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侈賈貨之繁甚,湛予襟之灑然。
佩芳椘茝,唾㈢粲淮蠙,話三生于石上,戲萬象于樽前。
舞鸾鶴乎琴榻,組錦繡乎詩箋。
覽謝山之泉壑,挹采石之風煙。
悲淩歊之宋武,訪騎鲸之谪仙。
爰終美考,複俟新遷。
登豹闗于尺五,擊鵬水之三千。
于時也老雁橫雲,殘蟬泣樹。
桂馥蒼宇,葉染紅露。
歸舟發兮溪水寒,别酒盡兮亭草暮。
然後緑萱動色,彩服承歡,徑菊免于就荒,林竹報乎平安。
指童釣其如昨,溫朋盟于久寒。
念故山之離曠,聊暇日以盤桓。
恐佳期之弗逺,展歩武于金銮。
旁批:㈠逄字訛,當作逢。
㈡南金,《詩魯頌泮水》:“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鄭玄箋:“荊揚之州,貢金三品”。
孔穎達疏:“金即銅也”。
㈢唾,《莊子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
《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埶家多所宜,欬唾自成珠”。
謙山頌【玄妙主者陶姓】 盛徳莫過于謙,天地鬼神皆與之,而況于人乎。
山體髙大,屈于地中,有卑抑之意。
卦以謙言,主乎山也。
道家者流觀《易》之象,号曰謙山,蓋惡滿戒盈,方外亦然。
充積盛徳,振其玄教,豈矜伐者能之。
虗心以求道,降已以受益,能如地中之山,斯不失其為謙矣。
頌曰: 山之髙兮峥嵘,地雖卑兮上行。
至髙抑于至卑,皇羲視卦以謙名。
老氏之徒,異教同情。
觀艮體笃實而居下,其道以之而光明。
昔者膝行崆峒,受道廣成。
長跪進履,黃石傳兵。
皆道家之所尚,以能謙而為亨。
雖有不居,雖充弗盈。
處以退譲,守以孚誠。
沖焉不矜,澹焉無營。
猶山之靜重,而無所變更。
以清凈為宗,以窈冥為精。
存身乎福庭,遊神乎太清。
去驕息争,心甯氣平。
庶幾可以長生。
答天門山長馬玉相啟 伏以天門廣開,見茲天馬。
雲箋遙寄,得之雲鴻。
拜命未遑,撫躬深感。
自幸鼎铛之耳㈠,久聞金玉之相。
價重浙郷,薦崇科牓。
二十八宿名,齊氐土于蒼龍。
三百五篇義,冠文林之繡虎㈡。
荊山獻璞,方期識者之逢。
滄海遺珠,遽起主司之歎。
九重天逺,五色日迷。
誰能掩寳劔之精,遂得脫囊錐之颕。
雲霄展翼,雨露沾身。
檄出紫薇垣,新膺儒職堂。
施绛紗帳,欝有祖風。
芹藻藹其騰芳,江山喜而動色。
泰山北鬥,士望既屬于昌黎。
霁月光風,胸次無慚于茂叔㈢。
洪鐘待扣,逺笈争趨。
循循然善誘人,着前修之偉範。
斷斷兮無他技,諒賤子㈣之何能。
方抱屯邅,特承謙聘。
衣涴長安之塵土,行役無聊。
庭荒栗裡之菊松,歸來有賦。
未得手抛于藥餌,曽煩齒及于郡庠。
頃因賢守之下招,亦以病軀而懇謝。
此皆誠悃,非敢托辭。
弗窺董仲舒之園,不如學也。
忽見蘧伯玉之使,坐而問焉。
筆以黃白之詞,篚厥玄纁之币。
禮雖過厚,受則良難。
兼金㈤既郄于齊,全璧複歸于趙。
堂成白鹿,欣聞教雨之施。
宅近青山,猥戀耕雲之樂。
事慚有負,罪恕不恭。
旁批:㈠鼎铛之耳,《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
禦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财賄。
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㈡繡虎,宋曾慥《類說》卷四引《玉箱雜記》:“三國曹植才思橫溢,号為繡虎”。
㈢茂叔,周敦頤,字茂叔。
㈣賤子,謙稱自己。
《漢書遊俠樓護》:“時請召賓客,邑居樽下,稱賤子上壽”。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㈤兼金,《孟子公孫醜下》:“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
趙岐注:“兼金,好金也,其價兼倍于常者”。
袁氏義學請師書 某端肅再拜存存先生執事。
竊聞之,所貴乎太賢君子者,慨然以善世明教為己任,不以道之顯晦,時之取舍或貳其心。
笃信固守而不惑,用能師表一時,是果何繇哉。
以其求聖人之心于千載之上,明聖人之道于千載之下,口誦而躬行之,充于已者既盛,則及于物者應之而不窮矣。
是以慕學之士,仰其聲實,願為依皈,被其涵濡熏陶之化,冀可入聖人之戶庭堂奧。
蓋賢者恒樂于育才,學者恒願于得師,其勢相求,而難乎相遇。
幸有遇焉,則教澤流而徳業成。
後之人考論師友源淵之自,以為美談,不其偉哉。
今執事宏才碩望,着于江左。
父子兄弟,簮紳蟬聮。
言論風旨,逺迩矜式。
當斯文寥寂之後,安于不遇,獨能振人才于不振,是豈以顯晦取舍貳乎其心哉。
所謂求聖人之心,明聖人之道者,其在執事之門矣。
比者賤弟兄建義塾于橫望山下,辟屋數楹,招徕學子,子孫輩因得廣其見聞。
然而研經聲道,儀範雅肅,使人北面而心服者,舍執事複誰望欤。
況橫望執事過化㈠之地也,去之愈久,而思之愈深,執事其忍棄
佩芳椘茝,唾㈢粲淮蠙,話三生于石上,戲萬象于樽前。
舞鸾鶴乎琴榻,組錦繡乎詩箋。
覽謝山之泉壑,挹采石之風煙。
悲淩歊之宋武,訪騎鲸之谪仙。
爰終美考,複俟新遷。
登豹闗于尺五,擊鵬水之三千。
于時也老雁橫雲,殘蟬泣樹。
桂馥蒼宇,葉染紅露。
歸舟發兮溪水寒,别酒盡兮亭草暮。
然後緑萱動色,彩服承歡,徑菊免于就荒,林竹報乎平安。
指童釣其如昨,溫朋盟于久寒。
念故山之離曠,聊暇日以盤桓。
恐佳期之弗逺,展歩武于金銮。
旁批:㈠逄字訛,當作逢。
㈡南金,《詩魯頌泮水》:“元龜象齒,大賂南金”。
鄭玄箋:“荊揚之州,貢金三品”。
孔穎達疏:“金即銅也”。
㈢唾,《莊子秋水》:“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
《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埶家多所宜,欬唾自成珠”。
謙山頌【玄妙主者陶姓】 盛徳莫過于謙,天地鬼神皆與之,而況于人乎。
山體髙大,屈于地中,有卑抑之意。
卦以謙言,主乎山也。
道家者流觀《易》之象,号曰謙山,蓋惡滿戒盈,方外亦然。
充積盛徳,振其玄教,豈矜伐者能之。
虗心以求道,降已以受益,能如地中之山,斯不失其為謙矣。
頌曰: 山之髙兮峥嵘,地雖卑兮上行。
至髙抑于至卑,皇羲視卦以謙名。
老氏之徒,異教同情。
觀艮體笃實而居下,其道以之而光明。
昔者膝行崆峒,受道廣成。
長跪進履,黃石傳兵。
皆道家之所尚,以能謙而為亨。
雖有不居,雖充弗盈。
處以退譲,守以孚誠。
沖焉不矜,澹焉無營。
猶山之靜重,而無所變更。
以清凈為宗,以窈冥為精。
存身乎福庭,遊神乎太清。
去驕息争,心甯氣平。
庶幾可以長生。
答天門山長馬玉相啟 伏以天門廣開,見茲天馬。
雲箋遙寄,得之雲鴻。
拜命未遑,撫躬深感。
自幸鼎铛之耳㈠,久聞金玉之相。
價重浙郷,薦崇科牓。
二十八宿名,齊氐土于蒼龍。
三百五篇義,冠文林之繡虎㈡。
荊山獻璞,方期識者之逢。
滄海遺珠,遽起主司之歎。
九重天逺,五色日迷。
誰能掩寳劔之精,遂得脫囊錐之颕。
雲霄展翼,雨露沾身。
檄出紫薇垣,新膺儒職堂。
施绛紗帳,欝有祖風。
芹藻藹其騰芳,江山喜而動色。
泰山北鬥,士望既屬于昌黎。
霁月光風,胸次無慚于茂叔㈢。
洪鐘待扣,逺笈争趨。
循循然善誘人,着前修之偉範。
斷斷兮無他技,諒賤子㈣之何能。
方抱屯邅,特承謙聘。
衣涴長安之塵土,行役無聊。
庭荒栗裡之菊松,歸來有賦。
未得手抛于藥餌,曽煩齒及于郡庠。
頃因賢守之下招,亦以病軀而懇謝。
此皆誠悃,非敢托辭。
弗窺董仲舒之園,不如學也。
忽見蘧伯玉之使,坐而問焉。
筆以黃白之詞,篚厥玄纁之币。
禮雖過厚,受則良難。
兼金㈤既郄于齊,全璧複歸于趙。
堂成白鹿,欣聞教雨之施。
宅近青山,猥戀耕雲之樂。
事慚有負,罪恕不恭。
旁批:㈠鼎铛之耳,《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
禦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财賄。
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㈡繡虎,宋曾慥《類說》卷四引《玉箱雜記》:“三國曹植才思橫溢,号為繡虎”。
㈢茂叔,周敦頤,字茂叔。
㈣賤子,謙稱自己。
《漢書遊俠樓護》:“時請召賓客,邑居樽下,稱賤子上壽”。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㈤兼金,《孟子公孫醜下》:“前日于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
趙岐注:“兼金,好金也,其價兼倍于常者”。
袁氏義學請師書 某端肅再拜存存先生執事。
竊聞之,所貴乎太賢君子者,慨然以善世明教為己任,不以道之顯晦,時之取舍或貳其心。
笃信固守而不惑,用能師表一時,是果何繇哉。
以其求聖人之心于千載之上,明聖人之道于千載之下,口誦而躬行之,充于已者既盛,則及于物者應之而不窮矣。
是以慕學之士,仰其聲實,願為依皈,被其涵濡熏陶之化,冀可入聖人之戶庭堂奧。
蓋賢者恒樂于育才,學者恒願于得師,其勢相求,而難乎相遇。
幸有遇焉,則教澤流而徳業成。
後之人考論師友源淵之自,以為美談,不其偉哉。
今執事宏才碩望,着于江左。
父子兄弟,簮紳蟬聮。
言論風旨,逺迩矜式。
當斯文寥寂之後,安于不遇,獨能振人才于不振,是豈以顯晦取舍貳乎其心哉。
所謂求聖人之心,明聖人之道者,其在執事之門矣。
比者賤弟兄建義塾于橫望山下,辟屋數楹,招徕學子,子孫輩因得廣其見聞。
然而研經聲道,儀範雅肅,使人北面而心服者,舍執事複誰望欤。
況橫望執事過化㈠之地也,去之愈久,而思之愈深,執事其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