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本序
關燈
小
中
大
現是理性的活動,無需新的經驗參與。
這就是說,科學就是理性不斷作出的假說,而這假說不斷遭到批判,即被證僞。
因此,他提出,科學和非科學的&ldquo劃界标準&rdquo不是邏輯實證主義的&ldquo可證實性&rdquo判據,而應當是他所謂的&ldquo可證僞性&rdquo判據。
他進而提出,&ldquo可證實性判據&rdquo不僅不合理,而且不可能,因為它的工具即歸納法是無效的。
相比之下,他的&ldquo可證僞性判據&rdquo不僅合理,而且可能。
它的工具是否定式假言直言三段論這種演繹法,因為據之可借助&ldquo判決性實驗&rdquo從單稱陳述的真論證作為科學知識的全稱陳述的假,即可實現證僞。
他還提出,作為科學知識之表征的可證僞性還可定量地加以刻畫,為此他引入了&ldquo可證僞度&rdquo的概念。
這樣,隻有可證僞的陳述才是科學的陳述,而科學陳述的可證僞度越高,即它禁止得越多,它的經驗含量也就越多,也即知識含量越多。
其次,他從這種證僞主義出發對科學作分析。
他突破把知識看做靜态的積累而加以邏輯分析的框框,把科學看做知識增長的動态過程,以批判理性主義的證僞主義加以分析,從而把這過程通過&ldquo理性重建&rdquo而複現為著名的四段圖式:&ldquo問題&rarr嘗試性解決&rarr排除錯誤&rarr新的問題&rdquo。
這裡,嘗試性解決就是所作出的科學發現,它們往往同時有好幾個,這就要通過排除錯誤來作選擇。
他認為,這時才需要訴諸經驗,即接受那些較好地經受住了經驗檢驗的理論(嘗試性解決),盡管它将來最終還是會被證僞。
他把這稱為确認。
他還引入了确認度作為相應的定量表征。
較好地經受住證僞的理論被認為是确認度高的理論。
此外,他還用所謂逼真度取代&ldquo真理&rdquo,作為對科學進步的量度。
他認為,一個理論的内容包含真性和假性兩部分,而逼真度是真性内容減去假性内容的差。
現在,波普爾就根據這個知識增長圖式建立他的&ldquo猜想&mdash反駁方法論&rdquo。
他提出,科學發現包含猜想和反駁兩大環節。
科學家根據問題,大膽進行猜想,努力按照可證僞度高的要求提出假說,這樣的假說具有較多的真性内容。
這裡無需經驗參與。
嘗試性的理論即假說提出後,就進入反駁,這時要根據經驗,按确認度高的要求進行排除錯誤,從而保證所接受的理論假性内容減少或不增加。
這樣,通過猜想&mdash反駁,科學發現便獲緻逼真度高的理論。
他還分别為猜想和反駁制定了具體的方法論原理。
猜想的原理包括四點:理論不是始于觀察,觀察中滲透着理論;形而上學起重要作用;科學發現的心理學;猜想應滿足簡單性、可獨立檢驗性和不會很快就被證僞這三個要求。
反駁的原理可歸結為三點:批判;排除錯誤;判決性實驗。
波普爾的最大貢獻在于從唯理主義出發,建立了關于科學發現的猜想&mdash反駁方法論,由此把邏輯實證主義開創的科學方法論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更确切地說,使科學方法論研究增加了新的方面,更符合科學的實際。
波普爾的貢獻是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發展,而他的問題則是看不到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本身的合理性。
首先,可證實性劃界标準是科學的必要表征,盡管科學的标準不能僅僅歸結為這種劃界标準。
其次,證明方法論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波普爾方法論的反駁環節中的确認和确認度要求也具有證明方法論的意義,可以作為對證實
這就是說,科學就是理性不斷作出的假說,而這假說不斷遭到批判,即被證僞。
因此,他提出,科學和非科學的&ldquo劃界标準&rdquo不是邏輯實證主義的&ldquo可證實性&rdquo判據,而應當是他所謂的&ldquo可證僞性&rdquo判據。
他進而提出,&ldquo可證實性判據&rdquo不僅不合理,而且不可能,因為它的工具即歸納法是無效的。
相比之下,他的&ldquo可證僞性判據&rdquo不僅合理,而且可能。
它的工具是否定式假言直言三段論這種演繹法,因為據之可借助&ldquo判決性實驗&rdquo從單稱陳述的真論證作為科學知識的全稱陳述的假,即可實現證僞。
他還提出,作為科學知識之表征的可證僞性還可定量地加以刻畫,為此他引入了&ldquo可證僞度&rdquo的概念。
這樣,隻有可證僞的陳述才是科學的陳述,而科學陳述的可證僞度越高,即它禁止得越多,它的經驗含量也就越多,也即知識含量越多。
其次,他從這種證僞主義出發對科學作分析。
他突破把知識看做靜态的積累而加以邏輯分析的框框,把科學看做知識增長的動态過程,以批判理性主義的證僞主義加以分析,從而把這過程通過&ldquo理性重建&rdquo而複現為著名的四段圖式:&ldquo問題&rarr嘗試性解決&rarr排除錯誤&rarr新的問題&rdquo。
這裡,嘗試性解決就是所作出的科學發現,它們往往同時有好幾個,這就要通過排除錯誤來作選擇。
他認為,這時才需要訴諸經驗,即接受那些較好地經受住了經驗檢驗的理論(嘗試性解決),盡管它将來最終還是會被證僞。
他把這稱為确認。
他還引入了确認度作為相應的定量表征。
較好地經受住證僞的理論被認為是确認度高的理論。
此外,他還用所謂逼真度取代&ldquo真理&rdquo,作為對科學進步的量度。
他認為,一個理論的内容包含真性和假性兩部分,而逼真度是真性内容減去假性内容的差。
現在,波普爾就根據這個知識增長圖式建立他的&ldquo猜想&mdash反駁方法論&rdquo。
他提出,科學發現包含猜想和反駁兩大環節。
科學家根據問題,大膽進行猜想,努力按照可證僞度高的要求提出假說,這樣的假說具有較多的真性内容。
這裡無需經驗參與。
嘗試性的理論即假說提出後,就進入反駁,這時要根據經驗,按确認度高的要求進行排除錯誤,從而保證所接受的理論假性内容減少或不增加。
這樣,通過猜想&mdash反駁,科學發現便獲緻逼真度高的理論。
他還分别為猜想和反駁制定了具體的方法論原理。
猜想的原理包括四點:理論不是始于觀察,觀察中滲透着理論;形而上學起重要作用;科學發現的心理學;猜想應滿足簡單性、可獨立檢驗性和不會很快就被證僞這三個要求。
反駁的原理可歸結為三點:批判;排除錯誤;判決性實驗。
波普爾的最大貢獻在于從唯理主義出發,建立了關于科學發現的猜想&mdash反駁方法論,由此把邏輯實證主義開創的科學方法論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更确切地說,使科學方法論研究增加了新的方面,更符合科學的實際。
波普爾的貢獻是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發展,而他的問題則是看不到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本身的合理性。
首先,可證實性劃界标準是科學的必要表征,盡管科學的标準不能僅僅歸結為這種劃界标準。
其次,證明方法論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波普爾方法論的反駁環節中的确認和确認度要求也具有證明方法論的意義,可以作為對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