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土冒之,亦頗有種藝麻、麥而已。
河之北有大山曰喀喇敖拉,漢言黑山也。
自一舍外望之,黯然若有茂林者,迫而視之,皆蒼石也,蓋嘗有陰霭之氣覆其上焉。
自黑山之陽西南行九驿,複臨一河,深廣皆音魯爾之比,其魚之大若水之捕法亦如之。
其水始西流,深急不可涉,北語雲托赍,漢言免兒也。
遵河而西行一驿,有契丹所築故城,可方三裡,背山面水,自是水北流矣。
由故城西北行三驿,過伯勒赫圖,乃弓匠積養之地。
又經一驿過大澤泊,周廣約六七十裡,水極澄澈,北語謂烏蘇徹爾諾爾。
自泊之南而西,分道入和林。
城相去約百餘裡,泊之正西有小故城,亦契丹所築也。
由城四望,地甚平曠,可百裡外皆有山,山之陰多松林,瀕水則青楊、叢柳而已,中即和林川也。
居人多事耕稼,悉引水灌之,間亦有蔬圃,時孟秋下旬,糜、麥皆槁,問之田者雲:“已三霜矣。
由川之西北行一驿,過馬頭山,居者雲:“上有大馬首,故名之。
”自馬頭山之陰,轉而複西南行,過呼蘭齋勤,乃奉部曲民匠種藝之所,有水曰塔密爾河注之。
東北又經一驿,過石堠。
石堠在驿道旁,高五尺許,下周四十餘步,方而隅,巍然特立于平地,形甚奇峻,遙望之若大堠然,由是名焉。
自堠之西南行三驿,過一河曰唐古,以其源出于西夏故也,其水亦東北流。
水之西有峻嶺,嶺之石皆鐵如也,嶺陰多松林,其陽帳殿在焉,乃避夏之所也。
迨中秋後始啟行,東由驿道過石堠子,至呼蘭齋勒(山名,以其形似紅耳也)東北迤逦入陀山,自是且行且止,行不過一舍,止不過信宿,所過無名山大川,不可殚述。
至重九日,王師麾下會于大牙帳,灑白馬潼,修時祀也。
其什器皆用禾桦,不以金銀為飾,尚質也。
十月中旬,方至一山崦間避冬,林木甚盛,水皆堅凝,人競積薪儲水,以為禦寒之計。
其服非毳革則不可,食則以膻肉為常,粒米為珍。
比歲除日,辄遷帳易地,以為賀正之所,日大晏所部于帳前,自王以下皆衣純白裘,三日後方詣大牙帳緻賀,禮也。
正月晦,複西南行。
二月中旬,至呼蘭齋勒,東行及馬頭山而止,趁春水飛放故也。
四月九日,率麾下複會于大牙帳,灑白馬潼,什器亦如之。
每歲惟重九、四月九凡緻祭者再,其餘節則否。
自是日始回,複由驿道西南,往避夏所也,大率遇夏則就高寒之地,至冬則趨陽暖、薪水易得之處以避之,過此以往,則今日行而明日留,逐水草,便畜牧而已。
此風土之所宜,習俗之大略也。
仆自始至迨歸,遊于王庭者凡十閱月,每遇燕見,必以禮接之,至于供帳、衾褥、衣服,食飲、藥餌,無一不緻其曲,則眷顧之誠可知矣。
自度衰朽不才,其何以得此哉?原王之意,出于好善忘勢,為吾夫子之道而設,抑欲以緻天下之賢士也。
德輝何足以當之?後必有賢于隗者至焉,因紀行李之本末,故備志之。
戊申夏六月望日,太原張德輝謹志。
○商司業錄到太常諸雜儀禮 《文德殿宿齋儀注差官》等。
《景靈宮行禮儀注差官》等。
《太廟行禮儀注差官》等。
《明堂大禮升降玉辂儀注》。
《明堂殿行禮儀注》。
《明堂殿星圖》。
《明堂大禮畢紫宸殿稱賀儀注》。
《明堂大禮畢登門肆赦儀注》。
《明堂草陪事并禮馔差官》等。
《明堂降禦劄鎖院并奏告事》。
《明堂大禮修築路道圖》。
《明堂大禮笏記》。
《明堂大禮排日祭祀》。
《明堂降禦劄修路教車按辂等年代月日》。
《明堂大禮逐次趱那更點》。
《明堂大禮差五使等官年代例》。
《明堂大禮總差官》。
《頭冠法服樣》。
《玉辂圖》。
《玉辂件段尺寸》(及太平車尺寸等)。
《逍遙平辇圖》并尺寸等。
《太常樂圖》。
《祭器圖》。
《黃麾大仗圖》。
《明堂大禮文武官合著服色》等。
《禦龍直執從物圖》。
《明堂大禮鼓吹雞唱驚場圖》。
河之北有大山曰喀喇敖拉,漢言黑山也。
自一舍外望之,黯然若有茂林者,迫而視之,皆蒼石也,蓋嘗有陰霭之氣覆其上焉。
自黑山之陽西南行九驿,複臨一河,深廣皆音魯爾之比,其魚之大若水之捕法亦如之。
其水始西流,深急不可涉,北語雲托赍,漢言免兒也。
遵河而西行一驿,有契丹所築故城,可方三裡,背山面水,自是水北流矣。
由故城西北行三驿,過伯勒赫圖,乃弓匠積養之地。
又經一驿過大澤泊,周廣約六七十裡,水極澄澈,北語謂烏蘇徹爾諾爾。
自泊之南而西,分道入和林。
城相去約百餘裡,泊之正西有小故城,亦契丹所築也。
由城四望,地甚平曠,可百裡外皆有山,山之陰多松林,瀕水則青楊、叢柳而已,中即和林川也。
居人多事耕稼,悉引水灌之,間亦有蔬圃,時孟秋下旬,糜、麥皆槁,問之田者雲:“已三霜矣。
由川之西北行一驿,過馬頭山,居者雲:“上有大馬首,故名之。
”自馬頭山之陰,轉而複西南行,過呼蘭齋勤,乃奉部曲民匠種藝之所,有水曰塔密爾河注之。
東北又經一驿,過石堠。
石堠在驿道旁,高五尺許,下周四十餘步,方而隅,巍然特立于平地,形甚奇峻,遙望之若大堠然,由是名焉。
自堠之西南行三驿,過一河曰唐古,以其源出于西夏故也,其水亦東北流。
水之西有峻嶺,嶺之石皆鐵如也,嶺陰多松林,其陽帳殿在焉,乃避夏之所也。
迨中秋後始啟行,東由驿道過石堠子,至呼蘭齋勒(山名,以其形似紅耳也)東北迤逦入陀山,自是且行且止,行不過一舍,止不過信宿,所過無名山大川,不可殚述。
至重九日,王師麾下會于大牙帳,灑白馬潼,修時祀也。
其什器皆用禾桦,不以金銀為飾,尚質也。
十月中旬,方至一山崦間避冬,林木甚盛,水皆堅凝,人競積薪儲水,以為禦寒之計。
其服非毳革則不可,食則以膻肉為常,粒米為珍。
比歲除日,辄遷帳易地,以為賀正之所,日大晏所部于帳前,自王以下皆衣純白裘,三日後方詣大牙帳緻賀,禮也。
正月晦,複西南行。
二月中旬,至呼蘭齋勒,東行及馬頭山而止,趁春水飛放故也。
四月九日,率麾下複會于大牙帳,灑白馬潼,什器亦如之。
每歲惟重九、四月九凡緻祭者再,其餘節則否。
自是日始回,複由驿道西南,往避夏所也,大率遇夏則就高寒之地,至冬則趨陽暖、薪水易得之處以避之,過此以往,則今日行而明日留,逐水草,便畜牧而已。
此風土之所宜,習俗之大略也。
仆自始至迨歸,遊于王庭者凡十閱月,每遇燕見,必以禮接之,至于供帳、衾褥、衣服,食飲、藥餌,無一不緻其曲,則眷顧之誠可知矣。
自度衰朽不才,其何以得此哉?原王之意,出于好善忘勢,為吾夫子之道而設,抑欲以緻天下之賢士也。
德輝何足以當之?後必有賢于隗者至焉,因紀行李之本末,故備志之。
戊申夏六月望日,太原張德輝謹志。
○商司業錄到太常諸雜儀禮 《文德殿宿齋儀注差官》等。
《景靈宮行禮儀注差官》等。
《太廟行禮儀注差官》等。
《明堂大禮升降玉辂儀注》。
《明堂殿行禮儀注》。
《明堂殿星圖》。
《明堂大禮畢紫宸殿稱賀儀注》。
《明堂大禮畢登門肆赦儀注》。
《明堂草陪事并禮馔差官》等。
《明堂降禦劄鎖院并奏告事》。
《明堂大禮修築路道圖》。
《明堂大禮笏記》。
《明堂大禮排日祭祀》。
《明堂降禦劄修路教車按辂等年代月日》。
《明堂大禮逐次趱那更點》。
《明堂大禮差五使等官年代例》。
《明堂大禮總差官》。
《頭冠法服樣》。
《玉辂圖》。
《玉辂件段尺寸》(及太平車尺寸等)。
《逍遙平辇圖》并尺寸等。
《太常樂圖》。
《祭器圖》。
《黃麾大仗圖》。
《明堂大禮文武官合著服色》等。
《禦龍直執從物圖》。
《明堂大禮鼓吹雞唱驚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