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談貝克萊是馬赫和愛因斯坦的先驅(1)
關燈
小
中
大
(《運動》,31)
Ⅲ
任何人讀了這張二十一個論點的表,一定會為其現代性所震驚。
這些論點同恩斯特·馬赫講授了多年、深信其新穎而革命的物理哲學相比,有其驚人的相似之處,特别是在對牛頓的批判方面。
馬赫這種哲學後來又為約瑟夫·彼得楚爾特等人所追随,對現代物理學特别是相對論産生了巨大影響。
隻有一點區别:馬赫的&ldquo思維經濟原則&rdquo不僅容許我們放棄某種&ldquo形而上學要素&rdquo,也容許在某些情況下就其簡單性區别各種各樣互相競争的假說(貝克萊所謂&ldquo數學的&rdquo假說),就這一點而言,這一原則超過了我所說的&ldquo貝克萊剃刀&rdquo(見以上(16))。
這些論點同赫茲的《力學原理》(1894)相比,也有驚人的類似,赫茲在那裡試圖取消&ldquo力&rdquo的概念。
同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相比也是這樣。
也許最令人吃驚的是:貝克萊和馬赫這兩位牛頓的偉大崇拜者沿着非常類似的路線批判了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絕對運動等觀念。
馬赫的批判同貝克萊完全一樣,最後都提出:牛頓絕對空間的一切論據(像傅科擺、旋轉水桶、對地形的離心力效應)都因這些運動和恒星系有關而失效。
為表明馬赫這種批判的先見之明的意義,我可以引證兩段話,一段是馬赫的,一段是愛因斯坦的。
馬赫曾寫到(《力學》第7版,1912年,第ii章第6節§11),他在《力學》前幾版中所提出的對絕對運動的批判是怎樣被接受的:&ldquo在三十年以前,如果認為&lsquo絕對運動&rsquo概念沒有經驗内容、科學上也沒有用處因而是毫無意義的,人們對這個看法一般都會感到很奇怪。
而今天,這個看法得到了許多知名研究者的贊同。
&rdquo愛因斯坦在他悼念馬赫的文章(《悼念馬赫》,《物理學雜志》,1916)中也談到馬赫的這個看法:&ldquo如果在光速恒定問題激動物理學家時馬赫的頭腦仍然富于朝氣,那麼他也不是不可能發現相對論的。
&rdquo愛因斯坦這段話無疑是極其寬宏大量的。
(9)它對馬赫的闡述也必然可用于貝克萊。
(10) Ⅳ 關于貝克萊科學哲學與其形而上學的關系還可以再說幾句。
這同馬赫的情況确實大不一樣。
實證主義者馬赫是一切傳統的即非實證主義的、形而上學的敵人,特别是一切神學的敵人,貝克萊卻是一位基督教神學家,十分熱衷于為基督教教義辯護。
雖然馬赫和貝克萊同樣認為,&ldquo絕對時間&rdquo、&ldquo絕對空間&rdquo、&ldquo絕對運動&rdquo這些詞沒有意義,從而都應當從科學中取消,但在物理學為什麼不能研究實在原因這一點上,馬赫顯然與貝克萊不一緻。
貝克萊相信原因,甚至相信&ldquo真正的&rdquo或&ldquo實在的&rdquo原因,但一切真正的或實在的原因對他來說都是&ldquo有效原因或終極原因&rdquo(《西》,231),因而都是精神上的,完全超越于物理學之外的(見《對話》,ii)。
他也相信真正的或實在的因果解釋(《西》,231),也即相信我所稱的&ldquo終極解釋&rdquo。
對于他來說,這就是上帝。
一切現象确實都是由上帝所引起,并通過上帝的幹預而得到解釋。
對于貝克萊來說,物理學為什麼隻能描述規則性,為什麼不能發現真正的原因,這就是直截了當的理由。
但如果認為這些差異表明貝克萊和馬赫之間隻有表面的相似,那就錯了。
相反,貝克萊和馬赫都深信在物理現象世界(《原理》,87,88)背後不存在物理世界(第一性的世界或原子世界,見《原理》,50;《西》,232,235)。
兩人都相信那種今天稱之為現象主義的學說,它認為物理事物隻是現象的質,也即特殊經驗到的顔色、聲音等的束、複合或構造;馬赫稱之為&ldquo要素的複合&rdquo。
區别在于:對于貝克萊,這一些都是直接由上帝引起的;對于馬赫,這一些就在那裡。
貝克萊說,在物理現象的背後沒有任何物理的東西,馬赫則提出,在那背後根本什麼也沒有。
Ⅴ 我認為,貝克萊的偉大曆史意義在于,他反對了科學中的本質主義解釋。
牛頓本人未用本質主義诠釋自己的理論;他本人并不認為他發現了這一事實:物體在其本性上不僅被施加而且具有一種吸引力(從物體輻射出去,其輻射量與其中的物質總量成正比)。
但在他以後不久,對他的理論的本質主義诠釋就占據了統治地位,并由此一直延續到馬赫的時代。
在我們的時代,本質主義已被廢黜,經過這些年後貝克萊式的或馬赫式的實證主義或工具主義已成為時髦。
但顯然還有第三種可能&mdash&mdash&ldquo第三種觀點&rdquo(如我所稱的)。
我相信本質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它意味着一種終極解釋的觀念,因為一種本質主義解釋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再作進一步的解釋了。
(如果物體的本性就是吸引其他物體,那就沒有必要再去要求一種對這個事實的解釋,同時也沒有可能再找到這樣一種解釋了。
)但我們知道,至少從愛因斯坦以來,這個解釋可能已被出乎意料地一再地向前推進了。
但盡管我們可以擯棄本質主義,卻并不意味着我們必須接受實證主義,因為我們還可以接受&ldquo第三種觀點&rdquo。
這些論點同恩斯特·馬赫講授了多年、深信其新穎而革命的物理哲學相比,有其驚人的相似之處,特别是在對牛頓的批判方面。
馬赫這種哲學後來又為約瑟夫·彼得楚爾特等人所追随,對現代物理學特别是相對論産生了巨大影響。
隻有一點區别:馬赫的&ldquo思維經濟原則&rdquo不僅容許我們放棄某種&ldquo形而上學要素&rdquo,也容許在某些情況下就其簡單性區别各種各樣互相競争的假說(貝克萊所謂&ldquo數學的&rdquo假說),就這一點而言,這一原則超過了我所說的&ldquo貝克萊剃刀&rdquo(見以上(16))。
這些論點同赫茲的《力學原理》(1894)相比,也有驚人的類似,赫茲在那裡試圖取消&ldquo力&rdquo的概念。
同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相比也是這樣。
也許最令人吃驚的是:貝克萊和馬赫這兩位牛頓的偉大崇拜者沿着非常類似的路線批判了絕對時間、絕對空間、絕對運動等觀念。
馬赫的批判同貝克萊完全一樣,最後都提出:牛頓絕對空間的一切論據(像傅科擺、旋轉水桶、對地形的離心力效應)都因這些運動和恒星系有關而失效。
為表明馬赫這種批判的先見之明的意義,我可以引證兩段話,一段是馬赫的,一段是愛因斯坦的。
馬赫曾寫到(《力學》第7版,1912年,第ii章第6節§11),他在《力學》前幾版中所提出的對絕對運動的批判是怎樣被接受的:&ldquo在三十年以前,如果認為&lsquo絕對運動&rsquo概念沒有經驗内容、科學上也沒有用處因而是毫無意義的,人們對這個看法一般都會感到很奇怪。
而今天,這個看法得到了許多知名研究者的贊同。
&rdquo愛因斯坦在他悼念馬赫的文章(《悼念馬赫》,《物理學雜志》,1916)中也談到馬赫的這個看法:&ldquo如果在光速恒定問題激動物理學家時馬赫的頭腦仍然富于朝氣,那麼他也不是不可能發現相對論的。
&rdquo愛因斯坦這段話無疑是極其寬宏大量的。
(9)它對馬赫的闡述也必然可用于貝克萊。
(10) Ⅳ 關于貝克萊科學哲學與其形而上學的關系還可以再說幾句。
這同馬赫的情況确實大不一樣。
實證主義者馬赫是一切傳統的即非實證主義的、形而上學的敵人,特别是一切神學的敵人,貝克萊卻是一位基督教神學家,十分熱衷于為基督教教義辯護。
雖然馬赫和貝克萊同樣認為,&ldquo絕對時間&rdquo、&ldquo絕對空間&rdquo、&ldquo絕對運動&rdquo這些詞沒有意義,從而都應當從科學中取消,但在物理學為什麼不能研究實在原因這一點上,馬赫顯然與貝克萊不一緻。
貝克萊相信原因,甚至相信&ldquo真正的&rdquo或&ldquo實在的&rdquo原因,但一切真正的或實在的原因對他來說都是&ldquo有效原因或終極原因&rdquo(《西》,231),因而都是精神上的,完全超越于物理學之外的(見《對話》,ii)。
他也相信真正的或實在的因果解釋(《西》,231),也即相信我所稱的&ldquo終極解釋&rdquo。
對于他來說,這就是上帝。
一切現象确實都是由上帝所引起,并通過上帝的幹預而得到解釋。
對于貝克萊來說,物理學為什麼隻能描述規則性,為什麼不能發現真正的原因,這就是直截了當的理由。
但如果認為這些差異表明貝克萊和馬赫之間隻有表面的相似,那就錯了。
相反,貝克萊和馬赫都深信在物理現象世界(《原理》,87,88)背後不存在物理世界(第一性的世界或原子世界,見《原理》,50;《西》,232,235)。
兩人都相信那種今天稱之為現象主義的學說,它認為物理事物隻是現象的質,也即特殊經驗到的顔色、聲音等的束、複合或構造;馬赫稱之為&ldquo要素的複合&rdquo。
區别在于:對于貝克萊,這一些都是直接由上帝引起的;對于馬赫,這一些就在那裡。
貝克萊說,在物理現象的背後沒有任何物理的東西,馬赫則提出,在那背後根本什麼也沒有。
Ⅴ 我認為,貝克萊的偉大曆史意義在于,他反對了科學中的本質主義解釋。
牛頓本人未用本質主義诠釋自己的理論;他本人并不認為他發現了這一事實:物體在其本性上不僅被施加而且具有一種吸引力(從物體輻射出去,其輻射量與其中的物質總量成正比)。
但在他以後不久,對他的理論的本質主義诠釋就占據了統治地位,并由此一直延續到馬赫的時代。
在我們的時代,本質主義已被廢黜,經過這些年後貝克萊式的或馬赫式的實證主義或工具主義已成為時髦。
但顯然還有第三種可能&mdash&mdash&ldquo第三種觀點&rdquo(如我所稱的)。
我相信本質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它意味着一種終極解釋的觀念,因為一種本質主義解釋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再作進一步的解釋了。
(如果物體的本性就是吸引其他物體,那就沒有必要再去要求一種對這個事實的解釋,同時也沒有可能再找到這樣一種解釋了。
)但我們知道,至少從愛因斯坦以來,這個解釋可能已被出乎意料地一再地向前推進了。
但盡管我們可以擯棄本質主義,卻并不意味着我們必須接受實證主義,因為我們還可以接受&ldquo第三種觀點&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