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需次者,富勢輙先補,貧或垂老未祿,拔久滞者十數軰。
蕭山縣民吳姓塾客,誣吳逆言,興大獄。
行省檄浙東帥鎖南班公理于紹興,君與謀。
一鞠而詐露。
帥喜,辟為浙東帥府掾。
受從仕郎,池州路知事。
未赴,值帥任南台侍禦史,舉為台掾,見知于大夫脫歡。
公時治書,張公孟功本費親戚,君不言。
後張侍親歸,餞以戚禮。
張始知駭曰:“君重厚人也”。
除承事郎,浙東憲司知事,得推恩父母,考贈都事,妣東平範氏贈宜人,繼母益都葛氏封宜人。
調文林郎,淮東憲司知事,廉訪使。
定定公優貌之,多所畫諾。
貧無馬,鎮南王以廐馬一遣司馬銜命以賜,辭不受。
既而遘疾,廉使日一至,親視醫藥,至正八年八月十四日卒。
廉使哀臨,率官屬赙奠,鎮南王悼之,遣使緻祭。
諸孤以是年九月扶柩還金陵,以是月某日塟王家山先茔東。
距君所生年元貞丙申季冬僅五十有三歲。
娶曹南單氏,溧水州儒學教授諱禧之女,封冝人。
子男七,長惟徳,蔭補常州甘露務使。
次惟賢,浙西憲使。
次惟信,嘉興路常平倉官,先卒。
次惟政,廣西帥府奏差。
次惟仁。
次惟義,廣東帥府奏差。
次惟和。
女三,長淑柔,适金溪縣主簿劉仲璋。
次淑儀、淑慧,在室。
孫男三,鑰、钺、镛。
女一,定。
曩乙酉春,仆客京師,識君于邸舍。
言論風節,肅人聽觀。
近而親焉,則溫乎其煦物也。
及見台谏諸賢評論時才,謂其操守清嚴,儒雅适用。
嘗自号容齋,積經教子,皆彬彬成立。
仕雖有年,帑無赢資,旋終于官。
仆在姑孰,聞而傷懷。
及來金陵,而君之墓掩矣。
惟德等衰绖踵門,泣拜曰:“子知先君,曷有以昭之”,又托餘鄉友李光德來懇。
君既遇我厚,且與其諸子善,義不得辭,于是有狀。
旁批:㈠閏字訛,當作閩。
代朱城述母行狀 先妣宜人諱妙清,姓梁氏,世家歴陽,今為當塗望族。
元統元年,先考為延平路經歴,先妣挈家以從。
至元三年,先考升福建都轉運司經歴,四年卒于官,先妣護喪以歸。
自閩抵江東,湍矶之險激,山嶺之﨑岖,越數千裡,炎暑濕蒸,以哀悼緻疾。
還家,勢寝危笃,遂至大故。
惟是不肖孤城,罪逆既深,薦罹兇毒,蒼黃呼号,顯揚無道,尚敢以不孝之辭,追拟先德。
按國制,宜人秩七品,先考官延平時,封爵于父母,先妣同受命焉。
先妣天性溫厚,幼在室時,事親修孝道,奉饋省,侍勞而益虔。
女徳既周,宜配君子。
惟我朱氏之先,代以科第顯。
先考文行偉然,外祖梁公見而竒之,許以子妻。
既婚,先妣謂曰“朱氏世有名人,宜讀書自修,庶可嗣遺光也”,先考善其言,勤苦務學,恒以不墜先業為志。
行台舉廣西憲史,調廣東。
考滿,受衢州路照磨,辟福建帥史。
所至皆有能聲,先妣贊益為多。
及先妣之父母既沒,其祖年髙無恙,嘉先妣孝謹不衰,愛顧特異于諸孫。
乃命以田宅,益其資奁。
諸孫遵戒惟謹,先妣曰:“婦之從夫,随其有無,足以自安。
且多财者,過之所由生。
使其藉婦資而富,适以滋驕惰之志,非勉其成立之道也”,辭不獲,強受其半,族人稱其賢。
自是劬躬起家,敦行節儉,敬以事上,慈以遇下,輯睦宗姻,閑于禮範。
尤好施予,饑寒困阨者,恻然周給之。
假貸不責其償。
媪有來見者,及去,遺貫珠百繩,急遣歸之。
存心之厚,類如此。
先妣惟城一男,訓以禮法,擇師為教。
女二,長适秦珏,次适童徳賢。
卒之日七月甲辰也,壽五十三歲,距先考屬纩僅三閱月。
嗚呼,悲痛甚矣。
将以是年十月丙午合塟于東龍山呉村之原。
先考既有志以掩諸幽,先妣善行不可湮沒,銜哀泣血,紀述其概,乞銘于立言君子雲。
代嚴潛述父行狀 先考諱松,字茂叔,世為溧水儒學。
先祖諱曰光,治《周禮》,領宋武舉亞薦㈠,有子七人,先考居長。
醇厚守禮法,讀書向學。
年弱冠,遭世變。
先祖被兵傷頸,創劇瀕死。
先考與其諸弟舁先祖往山谷間逃難,每求善藥療其創,先祖賴以不死。
兵後即藍溪舊居,増構崇室,田園亦斥㈡,視先産有加。
敦尚儉樸,勤勞不懈。
先祖妣丁氏先先祖卒,先考事繼母陳如親母,先祖既以壽考終。
家累千指,先考治養有法。
笃意教子孫,聘師家塾,類多名人。
歲己巳,大饑,鄉民失業,先考倡謀于諸弟,合赈稻米五百石,餘所儲峙半直出售,全活者甚衆。
時赈粟得補官,有司将具實以聞,先考曰:“兇年民饑,周之宜也。
因是希進,豈樂施之本心乎”,事遂已。
平居不妄言動,性情坦夷,聲色玩好之具不蓄于家,澹然勢利,扁所居之堂曰思永,因号思永居士。
召諸子訓曰:“吾平生居,兄弟間不敢虧骨肉之愛,用能保其終。
汝等各盡恭友,思其所永,以笃天倫,庶可植戶門于久逺也”。
藍溪西有小阜,勢隆而平,山水拱秀,名曰觀城,距家百歩。
每杖屦逰其上,龎眉白發,徜徉以娛。
甞曰:“生于斯逰,沒于斯藏,不虧于身,不愧于心,吾願畢矣”。
元統甲戌十一月十一日疾,終于寝,年七十有二。
臨終戒治喪用古禮,毋以金銀器物納棺中。
先母陳氏有賢徳,先卒。
子男三人,長即潛,次曰濟,次曰汶。
女一人,适史季章
蕭山縣民吳姓塾客,誣吳逆言,興大獄。
行省檄浙東帥鎖南班公理于紹興,君與謀。
一鞠而詐露。
帥喜,辟為浙東帥府掾。
受從仕郎,池州路知事。
未赴,值帥任南台侍禦史,舉為台掾,見知于大夫脫歡。
公時治書,張公孟功本費親戚,君不言。
後張侍親歸,餞以戚禮。
張始知駭曰:“君重厚人也”。
除承事郎,浙東憲司知事,得推恩父母,考贈都事,妣東平範氏贈宜人,繼母益都葛氏封宜人。
調文林郎,淮東憲司知事,廉訪使。
定定公優貌之,多所畫諾。
貧無馬,鎮南王以廐馬一遣司馬銜命以賜,辭不受。
既而遘疾,廉使日一至,親視醫藥,至正八年八月十四日卒。
廉使哀臨,率官屬赙奠,鎮南王悼之,遣使緻祭。
諸孤以是年九月扶柩還金陵,以是月某日塟王家山先茔東。
距君所生年元貞丙申季冬僅五十有三歲。
娶曹南單氏,溧水州儒學教授諱禧之女,封冝人。
子男七,長惟徳,蔭補常州甘露務使。
次惟賢,浙西憲使。
次惟信,嘉興路常平倉官,先卒。
次惟政,廣西帥府奏差。
次惟仁。
次惟義,廣東帥府奏差。
次惟和。
女三,長淑柔,适金溪縣主簿劉仲璋。
次淑儀、淑慧,在室。
孫男三,鑰、钺、镛。
女一,定。
曩乙酉春,仆客京師,識君于邸舍。
言論風節,肅人聽觀。
近而親焉,則溫乎其煦物也。
及見台谏諸賢評論時才,謂其操守清嚴,儒雅适用。
嘗自号容齋,積經教子,皆彬彬成立。
仕雖有年,帑無赢資,旋終于官。
仆在姑孰,聞而傷懷。
及來金陵,而君之墓掩矣。
惟德等衰绖踵門,泣拜曰:“子知先君,曷有以昭之”,又托餘鄉友李光德來懇。
君既遇我厚,且與其諸子善,義不得辭,于是有狀。
旁批:㈠閏字訛,當作閩。
代朱城述母行狀 先妣宜人諱妙清,姓梁氏,世家歴陽,今為當塗望族。
元統元年,先考為延平路經歴,先妣挈家以從。
至元三年,先考升福建都轉運司經歴,四年卒于官,先妣護喪以歸。
自閩抵江東,湍矶之險激,山嶺之﨑岖,越數千裡,炎暑濕蒸,以哀悼緻疾。
還家,勢寝危笃,遂至大故。
惟是不肖孤城,罪逆既深,薦罹兇毒,蒼黃呼号,顯揚無道,尚敢以不孝之辭,追拟先德。
按國制,宜人秩七品,先考官延平時,封爵于父母,先妣同受命焉。
先妣天性溫厚,幼在室時,事親修孝道,奉饋省,侍勞而益虔。
女徳既周,宜配君子。
惟我朱氏之先,代以科第顯。
先考文行偉然,外祖梁公見而竒之,許以子妻。
既婚,先妣謂曰“朱氏世有名人,宜讀書自修,庶可嗣遺光也”,先考善其言,勤苦務學,恒以不墜先業為志。
行台舉廣西憲史,調廣東。
考滿,受衢州路照磨,辟福建帥史。
所至皆有能聲,先妣贊益為多。
及先妣之父母既沒,其祖年髙無恙,嘉先妣孝謹不衰,愛顧特異于諸孫。
乃命以田宅,益其資奁。
諸孫遵戒惟謹,先妣曰:“婦之從夫,随其有無,足以自安。
且多财者,過之所由生。
使其藉婦資而富,适以滋驕惰之志,非勉其成立之道也”,辭不獲,強受其半,族人稱其賢。
自是劬躬起家,敦行節儉,敬以事上,慈以遇下,輯睦宗姻,閑于禮範。
尤好施予,饑寒困阨者,恻然周給之。
假貸不責其償。
媪有來見者,及去,遺貫珠百繩,急遣歸之。
存心之厚,類如此。
先妣惟城一男,訓以禮法,擇師為教。
女二,長适秦珏,次适童徳賢。
卒之日七月甲辰也,壽五十三歲,距先考屬纩僅三閱月。
嗚呼,悲痛甚矣。
将以是年十月丙午合塟于東龍山呉村之原。
先考既有志以掩諸幽,先妣善行不可湮沒,銜哀泣血,紀述其概,乞銘于立言君子雲。
代嚴潛述父行狀 先考諱松,字茂叔,世為溧水儒學。
先祖諱曰光,治《周禮》,領宋武舉亞薦㈠,有子七人,先考居長。
醇厚守禮法,讀書向學。
年弱冠,遭世變。
先祖被兵傷頸,創劇瀕死。
先考與其諸弟舁先祖往山谷間逃難,每求善藥療其創,先祖賴以不死。
兵後即藍溪舊居,増構崇室,田園亦斥㈡,視先産有加。
敦尚儉樸,勤勞不懈。
先祖妣丁氏先先祖卒,先考事繼母陳如親母,先祖既以壽考終。
家累千指,先考治養有法。
笃意教子孫,聘師家塾,類多名人。
歲己巳,大饑,鄉民失業,先考倡謀于諸弟,合赈稻米五百石,餘所儲峙半直出售,全活者甚衆。
時赈粟得補官,有司将具實以聞,先考曰:“兇年民饑,周之宜也。
因是希進,豈樂施之本心乎”,事遂已。
平居不妄言動,性情坦夷,聲色玩好之具不蓄于家,澹然勢利,扁所居之堂曰思永,因号思永居士。
召諸子訓曰:“吾平生居,兄弟間不敢虧骨肉之愛,用能保其終。
汝等各盡恭友,思其所永,以笃天倫,庶可植戶門于久逺也”。
藍溪西有小阜,勢隆而平,山水拱秀,名曰觀城,距家百歩。
每杖屦逰其上,龎眉白發,徜徉以娛。
甞曰:“生于斯逰,沒于斯藏,不虧于身,不愧于心,吾願畢矣”。
元統甲戌十一月十一日疾,終于寝,年七十有二。
臨終戒治喪用古禮,毋以金銀器物納棺中。
先母陳氏有賢徳,先卒。
子男三人,長即潛,次曰濟,次曰汶。
女一人,适史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