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對策 封事 內制
關燈
小
中
大
此而已。
今朝廷命使以團結,州縣奉旨而行移,計其規為布置,當有加密於臣所言者。
然某所若幹人,某所又若幹人,屬邑合狀帳申郡府,郡府合狀帳申朝廷,計其數目,當自不少。
然其分也,散而不一;其合也,多而不精。
故當其分,則鄉村無以通於鎮市,鎮市無以通於城郭,虜突如其來,彼一方者力不敵,勢不支,老弱未及揀,教閱未及施。
雖有金鼓旗幟之物,而未知坐作進退之節也;雖有城池山澤之險,而未知備禦攻守之方也。
且民之聚也,使之自持其糧,自備其飲食,則有所不能。
仰於官,則無以給也;有以給,則又不能久也。
臣故曰:無益也。
夫前所謂或千人,或數百人,此隅總一日能辦也。
今建言者不察其聚之易而用之難,增兵之有名,而拒寇之無實,乃欲視其團結之多寡,升降其官賞以為勸。
且意其一日之急,或者可驅而他之,賈誼有言: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陛下忱能委數州立一方鎮,莫若俾為帥者,就團結之中,凡二十家取其一人,以備軍籍,一郡得二十萬家,則可以得一萬精卒。
例而行之諸州,則一鎮新兵當不下二三萬。
州郡見存之租賦可以備兵食,見存之財利可以備軍需。
古人抽丁之法,或取之三家,或取之五家,今官收其米以就為養,收其財以就為用,既食其力,不當又重役其人。
惟於二十家取其一,則眾輕而易舉,州縣號召之無難,數月之內,其事必集。
為帥者教習以緻其精,鼓舞以出其銳,山川其便習也,人情其稔熟也,出入死生之相為命也,鋒鏑之交,貌相識而聲相應也,如此兵者,一鎮得二三萬人,當凜凜然不下一敵國。
今諸路列鎮,則精兵雖十餘萬可有也。
太祖皇帝南征北伐,所至如破竹,計其兵曾不滿二十萬。
使吾於諸閫之外,別得十萬精兵,則何向而不可哉!或曰:國家經常,皆用供億,州縣財賦,各有窠名,今上流之兵未解,江淮之饋如故,使移此事力,以給方鎮之兵,如諸閫何?嗚呼!擇害莫若輕,擇利莫若重,臣蓋籌之審矣。
夫京湖之路既梗,則雖欲漕運,而舟楫不能以前;江廣之備既虛,則雖有財賦,而土地不能以自保。
與其束手無措,以委輸於虜,孰若變通盡利,以庶幾虜之可逐也。
且夫江廣既全,則吾之境內其惟正之供者尚多也;陛下撫此厄運,不得不勉自節縮,曲為通融,多方以濟諸閫之急,支吾年時,寇必就盡,然後一正吾之郡縣,一復吾之經常,未晚也。
不然,殆未知其所終,惟陛下深思亟圖之! 四曰:破資格以用人。
本朝用人,專守資格,祖宗之深意,將以習天下之才,世雖有賢明忠智之人,英偉奇傑之士,亦必踐揚之多,涉歷之熟,積勞持久,而後得至於高位。
養成遠大之器,消弭僥幸之風,人才世道,胥有利賴。
然其弊也,有才者常以無資格而不得遷,不肖者常以不礙資格法而至於大用。
天下卒有變,不肖者當之,而有才者拱手熟視,夫是以常遺國家之憂。
臣嘗見數年以來,邊陲之間偶缺一帥,陛下徬徨四顧,弄印莫屬。
挨排應急,不得已,常取監司之風力者為之。
趙魏老不可以為滕薛大夫,陛下非不知其然也。
他人資格或有未及,而彼適可得之,雖其才具容有不逮,然猶意境外無事,以幸其不至於敗缺。
比其敗缺,則倉皇變易,常至於失聲色而後已。
嗚呼!此平世拘攣之弊也。
今天下事勢,潰決已甚,一有蹉跌,事關存亡。
百夫不可輕擇將,一壘不可輕畀守,況其重者乎!今自朝郎以上,凡內之卿監侍從,外之監司郡守,紫朱其綬,唱喝車蓋而出者,不知幾人!使其中果有非常之才堪任將帥,則是望實既優,資格又稱,一日舉而置之萬夫百將之上,誰曰不然?然臣意陛下之未有其人也,則夫宗社安危之機,不可輕決於庸人而有資格者之手。
世之能辦事者固多矣,三辰不軌,拔士為相;蠻夷猾夏,拔卒為將,事固各論其時也。
今何如時?尚拘拘孑孑於資格之末。
臣觀州縣之間,凡寮底小官,馳騁於繁劇之會者,蓋甚有之。
薦引之法,浸弊於私,而改官之格,率為勢要者所據,孤寒之中,獨無可任大事者乎?三歲一貢士,碌碌成事者眾,而氣概才識,望於鄉裡,曾不得一名薦書。
抱膝隆中,杖策軍門,固皆縫掖章甫之流也。
夫今日之士,他日之官也;今日之小官,他日之為公卿者也。
天下有事,凡能擔當開拓,排難解紛,惟其才耳!固有明知其人之有才,而拘於資格之所不可,則亦姑委棄之,此豪傑之士所以痛心疾首於世變之會也。
陛下如建立方鎮,收拾人才,臣願明詔有司,俾稍解繩墨,以進英豪於資格之外。
重之以其任,而輕授以官,俟其有功,則漸加其官,而無易其位。
漢唐法度疏闊,其一時人才,常倜儻不羈;本朝以道立國,以儒立政,則亦無取乎爾。
然至於今日,事變叢生,人物落落,奈何不少變之哉?至如諸州之義甲,各有土豪;諸峒之壯丁,各有隅長。
彼其人望,為一州長雄。
其間蓋有豪武特達之才,可以備總統之任,一日舉之,以為百校之長,則將帥由是其選也。
其穎異通敏者,引之於帷幄樽俎之密,又從而拔其尤者,委之以人民社稷之重,則人才不可勝用也。
至如山岩之氓,市井之靡,刑餘之流,盜賊之屬,其膽勇力絕,足以先登,其智辯機警,足以間諜,使貪使愚,使詐使勇,則群策群力,皆吾屈也。
昔之方鎮,食其土地,用其人民,拊循其士大夫,馳策其跅弛之士,故雖以區區之地,常足以與天下爭雄。
今雖未至於此,然陛下仿佛而行之,則吾規模意氣固已一變前日之弱矣。
惟陛下熟計之,幸甚! 夫古之為天下國家者,常有敵國相持之憂,然而立乎四戰之衝,雖將衄兵潰,屢起屢仆,而其國終不可動,由卓然有所立故也。
今陛下奮發神斷,赫然悔悟,所以洗舊汙,更宿弊,如雷霆風雨,交馳並至,而不可禦。
陛下亦求所以為自立矣,而未得其方也;自立之方,臣前所獻之數條是已。
雖然,臣意陛下未之能行,則有說也,何也?悔悟之意未明也。
奸人當國,指天下能言之士謂之好名嘩競。
使好名嘩競者常在朝廷,則清議之福陛下必及受用,事應不至今日。
惟浸潤膚受,為毒已深,而後陛下之人才盡逐。
陛下今既悔悟矣,然鋒車所召,率未及前日擯棄流落之人,或謂陛下猶有畏其不靖共之意。
夫今日之禍亂,靖共之報也,陛下猶有愛於貌為靖共者邪?此悔悟未明之一也。
三數年前,縉紳之能出臆論事者,既為奸人所屏,學校之士,猶叩閽祇祇不自已。
奸人疾其為害己也,託名學法,重緻意於禁上書之一條,而後陛下之言路盡塞。
陛下今既悔悟矣,然食肉之徒,未有能出一語以救陵遲之禍,惟學校不憚懇懇以為言,彼其所陳,固有未盡切實者,陛下何不擇其善者而施行歟?此悔悟未明之一也。
今有人焉,陷於酒色,湛溺而不自知,元氣日耗蝕於內,客邪日衝擊於外,四肢百骸,幾至解體。
一日倏大悔悟,自創其酒色之愆,而使為朋友僕禦者,各得以勤攻己之短,其為身謀幾晚矣,然知湛溺之為病,而猶諱其所從來,則是病根固在也。
人非不知愛身,彼諱病根而不肯決去者,說其小而忘其大也。
陛下所以救社稷重於救身,則夫病根所在,何所顧惜而不之去歟!高宗皇帝以麥飯豆粥之苦,植立東南百四十年太平之基,陛下「嗣無疆大歷服」,所以撫摩愛養,培億萬年丕天之休,加用力焉。
不幸比者中外怨叛,吾之赤子,自延寇入室,謀危國家,蓋至今日,遠近為之荷擔,宗社幾於綴旒。
天下之人,追咎其失,以為聚斂之過,而聚斂之事,通國憤然怒罵,以為倡於陛下左右之人。
夫此一人者,竊弄威權,上累聖德,其兇焰威惡,蠹國害民者,臣不能具數。
獨其攘臂聚斂,招集奸兇,為陛下失民失土,以貽宗社不測之憂者,其罪莫甚焉!趙簡子命尹鐸為晉陽,尹鐸曰:繭絲乎?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古之為天下計者,不屑於其小,而惟遠者是圖;不快於目前之求,而常恐其一朝之患。
故雖簡子區區之大夫,尹鐸區區之小吏,其所規為,猶及於此;國家之大,不可以田舍翁自為也。
後之人君,思以富雄天下,固有時出其聚斂之術,然猶繭絲自繭絲,保障自保障。
何物刑餘,為謀不臧,率天下以共向繭絲之的,而保障之地亦不得免焉。
繭絲之毒不可忍,而後保障之禍不可為。
陛下間者屢出內帑金帛,分給諸司,期有救於難。
然調度方殷,兵革又不得息,前日聚繭絲之得未什伯,今日救保障之費,蓋千萬億秭而未有已也!嗚呼!「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向使此人者不以聚斂斫伐祖宗涵洪寬大之仁,蟊賊陛下神明英武之德,則必不妄籍民財,以入修內司;必不豪奪民產,以實禦莊;必不諧價西園,以布中外貪酣之寵;必不交通南牙,以開朝廷汙濁之門。
如此,則奸人必不得竊據相位,遍置私人;如此,則疆禦掊克之流,必不得齒於縉紳,玷於節鉞;如此,則各郡有賢守,各路有賢監司,必不侵漁以交結北司,剝割以應奉內獻;民心必無變,宗社必無危。
今朝廷知江閫虐取漁舟,故吾人為虜鄉導,以至於此。
曾不知是數年間,外之監司郡守,求為交結應奉,而一切不恤,以失吾民戴宋無二之心者,所在有之,江閫之事偶著爾!今論者追訟江閫之罪,死有餘責,則夫使士大夫貿貿焉為聚斂,重失人心,激天下以各懷怨叛,如臣所指之人者,一死詎足道哉?且夫奸人之入相也,使非此人者與之相為表裏,以揜陛下之聰明,密為遊揚,以開陛下之信用,則賢者必不以好名中傷,言者必不以嘩競逐去,學校之持公論者,必不以喧橫得禍,士大夫之秉直節者,必不以貪贓加罪。
朝廷清一,言路光明,邪人何自而赫張?民瘼何自而壅隔?人離而陛下何以不覺?寇至而陛下何以不知?彼其依憑陛下恩寵,以為奸人奧主,故顛倒宇宙,濁亂世界,而得以無忌憚。
使陛下今日訟過於天地,負愧於祖宗,結怨於人民,受侮於夷狄,則豈獨一奸人為之哉!原情定罪,莫重於奧主,而奸人次之。
莊周曰:「兵莫憯於志,鏌鋣為下。
」言刺人而殺之,不在於手,而在於心;不在於鋒,而在所以用其鋒者。
奸人則鏌鋣也,奧主則志也。
方今國勢危疑,人心杌隉;陛下為中國王,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
且夫三江五湖之險,尚無恙也;六軍百將之雄,非小弱也。
陛下臥薪以厲其勤,斫案以奮其勇,天意悔禍,人心敵愾,寇逆死且在旦夕。
或謂其人者鋪張驚憂,以沮陛下攘寇之志;處分脆弱,將誤陛下為去邠之行。
居前日,則曰:「我能為君充府庫」,以盜其權;居今日,則獻其小心,出其小有材,使陛下意其緩急可恃,以固其寵。
向非陛下參酌國論,堅凝廟謨,為效死不去之計,則一日嘗試其說,六師一動,變生無方,臣恐京畿為血為肉者,今已不可勝計矣!小人誤國之心,可勝誅哉!臣愚以為今日之事急矣,不斬董宋臣以謝宗廟神靈,以解中外怨怒,以明陛下悔悟之實,則中書之政必有所撓而不得行,賢者之車必有所忌而不敢至,都人之異議何從而消?敵人之心膽何從而破?將士忠義之氣何自激昂?軍民感泣之淚何自奮發?禍難之來,未有卒平之日也!千金之家,得一僮奴稍足以稱其私,雖害於而家,未忍亟去;況其人給事之歲月已深,乞憐之懇款已熟,陛下性資仁厚,亦豈忍遽甘心焉?然宗社之事重,左右之恩輕;蠹民誤國之罪深,承顏順色之愛淺;伏惟陛下以宗廟社稷之故,割去私愛,勉從公議,下臣此章,付之有司,暴其罪惡,明正典刑,傳首三軍以徇。
如此而天下不震動,人心不喜悅,將士不感泣而思奮,虜寇不駭愕而謀還,是人心天理可磨滅也,是天經地義可澌盡也,臣所不信。
臣嘗讀諸葛亮《出師表》,輒卷卷哀憤,悲其用心。
亮之言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平明之治。
亮將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
其於宮府之政,宜若無與,而獨區區以此為先者,良以社稷安危之權,國家存亡之故,不在於境外侵迫之寇,而內之陰邪常執其機牙。
此亮之所以深權內外本末之理,而先窒其禍亂之源也。
今臣上自朝廷,下至州縣,所以分畫其規模,纖悉其經緯,以上助尊夏攘夷之一畫者,已略備矣。
而臣獻其狂愚,於末猶有感於亮之所言,區區劣功,何敢引亮為證?顧所以忠君愛國之心,則亮之為也,臣非不知;疏遠之人,指陳無狀,幹犯天誅,罪在不赦。
且使幸赦之不誅,則左右之人,仇疾臣言,亦將不免。
然臣所以不顧危亡,寧以身犯不測之鋒者,義命之際,臣固擇之精矣。
方今社稷震動,君父驚虞,此所謂「危急存亡之秋」,臣委質為臣,與國同休戚,親見外患如火燎原,而內寇又復植根固,流波漫,則禍難無涯。
臣死亡正自無日,與怵迫於權勢之威,憂疑於一己之禍,噤口結舌,以坐待國家之難而後死;孰若犯死一言,感悟天聽?如陛下以為狂妄而誅之,臣固已自分一死;萬一陛下察臣之忠,行臣之言,以幸宗社,則臣與國家同享其休榮,等死之中,又有生路。
此臣所以齎谘涕洟,望闕懇悃,而不能自已也。
臣冒瀆天威,殞越震懼,謹席槁私室,以俟威命之下。
臣無任瞻天望聖,激切屏營之至!不備。
臣某昧死百拜上。
〈(此先生開慶己未伏闕書也。
先生丙辰狀元及第,乃穆陵親擢。
舊例,三魁唱名罷,賜
今朝廷命使以團結,州縣奉旨而行移,計其規為布置,當有加密於臣所言者。
然某所若幹人,某所又若幹人,屬邑合狀帳申郡府,郡府合狀帳申朝廷,計其數目,當自不少。
然其分也,散而不一;其合也,多而不精。
故當其分,則鄉村無以通於鎮市,鎮市無以通於城郭,虜突如其來,彼一方者力不敵,勢不支,老弱未及揀,教閱未及施。
雖有金鼓旗幟之物,而未知坐作進退之節也;雖有城池山澤之險,而未知備禦攻守之方也。
且民之聚也,使之自持其糧,自備其飲食,則有所不能。
仰於官,則無以給也;有以給,則又不能久也。
臣故曰:無益也。
夫前所謂或千人,或數百人,此隅總一日能辦也。
今建言者不察其聚之易而用之難,增兵之有名,而拒寇之無實,乃欲視其團結之多寡,升降其官賞以為勸。
且意其一日之急,或者可驅而他之,賈誼有言: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陛下忱能委數州立一方鎮,莫若俾為帥者,就團結之中,凡二十家取其一人,以備軍籍,一郡得二十萬家,則可以得一萬精卒。
例而行之諸州,則一鎮新兵當不下二三萬。
州郡見存之租賦可以備兵食,見存之財利可以備軍需。
古人抽丁之法,或取之三家,或取之五家,今官收其米以就為養,收其財以就為用,既食其力,不當又重役其人。
惟於二十家取其一,則眾輕而易舉,州縣號召之無難,數月之內,其事必集。
為帥者教習以緻其精,鼓舞以出其銳,山川其便習也,人情其稔熟也,出入死生之相為命也,鋒鏑之交,貌相識而聲相應也,如此兵者,一鎮得二三萬人,當凜凜然不下一敵國。
今諸路列鎮,則精兵雖十餘萬可有也。
太祖皇帝南征北伐,所至如破竹,計其兵曾不滿二十萬。
使吾於諸閫之外,別得十萬精兵,則何向而不可哉!或曰:國家經常,皆用供億,州縣財賦,各有窠名,今上流之兵未解,江淮之饋如故,使移此事力,以給方鎮之兵,如諸閫何?嗚呼!擇害莫若輕,擇利莫若重,臣蓋籌之審矣。
夫京湖之路既梗,則雖欲漕運,而舟楫不能以前;江廣之備既虛,則雖有財賦,而土地不能以自保。
與其束手無措,以委輸於虜,孰若變通盡利,以庶幾虜之可逐也。
且夫江廣既全,則吾之境內其惟正之供者尚多也;陛下撫此厄運,不得不勉自節縮,曲為通融,多方以濟諸閫之急,支吾年時,寇必就盡,然後一正吾之郡縣,一復吾之經常,未晚也。
不然,殆未知其所終,惟陛下深思亟圖之! 四曰:破資格以用人。
本朝用人,專守資格,祖宗之深意,將以習天下之才,世雖有賢明忠智之人,英偉奇傑之士,亦必踐揚之多,涉歷之熟,積勞持久,而後得至於高位。
養成遠大之器,消弭僥幸之風,人才世道,胥有利賴。
然其弊也,有才者常以無資格而不得遷,不肖者常以不礙資格法而至於大用。
天下卒有變,不肖者當之,而有才者拱手熟視,夫是以常遺國家之憂。
臣嘗見數年以來,邊陲之間偶缺一帥,陛下徬徨四顧,弄印莫屬。
挨排應急,不得已,常取監司之風力者為之。
趙魏老不可以為滕薛大夫,陛下非不知其然也。
他人資格或有未及,而彼適可得之,雖其才具容有不逮,然猶意境外無事,以幸其不至於敗缺。
比其敗缺,則倉皇變易,常至於失聲色而後已。
嗚呼!此平世拘攣之弊也。
今天下事勢,潰決已甚,一有蹉跌,事關存亡。
百夫不可輕擇將,一壘不可輕畀守,況其重者乎!今自朝郎以上,凡內之卿監侍從,外之監司郡守,紫朱其綬,唱喝車蓋而出者,不知幾人!使其中果有非常之才堪任將帥,則是望實既優,資格又稱,一日舉而置之萬夫百將之上,誰曰不然?然臣意陛下之未有其人也,則夫宗社安危之機,不可輕決於庸人而有資格者之手。
世之能辦事者固多矣,三辰不軌,拔士為相;蠻夷猾夏,拔卒為將,事固各論其時也。
今何如時?尚拘拘孑孑於資格之末。
臣觀州縣之間,凡寮底小官,馳騁於繁劇之會者,蓋甚有之。
薦引之法,浸弊於私,而改官之格,率為勢要者所據,孤寒之中,獨無可任大事者乎?三歲一貢士,碌碌成事者眾,而氣概才識,望於鄉裡,曾不得一名薦書。
抱膝隆中,杖策軍門,固皆縫掖章甫之流也。
夫今日之士,他日之官也;今日之小官,他日之為公卿者也。
天下有事,凡能擔當開拓,排難解紛,惟其才耳!固有明知其人之有才,而拘於資格之所不可,則亦姑委棄之,此豪傑之士所以痛心疾首於世變之會也。
陛下如建立方鎮,收拾人才,臣願明詔有司,俾稍解繩墨,以進英豪於資格之外。
重之以其任,而輕授以官,俟其有功,則漸加其官,而無易其位。
漢唐法度疏闊,其一時人才,常倜儻不羈;本朝以道立國,以儒立政,則亦無取乎爾。
然至於今日,事變叢生,人物落落,奈何不少變之哉?至如諸州之義甲,各有土豪;諸峒之壯丁,各有隅長。
彼其人望,為一州長雄。
其間蓋有豪武特達之才,可以備總統之任,一日舉之,以為百校之長,則將帥由是其選也。
其穎異通敏者,引之於帷幄樽俎之密,又從而拔其尤者,委之以人民社稷之重,則人才不可勝用也。
至如山岩之氓,市井之靡,刑餘之流,盜賊之屬,其膽勇力絕,足以先登,其智辯機警,足以間諜,使貪使愚,使詐使勇,則群策群力,皆吾屈也。
昔之方鎮,食其土地,用其人民,拊循其士大夫,馳策其跅弛之士,故雖以區區之地,常足以與天下爭雄。
今雖未至於此,然陛下仿佛而行之,則吾規模意氣固已一變前日之弱矣。
惟陛下熟計之,幸甚! 夫古之為天下國家者,常有敵國相持之憂,然而立乎四戰之衝,雖將衄兵潰,屢起屢仆,而其國終不可動,由卓然有所立故也。
今陛下奮發神斷,赫然悔悟,所以洗舊汙,更宿弊,如雷霆風雨,交馳並至,而不可禦。
陛下亦求所以為自立矣,而未得其方也;自立之方,臣前所獻之數條是已。
雖然,臣意陛下未之能行,則有說也,何也?悔悟之意未明也。
奸人當國,指天下能言之士謂之好名嘩競。
使好名嘩競者常在朝廷,則清議之福陛下必及受用,事應不至今日。
惟浸潤膚受,為毒已深,而後陛下之人才盡逐。
陛下今既悔悟矣,然鋒車所召,率未及前日擯棄流落之人,或謂陛下猶有畏其不靖共之意。
夫今日之禍亂,靖共之報也,陛下猶有愛於貌為靖共者邪?此悔悟未明之一也。
三數年前,縉紳之能出臆論事者,既為奸人所屏,學校之士,猶叩閽祇祇不自已。
奸人疾其為害己也,託名學法,重緻意於禁上書之一條,而後陛下之言路盡塞。
陛下今既悔悟矣,然食肉之徒,未有能出一語以救陵遲之禍,惟學校不憚懇懇以為言,彼其所陳,固有未盡切實者,陛下何不擇其善者而施行歟?此悔悟未明之一也。
今有人焉,陷於酒色,湛溺而不自知,元氣日耗蝕於內,客邪日衝擊於外,四肢百骸,幾至解體。
一日倏大悔悟,自創其酒色之愆,而使為朋友僕禦者,各得以勤攻己之短,其為身謀幾晚矣,然知湛溺之為病,而猶諱其所從來,則是病根固在也。
人非不知愛身,彼諱病根而不肯決去者,說其小而忘其大也。
陛下所以救社稷重於救身,則夫病根所在,何所顧惜而不之去歟!高宗皇帝以麥飯豆粥之苦,植立東南百四十年太平之基,陛下「嗣無疆大歷服」,所以撫摩愛養,培億萬年丕天之休,加用力焉。
不幸比者中外怨叛,吾之赤子,自延寇入室,謀危國家,蓋至今日,遠近為之荷擔,宗社幾於綴旒。
天下之人,追咎其失,以為聚斂之過,而聚斂之事,通國憤然怒罵,以為倡於陛下左右之人。
夫此一人者,竊弄威權,上累聖德,其兇焰威惡,蠹國害民者,臣不能具數。
獨其攘臂聚斂,招集奸兇,為陛下失民失土,以貽宗社不測之憂者,其罪莫甚焉!趙簡子命尹鐸為晉陽,尹鐸曰:繭絲乎?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古之為天下計者,不屑於其小,而惟遠者是圖;不快於目前之求,而常恐其一朝之患。
故雖簡子區區之大夫,尹鐸區區之小吏,其所規為,猶及於此;國家之大,不可以田舍翁自為也。
後之人君,思以富雄天下,固有時出其聚斂之術,然猶繭絲自繭絲,保障自保障。
何物刑餘,為謀不臧,率天下以共向繭絲之的,而保障之地亦不得免焉。
繭絲之毒不可忍,而後保障之禍不可為。
陛下間者屢出內帑金帛,分給諸司,期有救於難。
然調度方殷,兵革又不得息,前日聚繭絲之得未什伯,今日救保障之費,蓋千萬億秭而未有已也!嗚呼!「誰生厲階,至今為梗?」向使此人者不以聚斂斫伐祖宗涵洪寬大之仁,蟊賊陛下神明英武之德,則必不妄籍民財,以入修內司;必不豪奪民產,以實禦莊;必不諧價西園,以布中外貪酣之寵;必不交通南牙,以開朝廷汙濁之門。
如此,則奸人必不得竊據相位,遍置私人;如此,則疆禦掊克之流,必不得齒於縉紳,玷於節鉞;如此,則各郡有賢守,各路有賢監司,必不侵漁以交結北司,剝割以應奉內獻;民心必無變,宗社必無危。
今朝廷知江閫虐取漁舟,故吾人為虜鄉導,以至於此。
曾不知是數年間,外之監司郡守,求為交結應奉,而一切不恤,以失吾民戴宋無二之心者,所在有之,江閫之事偶著爾!今論者追訟江閫之罪,死有餘責,則夫使士大夫貿貿焉為聚斂,重失人心,激天下以各懷怨叛,如臣所指之人者,一死詎足道哉?且夫奸人之入相也,使非此人者與之相為表裏,以揜陛下之聰明,密為遊揚,以開陛下之信用,則賢者必不以好名中傷,言者必不以嘩競逐去,學校之持公論者,必不以喧橫得禍,士大夫之秉直節者,必不以貪贓加罪。
朝廷清一,言路光明,邪人何自而赫張?民瘼何自而壅隔?人離而陛下何以不覺?寇至而陛下何以不知?彼其依憑陛下恩寵,以為奸人奧主,故顛倒宇宙,濁亂世界,而得以無忌憚。
使陛下今日訟過於天地,負愧於祖宗,結怨於人民,受侮於夷狄,則豈獨一奸人為之哉!原情定罪,莫重於奧主,而奸人次之。
莊周曰:「兵莫憯於志,鏌鋣為下。
」言刺人而殺之,不在於手,而在於心;不在於鋒,而在所以用其鋒者。
奸人則鏌鋣也,奧主則志也。
方今國勢危疑,人心杌隉;陛下為中國王,則當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衛百姓。
且夫三江五湖之險,尚無恙也;六軍百將之雄,非小弱也。
陛下臥薪以厲其勤,斫案以奮其勇,天意悔禍,人心敵愾,寇逆死且在旦夕。
或謂其人者鋪張驚憂,以沮陛下攘寇之志;處分脆弱,將誤陛下為去邠之行。
居前日,則曰:「我能為君充府庫」,以盜其權;居今日,則獻其小心,出其小有材,使陛下意其緩急可恃,以固其寵。
向非陛下參酌國論,堅凝廟謨,為效死不去之計,則一日嘗試其說,六師一動,變生無方,臣恐京畿為血為肉者,今已不可勝計矣!小人誤國之心,可勝誅哉!臣愚以為今日之事急矣,不斬董宋臣以謝宗廟神靈,以解中外怨怒,以明陛下悔悟之實,則中書之政必有所撓而不得行,賢者之車必有所忌而不敢至,都人之異議何從而消?敵人之心膽何從而破?將士忠義之氣何自激昂?軍民感泣之淚何自奮發?禍難之來,未有卒平之日也!千金之家,得一僮奴稍足以稱其私,雖害於而家,未忍亟去;況其人給事之歲月已深,乞憐之懇款已熟,陛下性資仁厚,亦豈忍遽甘心焉?然宗社之事重,左右之恩輕;蠹民誤國之罪深,承顏順色之愛淺;伏惟陛下以宗廟社稷之故,割去私愛,勉從公議,下臣此章,付之有司,暴其罪惡,明正典刑,傳首三軍以徇。
如此而天下不震動,人心不喜悅,將士不感泣而思奮,虜寇不駭愕而謀還,是人心天理可磨滅也,是天經地義可澌盡也,臣所不信。
臣嘗讀諸葛亮《出師表》,輒卷卷哀憤,悲其用心。
亮之言曰: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平明之治。
亮將獎率三軍,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
其於宮府之政,宜若無與,而獨區區以此為先者,良以社稷安危之權,國家存亡之故,不在於境外侵迫之寇,而內之陰邪常執其機牙。
此亮之所以深權內外本末之理,而先窒其禍亂之源也。
今臣上自朝廷,下至州縣,所以分畫其規模,纖悉其經緯,以上助尊夏攘夷之一畫者,已略備矣。
而臣獻其狂愚,於末猶有感於亮之所言,區區劣功,何敢引亮為證?顧所以忠君愛國之心,則亮之為也,臣非不知;疏遠之人,指陳無狀,幹犯天誅,罪在不赦。
且使幸赦之不誅,則左右之人,仇疾臣言,亦將不免。
然臣所以不顧危亡,寧以身犯不測之鋒者,義命之際,臣固擇之精矣。
方今社稷震動,君父驚虞,此所謂「危急存亡之秋」,臣委質為臣,與國同休戚,親見外患如火燎原,而內寇又復植根固,流波漫,則禍難無涯。
臣死亡正自無日,與怵迫於權勢之威,憂疑於一己之禍,噤口結舌,以坐待國家之難而後死;孰若犯死一言,感悟天聽?如陛下以為狂妄而誅之,臣固已自分一死;萬一陛下察臣之忠,行臣之言,以幸宗社,則臣與國家同享其休榮,等死之中,又有生路。
此臣所以齎谘涕洟,望闕懇悃,而不能自已也。
臣冒瀆天威,殞越震懼,謹席槁私室,以俟威命之下。
臣無任瞻天望聖,激切屏營之至!不備。
臣某昧死百拜上。
〈(此先生開慶己未伏闕書也。
先生丙辰狀元及第,乃穆陵親擢。
舊例,三魁唱名罷,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