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概論
關燈
小
中
大
激素決定個體的性格和氣質這一點,我們必須詳細介紹内分泌學科的一些知識。
首先,内分泌疾病患者可表現出類似某種氣質類型的心理障礙。
例如,甲狀腺功能不足引起的呆小症,其生理症狀包括水腫、多毛、厚皮症、運動遲緩和易疲勞。
其精神症狀則與黏液質類似,表現為呆滞、缺乏主動性。
如果将上述病例與另一個沒有甲狀腺疾病的黏液質個體相比,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因此,甲狀腺激素可能有助于維持個體正常的精神功能,但是甲狀腺激素缺乏導緻黏液質這一點并不成立。
心理學上劃分出的黏液質與臨床上的病理性黏液質完全不同,兩者主要是依據個體既往的精神軀體疾病史來區分的。
心理學中的黏液質絕不是靜态的,黏液質個體有時會表現出驚人的暴力行為。
此外,個體表現出的黏液質特征并不會持續終生。
氣質隻是個體的外殼和一個防禦機制(即應對生活問題的固有反應趨勢),是過度敏感的個體設置在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防線。
黏液質是一種防禦機制,是個體應對生存挑戰的有意義的行為反應。
基于此,黏液質的表現完全不同于呆小症中的呆滞和行動遲緩。
即使是針對甲狀腺功能缺乏的個體發展出黏液質特征的案例,上述的客觀結論也仍然成立,這并不是氣質與激素關系問題的症結所在。
在這些案例中,涉及非常複雜的因果關系,即内分泌器官的生理功能不足與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個體的自卑感。
在自卑感的基礎上,個體可能發展出黏液質的行為模式,以此保護自尊,讓自己免受他人羞辱。
這些案例中,甲狀腺功能缺陷是特定的生理缺陷,其後果是促進個體某種氣質的發展。
由于生理缺陷引起個體感到生活的壓力,采用一些心理技巧進行補償,黏液質的行為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上述結論還可以在其他類型的内分泌疾病患者身上得到驗證。
例如,甲亢患者主要表現出心慌心悸、心率快、眼球凸出、甲狀腺腫大、多汗,以及四肢尤其是手的震顫。
此外,由于甲狀腺激素對胰腺的刺激,患者也會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
甲亢患者還會出現急躁、易怒、發抖等與焦慮狀态非常類似的症狀。
但是,甲亢患者表現出的焦慮症狀和心理學上的焦慮有着本質的區别。
甲亢患者表現出的焦慮狀态,包括不能勝任工作、易疲勞和虛弱,這些症狀受到心理因素和器官功能的雙重調控,而心理學上的焦慮主要是心源性的。
甲亢患者表現出的精神功能亢進,像是甲狀腺激素慢性中毒的反應。
心理學上的焦慮患者則完全不同,他們的表現由既往或當前生活經曆引發。
此外,甲亢個體盡管表現出類似焦慮的反應,但這些焦慮行為卻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而心理焦慮患者的類似行為指标卻兼具計劃性和目的性,想通過這些行為模式應對當前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各種内分泌腺的發育與性腺的發育之間存在重要聯系。
生物學研究表明,個體如果有内分泌腺發育異常,就一定會有性腺發育異常。
這種特殊的依賴性和共病的原因至今未明。
同樣,内分泌腺異常的個體,也容易出現其他器官功能障礙。
在性腺功能不良時,個體更難以适應生活,需要發展更多的心理技巧和防禦機制來幫助進行自我調整。
唯内分泌論者認為,性格和氣質完全依賴于性腺分泌的性激素。
然而,睾丸和卵巢廣泛性發育異常的情況并不多見。
如果存在性腺異常,我們就需要處理性腺異常與氣質關系的特例。
研究表明,沒有特定的心理行為習慣與性腺功能缺陷直接相關,在性腺功能障礙的患者中也沒有穩定、特殊的精神症狀。
在性腺決定個體的氣質這一點上并沒有獲得足夠的醫學證據支持。
當然,個體的某些生理機能活力是由性腺功能決定的,個體的性激素水平通過行為表現,可以對其在客觀環境中的地位産生影響。
但是,人體的其他器官也能産生上述作用,而且性腺功能不是特定心理結構的必要條件。
需要鄭重提醒的是,判斷個體的價值是困難而微妙的,稍有不慎就後患無窮。
對于具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兒童而言,發展出的氣質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虛僞和投機取巧的補償行為模式。
但是,這一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盡管器官功能缺陷會迫使個體采取特定的生活态度,并因此失望,但這另當别論。
沒有人試圖抹殺生理缺陷兒童在心理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傳統心理學一方面承認兒童因生理缺陷導緻發展偏差,另一方面,隻是審視和觀察他們,但卻不伸手相助!因此,基于個體心理學經驗而建立的位置心理學和環境心理學将嘗試通過教育手段開展個體輔導并證明其有效性,這對于傳統的氣質心理學和體質心理學是個巨大的挑戰。
摘要重述 我們簡要回顧前文的一些重要的觀點。
首先,對人性的理解不能忽略整個環境背景和社會關系,僅從孤立現象進行考察。
我們需要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序列裡比較兩個孤立的現象,并在個體統一的行為模式中對它們進行連接。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系統、有效地處理繁雜的主觀印象信息,将它們凝練成對個體性格的全面評估。
我們如果依據孤立的現象和無效的傳統标準做判斷,就會面臨與其他大多數心理學家和教師同樣的困境。
但是,我們如果能成功地利用系統的杠杆将個體的多個孤立現象整合起來,并形成統一的行為模式,就能以點見面,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環境-個體行為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體的行為模式都有清晰的路徑,對個體的評估也極具學術和實用價值。
在此背景下,理解人性就擁有了更堅實的科學基礎,盡管與個體的深交可能會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先前對他的判斷。
此外,依據這一系統進行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應将個體置于環境和社會文化的整體之中。
構建社會-環境-個體行為系統有多種方式方法,我們通過自身和其他個體的經曆、心理現象對此進行了說明。
這個系統中關鍵的因素是社會因素。
對于理解人性而言,僅觀察個體的心理現象遠遠不夠,還必須重視他們與社會的聯系。
群體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基本原則是:性格絕不是判斷個體道德的基礎,而是人類對所處環境的态度以及與所生存的社會之間關系的指标。
此外,有兩個普适性的心理現象可用于評估個體的性格。
第一種是社會情感,它将人們互相聯結,是人類文明中所有偉大成就的堅實基礎。
由于個體的心理現象是其所發展的社會情感的預測函數,社會情感成為能用于有效評估個體心理現象的唯一标準。
當了解個體如何立足社會,如何表現他的同伴協作,如何展現存在價值和重要性時,個體的性格整體特征就會呼之欲出。
第二種是追求權力和優越感的行為傾向,它與社會情感發展是相對的,此消彼長。
因此,人際關系的發展既受到個體社會情感水平的促進,又受到個體尋求權力的努力程度的限制。
個體内部的這兩種力量總是相互對立,動态變化,呈現出平行四邊形的态勢,其外在表現就是性格。
首先,内分泌疾病患者可表現出類似某種氣質類型的心理障礙。
例如,甲狀腺功能不足引起的呆小症,其生理症狀包括水腫、多毛、厚皮症、運動遲緩和易疲勞。
其精神症狀則與黏液質類似,表現為呆滞、缺乏主動性。
如果将上述病例與另一個沒有甲狀腺疾病的黏液質個體相比,我們可以發現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
因此,甲狀腺激素可能有助于維持個體正常的精神功能,但是甲狀腺激素缺乏導緻黏液質這一點并不成立。
心理學上劃分出的黏液質與臨床上的病理性黏液質完全不同,兩者主要是依據個體既往的精神軀體疾病史來區分的。
心理學中的黏液質絕不是靜态的,黏液質個體有時會表現出驚人的暴力行為。
此外,個體表現出的黏液質特征并不會持續終生。
氣質隻是個體的外殼和一個防禦機制(即應對生活問題的固有反應趨勢),是過度敏感的個體設置在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防線。
黏液質是一種防禦機制,是個體應對生存挑戰的有意義的行為反應。
基于此,黏液質的表現完全不同于呆小症中的呆滞和行動遲緩。
即使是針對甲狀腺功能缺乏的個體發展出黏液質特征的案例,上述的客觀結論也仍然成立,這并不是氣質與激素關系問題的症結所在。
在這些案例中,涉及非常複雜的因果關系,即内分泌器官的生理功能不足與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個體的自卑感。
在自卑感的基礎上,個體可能發展出黏液質的行為模式,以此保護自尊,讓自己免受他人羞辱。
這些案例中,甲狀腺功能缺陷是特定的生理缺陷,其後果是促進個體某種氣質的發展。
由于生理缺陷引起個體感到生活的壓力,采用一些心理技巧進行補償,黏液質的行為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上述結論還可以在其他類型的内分泌疾病患者身上得到驗證。
例如,甲亢患者主要表現出心慌心悸、心率快、眼球凸出、甲狀腺腫大、多汗,以及四肢尤其是手的震顫。
此外,由于甲狀腺激素對胰腺的刺激,患者也會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
甲亢患者還會出現急躁、易怒、發抖等與焦慮狀态非常類似的症狀。
但是,甲亢患者表現出的焦慮症狀和心理學上的焦慮有着本質的區别。
甲亢患者表現出的焦慮狀态,包括不能勝任工作、易疲勞和虛弱,這些症狀受到心理因素和器官功能的雙重調控,而心理學上的焦慮主要是心源性的。
甲亢患者表現出的精神功能亢進,像是甲狀腺激素慢性中毒的反應。
心理學上的焦慮患者則完全不同,他們的表現由既往或當前生活經曆引發。
此外,甲亢個體盡管表現出類似焦慮的反應,但這些焦慮行為卻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而心理焦慮患者的類似行為指标卻兼具計劃性和目的性,想通過這些行為模式應對當前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各種内分泌腺的發育與性腺的發育之間存在重要聯系。
生物學研究表明,個體如果有内分泌腺發育異常,就一定會有性腺發育異常。
這種特殊的依賴性和共病的原因至今未明。
同樣,内分泌腺異常的個體,也容易出現其他器官功能障礙。
在性腺功能不良時,個體更難以适應生活,需要發展更多的心理技巧和防禦機制來幫助進行自我調整。
唯内分泌論者認為,性格和氣質完全依賴于性腺分泌的性激素。
然而,睾丸和卵巢廣泛性發育異常的情況并不多見。
如果存在性腺異常,我們就需要處理性腺異常與氣質關系的特例。
研究表明,沒有特定的心理行為習慣與性腺功能缺陷直接相關,在性腺功能障礙的患者中也沒有穩定、特殊的精神症狀。
在性腺決定個體的氣質這一點上并沒有獲得足夠的醫學證據支持。
當然,個體的某些生理機能活力是由性腺功能決定的,個體的性激素水平通過行為表現,可以對其在客觀環境中的地位産生影響。
但是,人體的其他器官也能産生上述作用,而且性腺功能不是特定心理結構的必要條件。
需要鄭重提醒的是,判斷個體的價值是困難而微妙的,稍有不慎就後患無窮。
對于具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兒童而言,發展出的氣質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虛僞和投機取巧的補償行為模式。
但是,這一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盡管器官功能缺陷會迫使個體采取特定的生活态度,并因此失望,但這另當别論。
沒有人試圖抹殺生理缺陷兒童在心理發展中遇到的困難。
傳統心理學一方面承認兒童因生理缺陷導緻發展偏差,另一方面,隻是審視和觀察他們,但卻不伸手相助!因此,基于個體心理學經驗而建立的位置心理學和環境心理學将嘗試通過教育手段開展個體輔導并證明其有效性,這對于傳統的氣質心理學和體質心理學是個巨大的挑戰。
摘要重述 我們簡要回顧前文的一些重要的觀點。
首先,對人性的理解不能忽略整個環境背景和社會關系,僅從孤立現象進行考察。
我們需要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序列裡比較兩個孤立的現象,并在個體統一的行為模式中對它們進行連接。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系統、有效地處理繁雜的主觀印象信息,将它們凝練成對個體性格的全面評估。
我們如果依據孤立的現象和無效的傳統标準做判斷,就會面臨與其他大多數心理學家和教師同樣的困境。
但是,我們如果能成功地利用系統的杠杆将個體的多個孤立現象整合起來,并形成統一的行為模式,就能以點見面,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環境-個體行為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體的行為模式都有清晰的路徑,對個體的評估也極具學術和實用價值。
在此背景下,理解人性就擁有了更堅實的科學基礎,盡管與個體的深交可能會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先前對他的判斷。
此外,依據這一系統進行的任何教育改革,都應将個體置于環境和社會文化的整體之中。
構建社會-環境-個體行為系統有多種方式方法,我們通過自身和其他個體的經曆、心理現象對此進行了說明。
這個系統中關鍵的因素是社會因素。
對于理解人性而言,僅觀察個體的心理現象遠遠不夠,還必須重視他們與社會的聯系。
群體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基本原則是:性格絕不是判斷個體道德的基礎,而是人類對所處環境的态度以及與所生存的社會之間關系的指标。
此外,有兩個普适性的心理現象可用于評估個體的性格。
第一種是社會情感,它将人們互相聯結,是人類文明中所有偉大成就的堅實基礎。
由于個體的心理現象是其所發展的社會情感的預測函數,社會情感成為能用于有效評估個體心理現象的唯一标準。
當了解個體如何立足社會,如何表現他的同伴協作,如何展現存在價值和重要性時,個體的性格整體特征就會呼之欲出。
第二種是追求權力和優越感的行為傾向,它與社會情感發展是相對的,此消彼長。
因此,人際關系的發展既受到個體社會情感水平的促進,又受到個體尋求權力的努力程度的限制。
個體内部的這兩種力量總是相互對立,動态變化,呈現出平行四邊形的态勢,其外在表現就是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