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二十

關燈
遊天府,而玉璧、球貝、刀鼖、弓矢,凡古今寳器、圗訓,極天下瑰異之物,靡不在目,故樂書其後,聊以志餘之喜也。

     書李育之行巻後 至元己夘秋,真定李育之來為姑孰郡曹,奉二親至自錢塘,年皆七十餘,戴白㈠壽康,仆嘗為堂下之拜。

    育之祿雖微,能以色養。

    出入公庭,剛介嚴正,人所憚服。

    辛巳秋,調宛陵江東。

    憲官嘉其孝廉,擢升憲史于湖北,自是不相見者累年。

    聞其繼遭大故,駭然動情。

    今年夏秋之交遇于金陵,則疏绖毀瘠,若不勝憂者。

    謂曰:“父母之喪不當出,今吾不得已也。

    曩先人沒,悉力營資歸塟藁城,而母老居滠上,不獲遂廬墓之願,因南旋而省養。

    既又不幸失恃,号籲無可與謀,權厝淺土,将圗同封先茔,則空乏不能緻逺。

    朋友通财,往以急告,吾所以為斯行也”。

    餘聽其言,不惟駭然而動情,遂将慘然而痛心矣。

    使育之曩時在職,翕翕以取容,孳孳以黩貨,如庸吏之習,則今送終大事可頥指而集。

    唯其執理蹈善,廉介弗污,不贻父母羞辱,則所以為親之榮者多矣。

    雖旅榇數千裡外,甯勞勚間闗而無所怨悔也。

    昔海虞令何子平㈡以不得葬親而不聽葺屋,育之貧若殆與之同,若夫輕财重義如郭元振㈢、範堯夫㈣者,豈可謂空一世而無其人乎。

    餘既痛育之重罹荼毒,而又傷餘不能有以周之。

    聊于其行,将以觀斯世有輕财重義,能繼古人者果為誰也。

     旁批:㈠戴白,《漢書嚴助傳》:“戴白之老”。

    顔師古注:“戴白,言白發在首”。

     ㈡海虞令何子平,司馬光《家範》:“海虞令何子平,母喪去官,哀毀逾禮,每至哭踴,頓絕方蘇。

    屬大明末,東土饑荒,繼以師旅,八年不得營葬。

    晝夜号哭,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不就清涼,一日以數合米為粥,不進鹽菜。

    所居屋敗,不蔽風日,兄子伯與欲為葺理,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伸,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興宗為會稽太守,甚加矜賞,為營冢圹”。

     ㈢郭元振,《新唐書郭元振傳》:“十六,與薛稷、趙彥昭同為太學生,家嘗送資錢四十萬,會有缞服者叩門,自言五世未葬,願假以治喪。

    元振舉與之,無少吝,一不質名氏。

    稷等歎駭” ㈣範堯夫,惠洪《冷齋夜話》卷十:“範文正公在睢陽,遣堯夫于姑蘇取麥五百斛。

    堯夫時尚少,既還,舟次丹陽,見石曼卿,問寄此久近。

    曼卿曰:“兩月矣。

    三喪在淺土,欲喪之西北歸,無可與謀者”。

    堯夫以所載舟付之,單騎自長蘆,徑而去。

    到家拜起,侍立良久。

    文正曰:“東吳見故舊乎”?曰:“曼卿為三喪未舉,留滞丹陽。

    時無郭元振,莫可告者”。

    文正曰:“何不以麥舟付之”?堯夫曰:“已付之矣”。

     書趙道昭拟挽自序後 至順初,趙君道昭來自中山,姑孰士夫延置泮北詠歸亭,劇談星緯。

    餘年未冠,與下坐,見其貌偉美髯,動止周旋合儒家矩度,與世之挾小數遊食江湖者不類。

    别十六七載,今年春便道過餘,纔四十七歲,須鬓皓白,神采劬瘁,與昔絶殊,餘幾不辨其為道昭也。

    暮秋,見寄自述挽序。

    嗟夫,道昭可謂逹識也已。

    生死之道,猶晝之必夜,雖遲速異期,終歸于盡。

    窮古歴今,未有超然永存者也。

    道昭善推禍福修短,而于世人灼然先見,況切乎已者哉。

    彼庸昧小夫,貪生惡死,不能受命,固無足道。

    而名為士君子者,垂老猶冀富貴,咨詢術者縷縷不能休,聞及災咎則咈然而怒,邑郁弗能堪,以至終不悟而死也。

    道昭乃獨安常以待,知死為必,有可謂逹識也已。

    雖然,死生禀于初,皆天也。

    言乎已定者,其分莫能移。

    言乎未定者,則在人之理,可以回天之數。

    鬼神予奪,恒因善慝,臨時寄其微權。

    昔相者謂裴度饑文入口,卒登宰輔之貴。

    窦禹鈞當無子而夭,晚見五桂之榮。

    惟徳動天,在乎人而已矣。

    若夫長沙賦服㈠,彭澤拟挽㈡,未可遽以自期也。

    餘亦知命者也,書此以慰道昭之心,庶以解其憂思哉。

     旁批:㈠長沙賦服,賈誼為《鵩鳥賦》,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也。

     ㈡彭澤拟挽,陶淵明作《挽歌詩》三首,蓋自挽也。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鄉;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複朝。

    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