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概論

關燈
出的毀滅性後果中快速逃離。

    有時候,他們在逃避後又做一件有意義的工作來掩飾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因此,防禦型個體喜歡用回憶往事和幻想的方式來避免現實威脅。

    他們中有一部分人還沒有喪失創造性,可能會從事一些沒有社會實用價值的工作,藝術家多屬此類。

    他們已經離開現實生活,在幻想領域建立自己的主觀世界,不受任何羁絆。

    藝術家應該是防禦型個體的特例,大多數防禦型個體在屢經失敗後會向困難屈服,對所有人和事産生恐懼,變得多疑和敵對。

     在當代社會,防禦型個體的生活态度常被他人的糟糕經曆所強化。

    他們很快會對&ldquo人性本善&rdquo&ldquo生活是美好和光明的&rdquo等失去信念。

    他們最常見和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喜好批評他人。

    他們善于抓住他人的瑕疵,認為自己是人性的法官,總是熱衷于批評和破壞他人的工作,卻不曾為他人付出。

    對人性的不信任使他們在面對一項任務時感到焦慮、懷疑和猶豫,想避免自己做決定。

    就像是面對危險時,一個人用一隻手來防禦,用另一隻手遮住自己的眼睛,讓自己看不到危險。

     防禦型個體還有其他令人不快的性格特征。

    對自己和他人極度不信任的态度會衍生出嫉妒和貪婪的性格。

    懷疑論者的自我孤立通常表示他們不願意為他人謀福利,也不願意與他人分享幸福。

    陌生人的幸福就是他們的痛苦。

    這一群體中的某些人,也可以發展出有效的、難以被人察覺的手段來成功地讓自己保持優勢,超越他人。

    這種行為模式更為複雜,很難讓人一眼看出這一模式中隐藏着對他人的敵意。

     傳統的心理學理論流派 傳統的心理學中,研究者也試圖理解人性。

    常用的方法是從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中選取一個點,設置一些&ldquo類型&rdquo給個體進行定位。

    例如,将人類分成思考型、行動型、幻想型或超脫型。

    行動型個體幾乎不思考,熱衷于通過主動、就事論事、整天忙碌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思考型個體在應對問題時審時度勢,較難采取行動。

    上述人格類型肯定存在,但如果僅限于此,得出某些類型的人思維更活躍,某些類型的人工作能力更強的結論,理解人性的科學就會停滞不前。

    即使傳統的心理學理論中出現過上述分類,但這種人為和流于表面的分類對于理解人性的研究是無效的。

    我們需要發展關于這些類型如何發生、是否必須發生,以及某些類型的缺陷是否可以避免或減輕等方面更好的概念系統,這樣才能将理解人性的科學研究向前推動。

     個體心理學一直認為,個體心理活動表達的基礎是靈魂,靈魂的發展源于嬰幼兒期。

    個體所有表達的心理現象都是由數量占優勢的社會情感賦予的,或是在争權奪利時更有用的特征。

    基于這一簡單而具有普适性的觀點,個體心理學已經擁有了理解人性的鑰匙。

    這個概念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依據這個關鍵的概念可以對任何個體進行分類。

    作為心理學家,對個體的人格分類還需要謹慎而富有技巧的觀察,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

    當我們了解到個體的心理現象受到社會情感和權力尋求兩者共同影響這一前提後,我們在判斷個體的性格特征時就有了标準,可以知道個體到底是一個主要考慮他人感受,略微有一些權力尋求傾向的人,還是一個明顯利己、野心勃勃,僅在彰顯自己優越感時才表現出利他行為的人。

    同時,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個體曾被誤解的某些性格特征,還能從人格整體性的角度來衡量個體的某些行為。

    在了解個體的某種特質或行為模式的同時,我們能以此為據,幫助個體調整他不良的性格或行為。

     氣質與内分泌 傳統心理學中,依據&ldquo氣質&rdquo對個體的心理現象和特質進行分類,但關于氣質的定義并不清晰。

    有人認為氣質能體現個體思考與言行的速度,也有人将氣質理解為個體做事的能力或節奏。

    氣質的概念在心理學中一直存在,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時代。

    氣質分為多血質、膽汁質、抑郁質和黏液質,由希波克拉底提出,後被蓋倫發展,至今這一理論仍是心理學中的裡程碑。

     多血質個體常表現為輕松、喜歡享受生活、堅持己見,不會憂心忡忡。

    他們傾向于看每件事的積極方面,在各種經曆中體驗快樂,面對挫折或災難也不會過分憂傷。

    多血質個體基本健康,不存在明顯的性格缺陷。

     膽汁質和多血質不同。

    如果形容膽汁質個體會用力踢開擋路的石頭,那麼多血質個體則會輕松地繞過石頭。

    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看,膽汁質個體是迫切地追求力量的人,會做出更多外顯、暴力的行為,時刻在展示自己的力量。

    他熱衷于用直接攻擊的方法克服所有障礙。

    在現實生活中,膽汁質個體的行為模式始于童年早期,那時他們認為自己缺乏力量,必須不斷地用武力證明自己力量的存在。

     抑郁質與前兩者大有不同。

    抑郁質個體看到前方有擋路石時,會思考自己的原罪,悲傷地沉湎于過去的生活,并原路折返。

    在個體心理學中,抑郁質個體是具有徹底的猶豫不決特征的神經症患者。

    他沒有信心克服困難前進,也不喜歡開始新的冒險,甯願原地不動。

    如果這種行為模式繼續發展,他就會在每一步行動之前變得十分瞻前顧後。

    抑郁質個體的生活是以懷疑為主導的。

    抑郁質個體更多關注自己,不關注他人,從而導緻與群體生活逐漸疏遠,隻聚焦過去或在反複内省中虛度時光。

     黏液質個體可比喻為生活的陌生人。

    與他人接觸時,他不能依據自己的主觀印象做出恰當的推斷。

    他對人或事都不感興趣,沒有朋友。

    簡而言之,他與生活幾乎完全脫節,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漠不關心。

     綜上所述,多血質個體能成為一個好人。

    然而,個體的氣質很少能絕對劃分為上述四型之一。

    大多數情況下,個體會表現出兩種或多種氣質,這使得每一種氣質對于性格特征識别的價值大打折扣。

    此外,個體的&ldquo氣質&rdquo也并不穩定,可以互相融合。

    例如,一個兒童最初是個膽汁質個體,之後變成抑郁質個體,最終發展成黏液質個體。

    在童年期自卑感不明顯,沒有生理缺陷,沒有經曆過多強烈負性刺激的個體易發展為多血質個體,這些個體能夠平靜成長,并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

     自然科學則認為氣質依賴于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包括甲狀腺、垂體、腎上腺、甲狀旁腺、胰腺中的胰島、睾丸和卵巢的間質腺等組織結構。

    這些腺體沒有通向體表的管道,所産生的具有高效生物活性的物質(激素)直接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循環。

     總體而言,人體所有器官和組織的生長和功能都受到激素的調控,激素經過血液循環到達每個細胞。

    激素是機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催化劑或解毒劑,但是内分泌腺的功能仍未完全明了。

    内分泌學主要是考察内分泌腺的形成和發育,以及激素的生理功能,但也提出了考察性格和氣質等心理學概念與激素的關系這一新思路。

    為了讓大家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