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通經緻用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如有人拿了許多經書堆在我們的面前,問有什麼用處,那麼,我們可以幹脆答道:用處不大。
因為《詩經》裡的詩已不能唱了;《易經》裡的占蔔是我們不信的;《禮經》和《禮記》中許多瑣碎的禮節,看着也頭痛;《春秋》中的褒貶予奪,完全為了維持統治階級的尊嚴,決不是現代的倫理;《尚書》裡記的說話,動不動叫着上帝和祖先,我們的理智也提不起這種信仰了。
這種東西,實在隻有一種用處,就是它的史料價值。
漢以前的材料,存留到現在的太少了,除了甲骨文和鐘鼎文之外,可見的隻有這幾部經書了。
甲骨鐘鼎的材料固然可靠,但都是零碎的,而幾部經書則是較有系統的;把這較有系統的書本材料來連串無系統的地下實物,互相印證,于是我們可以希望寫出一部比較真實的上古史(完全真實是不可能的)來,使得人們知道我國古代的民族和社會究竟怎樣,我們的先民辛苦締造傳給我們的是些什麼,這是它的唯一的用處。
這用處的表章,也是我們所肩着的新時代的使命。
上面說的,隻是現代的我們的話;如果把這番意思說給漢代人聽,他們決不會了解。
他們以為無論什麼大道理都出在經書裡,而且這種道理有永久性,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經是道的記載,所以也不變了。
易學家說:易理是彌漫于天地之中的,萬物的現象莫不從易理裡變化出來,一切人生日用的東西也莫不是聖人們看了《易》的卦象而造出來的。
春秋家說:《春秋》的第一句就是“元年”,元是根源的意思,表示它存在于天地之前,作萬物的根本,所以《春秋》之道是用了元的精深來正天的端兆,還用了天的端兆來正王的政事的(這話很不好懂,但經學的神妙就靠在這不好懂上)。
照這樣說,經書不成“天經地義”再成什麼!經既成了天經地義,當然一切的用處都要從這裡邊搜尋出來了。
他們的應用方術,簡單地舉出幾個例,就是所謂“以《春秋》決獄,以《禹貢》治河,以三百五篇(即《詩經》)當谏書”。
為什麼“以《春秋》決獄”呢?因為《春秋傳》裡說孔子作《春秋》,褒這個、貶那個,都有他的理由;這些理由就是這人那人的功罪,也就是孔子定的法律。
審官司時引用孔子手定的法律,這是何等地尊嚴而又漂亮。
所以張湯做了廷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他就聘請讀《尚書》和《春秋》的博士弟子任廷尉的史,用古義來判決大獄。
淮南王謀反的案子(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武帝派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去查辦,他不等奏書的批準,就用《春秋》之義一一判定了罪名;武帝也不斥他專斷。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聽了江充的讒言,疑太子據用了巫術咒詛他早死;太子氣不過,把江充殺了。
一時長安擾亂,丞相發兵打他,他逃到湖縣(漢京兆尹東部,在今河南阌鄉縣)自殺。
這就是所謂“巫蠱之難”。
但因太子逃在外邊,很有謠傳說他沒有死的(正和明的建文帝一樣)。
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有一個男子頭戴黃帽,身穿黃衣,乘了黃犢車,車上插了黃旗子,投到宮門,自己說是武帝的太子。
那時長安吏民聽得太子隔了十二年回來了,驚奇得很,奔去看的有幾萬人。
昭帝命令一班大臣驗看,沒有一個人敢說是或不是的。
京兆尹隽不疑最後到,立刻吩咐随從的人把他捆起來。
旁邊大官們上前勸止,說:“這是不是前太子還沒有定,你為什麼這樣魯莽呢?”隽不疑答道:“就是真的太子,諸君也何必怕!從前衛靈公的太子蒯聩得罪了他的父親,出奔晉國。
後來靈公死時命他的孫兒辄(蒯聩的兒子)繼位。
晉國得悉了他的死訊,把蒯聩送回來,辄竟拒而不納。
《春秋》上說他做得很對,因為從了祖父的命令就該這樣。
前太子得罪武帝,逃在外邊不死,到現在歸來,依然是個罪人,應當法辦,沒有疑問!”廷尉審訊的結果,這位太子果然是冒充的,腰斬了。
昭帝和大将軍霍光聽得,佩服他的能幹,贊歎道:“一定要用了讀經書的人做公卿大臣,才會這樣明白大道理呢!”這件事固然做得不錯,但《春秋》之
因為《詩經》裡的詩已不能唱了;《易經》裡的占蔔是我們不信的;《禮經》和《禮記》中許多瑣碎的禮節,看着也頭痛;《春秋》中的褒貶予奪,完全為了維持統治階級的尊嚴,決不是現代的倫理;《尚書》裡記的說話,動不動叫着上帝和祖先,我們的理智也提不起這種信仰了。
這種東西,實在隻有一種用處,就是它的史料價值。
漢以前的材料,存留到現在的太少了,除了甲骨文和鐘鼎文之外,可見的隻有這幾部經書了。
甲骨鐘鼎的材料固然可靠,但都是零碎的,而幾部經書則是較有系統的;把這較有系統的書本材料來連串無系統的地下實物,互相印證,于是我們可以希望寫出一部比較真實的上古史(完全真實是不可能的)來,使得人們知道我國古代的民族和社會究竟怎樣,我們的先民辛苦締造傳給我們的是些什麼,這是它的唯一的用處。
這用處的表章,也是我們所肩着的新時代的使命。
上面說的,隻是現代的我們的話;如果把這番意思說給漢代人聽,他們決不會了解。
他們以為無論什麼大道理都出在經書裡,而且這種道理有永久性,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經是道的記載,所以也不變了。
易學家說:易理是彌漫于天地之中的,萬物的現象莫不從易理裡變化出來,一切人生日用的東西也莫不是聖人們看了《易》的卦象而造出來的。
春秋家說:《春秋》的第一句就是“元年”,元是根源的意思,表示它存在于天地之前,作萬物的根本,所以《春秋》之道是用了元的精深來正天的端兆,還用了天的端兆來正王的政事的(這話很不好懂,但經學的神妙就靠在這不好懂上)。
照這樣說,經書不成“天經地義”再成什麼!經既成了天經地義,當然一切的用處都要從這裡邊搜尋出來了。
他們的應用方術,簡單地舉出幾個例,就是所謂“以《春秋》決獄,以《禹貢》治河,以三百五篇(即《詩經》)當谏書”。
為什麼“以《春秋》決獄”呢?因為《春秋傳》裡說孔子作《春秋》,褒這個、貶那個,都有他的理由;這些理由就是這人那人的功罪,也就是孔子定的法律。
審官司時引用孔子手定的法律,這是何等地尊嚴而又漂亮。
所以張湯做了廷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他就聘請讀《尚書》和《春秋》的博士弟子任廷尉的史,用古義來判決大獄。
淮南王謀反的案子(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武帝派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去查辦,他不等奏書的批準,就用《春秋》之義一一判定了罪名;武帝也不斥他專斷。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武帝聽了江充的讒言,疑太子據用了巫術咒詛他早死;太子氣不過,把江充殺了。
一時長安擾亂,丞相發兵打他,他逃到湖縣(漢京兆尹東部,在今河南阌鄉縣)自殺。
這就是所謂“巫蠱之難”。
但因太子逃在外邊,很有謠傳說他沒有死的(正和明的建文帝一樣)。
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有一個男子頭戴黃帽,身穿黃衣,乘了黃犢車,車上插了黃旗子,投到宮門,自己說是武帝的太子。
那時長安吏民聽得太子隔了十二年回來了,驚奇得很,奔去看的有幾萬人。
昭帝命令一班大臣驗看,沒有一個人敢說是或不是的。
京兆尹隽不疑最後到,立刻吩咐随從的人把他捆起來。
旁邊大官們上前勸止,說:“這是不是前太子還沒有定,你為什麼這樣魯莽呢?”隽不疑答道:“就是真的太子,諸君也何必怕!從前衛靈公的太子蒯聩得罪了他的父親,出奔晉國。
後來靈公死時命他的孫兒辄(蒯聩的兒子)繼位。
晉國得悉了他的死訊,把蒯聩送回來,辄竟拒而不納。
《春秋》上說他做得很對,因為從了祖父的命令就該這樣。
前太子得罪武帝,逃在外邊不死,到現在歸來,依然是個罪人,應當法辦,沒有疑問!”廷尉審訊的結果,這位太子果然是冒充的,腰斬了。
昭帝和大将軍霍光聽得,佩服他的能幹,贊歎道:“一定要用了讀經書的人做公卿大臣,才會這樣明白大道理呢!”這件事固然做得不錯,但《春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