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烏托邦和暴力(1)
關燈
小
中
大
理性的先見毫不相幹。
依此看來,烏托邦主義孕育的暴力與進化論形而上學、歇斯底裡的曆史哲學的橫行霸道極為相似,它渴望為輝煌的将來而犧牲現在,卻不知道它的原則會導緻為了将來每一特定時期以後的一個時期而犧牲将來每個特定時期;同樣,也不知道這個平凡的真理:人的最終将來&mdash&mdash無論等待他的會是什麼命運&mdash&mdash一點不比他的最終滅絕輝煌。
烏托邦主義的吸引力,是因為沒能認識到我們不可能在地上建造天國才産生的。
我認為我們能做的是一代代逐步減輕人生的苦難,減少不公正。
這種方式能夠達緻巨大的進步。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我們這一代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我們可以解決許多緊迫的問題,至少可以部分地加以解決。
例如,扶助病弱者和蒙受壓迫與不公正的人;消除失業;創造均等的機會;防止國際犯罪,比如政治訛詐,神一般人物和全知全能的領袖所煽起的戰争。
隻有當我們能夠放棄對遙遠理想的向往,放棄為有關新世界和新人的烏托邦藍圖所作的奮鬥時,我們才會達到這一切。
我們當中那些對現實的人抱有信心、因而對擊敗暴力與非理性始終抱有希望的人必定要求:應當賦予每個人安排他自己生活的權利,隻要這不同其他人的同等權利相沖突。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真假理性主義的問題是一個更大的問題的一部分。
歸根到底,它是對我們自己的存在及其限制采取一種清醒态度的問題。
一種沒有上帝的新神學的闡述者,即那些自稱&ldquo存在主義者&rdquo的人,現在大力研究的正是這個問題。
我認為,這種對生活在一個無神世界中的人的根本的孤獨和對自我與世界之間産生的緊張的過分誇大的強調,其中有一種神經過敏和歇斯底裡的因素。
我幾乎毫不懷疑,這種歇斯底裡酷似于烏托邦的浪漫主義、英雄崇拜的倫理觀和隻能按照&ldquo統治他人或拜倒在他人腳下&rdquo來理解人生的倫理觀。
我毫不懷疑,這種歇斯底裡是它的強大吸引力的秘密所在。
我們的問題隻是一個更大的問題的一部分,這可以從以下事實看出:我們能在一個像宗教那種顯然遠離理性主義的領域中,發現一種顯然與真假理性主義之間的裂縫相似的東西。
基督教思想家用至少兩種很不相同的方式解釋人和上帝間的關系。
一種合理的方式可表述為:&ldquo始終别忘了人不是神;但記住人身上有着神聖的火花。
&rdquo另一種方式則誇大人和上帝間的緊張關系,誇大人的低下和人可能追求的崇高。
它把&ldquo統治他人或拜倒在他人腳下&rdquo的倫理觀引入人與上帝的關系之中。
這種态度是否根源于始終存在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夢想,即夢想和神相像,夢想無所不能,我說不上來。
但我認為,不容否定,對這種緊張的強調,隻能産生于對權力問題的失去平衡的态度。
這種失去平衡的(和不成熟的)态度迷戀于權力問題,不僅是高于其他人的權力,而且是高于我們的自然環境&mdash&mdash高于整個世界的權力。
根據類比,我可以稱為&ldquo假宗教&rdquo的東西不僅迷戀于上帝對人的權力,而且迷戀于上帝創造世界的力量;同樣,假理性主義被創造巨大的機器和烏托邦社會的世界弄得神魂颠倒。
培根的&ldquo知識就是力量&rdquo和柏拉圖的&ldquo智者統治&rdquo都是這種思想的不同表達。
這種思想的實質是:憑借智力禀賦高人一等而要求權力。
相反,真正的理性主義者始終明白他所知甚少,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即無論他可能具有怎樣的批判能力或理性,都應歸之于和其他人的交往。
因此,他往往認為人根本上是平等的,人類理性是把人聯結在一起的紐帶。
在他看來,理性是同權力和暴力手段正相對立的:他把理性看作一種可用以制服權力和暴力的手段。
*** (1) 1947年6月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發表的演講;首次刊載于《希伯特雜志》(HibbertJournal),1948年,第46卷。
(2) 本文寫于1947年,今天要修改的話,隻要把這段中的&ldquo第一&rdquo改成&ldquo第二&rdquo就行了。
(3) 存在主義者雅斯貝斯寫道:&ldquo正因為這樣,愛情才是殘酷無情的;所以,忠貞的情人才相信它,即便它是如此。
&rdquo在我看來,這種态度暴露了軟弱,而不是它希望顯示的力量;它與其說是赤裸裸的野蠻,還不如說是企圖捉弄野蠻人的一種歇斯底裡的嘗試。
(參見我的《開放社會》第4版,第2卷,第317頁。
)
依此看來,烏托邦主義孕育的暴力與進化論形而上學、歇斯底裡的曆史哲學的橫行霸道極為相似,它渴望為輝煌的将來而犧牲現在,卻不知道它的原則會導緻為了将來每一特定時期以後的一個時期而犧牲将來每個特定時期;同樣,也不知道這個平凡的真理:人的最終将來&mdash&mdash無論等待他的會是什麼命運&mdash&mdash一點不比他的最終滅絕輝煌。
烏托邦主義的吸引力,是因為沒能認識到我們不可能在地上建造天國才産生的。
我認為我們能做的是一代代逐步減輕人生的苦難,減少不公正。
這種方式能夠達緻巨大的進步。
在過去的一百年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我們這一代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我們可以解決許多緊迫的問題,至少可以部分地加以解決。
例如,扶助病弱者和蒙受壓迫與不公正的人;消除失業;創造均等的機會;防止國際犯罪,比如政治訛詐,神一般人物和全知全能的領袖所煽起的戰争。
隻有當我們能夠放棄對遙遠理想的向往,放棄為有關新世界和新人的烏托邦藍圖所作的奮鬥時,我們才會達到這一切。
我們當中那些對現實的人抱有信心、因而對擊敗暴力與非理性始終抱有希望的人必定要求:應當賦予每個人安排他自己生活的權利,隻要這不同其他人的同等權利相沖突。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真假理性主義的問題是一個更大的問題的一部分。
歸根到底,它是對我們自己的存在及其限制采取一種清醒态度的問題。
一種沒有上帝的新神學的闡述者,即那些自稱&ldquo存在主義者&rdquo的人,現在大力研究的正是這個問題。
我認為,這種對生活在一個無神世界中的人的根本的孤獨和對自我與世界之間産生的緊張的過分誇大的強調,其中有一種神經過敏和歇斯底裡的因素。
我幾乎毫不懷疑,這種歇斯底裡酷似于烏托邦的浪漫主義、英雄崇拜的倫理觀和隻能按照&ldquo統治他人或拜倒在他人腳下&rdquo來理解人生的倫理觀。
我毫不懷疑,這種歇斯底裡是它的強大吸引力的秘密所在。
我們的問題隻是一個更大的問題的一部分,這可以從以下事實看出:我們能在一個像宗教那種顯然遠離理性主義的領域中,發現一種顯然與真假理性主義之間的裂縫相似的東西。
基督教思想家用至少兩種很不相同的方式解釋人和上帝間的關系。
一種合理的方式可表述為:&ldquo始終别忘了人不是神;但記住人身上有着神聖的火花。
&rdquo另一種方式則誇大人和上帝間的緊張關系,誇大人的低下和人可能追求的崇高。
它把&ldquo統治他人或拜倒在他人腳下&rdquo的倫理觀引入人與上帝的關系之中。
這種态度是否根源于始終存在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夢想,即夢想和神相像,夢想無所不能,我說不上來。
但我認為,不容否定,對這種緊張的強調,隻能産生于對權力問題的失去平衡的态度。
這種失去平衡的(和不成熟的)态度迷戀于權力問題,不僅是高于其他人的權力,而且是高于我們的自然環境&mdash&mdash高于整個世界的權力。
根據類比,我可以稱為&ldquo假宗教&rdquo的東西不僅迷戀于上帝對人的權力,而且迷戀于上帝創造世界的力量;同樣,假理性主義被創造巨大的機器和烏托邦社會的世界弄得神魂颠倒。
培根的&ldquo知識就是力量&rdquo和柏拉圖的&ldquo智者統治&rdquo都是這種思想的不同表達。
這種思想的實質是:憑借智力禀賦高人一等而要求權力。
相反,真正的理性主義者始終明白他所知甚少,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即無論他可能具有怎樣的批判能力或理性,都應歸之于和其他人的交往。
因此,他往往認為人根本上是平等的,人類理性是把人聯結在一起的紐帶。
在他看來,理性是同權力和暴力手段正相對立的:他把理性看作一種可用以制服權力和暴力的手段。
*** (1) 1947年6月在布魯塞爾藝術學院發表的演講;首次刊載于《希伯特雜志》(HibbertJournal),1948年,第46卷。
(2) 本文寫于1947年,今天要修改的話,隻要把這段中的&ldquo第一&rdquo改成&ldquo第二&rdquo就行了。
(3) 存在主義者雅斯貝斯寫道:&ldquo正因為這樣,愛情才是殘酷無情的;所以,忠貞的情人才相信它,即便它是如此。
&rdquo在我看來,這種态度暴露了軟弱,而不是它希望顯示的力量;它與其說是赤裸裸的野蠻,還不如說是企圖捉弄野蠻人的一種歇斯底裡的嘗試。
(參見我的《開放社會》第4版,第2卷,第3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