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學是為什麼的?
關燈
小
中
大
一個導論性問題。
事實和理論。
科學和學科。
科學和行為。
科學的危險。
作為學科的科學。
科學的功能。
心理學的特殊功能。
自然、生命、心理。
數量、順序和意義的整合。
上述讨論中的共同原則。
格式塔範疇的普遍性。
心理學是為什麼的? 一個導論性問題 當我第一次構思這本書的撰寫計劃時,盡管我還不甚了解,但仍猜想将花多少精力把這本書寫就出版,以及一位可能的讀者會提出哪些要求。
我曾懷疑,我并非口頭上說說,而是真地懷疑,在作者方面和讀者方面所花的力氣是否會被證明是值得的。
寫一本關于心理學的著作,用作對過去的十年間面世的許多著作的補充,我的這種想法就沒有像寫一本《心理學》(Psychology)那樣在内心受到那麼多的困擾。
寫一部著作并付諸出版是一種社會活動。
對于這樣一種社會活動,人們有否正當理由去要求社會的合作?社會,或者說社會的一小部分,充其量能從這部著作中得到什麼好處呢?我試圖為這個問題提供答案,直到現在,當本書寫成之際,我回到本書的第一章,找到了使我有勇氣踏上遙遠征途的那個答案,該答案一直伴随着我,直至本書的結束。
我認為我已經找到了為什麼一本關于心理學的著作可能會産生某些益處的理由。
心理學業已分裂成衆多的分支和學派,它們彼此漠不關心或相互論戰,甚至一位局外人也會産生這種印象&mdash&mdash這種印象肯定由于《1925年的心理學》和《1930年的心理學》這兩本書的出版而得到加強&mdash&mdash&ldquo心理學&rdquo已以複數形式取代了其單數形式。
心理學在美國甚為得寵,多年來一直得到人們的喜愛,盡管在我看來,這種寵幸有所衰退,而且可能明顯衰退;至于在英國這塊保守的土地上,心理學長期以來并未得到熱烈的歡迎,就像其他一些喧喧嚷嚷的和令人驚愕的新事物一樣,但是卻逐漸地站住了腳跟,根據我的看法,正在不斷增強;在德國這塊實驗心理學的發祥地上,開始時,心理學有過一段迅速發展的時期,可是不久以後,卻産生了一股強大的反作用力,緻使它保持在&ldquo原來的位置上&rdquo。
我承認,比之我年輕的時候,今天我對心理學的勁敵&mdash&mdash不論是那些嚴肅的勁敵還是老實的勁敵&mdash&mdash所抱有的憎惡心理要少得多。
把今天的心理學與人類知識的其他分支進行比較,已經在我心中産生了一個問題,即通過将自己畢生精力貢獻給心理學的人們的廣泛而集中的努力,心理學已經作出了哪些貢獻。
凡是哲學系的學生均須對下列巨大而又深刻的問題獲得某種暗示,這些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困擾着我們那些最深刻的思想家的心緒;凡是曆史系學生均須關注巨大的人類力量,這些力量已經用于建立和毀滅一些帝國,并且,這些力量結合起來創造了我們此時此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凡是物理系學生均須通過他的最後考試,既非單單憑借對我們自然知識的合理化的某種頓悟(insight),也非單單憑借對實驗方法的無可抗拒的确切性的某種頓悟;凡是數學系學生不會在其學業完成之際,卻不知道概括思維為何物,或不懂得概括思維能産生何種美妙而有力的結果。
但是,對于心理學系的學生來說,我們可以說些什麼呢?那些攻讀心理學的學生在完成學業之際是否肯定很好地理解了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的行為呢?我并不準備對這一問題作出肯定的回答。
可是,在獲得該問題(也即一名心理學系的學生從他的一般課程中能夠獲得什麼東西,更為概括地說,心理學對人類的不朽财産可以作出哪些貢獻)的答案之前,我并不感到有何理由可就這一題目寫一本一般的書。
事實和理論 沒有人可以因為心理學發現的事實太少而對心理學橫加指責。
凡是知道通過實驗方法可使一切事實顯得清晰的心理學家确能學到許多東西。
這些知識憑其自身的權利在今天被視作是一種目的。
&ldquo發現事實,事實,還是事實;當你對事實深信不疑時,便設法去建立理論。
但是,你的事實還是更為重要的。
&rdquo上述這一口号表明了一種哲學信念,在今天它已被廣泛接受。
确實,它似乎很有道理。
一方面是客觀的事實,這些客觀的事實并不受制于對它們進行調查的科學家的支配;另一方面則是科學家所作的假設,也即理論,這純粹是他心靈的産物。
我們應當自然地将主要的價值歸之于前者而非後者。
在心理學中,這樣一種觀點可以說具有正當的理由。
因為這門科學在新時期開始之前,是由一些簡單的和綜合的理論以及少數經過科學确定的事實構成的。
随着實驗的到來,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事實,這些事實給舊的理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隻有當心理學決定成為一門探索事實的科學時,方才開始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從知之甚少而幻想很多的狀态逐漸進步到知之甚多而幻想極少的狀态&mdash&mdash至少是有意識的,并且帶有某種目的,盡管仍未意識到它包含着比許多心理學家意識到的更多的幻想。
為了評價這種進步,我們必須檢查一下所謂&ldquo知之甚多&rdquo(knowmuch)的含義是什麼,拉丁諺語&ldquo大非大&rdquo(multumnonmulta)在&ldquo甚多&rdquo(much)一詞的兩個含義之間作出區分。
迎合一種含義而抛棄另一種含義純粹是數量方面的。
根據後面的說法,一個了解20個項目的人比一個了解2個項目的人多知十倍。
但是,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後面那個人如果了解2個項目的本質關系,這樣一來,就不隻是了解2個項目,而是每一個項目具有兩個部分,他了解的東西就比前者多得多,如果前者僅以純粹的聚合形式了解20個項目的話。
盡管從拉丁詞multa的觀點來說,這個人居于優勢,但從multum的觀點看,他居于劣勢。
現在,當我探索科學的發展時,在我看來,科學似乎開始發現它自身,并在文藝複興時期進入一個新時期,它從追求multa轉變為尋求multum。
從那時起,科學不斷地努力減少其命題(一切已知的事實均可從中推論出來)的數目。
在這一事業中,它已經越來越成功,而且,通過其新方法還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事實,否則,這些事實是不會被人們所了解的;與此同時,它還揚棄了原先作為事實而被采納的許多幻想。
例如,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掉下的速度更快,正如人們可以從掉下一支鉛筆和一張紙的現象中測試到的那樣,這是一種&ldquo事實&rdquo。
但是,這是一種複雜的而非簡單的事實,簡單的事實是,一切物體在真空中以同樣速度下落。
從這一科學事實中可以推導出日常的事實,而不是相反。
正是這個事實成為疑難的對象。
人們可以把科學的進步看作是已知事實之數量的穩定增長。
于是,人們可以形成一種觀點,即許多知識意味着multa的知識。
但是,科學進步的一個十分不同的方面也是可能的:單一性(simplicity)的增加&mdash&mdash當然不是從越來越容易學會這一意義上所說的,而是在這樣一種意義上所說的,即對業已掌握科學體系的人來說,這種科學體系成為越來越聚合和統一的整體。
或者,從另一角度來表述,科學是無法與圖書目錄相比較的,因為後者根據任意的原則将全部事實排列成表,就像圖書館裡的圖書根據作者姓名的字母順序排列那樣;科學是理性的(rational);事實及其順序也是一樣;沒有順序的事實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們徹底了解一個事實,我們便可以從這一事實的知識中了解衆多的事實。
根據這一觀點,許多知識是multum的知識,是理性系統的知識,是一切事實相互依存的知識。
科學和學科 當然,科學在達到其目标方面從未獲得成功。
在科學發展史的任何一個時刻,科學理想與科學成就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
科學體系從未完整過,始終有一些事實,不論是已經發現的舊事實還是正在發現的新事實,向科學體系的統一性提出挑戰。
顯然,這一情況發生在任何一個個别的科學範圍之内,當我們考慮不同科學的多樣性時,該現象甚至變得格外明顯起來。
它們都是從一個共同的發源地産生的。
第一個科學沖動并不指向不同的特殊課題,而是普遍的。
用我們目前的術語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說,哲學乃一切科學之母。
科學的進步具有一種标志,即漸進的特殊化(Progressivespecialization),而我們的科學&mdash&mdash心理學,是最後獲得獨立的一門科學。
這種分離和特殊化是必要的,但它與知識統一性的目的相悖。
如果一些彼此獨立地建立起來的科學得以發展,各門科學本身可能是相幹的,那末它們的相互關系是什麼呢?一種multum如何從那個multa中産生呢?這項任務随着科學功能的完善而必須被完成。
我是最後才看到在科學的實際應用中科學的價值的。
對于距離地球數百萬光年的星球光譜線之移動(Shift)所作的解釋,比之建造一座具有創記錄跨度的新橋或者越洋傳送照片,在我看來是科學上更加偉大的勝利。
但是,對于所有這些而言,我并不認為科學可以被合法地視作相對而言少數人的遊戲,這些人享受科學并以科學謀生。
在某種意義上說,科學不能完全脫離行為。
科學和行為 當然,行為沒有科學也有可能産生。
在第一個科學火花迸發以前很久,人類便已經開展其日常的事務了。
到了今天,成千上萬生活着的人們,他們的活動是不由我們所謂的科學來決定的。
然而,科學必然會對人類的行為産生日益增長的影響。
對這種影響予以粗略而簡要的描述,将會使科學更加明白地突顯出來。
倘若對其差異加以誇大和程式化,我們可以說,在前科學階段(prescientificstage),人類的行為按照情境教他幹的方式那樣去幹。
對于原始人來說,每件東西均表明了其本身,以及他借此應該去做的事情,一隻水果說:&
事實和理論。
科學和學科。
科學和行為。
科學的危險。
作為學科的科學。
科學的功能。
心理學的特殊功能。
自然、生命、心理。
數量、順序和意義的整合。
上述讨論中的共同原則。
格式塔範疇的普遍性。
心理學是為什麼的? 一個導論性問題 當我第一次構思這本書的撰寫計劃時,盡管我還不甚了解,但仍猜想将花多少精力把這本書寫就出版,以及一位可能的讀者會提出哪些要求。
我曾懷疑,我并非口頭上說說,而是真地懷疑,在作者方面和讀者方面所花的力氣是否會被證明是值得的。
寫一本關于心理學的著作,用作對過去的十年間面世的許多著作的補充,我的這種想法就沒有像寫一本《心理學》(Psychology)那樣在内心受到那麼多的困擾。
寫一部著作并付諸出版是一種社會活動。
對于這樣一種社會活動,人們有否正當理由去要求社會的合作?社會,或者說社會的一小部分,充其量能從這部著作中得到什麼好處呢?我試圖為這個問題提供答案,直到現在,當本書寫成之際,我回到本書的第一章,找到了使我有勇氣踏上遙遠征途的那個答案,該答案一直伴随着我,直至本書的結束。
我認為我已經找到了為什麼一本關于心理學的著作可能會産生某些益處的理由。
心理學業已分裂成衆多的分支和學派,它們彼此漠不關心或相互論戰,甚至一位局外人也會産生這種印象&mdash&mdash這種印象肯定由于《1925年的心理學》和《1930年的心理學》這兩本書的出版而得到加強&mdash&mdash&ldquo心理學&rdquo已以複數形式取代了其單數形式。
心理學在美國甚為得寵,多年來一直得到人們的喜愛,盡管在我看來,這種寵幸有所衰退,而且可能明顯衰退;至于在英國這塊保守的土地上,心理學長期以來并未得到熱烈的歡迎,就像其他一些喧喧嚷嚷的和令人驚愕的新事物一樣,但是卻逐漸地站住了腳跟,根據我的看法,正在不斷增強;在德國這塊實驗心理學的發祥地上,開始時,心理學有過一段迅速發展的時期,可是不久以後,卻産生了一股強大的反作用力,緻使它保持在&ldquo原來的位置上&rdquo。
我承認,比之我年輕的時候,今天我對心理學的勁敵&mdash&mdash不論是那些嚴肅的勁敵還是老實的勁敵&mdash&mdash所抱有的憎惡心理要少得多。
把今天的心理學與人類知識的其他分支進行比較,已經在我心中産生了一個問題,即通過将自己畢生精力貢獻給心理學的人們的廣泛而集中的努力,心理學已經作出了哪些貢獻。
凡是哲學系的學生均須對下列巨大而又深刻的問題獲得某種暗示,這些問題從古至今一直困擾着我們那些最深刻的思想家的心緒;凡是曆史系學生均須關注巨大的人類力量,這些力量已經用于建立和毀滅一些帝國,并且,這些力量結合起來創造了我們此時此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凡是物理系學生均須通過他的最後考試,既非單單憑借對我們自然知識的合理化的某種頓悟(insight),也非單單憑借對實驗方法的無可抗拒的确切性的某種頓悟;凡是數學系學生不會在其學業完成之際,卻不知道概括思維為何物,或不懂得概括思維能産生何種美妙而有力的結果。
但是,對于心理學系的學生來說,我們可以說些什麼呢?那些攻讀心理學的學生在完成學業之際是否肯定很好地理解了人類的本性和人類的行為呢?我并不準備對這一問題作出肯定的回答。
可是,在獲得該問題(也即一名心理學系的學生從他的一般課程中能夠獲得什麼東西,更為概括地說,心理學對人類的不朽财産可以作出哪些貢獻)的答案之前,我并不感到有何理由可就這一題目寫一本一般的書。
事實和理論 沒有人可以因為心理學發現的事實太少而對心理學橫加指責。
凡是知道通過實驗方法可使一切事實顯得清晰的心理學家确能學到許多東西。
這些知識憑其自身的權利在今天被視作是一種目的。
&ldquo發現事實,事實,還是事實;當你對事實深信不疑時,便設法去建立理論。
但是,你的事實還是更為重要的。
&rdquo上述這一口号表明了一種哲學信念,在今天它已被廣泛接受。
确實,它似乎很有道理。
一方面是客觀的事實,這些客觀的事實并不受制于對它們進行調查的科學家的支配;另一方面則是科學家所作的假設,也即理論,這純粹是他心靈的産物。
我們應當自然地将主要的價值歸之于前者而非後者。
在心理學中,這樣一種觀點可以說具有正當的理由。
因為這門科學在新時期開始之前,是由一些簡單的和綜合的理論以及少數經過科學确定的事實構成的。
随着實驗的到來,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事實,這些事實給舊的理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隻有當心理學決定成為一門探索事實的科學時,方才開始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從知之甚少而幻想很多的狀态逐漸進步到知之甚多而幻想極少的狀态&mdash&mdash至少是有意識的,并且帶有某種目的,盡管仍未意識到它包含着比許多心理學家意識到的更多的幻想。
為了評價這種進步,我們必須檢查一下所謂&ldquo知之甚多&rdquo(knowmuch)的含義是什麼,拉丁諺語&ldquo大非大&rdquo(multumnonmulta)在&ldquo甚多&rdquo(much)一詞的兩個含義之間作出區分。
迎合一種含義而抛棄另一種含義純粹是數量方面的。
根據後面的說法,一個了解20個項目的人比一個了解2個項目的人多知十倍。
但是,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後面那個人如果了解2個項目的本質關系,這樣一來,就不隻是了解2個項目,而是每一個項目具有兩個部分,他了解的東西就比前者多得多,如果前者僅以純粹的聚合形式了解20個項目的話。
盡管從拉丁詞multa的觀點來說,這個人居于優勢,但從multum的觀點看,他居于劣勢。
現在,當我探索科學的發展時,在我看來,科學似乎開始發現它自身,并在文藝複興時期進入一個新時期,它從追求multa轉變為尋求multum。
從那時起,科學不斷地努力減少其命題(一切已知的事實均可從中推論出來)的數目。
在這一事業中,它已經越來越成功,而且,通過其新方法還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事實,否則,這些事實是不會被人們所了解的;與此同時,它還揚棄了原先作為事實而被采納的許多幻想。
例如,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掉下的速度更快,正如人們可以從掉下一支鉛筆和一張紙的現象中測試到的那樣,這是一種&ldquo事實&rdquo。
但是,這是一種複雜的而非簡單的事實,簡單的事實是,一切物體在真空中以同樣速度下落。
從這一科學事實中可以推導出日常的事實,而不是相反。
正是這個事實成為疑難的對象。
人們可以把科學的進步看作是已知事實之數量的穩定增長。
于是,人們可以形成一種觀點,即許多知識意味着multa的知識。
但是,科學進步的一個十分不同的方面也是可能的:單一性(simplicity)的增加&mdash&mdash當然不是從越來越容易學會這一意義上所說的,而是在這樣一種意義上所說的,即對業已掌握科學體系的人來說,這種科學體系成為越來越聚合和統一的整體。
或者,從另一角度來表述,科學是無法與圖書目錄相比較的,因為後者根據任意的原則将全部事實排列成表,就像圖書館裡的圖書根據作者姓名的字母順序排列那樣;科學是理性的(rational);事實及其順序也是一樣;沒有順序的事實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我們徹底了解一個事實,我們便可以從這一事實的知識中了解衆多的事實。
根據這一觀點,許多知識是multum的知識,是理性系統的知識,是一切事實相互依存的知識。
科學和學科 當然,科學在達到其目标方面從未獲得成功。
在科學發展史的任何一個時刻,科學理想與科學成就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
科學體系從未完整過,始終有一些事實,不論是已經發現的舊事實還是正在發現的新事實,向科學體系的統一性提出挑戰。
顯然,這一情況發生在任何一個個别的科學範圍之内,當我們考慮不同科學的多樣性時,該現象甚至變得格外明顯起來。
它們都是從一個共同的發源地産生的。
第一個科學沖動并不指向不同的特殊課題,而是普遍的。
用我們目前的術語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說,哲學乃一切科學之母。
科學的進步具有一種标志,即漸進的特殊化(Progressivespecialization),而我們的科學&mdash&mdash心理學,是最後獲得獨立的一門科學。
這種分離和特殊化是必要的,但它與知識統一性的目的相悖。
如果一些彼此獨立地建立起來的科學得以發展,各門科學本身可能是相幹的,那末它們的相互關系是什麼呢?一種multum如何從那個multa中産生呢?這項任務随着科學功能的完善而必須被完成。
我是最後才看到在科學的實際應用中科學的價值的。
對于距離地球數百萬光年的星球光譜線之移動(Shift)所作的解釋,比之建造一座具有創記錄跨度的新橋或者越洋傳送照片,在我看來是科學上更加偉大的勝利。
但是,對于所有這些而言,我并不認為科學可以被合法地視作相對而言少數人的遊戲,這些人享受科學并以科學謀生。
在某種意義上說,科學不能完全脫離行為。
科學和行為 當然,行為沒有科學也有可能産生。
在第一個科學火花迸發以前很久,人類便已經開展其日常的事務了。
到了今天,成千上萬生活着的人們,他們的活動是不由我們所謂的科學來決定的。
然而,科學必然會對人類的行為産生日益增長的影響。
對這種影響予以粗略而簡要的描述,将會使科學更加明白地突顯出來。
倘若對其差異加以誇大和程式化,我們可以說,在前科學階段(prescientificstage),人類的行為按照情境教他幹的方式那樣去幹。
對于原始人來說,每件東西均表明了其本身,以及他借此應該去做的事情,一隻水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