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九宮山張道清坐脫白雲觀長春子談玄
關燈
小
中
大
起,白雲散&rdquo之意。
丘師以洪鐘鎮之于西,使西風不能搖動,風屬木,以金制之也。
蓋天下廟宇之鐘鼓,皆是東金西木,颠倒五行,惟有白雲觀之鐘鼓,東木西金,故停而不叩耳。
九月,宣撫王楫言:&ldquo熒惑犯尾宿,主燕京有災。
宜清蘸以禳之。
&rdquo問丘師所費若幹。
丘師曰:&ldquo一物之失,猶懷不忍,何況合境乎?這數年人民困苦,公私交空,我當以常住物給之。
&rdquo遂設大醮七日。
醮南畢,宣撫進揖,喜而賀曰:&ldquo師之道心感格天心,熒惑已退數舍,今則無憂矣。
&rdquo丘師曰:&ldquo天之感應,如聲應谷,急速如此,世人豈可背乎?善惡昭彰,報應分明,豈有虛哉!奈何時人不信,可不悲欽!&rdquo 時師在白雲觀,設壇傳戒,用律門度人。
初演初真信戒,行持一年,俱足十戒。
著初真信衣,說《功過格》、《感應篇》明其罪福因果,習學規矩威儀。
明年,方許受中極淨戒,三百條章,行持一年。
說《四品經》、《明心經》、《日用》等經,講明修身理路,俱足戒行。
明年,方許受天仙大戒,所說《悟真篇》、《參同契》、《南華》、《道德》諸般丹經,受持天仙大戒。
以後無戒不戒,不戒自戒,乃為真戒。
至此地位,動也合道,靜也合道,行住、坐卧、語言、舉事,般般圓通,事事在道,豈有不合道之事乎? 丘師一日登葆光堂說法,普示雲:&ldquo汝等既已出家學道,因緣看破紅塵,故來皈投三寶。
入此道門,又不肯端的修行辦道,更不肯勞身積功,内不得清靜心身,修持道果;外不肯苦己利人,栽培根基。
隻圖偷安享福,坐消信施,作孽造罪,更增愆尤。
及至福盡孽滿,死堕地獄,受苦滿足,或投生六畜,以力酬勞,償其夙債;或以肉償還,滋其口腹。
至此之時,悔之何及?是此觀之,何不急早立定腳跟,把牢主意,苦志堅心,修身辦道。
省悟世情,事事非真;虛空本性,般般是道。
且如我昔年十六歲棄家慕道,十九歲得遇真師,随師二十餘載,未聞一言半句之道,更受許多折魔。
我心無半點怨尤,方至我師了道之時囑咐丹陽,而後得授道旨。
那時我稍有嗔恨怠惰之心,早已入鬼域,化為異類矣,焉有今日成道之事哉!&rdquo 于清風稽首問曰:&ldquo或有人無心無着,一意不離方寸,守至老死無成,終不遇師點化,何也?&rdquo師曰:&ldquo無心無着,落于幻空。
一意不離方寸,執心也。
未到真空實際之地,如何感動真聖?故而老死無成。
真空者,難言也。
待你心上除了一分思欲,就有一分的功;除了十分,有十分的功;除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分,隻有一分不除盡,不名真空。
直須除盡,真仙必來向汝心上校勘,自然有真師來度你。
若處塵世之間,安能常常無事?若有些小事,亦是外行,不得不應酬。
但事過不可尋也,事來不可避也。
故呂祖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事來則應,事去則止。
如此行持,日應萬事,而心不亂。
閑暇之時,泰然而定,何着之有哉?&rdquo 弟子問曰:&ldquo修道之人,還是靜處好,鬧處好?&rdquo師曰:&ldquo初心未定,情欲未曾卻盡,宜避靜之處,漸可卻情斷欲。
若有真志者,塵心已淨,鬧處更好。
如我昔在蟠溪,六年苦志,能比他人六世之功夫也。
&rdquo 或問曰:&ldquo弟子一心向道,體嘗有漏,如何治之?&rdquo師曰:&ldquo汝等心未寂靜真清,故而有漏。
若到心源湛寂,元神泰定,神氣混合,六賊無侵,精化于氣,神氣交結,煉成至寶,精路自然永閉,安有漏體之患哉?&rdquo 或問曰:&ldquo嘗聞修身者,全憑志願。
何謂志願
丘師以洪鐘鎮之于西,使西風不能搖動,風屬木,以金制之也。
蓋天下廟宇之鐘鼓,皆是東金西木,颠倒五行,惟有白雲觀之鐘鼓,東木西金,故停而不叩耳。
九月,宣撫王楫言:&ldquo熒惑犯尾宿,主燕京有災。
宜清蘸以禳之。
&rdquo問丘師所費若幹。
丘師曰:&ldquo一物之失,猶懷不忍,何況合境乎?這數年人民困苦,公私交空,我當以常住物給之。
&rdquo遂設大醮七日。
醮南畢,宣撫進揖,喜而賀曰:&ldquo師之道心感格天心,熒惑已退數舍,今則無憂矣。
&rdquo丘師曰:&ldquo天之感應,如聲應谷,急速如此,世人豈可背乎?善惡昭彰,報應分明,豈有虛哉!奈何時人不信,可不悲欽!&rdquo 時師在白雲觀,設壇傳戒,用律門度人。
初演初真信戒,行持一年,俱足十戒。
著初真信衣,說《功過格》、《感應篇》明其罪福因果,習學規矩威儀。
明年,方許受中極淨戒,三百條章,行持一年。
說《四品經》、《明心經》、《日用》等經,講明修身理路,俱足戒行。
明年,方許受天仙大戒,所說《悟真篇》、《參同契》、《南華》、《道德》諸般丹經,受持天仙大戒。
以後無戒不戒,不戒自戒,乃為真戒。
至此地位,動也合道,靜也合道,行住、坐卧、語言、舉事,般般圓通,事事在道,豈有不合道之事乎? 丘師一日登葆光堂說法,普示雲:&ldquo汝等既已出家學道,因緣看破紅塵,故來皈投三寶。
入此道門,又不肯端的修行辦道,更不肯勞身積功,内不得清靜心身,修持道果;外不肯苦己利人,栽培根基。
隻圖偷安享福,坐消信施,作孽造罪,更增愆尤。
及至福盡孽滿,死堕地獄,受苦滿足,或投生六畜,以力酬勞,償其夙債;或以肉償還,滋其口腹。
至此之時,悔之何及?是此觀之,何不急早立定腳跟,把牢主意,苦志堅心,修身辦道。
省悟世情,事事非真;虛空本性,般般是道。
且如我昔年十六歲棄家慕道,十九歲得遇真師,随師二十餘載,未聞一言半句之道,更受許多折魔。
我心無半點怨尤,方至我師了道之時囑咐丹陽,而後得授道旨。
那時我稍有嗔恨怠惰之心,早已入鬼域,化為異類矣,焉有今日成道之事哉!&rdquo 于清風稽首問曰:&ldquo或有人無心無着,一意不離方寸,守至老死無成,終不遇師點化,何也?&rdquo師曰:&ldquo無心無着,落于幻空。
一意不離方寸,執心也。
未到真空實際之地,如何感動真聖?故而老死無成。
真空者,難言也。
待你心上除了一分思欲,就有一分的功;除了十分,有十分的功;除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分,隻有一分不除盡,不名真空。
直須除盡,真仙必來向汝心上校勘,自然有真師來度你。
若處塵世之間,安能常常無事?若有些小事,亦是外行,不得不應酬。
但事過不可尋也,事來不可避也。
故呂祖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事來則應,事去則止。
如此行持,日應萬事,而心不亂。
閑暇之時,泰然而定,何着之有哉?&rdquo 弟子問曰:&ldquo修道之人,還是靜處好,鬧處好?&rdquo師曰:&ldquo初心未定,情欲未曾卻盡,宜避靜之處,漸可卻情斷欲。
若有真志者,塵心已淨,鬧處更好。
如我昔在蟠溪,六年苦志,能比他人六世之功夫也。
&rdquo 或問曰:&ldquo弟子一心向道,體嘗有漏,如何治之?&rdquo師曰:&ldquo汝等心未寂靜真清,故而有漏。
若到心源湛寂,元神泰定,神氣混合,六賊無侵,精化于氣,神氣交結,煉成至寶,精路自然永閉,安有漏體之患哉?&rdquo 或問曰:&ldquo嘗聞修身者,全憑志願。
何謂志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