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為和行為場—心理學的任務
關燈
小
中
大
出發點。
心理學的界定。
克分子行為和分子行為。
克分子行為及其環境: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行為發生于哪種環境?界定的行為;行為環境的定位;行為環境是直接經驗的一個部分;行為和環境的小結。
場概念。
心理學中的場:作為心理場的行為環境;作為心理場的行為環境的不适當性;資産負債表;行為場和生理場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威特海默的解決辦法&mdash&mdash心物同型論。
我們的心理學之任務。
出發點 我們已經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現在是必須執行的時候了。
但是,我們該從哪裡開始,我們的起點是什麼?每個人對他意欲了解的心理學都多少知道一些事實;然而,這樣的事實太多了,難以選擇哪一個事實作為出發點。
例如,我們為什麼熱愛自己的家庭?為什麼一個人喜歡某種音樂,而這種音樂卻使另外一個人感到厭煩?為什麼數學如此難以理解?為什麼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會突然産生一個新觀念?為什麼有些人極端保守,而另外一些人則極端激進?兒童如何與成人不同,動物又如何與人類不同?等等。
然而,所有這些問題都預先假設了一個我們尚未發展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因此,這樣的問題無法作為心理學專題的出發點。
那末,我們可不可以選擇一些基本的事實作為我們專題的出發點呢?這樣做同樣存在困難,因為,究竟哪些事實算是基本的,将這些所謂的基本事實呈現給學生以後,學生能不能知道它們是基本的呢?确實,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我自學生時代起就有過此類印象。
在我學習心理學課程的第一批講座中,教授們就談到了顔色混合,顔色對比,以及顔色錐體(colorpyramid)等問題,我開始對心理學感到深深的失望,因為對于我的生活而言,我無法明了為什麼這些東西屬于基本的心理事實。
在一個事實成為一個基本的事實(fundamentalfact)以前,必須準備好一種環境(setting),在該環境内,一切事實都或多或少地占有顯著的位置,不管是在賽場外圍能夠看清比賽的地方,還是在票價最低的頂層樓座。
心理學的界定 這樣一種環境通常是由心理學的界定來提供的,包括它的題材是什麼,它的方法是什麼。
由于方法取決于題材,因此我們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界定上面,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首先對我們的科學進行描述上面。
關于我們的題材,我們可以區分三種不同的界定:作為意識科學的心理學,作為心理科學的心理學,作為行為科學的心理學。
盡管心理學是作為意識科學或心理科學成長起來的,但我們仍将選擇行為(behaviour)作為我們的基本要旨。
這并不意味着我認為舊的界定是完全錯誤的&mdash&mdash确實,如果一門科學是在完全錯誤的假設上發展起來的話,那便是奇怪的事了&mdash&mdash而是意味着,如果我們從行為開始,便比較容易為意識和心理找到一個位置,如果從心理或意識開始,就沒有那麼容易為行為找到一個位置。
從意識向行為的轉化應主要歸功于美國心理學的研究,盡管就我所知,威廉·麥獨孤(WilliamMcDougall)實際上是用行為界定心理學的第一人。
然而,他對行為所作的解釋與美國學派所作的解釋稍有不同,前者包含的内容更多。
美國學派是以&ldquo行為&rdquo這個術語而得名的。
由于他們對該術語的使用予以限定,而且暗示着一種行為的理論,所以我們還是回到麥獨孤的使用上去,它純粹是描述性的,從而并不偏愛任何理論。
克分子行為和分子行為 麥獨孤關于行為的含義與行為主義者關于行為的含義有所不同,根據托爾曼(Tolman)的恰切描述,乃是把行為視作克分子現象和分子現象之間的差别。
此時此刻,我毋須詳細地描述,我隻要提供幾個例子便可以使這種差異恰當地表示出來。
一種克分子的行為是:學生出席聽課,教師的講授,飛行員的領航,足球比賽中觀衆的興奮狀态,巴比特先生(Mr.Babbitt)的調情,伽裡略(Galileo)使科學發生激劇變革的研究工作,獵犬追蹤獵物,以及野兔的奔跑、魚的厮咬和老虎的潛步追蹤;總之,對發生在我們的日常世界中的無數事件,外行人均稱之為行為。
然而,另一方面,分子行為則有所不同:當這種過程開始時,動物的感覺器官會産生興奮,興奮由神經纖維傳導到神經中樞,然後又傳至新的傳出神經,最終以一種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的形式而告結束。
然而,在地球上,大約有99%以上的人對後者的情況一無所知,不過,差不多每個人都知道前者的情況;另一方面,那些對生理學知識有所了解的人将不得不承認,克分子行為始終意味着由神經沖動所激活的肌肉收縮,這種肌肉收縮使我們的四肢産生運動。
把這樣的說法轉化成另外一種說法是十分容易的:克分子行為是一種次級現象(secondaryphenomenon);它不過是大量生理過程在最後可供外部觀察的結果而已;這些過程都是原始的事件;這些事件形成連續的因果序列(causalsepuences);因此,單憑這些便足以形成一門科學的題材。
對于行為主義(be-haviourism)來說,克分子行為并不比問題本身更為複雜,解決的辦法始終必須由分子行為來提供,完成的心理學體系将僅僅包括分子數據,而克分子的數據則完全被消除了。
我們并不關心行為評論試圖實施其計劃的特定方式,但我們可以強調該學說的兩個方面:(1)它将現實歸因于部分,不承認它屬于這些部分構成的整體:克分子必須被分解成分子;(2)由此産生的結果是,心理學将會永遠受到道德科學(MoralSciences)的批判,這是我們在第一章結束時已經讨論過的。
含義(meanins)和意義(significancc)在這樣一種分子系統裡無法占有任何一種可能的位置;凱撒大帝渡過盧比孔河:隻是某些刺激一反應的情境(stimulus-responsesituations);路德(Luther)在沃姆斯(Worms);莎士比亞(Shakespeare)寫了《哈姆雷特》(Hamlet);貝多芬(Beethoven)寫了第九交響樂(NinthSymphony);一名埃及雕刻家雕刻了納夫雷塔特(Nephrettete)的半身塑像,等等,都會被還原為刺激-反應的圖式(schema)。
那末,是什麼東西使我們的興趣保持在這些事件的發生上呢?如果它們不是别的什麼東西,而是一類事件的結合,也即刺激-反應的序列,那末,我們為什麼不能以同樣的興趣對待輪盤賭台上赢家顯現的一系列數字呢,我們為什麼不能深入思考一系列橋牌選手呢?行為主義者會這樣解釋,他們說,在我們大多數人中,刺激-反應情境的序列就是這樣的,對莎士比亞和貝多芬作出積極反應,而對紅和黑的統計數字卻作出消極反應。
在這一點上,曆史學家将會絕望地舉起雙手,認為心理學不管是什麼東西,對其目的而言是完全無用的,而行為主義者則會讓曆史學家繼續寫他的小說,同樣認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人。
很清楚,這種情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會是滿意的,隻要這個人本質上或職業上不是一名懷疑者便可。
那末,他可以做些什麼來滿足這兩個對立派别的主張,以便防止使知識瓦解成一些不一緻的科學呢?如果心理學成為行為科學的話,難道它不應給凱撒、莎士比亞、貝多芬等一個真正的位置嗎?為這些人的行為提供的位置是與他的體系中顯著的和獨特的位置一樣的,他們也享有普通的受教育者和曆史學家的評價。
顯然,如果心理學以分子行為開始并以分子行為結束的話,則這種目的是無法實現的,讓我們用克分子行為來取而代之。
也許在以克分子行為開始和結束的體系中,可以為分子行為找到位置。
克分子行為及其環境 關于克分子行為,我們能作的最一般陳述是什麼?克分子行為發生在環境中,而分子行為則發生在有機體内部,由稱作刺激的環境因素來發動。
我們為我們的例子選擇的這種克分子行為發生在外部環境中:例如,學生的上課行為發生于教師講課的教室中;反之亦然,教師的講課行為發生于坐滿學生的教室裡,對學生來說,如果聽不懂其他東西的話,至少能聽懂他的語言;巴比特先生是在一種十分明确的社交環境中調情的,更不用說為了實現這種調情所不可或缺的那個搭檔了;獵犬和野兔都在田野裡奔跑,對兩者中的每一者來說,對方都是環境中的顯著目标。
所有這些聽起來好似陳詞濫調。
但是,它并非像乍一看那樣微不足道。
這是因為,在剛才提到的所有情況中,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環境是要彼此加以區别的,于是便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哪一種環境中發生了克分子行為?讓我們用一個德國傳說中的例子來表明我們的主張。
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 在一個冬日的傍晚,于風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騎馬來到一家客棧。
他在鋪天蓋地的大雪中奔馳了數小時,大雪覆蓋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這樣一個安身之地而使他格外高興。
店主詫奇地到門口迎接這位陌生人,并問客從何來。
男子直指客棧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種驚恐的語調說:&ldquo你是否知道你已經騎馬穿過了康斯坦斯湖?&rdquo聞及此事,男子當即倒斃在店主腳下。
那末,該陌生人的行為發生在哪種環境裡呢?&mdash&mdash顯然是康斯坦斯湖。
很清楚,他騎馬過湖是一件真實的事件。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的事實,事實是冰凍的湖面而非一般的堅實地面一點也沒有對他的行為産生影響。
這一行為發生于這樣一個特殊的地點,緻使地理學家頗感興趣,但是,對研究行為的心理學家來說并不有趣;這是因為,如果那個人騎馬穿過荒蕪的平原,他的行為不也是一樣嗎。
此外,心理學家還知道另外一些事情:由于那個人在了解了他&ldquo實際&rdquo做過的事情以後純粹死于後怕,所以,心理學家必須得出結論說,如果騎馬者事先了解實情的話,他的騎馬行為将會與實際發生的情況大不相同。
由此,心理學家将不得不說:環境一詞具有第二種意義,根據這一意義,騎馬者甯可穿過被雪覆蓋的平原也不會過湖了。
他的行為是騎馬過平原而不是騎馬過湖。
對于騎馬過康斯坦斯湖的人來說正确的事情,對于其他各種行為來說也是正确的。
難道老鼠不在實驗者設置的迷津裡奔跑嗎?根據&ldquo在&hellip&hellip内&rdquo這個詞的含義,隻能用是或否來回答。
因此,讓我們在地理環境(geographicalenvironment)和行為環境(behaviouralenvironment)之間作出區分。
我們是否都住在同一個鎮上?當我們意指地理時,回答&ldquo是&rdquo,當我們意指行為的&ldquo在&hellip&hellip内&rdquo時,我們的回答便是&ldquo否&rdquo了。
行為發生于哪種環境? 在區分了兩種環境以後,我們必須更為充分地讨論行為在哪種環境中發生的問題。
如果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行為在一種環境中如何發生,行為和環境之間的一般特征關系是什麼?便将有助于詳細闡述後一種概念。
就拿獵狗和野兔的例子來說:兔子開始在灌木叢裡,然後以直線穿過開闊地;獵狗追它;當狗遇到一條溝渠時,它就将奔跑運動改變成跳躍運動,借此穿越溝渠。
但是,現在兔子改變了方向;狗也立即改變方向。
我毋須繼續贅言了;我所陳述的内容将足以得出這樣的推論,即行為是随着環境的變化而調整的。
究竟是對哪一種環境作出調整,是地理環境還是行為環境?根據我們上述的例子,人們可以傾向于回答:是地理環境。
但是,讓我們現在假設一下,溝渠上面覆蓋着一層薄薄的積雪,這層積雪足以承受兔子的重量,但卻承受不了獵犬的重量。
那末,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狗會掉進水溝裡,也就是說,當它來到溝渠旁邊時,它不會跳躍而是仍然繼續奔跑。
在狗掉進溝裡之前,它的行為表現得像在無溝渠的環境中那樣。
然而,由于地理環境包含了溝渠,因此狗的行為必須發生在另外一種環境中,也就是說,發生在行為環境中。
在獵犬踏上潛伏着危險的那一層積雪的瞬間所發生的實際情況,對它的整個行為而言也一定是真實的;因為它一直處于那種行為環境之中。
替代行為環境的刺激 與此論點相悖,人們可能會提出下面的異議。
凡有理性的人都不會期望那條狗會跳過一條被積雪覆蓋的溝渠,或者聲稱動物會按照地理環境本身的情況而行事。
很清楚,兩種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果它們對動物感覺器官的影響是相同的話,那末它們對動物的行為來說也是相等的。
因此,如果人們用&ldquo刺激&rdquo這個術語來取代&ldquo地理環境&rdquo這個術語,整個困難便迎刃而解了,而且毋須再對行為環境和地理環境加以區别。
盡管與我們上述例子有關的推理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這種推理很容易被證明是錯誤的。
讓我們來選擇一種新的行為類型。
兩隻黑猩猩被分别帶入一個籠内,在籠子的天花闆上挂着一根誘人的香蕉。
籠子裡空無一物,除了在誘餌下方約10英尺開外之處有一隻箱子以外。
其中一隻黑猩猩在經過了或長或短的停頓以後,會跑到箱子跟前,将箱子搬到懸挂着的香蕉下面,箱子被當作一隻凳子來使用,從而取得了香蕉。
另外一隻黑猩猩,看來智力稍差,在經過了各種不成功的跳躍以後,便放棄了這種努力,最終坐到箱子上面,在那裡陷入苦悶之中。
人們可以看到,兩隻黑猩猩均在涉及一隻箱子的地理環境中采取行動;對兩隻黑猩猩來說,刺激的情境(stimulussituation)是一緻的。
然而,它們的行為表現卻是不同的,每隻黑猩猩的行為是由環境來調整的。
地理環境,或者說刺激情境,不可能是不同行為的原因。
但是,隻要我們考慮一下這兩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這種行為差異便是可以解釋的了。
我們可以很好地解釋或描述兩隻黑猩猩中的任何一隻黑猩猩的行為,隻要我們假設,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包含了一隻&ldquo凳子&rdquo,而另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包含着一隻&ldquo座位&rdquo,或者,用更為一般的術語來說,其中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包含了一個物體,根據黑猩猩目前的活動傾向,這一物體在功能上是活的;而另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則包含了功能上是死的物體。
個體差異 有關上述例子的讨論将會與第一個例子一樣遭到激烈的反對。
批評者對于我的兩隻黑猩猩行為環境的推論之有效性根本不予承認,他們會說,我試圖重新引進業已為心理學抛棄了的舊的人類學解釋。
此外,我還忽視了一種十分簡單的解釋。
如果在相似的刺激條件下,兩隻黑猩猩的行為舉止不同,那末,解釋一定在黑猩猩本身;它們要麼是由于大資的原因,要麼是由于彼此不同的以往生活經驗,以緻于一隻黑猩猩以一種方式表現自己,而另一隻黑猩猩則以另一種方式表現自己。
我在這裡不會為自己辯解,以反對這種抨擊的第一部分而接受另一部分。
當然,如果兩個動物的地理環境是相同的,而動物在這種環境裡的行為舉止卻不同,那麼這種差别的原因就必須在(&ldquo地理環境的&rdquo)動物身上去尋找。
但是,我想越出這種結論,因為這種結論無法解釋任何一實際的例子,也因為它可以用于任何一種行為。
很明顯,當我觀察這兩隻黑猩猩的克分子行為時,我發現一隻黑猩猩将箱子當作凳子使用;另一隻黑猩猩則把箱子當作座位使用。
這種描述是盡可能合适的,因為那隻較聰明的黑猩猩并未摸索着前進,直到經過許多變遷以後,才偶爾發現自己站在箱子上面,另一隻黑猩猩的行為與前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相似,唯一的差别是到了最後箱子仍在原地,而黑猩猩則呆在箱子上面不動。
不,它們的克分子行為是真正得到描述的,也即一隻黑猩猩把箱子當作凳子,另一隻黑猩猩則把箱子當作座位。
當然,這兩隻黑猩猩肯定有所不同,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差别在于地理的箱子成為兩種不同的操作特征(manipulanda),這是從托爾曼那裡借用來的另一個術語。
當我們把兩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稱作兩個操作特征時,我們還有其他的話好說嗎?我們開始讨論整個克分子行為時說過,克分子行為發生在一種環境之中。
由于地理環境或&ldquo提供刺激的地理環境&rdquo不可能是兩種行為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們要麼否認我們的觀點,并在沒有環境的情況下建立起行為&mdash&mdash從而使我們的操作特征不會有任何位置,要麼把這些操作特征作為現實來接受,堅持我們的主張,然後把行為環境作為包含操作特征和其他東西的現實來加以保留。
換言之,我們主張,行為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必須保持一種朦胧狀态,而毋須行為環境的介入。
行為和地理環境 讓我們歸納一下迄今為止我們的收獲是什麼:行為發生于行為環境之中,行為由行為環境來調整。
行為環境有賴于兩組條件,一組是地理環境中所固有的,一組是有機體内所固有的。
但是,行為也發生在地理環境之中,如此說法也頗有意義。
那末,這個意義何在?(1)由于行為環境有賴于地理環境,我們主張把行為與遠因(remotecause)而不是近因(immediatecause)聯系起來。
這就其本身而言也許有用,而且有助于解決我們的問題,因為(2)動物的行為結果不僅有賴于動物的行為環境,而且還有賴于動物的地理環境,與前者有賴于後者相距甚遠。
不僅僅是行為環境,地理環境在整個行為中也起變化:水果被吃掉了,從而就不再作為一種水果而存在;冰塊斷裂了,結果成了窟窿;當黑猩猩把箱子當作它的&ldquo凳子&rdquo時,實際上箱子被搬動過了。
事實上,在我們的所有例子中,同時也在大量的其他例子中,行為結果有賴于地理結果。
我們迄今為止唯一加以考慮的那類行為是不可能單單在行為世界中發生的,盡管還有其他一些行為或多或少具有這種情況,例如,一個處于谵妄狀态中的人在自己的浴缸裡抓住一條實際上不存在的魚,并自豪地将魚拿給服侍他的人看。
我們由此得出一種想法,即上述兩種環境之間的關系将會在今後的理論中随基本問題而向我們提出。
界定的行為 (3)第二個論點的一個特定方面可以專門提及:地理環境的某些特性将會引發有機體的運動,這是我們尚未考慮過的。
設想一下,一名登山運動員在通過雪橋時雪橋突然塌陷,由于沒有用繩子與同伴系住,他掉入數百英尺深的冰淵中。
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機體的運動,該運動是唯一由地理環境決定的。
在受難者喪失意識之前,他可能作瘋狂的努力以制止自己的墜落。
這些行為仍然屬于行為環境中發生的行為,但是,與此同時,不論是否存在行為環境,不論這個人是保持意識還是失去意識,身體仍在墜落。
這種說法雖然沒有新意,但是,它卻為我們提供了界定行為的手段:隻有在行為環境中發生的有機體運動才可以稱之為行為。
僅僅在地理環境中發生的有機體運動不是行為。
應當注意的是,這種定義并不聲稱一切行為都是運動。
行為環境的定位 讓我們現在進一步深入下去。
迄今為止,人們把行為環境視作地理環境和行為之間的一個中介環節,視作刺激和反應之間的一個中介環節。
這兩個術語所指的物體,在我們的知識體系中似乎具有十分明确的位置;它們都屬于外部世界。
那末,行為環境定位于何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讨論一個新的例子,這是由裡夫斯(Revesz)所做的一系列實驗。
裡夫斯訓練小雞從兩個同時呈現的圖形中去啄較小的圖形。
開始時呈現的是圓形,然後用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來取代,不過十分小心,使兩個圖形的相對位置不斷地改變;當然,這樣做是必要的,目的是為了排除下述的可能性,即小雞不是學會怎樣去啄較小的圖形,而是去學習選擇&ldquo右邊的&rdquo或者&ldquo左邊的&rdquo,&ldquo上面的&rdquo或者&ldquo下面的&rdquo。
當這個訓練完成以後,他引進了一個圓的兩個部分這種新圖形,也即把不同位置上呈現的不同大小的一個圓一分為二,作為新的圖形引入實驗;然後,他實施了關鍵的實驗:向被試呈現兩個相同的扇形部分,以便使我們形成所謂的賈斯特羅錯覺(Jastrowillusion)中著名的視錯覺(見圖1)。
在許多情形裡,母雞啄取在我們看來是較小的圖形。
整個實驗過程演示了行為環境,這是因為,根據地理環境說那些雞學會了選擇兩個圖形中的較小一個是沒有意義的。
&ldquo在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中,動物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選擇較小的圖形,而毋須任何預備性的訓練&rdquo(原書p.44)。
然而,就我們目前的目的而言,關鍵實驗是特别有趣的。
為什麼動物在接受訓練以選擇較小圖形以後,它們還會選擇兩張相等圖形中的一張呢?用地理術語來描述的動物的行為似乎不可理解,不論是刺激特性還是經驗都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
但是,如果我們像一個不存偏見的門外漢那樣回答問題的話,每件事情都會變得十分清楚和簡單。
他會說,這些動物在兩個相等圖形中選中一個,因為在它們看來該圖形較小,正像在我們看來較小一樣。
或者,用我們的術語來說,在那個關鍵的實驗
心理學的界定。
克分子行為和分子行為。
克分子行為及其環境: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行為發生于哪種環境?界定的行為;行為環境的定位;行為環境是直接經驗的一個部分;行為和環境的小結。
場概念。
心理學中的場:作為心理場的行為環境;作為心理場的行為環境的不适當性;資産負債表;行為場和生理場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威特海默的解決辦法&mdash&mdash心物同型論。
我們的心理學之任務。
出發點 我們已經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現在是必須執行的時候了。
但是,我們該從哪裡開始,我們的起點是什麼?每個人對他意欲了解的心理學都多少知道一些事實;然而,這樣的事實太多了,難以選擇哪一個事實作為出發點。
例如,我們為什麼熱愛自己的家庭?為什麼一個人喜歡某種音樂,而這種音樂卻使另外一個人感到厭煩?為什麼數學如此難以理解?為什麼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會突然産生一個新觀念?為什麼有些人極端保守,而另外一些人則極端激進?兒童如何與成人不同,動物又如何與人類不同?等等。
然而,所有這些問題都預先假設了一個我們尚未發展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因此,這樣的問題無法作為心理學專題的出發點。
那末,我們可不可以選擇一些基本的事實作為我們專題的出發點呢?這樣做同樣存在困難,因為,究竟哪些事實算是基本的,将這些所謂的基本事實呈現給學生以後,學生能不能知道它們是基本的呢?确實,這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事情,我自學生時代起就有過此類印象。
在我學習心理學課程的第一批講座中,教授們就談到了顔色混合,顔色對比,以及顔色錐體(colorpyramid)等問題,我開始對心理學感到深深的失望,因為對于我的生活而言,我無法明了為什麼這些東西屬于基本的心理事實。
在一個事實成為一個基本的事實(fundamentalfact)以前,必須準備好一種環境(setting),在該環境内,一切事實都或多或少地占有顯著的位置,不管是在賽場外圍能夠看清比賽的地方,還是在票價最低的頂層樓座。
心理學的界定 這樣一種環境通常是由心理學的界定來提供的,包括它的題材是什麼,它的方法是什麼。
由于方法取決于題材,因此我們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界定上面,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首先對我們的科學進行描述上面。
關于我們的題材,我們可以區分三種不同的界定:作為意識科學的心理學,作為心理科學的心理學,作為行為科學的心理學。
盡管心理學是作為意識科學或心理科學成長起來的,但我們仍将選擇行為(behaviour)作為我們的基本要旨。
這并不意味着我認為舊的界定是完全錯誤的&mdash&mdash确實,如果一門科學是在完全錯誤的假設上發展起來的話,那便是奇怪的事了&mdash&mdash而是意味着,如果我們從行為開始,便比較容易為意識和心理找到一個位置,如果從心理或意識開始,就沒有那麼容易為行為找到一個位置。
從意識向行為的轉化應主要歸功于美國心理學的研究,盡管就我所知,威廉·麥獨孤(WilliamMcDougall)實際上是用行為界定心理學的第一人。
然而,他對行為所作的解釋與美國學派所作的解釋稍有不同,前者包含的内容更多。
美國學派是以&ldquo行為&rdquo這個術語而得名的。
由于他們對該術語的使用予以限定,而且暗示着一種行為的理論,所以我們還是回到麥獨孤的使用上去,它純粹是描述性的,從而并不偏愛任何理論。
克分子行為和分子行為 麥獨孤關于行為的含義與行為主義者關于行為的含義有所不同,根據托爾曼(Tolman)的恰切描述,乃是把行為視作克分子現象和分子現象之間的差别。
此時此刻,我毋須詳細地描述,我隻要提供幾個例子便可以使這種差異恰當地表示出來。
一種克分子的行為是:學生出席聽課,教師的講授,飛行員的領航,足球比賽中觀衆的興奮狀态,巴比特先生(Mr.Babbitt)的調情,伽裡略(Galileo)使科學發生激劇變革的研究工作,獵犬追蹤獵物,以及野兔的奔跑、魚的厮咬和老虎的潛步追蹤;總之,對發生在我們的日常世界中的無數事件,外行人均稱之為行為。
然而,另一方面,分子行為則有所不同:當這種過程開始時,動物的感覺器官會産生興奮,興奮由神經纖維傳導到神經中樞,然後又傳至新的傳出神經,最終以一種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的形式而告結束。
然而,在地球上,大約有99%以上的人對後者的情況一無所知,不過,差不多每個人都知道前者的情況;另一方面,那些對生理學知識有所了解的人将不得不承認,克分子行為始終意味着由神經沖動所激活的肌肉收縮,這種肌肉收縮使我們的四肢産生運動。
把這樣的說法轉化成另外一種說法是十分容易的:克分子行為是一種次級現象(secondaryphenomenon);它不過是大量生理過程在最後可供外部觀察的結果而已;這些過程都是原始的事件;這些事件形成連續的因果序列(causalsepuences);因此,單憑這些便足以形成一門科學的題材。
對于行為主義(be-haviourism)來說,克分子行為并不比問題本身更為複雜,解決的辦法始終必須由分子行為來提供,完成的心理學體系将僅僅包括分子數據,而克分子的數據則完全被消除了。
我們并不關心行為評論試圖實施其計劃的特定方式,但我們可以強調該學說的兩個方面:(1)它将現實歸因于部分,不承認它屬于這些部分構成的整體:克分子必須被分解成分子;(2)由此産生的結果是,心理學将會永遠受到道德科學(MoralSciences)的批判,這是我們在第一章結束時已經讨論過的。
含義(meanins)和意義(significancc)在這樣一種分子系統裡無法占有任何一種可能的位置;凱撒大帝渡過盧比孔河:隻是某些刺激一反應的情境(stimulus-responsesituations);路德(Luther)在沃姆斯(Worms);莎士比亞(Shakespeare)寫了《哈姆雷特》(Hamlet);貝多芬(Beethoven)寫了第九交響樂(NinthSymphony);一名埃及雕刻家雕刻了納夫雷塔特(Nephrettete)的半身塑像,等等,都會被還原為刺激-反應的圖式(schema)。
那末,是什麼東西使我們的興趣保持在這些事件的發生上呢?如果它們不是别的什麼東西,而是一類事件的結合,也即刺激-反應的序列,那末,我們為什麼不能以同樣的興趣對待輪盤賭台上赢家顯現的一系列數字呢,我們為什麼不能深入思考一系列橋牌選手呢?行為主義者會這樣解釋,他們說,在我們大多數人中,刺激-反應情境的序列就是這樣的,對莎士比亞和貝多芬作出積極反應,而對紅和黑的統計數字卻作出消極反應。
在這一點上,曆史學家将會絕望地舉起雙手,認為心理學不管是什麼東西,對其目的而言是完全無用的,而行為主義者則會讓曆史學家繼續寫他的小說,同樣認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人。
很清楚,這種情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會是滿意的,隻要這個人本質上或職業上不是一名懷疑者便可。
那末,他可以做些什麼來滿足這兩個對立派别的主張,以便防止使知識瓦解成一些不一緻的科學呢?如果心理學成為行為科學的話,難道它不應給凱撒、莎士比亞、貝多芬等一個真正的位置嗎?為這些人的行為提供的位置是與他的體系中顯著的和獨特的位置一樣的,他們也享有普通的受教育者和曆史學家的評價。
顯然,如果心理學以分子行為開始并以分子行為結束的話,則這種目的是無法實現的,讓我們用克分子行為來取而代之。
也許在以克分子行為開始和結束的體系中,可以為分子行為找到位置。
克分子行為及其環境 關于克分子行為,我們能作的最一般陳述是什麼?克分子行為發生在環境中,而分子行為則發生在有機體内部,由稱作刺激的環境因素來發動。
我們為我們的例子選擇的這種克分子行為發生在外部環境中:例如,學生的上課行為發生于教師講課的教室中;反之亦然,教師的講課行為發生于坐滿學生的教室裡,對學生來說,如果聽不懂其他東西的話,至少能聽懂他的語言;巴比特先生是在一種十分明确的社交環境中調情的,更不用說為了實現這種調情所不可或缺的那個搭檔了;獵犬和野兔都在田野裡奔跑,對兩者中的每一者來說,對方都是環境中的顯著目标。
所有這些聽起來好似陳詞濫調。
但是,它并非像乍一看那樣微不足道。
這是因為,在剛才提到的所有情況中,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環境是要彼此加以區别的,于是便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哪一種環境中發生了克分子行為?讓我們用一個德國傳說中的例子來表明我們的主張。
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 在一個冬日的傍晚,于風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騎馬來到一家客棧。
他在鋪天蓋地的大雪中奔馳了數小時,大雪覆蓋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這樣一個安身之地而使他格外高興。
店主詫奇地到門口迎接這位陌生人,并問客從何來。
男子直指客棧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種驚恐的語調說:&ldquo你是否知道你已經騎馬穿過了康斯坦斯湖?&rdquo聞及此事,男子當即倒斃在店主腳下。
那末,該陌生人的行為發生在哪種環境裡呢?&mdash&mdash顯然是康斯坦斯湖。
很清楚,他騎馬過湖是一件真實的事件。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的事實,事實是冰凍的湖面而非一般的堅實地面一點也沒有對他的行為産生影響。
這一行為發生于這樣一個特殊的地點,緻使地理學家頗感興趣,但是,對研究行為的心理學家來說并不有趣;這是因為,如果那個人騎馬穿過荒蕪的平原,他的行為不也是一樣嗎。
此外,心理學家還知道另外一些事情:由于那個人在了解了他&ldquo實際&rdquo做過的事情以後純粹死于後怕,所以,心理學家必須得出結論說,如果騎馬者事先了解實情的話,他的騎馬行為将會與實際發生的情況大不相同。
由此,心理學家将不得不說:環境一詞具有第二種意義,根據這一意義,騎馬者甯可穿過被雪覆蓋的平原也不會過湖了。
他的行為是騎馬過平原而不是騎馬過湖。
對于騎馬過康斯坦斯湖的人來說正确的事情,對于其他各種行為來說也是正确的。
難道老鼠不在實驗者設置的迷津裡奔跑嗎?根據&ldquo在&hellip&hellip内&rdquo這個詞的含義,隻能用是或否來回答。
因此,讓我們在地理環境(geographicalenvironment)和行為環境(behaviouralenvironment)之間作出區分。
我們是否都住在同一個鎮上?當我們意指地理時,回答&ldquo是&rdquo,當我們意指行為的&ldquo在&hellip&hellip内&rdquo時,我們的回答便是&ldquo否&rdquo了。
行為發生于哪種環境? 在區分了兩種環境以後,我們必須更為充分地讨論行為在哪種環境中發生的問題。
如果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行為在一種環境中如何發生,行為和環境之間的一般特征關系是什麼?便将有助于詳細闡述後一種概念。
就拿獵狗和野兔的例子來說:兔子開始在灌木叢裡,然後以直線穿過開闊地;獵狗追它;當狗遇到一條溝渠時,它就将奔跑運動改變成跳躍運動,借此穿越溝渠。
但是,現在兔子改變了方向;狗也立即改變方向。
我毋須繼續贅言了;我所陳述的内容将足以得出這樣的推論,即行為是随着環境的變化而調整的。
究竟是對哪一種環境作出調整,是地理環境還是行為環境?根據我們上述的例子,人們可以傾向于回答:是地理環境。
但是,讓我們現在假設一下,溝渠上面覆蓋着一層薄薄的積雪,這層積雪足以承受兔子的重量,但卻承受不了獵犬的重量。
那末,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狗會掉進水溝裡,也就是說,當它來到溝渠旁邊時,它不會跳躍而是仍然繼續奔跑。
在狗掉進溝裡之前,它的行為表現得像在無溝渠的環境中那樣。
然而,由于地理環境包含了溝渠,因此狗的行為必須發生在另外一種環境中,也就是說,發生在行為環境中。
在獵犬踏上潛伏着危險的那一層積雪的瞬間所發生的實際情況,對它的整個行為而言也一定是真實的;因為它一直處于那種行為環境之中。
替代行為環境的刺激 與此論點相悖,人們可能會提出下面的異議。
凡有理性的人都不會期望那條狗會跳過一條被積雪覆蓋的溝渠,或者聲稱動物會按照地理環境本身的情況而行事。
很清楚,兩種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果它們對動物感覺器官的影響是相同的話,那末它們對動物的行為來說也是相等的。
因此,如果人們用&ldquo刺激&rdquo這個術語來取代&ldquo地理環境&rdquo這個術語,整個困難便迎刃而解了,而且毋須再對行為環境和地理環境加以區别。
盡管與我們上述例子有關的推理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這種推理很容易被證明是錯誤的。
讓我們來選擇一種新的行為類型。
兩隻黑猩猩被分别帶入一個籠内,在籠子的天花闆上挂着一根誘人的香蕉。
籠子裡空無一物,除了在誘餌下方約10英尺開外之處有一隻箱子以外。
其中一隻黑猩猩在經過了或長或短的停頓以後,會跑到箱子跟前,将箱子搬到懸挂着的香蕉下面,箱子被當作一隻凳子來使用,從而取得了香蕉。
另外一隻黑猩猩,看來智力稍差,在經過了各種不成功的跳躍以後,便放棄了這種努力,最終坐到箱子上面,在那裡陷入苦悶之中。
人們可以看到,兩隻黑猩猩均在涉及一隻箱子的地理環境中采取行動;對兩隻黑猩猩來說,刺激的情境(stimulussituation)是一緻的。
然而,它們的行為表現卻是不同的,每隻黑猩猩的行為是由環境來調整的。
地理環境,或者說刺激情境,不可能是不同行為的原因。
但是,隻要我們考慮一下這兩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這種行為差異便是可以解釋的了。
我們可以很好地解釋或描述兩隻黑猩猩中的任何一隻黑猩猩的行為,隻要我們假設,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包含了一隻&ldquo凳子&rdquo,而另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包含着一隻&ldquo座位&rdquo,或者,用更為一般的術語來說,其中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包含了一個物體,根據黑猩猩目前的活動傾向,這一物體在功能上是活的;而另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則包含了功能上是死的物體。
個體差異 有關上述例子的讨論将會與第一個例子一樣遭到激烈的反對。
批評者對于我的兩隻黑猩猩行為環境的推論之有效性根本不予承認,他們會說,我試圖重新引進業已為心理學抛棄了的舊的人類學解釋。
此外,我還忽視了一種十分簡單的解釋。
如果在相似的刺激條件下,兩隻黑猩猩的行為舉止不同,那末,解釋一定在黑猩猩本身;它們要麼是由于大資的原因,要麼是由于彼此不同的以往生活經驗,以緻于一隻黑猩猩以一種方式表現自己,而另一隻黑猩猩則以另一種方式表現自己。
我在這裡不會為自己辯解,以反對這種抨擊的第一部分而接受另一部分。
當然,如果兩個動物的地理環境是相同的,而動物在這種環境裡的行為舉止卻不同,那麼這種差别的原因就必須在(&ldquo地理環境的&rdquo)動物身上去尋找。
但是,我想越出這種結論,因為這種結論無法解釋任何一實際的例子,也因為它可以用于任何一種行為。
很明顯,當我觀察這兩隻黑猩猩的克分子行為時,我發現一隻黑猩猩将箱子當作凳子使用;另一隻黑猩猩則把箱子當作座位使用。
這種描述是盡可能合适的,因為那隻較聰明的黑猩猩并未摸索着前進,直到經過許多變遷以後,才偶爾發現自己站在箱子上面,另一隻黑猩猩的行為與前一隻黑猩猩的行為相似,唯一的差别是到了最後箱子仍在原地,而黑猩猩則呆在箱子上面不動。
不,它們的克分子行為是真正得到描述的,也即一隻黑猩猩把箱子當作凳子,另一隻黑猩猩則把箱子當作座位。
當然,這兩隻黑猩猩肯定有所不同,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差别在于地理的箱子成為兩種不同的操作特征(manipulanda),這是從托爾曼那裡借用來的另一個術語。
當我們把兩隻黑猩猩的行為環境稱作兩個操作特征時,我們還有其他的話好說嗎?我們開始讨論整個克分子行為時說過,克分子行為發生在一種環境之中。
由于地理環境或&ldquo提供刺激的地理環境&rdquo不可能是兩種行為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們要麼否認我們的觀點,并在沒有環境的情況下建立起行為&mdash&mdash從而使我們的操作特征不會有任何位置,要麼把這些操作特征作為現實來接受,堅持我們的主張,然後把行為環境作為包含操作特征和其他東西的現實來加以保留。
換言之,我們主張,行為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必須保持一種朦胧狀态,而毋須行為環境的介入。
行為和地理環境 讓我們歸納一下迄今為止我們的收獲是什麼:行為發生于行為環境之中,行為由行為環境來調整。
行為環境有賴于兩組條件,一組是地理環境中所固有的,一組是有機體内所固有的。
但是,行為也發生在地理環境之中,如此說法也頗有意義。
那末,這個意義何在?(1)由于行為環境有賴于地理環境,我們主張把行為與遠因(remotecause)而不是近因(immediatecause)聯系起來。
這就其本身而言也許有用,而且有助于解決我們的問題,因為(2)動物的行為結果不僅有賴于動物的行為環境,而且還有賴于動物的地理環境,與前者有賴于後者相距甚遠。
不僅僅是行為環境,地理環境在整個行為中也起變化:水果被吃掉了,從而就不再作為一種水果而存在;冰塊斷裂了,結果成了窟窿;當黑猩猩把箱子當作它的&ldquo凳子&rdquo時,實際上箱子被搬動過了。
事實上,在我們的所有例子中,同時也在大量的其他例子中,行為結果有賴于地理結果。
我們迄今為止唯一加以考慮的那類行為是不可能單單在行為世界中發生的,盡管還有其他一些行為或多或少具有這種情況,例如,一個處于谵妄狀态中的人在自己的浴缸裡抓住一條實際上不存在的魚,并自豪地将魚拿給服侍他的人看。
我們由此得出一種想法,即上述兩種環境之間的關系将會在今後的理論中随基本問題而向我們提出。
界定的行為 (3)第二個論點的一個特定方面可以專門提及:地理環境的某些特性将會引發有機體的運動,這是我們尚未考慮過的。
設想一下,一名登山運動員在通過雪橋時雪橋突然塌陷,由于沒有用繩子與同伴系住,他掉入數百英尺深的冰淵中。
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機體的運動,該運動是唯一由地理環境決定的。
在受難者喪失意識之前,他可能作瘋狂的努力以制止自己的墜落。
這些行為仍然屬于行為環境中發生的行為,但是,與此同時,不論是否存在行為環境,不論這個人是保持意識還是失去意識,身體仍在墜落。
這種說法雖然沒有新意,但是,它卻為我們提供了界定行為的手段:隻有在行為環境中發生的有機體運動才可以稱之為行為。
僅僅在地理環境中發生的有機體運動不是行為。
應當注意的是,這種定義并不聲稱一切行為都是運動。
行為環境的定位 讓我們現在進一步深入下去。
迄今為止,人們把行為環境視作地理環境和行為之間的一個中介環節,視作刺激和反應之間的一個中介環節。
這兩個術語所指的物體,在我們的知識體系中似乎具有十分明确的位置;它們都屬于外部世界。
那末,行為環境定位于何處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讨論一個新的例子,這是由裡夫斯(Revesz)所做的一系列實驗。
裡夫斯訓練小雞從兩個同時呈現的圖形中去啄較小的圖形。
開始時呈現的是圓形,然後用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來取代,不過十分小心,使兩個圖形的相對位置不斷地改變;當然,這樣做是必要的,目的是為了排除下述的可能性,即小雞不是學會怎樣去啄較小的圖形,而是去學習選擇&ldquo右邊的&rdquo或者&ldquo左邊的&rdquo,&ldquo上面的&rdquo或者&ldquo下面的&rdquo。
當這個訓練完成以後,他引進了一個圓的兩個部分這種新圖形,也即把不同位置上呈現的不同大小的一個圓一分為二,作為新的圖形引入實驗;然後,他實施了關鍵的實驗:向被試呈現兩個相同的扇形部分,以便使我們形成所謂的賈斯特羅錯覺(Jastrowillusion)中著名的視錯覺(見圖1)。
在許多情形裡,母雞啄取在我們看來是較小的圖形。
整個實驗過程演示了行為環境,這是因為,根據地理環境說那些雞學會了選擇兩個圖形中的較小一個是沒有意義的。
&ldquo在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中,動物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選擇較小的圖形,而毋須任何預備性的訓練&rdquo(原書p.44)。
然而,就我們目前的目的而言,關鍵實驗是特别有趣的。
為什麼動物在接受訓練以選擇較小圖形以後,它們還會選擇兩張相等圖形中的一張呢?用地理術語來描述的動物的行為似乎不可理解,不論是刺激特性還是經驗都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答案。
但是,如果我們像一個不存偏見的門外漢那樣回答問題的話,每件事情都會變得十分清楚和簡單。
他會說,這些動物在兩個相等圖形中選中一個,因為在它們看來該圖形較小,正像在我們看來較小一樣。
或者,用我們的術語來說,在那個關鍵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