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對策 封事 內制
關燈
小
中
大
今陛下之所以為公道計者非不悉矣,以夤緣戒外戚,是以公道責外戚也;以裁制戒內司,是以公道責內司也;以舍法用例戒群臣,是以公道責外廷也。
雷霆發蔀,星日燭幽,天下於此鹹服陛下之明。
然或謂比年以來,大庭除授於義有所未安,於法有所未便者,悉以聖旨行之。
不惟諸司升補,上瀆宸奎;而統帥躐級,閣職超遷,亦以夤緣而得恩澤矣。
不惟奸贓湔洗,上勞渙汗;而選人通籍,奸胥逭刑,亦以鑽刺而拜寵命矣。
甚至閭閻瑣屑之鬥訟,皂隸猥賤之幹求,悉達內庭,盡由中降,此何等蟣虱事,而陛下以身親之。
大臣袴於為奉承風旨之官,三省袴於為奉行文書之府,臣恐天下公道自此壅矣。
景祐間罷內降,凡詔令皆出中書樞密院,仁祖之所以主張公道者如此。
今進言者猶以事當間出睿斷為說,嗚呼!此亦韓絳告仁祖之辭也。
「朕固不憚自有處分,不如先盡大臣之慮而行之。
」仁祖之所以諭絳者何說也?奈何復以絳之說啟人主,以奪中書之權?是何心哉!宣靖間創禦筆之令,蔡京坐東廊,專以奉行禦筆為職,其後童貫、梁師成用事,而天地為之分裂者數世,是可鑒矣!臣願陛下重宰相之權,正中書之體,凡內批必經由中書樞密院,如先朝故事,則天下幸甚!宗社幸甚!二曰:收君子,以壽直道之脈。
臣聞直道在天地間,不可一日頹靡,所以光明而張主之者,君子責也。
然扶直道者,君子之責;而主直道者,人君之事。
人君而至於沮君子之氣,則直道已矣!夫不直則道不見。
君子者直道之倡也,直道一倡於君子。
昔人謂之鳳鳴朝陽,以為清朝賀。
國朝君子氣節大振,有「魚頭參政」,有「鶻擊台諫」,有「鐵面禦史」,軍國之事無一不得言於君子。
是以司馬光猶得以殛守忠之奸,劉摯猶得以折李憲之橫,範祖禹猶得以罪宋用臣,張震猶得以擊龍太淵、曾覿,蓋君子之氣伸,則直道始有所附而行也。
今陛下之所以為直道計者非不至矣,月有供課,是以直道望諫官也;日有輪劄,是以直道望廷臣也。
有轉對,有請對,有非時召對,是以直道望公卿百執事也。
江海納汙,山藪藏疾,天下於此鹹服陛下之量。
然或謂比年以來,外廷議論於己有所未協,於情有所未忍者,悉以聖意斷之。
不惟言及乘輿,上勤節貼,而小小予奪,小小廢置,亦且寢罷不報矣。
不惟事關廊廟,上煩調停,而小小抨彈,小小糾劾,亦且宣諭不已矣。
甚者意涉區區之貂榼,論侵瑣瑣之姻婭,不恤公議,反出諫臣,此何等狐鼠輩,而陛下以身庇之!禦史至於來和事之譏,台吏至於重訖了之報,臣恐天下之直道,自此沮矣!康定間歐陽修以言事出,未幾即召以諫院;至和間唐介以言事貶,未幾即除以諫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今進言者猶以台諫之勢日橫為疑,嗚呼!茲非富弼忠於仁祖之意也。
弼傾身下士,寧以宰相受台諫風旨,弼之自處何如也!奈何不知弼之意,反啟人君以厭君子之言?是何心哉!元符間,置看詳理訴所,而士大夫得罪者八百餘家,其後鄒浩、陳瓘去國,無一人敢為天下伸一喙者。
是可鑒已!臣願陛下壯正人之氣,養公論之鋒,凡以直言去者,悉召之於霜台、烏府中,如先朝故事,則天下幸甚!宗社幸甚!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自古帝王行道者無先於此也。
臣來自山林,有懷欲吐,陛下悵然疑吾道之迂遠,且慨論乎古今功化之淺深,證效之遲速,而若有大不滿於今日者,臣則以為非行道之罪也。
公道不在中書,直道不在台諫,是以陛下行道用力處雖勞,而未遽食道之報耳!果使中書得以公道總政要,台諫得以直道糾官邪,則陛下雖端冕凝旒於穆清之上,所謂功化證效,可以立見;何至積三十餘年之工力,而志勤道遠,渺焉未有際邪?臣始以「不息」二字為陛下勉,終以公道、直道為陛下獻。
陛下萬袴之暇,儻於是而加三思,則躋帝王,軼漢唐,由此其階也已!臣賦性疏愚,不識忌諱,握筆至此,不自知其言之過於激,亦不自知其言之過於泛。
冒犯天威,罪在不赦,惟陛下留神。
臣謹對。
〈(廷試前兩日,先生苦河魚,且不能食。
試之日,醜寅間強起,乘籃輿趨馳道外,幾不能支吾。
至昕,諸進士趨麗正門之旁門,先生隨群擁並而入,頂踵汗流,頓覺蘇醒。
至殿廊,恭受禦策題,就題命意,文思湧泉,運筆如飛,所對且萬言,未時已出矣。
或謂有神物者蕩滌其中,以吐其奇,是豈偶然之故哉!道體堂謹書。
)〉 封事 己未上皇帝書 十一月吉日,敕賜進士及第臣文天祥,昧死百拜,謹奉詔獻書於皇帝陛下:臣一介疏賤,遭逢聖明,猥以庸愚,早膺親擢。
世道悠悠,風塵流靡,臣於其間,蓋嘗感激奮發,以為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一日有關於天下國家之故,懼以無辱使令。
杜門四年,讀《禮》之外,蓋未嘗一日不思以自效也。
乃夏五,陛下臨軒策士,偶垂記憶,起臣於家居,進臣於仕籍。
臣伏被宸命,感激不自勝!追惟蒙恩之初,阻於朝謝,北望天路,輒奉表以聞,伏蒙聖慈,許臣詣拜闕下,德至渥也。
臣就道以來,不圖國事浸艱,邊烽頓迫,陛下引咎責躬,改過更始,召還舊德,斥去元奸,凡可以當天意、回人心者,無所不用其至。
伏惟陛下,不自神聖,猶親灑宸翰,誕布詔書,庶幾中外臣庶,危言極論,以有補於今日之故。
陛下悔悟之意,上通於天,天下於此感服陛下之勇。
臣甫及趨謝闕庭,兩讀綸音,為之哽咽下泣。
君臣之義,與天地並立,況臣蒙被厚恩非眾人比,使於此時泯泯默默,上負陛下,內負帝衷,尚何以飲食於載履間哉!是用不避斧鉞,輒奮愚衷,條其說以獻,惟陛下裁幸: 一曰:簡文法以立事。
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垂衣拱手,以雍容於穆清之上,至尊之體也。
不幸際時艱難,兵革四起,俯仰成敗,呼吸變故,此非用馬上治不濟。
今國勢搶攘,固猶未至如馬上之急,然寇入腹心,事幹宗社,陛下為皇皇拯救之謀,不得不略仿馬上治之之意。
今陛下焦勞於上,兩府大臣黽勉於下,君臣之間,不可謂非日計軍實而申儆之者。
然尊卑闊絕,禮節繁多,陛下平旦視朝,百官以次奉起居,宰相搢笏出奏,從容不逾時。
軍國大事,此雖陛下日夜與宰相汲汲而圖之,猶懼不既,謀王斷國之設施,尊主庇民之蘊蓄,豈能以頃刻交際而究竟之哉?陛下退食之暇,雖時出內批以與宰相商論,宰相又時有奏報以出其建明,然天下事得於面論者,利害常決於一言。
筆墨所書或反覆數百言而不足。
事機交投,寸陰可惜,使宰相常有此等酬酢,則一事之末,固有費其日力者矣,其於袴務豈不有所妨哉!古者天子之於大臣,或賜坐,或賜食,或奏事至日昃,或論事至夜分,凡皆以通上下之情,為國家至計也。
賜茶之典,五代時猶有之,惟國初範質、王溥頗存形跡,此事遂廢。
陛下莫若稍復古初,脫去邊幅,於禁中擇一去處,聚兩府大臣,日與議軍國大事,陛下賜之款密,親是非可否於其間。
眾議惟允,則三省畫時施行,上下如一,都俞噓咈之間,必將有超然度外之舉,天下何事不可為?何難不可濟?至於除授,尤有關係,且如近者重臣建閫之事,方帥海門,隨遷建鄴;甫鎮建鄴,又進上饒;布置變換如奕棋然,卯詔辰行,奔命不給。
大者措畫之如此,小者遷徙之更多。
人無定志,事無成謀,當此艱危,豈不誤事!繼自今始,陛下宜與大臣熟議,某人備某職,某人任某事,人物權衡,當而後用,朝廷命令,奠而後發。
如此,則觀聽者不至皇惑,驅馳者不至遲回。
人知其令出惟行,則無輕朝廷之心;士大夫知其可以展布四體,則鞠躬盡瘁,而無觀望。
其於國事,厥非小補!又如用一人也,或出於陛下之拔擢,或出於宰相之啟擬,中書已費行移後,省方及書讀,或有不當,又至繳駁。
比其不繳駁也,則書黃徑下,其人徑受命矣,台諫始從而有所指陳。
是緻國論紛紜,而內外職守遷移如傳舍。
施之平時,雖有體統;用之今日,恐誤事機。
臣愚以為陛下宜仿唐諫官隨宰相入閣故事,令給舍台諫從兩府大臣,日入禁中聚議,其有不可,應時論難,不使退有後言。
如此,則國事無聚訟之譏,宸命無反汗之失,事會無濡滯蹉跌之悔,豈不簡便易行哉!若夫中書乃王政之所由出,宰相之重,又天子之所與論道經邦,而不屑其他者也。
今宰相來於倉卒之中,而制千裡之難;立於敗壞之後,而責一旦之功;此雖敏手,不能以大有為。
須是博采四方之謀,旁盡天下之慮,而後不僨於事。
側聞軍期文書,填委叢積,宰相以其開誠布公之歲月,弊弊焉於調遣科降之間,侍從近臣,且日不暇相接矣。
諸葛亮以區區之蜀,抗衡天下十分之九,究其經濟大要,則曰:集眾思,廣忠益。
今眾思不暇集,忠益不暇廣,宰相不得已竭其一心,役其兩耳目,日與文書期會相尋於無窮,此豈其才之不逮哉?我朝三省之法,繁密細碎,其勢固至此也!柳宗元有言:「失在於制,不在於政。
」為今之計,惟有重六部之權,可以清中書之務。
今六部所司,絕是簡省,其間長貳,常可缺員。
莫若移尚書省六房,隸之六部,如吏部得受丞相除授之旨,而行省劄,兵部得稟樞密調遣之命,而發符移,其他事權,一仿諸此。
而又多置兩府屬官,如檢正、都承之類,使知蜀事者置一員,知淮事者置一員,知諸路事者置若幹員,兩府日與其屬劘切講畫,以治此寇,而文書行移不與焉。
如此,則大臣有從容之暇,可以日見百官,以及四方賢俊。
酬應簡則聰明全,心志壹則利害審,塞禍亂之路,開功名之門,當自此始,惟陛下思之。
二曰:仿方鎮以建守。
今天下大患,在於無兵;而無兵之患,以郡縣之制弊也。
祖宗矯唐末五代方鎮之弊,立為郡縣繁密之法,使兵財盡關於上,而守令不得以自專。
昔之擅制數州,挾其力以爭衡上國者,至此各拱手趨約束,卷甲而藏之,傳世彌久而天下無變。
然國勢由此浸弱,而盜賊遂得恣睢於其間。
宣靖以來,天下非無忠臣義士、強兵猛將,然各舉一州一縣之力以抗寇鋒,是以折北不支,而入於賊。
中興之臣識循環救弊之法,蓋有建為方鎮之議者矣。
失此不圖,因循至今日,削弱不振,受病如前,及今而不少變,臣不知所以為善後計矣。
今陛下命重臣建宣閫,節制江東西諸州,官民兵財,盡從調遣,廟謨淵深,蓋已得方鎮大意矣。
然既有宣閫,又有制司;既有制置副使,又有安撫副使;事權俱重,體統未明。
有如一項兵財,宣閫方欲那移,諸司又行差撥,指揮之初,各不相照,承受之下,將誰適從?今日之事,惟有略仿方鎮遺規,分地立守,為可以紓禍。
且如江西一路,九江、興國、隆興,與鄂為鄰,朝廷既傾國之力以赴之,姑所不論。
惟寇之至湖南者,已宿堂奧,此外八州,其措置不容苟簡,八州之中,廬陵、宜春,最當衝要。
虜之為兵,其法常有所避,避八桂則出清湘,避長沙則出衡陽。
今宜春見謂有兵,惟廬陵猶此無備,舍堅攻瑕,棄實擊虛,虜既以此為得策,則夫避宜春而趨廬陵,其計將必出於此。
州縣之事力有限,守令之權勢素微,虜至一城,則一城創殘;至一邑,則一邑蕩潰。
事勢至此,非人之愆;若不別立規模,何由戡定禍亂!臣愚以為莫若立一鎮於吉,而以建昌、南安、贛隸之;立一鎮於袁,而以臨江、撫、瑞隸之。
擇今世知兵而有望者,各令以四州從事,其四州官吏許以自辟。
見在任者,或留或去,惟帥府所為。
去者令注別路差遣,其四州財賦許以自用。
自交事一日始,其上供諸色窠名,盡予帥府。
交事以前,見未解數目,亦許截留。
其四州軍兵,見屬伍符者,必寡弱而不振;見行團結者,必分散而不齊;許於伍符團結之外,別出措置,收民丁以為兵。
彼一州之緊急者,得三州稍寬緩之力以為之助;三州之寬緩者,得一州當其緊急,而無後憂。
不出二三月,如吉、如袁,其氣勢當自不同。
仿此而行之江東、廣東,無不可者。
夫郡縣、方鎮之法,其末皆有弊,所貴乎聖人者惟能通變而推移之。
故郡縣所以矯方鎮之偏重,方鎮所以救郡縣之積輕。
今郡縣之輕甚矣,則夫立為方鎮之法,以少變其委瑣不足恃之勢,真今日之第一義也!陛下一日出其度外之見,不次拔數人之沈鷙英果者,委以數鎮,俾各為國家當一面,則郡縣之間,文移不至於太密,事權不至於太分,兵財得以自由,而不至於重遲而不易舉。
旬月之間,天下雷動雲合,響應影從,驅寇出境外,雖以得志中原可也,尚何惴惴宗社之憂哉! 三曰:就團結以抽兵。
抽兵之說,臣前已開其端,而其節目未悉也,請再陳之:夫取兵於民,周井田、唐府兵之遺法也。
今使者四出,分行營陣,俾各處團結,以自為鄉井之衛,疾行之中,此亦庶幾善步者。
然而無益也。
近時朝廷以保伍為意,官府下其事裡胥,為裡胥者沿門而行,執筆以抄其戶口,曰:官命,而各為保伍也。
已而上其籍於官,又從而堊通途之壁,取其甲分五五而書,曰:保伍,如古所謂保伍者,如此而已。
臣居廬陵,往往有寇警,則鄉裡又起所謂義丁者。
一日,隅總擊柝以告其一方曰:「寇至,毋去諸!而等各以某日聚某所,習所以守望。
」至其日也,椎牛釃酒以待。
隨其所衣,信其所持,從而類編為之伍,一匝乎村墟井落之間,翕然而聚,忽然而散,則義丁者又止如
雷霆發蔀,星日燭幽,天下於此鹹服陛下之明。
然或謂比年以來,大庭除授於義有所未安,於法有所未便者,悉以聖旨行之。
不惟諸司升補,上瀆宸奎;而統帥躐級,閣職超遷,亦以夤緣而得恩澤矣。
不惟奸贓湔洗,上勞渙汗;而選人通籍,奸胥逭刑,亦以鑽刺而拜寵命矣。
甚至閭閻瑣屑之鬥訟,皂隸猥賤之幹求,悉達內庭,盡由中降,此何等蟣虱事,而陛下以身親之。
大臣袴於為奉承風旨之官,三省袴於為奉行文書之府,臣恐天下公道自此壅矣。
景祐間罷內降,凡詔令皆出中書樞密院,仁祖之所以主張公道者如此。
今進言者猶以事當間出睿斷為說,嗚呼!此亦韓絳告仁祖之辭也。
「朕固不憚自有處分,不如先盡大臣之慮而行之。
」仁祖之所以諭絳者何說也?奈何復以絳之說啟人主,以奪中書之權?是何心哉!宣靖間創禦筆之令,蔡京坐東廊,專以奉行禦筆為職,其後童貫、梁師成用事,而天地為之分裂者數世,是可鑒矣!臣願陛下重宰相之權,正中書之體,凡內批必經由中書樞密院,如先朝故事,則天下幸甚!宗社幸甚!二曰:收君子,以壽直道之脈。
臣聞直道在天地間,不可一日頹靡,所以光明而張主之者,君子責也。
然扶直道者,君子之責;而主直道者,人君之事。
人君而至於沮君子之氣,則直道已矣!夫不直則道不見。
君子者直道之倡也,直道一倡於君子。
昔人謂之鳳鳴朝陽,以為清朝賀。
國朝君子氣節大振,有「魚頭參政」,有「鶻擊台諫」,有「鐵面禦史」,軍國之事無一不得言於君子。
是以司馬光猶得以殛守忠之奸,劉摯猶得以折李憲之橫,範祖禹猶得以罪宋用臣,張震猶得以擊龍太淵、曾覿,蓋君子之氣伸,則直道始有所附而行也。
今陛下之所以為直道計者非不至矣,月有供課,是以直道望諫官也;日有輪劄,是以直道望廷臣也。
有轉對,有請對,有非時召對,是以直道望公卿百執事也。
江海納汙,山藪藏疾,天下於此鹹服陛下之量。
然或謂比年以來,外廷議論於己有所未協,於情有所未忍者,悉以聖意斷之。
不惟言及乘輿,上勤節貼,而小小予奪,小小廢置,亦且寢罷不報矣。
不惟事關廊廟,上煩調停,而小小抨彈,小小糾劾,亦且宣諭不已矣。
甚者意涉區區之貂榼,論侵瑣瑣之姻婭,不恤公議,反出諫臣,此何等狐鼠輩,而陛下以身庇之!禦史至於來和事之譏,台吏至於重訖了之報,臣恐天下之直道,自此沮矣!康定間歐陽修以言事出,未幾即召以諫院;至和間唐介以言事貶,未幾即除以諫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今進言者猶以台諫之勢日橫為疑,嗚呼!茲非富弼忠於仁祖之意也。
弼傾身下士,寧以宰相受台諫風旨,弼之自處何如也!奈何不知弼之意,反啟人君以厭君子之言?是何心哉!元符間,置看詳理訴所,而士大夫得罪者八百餘家,其後鄒浩、陳瓘去國,無一人敢為天下伸一喙者。
是可鑒已!臣願陛下壯正人之氣,養公論之鋒,凡以直言去者,悉召之於霜台、烏府中,如先朝故事,則天下幸甚!宗社幸甚!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自古帝王行道者無先於此也。
臣來自山林,有懷欲吐,陛下悵然疑吾道之迂遠,且慨論乎古今功化之淺深,證效之遲速,而若有大不滿於今日者,臣則以為非行道之罪也。
公道不在中書,直道不在台諫,是以陛下行道用力處雖勞,而未遽食道之報耳!果使中書得以公道總政要,台諫得以直道糾官邪,則陛下雖端冕凝旒於穆清之上,所謂功化證效,可以立見;何至積三十餘年之工力,而志勤道遠,渺焉未有際邪?臣始以「不息」二字為陛下勉,終以公道、直道為陛下獻。
陛下萬袴之暇,儻於是而加三思,則躋帝王,軼漢唐,由此其階也已!臣賦性疏愚,不識忌諱,握筆至此,不自知其言之過於激,亦不自知其言之過於泛。
冒犯天威,罪在不赦,惟陛下留神。
臣謹對。
〈(廷試前兩日,先生苦河魚,且不能食。
試之日,醜寅間強起,乘籃輿趨馳道外,幾不能支吾。
至昕,諸進士趨麗正門之旁門,先生隨群擁並而入,頂踵汗流,頓覺蘇醒。
至殿廊,恭受禦策題,就題命意,文思湧泉,運筆如飛,所對且萬言,未時已出矣。
或謂有神物者蕩滌其中,以吐其奇,是豈偶然之故哉!道體堂謹書。
)〉 封事 己未上皇帝書 十一月吉日,敕賜進士及第臣文天祥,昧死百拜,謹奉詔獻書於皇帝陛下:臣一介疏賤,遭逢聖明,猥以庸愚,早膺親擢。
世道悠悠,風塵流靡,臣於其間,蓋嘗感激奮發,以為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一日有關於天下國家之故,懼以無辱使令。
杜門四年,讀《禮》之外,蓋未嘗一日不思以自效也。
乃夏五,陛下臨軒策士,偶垂記憶,起臣於家居,進臣於仕籍。
臣伏被宸命,感激不自勝!追惟蒙恩之初,阻於朝謝,北望天路,輒奉表以聞,伏蒙聖慈,許臣詣拜闕下,德至渥也。
臣就道以來,不圖國事浸艱,邊烽頓迫,陛下引咎責躬,改過更始,召還舊德,斥去元奸,凡可以當天意、回人心者,無所不用其至。
伏惟陛下,不自神聖,猶親灑宸翰,誕布詔書,庶幾中外臣庶,危言極論,以有補於今日之故。
陛下悔悟之意,上通於天,天下於此感服陛下之勇。
臣甫及趨謝闕庭,兩讀綸音,為之哽咽下泣。
君臣之義,與天地並立,況臣蒙被厚恩非眾人比,使於此時泯泯默默,上負陛下,內負帝衷,尚何以飲食於載履間哉!是用不避斧鉞,輒奮愚衷,條其說以獻,惟陛下裁幸: 一曰:簡文法以立事。
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垂衣拱手,以雍容於穆清之上,至尊之體也。
不幸際時艱難,兵革四起,俯仰成敗,呼吸變故,此非用馬上治不濟。
今國勢搶攘,固猶未至如馬上之急,然寇入腹心,事幹宗社,陛下為皇皇拯救之謀,不得不略仿馬上治之之意。
今陛下焦勞於上,兩府大臣黽勉於下,君臣之間,不可謂非日計軍實而申儆之者。
然尊卑闊絕,禮節繁多,陛下平旦視朝,百官以次奉起居,宰相搢笏出奏,從容不逾時。
軍國大事,此雖陛下日夜與宰相汲汲而圖之,猶懼不既,謀王斷國之設施,尊主庇民之蘊蓄,豈能以頃刻交際而究竟之哉?陛下退食之暇,雖時出內批以與宰相商論,宰相又時有奏報以出其建明,然天下事得於面論者,利害常決於一言。
筆墨所書或反覆數百言而不足。
事機交投,寸陰可惜,使宰相常有此等酬酢,則一事之末,固有費其日力者矣,其於袴務豈不有所妨哉!古者天子之於大臣,或賜坐,或賜食,或奏事至日昃,或論事至夜分,凡皆以通上下之情,為國家至計也。
賜茶之典,五代時猶有之,惟國初範質、王溥頗存形跡,此事遂廢。
陛下莫若稍復古初,脫去邊幅,於禁中擇一去處,聚兩府大臣,日與議軍國大事,陛下賜之款密,親是非可否於其間。
眾議惟允,則三省畫時施行,上下如一,都俞噓咈之間,必將有超然度外之舉,天下何事不可為?何難不可濟?至於除授,尤有關係,且如近者重臣建閫之事,方帥海門,隨遷建鄴;甫鎮建鄴,又進上饒;布置變換如奕棋然,卯詔辰行,奔命不給。
大者措畫之如此,小者遷徙之更多。
人無定志,事無成謀,當此艱危,豈不誤事!繼自今始,陛下宜與大臣熟議,某人備某職,某人任某事,人物權衡,當而後用,朝廷命令,奠而後發。
如此,則觀聽者不至皇惑,驅馳者不至遲回。
人知其令出惟行,則無輕朝廷之心;士大夫知其可以展布四體,則鞠躬盡瘁,而無觀望。
其於國事,厥非小補!又如用一人也,或出於陛下之拔擢,或出於宰相之啟擬,中書已費行移後,省方及書讀,或有不當,又至繳駁。
比其不繳駁也,則書黃徑下,其人徑受命矣,台諫始從而有所指陳。
是緻國論紛紜,而內外職守遷移如傳舍。
施之平時,雖有體統;用之今日,恐誤事機。
臣愚以為陛下宜仿唐諫官隨宰相入閣故事,令給舍台諫從兩府大臣,日入禁中聚議,其有不可,應時論難,不使退有後言。
如此,則國事無聚訟之譏,宸命無反汗之失,事會無濡滯蹉跌之悔,豈不簡便易行哉!若夫中書乃王政之所由出,宰相之重,又天子之所與論道經邦,而不屑其他者也。
今宰相來於倉卒之中,而制千裡之難;立於敗壞之後,而責一旦之功;此雖敏手,不能以大有為。
須是博采四方之謀,旁盡天下之慮,而後不僨於事。
側聞軍期文書,填委叢積,宰相以其開誠布公之歲月,弊弊焉於調遣科降之間,侍從近臣,且日不暇相接矣。
諸葛亮以區區之蜀,抗衡天下十分之九,究其經濟大要,則曰:集眾思,廣忠益。
今眾思不暇集,忠益不暇廣,宰相不得已竭其一心,役其兩耳目,日與文書期會相尋於無窮,此豈其才之不逮哉?我朝三省之法,繁密細碎,其勢固至此也!柳宗元有言:「失在於制,不在於政。
」為今之計,惟有重六部之權,可以清中書之務。
今六部所司,絕是簡省,其間長貳,常可缺員。
莫若移尚書省六房,隸之六部,如吏部得受丞相除授之旨,而行省劄,兵部得稟樞密調遣之命,而發符移,其他事權,一仿諸此。
而又多置兩府屬官,如檢正、都承之類,使知蜀事者置一員,知淮事者置一員,知諸路事者置若幹員,兩府日與其屬劘切講畫,以治此寇,而文書行移不與焉。
如此,則大臣有從容之暇,可以日見百官,以及四方賢俊。
酬應簡則聰明全,心志壹則利害審,塞禍亂之路,開功名之門,當自此始,惟陛下思之。
二曰:仿方鎮以建守。
今天下大患,在於無兵;而無兵之患,以郡縣之制弊也。
祖宗矯唐末五代方鎮之弊,立為郡縣繁密之法,使兵財盡關於上,而守令不得以自專。
昔之擅制數州,挾其力以爭衡上國者,至此各拱手趨約束,卷甲而藏之,傳世彌久而天下無變。
然國勢由此浸弱,而盜賊遂得恣睢於其間。
宣靖以來,天下非無忠臣義士、強兵猛將,然各舉一州一縣之力以抗寇鋒,是以折北不支,而入於賊。
中興之臣識循環救弊之法,蓋有建為方鎮之議者矣。
失此不圖,因循至今日,削弱不振,受病如前,及今而不少變,臣不知所以為善後計矣。
今陛下命重臣建宣閫,節制江東西諸州,官民兵財,盡從調遣,廟謨淵深,蓋已得方鎮大意矣。
然既有宣閫,又有制司;既有制置副使,又有安撫副使;事權俱重,體統未明。
有如一項兵財,宣閫方欲那移,諸司又行差撥,指揮之初,各不相照,承受之下,將誰適從?今日之事,惟有略仿方鎮遺規,分地立守,為可以紓禍。
且如江西一路,九江、興國、隆興,與鄂為鄰,朝廷既傾國之力以赴之,姑所不論。
惟寇之至湖南者,已宿堂奧,此外八州,其措置不容苟簡,八州之中,廬陵、宜春,最當衝要。
虜之為兵,其法常有所避,避八桂則出清湘,避長沙則出衡陽。
今宜春見謂有兵,惟廬陵猶此無備,舍堅攻瑕,棄實擊虛,虜既以此為得策,則夫避宜春而趨廬陵,其計將必出於此。
州縣之事力有限,守令之權勢素微,虜至一城,則一城創殘;至一邑,則一邑蕩潰。
事勢至此,非人之愆;若不別立規模,何由戡定禍亂!臣愚以為莫若立一鎮於吉,而以建昌、南安、贛隸之;立一鎮於袁,而以臨江、撫、瑞隸之。
擇今世知兵而有望者,各令以四州從事,其四州官吏許以自辟。
見在任者,或留或去,惟帥府所為。
去者令注別路差遣,其四州財賦許以自用。
自交事一日始,其上供諸色窠名,盡予帥府。
交事以前,見未解數目,亦許截留。
其四州軍兵,見屬伍符者,必寡弱而不振;見行團結者,必分散而不齊;許於伍符團結之外,別出措置,收民丁以為兵。
彼一州之緊急者,得三州稍寬緩之力以為之助;三州之寬緩者,得一州當其緊急,而無後憂。
不出二三月,如吉、如袁,其氣勢當自不同。
仿此而行之江東、廣東,無不可者。
夫郡縣、方鎮之法,其末皆有弊,所貴乎聖人者惟能通變而推移之。
故郡縣所以矯方鎮之偏重,方鎮所以救郡縣之積輕。
今郡縣之輕甚矣,則夫立為方鎮之法,以少變其委瑣不足恃之勢,真今日之第一義也!陛下一日出其度外之見,不次拔數人之沈鷙英果者,委以數鎮,俾各為國家當一面,則郡縣之間,文移不至於太密,事權不至於太分,兵財得以自由,而不至於重遲而不易舉。
旬月之間,天下雷動雲合,響應影從,驅寇出境外,雖以得志中原可也,尚何惴惴宗社之憂哉! 三曰:就團結以抽兵。
抽兵之說,臣前已開其端,而其節目未悉也,請再陳之:夫取兵於民,周井田、唐府兵之遺法也。
今使者四出,分行營陣,俾各處團結,以自為鄉井之衛,疾行之中,此亦庶幾善步者。
然而無益也。
近時朝廷以保伍為意,官府下其事裡胥,為裡胥者沿門而行,執筆以抄其戶口,曰:官命,而各為保伍也。
已而上其籍於官,又從而堊通途之壁,取其甲分五五而書,曰:保伍,如古所謂保伍者,如此而已。
臣居廬陵,往往有寇警,則鄉裡又起所謂義丁者。
一日,隅總擊柝以告其一方曰:「寇至,毋去諸!而等各以某日聚某所,習所以守望。
」至其日也,椎牛釃酒以待。
隨其所衣,信其所持,從而類編為之伍,一匝乎村墟井落之間,翕然而聚,忽然而散,則義丁者又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