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言為堯、舜,而吾生人堯、舜人矣。
’退而思曰:‘湯誠仁,其功遲;桀誠不仁,朝吾從而暮及于天下可也。
’于是就桀。
至于卒不可,乃相湯伐桀,俾湯為堯、舜,而人為、堯舜之人。
吾所以見伊尹急生人之大。
” 《唐會要》,貞觀十四年,陝州刺史房仁裕奏:“臣所管界内,正月九日,河變清者首尾三百餘裡。
”京房雲:“河水清,天下平。
”宋少慶雲:“所清處天地之氣,上下澄澈,故清亦如霜降水潦收而清也。
”宏道又說:“文與可《送東坡通判杭州詩》雲:‘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
’坡初以為常,及遭事,乃知與可為知幾。
” 《相如傳》雲:“倒景者,謂人在天上,下視日月,故曰倒景。
” 課稅所立于合罕皇帝即位之元年。
諺雲:“平生避車,不遠一舍。
” 李受益說:“宋人文廟位次,立子思于孟子上。
” 德州城壁塹高深,城門内起直城前障,掩蔽内外,左右慢道其尾相屬。
俗傳雲:“皆顔魯公制也。
” 宋校正《禮部韻說》:“廿字本音入,今人作二十字用;卅字本音字,今人亦作三十字用。
” 近杭州遺火,燒五萬餘家,延及禦史台少府監燼焉,至秘書監,救得免。
有人作賦一聯雲:“公道不行,台遂焚于禦史;斯文未喪,省僅存于秘書。
” 觀顔魯公《忠義堂》等帖,偶悟公書勁而潤,蓋筆善轉而韻勝故也。
何參政繼先說:“大名宣撫司參議烏古論真區處事機,甚有次斷。
時奉朝旨,死囚呈省待報,其餘邊關雜犯,皆從便處決。
時圍李壇于濟南,人心中外不安,烏議一切重刑,欲皆戮之。
使由子明已下,皆以違制不從。
烏與左丞闊子清謀曰:‘壇賊未下,魏為西鄰,不便宜從事,無以震衆庶。
’竟戮之市。
人稱臨事知權變”雲。
真,字正卿,小字四和,前朝近侍局大使。
晦翁《明道論性說》: 生之謂性,止生之謂也。
天之付與萬物者謂之命,物之禀受于天者謂之性,然天命流行,必二氣五行,交感凝聚,然後能生物也。
性命形而上者也,氣則形而下者也。
形而上者,一理混然,無有不善;形而下者,則紛纭雜糅,善惡有所分矣。
故人物既生,則即此所禀以生之氣,而天命之性存焉。
此程子所以發明告子生之說,而以性即氣、氣即性者言之也。
皆水也,止各自出。
此又以水之清濁譬之。
水之清者,性之善也。
流至海而不污者,氣禀清明,自幼而善,聖人性之而全其天者也;流未遠而已濁者,氣禀偏駁之甚,自幼而惡者也;流既遠而方濁者,長而見異物而遷焉,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濁有多少,氣之昏明純駁有淺深,不可以濁者不為水,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
然則人雖為氣所昏,流于不善,而性未嘗不在其中,故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惟能學以勝氣,則知此性渾然,初未嘗壞,所謂元初水也。
東坡雲:“昔之為性論者,孟子以為善,而荀子以為惡,楊子以為善惡混,而韓愈氏又取夫三子之說而折之以孔子之論,離性以為三品,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
言孔子之所謂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者,是論其材也。
而至于言性,則未嘗斷其善惡,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而已。
” 晦庵《象刑說》:“周穆王五刑皆贖,複舜之舊。
不察舜之贖,初不上及五刑,而穆王之法,亦必疑而後贖。
穆王之事,以予料之,殆必由其巡遊無度,财匮民勞,至其末年,無可為計,乃特為此一切權宜之術以自豐,而又托以輕刑之說,以違道以幹譽耳。
” 觀蜀工孫知微《人樣渡海觀音像》,足前有謂小百花者,蓋作一大青荷叫,上布散諸天花,故雲。
又觀馬雲卿臨吳道子《轉山北鬥圖》,凡七人,中有披甲者。
又觀周宣王《宣榭敦》,考其款文,至至元戊寅二千年矣。
顔魯公書《出師表》,後題:“乾元元年戊戌歲,蒲州刺史顔真卿奉敕書。
”予以謂雖顔氏童仆,尚不至此,恐是世俗好事者為之。
盧摯說:“嘗聞諸先輩,漢去三代最近,高祖,有為之主,不能革去秦弊,複井田封建之制,此最事之可責。
因與論作文當于易中求難,難中求易,相鑒之作,當以蕭何為首。
”一日左丞姚公謂餘:“不若自臯、夔始而下,自無首尾為間。
”餘詳思處變之極,反經而不失其正者,莫伊、周為大,故自阿衡為首。
宋賓客雲:“河水清,河yin精。
本濁而反清,不惟異常,亦水氣之極盛也。
” 李受益雲:“祖宗次序,自曾祖已上為五代祖,增而上之也。
” 鹿庵雲:“令之聲韻,始自沈約。
及觀令禮部韻,
’退而思曰:‘湯誠仁,其功遲;桀誠不仁,朝吾從而暮及于天下可也。
’于是就桀。
至于卒不可,乃相湯伐桀,俾湯為堯、舜,而人為、堯舜之人。
吾所以見伊尹急生人之大。
” 《唐會要》,貞觀十四年,陝州刺史房仁裕奏:“臣所管界内,正月九日,河變清者首尾三百餘裡。
”京房雲:“河水清,天下平。
”宋少慶雲:“所清處天地之氣,上下澄澈,故清亦如霜降水潦收而清也。
”宏道又說:“文與可《送東坡通判杭州詩》雲:‘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
’坡初以為常,及遭事,乃知與可為知幾。
” 《相如傳》雲:“倒景者,謂人在天上,下視日月,故曰倒景。
” 課稅所立于合罕皇帝即位之元年。
諺雲:“平生避車,不遠一舍。
” 李受益說:“宋人文廟位次,立子思于孟子上。
” 德州城壁塹高深,城門内起直城前障,掩蔽内外,左右慢道其尾相屬。
俗傳雲:“皆顔魯公制也。
” 宋校正《禮部韻說》:“廿字本音入,今人作二十字用;卅字本音字,今人亦作三十字用。
” 近杭州遺火,燒五萬餘家,延及禦史台少府監燼焉,至秘書監,救得免。
有人作賦一聯雲:“公道不行,台遂焚于禦史;斯文未喪,省僅存于秘書。
” 觀顔魯公《忠義堂》等帖,偶悟公書勁而潤,蓋筆善轉而韻勝故也。
何參政繼先說:“大名宣撫司參議烏古論真區處事機,甚有次斷。
時奉朝旨,死囚呈省待報,其餘邊關雜犯,皆從便處決。
時圍李壇于濟南,人心中外不安,烏議一切重刑,欲皆戮之。
使由子明已下,皆以違制不從。
烏與左丞闊子清謀曰:‘壇賊未下,魏為西鄰,不便宜從事,無以震衆庶。
’竟戮之市。
人稱臨事知權變”雲。
真,字正卿,小字四和,前朝近侍局大使。
晦翁《明道論性說》: 生之謂性,止生之謂也。
天之付與萬物者謂之命,物之禀受于天者謂之性,然天命流行,必二氣五行,交感凝聚,然後能生物也。
性命形而上者也,氣則形而下者也。
形而上者,一理混然,無有不善;形而下者,則紛纭雜糅,善惡有所分矣。
故人物既生,則即此所禀以生之氣,而天命之性存焉。
此程子所以發明告子生之說,而以性即氣、氣即性者言之也。
皆水也,止各自出。
此又以水之清濁譬之。
水之清者,性之善也。
流至海而不污者,氣禀清明,自幼而善,聖人性之而全其天者也;流未遠而已濁者,氣禀偏駁之甚,自幼而惡者也;流既遠而方濁者,長而見異物而遷焉,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濁有多少,氣之昏明純駁有淺深,不可以濁者不為水,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
然則人雖為氣所昏,流于不善,而性未嘗不在其中,故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惟能學以勝氣,則知此性渾然,初未嘗壞,所謂元初水也。
東坡雲:“昔之為性論者,孟子以為善,而荀子以為惡,楊子以為善惡混,而韓愈氏又取夫三子之說而折之以孔子之論,離性以為三品,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
言孔子之所謂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者,是論其材也。
而至于言性,則未嘗斷其善惡,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而已。
” 晦庵《象刑說》:“周穆王五刑皆贖,複舜之舊。
不察舜之贖,初不上及五刑,而穆王之法,亦必疑而後贖。
穆王之事,以予料之,殆必由其巡遊無度,财匮民勞,至其末年,無可為計,乃特為此一切權宜之術以自豐,而又托以輕刑之說,以違道以幹譽耳。
” 觀蜀工孫知微《人樣渡海觀音像》,足前有謂小百花者,蓋作一大青荷叫,上布散諸天花,故雲。
又觀馬雲卿臨吳道子《轉山北鬥圖》,凡七人,中有披甲者。
又觀周宣王《宣榭敦》,考其款文,至至元戊寅二千年矣。
顔魯公書《出師表》,後題:“乾元元年戊戌歲,蒲州刺史顔真卿奉敕書。
”予以謂雖顔氏童仆,尚不至此,恐是世俗好事者為之。
盧摯說:“嘗聞諸先輩,漢去三代最近,高祖,有為之主,不能革去秦弊,複井田封建之制,此最事之可責。
因與論作文當于易中求難,難中求易,相鑒之作,當以蕭何為首。
”一日左丞姚公謂餘:“不若自臯、夔始而下,自無首尾為間。
”餘詳思處變之極,反經而不失其正者,莫伊、周為大,故自阿衡為首。
宋賓客雲:“河水清,河yin精。
本濁而反清,不惟異常,亦水氣之極盛也。
” 李受益雲:“祖宗次序,自曾祖已上為五代祖,增而上之也。
” 鹿庵雲:“令之聲韻,始自沈約。
及觀令禮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