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二十

關燈
之耶。

    吾子孫不肖,無能仰承嚴誨,或者簦笈㈡響應,異才輩出,不惟賢者所學傳且不朽,而賤兄弟亦與有榮焉。

    使執事無善世明教之心則已,茍有是心,則區區之言固當聴而不拒也。

    謹遣舍侄晉奉書币于左右。

    新春天氣漸和,拱俟文從一出,以臻溪山之光,幸毋我辝焉。

    某再拜。

     旁批:㈠過化,《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趙岐注:“過此世能化之,存在此國,其化如神”。

    《論語學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朱熹集注:“聖人過化存神之妙,未易窺測”。

     ㈡簦笈,負笈擔簦,奔走求學也。

     采石書院聘訓導書 某頓首再拜,叔良訓導執事。

    蓋聞書院之制,昉自石鼓、嶽麓、白鹿、淮海,皆鴻儒碩徳講道明教之地。

    去華而就實,敦本而抑末,不求世之聞知。

    故其為學極天人之奧,造性命之原,爵祿不能累其心,勢利不能易其操,世所謂四大書院者是也。

    厥後書院遍天下,日増月益,星羅而鱗次,多尚虛名,而實學則荒矣。

     采石地據長江之上,山川之澄秀,民物之富繁,宜有善教以厚習俗,使收放心,不至懈怠,此書院之所由立也。

    昔人有言曰:“古之學者必有師,所以傳道、授業而解惑也”,又曰:“師道立則善人多”。

    今執事派出四明,學傳十世。

    章句訓诂之明,義理文詞之懿,為師蓋有餘裕。

    況茲境也,靈淑之氣锺美于人,安知不有忠信之質,亦在教以成之爾。

    審如是,則髣髴四書院之盛,求其實而不求其名。

    先王遺澤遂将溢于民之耳目,諒亦執事之所樂為也。

    惟幸恵然來思,母㈠為辝遜,當率諸生祇迓道左。

    先此奉聞,伏兾照察,不具偹。

     ㈠母字訛,當為毋。

     與蔣伯威書 每憶姑溪酌别,轉首扁舟與江流俱逺矣。

    不意太夫人奄逝,時方擾攘,道阻無聞,竟失匍匐往吊之義,罪也。

    仲秋在武林,遇四明之士輙詢近候。

    東渡浙江,與柯俨思、樓季豳同舟,又知為義塾師,竊深欣喜。

     賤迹九月初來髙節書院,空山老屋,蕪穢凄涼。

    新谷既沒,客計茫然。

    姑寄僧舍,聊取吾《易》,明消息,窮神變,自有吾樂耳。

    似聞兄在集慶時交結數輩,寄以心腹,憧憧往來㈠,銜杯握手,較智略,騁謀說,或酒酣氣張,鼓舞号詉,乍喜乍怒,竒怪疊出。

    區區昔者未見兄有此失,吾疑傳之者過也。

    或自别後所與遊者不拘禮法,以談俠相髙,以功名自許,故不暇計利害,此皆血氣使然。

    似若涵養未至,思慮未詳,非所以隆盛徳也。

    想居制㈡以來,黙省向時,必有悟而自悔者,則日新之益,奚可計哉。

     餘姚判官傅仲常在兄為丁亥同牓,在仆為戊子同貢,居官一載,民懐其徳,赴義海上,沒于王事,聞者嗟傷。

    有司聞其事于帥阃,例得對品承襲。

    仲常無子,其弟志尹蓋可勝此任者,兄宜發揚于當道,仍與沙君彥博共成其美,不特慰傅君之忠魂,亦可見死生之交情也。

    兄平日以骨鲠聞于人,亦必喜人之骨鲠,故雲耳。

     旁批:㈠憧憧往來,《易鹹》:“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陸德明《釋文》引王肅曰:“憧憧,往來不絕貌”。

     ㈡居制,守制。

     答楊彥常書 曩在京師,接談笑于觞豆間,酒酣倜傥,意氣飛動,信其為詞場之人傑也。

    庚辰印巻,常瞻承于衆中,卒卒數語,情不能竟。

    别來幾載,老将冉冉。

    慨想金石之音,鸾鹄之姿,則固隆隆耳根,隠隠夣中也。

     伏惟掌教慈湖,攝席杜洲。

    崇正道而辟異言,動蕩海隅,使考亭理性之學漸被含生,何其盛哉。

    區區承乏,髙節僻在深山窮谷,非人所居,孑然孤蹤,借榻江館,日課童子訓诂,聊以自适。

    雖相去寓次不逺,竟不能相與周旋。

    踟蹰怅望,徙切于懐耳。

    近袁生廷器來,得所恵書,其言詳悉。

    誦玩再四,宛見顔色于辭意之表,慰契闊矣。

    夫以偉才逹識,使居金馬、承明㈠,可以補益時用。

    而猶栖遲冷職,天固以此養賢,使之端凝其徳性,韬斂其英風,豐乎内不暴乎外,積之深厚則其發也光大無窮,必将兆于斯也。

    便中有可示教,幸毋吝。

     旁批:㈠金馬、承明,《漢書翼奉傳》:“未央宮、又無高門、武台、麒麟、鳳皇、白虎、玉堂、金華之殿,獨有前殿、曲台、漸台、宣室、承明耳”。

     髙節書院紀略 髙節書院奉子陵嚴先生之祀,在餘姚州東南十五裡。

    重山環合,巒飛嶂躍,邃林豐草,蒼翠炫目。

    書院乘山腰,随地勢,前低後崇,棟宇雖不髙大,葺理嚴潔。

    門屋四楹,中建大成殿,兩翼短庑。

    殿後子陵祠,塐㈠衣冠像。

    祠東西室,列秩郷賢。

    祠下左右為四齋,講堂四楹居祠後。

     《漢書逸民傳》稱先生會稽餘姚人,耕于富春,釣于嚴濑,年八十終于家,其墓在書院右。

    蓋書院因墓而立,以祀先生也。

    登墓道上東望,山凹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