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外庶僚,上下同心,始終戮力,以副遺大投艱之托,共成興滞補廢之功。
然而養資考者,每務于因循;嗜閑逸者,或托于疾病。
因之積弊,習以成風,事至于斯,朕将何賴?蓋嘗深唯百姓勤勞之意,尚不能忘累聖涵養之仁。
服田力穑,而以給租庸;挽粟飛刍,而不憚征繕。
況爾等世膺高爵,身享厚恩,夫有國乃可以有家,而為臣亦猶為子,未有國不安而家可保,必須臣竭力而君以甯。
加之事屬方殷,時丁多故,舊疆待乎恢複,強敵期于削平,正當經營之秋,難行姑息之政。
朕既夙宵轸念,庶幾宏業以昭功,爾其朝夕在公,豈宜玩歲而忄曷日?夫湯刑以儆具位,周典以正百官。
茲出話言,以為明訓:掌刑者有法可奉,毋使有冤抑之情;典選者有格可循,毋妄求疏駁之節;錢谷當審知取予,毋吝于出納之間;台谏當指陳是非,毋涉于細碎之事;司農以敦本察吏,不可苟且而曠職司;牧民以扶弱抑強,不可聚斂而營私計。
至于大而分阃,小而掌兵,固當志殄寇仇,日辟土宇。
受朝廷之托,必思報國;念功臣之後,常恐辱先。
又豈可平居或冒于糗糧,臨事或生于畏懼?視郡縣之官,妄分于彼此;役部伍之卒,不計于公私。
凡有我官,所當共戒,其敬遵于邦憲,務恪慎于宮箴,享富貴于當年,垂功名于後世。
且賞罰期于信必,而功罪貴乎正明,茲誠前代之良規,亦我祖宗之已事,今當仰法,要在決行。
于戲!任賢使能,周室果聞于興複;綜名核實,漢家遂至于肅清。
公勤者賞不敢私,弛慢者刑茲無赦。
各勤爾職,明聽朕言。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因賜《國用安鐵券文》,皇帝若曰:“咨爾内族英烈戡難保節忠臣、儀同三司、都元帥、兼平章政事兖王完顔用安:大邦維屏,古有格言:‘王府藏勳,賞存舊典。
’卿台階孕秀,海嶽儲靈,天賦忠貞,性資明敏。
初為兒戲,營壘已成。
長學神機,風雲暗曉。
方将提挈義旗,勤勞王家,服金革以不辭,冒矢石而有勇;頃遭逢于多壘,偶陷沒于他邦,而能臨事見機,去僞從正,變疾風雨,謀先鬼神,一舉而患難殄殲,不時而州縣皆複。
聽聞如此,歎矚久之。
朕方總攬英雄,興建功業,體天地含宏之德,厚君臣始終之恩,胙爾以諸王之封,寵爾以上公之位,氏族已書于玉牒,勳業複紀于太常,同三司之威儀,建大将之旗鼓。
蓋欲宥及于十世,何嫌恩積于一門?泰山黃河,永及爾裔。
皇天後土,實聞斯言,肆申白馬之盟,庸示丹書之約。
嗚呼!謂予不信,鑒時人日之辭;弗與同心,如文公白水之誓。
尚奉非常之渥,以保無疆之休。
”此是左丞李實之子介然所作,時為翰林修撰。
鹿庵雲:“世傳米南宮者,言禮部也,自唐以來見稱。
或雲指太常也,米芾嘗為太常官。
” 宋高宗善書學,擇諸王,命史彌遠教之,視可者以繼統。
孝宗,其一也。
高宗因出秘府《蘭亭》,使之各書五百本,以試其能。
孝宗不旬日,臨七百本以進。
司馬公注《古文孝經》,首章作“仲尼閑居,曾子侍坐”。
廣揚名篇于故治可移于官後,有閨門之内具禮矣乎嚴父嚴兄之辭。
《續夷堅志》載:“廣府某官苦蛇毒,取雄黃貯紗囊中,挂四壁間。
既而承塵上日流黑汁,視之,有巨蛇一,衆蛇十數,皆腐潰而死。
自是府舍清安,絕無毒物蟠蟄。
” 鹿庵雲:“青詞主意,不過謝罪、禳災,保佑平安而已。
《宋史王安石傳》論安石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雖少正卯言僞而辯,行僻而堅,王莽以《六經》文奸言,不是過也。
” 東坡論浩然之氣:“在身為氣,見于行事為節,合而言之為道,故剛而不餒。
” 歐陽公雲:“韓愈不獲用于世,修用于世而不盡。
” 青陽夢炎說:“《春秋》書春王正月,本無深意。
周雖建子,其紀年實用夏正,觀《豳國風》為可見矣。
隻為《左氏》書周正月,故後人說謂以夏時冠周月。
”又謂:“《谷梁》雖迂遠,義理最明;《左氏》尚文辭,卻差了義理。
” 許魯齋說:“班固作《古今人表》分九等,恐昔人心術行事不易知也。
如孔子稱四科,言語:宰我、子貢,至哀公問社,食稻衣錦曰安,皆為失對。
稱‘管仲之器小哉’,而曰‘如其仁,如其仁’,伊尹謂‘不以堯、舜之道事君治民,是賊君民也’,而佐湯伐桀,其前後不同如此。
”又雲:“間獲玉山賊首害陳宣慰者,斬揚州市。
”予即曰:“若陳為善之心,不宜罹此。
今若是,命也。
如果得其賊,天理為不泯矣。
”魯齋為首肯。
柳文五《就桀贊序》雲:“伊尹,聖人也。
不夏、商乎心,心乎生民而已。
曰:‘孰能由吾言,由吾
然而養資考者,每務于因循;嗜閑逸者,或托于疾病。
因之積弊,習以成風,事至于斯,朕将何賴?蓋嘗深唯百姓勤勞之意,尚不能忘累聖涵養之仁。
服田力穑,而以給租庸;挽粟飛刍,而不憚征繕。
況爾等世膺高爵,身享厚恩,夫有國乃可以有家,而為臣亦猶為子,未有國不安而家可保,必須臣竭力而君以甯。
加之事屬方殷,時丁多故,舊疆待乎恢複,強敵期于削平,正當經營之秋,難行姑息之政。
朕既夙宵轸念,庶幾宏業以昭功,爾其朝夕在公,豈宜玩歲而忄曷日?夫湯刑以儆具位,周典以正百官。
茲出話言,以為明訓:掌刑者有法可奉,毋使有冤抑之情;典選者有格可循,毋妄求疏駁之節;錢谷當審知取予,毋吝于出納之間;台谏當指陳是非,毋涉于細碎之事;司農以敦本察吏,不可苟且而曠職司;牧民以扶弱抑強,不可聚斂而營私計。
至于大而分阃,小而掌兵,固當志殄寇仇,日辟土宇。
受朝廷之托,必思報國;念功臣之後,常恐辱先。
又豈可平居或冒于糗糧,臨事或生于畏懼?視郡縣之官,妄分于彼此;役部伍之卒,不計于公私。
凡有我官,所當共戒,其敬遵于邦憲,務恪慎于宮箴,享富貴于當年,垂功名于後世。
且賞罰期于信必,而功罪貴乎正明,茲誠前代之良規,亦我祖宗之已事,今當仰法,要在決行。
于戲!任賢使能,周室果聞于興複;綜名核實,漢家遂至于肅清。
公勤者賞不敢私,弛慢者刑茲無赦。
各勤爾職,明聽朕言。
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因賜《國用安鐵券文》,皇帝若曰:“咨爾内族英烈戡難保節忠臣、儀同三司、都元帥、兼平章政事兖王完顔用安:大邦維屏,古有格言:‘王府藏勳,賞存舊典。
’卿台階孕秀,海嶽儲靈,天賦忠貞,性資明敏。
初為兒戲,營壘已成。
長學神機,風雲暗曉。
方将提挈義旗,勤勞王家,服金革以不辭,冒矢石而有勇;頃遭逢于多壘,偶陷沒于他邦,而能臨事見機,去僞從正,變疾風雨,謀先鬼神,一舉而患難殄殲,不時而州縣皆複。
聽聞如此,歎矚久之。
朕方總攬英雄,興建功業,體天地含宏之德,厚君臣始終之恩,胙爾以諸王之封,寵爾以上公之位,氏族已書于玉牒,勳業複紀于太常,同三司之威儀,建大将之旗鼓。
蓋欲宥及于十世,何嫌恩積于一門?泰山黃河,永及爾裔。
皇天後土,實聞斯言,肆申白馬之盟,庸示丹書之約。
嗚呼!謂予不信,鑒時人日之辭;弗與同心,如文公白水之誓。
尚奉非常之渥,以保無疆之休。
”此是左丞李實之子介然所作,時為翰林修撰。
鹿庵雲:“世傳米南宮者,言禮部也,自唐以來見稱。
或雲指太常也,米芾嘗為太常官。
” 宋高宗善書學,擇諸王,命史彌遠教之,視可者以繼統。
孝宗,其一也。
高宗因出秘府《蘭亭》,使之各書五百本,以試其能。
孝宗不旬日,臨七百本以進。
司馬公注《古文孝經》,首章作“仲尼閑居,曾子侍坐”。
廣揚名篇于故治可移于官後,有閨門之内具禮矣乎嚴父嚴兄之辭。
《續夷堅志》載:“廣府某官苦蛇毒,取雄黃貯紗囊中,挂四壁間。
既而承塵上日流黑汁,視之,有巨蛇一,衆蛇十數,皆腐潰而死。
自是府舍清安,絕無毒物蟠蟄。
” 鹿庵雲:“青詞主意,不過謝罪、禳災,保佑平安而已。
《宋史王安石傳》論安石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雖少正卯言僞而辯,行僻而堅,王莽以《六經》文奸言,不是過也。
” 東坡論浩然之氣:“在身為氣,見于行事為節,合而言之為道,故剛而不餒。
” 歐陽公雲:“韓愈不獲用于世,修用于世而不盡。
” 青陽夢炎說:“《春秋》書春王正月,本無深意。
周雖建子,其紀年實用夏正,觀《豳國風》為可見矣。
隻為《左氏》書周正月,故後人說謂以夏時冠周月。
”又謂:“《谷梁》雖迂遠,義理最明;《左氏》尚文辭,卻差了義理。
” 許魯齋說:“班固作《古今人表》分九等,恐昔人心術行事不易知也。
如孔子稱四科,言語:宰我、子貢,至哀公問社,食稻衣錦曰安,皆為失對。
稱‘管仲之器小哉’,而曰‘如其仁,如其仁’,伊尹謂‘不以堯、舜之道事君治民,是賊君民也’,而佐湯伐桀,其前後不同如此。
”又雲:“間獲玉山賊首害陳宣慰者,斬揚州市。
”予即曰:“若陳為善之心,不宜罹此。
今若是,命也。
如果得其賊,天理為不泯矣。
”魯齋為首肯。
柳文五《就桀贊序》雲:“伊尹,聖人也。
不夏、商乎心,心乎生民而已。
曰:‘孰能由吾言,由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