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六

關燈
詩盟記 客有以武爵鎮徽城者,屬承平日乆,邉陲警絶,優遊文翰,遂倡詩盟,應者景從。

    月集羣彥分題彚什,凡與盟者,其詩皆可觀也。

    夫徽,朱子之邦也。

    朱子道徳渾成,發言為詩,卓卓超絶。

    遺風餘響,乆而彌存。

    今其邦之士,故多能詩者。

     餘嘗評詩,自洙泗删後,漢魏以下作者送興㈠,間有調高意逺,終未足嫓美三代。

    自《感興》諸詩一出,融暢天人,權衡經史,以性命奧學寓于音節韻度中,較之《古詩十九首》、陳拾遺《感遇》,理緻悠深,氣格蒼古,直可追逐風雅,是又詩之一助也。

    故善詩者一本于心,充積汪洋,遇物發機,吐辭成聲,則骨幹偉傑,神采煥揚,不假雕組自中矩矱。

    若夫求工于绮靡纎巧之餘,受窘于拘攣掇拾之際,餘竊病焉。

    況是盟也,因詩為會,叙坐以齒,笾豆有差,興其孝弟揖讓,俾之即吟詠以和性情,幽窮得以纾其欝,榮逹得以約于正,會六義㈡之旨歸,豈止争一句一韻之竒也哉。

    然古之将帥,或樽爼折沖,或敦說詩禮,或雅歌投壺,或手不釋巻,卒以勲烈顯。

    今也必能橫槊賦詩,飛勇氣于勍敵,破曹劉之壘。

    惜餘不得與于斯盟也。

    山長王逹善假道姑孰,過餘求記,為述其槩雲。

     旁批:㈠作者送興,送字訛,當作疊。

     ㈡六義,《詩經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槎溪記 當塗城東有地曰博望,其山以橫望名。

    漢張骞封博望侯,班史載其窮河源,使絶域,以侈孝武,威徳逺被。

    世傳其有乘槎事㈠,故今博望有溪名曰槎溪。

    博望右族為袁氏,族之長為瑞甫,遂以槎溪自号。

    治産勤儉,好禮尚義,壽八十有三矣。

    按槎與查同,増木為楂,字畫㈡曰邪斫木也,又曰水中浮木也,而木之老無枝葉者亦曰槎牙。

    自有張骞乘槎之說,而王子年《拾遺記》謂堯時有巨查浮四海,十二年周天,名貫月槎,又名挂星槎,羽仙栖息其上。

    張華《博物志》謂天河與海通,居海上者浮槎到天河,得織女支機石。

    嚴君平以為客星犯鬥牛者,即此。

    夫自舟楫之制興,雖浩渺湍激,隔絶不通,安坐而可濟。

    未嘗資槎乘載以逹逺,槎之不為世用可知。

    張骞窮河源,以為出于阗、蔥嶺,乃不知出自星宿海,惡覩所謂河源㈢者哉。

    則乘槎不足據矣。

     王子年、張華亦不過馳騁神怪,後世文人詩家多引其事,以緻清高曠逺之思。

    而欲潇散于物外,餘意其非實然也,瑞甫之槎溪當有以異乎是。

    且槎之為物,不用于世者也,老且堅之木也。

    浮水而不沈,觸風而不覆者也。

    先生遯迹林壑,澹靜恬退,弗求知于時,托意于槎,豈非示不用于世乎?年既大耋,神完而氣充全,其所得之天,愈乆益固,豈非老且堅者乎?辟屋而居,斥田而食,利其嗣人,遺之以安,而弗遺之以危,又豈有沈覆之患乎?然其才藝可用,而曰不用于世者,先生謙抑也。

    其老且堅而不沈溺者,人皆期之也。

    先生備一槎之美,逍遙于溪上,其徳如泉之有本,其壽如川之方至,其積善之澤方演而未艾,曽何慕乘槎之空談也哉。

     旁批:㈠乘槎,《荊楚歲時記》:“漢武帝令張鶱使大夏尋河源。

    乘槎經月而至一處,見城郭如官府。

    室内有一女織。

    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

    鶱問曰此是何處?答曰可問嚴君平。

    織女取榰機石與鶱。

    而還後至蜀問君平。

    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牛女。

    所得榰機石,為東朔所識”。

     ㈡字畫,畫字訛。

    當作字書。

     ㈢河源,星宿海正在河源處,陶氏誤。

     東溪記 水之行地,南莫大于江,北莫大于河。

    江出岷山,經楚入吳,以注于海。

    河經昆侖之墟,勢為九折,長亘中國,其源皆發乎西。

    豈西為金方,水乃金之所生與?若紀氏所謂溪者,則來于東者也。

    姑孰左彙三大澤,周數百裡,跨三州之境,宣歙諸水,浩汗下趨與之合,自東而馳,遂成巨川,名曰姑溪,色清而勢駛,萦回屈旋,環缭郡城,西入大江。

    昔賢李端叔㈠嘗以姑溪為号,其釣魚之台在白苎山西南别麓。

    矶石蒼峭,雄峙溪陽,紀慕乎此,乃号東溪。

    其為意也,不特取溪之來于東也。

     夫東主春,生天地大徳,在乎生物,故元氣流運,充滿六合,無往弗存,東之為義廣矣。

    紀業衛生諸書,知神聖工巧之秘,善療治,嘗為醫官,聲着淮汴間。

    其于象緯、龍穴、蔔筮之學罔不究心,尤以醫稱。

    蓋将推東生之意,求無愧于是溪也。

    況水生天一㈡,為五才之始,與覆載相為無窮。

    君子托以喻道,随其所在,各有取焉,豈專發源于西者哉。

    嗟乎,水之為源,肇自涓滴,至于尋丈,混混而流,晝夜不竭,其勢至于不可禦。

    茍能澡慮以澄其源,滌徳以浚其流,則生意及物,盎然春和,于是東溪之實具在吾心,演而弗已,孰能測其所至耶。

     旁批:㈠李端叔,李之儀,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農,北宋詞人。

     ㈡水生天一,《尚書大傳五行傳》:“天一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