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劉真人洛陽插牡丹黃石公紫柏遺松子

關燈


    分于諸子,各食一顆可也。

    餘了一顆,種在此山,将來後人有志于道者,食此可以益壽延年。

    久久服此,修之可得長生神仙矣。

    &rdquo即今紫柏山的松于,隻此種也。

    此話不表。

     且說衆仙各執松子食之,果然甘香異常,贊羨不已。

     赤松子命回祿往西蜀警格人民而去,自帶和玉蟾,跨赤虬,同赴西池。

    衆仙送出洞外,隻見赤虬望西而去。

     衆仙回轉洞中,時正陽、純陽同欲下山,積功度化,譚、劉、王三仙亦欲随之。

    獨留重陽真人在洞待等諸子功圓,七朵金蓮會集,方可應诏上升。

    衆仙出洞,譚長真等三仙拜别師父及祖師等,各各分頭度化不表。

     卻說鐘、呂二仙離了終南,遊于臨安,遇崔與之。

    那與之自在宋帝駕前辭疾歸廣州後,遇白紫清真人,見是道器,傳其延年永壽之術。

    至此遊于臨安,遇鐘、呂二仙,傳其三五歸一之道。

     甲申秋,宋帝甯宗崩。

    史彌遠矯诏,立沂王貴誠為理宗,更名鈞;尊後為太後,同聽政事。

    封皇子弘為濟陽郡王。

    甯宗無子,立弘為太子,乃理宗之兄也,被史彌遠殺之。

     乙酉,宋改元寶慶。

    時有神僧道濟坐化。

    此僧乃天台人也,幼而穎悟,喜觀釋典。

    二親去世,即棄家學道。

    訪至臨安,遊靈隐寺,拜老僧遠瞎堂為師。

    後得悟本來,佯狂混世,飲酒食肉。

    寺僧見其風颠,無不厭賤于他,皆呼為濟颠。

    迨遠瞎堂去世,即棄靈隐寺,佯狂城市,或療宮室危災,或救紅樓重病,無語不靈,有邪皆正。

    後居淨慈寺為書記,嘗夢中顯化,感謝皇太後重修大殿。

    複向四安山中募木,運至本寺井中冒起。

    有以葷酒責之,則吐所食之物,悉能飛走而去,或水族魚鱗,亦皆優遊而去。

    至六十歲,忽然不食葷酒。

    平日朝臣有以葷酒招飲,濟颠皆雲:&ldquo可放生。

    &rdquo灼焦斷尾之物,放水皆活。

    此時衆人益加敬信。

    是秋示寂,衆僧将他赴火焚化,得舍利無數。

    明日,有僧帶書至淨慈寺,對主僧雲:&ldquo昨日途中遇濟颠寄書,曾言蒙古暴虐,佛國被殘,今欲返于台州矣。

    &rdquo後人乃雲道濟是國清寺紫金羅漢再世也。

     時蒙古伐高麗及西域、全、夏,各路分兵征伐。

    夏主德旺憂悸而殂,其侄睨立。

     丁亥,蒙古執夏主睨歸,夏滅。

    諸将争取金帛子女,惟楚材獨取書數部、大黃,二駱駝載之。

    班師未幾,軍士病疫,惟得大黃可愈。

    賴此大黃,所活萬衆之命,方得全師。

    回頭複破入三關,金人惟守河南而已。

     是年,蒙古主鐵木真崩,四子拖雷監國。

    攻取西和州,知州陳寅同妻杜氏飲藥死,僵立不倒。

    拖雷言其盡忠,許其廟祀,方能倒去。

    以大夫之禮葬之。

    蒙古複催兵人金,太昌原陳和尚以四百騎大破之。

     是秋,蒙古立三子窩闊台為太宗。

    任用楚材,殷富治平,軍聲大振。

    太宗傳旨,改北宮仙島為萬安宮,改天長觀為長春觀。

    敕丘處機管理天下出家僧道,善人皆隸焉。

    賜以金虎牌,凡有教相事務,悉聽丘神仙處置。

    山東安撫複命王志明,自泰州傳旨至燕京白雲觀。

     五月二十三日,人報巳、午時分,雷雨大作,太液池之南岸崩裂,水入東湖,聲聞數十裡,魚鼈盡去,池水遂涸。

    北山口亦摧。

    師聞歎曰:&ldquo山摧池涸,吾将與之俱乎?&rdquo七月初四日,師謂門人宋道安、尹志平等曰:&ldquo昔丹陽師兄嘗授記于餘雲:吾殁之後,教法大興,四方往往化為道鄉,道院皆敕賜名額,汝等當住持大宮大觀,仍有使者佩符乘傳、幹道門的事。

    我師重陽之言,&mdash一皆驗矣。

    &rdquo正是: 時來大地皆春色,風正方方樂太平。

    千古玄宗從此振,丹台紫府錄仙名。

     要知丘祖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