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二十

關燈
吻仰張,天晴日朗,凹外隐隐見海。

    地近鹽場,鄰書院居者多亭竈戶,其習強暴。

    自餘至,稍有數家相謂曰:“陶山長善人君子也”,時來谒見,亦頗慕化。

    餘以職在長教奉祠,欲即書院齋居訓徒。

    士類鹹曰:“前此教官無居是者”,嘗有山長執僻,違衆論,遂寓此。

    一夕遇盜,所受省檄、行箧諸物蕩掠一空,僅以身免,覆轍可鑒。

    又況山谷荒寂,動人凄怆也哉。

    時老儒趙君璋與圎智寺長老乗鐵舟善勸掃一室,留餘居焉。

    法性寺住持恱白雲颕慧能文,毎訪餘,聴談《易》,逹旦忘寐,留戀不能去。

    間有習陸學者,出辭邪恠,妄議先儒,餘必據理辨折,或正色斥去,旋有自悔其非者。

     未幾,浙東西學子接踵至門,願執經受業。

    僧室隘不能容,遷姚江北官舍,幽敞可栖,徒黨日集。

    每旦望向晨,肩輿赴書院,率士子拜谒,具膳而退。

    春秋上丁,前期詣祠下,及行事薦牲勺醴,獻奠清肅,頒胙有儀。

    享士醉飽,衆謂豐腆于昔。

     餘每往書院,則出郭循田間小路,行十裡許,石梁跨溪水,溪陰有絲風亭㈡遺址,後人以先生嘗釣,故名絲風爾。

    溪陰有石砌路,闊三尺,縁山趾而修曲,過三裡,當路有石基,方可八丈,莓藓斑斑。

    昔人建亭,摘雲山蒼蒼㈢之歌,名蒼雲亭,亭廢久矣。

    又二裡,石路盡。

    遂登山,由土徑﨑岖盤折,扺書院。

    陰雨徑轍泥淖,或阻潦水,行者告病。

    時新用直學㈣潘國寳以錢五百缗修贽禮,餘拒不受。

    乃托士夫邀餘宴其家,又不往。

    潘生年少好學,與其二弟皆來從遊。

    因以土徑弗便,諷其甃道㈤。

    潘生慨然出錢買石,隆壤于徑而甃之。

    下接石路,上徹院門。

    環舍茂樹尤多,楊梅學産,歲利供朔望丁祀,教官得祿強半。

     餘始視事當癸巳九月二日,所與交者前守郭彥逹,省掾李元中,判官程邦民,學正劉中可及土人儒仕者劉彥質、鄭學可、李文衍、楊季常暨其弟元度、趙維翰、宋無逸。

    維翰君,璋子也。

    又有文士鄭元秉、趙養直、帥史王國臣、漕史髙仲寳,方外則四眀山宮主茅石田,餘所識不悉載。

     甲午仲冬,以公委去職,書籍行李寄州吏吳仲祥家,臘月望後至當塗。

     旁批:㈠塐同塑。

     ㈡絲風亭,在客星山南坡,因嚴子陵垂釣于此,故名。

     ㈢雲山蒼蒼,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㈣直學,元代在書院設立直學之職,掌管書院錢糧。

     ㈤甃道,甃音作,以磚石鋪道。

     書陰符經後 世傳廣成子隐居崆峒,黃帝訪道,授陰符經。

    陰符者,寂然契合之謂也。

    首之以觀天之道者,體也;執天之行者,用也,經之綱也。

    所謂五賊三盜,天人殺機,生死恩害,陰陽神鬼者,着其目也。

    理雖玄而不誕舉,切于身心,推以經綸天下,無施不可。

    後世言治道清浄者,意同乎此。

     唐永徽間,髙宗命禇遂良書百餘巻,蓋必知其理也。

    知而不用,猶不知也。

    且其惑于嬖邪,亂倫蔑禮,召牝晨之禍,胡不一警其心,于斯以行清淨之治乎,而徒好其書翰之美。

    遂良宜乗其所好,導以經之旨意,格正其非,庶或消亂于未形,亦納約自牖㈠之意也。

    其後叩頭納笏,偹瀝忠懇,幾陷于死,君子議其昧夫陰陽消長之漸。

    然髙宗為蔽益深,卒緻非常之變,革唐為周,毒流四海。

    《經》有曰:“火生于木,禍發必克。

    奸生于國,時動必潰”,髙宗有焉。

    嗚呼,是可以為監矣。

     旁批:㈠納約自牖,《易坎卦》:“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禮輕意重也。

     書彭伯誠所著字說後 餘來姚江,與趙養直居相近,見輙談古今文章。

    一日袖示文一簡,乃餘友彭伯誠之作也。

    養直族人名學禮、字克誠,在池陽識彭君,彭作《字說》贻其歸焉。

     初至順間,伯誠從父至太平,年未冠,已精詣性理,摛辭美贍。

    與餘同舍,餘長一歲,伯誠兄視之,相好也。

    其歸徳興,以逺罕見,毎秋闱相遇,握手論心,歡洽累日,蓋二十四年之交矣。

    去年冦掠徳興,鋒燹慘毒,有懐良朋,寤寐不置。

    乃者秋闱,君弗與貢,吾方憂之。

    而養直乃示其文,展視則伯誠迩日手翰,真若親其面顔,喜不能已。

     君之論禮也,儀文森煥,度數整嚴,愽而知要者也。

    夫天尊地卑,禮有定體。

    而天地之道,至誠無息,誠其禮之本欤。

    聖人為天下至誠,故動容周旋中禮,天地聖人莫非禮也。

    禮制由興,莫非誠也。

    禮之大用,散具事物,君子真知不迷,實踐不違,以其能誠爾。

    人或無誠,則心亡其敬,而禮無以立。

    事乖其序,而禮無以行。

    必忠信為主,由中及外,不雜虗妄,約其身于規矩凖繩,使出入有門,立乎正位,巨細弗遺,經權有當,斯無适而非禮。

    則學禮貴乎能誠,審矣。

     餘雖不識克誠,其見與于彭君,餘獨不嘉之哉。

    觀彭君之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