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論科學和形而上學的地位(1)
關燈
小
中
大
虛假的但又是不可反駁的呢?作為理性主義者,他不是必定要在斷定一個理論是假的以前就先反駁它嗎?相反,如果一個理論是不可反駁的,他不是必定要承認它就是真的嗎?
帶着這些問題,我最後得出我們的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的回答相當簡單。
一直有一些思想家認為,一個理論的真理性可以從它的不可反駁性推出。
但是,鑒于可能存在兩個同樣不可反駁的不相容理論,例如決定論和它的對立面非決定論,這顯然是錯誤的。
既然兩個不相容理論不可能都真,所以我們從兩個理論都是不可反駁的事實看出:不可反駁性不可能蘊涵真理。
因此,無論我們怎樣解釋不可反駁性,從一個理論的不可反駁性推出它的真理性,是行不通的。
&ldquo不可反駁性&rdquo通常在以下兩種意義上使用: 第一種意義是純粹邏輯的意義:我們可用&ldquo不可反駁的&rdquo來指&ldquo不可用純粹邏輯手段反駁的&rdquo。
但是,這和&ldquo前後一緻的&rdquo意思相同。
很顯然,一個理論的真理性不可能從它的前後一緻性中推出。
&ldquo不可反駁的&rdquo第二種意義所指的反駁,不僅利用邏輯的(或分析的)假設,而且利用經驗的(或綜合的)假設;換句話說,它承認經驗的反駁。
在這第二種意義上,&ldquo不可反駁的&rdquo同&ldquo不可經驗地反駁的&rdquo是同一個意思,或者更精确地說,同&ldquo和任何可能的經驗陳述相容&rdquo或&ldquo和每個可能的經驗相容&rdquo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陳述或一個理論在邏輯和經驗兩方面的不可反駁性,可以很容易地和它的虛假相調和。
就邏輯不可反駁性而言,這可從下述事實看出:每個經驗陳述和它的否定兩者必定都是邏輯地不可反駁的。
例如&ldquo今天是星期一&rdquo和&ldquo今天不是星期一&rdquo兩個陳述都是邏輯地不可反駁的;而由此馬上可以推出:存在邏輯地不可反駁的虛假陳述。
至于經驗不可反駁性,情況有所不同。
經驗地不可反駁的陳述的最簡單例子,是所謂的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
下面是一個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的例子。
&ldquo存在着一顆珍珠,它的大小十倍于第二大的珍珠。
&rdquo如果在這個陳述裡,我們把&ldquo存在着&rdquo這用語局限于時空中某個有限區域,那麼,這個陳述當然可能成為一個可反駁陳述。
例如,以下陳述顯然是經驗地可反駁的:&ldquo此時此刻,在這裡的這個盒子裡,存在着至少兩顆珍珠,其中一顆的大小十倍于這個盒子裡的第二大的珍珠。
&rdquo但這時這個陳述已不複是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倒不如說,它是一個限制的存在陳述。
一個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适用于整個宇宙,它所以是不可反駁的,僅僅因為不可能有能夠反駁它的方法。
因為,即使我們能夠尋遍整個宇宙,這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也不會由于我們找不到這顆所要找的珍珠而被反駁,因為這顆珍珠總是能夠隐藏在我們沒有看到的一個地方。
下面是一些更有趣的經驗地不可反駁的存在陳述的例子。
&ldquo存在着一種完全有效的治療癌症的藥物,或者更确切地說,存在着一種化合物,服用它能治愈癌症,而又沒有副作用。
&rdquo毋庸贅言,這個陳述的意思不一定解釋為這種化學物實際上已經知道,或者将在某個時間内被發現。
還有一些相似的例子:&ldquo存在一種包醫百病的藥物,&rdquo或者&ldquo存在着一張拉丁文藥方,如果按适當的程式表達出來,它能包醫百病&rdquo。
這裡我們有了一個經驗的不可反駁的陳述,我們中罕有人認為這個陳述是真的。
這個陳述所以不可反駁,是因為顯然不可能試驗每一種可以設想出的拉丁文藥方和每一種可以設想的表達方式的結合。
因此,可能終究存在着一張神奇的、包醫百病的拉丁文處方,這種邏輯上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
即便如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個不可反駁的存在陳述是虛假的。
當然,我們無法證明它的假;但是,我們關于疾病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訴我們,這個陳述不是真的。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不能确定它的假,但猜想并不存在這種有魔力的拉丁文處方,比起那不可反駁的猜測即存在這種處方,要合理得多。
幾乎毋庸贅言,在差不多兩千年裡,飽學之士一直相信與此酷似的一個存在陳述是真的;這就是他們堅持不懈地尋找哲人之石的原因所在。
他們沒能找到哲人之石并沒有證明什麼,而這恰恰因為存在命題是不可反駁的。
可見,一個理論的邏輯的或經驗的不可反駁性,肯定不是一個認為這理論為真的充分理由,因此我證明了我有理由同時認為,這五個哲學理論是不可反駁的,并且它們是假的。
大約25年以前,我正是通過把經驗理論定義為可反駁的理論,把非經驗理論定義為不可反駁的理論,由此把經驗的或科學的理論同非經驗的或非科學的理論區分開來。
我所以這樣提議,理由如下。
對一個理論的每一次嚴格檢驗,都是一種反駁它的嘗試。
所以,可檢驗性和可反駁性或可證僞性是同一個意思。
既然我們隻應該把能夠經驗地加以檢驗的那種理論稱作&ldquo經驗的&rdquo或&ldquo科學的&rdquo理論,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正是經驗反駁的可能性使經驗的或科學的理論顯出其特色。
如果接受這種&ldquo可反駁性标準&rdquo,那麼我們立即可以看出,哲學或形而上學的理論根據定義将是不可反駁的。
我的斷言即我們的五個哲學理論都是不可反駁的,現在聽起來似乎平淡無奇。
同時,很顯然,雖然我是個理性主義者,但我決不會在有理由稱這些理論為&ldquo假的&rdquo以前去反駁它們。
這把我們帶到我們的中心問題: 如果哲學理論全都是不可反駁的,那我們怎麼能區分真的和假的哲學理論呢? 這是哲學理論的不可反駁性所引起的重要問題。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我想把它重新表述如下。
這裡我們可以區分三種類型理論。
第一,邏輯和數學的理論。
第二,經驗和科學的理論。
第三,哲學或形而上學的理論。
在這每一組中,我們怎麼能區分真實理論和虛假理論呢? 對第一組,回答是顯而易見的。
每當我們發現有一個數學理論,我們不知道它是真還是假時,我們總是通過試圖反駁它來檢驗它,先是在表面上檢驗,然後比較嚴格地檢驗。
如果我們失敗了,那就試圖去證明它,或者反駁它的否定。
如果我們又失敗了,那麼,對這理論真理性的懷疑就有可能重新擡頭,我們将試圖再次反駁它,如此等等,直至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否則,便把這個問題擱置起來,因為它太難了,無法解決。
這種情況還可以描述如下。
我們的任務是對兩個(或更多個)相競争的理論進行檢驗和批判的考察。
我們通過試圖反駁它們(這一個或那一個),直到得出結論,由此完成這個任務。
在數學中(但僅僅在數學中)這種結論一般說來是最後的結論:罕有不正确的證明能蒙混過去不被發覺。
如果我們現在來看看經驗科學,那麼我們發現,我們通常遵循基本上相同的程序。
我們再次來檢驗我們的理論:我們批判地考察它們,試圖反駁它們。
惟一重要的差别是:現在我們在批判考察中還能利用經驗論據。
但是,這些經驗論據隻是連同其他批判性考慮一起出現。
批判思維本身現在仍是我們的主要工具。
隻有當觀察适合于我們的批判讨論時,才能利用觀察。
現在,如果我們把這些考慮運用于哲學理論,那麼我們的問題可以重新表述如下: 不可反駁的哲學理論能批判地加以考察嗎?如果這是可能的,那麼,對一個理論的批判讨論不是在于試圖反駁這理論,又可能是什麼呢? 換言之,一個不可反駁的理論能合理地即批判地加以評價嗎?我們能引證什麼合理的論據來支持或反對一種我們明知不可論證、不可反駁的理論呢? 為了舉例說明對我們問題的各種不同表述,我們可以首先再來讨論決定論的問題。
康德完全知道,我們不能像預言日食一樣精确地預言人類的将來活動。
但是,他用來解釋這種差别的是下述假定:我們對一個人的現狀&mdash&mdash他的希望和恐懼、感情和動機&mdash&mdash的了解遠不如我們對太陽系現狀的了解。
這個假定隐含着下述假說: &ldquo存在着對這個人現狀的真實描述,它足以(同真正的自然規律一起)預言這個人的将來活動。
&rdquo 這當然又是一個純粹的存在陳述,因此是不可反駁的。
盡管事實如此,我們能否合理地批判地讨論康德的論證呢? 作為第二個例子,我們可以考慮這個命題:&ldquo世界是我的夢。
&rdquo雖然這個命題是顯然不可反駁的,但罕有人會相信它是真的。
但是,我們能否合理地批判地讨論它呢?它的不可反駁性對于任何批判讨論來說是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呢?
最後一個問題的回答相當簡單。
一直有一些思想家認為,一個理論的真理性可以從它的不可反駁性推出。
但是,鑒于可能存在兩個同樣不可反駁的不相容理論,例如決定論和它的對立面非決定論,這顯然是錯誤的。
既然兩個不相容理論不可能都真,所以我們從兩個理論都是不可反駁的事實看出:不可反駁性不可能蘊涵真理。
因此,無論我們怎樣解釋不可反駁性,從一個理論的不可反駁性推出它的真理性,是行不通的。
&ldquo不可反駁性&rdquo通常在以下兩種意義上使用: 第一種意義是純粹邏輯的意義:我們可用&ldquo不可反駁的&rdquo來指&ldquo不可用純粹邏輯手段反駁的&rdquo。
但是,這和&ldquo前後一緻的&rdquo意思相同。
很顯然,一個理論的真理性不可能從它的前後一緻性中推出。
&ldquo不可反駁的&rdquo第二種意義所指的反駁,不僅利用邏輯的(或分析的)假設,而且利用經驗的(或綜合的)假設;換句話說,它承認經驗的反駁。
在這第二種意義上,&ldquo不可反駁的&rdquo同&ldquo不可經驗地反駁的&rdquo是同一個意思,或者更精确地說,同&ldquo和任何可能的經驗陳述相容&rdquo或&ldquo和每個可能的經驗相容&rdquo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陳述或一個理論在邏輯和經驗兩方面的不可反駁性,可以很容易地和它的虛假相調和。
就邏輯不可反駁性而言,這可從下述事實看出:每個經驗陳述和它的否定兩者必定都是邏輯地不可反駁的。
例如&ldquo今天是星期一&rdquo和&ldquo今天不是星期一&rdquo兩個陳述都是邏輯地不可反駁的;而由此馬上可以推出:存在邏輯地不可反駁的虛假陳述。
至于經驗不可反駁性,情況有所不同。
經驗地不可反駁的陳述的最簡單例子,是所謂的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
下面是一個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的例子。
&ldquo存在着一顆珍珠,它的大小十倍于第二大的珍珠。
&rdquo如果在這個陳述裡,我們把&ldquo存在着&rdquo這用語局限于時空中某個有限區域,那麼,這個陳述當然可能成為一個可反駁陳述。
例如,以下陳述顯然是經驗地可反駁的:&ldquo此時此刻,在這裡的這個盒子裡,存在着至少兩顆珍珠,其中一顆的大小十倍于這個盒子裡的第二大的珍珠。
&rdquo但這時這個陳述已不複是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倒不如說,它是一個限制的存在陳述。
一個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适用于整個宇宙,它所以是不可反駁的,僅僅因為不可能有能夠反駁它的方法。
因為,即使我們能夠尋遍整個宇宙,這嚴格的或純粹的存在陳述也不會由于我們找不到這顆所要找的珍珠而被反駁,因為這顆珍珠總是能夠隐藏在我們沒有看到的一個地方。
下面是一些更有趣的經驗地不可反駁的存在陳述的例子。
&ldquo存在着一種完全有效的治療癌症的藥物,或者更确切地說,存在着一種化合物,服用它能治愈癌症,而又沒有副作用。
&rdquo毋庸贅言,這個陳述的意思不一定解釋為這種化學物實際上已經知道,或者将在某個時間内被發現。
還有一些相似的例子:&ldquo存在一種包醫百病的藥物,&rdquo或者&ldquo存在着一張拉丁文藥方,如果按适當的程式表達出來,它能包醫百病&rdquo。
這裡我們有了一個經驗的不可反駁的陳述,我們中罕有人認為這個陳述是真的。
這個陳述所以不可反駁,是因為顯然不可能試驗每一種可以設想出的拉丁文藥方和每一種可以設想的表達方式的結合。
因此,可能終究存在着一張神奇的、包醫百病的拉丁文處方,這種邏輯上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
即便如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個不可反駁的存在陳述是虛假的。
當然,我們無法證明它的假;但是,我們關于疾病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訴我們,這個陳述不是真的。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不能确定它的假,但猜想并不存在這種有魔力的拉丁文處方,比起那不可反駁的猜測即存在這種處方,要合理得多。
幾乎毋庸贅言,在差不多兩千年裡,飽學之士一直相信與此酷似的一個存在陳述是真的;這就是他們堅持不懈地尋找哲人之石的原因所在。
他們沒能找到哲人之石并沒有證明什麼,而這恰恰因為存在命題是不可反駁的。
可見,一個理論的邏輯的或經驗的不可反駁性,肯定不是一個認為這理論為真的充分理由,因此我證明了我有理由同時認為,這五個哲學理論是不可反駁的,并且它們是假的。
大約25年以前,我正是通過把經驗理論定義為可反駁的理論,把非經驗理論定義為不可反駁的理論,由此把經驗的或科學的理論同非經驗的或非科學的理論區分開來。
我所以這樣提議,理由如下。
對一個理論的每一次嚴格檢驗,都是一種反駁它的嘗試。
所以,可檢驗性和可反駁性或可證僞性是同一個意思。
既然我們隻應該把能夠經驗地加以檢驗的那種理論稱作&ldquo經驗的&rdquo或&ldquo科學的&rdquo理論,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正是經驗反駁的可能性使經驗的或科學的理論顯出其特色。
如果接受這種&ldquo可反駁性标準&rdquo,那麼我們立即可以看出,哲學或形而上學的理論根據定義将是不可反駁的。
我的斷言即我們的五個哲學理論都是不可反駁的,現在聽起來似乎平淡無奇。
同時,很顯然,雖然我是個理性主義者,但我決不會在有理由稱這些理論為&ldquo假的&rdquo以前去反駁它們。
這把我們帶到我們的中心問題: 如果哲學理論全都是不可反駁的,那我們怎麼能區分真的和假的哲學理論呢? 這是哲學理論的不可反駁性所引起的重要問題。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我想把它重新表述如下。
這裡我們可以區分三種類型理論。
第一,邏輯和數學的理論。
第二,經驗和科學的理論。
第三,哲學或形而上學的理論。
在這每一組中,我們怎麼能區分真實理論和虛假理論呢? 對第一組,回答是顯而易見的。
每當我們發現有一個數學理論,我們不知道它是真還是假時,我們總是通過試圖反駁它來檢驗它,先是在表面上檢驗,然後比較嚴格地檢驗。
如果我們失敗了,那就試圖去證明它,或者反駁它的否定。
如果我們又失敗了,那麼,對這理論真理性的懷疑就有可能重新擡頭,我們将試圖再次反駁它,如此等等,直至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否則,便把這個問題擱置起來,因為它太難了,無法解決。
這種情況還可以描述如下。
我們的任務是對兩個(或更多個)相競争的理論進行檢驗和批判的考察。
我們通過試圖反駁它們(這一個或那一個),直到得出結論,由此完成這個任務。
在數學中(但僅僅在數學中)這種結論一般說來是最後的結論:罕有不正确的證明能蒙混過去不被發覺。
如果我們現在來看看經驗科學,那麼我們發現,我們通常遵循基本上相同的程序。
我們再次來檢驗我們的理論:我們批判地考察它們,試圖反駁它們。
惟一重要的差别是:現在我們在批判考察中還能利用經驗論據。
但是,這些經驗論據隻是連同其他批判性考慮一起出現。
批判思維本身現在仍是我們的主要工具。
隻有當觀察适合于我們的批判讨論時,才能利用觀察。
現在,如果我們把這些考慮運用于哲學理論,那麼我們的問題可以重新表述如下: 不可反駁的哲學理論能批判地加以考察嗎?如果這是可能的,那麼,對一個理論的批判讨論不是在于試圖反駁這理論,又可能是什麼呢? 換言之,一個不可反駁的理論能合理地即批判地加以評價嗎?我們能引證什麼合理的論據來支持或反對一種我們明知不可論證、不可反駁的理論呢? 為了舉例說明對我們問題的各種不同表述,我們可以首先再來讨論決定論的問題。
康德完全知道,我們不能像預言日食一樣精确地預言人類的将來活動。
但是,他用來解釋這種差别的是下述假定:我們對一個人的現狀&mdash&mdash他的希望和恐懼、感情和動機&mdash&mdash的了解遠不如我們對太陽系現狀的了解。
這個假定隐含着下述假說: &ldquo存在着對這個人現狀的真實描述,它足以(同真正的自然規律一起)預言這個人的将來活動。
&rdquo 這當然又是一個純粹的存在陳述,因此是不可反駁的。
盡管事實如此,我們能否合理地批判地讨論康德的論證呢? 作為第二個例子,我們可以考慮這個命題:&ldquo世界是我的夢。
&rdquo雖然這個命題是顯然不可反駁的,但罕有人會相信它是真的。
但是,我們能否合理地批判地讨論它呢?它的不可反駁性對于任何批判讨論來說是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