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通經緻用

關燈
的又堅貞(淑),又幽深(窈窕),然後可以和至尊的皇帝相匹配。

    這真是人倫綱紀的第一項,教化的開端呵!&hellip&hellip”詩是主于發抒情感的,情感與理智常常不容易得到平衡,所以這三百五篇裡有的憤怒,有的頹廢,有的浪漫,本來不盡可作道德的規律看。

    就是第一篇《關雎》,原是一首單相思的情詩,何曾和後夫人配至尊發生關系。

    但那時的經學家要求“通經緻用”着了迷,一定要用了道德的觀點把全部書拉到一種訓誡的目标之下,以便做他們的谏書的材料。

    所以他們對于理智的作品(像《雅》、《頌》裡的贊美文王、武王),就以為這是太平盛世的榜樣,孔子選進去作鼓吹之用的;碰着了情感的作品(像《國風》裡的數十篇情詩),就曲解為“思賢才”,或徑說為孔子特地留着做炯戒的。

    他們為要勸道君主,又把任何私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說成了君主的善惡的感應,以至人民隻成了木偶。

    大家如去一讀東漢初年衛宏作的《毛詩序》,就可知道一部活潑潑的《詩經》已如何被他生吞活剝地谏書化了。

     講到緻用,最重大的莫過于政治;現在試舉一個應用經學的例。

    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匈奴人争奪單于的位子,國内大亂。

    許多人以為他們侵害中國已久,現在内亂了,正好趁這機會把他們滅了。

    大鴻胪蕭望之獨持異議,他說:“春秋時,晉國派士匄去打齊國,走到半路,聽說齊靈公死了,士匄就帶了兵回去。

    孔子很稱贊他,因為敵國不幸遭了喪事,就表示同情,停止征伐,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

    前年握衍單于派人來請和親,中國人知道不打仗了,很喜歡;現在他死于内亂,我們反而進兵征伐,這完全是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

    不義之兵是不會有成功的。

    我們隻該遣使吊問,救他們的災難。

    ”這種态度确實大方,所以宣帝依從了他,後來呼韓邪單于就自來歸順了。

    還舉一個例。

    武帝平了南越,在現在的廣東海南島上立了儋耳和珠崖兩郡。

    那邊風俗強悍,受不慣漢官的幹涉,隔了幾年即起一次反抗,把官長殺了。

    因為反抗的次數特别多,朝廷感覺派了很多的官員去管理也無謂,便把儋耳并入珠崖。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珠崖又反,當時很想多開些軍隊去攻打。

    待诏賈捐之建議,以為不必。

    元帝派人問他:“你的意見在經義上有什麼根據?”他道:“堯、舜、禹是最大的聖人,然而他們的地方不過數千裡,《尚書·禹貢》中載明了疆界。

    至于四方夷狄,來歸化的他們固然受了,不歸化的也不去勉強。

    秦始皇不學聖人的好樣,專想開辟四境,弄得天下潰叛,他的基業也就一敗塗地。

    珠崖是海中的一個島,多毒草和蛇蟲,那邊又沒有文化,本來不值得立郡縣的。

    我的意見,以為凡不是戴冠束帶和中國人相類的地方,凡不是《禹貢》所說到的和《春秋》所記着的,都可以把我們的政治機關裁掉。

    ”元帝聽了他,海南島就不算當時中國的地方了。

    這件事的功罪卻很難說。

    秦皇、漢武的辟地固然有些窮兵黩武的野心,然而倘使他們死守了黃河下遊的文化區域,到今天中國或者已不是這個樣子。

    那時漢人看做與天地相終始的經書中所記的道理,既然絕不主張向外發展,讀者們受了這個暗示,自然要以《禹貢》的疆域為滿足了。

     上面叙述的改制、封禅、巡狩、郊祀以及災異、祯祥諸說,無一不和通經緻用有關系。

    固然有許多是經書裡所沒有的,但狡猾的經學家總會設法講得它有,或者竟把假材料插入真書,算做确實的證據。

     經書中的事實在古代都有所以發生的背景,要一一在後世複現,固然不會全無價值,但也決不會完全對,因為時代背景已變換了。

    自從漢人把“五經”看做天經地義,又把自己的意見和當代所需要的東西塗在上面,弄得今不今,古不古。

    要緻用罷,卻時常以今古不同,真假不明,逢到窒礙。

    說研究學問罷,學問的基礎不建築在求真上,先聖先師的權威又特别大,既不能跳出他們的圈子,如何可以有進步的希望。

    弄到底,經既不通,用又不達,大家所有的隻是繳繞文句的技術和似是而實非的智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