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語言和身—心問題(1) ——相互作用論的重述
關燈
小
中
大
quo麥克&rdquo(貓的名字)聯系起來。
但是,我們所以不能認為這因果鍊是對一事物和它的名字間關系的表現或實現,是有一些理由的。
5.3 認為這事件鍊從麥克的出現開始,到發出&ldquo麥克&rdquo的聲音結束,是很天真的。
它是從一種先于麥克出現的機器狀态&ldquo開始&rdquo(如果有開始的話)的,在這種狀态中,可以說機器準備對麥克的出現作出反應,它也不是發出一個詞的聲音就結束(如果有結束的話),因為其後還有一個狀态。
(從因果上考慮的話,對于相應的人的反應,這一切也都成立。
)正是我們的解釋使麥克和&ldquo麥克&rdquo成為這因果鍊的兩極(或兩端點),而不是&ldquo客觀的&rdquo物理情景。
(而且,我們可以把整個反應過程看作名字,或僅僅是&ldquo麥克&rdquo(Mike)的後面幾個字母,例如Ike。
)這樣,盡管那些知道或理解這名字關系的人可能選擇把一因果鍊條解釋為名字關系的一個模型,但很顯然,這名字關系并非一種因果關系,因而不可能由任何因果模型來實現。
(這對一切&ldquo抽象&rdquo例如邏輯關系,甚至對最簡單的1=1關系也都成立。
) 5.4 所以,無論怎樣複雜的聯想模型或條件反射模型都顯然不可用來實現名字關系。
名字關系包含某種知識,即&ldquo麥克&rdquo是(根據某種約定)貓麥克的名字,還包含把它用作為一個名字的某種意圖。
5.5 命名是語詞的描述用法的最簡單情況。
既然名字關系的因果實現總是不可能的,所以,表示語言的描述功能和論證功能的因果關系的物理理論,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6.相互作用 6.1 誠然,麥克出現在我的環境之中,可能是我說&ldquo這是麥克&rdquo的物理&ldquo原因&rdquo之一。
但是,如果我說:&ldquo假若這是你的證據,則這是矛盾的&rdquo,因為我已經領會或認識到這是事實,那麼,就不存在類似于麥克的物理&ldquo原因”我不必從聽到或者看到你的話語來認識某個理論(不管是誰的理論)是矛盾的。
這不是和麥克類似,而隻是和我對麥克在這裡的認識相類似。
(我的這種認識同麥克的物理出現可能有因果聯系,但沒有純物理的聯系。
) 6.2 像一緻性這樣的邏輯關系,不屬于物理世界。
它們是抽象的(也許是&ldquo心靈的産品&rdquo)。
但是,我對不一緻性的認識,恰如我對麥克在場的認識一樣,可能引導我在物理世界中的行動。
可以說我們的心靈像受物理存在的支配一樣,也受邏輯的(或數學的、或音樂的)關系支配。
6.3 心理狀态和物理狀态沒有理由(除了錯誤的物理決定論而外)不相互作用。
(認為如此迥異的事物不可能相互作用的那種古老論據是建立在一個早已廢棄的因果關系理論的基礎之上的。
) 6.4 如果我們把握了一種抽象關系,在這種把握的影響下而活動,那麼,我們就引進了物理因果鍊,它沒有充分的物理的因果前件。
于是,我們就成為&ldquo原動力&rdquo,即一條物理&ldquo因果鍊&rdquo的創造者。
7.結論 蒙昧主義的(或被判定為一個蒙昧主義者的)恐懼阻礙大多數反蒙昧主義者說這類話。
但是,這種恐懼到頭來隻是産生了另一種蒙昧主義。
*** (1) 首次發表于1953年7月第十一屆國際哲學會議的會議錄之中。
(2) 卡爾·比勒在他的《語言學理論》(Sprachtheorie)(1934年,第25&mdash28頁)中,首次讨論了這個問題。
(3) 參見他的前引的《語言學理論》。
(4) 參見本書第四章(第193頁)。
(5) 至于&ldquo因果鍊&rdquo這用語對比較透徹地分析因果關系是否适當,同我們現在的目的無關。
但是,我們所以不能認為這因果鍊是對一事物和它的名字間關系的表現或實現,是有一些理由的。
5.3 認為這事件鍊從麥克的出現開始,到發出&ldquo麥克&rdquo的聲音結束,是很天真的。
它是從一種先于麥克出現的機器狀态&ldquo開始&rdquo(如果有開始的話)的,在這種狀态中,可以說機器準備對麥克的出現作出反應,它也不是發出一個詞的聲音就結束(如果有結束的話),因為其後還有一個狀态。
(從因果上考慮的話,對于相應的人的反應,這一切也都成立。
)正是我們的解釋使麥克和&ldquo麥克&rdquo成為這因果鍊的兩極(或兩端點),而不是&ldquo客觀的&rdquo物理情景。
(而且,我們可以把整個反應過程看作名字,或僅僅是&ldquo麥克&rdquo(Mike)的後面幾個字母,例如Ike。
)這樣,盡管那些知道或理解這名字關系的人可能選擇把一因果鍊條解釋為名字關系的一個模型,但很顯然,這名字關系并非一種因果關系,因而不可能由任何因果模型來實現。
(這對一切&ldquo抽象&rdquo例如邏輯關系,甚至對最簡單的1=1關系也都成立。
) 5.4 所以,無論怎樣複雜的聯想模型或條件反射模型都顯然不可用來實現名字關系。
名字關系包含某種知識,即&ldquo麥克&rdquo是(根據某種約定)貓麥克的名字,還包含把它用作為一個名字的某種意圖。
5.5 命名是語詞的描述用法的最簡單情況。
既然名字關系的因果實現總是不可能的,所以,表示語言的描述功能和論證功能的因果關系的物理理論,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6.相互作用 6.1 誠然,麥克出現在我的環境之中,可能是我說&ldquo這是麥克&rdquo的物理&ldquo原因&rdquo之一。
但是,如果我說:&ldquo假若這是你的證據,則這是矛盾的&rdquo,因為我已經領會或認識到這是事實,那麼,就不存在類似于麥克的物理&ldquo原因”我不必從聽到或者看到你的話語來認識某個理論(不管是誰的理論)是矛盾的。
這不是和麥克類似,而隻是和我對麥克在這裡的認識相類似。
(我的這種認識同麥克的物理出現可能有因果聯系,但沒有純物理的聯系。
) 6.2 像一緻性這樣的邏輯關系,不屬于物理世界。
它們是抽象的(也許是&ldquo心靈的産品&rdquo)。
但是,我對不一緻性的認識,恰如我對麥克在場的認識一樣,可能引導我在物理世界中的行動。
可以說我們的心靈像受物理存在的支配一樣,也受邏輯的(或數學的、或音樂的)關系支配。
6.3 心理狀态和物理狀态沒有理由(除了錯誤的物理決定論而外)不相互作用。
(認為如此迥異的事物不可能相互作用的那種古老論據是建立在一個早已廢棄的因果關系理論的基礎之上的。
) 6.4 如果我們把握了一種抽象關系,在這種把握的影響下而活動,那麼,我們就引進了物理因果鍊,它沒有充分的物理的因果前件。
于是,我們就成為&ldquo原動力&rdquo,即一條物理&ldquo因果鍊&rdquo的創造者。
7.結論 蒙昧主義的(或被判定為一個蒙昧主義者的)恐懼阻礙大多數反蒙昧主義者說這類話。
但是,這種恐懼到頭來隻是産生了另一種蒙昧主義。
*** (1) 首次發表于1953年7月第十一屆國際哲學會議的會議錄之中。
(2) 卡爾·比勒在他的《語言學理論》(Sprachtheorie)(1934年,第25&mdash28頁)中,首次讨論了這個問題。
(3) 參見他的前引的《語言學理論》。
(4) 參見本書第四章(第193頁)。
(5) 至于&ldquo因果鍊&rdquo這用語對比較透徹地分析因果關系是否适當,同我們現在的目的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