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概論
關燈
小
中
大
敢的性格。
性格發展的初期通常都是活躍的,具有侵略性特征。
但這條直線的發展方向很容易被轉變或調整,因為反對者如父母會阻止兒童通過直接攻擊來獲取優勢。
在具有強大力量的反對者面前,兒童沿着直線發展必定會面臨困難。
兒童會嘗試用某種方法去規避這些困難。
他所采用的繞過困難的方式将決定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
除了父母和老師以外,先天性生理缺陷,或在客觀環境中遭遇的挫折和失敗對兒童的性格發展也有類似的影響。
此外,更寬泛的環境因素,如教育模式和老師對兒童的性格影響也至關重要,并且難以避免。
例如,在當代文明社會中,老師對兒童表達的要求、質疑和情緒,最終會影響兒童的性格形成。
當前所有的教育都被賦予了群體文化的色彩和生活态度,引導學生朝向群體生活和當代主流文化方向發展。
在性格直線發展的過程中,任何障礙對于兒童而言都是危險的。
當某一障礙出現時,兒童追求權力的路徑将或多或少偏離直線。
第一類兒童是勇敢型。
這類兒童不受困難幹擾,直接解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
第二類兒童會表現得完全不同。
他們已經知道自己與對手劍拔弩張,自己必須加倍小心。
他們嘗試曲線發展去實現自己獲得認可和權力的目标:不是與對手直接交鋒,而是用計謀達成。
他們的性格特征與所選擇的曲線路徑的偏差程度有關,包括過于謹慎,或從容應對,或逃避。
第二類兒童典型的性格特征就是:不直接解決問題,怯懦、膽小,不敢直視他人或不陳述事實。
但是,即使兩類兒童的行為模式完全不同,但生活目标卻是一緻的! 有時候,同一個體可以同時表現出上述兩類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在性格趨勢還沒有固定的兒童身上。
因為兒童遵循的行事原則有着較大可塑性,他們不會墨守成規,當采用第一種方法失敗後,他們仍然會積極主動地嘗試另一種方法。
個體适應群體生活的首要前提是安靜平和的群體生活環境。
個體如果對于所處的環境不抱有敵意,就很容易教自己的孩子去适應環境。
在家庭中,隻有父母将自己追求權力的鬥争最小化,使之不給兒童帶來負擔,家庭紛争才會消除。
此外,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兒童性格的發展規律,兒童的性格就不會沿着直線過度發展,例如勇敢退化為粗魯,獨立變成原始的利己主義。
同時,父母還能夠避免通過任何外部強制的權威使兒童服從。
因為這種不利的強制訓練會使孩子變得害怕真相和坦白的後果。
壓力對于教育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兒童在壓力下可能會産生适應的假象,隻表現出表面的順從。
兒童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會在其靈魂中留下痕迹,他曾面臨的各種發展障礙也會影響他的人格形成。
兒童總是難以應對外部環境的不利因素,成年人對兒童的心理發展一無所知,也不能理解他們面對困難的反應。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他們面對困難做出的行為反應,就是其人格的組成部分。
對于人格的分類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依據個體面對困難的方式。
第一類是樂觀主義者,他們的性格發展總體而言遵循直線模式。
他們應對所有困難時信心十足,而不是憂心忡忡。
他們表現出堅持信念、笑對生活、不怨天尤人和自信等态度。
因此,與面對困難後一蹶不振的個體相比,樂觀主義者更善于應對生活的苦難。
即使在更為嚴苛的困難條件下,樂觀主義者也會心态平和,堅信問題一定能夠解決。
人群中的樂觀主義者很容易被識别出來。
他們不謹小慎微,言語表達開放和自由,既不過分謙虛,也不畏首畏尾,易于接納他人。
由于直率坦白,不多疑和言行舉止自然輕松等特點,他們容易與人親近,結交朋友。
通常在童年早期能發現純粹的樂觀主義者這一類型,但成年後這一類型則很少見。
然而,在成年人中,不少人擁有不同程度的樂觀主義傾向或是與志趣相投者結交的能力。
第二類是悲觀主義者。
悲觀主義是當代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
悲觀主義者因童年經曆和主觀印象而産生&ldquo自卑情結&rdquo,面對各種困難時他們都會倍感生活不易。
因童年期不當教養方式而形成的悲觀人生哲學讓他們隻看到生活的陰暗面。
與樂觀主義者相比,他們更傾向于認為生活艱難,很容易失去勇氣,備受不安全感折磨。
他們總是不斷求助,無法忍受孤獨。
如果是兒童就會表現為不斷呼喊母親,或者與母親一分開就哭泣。
這種戀母情結和分離焦慮甚至在成年後仍然存在。
悲觀主義者過度的謹小慎微可以反映在外在行為上,表現為膽怯、擔驚受怕,總是準備應對即将到來的可能危險。
因此,他們有明顯的睡眠問題。
睡眠是評估個體心理發展的優秀标準,因為睡眠障礙是個體不安全感的較為保險的指标。
悲觀主義者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生命的威脅,所以要保持高度警惕,無法入睡或睡眠不佳。
他們的生活毫無快樂可言,他們也難以得到他人的理解。
具有睡眠障礙的個體盡管還是會成長發展,但是生活技巧很差。
對于一個悲觀主義者而言,如果他預期的危險真的發生,他根本不敢睡覺。
睡眠對于他苦難的生活而言真是雪上加霜。
他以敵對的方式看待睡眠,即使在睡覺時也随時準備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危險。
例如,在本該清靜的睡眠狀态中,悲觀主義者會不斷地審視房門是否鎖好,或頻繁地夢到小偷和搶劫犯。
此外,悲觀主義者會盡量蜷縮或蒙頭睡覺。
除上述分類外,人類還可分為攻擊型和防禦型。
攻擊型的性格特征反映在生活态度上,表現為喜歡暴力運動。
膽量大的攻擊型個體,在内心不安全感的驅動下,會變得有勇無謀,通過進行刺激、冒險的活動向外界顯示他們的能力。
焦慮的攻擊型個體,面對恐懼時則試圖讓自己變強,他們癡迷于&ldquo男子漢&rdquo的角色,盡全力不表現出溫和、柔情等自認為是弱點的一面。
這類攻擊型個體會表現得粗魯和冷酷。
如果他們同時有悲觀主義傾向,他們将無法融入環境。
一方面,因為他們既無同情心也難以與他人合作,對周遭充滿敵意。
另一方面,因為他們自視甚高、自滿、傲慢、虛榮和喜歡标榜自己,就像自己是世界的主宰。
然而,他們上述的言行舉止仍是為了掩飾内心深處的自卑感。
這些行為表現會持續存在,不僅會導緻他們的人際交往困難,也會暴露出自身性格的缺陷。
攻擊型個體的成長和發展困難重重,因為他們難以受到歡迎和社會接納。
他們在努力争取往上爬時,很快會發現自己陷入與他人,尤其是性格相似的同類人的持續沖突和競争中,一旦遭遇失敗,他們的成功之路就戛然而止。
因此,這類個體非常害怕不能保持優勢,也無法面對失敗。
當攻擊型個體遭受失敗時,他們的發展就會受阻或停止。
第二類是防禦型。
在補償内心的不安全感上,他們并非通過攻擊,而是通過焦慮、謹慎和退縮的方式。
這種方式通常是在攻擊方式失敗後才會産生。
防禦型個體很快會被自己不幸的生活經曆吓破膽,并從自己推測
性格發展的初期通常都是活躍的,具有侵略性特征。
但這條直線的發展方向很容易被轉變或調整,因為反對者如父母會阻止兒童通過直接攻擊來獲取優勢。
在具有強大力量的反對者面前,兒童沿着直線發展必定會面臨困難。
兒童會嘗試用某種方法去規避這些困難。
他所采用的繞過困難的方式将決定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
除了父母和老師以外,先天性生理缺陷,或在客觀環境中遭遇的挫折和失敗對兒童的性格發展也有類似的影響。
此外,更寬泛的環境因素,如教育模式和老師對兒童的性格影響也至關重要,并且難以避免。
例如,在當代文明社會中,老師對兒童表達的要求、質疑和情緒,最終會影響兒童的性格形成。
當前所有的教育都被賦予了群體文化的色彩和生活态度,引導學生朝向群體生活和當代主流文化方向發展。
在性格直線發展的過程中,任何障礙對于兒童而言都是危險的。
當某一障礙出現時,兒童追求權力的路徑将或多或少偏離直線。
第一類兒童是勇敢型。
這類兒童不受困難幹擾,直接解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
第二類兒童會表現得完全不同。
他們已經知道自己與對手劍拔弩張,自己必須加倍小心。
他們嘗試曲線發展去實現自己獲得認可和權力的目标:不是與對手直接交鋒,而是用計謀達成。
他們的性格特征與所選擇的曲線路徑的偏差程度有關,包括過于謹慎,或從容應對,或逃避。
第二類兒童典型的性格特征就是:不直接解決問題,怯懦、膽小,不敢直視他人或不陳述事實。
但是,即使兩類兒童的行為模式完全不同,但生活目标卻是一緻的! 有時候,同一個體可以同時表現出上述兩類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在性格趨勢還沒有固定的兒童身上。
因為兒童遵循的行事原則有着較大可塑性,他們不會墨守成規,當采用第一種方法失敗後,他們仍然會積極主動地嘗試另一種方法。
個體适應群體生活的首要前提是安靜平和的群體生活環境。
個體如果對于所處的環境不抱有敵意,就很容易教自己的孩子去适應環境。
在家庭中,隻有父母将自己追求權力的鬥争最小化,使之不給兒童帶來負擔,家庭紛争才會消除。
此外,如果父母能夠了解兒童性格的發展規律,兒童的性格就不會沿着直線過度發展,例如勇敢退化為粗魯,獨立變成原始的利己主義。
同時,父母還能夠避免通過任何外部強制的權威使兒童服從。
因為這種不利的強制訓練會使孩子變得害怕真相和坦白的後果。
壓力對于教育而言是一把雙刃劍。
兒童在壓力下可能會産生适應的假象,隻表現出表面的順從。
兒童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會在其靈魂中留下痕迹,他曾面臨的各種發展障礙也會影響他的人格形成。
兒童總是難以應對外部環境的不利因素,成年人對兒童的心理發展一無所知,也不能理解他們面對困難的反應。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他們面對困難做出的行為反應,就是其人格的組成部分。
對于人格的分類還有另一種方式,就是依據個體面對困難的方式。
第一類是樂觀主義者,他們的性格發展總體而言遵循直線模式。
他們應對所有困難時信心十足,而不是憂心忡忡。
他們表現出堅持信念、笑對生活、不怨天尤人和自信等态度。
因此,與面對困難後一蹶不振的個體相比,樂觀主義者更善于應對生活的苦難。
即使在更為嚴苛的困難條件下,樂觀主義者也會心态平和,堅信問題一定能夠解決。
人群中的樂觀主義者很容易被識别出來。
他們不謹小慎微,言語表達開放和自由,既不過分謙虛,也不畏首畏尾,易于接納他人。
由于直率坦白,不多疑和言行舉止自然輕松等特點,他們容易與人親近,結交朋友。
通常在童年早期能發現純粹的樂觀主義者這一類型,但成年後這一類型則很少見。
然而,在成年人中,不少人擁有不同程度的樂觀主義傾向或是與志趣相投者結交的能力。
第二類是悲觀主義者。
悲觀主義是當代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
悲觀主義者因童年經曆和主觀印象而産生&ldquo自卑情結&rdquo,面對各種困難時他們都會倍感生活不易。
因童年期不當教養方式而形成的悲觀人生哲學讓他們隻看到生活的陰暗面。
與樂觀主義者相比,他們更傾向于認為生活艱難,很容易失去勇氣,備受不安全感折磨。
他們總是不斷求助,無法忍受孤獨。
如果是兒童就會表現為不斷呼喊母親,或者與母親一分開就哭泣。
這種戀母情結和分離焦慮甚至在成年後仍然存在。
悲觀主義者過度的謹小慎微可以反映在外在行為上,表現為膽怯、擔驚受怕,總是準備應對即将到來的可能危險。
因此,他們有明顯的睡眠問題。
睡眠是評估個體心理發展的優秀标準,因為睡眠障礙是個體不安全感的較為保險的指标。
悲觀主義者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生命的威脅,所以要保持高度警惕,無法入睡或睡眠不佳。
他們的生活毫無快樂可言,他們也難以得到他人的理解。
具有睡眠障礙的個體盡管還是會成長發展,但是生活技巧很差。
對于一個悲觀主義者而言,如果他預期的危險真的發生,他根本不敢睡覺。
睡眠對于他苦難的生活而言真是雪上加霜。
他以敵對的方式看待睡眠,即使在睡覺時也随時準備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危險。
例如,在本該清靜的睡眠狀态中,悲觀主義者會不斷地審視房門是否鎖好,或頻繁地夢到小偷和搶劫犯。
此外,悲觀主義者會盡量蜷縮或蒙頭睡覺。
除上述分類外,人類還可分為攻擊型和防禦型。
攻擊型的性格特征反映在生活态度上,表現為喜歡暴力運動。
膽量大的攻擊型個體,在内心不安全感的驅動下,會變得有勇無謀,通過進行刺激、冒險的活動向外界顯示他們的能力。
焦慮的攻擊型個體,面對恐懼時則試圖讓自己變強,他們癡迷于&ldquo男子漢&rdquo的角色,盡全力不表現出溫和、柔情等自認為是弱點的一面。
這類攻擊型個體會表現得粗魯和冷酷。
如果他們同時有悲觀主義傾向,他們将無法融入環境。
一方面,因為他們既無同情心也難以與他人合作,對周遭充滿敵意。
另一方面,因為他們自視甚高、自滿、傲慢、虛榮和喜歡标榜自己,就像自己是世界的主宰。
然而,他們上述的言行舉止仍是為了掩飾内心深處的自卑感。
這些行為表現會持續存在,不僅會導緻他們的人際交往困難,也會暴露出自身性格的缺陷。
攻擊型個體的成長和發展困難重重,因為他們難以受到歡迎和社會接納。
他們在努力争取往上爬時,很快會發現自己陷入與他人,尤其是性格相似的同類人的持續沖突和競争中,一旦遭遇失敗,他們的成功之路就戛然而止。
因此,這類個體非常害怕不能保持優勢,也無法面對失敗。
當攻擊型個體遭受失敗時,他們的發展就會受阻或停止。
第二類是防禦型。
在補償内心的不安全感上,他們并非通過攻擊,而是通過焦慮、謹慎和退縮的方式。
這種方式通常是在攻擊方式失敗後才會産生。
防禦型個體很快會被自己不幸的生活經曆吓破膽,并從自己推測