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禅

關燈
自從墨家倡導了尚賢之說,主張君位應為禅讓制,托之于堯、舜,這學說一時很風行,連主張貴族政治的儒家也接受了。

    一種學說既經鼓吹了起來,當然有實行的。

    燕王哙時,以子之為相,他們君臣之間情投意合。

    燕王哙就把國事交給子之,叫他南面為王。

    子之做了三年的王,燕國大亂;齊王趁這機會進兵,打了一次大勝仗,幾乎把燕國滅掉。

    這禅讓制的第一次試驗就很糟。

     漢武帝窮兵黩武,用财無度,弄得天下騷亂。

    信五德說和三統說的人以為漢的氣運已盡,該得換朝代。

    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春秋》學家睢弘借着泰山上的大石自立的奇迹,根據了董仲舒的受命說,勸昭帝禅位賢人。

    結果,堯、舜的牌子抵不過漢帝的實權,他以妖言惑衆之罪伏誅了。

    到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司隸校尉蓋寬饒又根據了韓氏《易傳》,請宣帝學五帝的“官(公)天下”,不要像三王的“家(私)天下”。

    無奈禅讓的事情,言之雖美,真要幹時卻無異“與虎謀皮”,所以他也得了大逆不道之罪,因不願下獄而自刎了。

    人民對于漢室早已失掉了信仰,然而禅讓之說既行不通,革命之事又起不來,于是陷在無可奈何的僵局之中,天天聽經學家講災異,把漢帝攻擊得體無完膚。

    甘忠可想出一個調停的方法,說漢的氣運雖盡,但上帝還許其再受命。

    哀帝初時信了他,改元改制,似乎有些新氣象,不幸不到兩個月又取消了。

    這樣沉悶地度過了八十年,大家尋不到一條出路。

     元帝的皇後,成帝的母親,是王政君。

    王氏一門為了她的關系,經常把持最高的政權。

    這位王太後有一個侄子,名喚王莽,是禮學的專家。

    他的弟兄們都因門庭貴顯,非常驕奢浮華,他卻節儉恭敬,像一個窮讀書人一樣。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為新都侯。

    他爵位愈尊,态度愈謙,名譽極好。

    哀帝去世,王太後任他為大司馬,迎立九歲的中山王為皇帝,就是平帝。

    元始元年(公元1年),他示意益州塞外的夷族,自稱越裳氏,重譯到漢廷獻白雉一,黑雉二。

    為什麼要自稱越裳氏、獻白雉呢?因為《尚書大傳》裡說:交趾的南面有一個越裳國,當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太平之後,他們騎了三匹象,帶了幾重的翻譯員,到中國來獻白雉。

    成王叫他們轉送給周公。

    周公問道:“你們為什麼送給我們呢?”他們的使官說:“這幾年,我們國裡不曾有過烈風和淫雨,許多老年人都覺得奇怪,他們說:&lsquo恐怕中國出了聖人了&rsquo,所以派我們來進貢的。

    ”據漢代的經學家講,武王死了之後,成王年紀幼小,周公保了這幼主,攝政七年,成了太平之世。

    王莽此日的地位正與周公相像,所以他要根據經傳,重演這個曆史上的佳話。

    越裳氏這樣來了,王莽就是一個活現的周公了。

    周公托号于“周”,他也當讬号于“漢”,所以王太後就賜他“安漢公”的稱号。

    從此以後,各處不斷地發現祥瑞,五年之中出了七百餘件。

    武帝以後,漢家的國運被災異說打得奄奄欲絕,到此時竟有大批的祥瑞出現,這真是全國人視聽上的一個極大的轉變,足以喚起他們的光明的希望的。

    可是以前的災異說是漢受其殃,現在的祥瑞說卻非漢得其利,因為鼓吹這一說的人本來隻為自己打算呵! 王莽是禮家出身,所以要把所有的禮制都用他自己的意思改變過,使它成為極整齊的一大套。

    自從國家的宗廟、社稷、封國、車服、刑罰等制度,以及人民的養生、送死、嫁娶、奴婢、田宅、器械等品極,他沒有不改定的。

    這确是一代的大手筆,而他也更像那位“思兼三王以施四事”的周公了。

     元始四年,王莽的女兒立為皇後。

    太保王舜等向太後奏道:“至德大賢的人,生當有大賞,死當為宗臣(配享太廟),例如殷的阿衡伊尹,周的太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