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六

關燈
藝,《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八:“郓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

    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詣宅慰撫旌表焉。

    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梁子恭亦親慰撫,重表其門。

    貞觀中,特敕吏加旌表。

    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郓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

    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

    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缣帛”。

     ㈢垂異,天象示異爾。

    然用于此,文義未明,若謂天垂異象,則與家庭瑣細不稱。

     ㈣莫知子之惡,苗之碩,《大學》:“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沃哷氏㈠家傳記 自昔隕身于國難者,特以義不可生,未必能興人之國也,然猶増重于名教,埀榮于史冊,況能脫其主于危急,以興其國之基業乎? 沃哷氏博啰岱事金武元㈡,為掌馬牧,君臣之大分素定,知有其主而不知有遼也。

    其貌絶類武元,遼主延禧疑武元日強,将叛已也,征而欲殺之。

    事不得已,博啰岱請僞為武元,往而诳之,延禧果不能辨,遂見殺。

    其在掌牧,無可議者,在武元有可。

    少焉,當遼之季,延禧失道,人心離畔。

    武元才畧為衆所歸,固宜乘機舉兵,數其荒惑暴虐不君之罪,明大義于一時,與衆共廢棄之,則逺近悅從而大事定矣。

    計不出此,陰蓄異志,廹于危疑,使非有掌牧可诳,則造次之頃,身蹈不測之禍。

    而延禧舉國之人莫有覺其诳者,是何昏冥之極也。

    掌牧遇害,二國興喪之源則判矣。

    金既強盛,不見容于衰亂之國,事得已乎?激其起而速亡者,遼自緻之也。

     夫以二國之興喪由于一人之死,以是知掌牧盡忠其主,見之明審,行之果決,愛其君而棄其身,卒以興人之國,為難能矣。

    金乃後于報功,不聞褒贈之典,僅以穆昆授其長子,穆昆猶言千戸也。

    其報弗稱,為之後者必将辯訴之不暇,方且讓爵于其二弟,遂得均賞,敦于友愛。

    故沃哷之事,君子亟稱而樂與之。

    餘閱其家傳,嘉掌牧不徒死也,且闵武元、延禧胥失之也。

    遂着其事,以示鑒戒雲。

     旁批:㈠沃哷氏,即金女真姓斡雷。

     ㈡金武元,金太祖完顔阿骨打,為武元皇帝。

     集慶路逹噜噶齊㈠善政記 國制郡府長官曰逹噜噶齊,即古諸侯也。

    必有惠愛之徳,設施之才,乃稱其職。

    若中大夫蘇喀侯之于金陵可見矣。

    金陵之屬州溧陽在東南二百四十裡,田賦八萬石,入海漕者七萬四千石有竒。

    歲輸龍灣廣運倉,陸走挽載,雖傷财勞力,不克以逹。

    方舟水浮,經宜興、無錫、昆山、嘉定四州之境,遂出海入江,至于丹徒,歴金山及黃天蕩,泝流而上,風濤之阻,湍激之險,累月然後能至,其程二千五百餘裡。

    或遭覆溺、冦攘之患,則為費倍蓰。

    窮困孤弱者既莫能躬役,富族強黨縁是掊克,民之凋敝由乎此也。

     至正三年,行台監察禦史循行溧陽,因民之訴,建議于台。

    以為溧陽與宜興連壤,舟楫之利瞬息可至,曷若聽民築倉于宜興,歲輸其租,以給海漕,則官賦足而民力纾,誠大益也。

    次年禦史至州,複舉斯議,而郡府亦請于行省,屢委官講核,上之省部。

    或者難于更張,遷玩累年。

    至正丁亥,禦史大夫銀青榮祿納琳公莅政南台,溧民廷訴其事,公極稱善,命有司申明前故。

    适蘇喀侯來長郡府,奉命惟謹,會僚寀考論其詳,具列始末,逹之行省以聞。

    中書又懼其弗能成也,遣郡吏高岑馳驿至京以圖之。

    溧之富強果私囑省掾,妄加沮駁。

    時銀青公入調中台,聞事不允,白于執政,又使岑面陳中書,力争其不可。

    執政遂易掾署檄,事始克濟。

    明年溧陽田賦改輸宜興,民大欣慰,如病而痊。

    夫自禦史創言,前後五年,文移反複,罔有決辭,幾于寖廢。

    侯承順憲台風旨,任為己責,而且委托得人,卒使任粟米之征者舍勞而就逸,去危而即安,則惠愛之徳,設施之方,孰有過于此哉。

    侯在金陵,善政疊出,而是舉尤光偉。

    宜有文辭以彰美功,遂記其實,且為詩曰: 邈彼金淵,版隸于升㈡。

    民困輸将,怨咨乃興。

    陸焉嚢槖,緻逺孔難。

     操舟江海,犯于深湍。

    疲勞既極,誰實矜恻。

    言路有賢,欲節民力。

     猗哉郡侯,中心隠憂。

    念此凋瘵,如疾未瘳。

    慷慨建陳,事聞于上。

     逺俾胥曹,請命時相。

    相君曰俞,築倉于浙。

    忍令赤子,風濤震懾。

     朝議遄下,侯為主者。

    士慶于邑,農抃于野。

    瓊粻穰穰,累舳連樯。

     無複越險,起其驚惶。

    輕飙吹帆,适此坦夷。

    吳歈未終,已逹荊溪。

     國賦是儲,海漕是需。

    民力是纾,于前則無。

    自侯踐職,美政屢敷。

     惠利之大,孰此之踰。

    豈弟君子,民之父母。

    豈弟君子,遐不眉壽。

     鐘山欝蒼,淮流湯湯。

    侯績高深,同其乆長。

     ㈠逹噜噶齊,清朝後概譯為達魯花赤,蒙語鎮守者。

    《續資治通鑒宋度宗鹹淳元年》:“甲子,蒙古以蒙古人充各路達噜噶齊,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制”。

     ㈡升,古州名,治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