僅指出,如果晶狀體不以這種方式行事,物體便不會被看到。

    正如F.海德(Heider)曾經指出的那樣(P.146):将一張底片放在物體對面,然後使它爆光,時間長度等于光化效應發生所需的時間,接着對那張底片進行顯影沖洗,得到的實際上是一片灰色;從這個意義上說,底片上不會存在該物體的照片。

    如果你想得到一幅照片,你就必須把底片放到攝影機裡面,并使該攝影機的聚焦得到很好的調整。

    但是,即便你拍了一張正常的照片,那麼在你沖洗過的底片上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是一張照片嗎?是還是否;當你把該情境中瞧着底片的那個人也包括進去的時候,回答是&ldquo是&rdquo,但是,如果你就底片本身對它進行考慮的話,回答便是&ldquo否&rdquo了。

    在底片上有大量的粒子,這些粒子在底片被顯影和定影之前,對光很敏感,而且隻有根據照射在粒子上的光的強度而産生變化。

    光線越弱,越容易被顯影劑去掉。

    因此,在顯影過的底片上,你便可得到一層材料,它的厚度從一點到另一點有不同的變化,而這種變化須視曝光時投射到每一點上的光的量而定。

    由于這層材料是由一定數目的分離粒子所組成,而這些分離粒子中的每一個粒子都是作為整體受到影響的,所以,你的底片所顯示的圖像的精細程度将有賴于它的粒子的精細程度,也就是說,有賴于每一單位面積中的粒子數。

    但是,不管它的粒子多麼精細,如果你将底片分成若幹小塊面積,并且對這些面積中的每一塊面積的感光材料之厚度加以測量,那麼顯影過的底片也可以得到适當的描述。

    一張完整的厚度分布表也就是一種顯影過的底片的完整描述。

    如果我們所指的照片超過了這張完整的表的話,則底片上并沒有照片。

    一俟我們折斷底片的一角,或者揩掉感光層的一部分,那麼餘下的部分仍保持以前的原樣,底片上的每一點仍具有不受所有其他各點支配的特征。

     視網膜上的&ldquo照片&rdquo 現在,讓我們回到我們自己的眼睛上面去。

    當雙眼集中注視一個物體時,例如一條蛇、一朵雲、一個微笑着的孩子、一本書,等等,視網膜上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是這些物體的照片嗎?是的,不過,隻有當我們所指的照片如同我們在照相底片的例子中曾描述過的這種情況的時候;隻有當我們列舉視網膜中的感光元素,即錐狀細胞和杆狀細胞,用以替代底片上的粒子的時候;隻有當我們用這些基本感受器中的每一個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類型和數量來取代底片上感光層的厚度時,方才可以說,視網膜上出現的是這些物體的照片。

    但是,除了這種差異以外,我們得以見到任何一個物體的直接原因,如同照相底片的鑲嵌一樣是一種刺激的鑲嵌。

    這樣便立即産生了問題:我們的視覺行為環境的巨大豐富性和多樣性是如何為光、陰影和色彩等鑲嵌所喚起的呢?我認為,當我們用這些術語進行系統闡述時,由于問題涉及到似非而是的論點,它一定會顯得令人激動。

    這類豐富多彩的結果如何從這些貧乏的原因中産生,很顯然,我們環境場的&ldquo維度&rdquo(dimensions)要比刺激鑲嵌的維度更多。

     其他的感覺 如果在我們的研究中也把其他的感官包括在内的話,情境基本上會保持相同。

    及時分布的振動過程對我們耳朵産生影響;我們聽到一輛老式的福特牌汽車在馬路上發出軋軋聲,我們聽到夜莺的歌唱,聽到一名教授的講課,聽到鋼琴上彈奏一首賦格曲時纏結的聲音。

    在觸覺中,我們有着物體和皮膚之間在時空分布上的接觸,于是我們&ldquo感覺到&rdquo硬和軟,于和滑膩,以及園和尖等物體。

     為什麼事物像看上去的那樣 現在,讓我們開始讨論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之間關系的作用問題。

    如果我們集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