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乃天下至樂之所萃,孟氏條闡以埀教,亦示人當志乎此焉爾。
姑孰文學掾梁君叔亨,探亞聖微言,以志樂名齋。
觀其立志,凡外物之可樂者,曽不足以動其中也。
竊嘗論之: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倫理之樂,藹然真切,然關乎天,為難全也。
教育英才,斯道有傳,聖賢尤以為樂,然由乎人,為難遇也。
天不可以必求,人不可以必得。
或未能悉遂其志焉。
若夫己所自為,可以必求而得,而遂其志者,不愧不怍之樂也。
且理具于心,萬善周足,大公至正之體,初無偏邪。
仰而觀諸天,天道不異乎是也。
俯而觀諸人,人道亦不異乎是也。
惟其情随欲遷,質與物化,虧其本理,日月動作始與天人相戾。
俯仰之際,腼然愧怍,于是志不立而害其樂矣。
君子有志乎樂者,約而求之于身,屏斥外誘,刮磨内欲,使凡所為,一踐實理,不徇乎私,灑然無累于念慮之間。
心平體舒,坦焉蕩蕩,動靜食息,無入而不自得,用能無愧怍于天人。
真若隽永快意之味,置身安逸之境,其樂無有窮極,是所謂樂以忘憂,與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者,皆立志之所緻。
此叔亨之所宜為也。
自茲以往,雖聖人枕肱之趣,顔子之不改,曽點之浴沂詠歸,程伯子之人所不識者,同一軌轍。
其于父母兄弟,油然生其孝友之心,而天下英才翕然被其薫陶之化,至樂所萃,兼有之矣。
古雲“有志者事竟成”㈢,叔亨幸然斯言,亦名教之樂地也。
旁批:㈠君子之三樂,《孟子盡心》:“:“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㈡顔子之不改,《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㈢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将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樂山齋記 人各有所樂,樂乎物之形,不若樂乎物之徳。
形忘而徳合,始有益于性情矣。
是故巍峩秀拔,山之形也。
高厚靜重,山之徳也。
若其岩耕而谷處,撫泉石之幽美,覽林壑之清邃,煙霏晴雨,可以娛心目。
逰則忘歸,愛則成癖,乃真樂山者也。
今嚴君鄉于北,祿于南,攜家數千裡,勤瘁空匮。
日有警捕,期會之煩,使遇佳山,樂且不暇,齋名樂山,托意而已,豈為樂之真者乎?是不然,彼所樂者于形而不于徳也。
于其形,好樂之僻也。
于其徳,好樂之正也。
夫山也,具高厚靜重之徳,故能止其所止,仁人之徳實類焉。
素其位,不慕外而有求也。
固其守,不因變而有遷也。
貧富窮逹,利害勞佚,事至而身履之,決于義理,無适不安,則能止其所止。
止固止也,行亦止也。
立于朝廷,居于廛市,逰于江湖,其徳皆山,非必在山而始樂也,敦吾仁而已矣。
嚴君讀書知道,居官能守,确不踰分,是固有徳可貴,匪真樂山,惡能然與。
餘亦不居于山,每知山之可樂,因嚴君請,記述其得者如此,否則玩物喪志,君其戒哉。
周氏同居記 金陵城南三舍,地名同山,有大族曰周氏。
由宋初蔔築其地,紹興以來同居者九世,歴二百有餘年,子孫蕃衍,老幼千指,功缌以降幾至親盡㈠,朝夕聚處,雝雝怡怡,出則同門,食則共爨,為其長者類皆尊而能勤,富而能儉,以率其下,用是家法嚴明,人心齊一,孝友慈愛之情油然交至,未聞其有間言戾色也。
餘嘗論三代盛時,其民涵育于仁義禮樂之教,風俗醇厚,忠臣孝子,義夫貞婦,固比屋有之。
但其田各井授,廬舍有制,耕桑者自食其力,揆厥所終,其同居而永乆者,亦或難也。
去古浸逺,而九世同居,僅見于張公藝㈡之一家,北齊隋唐鹹表其門闾,嘗以忍字百餘對高宗之問。
或謂公藝之家不能睦于九世,但相忍于九世爾。
竊惟教化流行,尊卑長幼,仁讓和敬,一循乎理,各安其分,使大倫親厚,此為至善,複何俟于忍乎?但一門之内至于九世,男女衆多,賢否不齊,故一有未然,必至相與忍之也。
聞諸先達曰:“忍之為義,刃加于心也。
痛而不聲也,含而不吐也,吐而複茹也”。
且人有容忍之徳,慮周而量逺,忘物我,息憤怨,則骨肉之恩笃,垂異㈢之釁消,是亦睦族良法,殆未可以易視也。
然古人齊家自刑于寡妻始,尤病于莫知子之惡,苗之碩㈣。
蓋婦言不可以私昵聽,子惡不可以私愛掩,貨财不可以私蓄專,由偏于私,卒緻裂戸争産,此古今之通患也。
若周氏睦族之道,承傳有自,必當循理厚倫,得公藝之忍而不偏于三者之私,持是弗變,以勵其子孫,豈特九世同居而已哉。
他如範文正之義田,而宗人有養。
劉允迪之義學,而子弟有教。
講求力行,則其所及不亦尤逺矣乎。
尚惟後昆守其成法,以紹前休可也。
旁批:㈠親盡,《禮記喪服小記》:“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
是故祖遷于上,宗易于下”。
謂五世親盡,親盡則祧。
㈡張公
姑孰文學掾梁君叔亨,探亞聖微言,以志樂名齋。
觀其立志,凡外物之可樂者,曽不足以動其中也。
竊嘗論之: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倫理之樂,藹然真切,然關乎天,為難全也。
教育英才,斯道有傳,聖賢尤以為樂,然由乎人,為難遇也。
天不可以必求,人不可以必得。
或未能悉遂其志焉。
若夫己所自為,可以必求而得,而遂其志者,不愧不怍之樂也。
且理具于心,萬善周足,大公至正之體,初無偏邪。
仰而觀諸天,天道不異乎是也。
俯而觀諸人,人道亦不異乎是也。
惟其情随欲遷,質與物化,虧其本理,日月動作始與天人相戾。
俯仰之際,腼然愧怍,于是志不立而害其樂矣。
君子有志乎樂者,約而求之于身,屏斥外誘,刮磨内欲,使凡所為,一踐實理,不徇乎私,灑然無累于念慮之間。
心平體舒,坦焉蕩蕩,動靜食息,無入而不自得,用能無愧怍于天人。
真若隽永快意之味,置身安逸之境,其樂無有窮極,是所謂樂以忘憂,與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者,皆立志之所緻。
此叔亨之所宜為也。
自茲以往,雖聖人枕肱之趣,顔子之不改,曽點之浴沂詠歸,程伯子之人所不識者,同一軌轍。
其于父母兄弟,油然生其孝友之心,而天下英才翕然被其薫陶之化,至樂所萃,兼有之矣。
古雲“有志者事竟成”㈢,叔亨幸然斯言,亦名教之樂地也。
旁批:㈠君子之三樂,《孟子盡心》:“:“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㈡顔子之不改,《論語雍也》:“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㈢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将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樂山齋記 人各有所樂,樂乎物之形,不若樂乎物之徳。
形忘而徳合,始有益于性情矣。
是故巍峩秀拔,山之形也。
高厚靜重,山之徳也。
若其岩耕而谷處,撫泉石之幽美,覽林壑之清邃,煙霏晴雨,可以娛心目。
逰則忘歸,愛則成癖,乃真樂山者也。
今嚴君鄉于北,祿于南,攜家數千裡,勤瘁空匮。
日有警捕,期會之煩,使遇佳山,樂且不暇,齋名樂山,托意而已,豈為樂之真者乎?是不然,彼所樂者于形而不于徳也。
于其形,好樂之僻也。
于其徳,好樂之正也。
夫山也,具高厚靜重之徳,故能止其所止,仁人之徳實類焉。
素其位,不慕外而有求也。
固其守,不因變而有遷也。
貧富窮逹,利害勞佚,事至而身履之,決于義理,無适不安,則能止其所止。
止固止也,行亦止也。
立于朝廷,居于廛市,逰于江湖,其徳皆山,非必在山而始樂也,敦吾仁而已矣。
嚴君讀書知道,居官能守,确不踰分,是固有徳可貴,匪真樂山,惡能然與。
餘亦不居于山,每知山之可樂,因嚴君請,記述其得者如此,否則玩物喪志,君其戒哉。
周氏同居記 金陵城南三舍,地名同山,有大族曰周氏。
由宋初蔔築其地,紹興以來同居者九世,歴二百有餘年,子孫蕃衍,老幼千指,功缌以降幾至親盡㈠,朝夕聚處,雝雝怡怡,出則同門,食則共爨,為其長者類皆尊而能勤,富而能儉,以率其下,用是家法嚴明,人心齊一,孝友慈愛之情油然交至,未聞其有間言戾色也。
餘嘗論三代盛時,其民涵育于仁義禮樂之教,風俗醇厚,忠臣孝子,義夫貞婦,固比屋有之。
但其田各井授,廬舍有制,耕桑者自食其力,揆厥所終,其同居而永乆者,亦或難也。
去古浸逺,而九世同居,僅見于張公藝㈡之一家,北齊隋唐鹹表其門闾,嘗以忍字百餘對高宗之問。
或謂公藝之家不能睦于九世,但相忍于九世爾。
竊惟教化流行,尊卑長幼,仁讓和敬,一循乎理,各安其分,使大倫親厚,此為至善,複何俟于忍乎?但一門之内至于九世,男女衆多,賢否不齊,故一有未然,必至相與忍之也。
聞諸先達曰:“忍之為義,刃加于心也。
痛而不聲也,含而不吐也,吐而複茹也”。
且人有容忍之徳,慮周而量逺,忘物我,息憤怨,則骨肉之恩笃,垂異㈢之釁消,是亦睦族良法,殆未可以易視也。
然古人齊家自刑于寡妻始,尤病于莫知子之惡,苗之碩㈣。
蓋婦言不可以私昵聽,子惡不可以私愛掩,貨财不可以私蓄專,由偏于私,卒緻裂戸争産,此古今之通患也。
若周氏睦族之道,承傳有自,必當循理厚倫,得公藝之忍而不偏于三者之私,持是弗變,以勵其子孫,豈特九世同居而已哉。
他如範文正之義田,而宗人有養。
劉允迪之義學,而子弟有教。
講求力行,則其所及不亦尤逺矣乎。
尚惟後昆守其成法,以紹前休可也。
旁批:㈠親盡,《禮記喪服小記》:“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
是故祖遷于上,宗易于下”。
謂五世親盡,親盡則祧。
㈡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