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

關燈
司諫宋馹以弘道斥之以連姻藎國,亦引避而退。

    應敎樸而章、副校理樸彛叙、李德泂、修撰柳希奮上箚,論汝諄猜險貪暴之狀,仍處置兩司曰:「樸承業引避,而不竢公議,徑自論人,所論雖正,處事顚倒,不無後弊。

    文弘道旣被論劾,冒出引避,苟且莫甚。

    宋馹旣知義剛等構陷士類之狀,直欲論列,固其職也。

    豈以兄弟家姻婭之故,而有所回避哉?請承業、弘道遞差,馹出仕。

    」上從之。

    按,東西分黨,各自標榜,已足可羞,而其後一番人,別立黨號爲北人,而目東人爲南人,自義剛、湜論劾藎國、以恭之後,目藎國、以恭,爲小北,義剛、湜爲汝諄之黨,而目之以大北,以誣詆醜說,互相攻斥,有如賈竪、女子爭言。

    若欲究其情狀,言亦汚口,其流之弊,終至於滅公而濟私;忘君而誤國,可勝痛哉? ○上命還給柳成龍職牒,三司交章論之,四閱月,上乃從之。

     秋七月 7月1日 ○朔戊申,前都元帥權慄卒。

    慄當壬辰之變,挺身赴難,戰常陷堅。

    其梨峙之勝、幸州之捷,雖古名將,何以加諸?國家中興之業,實賴於此,可謂偉矣。

     ○以尹鬥壽爲領議政。

    憲府以爲:「鬥壽性本兇猾,包藏禍心,嗜利無恥,惟事貪黷。

    」諫院亦以此論之,竝請遞差,上答曰:「近來,臺諫黨同伐異,以排擊擯斥爲事,未知孰主張是。

    時習如此,其何爲國?」臺諫論之不已,上終不聽,鬥壽遂謝病免。

    鬥壽被上眷遇,再入相府,新進浮薄之輩深嫉之,橫以詆辱,必欲斥逐而後已,痛矣。

     八月 8月1日 ○朔丁醜,以李憲國爲右議政。

     ○倭人遣使求和,不許。

     ○復以趙存世爲藝文館奉敎,金善餘爲待敎。

    壬辰之亂,存世、善餘以史館隨駕,於中道棄史藁而走。

    至是,復入史局,上命斥之。

     九月 9月1日 ○朔丁未,竄丁主事接伴使白惟鹹。

    先是,主事丁應泰構誣我國,以《海東記略》爲證,記中有倭人年號及我國稱祖稱宗等語故也。

    朝廷以爲,此必奸人陰以此書,投贈應泰,而有是事,遂拿問惟鹹及譯官等,先鞫譯官尹禛,禛斃於杖下。

    上欲拷問惟鹹,議于諸大臣,諸大臣以爲:「應泰賦性陰險,其情迹所在,雖譯官,或有不知之理,爲接伴者,何得以知之?惟鹹雖無狀,附奸背國,恐非情也。

    如使一夫,非其罪而就死,則誠非欽恤之本意。

    」乃命禁府,照律而竄之。

     ○以李恒福爲左議政。

     ○以趙挺爲大司成。

    按《實錄》雲:「挺佳士也。

    玉佩瓊琚,誠可寶也。

    」斯言謬矣。

    挺少無表著之稱,在昏朝,附會爾瞻,得至台鼎,其爲人可知矣。

    修史者,爲其黨於己,而虛譽至此,可謂無忌憚矣。

     ○以李爾瞻爲文學。

    按《實錄》雲:「爾瞻,正人也。

    善文藝,爲人端莊明斷,玉色金聲,獨立朝端,危言讜論,首及柳台,未死權奸,膽已落矣。

    」又曰:「事親孝、事君忠,乃當今第一人也。

    」噫!是何言也?爾瞻以回邪憸毒之資,早入臺閣,惟以搏擊戕害爲能事,及至昏朝,以危疑之說,驚惑人主,屢起大獄,永昌之不得其死,實由於此賊,而鍜鍊羅織,誣及於母後,幽閉窘辱,幾至不測,豈可以忠孝二字,加之於此賊乎?且身竊文柄,實專修史之事,而述其譽己之辭,如是狼藉,可謂小人而無忌憚者矣。

     ○以李元翼爲領議政。

     冬十月 10月1日 ○朔丁醜,諫院以兵曹佐郞鄭榮國門地卑賤劾之。

    其後,榮國拜工曹佐郞,遂上疏,托以自明,盛言朝廷傾軋之弊。

    其略曰: 凡人之冤痛,止於其身,則猶可含忍,以待暴白,而如或誣及祖先,忝厥所生,則是生爲不孝之人,死安得見先人於地下乎?臣幸忝科第,已踰涯分,騎省顯地,實荷謬恩。

    謂臣望輕,則果是實狀,至於門微之說,臣不知其何自而起也。

    大槪人言之發,實有其由,臣何敢誣忍不言?近日朝著之論,臣不得與聞緖餘,而一自洪汝諄被劾之後,金藎國、南以恭等,私結若幹人,作爲心腹,以汝諄爲一陷阱,倡起攻洪救洪之論,區別附己異己之人,或有一言詬及汝諄,謂之攻洪,引之猶恐不及;或雲論至削職,近於已甚,則謂之救洪,斥之不遺餘力。

    前正郞權縉嘗言以恭植黨專擅,深治汝諄之狀,則金、南聞之切齒,謀欲陷縉,而不得其說,乃以呈病爲躁進之計,遽加論罷。

    臣與縉亦同僚席,竊歎曰:「今之在騎曹呈病者何限,未嘗以此被論。

    」斯言一播,阿附金、南之徒以爲:「渠是何人,敢爲此論?」爭相騰說,用作獻諂之一贄,終以不似之說,上瞞天聽,駁臣後已,以爲洩憤示威之地,諺曰:「鯨戰鰕亡。

    」正爲臣道也。

    非但此也,當初樸彛叙在玉堂,箚論汝諄也,李有中、任守正以其所論爲過重,則彛叙迫脅黜去,竟以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