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已絕(郭周二主九年,東漢四主二十九年)。
東漢四主,遠兼郭周,郭亦不當稱周,固當為閏。
宋太祖不曰受周禅,傳至太宗,方承東漢之後。
歐陽不合作五代史,合作四代史,司馬光《通鑒》當列東漢為《世紀》,歐陽不宜作《十國世家》。
嗚呼!國家正閏固有定體,不圖今日輕易褒貶,在周則為正,在金則為閏,天下公論果如是乎?況蔡城一事,蓋大朝征伐之功。
是時宋之邊将,專權率意,自撤藩籬,快斯須之忿,昧唇齒之理,自謂愛己而惡佗,延引強兵深入,遵行覆轍(徽宗跨海助金破遼之事),媒孽後禍,取笑萬世,何複仇之有也?宋自靖康已來,稱臣侄,走玉帛、歲時朝貢,幾于百年。
豈期今日私論,遽稱尊大!果使宋廟有靈,必可其議也。
泰和間,南宋寒盟,起無名之師,侵漢唐、鄧、宿、泗。
章宗分遣應兵,其淮、漢、川、蜀之間,大為所破。
宋遣臣方信孺等卑辭告和,請叔為伯,進增歲币,獻權臣之首(韓胄、蘇師旦也。
繪其容,漆其首,函送幽都),至于阙下。
信孺制有《古調》一篇,予能草略記之:‘大朝君相仁且慈,小麥未熟休王師。
奸臣豈足贖民命,既往不咎來不迫。
’詩書于上源驿壁間,館伴使入朝題奏,上頗哀憐。
是時中原連年蝗旱,五谷不登,山東尤甚。
章廟自責之心深重,形于歌詠者頗多,每以偃兵為念,故诏百官議曰:‘朕聞海陵有言,我國家雖受四方朝貢,宋猶假息江左,亦天下兩家邪?故有親征之行。
去歲宋人兵起無名,搖蕩我邊鄙,今已敗衄,哀懇告和。
朕思海陵之言,宜如何爾?’時臣下本希上意,故進言曰:‘先于靖康間,宋祚已衰,其遊魂餘魄今雖據江左,正猶昭烈之在蜀,不能紹漢氏之遺統,大可見也。
’和議乃定。
今日校之此語,乃當時繼好息民之大略,非後世正閏之定論。
”或曰:“何以知之?”曰:“夫昭烈之于漢,雖雲中山靖王之後,其族屬疏遠,不能紀錄世數名位。
南宋高宗乃徽宗之子,欽宗之弟,歲月不易以即位,奄有江南,似與昭烈頗異。
若以《金史》專依泰和朝議,特承宋統;或從今日所論,包為《載記》,二論俱非至公。
”坐客又雲:“遼之有(原缺五百一十字) 溝橋以達于燕。
居旬日而行,北過雙塔堡新店驿,入南口,度居庸關,出關之北口,則西行經榆林驿、雷家店,及于懷來縣。
縣之東有橋,中橫木,而上下皆石,橋之西有居人聚落,而縣郭蕪沒。
西過雞鳴山之陽,有邸店曰平輿,其巅建僧舍焉。
循山之西而北,沿桑乾河以上,河有石橋,由橋而西,乃德興府道也。
北過一邸曰定防水,經石梯子至宣德州。
複西北行過沙嶺子口,及宣平縣驿。
出得勝口,抵厄河嶺下,有驿曰孛落,自是以北諸驿,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每驿各以主者之名名之。
由嶺而上,則東北行,始見毳幕氈車,逐水草畜牧而已,非複中原之風土也。
尋過撫州,惟荒城在焉。
北入昌州,居民僅百家,中有廨舍,乃國王所建也,亦有倉廪,為州之鹽司。
州之東有鹽池,周廣可百裡,土人謂之狗泊,以其形似故也。
州之北行百餘裡,有故壘隐然,連亘山谷;壘南有小廢城,問之居者雲:“此前朝所築堡障也。
”城有戍者之所居。
自堡障行四驿,始入沙陀。
際陀所及,無塊石寸壤,遠而望之,若岡陵邱阜然,既至則皆積沙也,所宜之木,榆、柳而已,又皆樗散而叢生,其水盡鹽鹵也。
凡經六驿而出陀,複西北行一驿,過魚兒泊。
泊有二焉,周廣百餘裡,中有陸道,達于南北岸。
泊之東涯,有公主離宮,宮之外垣高丈餘,方廣二裡許,中建寝殿,夾以二室,背以龜軒,旁列兩庑,前峙眺樓,登之頗快目力。
宮之東有民匠雜居,稍成聚落,中有一樓,榜曰迎晖。
自泊之西北行四驿,有長城頹址,望之綿延不盡,亦前朝所築之外堡也。
自外堡行一十五驿,抵一河,深廣約什滹沱之三,北語雲音魯爾,漢言驢駒河也。
夾岸多叢柳,其水東注甚湍猛,居人雲:“中有魚,長可三四尺,春夏及秋捕之,皆不能得,至冬可鑿冰而捕也。
”瀕河之民漢雜以蕃,稍有居室,皆以
東漢四主,遠兼郭周,郭亦不當稱周,固當為閏。
宋太祖不曰受周禅,傳至太宗,方承東漢之後。
歐陽不合作五代史,合作四代史,司馬光《通鑒》當列東漢為《世紀》,歐陽不宜作《十國世家》。
嗚呼!國家正閏固有定體,不圖今日輕易褒貶,在周則為正,在金則為閏,天下公論果如是乎?況蔡城一事,蓋大朝征伐之功。
是時宋之邊将,專權率意,自撤藩籬,快斯須之忿,昧唇齒之理,自謂愛己而惡佗,延引強兵深入,遵行覆轍(徽宗跨海助金破遼之事),媒孽後禍,取笑萬世,何複仇之有也?宋自靖康已來,稱臣侄,走玉帛、歲時朝貢,幾于百年。
豈期今日私論,遽稱尊大!果使宋廟有靈,必可其議也。
泰和間,南宋寒盟,起無名之師,侵漢唐、鄧、宿、泗。
章宗分遣應兵,其淮、漢、川、蜀之間,大為所破。
宋遣臣方信孺等卑辭告和,請叔為伯,進增歲币,獻權臣之首(韓胄、蘇師旦也。
繪其容,漆其首,函送幽都),至于阙下。
信孺制有《古調》一篇,予能草略記之:‘大朝君相仁且慈,小麥未熟休王師。
奸臣豈足贖民命,既往不咎來不迫。
’詩書于上源驿壁間,館伴使入朝題奏,上頗哀憐。
是時中原連年蝗旱,五谷不登,山東尤甚。
章廟自責之心深重,形于歌詠者頗多,每以偃兵為念,故诏百官議曰:‘朕聞海陵有言,我國家雖受四方朝貢,宋猶假息江左,亦天下兩家邪?故有親征之行。
去歲宋人兵起無名,搖蕩我邊鄙,今已敗衄,哀懇告和。
朕思海陵之言,宜如何爾?’時臣下本希上意,故進言曰:‘先于靖康間,宋祚已衰,其遊魂餘魄今雖據江左,正猶昭烈之在蜀,不能紹漢氏之遺統,大可見也。
’和議乃定。
今日校之此語,乃當時繼好息民之大略,非後世正閏之定論。
”或曰:“何以知之?”曰:“夫昭烈之于漢,雖雲中山靖王之後,其族屬疏遠,不能紀錄世數名位。
南宋高宗乃徽宗之子,欽宗之弟,歲月不易以即位,奄有江南,似與昭烈頗異。
若以《金史》專依泰和朝議,特承宋統;或從今日所論,包為《載記》,二論俱非至公。
”坐客又雲:“遼之有(原缺五百一十字) 溝橋以達于燕。
居旬日而行,北過雙塔堡新店驿,入南口,度居庸關,出關之北口,則西行經榆林驿、雷家店,及于懷來縣。
縣之東有橋,中橫木,而上下皆石,橋之西有居人聚落,而縣郭蕪沒。
西過雞鳴山之陽,有邸店曰平輿,其巅建僧舍焉。
循山之西而北,沿桑乾河以上,河有石橋,由橋而西,乃德興府道也。
北過一邸曰定防水,經石梯子至宣德州。
複西北行過沙嶺子口,及宣平縣驿。
出得勝口,抵厄河嶺下,有驿曰孛落,自是以北諸驿,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每驿各以主者之名名之。
由嶺而上,則東北行,始見毳幕氈車,逐水草畜牧而已,非複中原之風土也。
尋過撫州,惟荒城在焉。
北入昌州,居民僅百家,中有廨舍,乃國王所建也,亦有倉廪,為州之鹽司。
州之東有鹽池,周廣可百裡,土人謂之狗泊,以其形似故也。
州之北行百餘裡,有故壘隐然,連亘山谷;壘南有小廢城,問之居者雲:“此前朝所築堡障也。
”城有戍者之所居。
自堡障行四驿,始入沙陀。
際陀所及,無塊石寸壤,遠而望之,若岡陵邱阜然,既至則皆積沙也,所宜之木,榆、柳而已,又皆樗散而叢生,其水盡鹽鹵也。
凡經六驿而出陀,複西北行一驿,過魚兒泊。
泊有二焉,周廣百餘裡,中有陸道,達于南北岸。
泊之東涯,有公主離宮,宮之外垣高丈餘,方廣二裡許,中建寝殿,夾以二室,背以龜軒,旁列兩庑,前峙眺樓,登之頗快目力。
宮之東有民匠雜居,稍成聚落,中有一樓,榜曰迎晖。
自泊之西北行四驿,有長城頹址,望之綿延不盡,亦前朝所築之外堡也。
自外堡行一十五驿,抵一河,深廣約什滹沱之三,北語雲音魯爾,漢言驢駒河也。
夾岸多叢柳,其水東注甚湍猛,居人雲:“中有魚,長可三四尺,春夏及秋捕之,皆不能得,至冬可鑿冰而捕也。
”瀕河之民漢雜以蕃,稍有居室,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