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

關燈
罪也。

    指一時之淸議,目之以時流,附會誤國之餘論,欲與之角立,臣等竊痛焉。

    倭寇,殿下、祖宗之深讐,而成龍釋之;成龍,殿下、祖宗之罪人,而元翼護之,至欲不是成龍,則不欲更立於殿下之朝廷。

    此計一行,邪議四起,民彜物則,斁絶無餘矣。

     上覽之,下敎于政院曰:「佞人之頭,指何人乎?問于玉堂。

    」玉堂回啓曰:「佞人指柳成龍也。

    」先是,元翼上辭職箚曰: 臣不滿於時流之所爲,曾有一箚,臣之妄見,聖鑑已燭之矣。

    臣雖無狀,所帶職名,則大臣也。

    自古安有身爲大臣,所見所論,與時流角立,動輒生梗,爲一時所指點,而偃然於百僚上之理乎? 玉堂遂以此上箚論之,又以兩司之不言斥之,兩司皆引避。

    右議政李恒福上箚曰: 往在數年之前,奉使南方,目見賊勢浩大,盤據海岸,朝夕狺然。

    國家之勢,無一可恃,財匱於內,民散於外,如老病垂盡之人,手足痺痿,氣在於喉間,而胸腹以下,已不能收拾矣。

    常自語口曰:「古今天下,守國禦寇之道,不過曰戰、守、和三者,今旣不能戰,又不能守,下此而論,則唯有許其求和,以救燃眉之急。

    」繼聞朝議,或有與臣所見,無大相遠者。

    其後,領議政李元翼以體察使,在慶州,臣嘗往本州,元翼邀臣議事,首問:「今賊請和,而朝議未定,事當何如?」臣以前所見陳之。

    居數日,得見元翼狀啓草,則專論是事。

    元翼以大臣,於國家大計,籌之已熟,必不待臣言,而臣之所言者如此,則人雖不知,鬼神難欺。

    其後又嘗入朝,適其時命將和、戰二策會議,臣經年在外,未聞朝家論議如何,乃以一時之見,略陳於上前,臣之前後所論,大槪如此,而終至於二使不納,宗社蒙恥。

    今欲大揭斥和之義,以肅朝綱,則次第鉏削,當及於臣,含糊苟容,拭口以掩迹,以冀倖免,此實臣之所大恥也。

     上答以勿辭。

    於是,兩司亦論李元翼之失,上不聽。

    元翼遂辭疾,逾月而遞。

     六月 6月1日 ○朔戊寅,獻納具義剛、正言洪湜啓曰:「輔德金藎國性本回邪,濟以伶俐,趨權附勢,略無所愧。

    娶尹國馨之子敬立之女爲妻,以爲聲勢相倚之計。

    及國馨敗,竭力救護,欲制公論,使不得行,甚至於排擯淸議之人,必欲斥逐而後已,幸賴聖明在上,奸計莫售。

    乃與吏曹正郞南以恭結爲心腹,大小進退,一循其好惡,濁亂仕路,擅弄朝權,鼓動邪議,眩亂國是,反覆兩間,交構士林。

    其日夜之所經營者,無非爲妻家復起之地,物情莫不痛憤。

    請竝命罷職。

    」上從之。

    持平樸承業啓曰:「大司憲洪汝諄以陰險猜狠之資,加貪縱暴戾之性,積心造事,無非病國害物,而一生經營,都是殖貨怙侈,不容於淸議久矣。

    前正郞南以恭言其不合淸路,汝諄因此蓄憾,思所以擠陷之策,而不得執言之端,敎唆其一家人正言洪湜,搆虛捏無以爲:『前輔德金藎國與以恭結爲心腹,爲柳成龍、尹國馨復起之地。

    』上以欺罔君父,下以誣諂士類,豈料聖明之朝,有此不測之事乎?前年弘文錄時,藎國方在玉堂,獻納具義剛、正言洪湜等俱不得參,因此懷憤。

    且義剛因其妾家詞訟,嗾一言官,請鞫於王府,其麤鄙無恥之狀,大爲淸議所棄。

    至被以恭面斥,義剛之思所以修谻於以恭者,寧有紀極?汝諄幸其嫌怨之已成,嗾義剛、湜等,先陷二人,以報私讐,羅織陷人之狀,籲亦慘矣。

    臣欲以此論列,而持平文弘道終始不從,無非臣不能取信之緻,請命遞斥。

    」上答以勿辭。

    承業遂劾汝諄、弘道,上答曰:「臺諫,論議不一,則兩家皆辭避,處置歸一然後,論啓例也,何如是爲之乎?」承業遂以此引避而退。

    司諫宋馹啓曰:「頃者,南以恭素有貪暴之誚,不合於淸路,屢加詆斥。

    因此,兩家大開釁隙,行言翩翩,輾轉日甚,識者之憂久矣。

    藎國、以恭等,俱以年少之人,砥礪名行,欲以區區口舌,激濁揚淸,而至於柳成龍之主和誤國,則首倡排之,恢張國是者,屢著於章箚。

    況藎國終始與弘道論劾成龍,少無崖異,則其心迹,亦可見矣。

    豈以妻家之故,變其初心哉?論人之道,必事迹顯著,衆議共棄然後,論罪者無嫌,服罪者無辭,而正言洪湜是汝諄一家之人,獻納具義剛乃與藎國不協之人,不避形迹,遽以不近之言,成罪而排擊之,稍有公心者,孰不爲之痛惋?請具義剛、洪湜竝命遞差。

    」上從之。

    持平文弘道啓曰:「持平樸承業乃金藎國所汲引,司諫宋馹亦與藎國連姻,其所以欲爲之扶護者,未必不爲私也。

    且承業以汝諄誠爲可劾,則不可一日苟同,而與汝諄相容,幾涉一朔之久,至於處置義剛等,略無所異,今始欲擠汝諄,是必爲藎國私黨所指嗾,以啓閙擾之端,故拒而不從矣。

    臣重被承業之斥,而至於請遞,尙可靦然仍冒乎?請命罷斥。

    」上答以勿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