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談貝克萊是馬赫和愛因斯坦的先驅(1)

關燈
以進行運算的詞或項,也不對應于它所斷言的函數從屬關系。

    它似乎在現象世界的背後建立了一個虛構的數學世界,而不要求這個世界真正存在。

    &ldquo但所謂物體之中的力,不管是引力還是斥力,都隻能看作數學假說,不能看作真的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東西&rdquo(《西》,234;參閱《運動》,18,39,特别是《阿》,vii,9,《分》,50,問題35)。

    它隻要求從它的假定中可以得出正确的結果。

    但是它很容易被誤解為要求更多的東西,要求描述一個現象世界背後的實在世界。

    但是不可能描述這樣一個世界,因為這種描述必然是沒有意義的。

     (16)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同一現象可以成功地從一個以上的數學假說中推算出來,産生有關所推算現象的同一結果的兩個數學假說,卻不但可能互相區别,而且可能互相矛盾(特别是當它們被誤解為描述現象世界背後的本質世界的時候);盡管如此,在二者之間卻可以随意選擇,并無足輕重。

    &ldquo第一流人物提出了&hellip&hellip許多不同的學說,甚至相反的學說,但他們的結論[即他們所推算的結果]卻達到了真理&hellip&hellip牛頓和托利拆裡彼此的意見并不一緻&hellip&hellip但是兩人都把問題作了極充分的解釋&hellip&hellip一切歸之于物體的力都不過是數學假說&hellip&hellip因而同一事物可以按不同方式加以解釋&rdquo(《運動》,67)。

     (17)對牛頓理論的分析由此就産生以下的結果: 我們必須區分 (a)對具體的特殊的事物的觀察。

     (b)自然定律,或是對規則性的觀察,或是由實驗所證實的(《運動》,36;這裡也許有&ldquo所支持&rdquo或&ldquo所确認&rdquo的意思;見《運動》,31),或是&ldquo由辛勤觀察現象&rdquo所發現的(《原理》,107)。

     (c)數學假說,不是根據現象,但結果同現象一緻(或&ldquo說明現象&rdquo,如柏拉圖主義者所說)。

     (d)本質主義的或形而上學的因果解釋,在物理科學中沒有存在餘地。

     在這四條之中,(a)和(b)建立在觀察之上,可從經驗中得知為真;(c)不根據經驗,隻有工具的意義&mdash&mdash因而可達到預期目的的工具不止一種(參閱以上(16));(d)任何時候想在現象世界背後構造一個本質世界,則可知其一定為假。

    結果,隻要(c)是按照(d)的意義解釋,即可知其一定為假。

     (18)這些結果顯然不僅适用于牛頓理論,例如也适用于原子論(微粒理論)。

    這種理論試圖在現象世界背後構造一個不可見的&ldquo内在本質&rdquo世界(《原理》,102),以便對這個現象世界作出解釋,從這一點上說,我們必須擯棄這一理論。

    (參閱《原理》,50;《分》,50;問題56;《西》,232,235。

    ) (19)科學家的工作導緻某種可稱之為&ldquo解釋&rdquo的東西,但是對于理解這一所解釋事物并沒有什麼很大的價值,因為可以得到的解釋并不是一種以洞察事物本性為基礎的解釋。

    但是它具有實踐意義。

    它使我們能夠進行應用,作出預測。

    &ldquo&hellip&hellip自然定律或運動定律指導我們如何行動,教導我們可期望什麼&rdquo(《西》,234;參閱《原理》,62)。

    預測隻能建立在有規律的序列的基礎上(而不是因果序列&mdash&mdash至少不是在本質主義的意義上)。

    正午突然天昏地暗,可能是&ldquo預兆&rdquo,是警告&ldquo信号&rdquo,是即将大雨傾盆的标志;然而誰也不會把它看作大雨的原因。

    所有觀察到的規律性也都具有這種性質,盡管&ldquo預兆&rdquo和&ldquo信号&rdquo通常總是被誤認為真正的原因(《新論》,147;《原理》,44,65,108;《西》,252&mdash254;《阿》,iv,14,15)。

     (20)這一物理學分析的一般實際結果&mdash&mdash我建議稱之為&ldquo貝克萊剃刀&rdquo&mdash&mdash使我們可以先驗地從物理科學中取消一切本質主義解釋。

    它們如果具有數學的、預測的内容,可以作為數學假說而得到承認(而其本質主義解釋則得以消除)。

    否則就可能被全部排除掉。

    這把剃刀比奧卡姆剃刀更為鋒利:除了被感知的實體以外,一切其他實體都被排除了。

     (21)這些觀點的最終論證,也即為什麼要取消這些隐秘的實體和性質,如物理力、微粒結構、絕對空間和絕對運動等等的理由是:我們知道并不存在這樣一些實體,因為那些專門用來标示它們的詞是沒有意義的。

    要有意義,一個詞必須代表一種&ldquo觀念”就是說,必須代表一種感覺或這一感覺的記憶;用休谟的術語來說,即代表一個印象或在我們記憶中的反應。

    (它也可以代表一個&ldquo概念&rdquo如上帝;但是屬于物理科學的詞不能代表&ldquo概念&rdquo。

    )因而這裡讨論的詞并不代表觀念。

    &ldquo斷言主動的力、作用和運動本原實際上都存在于物體内部的那些人,堅持一種沒有任何經驗根據的教義,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詞來支持它,以緻他們自己也不理解他們想要說什麼。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