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九宮山張道清坐脫白雲觀長春子談玄

關燈
詩曰: 坐化仙遊各有因,莫教昧卻本來真。

    虛無悟徹玄元理,空寂了明自在身。

    億萬天神常擁護,大千世界任遊巡。

    塵寰接引多方士,可謂超凡入聖人。

     卻說白紫清離了羅浮,邀遊臨安。

    宋帝聞之,征至,命館太乙宮。

    居未半載,酒酣堕在西湖水中而去。

    後複見于海豐縣。

    後至姑蘇台,詠梅未竟,值泥丸至,邀去複歸武夷山,以應止止庵詹琰夫五年複歸之約。

     時萬年宮道士施宗時至誠精修,投白真人門下為徒。

    真人授以九靈飛步章奏及太上紫樞玉晨洞陽飛符,并梵音煉科、五雷秘法,乃親為陳過忏罪,表奏天庭。

    真人诏衆門人,曰:&ldquo我自十六歲棄家訪道,苦志參玄,受了千辛萬苦。

    大死三次,死而複蘇。

    一志不移,甘受苦惱。

    方至四十二歲得遇真師,始達修身奧旨。

    苦修至六十四歲,才得丹成。

    迄今九十六歲,方能了道。

    自此相别。

    汝等有志者,效我之志,何愁德之不立,道之不成哉?&rdquo語畢,坐而屍解。

    衆人見真人空中跨鶴飛升,拜送不表。

     宋帝甯宗聞之,诏封海瓊紫清明道真人,敕建武夷宮,彰其道德。

    真人弟子彭鶴林纂輯其書四十卷,并撰其事迹,實以發明道法之樞要也。

     且說張道清真人,自應诏後,複歸九宮山,以符水濟人疾苦,靈異莫測。

    雲集道衆,大演玄風。

    一日,上堂示衆曰:&ldquo昔日我師譚長真真人在蜀示我雲;&lsquo凡人輪回,生死不停,隻為有心之故也。

    心生,則種種魔生;心滅,則種種魔滅。

    若能一念不生,則脫生死矣。

    何為有心?蓋緣衆生有此貪、嗔、癡三毒孽。

    欲學道者,必當清淨三孽,跳出三山。

    何為三山?即無明山、火焰山、陷空山也。

    須割情棄愛,摧強挫銳,除去一切不善之心。

    私欲之心淨盡,方見父母未生之時的真性,即是本來之真面目也。

    何為不善之心?即一切境物之上,起無名悭貪嫉妒财色之心,種種計較意念,生滅不停,被這孽障舊來熟境朦昧真源,不得解脫。

    須要滅盡種心,得見自性。

    何為自性?自性者,即天賦之禀性,非氣質之性也。

    要在十二時中,念念清靜,不被一切舊染境界朦昧真源,心住虛空,逍遙自在,自然神氣交媾,一意沖和,如如自在,一性圓明。

    似皓月之當空,照耀大地,無處不燭。

    毋使一念搖動,雲霧遮其性光。

    固無生死之憂,焉有孽障可系?稍生一念,心不清靜,即有挂礙,不能入道,如何得見本來?隻要子等一志如山,不動不搖,向前逢魔,心無畏懼,志不退轉,其魔自消。

    倘然見魔退懼,終入塵網,焉能跳出苦海?心清意定,登天有路;志迷性亂,即入地獄之門矣。

    衆可參之。

    所以通靈者是神,所以長生者是氣。

    我自得師傳,刻刻在道,念念不忘,存其一神,養其一氣,故能通靈。

    以符水濟人,無不應驗。

    吾何異乎?隻存其神氣,守其正心而已矣。

    我今久厭塵世,欲往終南會集師友,同應天诏矣。

    &rdquo退歸丹房。

    越三日,喚人衆門人,作偈一首,安然而逝。

    偈雲: 邀遊大地已多年,撒手懸崖了性天。

    笑指蓬瀛三島地,回頭隻在我身前。

     及至殡殓時,其屍如蟬蛻然。

    衆門人知師屍解而去,遂安葬之。

     且說蒙古主自西域班師回都,燕京行省石抹公、宣使劉仲祿及諸官等,各持疏懇請帝旨,至山東诏丘處機,封為蒲察大使,主燕京太極宮觀,主管道家事。

    丘師許之,遂應诏至燕京,居太極宮。

    奏敕改太極宮為白雲觀。

    道侶雲集,教字日興。

    丘師乃建八會:曰平等,曰長春,曰靈寶,曰長生,曰明真,曰平安,曰消災,曰金蓮。

    求取法名者日衆,遠近翕然,聞風而道化。

    此時大闡宗風,公侯伯子皆來皈依,門人不知其數。

     附近這些凡僧,見道風丕暢,心懷不伏,在白雲觀之西離二裡餘,建一西風寺,以惟&ldquo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